魏文侯(魏斯(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

魏文侯(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

魏斯(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桓子之孫。公元前445年繼承晉國魏氏領袖。魏國百年霸業的開創者。戰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

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為諸侯。後世史家著書無不稱讚魏文侯之賢。魏文侯任用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

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乾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於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揮其作用,標誌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魏斯
  • 別名:魏都、魏文侯
  • 國籍:(東周)魏國
  • 民族:華夏族
  • 出生地:魏國安邑(今山西夏縣
  • 出生日期:前472年 
  • 逝世日期:前396年
  • 職業:魏國國君
  • 信仰法家
  • 主要成就:開創霸業,冊立封侯
    變法集權,聯合三晉
    滅亡中山,開闢西河
  • 代表作品:《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 繼任者魏武侯
  • 在位時間:前445年-前396年
  • 時期戰國時代
  • 諡號:文
人物生平,繼祖業分晉室,執政晉國,立為諸侯,為政舉措,農業,法律,貿易,軍事,軼事典故,西門豹治鄴城,文侯從諫,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繼祖業分晉室

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是魏桓子之孫,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5年繼承祖父的家業;
晉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趙襄子派人說服韓康子魏桓子,放晉水倒灌智寨,滅了智氏,三分智地。三家分晉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家分晉時,趙氏獲利最多,魏氏、韓氏得到的要少一些。趙氏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並向東越過太行山,占有邯鄲、中牟。魏氏與韓氏籠罩在趙氏的南邊,魏氏偏西,韓氏偏東。趙氏占有的智氏領地正壓在魏氏的腦門上,魏氏很壓抑。魏氏西邊是一河之隔的秦國,北邊是強大的趙氏,東邊是新興的韓氏,南邊越過中條山和黃河是秦、楚、鄭國拉鋸爭奪的陝地(今河南三門峽澠池、陝縣靈寶地區)。
魏氏被緊緊地裹在晉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晉西南,雖然在東面還有幾塊飛地,但都很不鞏固,難以建成戰略基地。魏氏的核心地區是運城谷地,北部是呂梁山,南部是中條山,東部是王屋山黃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氏的西部和南部。這樣的地勢,易守難攻,但也容易被壓迫封鎖。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強、不被列強吃掉,然後是打破封鎖、向外發展。

執政晉國

晉幽公九年(前425年),趙襄子趙無恤去世,魏斯繼任為晉國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實行變法。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後來的秦孝公商鞅變法都是以魏氏為藍本的。
在戰國時代,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吳起等為將,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以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二百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文侯在位50年,選賢任能,內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

立為諸侯

晉烈公十一年(前405年),齊國發生內亂。田會廩丘(今山東鄄城縣)反叛,並向三晉求援。文侯任命翟角為主帥,帶領趙、韓兩氏的軍隊,一路攻打到齊長城。齊國君主齊康公被聯軍所俘虜,與三晉之君主一起朝見周天子,齊康公並請求周天子冊封三晉為諸侯。
晉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九鼎聲響,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即由這一年正式進入戰國時代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就從該年開始,記載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文侯50年(前396年),文侯病重,臨死前,召見吳起西門豹、北門可等人,將太子魏擊託付給他們。文侯去世,由太子繼任為君主,是為魏武侯

為政舉措

農業

魏文侯重用衛人李悝,推行盡地利之教的精耕細作原則,推廣農副業成功經驗,綜合利用魏國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國耕地的單位產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為了平衡糧價,李悝還實行了平糴法。在豐年的時候,國家根據市場情況,採用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使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失。
在災年的時候,政府把國家糧倉儲存的糧食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市民,使市民不致買不起糧食而流離失所。這樣,魏國很好地平衡了農民與市民的利益,國家儲備的糧食也越來越多,國家抵抗災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會穩定,國民安居樂業。

法律

李悝著《法經》六篇,來規範魏人的行為。晉國是一個有著法治傳統的國家,國民對依法辦事都很擁護。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成文法在魏國的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國君、貴族和官員在實行政事時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國家的法律。
由於魏文侯的帶頭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實施。這套法律後來也被秦國獻公、孝公和商鞅所採用,《法經》是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地主階級的法典,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法制基礎。

貿易

魏國的周邊國家中,各有各的特產。秦國的家畜、皮革、玉石,趙國的布帛、棗栗、家畜、皮革,楚國的鳥獸、橘柚、茅竹、絲綢在當時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勵魏國百姓從商,參與各國土特產貿易,魏國獲得了大量的商業稅,國庫充實了。

軍事

和趙聯韓
三家分晉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魏國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煉內力上。趙國和韓國在向外擴張了一段時間後,由於內政不穩,也回到了內修這條路上。而此時,魏國已基本完成了內部調整,開始尋找外向的出口。魏國所處的周邊環境很複雜,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圍攻,面臨亡國的危險。趙獻侯想聯合魏文侯消滅韓氏,趙、魏平分韓氏。韓武子想聯合魏文侯消滅趙氏,韓、魏平分趙氏。對於趙、韓的提議,魏文侯均給予了明確的拒絕。
魏文侯勸趙獻侯打消分化韓、魏,從而各個擊破的念頭。他說,魏和韓比較弱,必然會聯合起來對抗趙國,以免被趙消滅。韓、魏都清楚聯合趙國攻擊對方是自取滅亡,與趙國平分對方的想法更是與虎謀皮。形勢使韓、魏必須聯合。魏文侯勸韓武子也不必因為趙氏的威脅而聯合魏氏進攻趙氏,以圖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趙氏的威脅。韓、魏聯合攻趙的想法是不現實的,趙國的實力太強了,韓、魏聯合也只不過與趙國能打個平手。雙方硬拼的話,必然是兩敗俱傷。而且即便趙氏被擊敗了,韓、魏也必然會繼續內斗。
魏文侯向趙、韓說明了自己對三家發展的想法。晉地披山戴河,比較封閉,身處其中的趙、魏、韓只有趙國向外伸出了邯鄲兩個觸角,但由於身後韓、魏的威脅,趙國也無力通過這兩個觸角繼續向外擴張。趙、魏、韓三國緊鄰,必須要和平相處,如果內斗,就會被拖在晉這個封閉的環境裡,誰都無法發展。趙、魏、韓只有聯合起來向外擴張才有出路。對於魏文侯的聯合發展策略,趙獻侯與韓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聯合,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如何分利,三家沒有達成共識。但是通過這次會談,三家出現了難得的和平局面。趙、魏、韓暫時放棄了內斗,走上了各自發展的道路。
對秦擴張
由於趙氏在北,韓氏在東,韓氏的發展方向是魏氏、韓氏南面的鄭國,魏文侯便把發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國。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國西渡黃河在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築城,建造進攻秦國的軍事據點。秦軍對魏國的入侵進行反擊。經過幾番較量,渡河的魏軍占住了少梁這個重要的軍事據點。秦軍一面圍攻少梁的魏軍,一面在黃河沿岸建造防禦工事,阻止更多的魏軍渡河。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薦衛人吳起,魏文侯對吳起的指揮才能很欣賞,任命吳起為魏軍攻擊秦國的主將。吳起上任後,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軍節節勝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領魏軍在西河戰場戰勝秦軍,衝破秦軍西河防線。隨後,吳起直撲秦國進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陝西華縣),秦國舉國震怖。如果吳起攻破鄭,進入渭河平原,就等於控制了秦國的糧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國的糧食基地。渭河平原無險可守,吳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如入無人之境,兵臨秦都雍(今陝西鳳翔),秦國就會有滅國的危險。吳起攻秦的目的是滅秦,這讓秦人十分恐懼。
秦簡公一方面調集重兵防守鄭,一方面派遣使者請齊、楚出兵攻擊魏國,減輕秦國的壓力。齊宣公和楚簡王見魏國的主力集中在西線攻秦,便向魏國的幾塊飛地進攻,連連得手。秦簡公見齊、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線的秦軍切斷吳起的退路,與駐守鄭的秦軍夾攻吳起。
魏文侯對於齊、楚對魏國東方飛地的進攻,沒有理睬,督促吳起繼續攻秦。吳起在鄭與秦軍展開決戰,魏軍大勝。魏太子擊趁秦軍西河守軍主力圍攻吳起防守空虛之際,指揮黃河東岸的魏軍渡河。太子擊率軍攻破了秦國西河防線的軍事重鎮繁龐(今陝西韓城東南),秦國的西河防線被魏軍徹底突破了,大批的魏軍進入秦國。
吳起指揮渡河的魏軍對秦國在西河地區(今陝西洛河、黃河與渭河間的大片三角地)的軍事據點進行清除,陸續占領了臨晉(今陝西大荔東南)、王城(今陝西大荔)、元里(今陝西澄城南)、洛陰(今陝西大荔西南)、合陽(今陝西合陽東南)、陰晉(今陝西華縣東)等城。由於秦國的政治腐敗,西河的百姓對秦君很失望,反而對軍紀嚴明的魏軍很歡迎。
吳起把魏國的利民便民政策帶到了西河,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軍在西河站住了腳。西河的秦國百姓很樂於為魏軍服務,吳起在西河的兵員、給養得到了就地補充。吳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進入秦國散布秦軍戰敗、魏軍仁義的言論,秦國本來就十分緊張的國內局勢更加不穩了。秦簡公命令國內一級警戒,嚴查來歷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裝起來,準備戰鬥。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國完全占據了西河地區,魏國的領土大大擴張。吳起向北還奪取了戎狄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設定了上郡(今陝西境內洛河以東,黃梁河以北,子長以南)。魏國又占領了陝(今河南三門峽西),控制了西方與中原交通的黃金通道。秦國被壓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構築防禦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東岸修築了一條長城,南端越過渭水陰晉相連,北端到達雕陰城(今陝西甘泉南)以西。魏國將秦國壓制在洛水以西長達八十年,使秦國不得與中原交通,魏國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壟斷地位控制秦國同中原的交流,從中攫取暴利,秦國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國卻越來越富。
便民政策
魏文侯在西河地區一方面完成了軍事占領,另一方面把魏國的便民政策帶到了西河,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擁護,魏國在西河建立了穩固的統治。在得到西河這一大片土地後,魏國不僅解決了秦國對魏國的威脅,國內人多地少的困難也得到了一定的緩解,魏國的糧食生產有所改善。西河為魏國提供了戰略上的迴旋餘地,同時還為魏國提供了兵員和糧食。魏國在西河實行的新政策對秦國百姓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秦簡公為了安撫民心,被迫實行初租禾。
文化滲透
魏文侯在對秦攻略中除了軍事打擊、政策攻心外,還進行了文化滲透,著名的西河學派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
魏文侯知道秦人不易武力屈服,但卻對中原文化很嚮往。於是魏文侯重用當時著名的大儒子夏,拜子夏為老師,在西河講學。子夏是孔子的學生,名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歲,生於公元前507年。魏文侯在延請子夏來西河的時候,子夏已是百歲老人,很少親自教授了。而且子夏由於老年喪子之痛,哭瞎了眼睛。在西河真正教授的是子夏的弟子齊人公羊高魯人穀梁赤、魏人段乾木和子貢的弟子田子方。儘管子夏非常注意養生,身體一直很健康,但畢竟年事已高,而且雙目失明,最初對魏文侯的邀請是很猶豫的。魏文侯知道子夏是各國士人的靈魂宗師,決心一定要請子夏到西河坐鎮。於是,魏文侯親自拜子夏為師,對子夏異常尊重。給國君做老師是儒的最高榮譽,即所謂的帝王師。子夏是第一個享有這個榮譽的大儒,甚至孔子在生前也沒有享受過如此尊高的榮譽。子夏被魏文侯的誠意感動了,決定親自到西河坐鎮。
由於子夏做了魏文侯的老師,而且親自坐鎮西河,華夏文化的重點就轉到了魏國,轉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子夏在西河的象徵意義極其重大,不僅對秦國、楚國、趙國這些邊地諸侯國的懷化作用十分顯著,而且使魏國儼然成為中原各國中的文化宗主國
儒本來是以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教師。而六藝是貴族和士人在治理國家中必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儒由於各有側重而產生不同的流派,相當於不同的學科。魯國的曾參之儒是以重禮,尤其是重孝為代表的流派,培養的是掌禮之儒,這些人不以經世濟用為特長,在各國官僚系統中的地位不高。子夏之儒培養的是經世濟用之儒,大量地充斥到各國的官僚系統中,是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儒學流派。子夏到西河後,謀求進身的士人紛紛轉入西河學習。這個時候,西河學派應魏文侯的要求已經不以貴賤為收取學生的標準了。子夏由於不親自教課,而且已經享有了魏文侯老師的至高榮譽,也就不計較了。這些士人在西河學派學習後,很自然地選擇魏國為其效力的首選國家。這樣,西河學派為魏國吸引、培養了大批官員。各國的士人對西河都很嚮往,魏國無形之中成了他們理想的效力國家。
西河學派教授的內容很豐富。公羊高穀梁赤本來不是最能代表子夏思想的學生,但由於他們教授的歷史學科春秋是以服務國君為對象的,所以魏文侯抬高了他們的地位。公羊高口授的春秋成為後來春秋公羊傳的藍本,穀梁赤口授的春秋成為後來春秋穀梁傳的藍本。子貢的學生田子方傳授的不僅包括儒本身的六藝,還包括子貢對儒學的發展,縱橫術與經商的本領。縱橫術是士人成為官員後,從事外交所必須具備的才能,而經商致富則是一個官員富國富民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子貢、田子方對傳統六藝的發展是與當時的時代發展,各國對官員的要求相適應的。段乾木子夏看重的一個學生,他的教授中還可以看到子夏培養高級官員的精髓。魏文侯擔心段乾木培養的高級官員不為魏國所用,反而與魏國為敵,便讓段乾木主要教習魏國的公室貴族,並請子夏能夠對自己的子弟能夠指點。
魏國本來對儒是不重視的,魏國的文化與韓國一樣,起初受衛國的鬼谷文化影響最大。
魏文侯時,使用大臣不看出身,重視能力,提拔了很多平民和有戎狄背景的人才,魏國的貴族很少得到重用。魏文侯重用的最重要的兩個人物吳起李悝都是來自衛國的平民。樂羊、西門豹是魏國的平民。翟璜是戎狄出身。只有魏成是魏文侯的弟弟,出身貴族。而魏文侯以後,魏國的大臣結構由於魏文侯對鬼谷學派和西河學派的融合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段乾木及得到其真傳弟子的教授下,魏國的公室貴族出現了大批的人才,如公叔痤、公子昂,成為魏國高級官員的一個主要群體。田子方的後學逐漸融入到段乾木這一支。魏國大臣的另一個集團則是受鬼谷文化影響出身平民的人,其中以公孫衍龐涓為代表的西河出身的很多。這兩個集團在魏文侯以後的魏國政壇爭奪很激烈。後來,受西河學派影響很大的貴族集團占了上風,魏國逐漸衰落了。而公羊高和穀梁赤這兩支很少出現有政績顯著的高級官員。
西河學派與鬼谷學派的爭鬥在魏文侯在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鬼谷學派雖然不象西河學派這樣大張旗鼓地收徒講學,但也在不斷地表達不同的學術見解。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事件就是吳起與公羊高、穀梁赤對春秋的爭論。歷史是當時貴族和士人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學科,而春秋是必講的一門課程。但由於春秋只記結果,不記過程和背景,如何解釋春秋記載的歷史事件的真相就成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了。
魏文侯出於控制士人的目的,拔高在學術上並不是很深透、比較迂腐的公羊高和穀梁赤的地位,使公羊和穀梁學派的忠君思想深入士人之心。而吳起由於早年投身曾參被逐的經歷,對腐儒產生了很大的敵視情緒。吳起根據自己對春秋的理解,作了一本左氏春秋傳,與公羊春秋傳和穀梁春秋傳相抗。吳起對春秋的見解要更符合實際,更符合政治軍事鬥爭的實際,但是魏文侯不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政治、軍事鬥爭的實際情況,對左氏春秋傳很少宣揚。由於魏文侯的扶植,公羊與穀梁兩派占了上風。吳起對此很鬱悶。
子夏在西河沒有幾年就去世了,但其在西河的象徵意義卻長期存在,魏國取代魯國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魏文侯尊子夏為師的政治效果十分顯著。
魏國之所以能夠稱霸百年,一方面是由於強大的軍事實力,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魏文侯把魏國變成了中原各國的文化中心。
占領中山
隨著魏國的不斷強大,趙國的逐漸下滑,趙、魏兩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魏國的實力超過了趙國,也超過了韓國。趙國在趙獻侯後期,國力開始衰敗,中山對趙國的威脅越來越大。趙獻侯死後,趙烈侯即位,中山對趙國的攻勢更猛了。趙國向魏國求救,魏文侯同意幫助趙國消滅中山,但是要趙國以智地作為魏國攻打中山的回報,趙烈侯同意了。智地位於魏國本土的北部,是趙襄子當年壓在魏國頭頂上的一塊大石頭。魏文侯終於解決了這塊多年的心病。
韓國在向南發展攻擊鄭國的進程並不順利,鄭國在楚國和宋國的幫助下,屢次擊敗韓國。韓景侯也開始尋求魏國的幫助。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國在解決西河戰事後,便開始進攻中山。應韓景侯的請求,魏國幫助韓國打擊宋國,以便於韓國向鄭國發展。魏國的勢力延伸到了黃河以南。
中山與魏國並不搭界,中間隔著趙國。在名將樂羊的率領下,魏軍越過趙國攻擊中山。中山是白狄族後裔建立的國家,此前由於趙襄子奪取了代郡,代郡與邯鄲對中山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中山很緊張。趙襄子死後,趙獻侯沒有保持住對中山的壓力,被中山反擊得手。趙烈侯接手趙國時,正是中山在對趙戰爭中節節勝利之際。
在樂羊的出色指揮下,訓練有素的魏軍苦戰三年,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終於攻破了中山國,解除了中山對趙國的威脅。中山是一個古老的國家,魏軍雖然占領了中山,但中山人不服,叛亂時有發生,中山的局勢仍然很動盪。魏文侯讓能力超群的太子擊來治理中山。魏文侯把中山國的靈壽(今河北平山)封給了攻破中山的功臣樂羊,派樂羊率部駐守中山。魏文侯任命李悝為中山相,輔佐太子擊治理中山。在太子擊、李悝、樂羊的努力下,中山的局勢逐漸穩定了。
魏國在占領中山後,比中山對趙國的威脅還要大。
魏文侯在出兵幫助趙國攻擊中山的時候,命令魏軍在沿途占領了不少屬於趙國的地方。魏文侯在幫助韓國攻擊宋國的時候,命令魏軍占領了魏軍進軍路過的河內地。
對齊戰爭
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齊相田悼子去世,執掌齊國政權的田氏家族發生內亂。田會占據廩丘(今山東鄄城東北),請求趙國收留,趙烈侯同意了。廩丘與趙國並不相連,中間隔著衛國。在田會投趙前,齊國的勢力已經滲透到了衛國,以廩丘為據點,已經控制了衛國在趙國與齊國廩丘間的這一大片土地。田會投趙,並不是以廩丘這一個城池,還包括廩丘附近為齊國控制的這一大片衛國的土地。
這一片土地與濮陽和陶都很靠近,商業價值極大。結果,趙國收留田會、占據廩丘的行為引起了田悼子的接班人田和的強烈不滿,田和命田布率軍進攻趙國,趙軍不利。趙烈侯請魏文侯和韓景侯出兵相助。趙、魏、韓聯軍與齊軍大戰一場,殺死齊軍三萬人,獲取了大量的戰略物資。魏文侯四十二年,趙、魏、韓聯軍大舉進攻齊國,一直攻到了齊國的長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趙、魏、韓在與齊國的戰爭中獲得了大片的土地。魏文侯為了使新得到的齊國土地與此前占領的河內地區相連,攻占了衛國朝歌附近的幾座城市。
周王室支持
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趙、魏、韓三國為諸侯,補辦了三晉立國的法律程式。
周威烈王承認三國為諸侯,無異於是對趙、魏、韓三家分晉這一嚴重叛亂的支持,嚴重地損害了周王室的聲威。晉國長期以來是匡扶周王室的重要國家,趙、魏、韓對晉公室的叛亂本來應該受到周天子的嚴厲譴責,而周威烈王卻承認了趙、魏、韓三國叛亂的合法性,這讓周系統的國家很寒心,周王室的支持者更少了,號召力也因此而大減。
出擊楚國
由於趙、魏、韓向黃河南岸發展,進攻鄭國和宋國,與一直想要控制的楚國發生利益衝突,三晉與楚國發生多次激戰,楚國被三晉連續擊敗,中原土地連喪,魏國則在中原站穩了腳跟。
與趙之爭
魏國占領的齊地與朝歌地區相連後,魏國在漳水與黃河之間就有了一大片土地,對突入衛地的趙國都城中牟威脅極大。趙烈侯對魏文侯對趙國的壓迫很不滿。但由於此時魏國十分強大,魏文侯又巧言令色,打著三晉聯合發展的旗號,趙烈侯還沒有與魏國決裂的勇氣。魏文侯的三晉聯合實際上是以魏國為中心,拉攏韓國,借著聯合發展削弱趙國。趙國雖然也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但付出的代價很大。魏文侯的巧取豪奪與當年趙襄子的手法一般無二。
魏文侯打著驅逐齊國在衛勢力的名義,將齊、趙一直爭奪的漳水南岸地劃入魏國的勢力範圍,趙國在漳南經營多年的辛苦白費了。
魏文侯頂在漳水向南最突出的部位設立了鄴縣(今河北磁縣東南鄴鎮)。鄴縣的設立使趙國南進中原的戰略構想遭到了迎頭一擊。趙都中牟的前方是朝歌,東方是湯陰,都是魏國的重要軍事據點。中牟的西方是太行山,無發展的空間。鄴設在中牟的身後,使本來就突入衛地的中牟顯得更加突出,更加孤立,十分危險,根本不適合作為國都。鄴頂在了趙國南進中原的戰略基地邯鄲的正南方,迎頭攔住了邯鄲的南進去路。

軼事典故

西門豹治鄴城

鄴是抑制趙國南進中原與魏國爭利的戰略據點,必須要任用一位能獨當一面的大臣,才能擔當這個重任。魏文侯選擇了名聲赫赫的西門豹
漳水經常泛濫湧向鄴地,鄴地的百姓深受水災之苦。當地的三老、廷掾借為河伯娶婦平息水患為名從百姓身上每年都搜刮大量的錢財。百姓中有好女子的人家為了逃避被選中為河伯婦的厄運,紛紛逃往外地,人口流失嚴重。
西門豹入鄴後,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制服了當地的三老和廷掾,廢除了為河伯娶親的陋習,止住了百姓的流失,為百姓節省了每年為河伯娶婦付出的大量賦稅。
西門豹治鄴城西門豹治鄴城
西門豹為了解決漳水泛濫和鄴地鹽鹼化嚴重的問題,在漳水南岸開鑿了十二條水渠。這十二條水渠很好地完成了泄洪任務,消除了漳水泛濫對鄴地的危害。西門豹從這十二條水渠引漳水灌溉鄴地,反覆沖刷,改善了鄴地的耕地質量。西門豹的治漳成功,使從前以多水患、田地貧聞名的鄴地變成了著名的良田。鄴地的經濟開始復甦,原來逃走的百姓又回來了。鄴地處於趙、魏之間,離衛、齊很近,西門豹利用鄴地的這個地理優勢,鼓勵百姓從事商業,獲利頗豐。
鄴地的百姓對西門豹都很感激,十分擁護魏國的統治。鄴地在西門豹的治理下,成為魏國鞏固的制趙戰略基地,處於魏國中央政府的控制下。趙國對鄴曾經採取過多次的進攻,但是卻無法鞏固地占領,魏軍在鄴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能趕走趙軍,奪回鄴地。趙國由於無法突破鄴地對邯鄲的封鎖,一直無法南進中原。
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魏斯去世,太子擊即位。

文侯從諫

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攻破中山國後,魏文侯把中山封給他的兒子擊。魏文侯向群臣問道:“我是怎樣的君主?”群臣都說“您是仁愛的君主。”任座說:“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賞給您的弟弟卻把它封賞給您的兒子,怎么能說是仁君?”文候發怒了,任座跑了出去。文侯又問翟璜,翟璜回答說“您是仁君。”文侯問道:“您憑什麼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聽說國君仁愛臣子就直率。剛才任座的話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愛。”文侯高興了,就讓翟璜叫任座回來,他親自下堂迎接任座,把他當作上等客人。
意義
這是一件小事情,以魏文侯使樂羊取了中山國,然後將中山國與了其子的事情為引線,道出了帝王將相的生存之道
人皆有私心,卻要與大局相權衡。文侯雖賢達,卻也難免生出些護短之心,取了塊不錯的土地,首先想到的是留給自己的兒子,卻被大臣任座指出不妥。事實上後世江山都是兒子的,那么把一點眼前利益給了可以幫他穩固江山的人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在這件事情上,君主沒有臣子豁達。更幸者,臣子中賢達者有二。試想如果翟璜不能及時指出魏文侯的過失,那么文侯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犯著一個極為嚴重的錯誤,那么他也就連“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的機會都不會有了。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魏文侯(魏斯(中國戰國時魏國統治者))
一次,魏文侯出門遊歷,看見一個路人將裘皮衣服翻過來穿然後背柴 火。魏文侯說:“為什麼將裘皮衣服翻過來背柴火?”那人回答說:“我愛惜它的毛。”魏文侯說:“你不知道它的里子沒了,毛就沒地方附著了嗎?”

家族成員

祖父:魏桓子
兒子:魏武侯(魏擊)
孫子:魏惠王(魏罃)、公仲緩(魏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