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縣(合陽)

合陽縣

合陽一般指本詞條

合陽縣古稱有莘國,地處陝西關中盆地東北部、黃河西岸,隸屬於渭南市,總面積14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2萬畝,轄11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215個行政村(社區),全縣總人口45.90萬(2016年)。合陽縣域平均海拔為721米,年平均氣溫11.5℃,降雨量為553mm,晝夜溫差大,是國家級生態示範縣和國家級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縣,小麥蘋果紅提葡萄、奶畜、水產、紅薯、生豬等特色農產品享譽西北。

合陽縣地處西部大開發前沿地帶,108國道縱貫全境,西禹高速途經縣域8個鄉鎮並直通縣城,西侯鐵路由南向北穿過縣境,通鄉通村公路已形成網路;北京太原西安通訊光纜穿境而過,村村通電話,移動全覆蓋,寬頻連鄉村,在信息化時代無盲區。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5月7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陽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合陽縣
  • 外文名稱:Heyang County
  • 別名:有莘國、郃陽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陝西省渭南市
  • 下轄地區:11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
  • 政府駐地:城關街道辦事處
  • 電話區號:0913
  • 郵政區碼:715300
  • 地理位置:陝西關中地區東北部
  • 面積:1437.23平方公里
  • 人口:44.41萬(2017年常住人口)
  • 方言:中原官話-汾河片(秦語)-西河小片-合陽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洽川風景名勝區、梁山千佛洞
  • 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
  • 火車站:合陽站、合陽北站
  • 車牌代碼:陝E
  • 行政代碼:610524
  • 地區生產總值:92.45億元(2017年)
  • 人均GDP:20838元(2017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地貌,水文,氣候,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經濟,農業,工業,交通,公路,鐵路,社會,衛生,體育,科技,教育,文化,旅遊,梁山,武帝山,魏長城遺址,百良壽聖寺塔,合陽八景,名優特產,飲食,合陽人物,古代名人,近代名人,黨政領導,縣委領導,縣人大領導,縣政府領導,縣政協領導,

建制沿革

約公元前21世紀,夏啟封支子於莘(今合陽),稱“有莘國”,簡稱莘國,上屬雍州。商代因之。西周時,有莘國改屬畿內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廢有
莘國,併入晉國,稱“莘地”、“梁”或“羈馬”。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分晉室後,莘地屬魏“西河之地”。
魏文侯十七年(前429年)敗秦師於鄭(今華縣),還師北上,於合水(亦稱洽水,清初斷流,遺道在今黃河西岸莘里村)北岸築城,取名“合陽城”,西河之地,始稱合闈。
惠文王八年(前330年)魏獻西河之地於秦,合陽劃入秦境,為合陽邑,上屬內史郡。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西楚霸王項羽劃秦腹地為塞、雍、翟三國,號稱“三秦”,合陽屬塞國。
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滅塞,合陽歸漢,屬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改屬內史郡。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合為“郃”,始設“郃陽縣”,屬左內史郡。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屬左馮翊郡。
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並郃陽入夏陽縣(今韓城市)。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至西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郃陽屬馮翊郡。
十六國時,郃陽先後被前趙、後趙、前秦、後秦、大夏等國占領,縣置流廢。
南北朝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析郃陽,於東北部設宮城縣(治所在今東宮城,原名織錦城);於南部乳羅山一帶及今澄城縣南部設五泉縣(治所在今良石村)。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又於中部設郃陽縣。三縣皆屬華山郡。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年),調整郃陽縣屬武鄉郡,宮城縣和五泉縣隸屬澄城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年),並宮城縣及五泉縣的乳羅山地區入郃陽縣,上屬澄城郡。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郃陽縣屬同州。十六年(596年),縣治由黃河西岸遷至縣中部(即今縣城)。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同州為馮翊郡,郃陽屬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郃陽復屬同州。三年(620年),析郃陽東部黃河沿岸一帶設“河西縣”(治所設郃陽縣故城),兩縣皆屬同州。八年(625年),郃陽縣屬西韓州,至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復屬同州。玄宗天寶元年(742),郃陽、河西兩縣屬馮翊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同州之稱,郃陽、河西兩縣屬之;乾元三年(760),改河西縣為夏陽縣,隸屬未變。
五代初期,郃陽、夏陽兩縣屬河中府,後周屬同州。
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撤夏陽縣併入郃陽縣,仍屬同州。
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郃陽縣劃屬楨州。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郃陽縣復屬同州。
明代,郃陽縣屬陝西西安府同州。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同州改府,郃陽為陝西潼商道同州府轄。
民國2年(1913年),郃陽縣隸屬關中道。22年(1933年),直屬陝西省。27年(1938年),析西北山地紅石崖一帶歸黃龍墾區,後屬黃龍縣。次年,劃郃陽縣歸屬陝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所轄。
1948年3月26日(農曆二月十六日)郃陽解放,劃為陝甘寧邊區政府黃龍分區所屬縣。同年12月,改由陝甘寧邊區政府大荔分區所轄。1950年隸屬陝西省渭南專區。1956年10月至1958年12月直屬陝西省管轄。
1958年12月,郃陽縣併入韓城縣。
1961年8月22日恢復郃陽縣,隸屬渭南專區。
1964年9月國務院更改生僻地名,改“郃”為“合”,稱合陽縣。
1968年渭南專區改稱渭南地區,合陽縣仍屬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澄、合兩縣大峪河地界的部分村莊作過調整。1957年9月,將合陽縣聚安河村劃入澄城縣,將澄城縣高家坡劃歸合陽縣。1971年3月,遷澄城縣王家河村入合陽縣境內。
1995年,渭南地區撤地建市,合陽縣屬之。

行政區劃

1948年行政區劃為區、鄉制。1958年改為人民公社制。1984年後實行鄉(鎮)制。
合陽縣行政區劃圖合陽縣行政區劃圖
1948年12月設郃陽市和中區、正東區、東南區、西南區、正西區、西北區、東北區,共1市7區。其轄區範圍與民國4年行政區劃基本相同。
1949年6月撤郃陽市,併入一區;東北區分為七、八兩個區;合陽縣設8個區,按順序稱謂。
1949年12月,改一區為中區;分二區為坊鎮區、河西區;分三區為黑池區、新華區;分四區為乳陽區、露井區;分五區為永昭區、王村區;分六區為五福區、甘井區;改七區為保聚區、八區為百良區,共13區。
1950年5月,又恢復8個區的行政區劃。
1956年,改四區為露井區,七、八兩區並為同家莊區,其他區皆撤銷。期間,鄉的規模增大,合陽縣共2區、21鄉(其中區屬鄉7個、縣直屬鄉14個)。
1958年8月,城關、知堡、大郭鄉組成城關公社;坊鎮、小伏六、坡趙、東王鄉組成坊鎮公社;黑池、新民、馬家莊鄉組成黑池公社;露井、孟莊、獨店鄉組成露井公社;王村、和家莊鄉組成王村公社;甘井、白家莊鄉組成甘井公社;同家莊、楊家莊鄉組成同家莊公社;百良、太棗鄉組成百良公社;露井和同家莊區同時撤銷。合陽縣共成立人民公社8個。
1958年12月,郃陽併入韓城縣。次年元月調整公社區劃,韓城縣共設11個人民公社,1961年8月,韓、郃分縣後,合陽縣劃為城郊、知堡、平政、甘井、坊鎮、小伏六、新池、東王、黑池、新民、馬家莊、孟莊、路井(原名露井)、獨店、和家莊、王村、防虜寨、皇甫莊、楊家莊、同家莊、百良、王家窪,共22個公社。
1963年小伏六公社更名為伏六公社。1965年由城郊公社分設出城關鎮。1969年撤銷新民公社,闢為三門峽庫區;留全興寨大隊,劃歸馬家莊公社。
1971年城關鎮與城郊公社並為城關公社。
1980年城關公社分為城關鎮和城郊公社。1984年2月各公社均改稱為鄉。1984年12月23日,王村、路井、黑池鄉改為建制鎮。1986年4月18日,城郊鄉併入城關鎮,合陽縣共有4鎮、17鄉:城關鎮、路井鎮、王村鎮、黑池鎮、甘井鄉、平政鄉、知堡鄉、坊鎮鄉、伏六鄉、東王鄉、新池鄉、馬家莊鄉、孟莊鄉、獨店鄉、和家莊鄉、防虜寨鄉、皇甫莊鄉、楊家莊鄉、同家莊鄉、百良鄉、王家窪鄉。鄉(鎮)以下設村民委員會350個、居民委員會1個。
2013年,合陽縣轄12個鎮、4個辦事處:城關鎮、甘井鎮坊鎮洽川鎮新池鎮黑池鎮路井鎮和家莊鎮王村鎮金峪鎮同家莊鎮百良鎮、知堡辦事處、馬家莊辦事處、皇甫莊辦事處、楊家莊辦事處。

地理

位置

合陽縣東臨黃河與山西省臨猗縣相望,西隔大峪河與澄城縣相連,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黃龍縣、韓城市接壤,南北長41.8公里,東西寬約35.6公里,總面積1341.46平方公里。距省會西安市154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渭南市120公里。
合陽縣

地貌

合陽縣呈階梯地形,自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海拔在342~1543.2米之間,南北長41.8公里,東西寬35.6公里,總面積13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2萬畝。地貌類型依次為河谷階地、黃土台塬和低中山。在總面積中,塬面占65.6%,溝壑18.2%,素有"一山一灘川,二溝六分原"之稱。

水文

合陽縣水資源總量為18119.34萬立方米/年,其中降水滲補量1338萬立方米/年,地下水徑流量5831.55萬立方米/年,地表水資源量3949.79萬立方米/年(不包括黃河灘地),引黃工程利用客水總量2500萬立方米/年,其他入庫量約1200萬立方米/年。另外,奧灰岩溶水儲量11.789億立方米。據測估水資源總開採量為8181.43萬立方米/年,至1990年合陽縣已利用5116萬立方米/年,其中地下水利用1896萬立方米/年。
合陽縣地表水自北而南逐漸減少,北部沿山的高產流區,年徑流深達75~100毫米,而南部僅為25毫米,南北相差50~75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為34.8毫米,與渭南地區比相差63.6毫米。合陽縣地表水平均徑流量為4664萬立方米/年,年離差係數值在0.48~0.51之間。地表水資源極貧,每畝耕地占有水量僅41.1立方米,比渭南地區平均少91.9立方米。

氣候

合陽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形大陸季風氣候,具有光熱資源豐富,降水偏少,乾濕季分明,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等特徵。春季因海洋暖氣團勢力轉強,氣溫漸高,少雨乾旱,時冷時熱而風霜多現;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氣團影響,氣溫最高,多有暴雨,酷暑炎夏而常見伏旱;秋季冷暖氣團交替出現,氣溫涼爽多變,夜涼晝熱而多為連綿陰雨;冬季受內蒙古一帶冷高壓氣團控制,氣溫低,雪雨少,晴冷乾旱而常現嚴寒。冬夏期長,春秋期短。

資源

礦產資源

主要礦藏有煤、石灰石、褐鐵礦、耐火黏土、石英砂等。縣境內煤炭遠景儲量52億噸,可采工業儲量13億噸,為發電及一般鍋爐用優質煤。已探明石灰岩礦總儲量2000萬噸,其中水泥石灰岩約600噸,建築用石料約12500噸;探明建築砂總儲量約21萬立方米;磨刀石砂岩礦遠景儲量30萬立方米;褐鐵礦探明地質儲量2萬噸。

植物資源

合陽縣原生植物以木本和草本為主,多分布於西北部山區和溝川地區地區,其中木本有銀杏、雪松、側柏、山楂、檸條等70多種,草木有草木棲、馬棘、蒺藜、白茅等100餘種。

動物資源

合陽縣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洽川黑烏鯉,狼、狐狸、黃鼠狼麻雀啄木鳥、蝴蝶等102種。另外,洽川黃河濕地有全國最大的蘆葦盪,面積達10萬畝,水草豐腴,生態環境良好,棲息著國家一、二級珍稀鳥類丹頂鶴、大鴇、白天鵝、蒼鷺和野鴨等總計15目28科71種。

人口

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由於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使中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衰萎,民生凋蔽。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波及合陽達8年之久。光緒三年(1877)前後連遭大旱,至光緒八年(1882)合陽縣人口降為128276人,比道光三年(1823)減少138524人。
民國元年(1912),合陽有133024人。民國18年(1929)遭大年饉,且軍閥混戰,人口死亡嚴重。民國20年(1931)鼠疫流行,21年(1932)霍亂流行,患者17484人,死亡8048人。至24年(1935),合陽縣人口降為107020人。至民國37年(1948)為152093人。
建國後,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當家作主,生產迅速恢復發展,生活明顯得到改善,人口數量大幅度增長。1990年合陽人口總數達399832人,比1949年增長了124.12%,年平均遞增19.88%。
2005年,人口達448185人。其中,男228485人,女219700人。出生人口4696人,死亡人口272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39‰,人口出生率10.48‰,人口死亡率6.09‰。
2009年,合陽縣共有139249戶,454920人,其中:男230427人,女224493人。城鎮人口114841人,暫住人口1043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0.43‰、5.99‰和4.44‰。
2012年,合陽縣共有143223戶457339人,其中:男231320人,女226019人,性別比為102%。城鎮人口185237人,暫住人口10017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1.6‰、6.2‰和5.4‰。
2016年底全縣共有140705戶452941人,其中:男229549人,女223392人。城鎮人口108923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分別為12.59‰、8.65 ‰和3.94‰。

經濟

農業

解放初的1949年,合陽縣農業總產值僅2147萬元,其中種植業2072萬元、林業1萬元、牧業56萬元、副業18萬元。
合陽縣合陽縣
建國後,中共合陽縣委、合陽縣人民政府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中,堅持貫徹“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1950年9月至1951年5月,領導合陽縣人民進行土地改革,消滅封建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1956年1月,農用拖拉機始入合陽縣。第一個國民經濟建設五年計畫末的1957年合陽縣農業總產值增至2655萬元,其中種植業2505萬元、林業17萬元、牧業109萬元、副業24萬元。
1975年合陽縣農業總產值上升為6951萬元,其中種植業為6216萬元、林業410萬元、牧業302萬元、副業23萬元。1983年,合陽縣糧食總產突破1.5億公斤。1985年,合陽縣農業總產值達11515萬元,首次突破1億元大關,其中種植業9809萬元、林業488萬元、牧業1085萬元、副業126萬元、漁業7萬元。1988年9月,東雷抽黃工程交付使用,黃河水上原灌田,但合陽縣仍以旱作農業為主。
1990年,合陽縣農業總產值達22355萬元,比1975年增長56%,其中種植業18676萬元,比1975年增長58%;林業450萬元,比1975年減少74%;牧業2659萬元,比1975年增長2.2倍;副業306萬元,比1975年增長2.9倍;漁業由無到有,產值達264萬元。建國後的42年間,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2.65%,其中1980至1990年的平均增長速度為9.90%。
2005年,合陽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7.5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45%。其中,農業總產值完成5.5億元,同比下降1.4%;林業總產值完成0.13億元,同比下降7.6%;牧業總產值完成1.17億元,同比增長5.84%;漁業總產值完成0.38億元,同比增長19.6%;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完成0.33億元,同比增長1.41%。全縣共發放糧食直補款427.2萬元,畝均4.75元;發放大型農機具補貼款70萬元,購回大型農機具77台。
2009年,合陽縣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3.80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農業產值10億元,增長4.88%;林業產值0.33億元,增長6.58%;牧業產值突破2億元,增長21.15%;漁業產值0.21億元,增長6.35%;農業增加值達到7.18億元,增長6.94%,高於渭南市平均增速0.44個百分點。
2012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7.4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6.1%。年末耕地總資源94.6萬畝,其中:常用耕地87.6萬畝。複種指數116%。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01.8萬畝,較上年下降5.7%。全年新增果業面積16719畝,果園面積達34.24萬畝,水果產量38.87萬噸,較上年增加5.13萬噸,增長15.2%。其中:蘋果面積24.7萬畝,增長1.2%,產量29.4萬噸,增長0.8%;紅提葡萄面積6.97萬畝,增長9.8%,產量3.9萬噸,增長44.8%。
2016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20.11億元,同比增長4.5%。農業總產值實現36.33億元,增長4.5%。其中:種植業產值26.44億元,增長3.7%,林業產值0.83億元,增長0.8%,牧業產值6.04億元,增長5.1%,漁業產值1.33億元,增長21.6%。

工業

合陽縣工業基礎薄弱,至民國初期,僅有手工業匠鋪和作坊。民國中期,始辦起一家手工操作的民生工廠。至1949年,合陽縣共有匠鋪、作坊177戶,從業人員331名,年產值約74萬元。
建國後,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合陽縣建立起17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20個合作小組。是年,合陽縣工業總產值289萬元,其中手工業產值226萬元。1958年“大躍進”中,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全部並轉為合作工廠,並興建一批縣辦或社辦廠、礦。1962年調整中,縣辦煉鐵廠、煤礦停辦,並轉的合作工廠又轉退為合作社、組。1965年,合陽縣工業總產值82日萬元,比1949年實際增長10.3倍。
1978年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和開放、搞活的方針,除對因布局不當,銷路不暢而嚴重虧損的企業進行關、停、並、轉外,又新建一批新型企業。
截止1990年底,合陽縣共有縣、鄉(鎮)工業企業96家,連同村辦和個體工業在內,年總產值達15205萬元,比1975年實際增長4.9倍,占合陽縣工農業總產值的40.5%。
2005年,合陽縣全部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36億元,同比增長18.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79億元,同比增長18.1%;規模以下工業完成增加值0.57億元,同比增長17.7%。工業綜合效益指數為137.08%,較上年提高15.37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由100.46%增至100.48%;總資產貢獻率由9.95%增至9.74%;資本保值增值率由131.48%增至153.05%;成本費用利潤率由5.04%增至5.74%;資產負債率由66.97%改善為52.71%;全員勞動生產率由48412元/人增至59537元/人;流動資金周轉次數由1.51次降至1.35次。
2009年,合陽縣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27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5.6億元,增長13.9%;規模以下工業完成增加值0.67億元,增長3.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4.42億元,增長46.63%;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總額-2646萬元,較上年增虧4512萬元;實現稅金8910萬元,增長45.3%。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96.81%,較上年同期提高了11.7個百分點。
2012年,合陽縣工業實現增加值15.7億元,比上年增長2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4.34億元,增長27.8%;規模以下工業完成增加值1.36億元,增長13.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30.52億元,增長24.09%。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長92.1%;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68.78%;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65.1%;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51.68%;煤炭開採業增長35.57%;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32.9%;飲料製造業增長22.44%;專用設備製造業僅增長0.88%;其他製造業下降32.74%。建築業增長平穩。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8.02億元。實現增加值2.79億元,同比增長7.2%。竣工房屋面積20.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2%。
2016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2.69億元,下降6.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03億元,下降6.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35.15億元,下降14.66%。

交通

公路

幹線
民國13年(1924),縣道局在原馬車道的基礎上,開修東北至韓城,東南至潼關,西南至大荔和正西至澄城的汽車道,後逐步形成合(陽)潼(關)公路、渭(南)合(陽)公路、西禹公路合陽段和108國道(北京至昆明)合陽段。
縣鄉公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縣內公路修築實行民辦公助,改建普修溝坡道路。每逢築路,任務到村、隊,戶戶備科(煤渣、磚塊和砂礓石),人人動手。50年代,修成從縣城至夏陽的合夏路主體工程,改修保寧、管家河坡道,整修李家河、蘆家莊坡道,開闢樸魯溝坡道,開修黃河老崖莘野坡道。70年代,修築縣鄉公路39條,80年代,重點是升級換代和創建雙文明路段,縣鄉公路普遍達到三級標準。
1990年,以縣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的211公里縣鄉支線全部建成。路旁設有百米樁190個,里程碑211個,地名牌96個,懸臂10個,各種指示號誌249個,植樹10.4萬株。
2005年,合陽縣公路旅客運輸量為214.3萬人次,同比增長19.1%;公路貨運量為76.6萬噸,同比下降18.57%。民用汽車擁有量為340輛,同比下降50.4%。農用運輸車擁有量為2000輛。機車擁有量為12998輛。
2009年,合陽縣完成交通投資8608萬元,實施項目95個,新修縣鄉村公路200公里,改造25公里。交通車輛增加較快,城市公交累計28輛、縣鄉公交43輛、計程車200輛。民用汽車擁有量6758輛,拖拉機695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978台,農用運輸車8354輛,機車33993輛。公路旅客運輸量為222.5萬人次,旅客周轉量6035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為110.3萬噸,貨物周轉量8148萬噸/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4%、10%、16%、22%。
2012年,投資2976萬元,啟動實施G108至雷家窪段、莊頭雙泉公路合陽段及包聯幫扶村道15個項目,新改建公路49公里。縣、鎮、村好路率分別達到87.5%、77.5%、71.2%。客貨運輸工作進展順利。全年累計完成客運量256.9萬人,增長13%。客運周轉量7027萬人公里,增長12%;貨運量201.5萬噸,增長32%。貨運周轉量28115萬噸公里,增長50%。
2016年,全年道路客運量271.4萬人,客運周轉量7234萬人公里,貨運量244.9萬噸,貨運周轉量37323萬噸公里。

鐵路

西(安)侯(馬)鐵路自澄城縣醍醐北入合陽境,經獨店、和家莊、王村、防虜寨、甘井、楊家莊、同家莊7個鄉鎮,至南龍亭入韓城,長58.5公里。
西侯鐵路是國家投資、地方投勞的民建工程。1959年3月動工興建,時為韓城大縣,動員縣南(原合陽)民工1.8萬餘名,按軍事組織編為10個民工營,承擔合陽境內平線工程與土石方工程,共奮戰兩年零9個月,於1961年12月下馬。期間,深挖高墊,移動土方223萬立方米,開掘隧洞2條,長2000米。
1970年2月二次上馬,縣黨政領導親自指揮,各公社、大隊、生產隊基層幹部分別任營、連、排長,上勞7萬餘人,出動機動車179輛(台),畜力膠輪車、鐵輪車和人力架子車2.8萬餘輛。奮戰10個月,移動土方83萬立方米,完成土壩工程6座;運石23.5萬立方米,鋪築路面11萬立方米;拉運枕木10.8萬餘根,鋪軌64公里。1970年12月28日勝利竣工,西韓鐵路剪彩試車。1988年6月1日,韓城至侯馬通車。

社會

衛生

光緒28年(1902年),西醫西藥始傳入。
合陽縣合陽縣
民國期間的鄉民疫病防治仍以散居民間的中醫為主。
1949年創辦合陽縣衛生院。1952年始建鄉、鎮衛生所。1966年始辦地段醫院。1970年各村普及合作醫療站。至1990年,全縣有縣級醫院3所,地段醫院6所,鄉級衛生院14所,村衛生所424個;衛生系統工作人員760人,其中西醫人員485人,中醫人員205人;農村鄉醫、衛生員、接生員871人。
2005年,合陽縣各醫療衛生單位共門診診治患者32.1萬人次,住院治療患者7389人次。新建縣中醫院住院4400平方米。縣疾病控制中心業務樓竣工並投入使用。先後完成和家莊、百良和黑池衛生院門診樓建設工程。
2009年,合陽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3個,其中,綜合醫院4個、中醫醫院1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院1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依法批准設立的個體診所7個。村級標準化衛生室353個,衛生技術人員1206人,其中執業醫師365人,註冊護士265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3人,醫院和衛生院擁有床位891張。“七苗”單苗接種率繼續鞏固在95%以上。全面落實結核病防治措施,接診1188例,完成塗陽標本150份,對174例活動性肺結核免費治療。投資468萬元,完成城關、坊鎮、路井、馬家莊、百良、黑池6所衛生院的住院樓建設任務,建設面積3900㎡,增加床位86張。完成15所村衛生室900m2的規劃目標。給鄉鎮衛生院新配X光機3台,B超機2台,電腦2套。累計出動衛生執法400人次,取締非法行醫6戶,醫療衛生單位消毒監測抽檢合格率98%。
2012年,合陽縣共有3家公立醫院、20個鄉鎮衛生院、353個村衛生室共採購目錄內藥品315個品種,累計採購金額1619.1萬元,藥品配送率達96.91%,目錄內藥品使用率達100%。
2016年全縣擁有衛生機構84個,其中醫院11家,社區服務中心(站)6家,衛生院10家,個體診所41個,計生機構13家。共有床位1816張,其中醫院病床1493張,衛生院病床323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415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720人,註冊護士933人,藥劑師161人。全年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達到54人。

體育

建國後從幼兒、中小學生到工農民眾的體育運動全面展開,組織運動員多次參加省、地和國家級運動會。1982至1990年,本縣運動員獲地區級金牌307枚,銀牌216枚,銅牌261枚;省級金牌35枚,銀牌19枚,銅牌21枚;國家級銀牌1枚,銅牌1枚。
2005年,在渭南市第十屆全民運動會上,合陽縣代表團在參賽的柔道、桌球、田徑三個項目,共取得6金7銀7銅。
2009年,合陽縣相繼舉辦全縣職工運動會,中老年體育健民大賽等活動。共有86名運動員參與渭南市第十一屆運動會的田徑、游泳、摔跤柔道、桌球、幼兒體操6個項目的比賽,取得5金2銀8銅的好成績。共有68名運動員註冊,16名達到國家級標準,12名被輸送到上級體育院校。共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0名,其中二級3名,三級17名。

科技

1960年,合陽縣科技隊伍發展至983人。
1990年,科技人員由建國前的百餘人增至7139人;農業、工業、衛生等方面獲獎成果172項(次)。
2009年,合陽縣投入科技經費60萬元,建立科技項目庫,組建科技110專家服務團,深入組織開展第十六屆“科技之春”宣傳月、“科普一條街”、科技活動周、科技下鄉等活動,幫助民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申報各類科技計畫項目6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個,省級農業攻關項目1個,市級立項4個)。共申報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申請專利11項。
2012年,合陽縣科技三項費補助經費85萬元,實施項目12個。
2016年年內共申報省市科技項目8個,其中省重大科技項目2個,科技創新項目3個。市重大科技項目1個,創新項目2個。申請科技項目補助資金175萬元。

教育

建國後,合陽縣幼兒教育、中國小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發展。各級各類學校認真貫徹毛澤東主席提出的“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教育質量不斷提高。1984年,合陽縣被譽為陝西省普及初等教育的“狀元縣”。1989年前的10年間,合陽縣高考和中考成績在渭南地區連續排居前列,1983年居全省第一名。
合陽縣國小合陽縣國小
至1990年,合陽縣有幼稚園18所,教師412人,入園兒童8773名;國小380所,教師2121人,在校學生38206名;初級中學23所,教師895人,在校學生10292名;高級中學5所,教師333人,在校學生3256名;職業中學2所,教師86人,在校學生648名;教師進修學校1所,教師25人。建國後,合陽縣為國家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輸送學生約6674名,並為國家和合陽縣各項事業培養大批有用的人才。
2005年,合陽縣普通高中5所,招生4303人,在校生10870人;初級中學23所,招生8429人,在校生27505人,國中階段毛入學率100.7%;普通國小招生4954人,在校學生40446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5%;幼稚園入園人數達4951人,在園幼兒數達6128人。中等職業學校4所,招生數2033人,在校學生4089人。高中教育質量繼續保持全市領先地位。全縣共有4382人參加高考,其中一本上線454人,二本上線1252人,本科上線率達38.9%。
2009年,合陽縣普通高中4所,招生4303人,在校學生13114人;職高4所,招生人數3217人,在校學生6593人;初級中學19所,招生人數6687人,在校學生24202人;國小157所,招生4894人,在校學生32591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99.8%,幼兒入園人數2004人,在園幼兒3369人。高中教育質量繼續保持全市領先地位。全縣6408人參加高考,其中一本上線550人,二本上線1371人,三本上線2588人。
2012年,合陽縣內投資720萬元,充實幼稚園設施設備,完成19所中心幼稚園的改擴建工作;投資800餘萬元,建成縣特殊教育學校,投資80餘萬元。合陽縣殘疾兒童入學率達到86%以上,國小、國中的入學率均保持100%,國小、國中鞏固率分別達100%、98%以上。2012年高考,全縣參試考生5195人,一本上線800人,二本上線1869人。
2016年,全縣普通高中3所,招生2727人,在校學生9019人;職高2所,招生人數1380人,在校學生3665人;初級中學11所,招生人數3495人,在校學生10508人;國小41所,招生3867人,在校學生21072人。幼稚園133所,在園幼兒14251人。

文化

合陽縣發現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80餘處,為伏羲氏、帝嚳——高辛氏活動地區之一,是商元聖伊尹、周武王生母太姒故里。周文王曾“造舟為梁”,迎親於此。春秋時,孔子高徒子夏設教西河。漢代《曹全碑》,被譽為書法瑰寶。宋代力薦“三蘇”的雷簡夫、明末清初名聞海內的詩人康太乙(康乃心),均為合陽縣人。
建國後,合陽縣戲劇、電影、文學、美術及廣播、電視等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全面振興,其中線偶戲、木蕊畫、畫花、紙塑窗花、兒童畫等馳名國內外。70年代,新故事編講活動遍及合陽縣城鄉,被譽為“故事之鄉”。
1961年後,先後設縣文教衛生局、文教局。1982年10月,縣文化局成立,編制正、副局長和幹事5至7人。下屬文化企事業單位有電影公司、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創作組、人民劇院、劇團、提線木偶劇團、新華書店及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文化市場管理委員會。1985年各鄉鎮成立文化工作委員會,管理各鄉鎮文化工作。至1990年底,合陽縣文化系統共有幹部、職工134人。
2005年,面花提線木偶作為推薦作品參加北京民間工藝品選拔。對已普查出的1543件民間工藝品和110名傳承人進行妥善保護。徵集明萬曆年間墓志銘、漢代陶器等流散文物14件。“洽川之歌”徵集活動中,有7首歌曲入選。坊鎮文化樓年內全面竣工並投入使用。鄉鎮文化站共舉辦各類大型民眾文化活動69次。
2009年,合陽縣投資750萬元裝修改造縣劇院,裝修後可容納878人同時觀看演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記錄合陽縣791處文物點,其中新發現627處。投資140萬元,建成洽川、坊鎮等5個鄉鎮文化站,為20個村文化室配備了鑼鼓、樂器、音像等器材資料;投資50餘萬元,建成23個農家書屋。新建4個村級文化娛樂廣場。
2012年,完成158個行政村的農家書屋建設任務,每個建設點配發了圖書1500冊、書架4組、報刊5種,音像製品100張。建成如意村、張家莊村2個“萬冊農家書屋”和4個電子農家書屋,新增村級文化廣場80個,新配送價值50萬元的體育器材10套,新添置價值60萬元的民眾文化活動器材15套,城關文化活動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室、籃球場館、羽毛球場館等公共文體活動場所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

旅遊

梁山

梁山橫亘於合陽與黃龍交界處,最高峰為磨鐮峰,海拔1543.8米。合陽人平時所說的梁山指梁山東峰,即小飛峰。梁山向為風景勝地。民謠曰:“千佛洞,萬佛塔,照影碑,睡看黃河風打碾,七十二個金水擔。”今山腰大佛殿遺址尤存,矗立的石柱和精美的雕塑都可說明其歷史的悠久和昔日的繁榮。2000年夏天,當地民眾在清理山腰的紅寶塔塔基時,發現十餘尊的佛雕。經省上文物專家鑑定,為宋代所雕。
合陽縣梁山合陽縣梁山

武帝山

武帝山系梁山西峰,因峰頂建有漢武帝祠而得名。武帝祠現存獻殿系民國初年重建,明萬曆四年所建獻殿、正殿毀於火災。1998年春,民眾自發投工捐料,整修了南天門和獻殿、重塑了武帝像,並對上山道路進行了全面整修。武帝山翠柏蒼蒼,古柏極多。武帝祠東側一株古柏,粗可幾摟,遠望如同蹲獅,故名“獅子柏”。

魏長城遺址

戰國時期,合陽屬魏西河之地,魏國所築之長城遺址猶存。魏長城遺址位於縣城以北15公里處梁山南麓,由西向東穿越皇甫莊、甘井和楊家莊三個鄉鎮的20多個自然村,長約20公里。西經大浴河入澄城縣境,東入韓城市境。其中楊家莊鄉的木場、杜家塬,甘井的城後,皇甫莊的河西坡等段,長城殘跡仍高1-6米,夯土層清晰可見。尤以東杜家塬村西一段保存完好,村東北尚有一座較為完整的烽火礅,為陝西境內魏長城遺址中僅存的一座。長城殘跡蜿蜒越過徐水溝,延伸至木場村。河西坡一段依崖坎而築,村中有一巨大的木瓜樹,樹齡有1700餘年,高12米,樹圍6.3米。魏長城遺址為陝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部分地段為國家級保護單位。
魏長城遺址魏長城遺址

百良壽聖寺塔

百良壽聖寺塔位於合陽縣城東北16.8公里處的百良中學校園內,俗稱百良塔。塔建於晚唐,為密檐式方型多層磚構實心塔。屬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陽八景

(一)梁山暮雨
奕奕危峰入遠空,萬民仰止戴神功。
龍楸霧暗稀人跡,雁寒雲連有路通。
禾黍原中風澹蕩,松楸林外雨溟濛。
為霖慰滿三農望,報賽時聞社鼓咚。
(二)光濟晨鐘
精藍光濟何時建,岌岌危樓一木支。
追蠡跡傍尋古字,金鯨聲里動朝曦。
頭陀睡足來參佛,亞旅耕勤出向窗。
卻憶五雲縹緲處,每隨鼉鼓促朝儀。
(三)夏陽晚渡
一派波瀾一派愁,夕陽那復向山頭。
孤帆起處風生諸,雨棹搖來月滿舟。
雁宿寒蘆秦野暝,入看煙村晉天愁。
窮途慘切憑譙慰,及岸前村問酒樓。
(四)方山雨霽
斡旋造化拯民痍,雨足郊原霽景熙。
草木夢回新氣象,峰巒洗卻舊谷瘡。
雲收大室僧初出,日照危巢鳥習飛。
仰止情深慚莫及,何當頌德樹穹碑。
(五)石室蒼松
何年馬踢寄行蹤,石室名猶憶遠公。
衣缽久隨塵土暗,松杉不逐野花空。
九秋鶴唳中天月,幾度猿啼午夜風。
獨上譙樓遙入望,翠微偃蹇臥蒼龍。
(六)金泉煙柳
躍馬南郊問古泉,滿堤綠柳帶輕煙。
漢宮移出三眠友,莘野流來一派賢。
影蘸睛波和日落,色更朝雨任風掀。
誰知混混生生妙,剩有離人別思牽。
(七)秦城秋月
白帝荒域一望中,西樓仿佛見歸鴻。
霜林曉醉迷紅日,風木秋聲盪碧空。
黯黯推雲來谷口,淒淒帶雨入郊洞。
慚無楚客如椽筆,極目傷悲興未窮。
(八)榆林晚釣
蓑笠相將坐釣磯,榆林影里獨萋萋。
一竿明月和魚上,兩鬢輕風逐浪底。
寒雁冥飛知避弋,海鷗相狎為忘機。
世平主聖非難仕,養拙深藏任自迷。

名優特產

九眼蓮
九眼蓮,是合陽縣獨有的特產,栽培蓮歷史悠久,久負盛名,紅蓮和白蓮皆有。合陽的蓮菜有九個孔眼,環狀排列,故稱“九眼蓮”,九眼蓮節長尺半,九眼蓮盛產於合陽縣洽川、溫泉河上游。
北雷紅薯
北雷紅薯,也稱作紅芋、紅苕、番薯、地瓜,距今已有七千年的種植歷史。紅薯營養十分豐富,每50克中含蛋白質2.3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9克,熱里129千卡,胡蘿蔔素1.3毫克,維生素B10.12毫克,維生素B20.04毫克,維生素C30毫克,尼克酸0.5毫克,鈣18毫克,磷20毫克,鐵0.4毫克以及鉀、銅等多種微量元素,對人體有保健作用,可以防治便秘,增強生理活性。紅薯還富含維生素A,可治療眼疾並具防癌、抗癌之功效。合陽東南部的黃土高原,特別適宜栽植紅薯。
紅提葡萄
紅提葡萄又稱“美國紅提葡萄”、“全球紅”、“晚紅”、“紅菩提”,八十年代中期引入中國,它的主要特點是:果實特大穗,特大粒,果粒差生緊,果皮中厚,外觀色澤紫紅,鮮亮晶瑩,果肉脆硬,能切成薄片,口味極佳,而且耐拉力強,不脫粒,特別耐貯運,是當今世界晚熟耐貯品種的名牌,是國際市場最具競爭力的鮮食葡萄品種。合陽縣大部分紅地球葡萄生長發育要求,屬最佳適生地區。
紅提葡萄紅提葡萄

飲食

踅面因食用方便,味美價廉,已成為合陽“第一小吃”,是陝西合陽獨有的地方風味食品。合陽踅面是用七成蕎面與三成小麥面混合製作的一種麵食。食用雖然方便,製作過程卻比較複雜,要求也比較嚴格。分為磨麵、和面、攤面、切面、下面五道工序。通常用紅薯粉面作魚粉。因為合陽盛產優質紅薯,乾甜適口,是製作粉魚的最佳原料。
合陽黑池鎮的羊肉糊餑,據民間傳說是在元代由蒙族傳入而遺留下來的,以油水厚、味道美、價格低廉、經濟實惠的特點被譽為關中四大名吃之一。過去曾有“寧吃一盤糊餑,不吃酒席一桌”的俗諺。黑池羊肉糊餑的製作工藝非常講究。煮羊肉要用大茴 、肉桂、蓽撥、良姜、胡椒、茴香、表鹽、草蔻、丁香等“十大調料”,還要掌握好火候。烙餅用燙麵,加上青鹽和鹼水,揉勻,擀成一尺左右直徑的圓形,然後上鏊烙到脆黃卻無焦點為止。麵餅雖薄卻筋道,摺疊起來,用利刀切成三寸左右長、寬窄均勻的細條,備用。吃時不能用大鍋統煮,常用炒瓢或小鐵鍋分煮,每次一盤或兩盤。用原汁羊湯煮好,加羊油辣子和蔥花,盛入平盤,紅艷艷、油汪汪、逗人食慾。
羊肉糊餑羊肉糊餑
辣子豆腐流行於縣西南的路井、獨店、孟莊一帶。先把豆腐切塊放入帶調料的湯中煮20分鐘;再煎好"哨子"。內容有油炸豆腐、蘿蔔丁、蓮菜丁、肥腸等;再燒好豬油、清油相攙合的油潑辣子,只取上部辣子油備用。吃時先舀豆腐,再搭梢子,最後淋上辣子油,味美可口,有"寧吃一碗辣子豆腐,不吃十碗席"之說。
三池刀削麵
徐水之陽的三池村因削麵而出名。三池削麵與山西削麵不同,原料選用蕎面而不是麥面;削麵的刀用平刀,削出的麵條長、薄厚均勻,而不是那種中間大、兩頭尖的面魚魚;盛面不用碗而用平盤。三池削麵可按食者的不同要求削出寬窄薄厚各有差異的不同品種。入鍋煮熟裝盤,調上油辣子酸醋,撒一撮蔥花。入口光滑筋道,口感極佳。
合陽縣(合陽)

合陽人物

古代名人

曹全伊尹太姒、雷敬兒、雷有終、王鎮、范燧、車朴、王異、魏天命、雷翀、黨守素、雷德驤、雷簡夫李灌、王又旦、雷學謙、雷茂林康乃心、錢萬選、張大有、王寀、褚峻、車順軌

近代名人

呂丕周白坡平柳彥彪、王均燦、盧守珪、王允伯、劉永成、吳敬業、李印生、趙志道、高克明、李靜慈、李百安、雷鳴霄、黨夢筆、孫玉如、田德龍、何邦魁、馬子云、柳林興、李正德、雷烽、康朴、黨伯弧、黨晴梵、王致遠、周瑞華、管建勛、王德雲、李苗、何善初、王復初、王廣財、吏名臣、王亞夫、潘禹九、劉謀兒、何養民、管俊亞、黨修甫、馬凌甫、秦武山、張發全、朱林峰、王文卿、雷振聲、王雨亭、李效民、宋百科、史建堂、范清丞、施學易、雷振華、劉高天、印光法師、六八兒、師集賢、閔士宏、侯晉康、蕭錫臣

黨政領導

縣委領導

縣委書記:李縣平
縣委副書記:鄧寬社 于娟俠
縣委常委:李縣平 鄧寬社 于娟俠 左 俊 王德超 王耀武 成軍洲 張旭 王改成 王江平 張國棟

縣人大領導

主任:王建元
副主任:王滿堂 賈忠孝 趙耀榮

縣政府領導

縣長:鄧寬社
副縣長:左 俊 王江平 安建軍 王 改 李紅武 胡志強 任崗志

縣政協領導

主席:張永利
副主席:楊聰傑 范 鵬 武玉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