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

運城

運城市,山西省地級市,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黃河相望。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 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396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總面積的9%。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堯初都蒲坂,後遷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也是在這裡誕生。

截至2018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常住人口為535.9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09.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5.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56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27.9億元,三次產業構成為15.0:36.8:48.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229元,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為4266美元。

運城市垣曲縣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把人類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芮城縣的西侯渡文化遺址,是考古界發現的人類最早用火的實證。誕生了春秋商人猗頓、三國名將關羽、初唐詩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學大家司馬光、戲曲名家關漢卿等文武俊秀,聞喜裴氏家族曾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形成了關公文化、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其中國保90處、省保57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運城
  • 外文名稱:Yuncheng
  • 別名河東鳳凰城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山西省
  • 下轄地區: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
  • 政府駐地:鹽湖區河東街248號
  • 電話區號:0359
  • 郵政區碼:044000
  • 地理位置:山西省西南端,黃河中游、汾河下游
  • 面積:14233平方千米
  • 人口:535.97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解州關帝廟永樂宮鸛雀樓運城鹽湖李家大院五老峰
  • 機場運城關公機場
  • 火車站運城站運城北站
  • 車牌代碼:晉M
  • 行政區劃代碼:140800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藏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福利,脫貧攻堅,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戲曲,傳說,地方特產,風味小吃,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古代,近代,現代,城市榮譽,對外交流,

歷史沿革

唐堯建國、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的都城均在運城。
為九州中央冀州之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公元前1525年,祖乙自相遷都於耿(今河津)
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國都城在安邑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
北魏孝昌中置唐州,治所白馬城(今臨汾堯都區)。
唐為河東道,轄山西全境及河北部分地區,治所河中府(今永濟)。
北宋時期運城為陝西路永興軍路,治所京兆府(今西安市)。
宋為河東路,轄山西大部、河北及河南部分地區,至金朝未變。
元、明、清與臨汾同為平陽府,治所平陽(今臨汾堯都區)。
民國三年至十九年,運城、臨汾及石樓、靈石、交口同屬河東道。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置運城,轄安邑襄陵汾城萬泉榮河臨晉猗氏曲沃翼城解縣虞鄉等20縣。
1949年,運城、臨汾及石樓、交口成立晉南行政公署,屬陝甘寧邊區政府晉南區。1950年,原陝甘寧邊區晉南區的運城、臨汾晉南28縣正式劃歸山西省,成立運城專區和臨汾專區,運城轄1鎮17縣。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銷,按原建制劃分為運城、臨汾兩個地區。
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地級運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駐解店)、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駐聖人澗)、解縣、芮城、虞鄉、永濟(駐趙伊鎮)、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併,改為萬榮縣(駐原萬泉縣解店);解縣、虞鄉2縣合併,改為解虞縣(駐原解縣城);臨晉、猗氏2縣合併,改為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後撤銷運城專區,併入晉南專區。
1970年設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原屬晉南專區的運城(駐運城鎮)、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駐趙伊鎮)、夏縣、聞喜、平陸(駐聖人澗)、垣曲(駐劉張鎮)、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設立地級運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鹽湖區。(2)運城市設立鹽湖區,以原縣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為鹽湖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3)運城市轄原運城地區的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和新設立的鹽湖區。原運城地區的河津市和永濟市由山西省直轄。10月,正式撤地設市。

區劃現狀

截至2018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級市,10個縣。運城市人民政府駐鹽湖區河東街248號。
運城
鹽湖區
鹽湖區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是運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華武聖關公故里、虞舜聖帝安息之地。鹽湖區因鹽湖而興,古為鹽販之澤,有過鹽邑、苦城、潞村、聖惠鎮、鳳凰城等稱謂;因鹽湖而得名,自宋、元置鹽運使,遂築城駐運司,始名運城,1958年稱運城縣,1983年改運城縣為運城市,2000年撤市設區改稱鹽湖區。全區現轄6鄉7鎮8個街道,314個行政村,88個社區,國土總面積1237平方千米。
運城
永濟市
永濟市地處山西省西南端,晉、秦、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全市國土總面積1208平方千米,轄7鎮3個街道,265個行政村,23個社區。永濟是山西省唯一的縣級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西省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食品工業百強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中華詩詞之鄉”、“中國詩人之家”和“全省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市”、“全省農民增收先進市”等榮譽稱號。
運城
河津市
河津市,古稱絳州龍門,因地處濱河要口,當黃河要津,故名。位於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全市東西寬27.5千米,南北長35千米,面積593平方千米。河津人文歷史悠久,“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等傳說發生在這裡,春秋時晉國正卿卻缺、孔子高足卜子夏、史聖司馬遷、隋代大儒王通、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唐朝大將薛仁貴、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等歷史名人都出自河津。
運城
絳縣
絳縣史稱古絳,地處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端,居太行山之末、中條山之首,位於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匯處,運城、臨汾、晉城三市交界地帶。轄8鎮2鄉、205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996平方千米。絳縣是堯的故鄉,“堯的傳說”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周時期為倗國故地,倗國文化發掘繼兵馬俑之後第二個獲得全國考古最高獎“田野獎”。因《左傳》中記載的“絳縣老人”是中國先秦歷史文獻中出現的第一個縣名,絳縣故有“天下第一縣”之稱。
運城
夏縣
夏禹分中國為九州。安邑屬冀州,為侯國地。前21世紀,夏禹之子啟建都於此。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建安邑"。夏縣轄6鎮5鄉,257個行政村,國土面積1352.6平方千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全縣記錄在檔的名勝古蹟143處,其中國保9處,省保3處。森林覆蓋率達44.56%,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綠色名縣”和“全省林業生態縣”。
運城
新絳縣
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隋開皇三年(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新絳小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水旱碼頭,交通樞紐”和“南絳北代”的讚譽。轄8鎮1鄉。
運城
稷山縣
稷山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正北端,古屬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唐屬絳州,自北魏設縣至今。稷山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中國農業始祖后稷曾在此樹藝五穀、教民稼穡,稷山縣名由此而來。國土面積686平方千米,下轄5鎮,共200個行政村。稷王廟是全國祭祀后稷最大的廟宇,大佛寺有中國最大的土雕大佛。
運城
芮城縣
芮城縣北依條山,南臨黃河,東接中原,西連秦川,是山西省的南大門,素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之譽。早在180萬年前,華夏先祖西侯度人即在這裡勞動生息。《詩經·魏風》即為採擷於此的古代民歌。清涼寺新石器時代古墓群榮膺“全國2004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芮城是道教師祖呂洞賓的誕生地、成道地和祖庭所在地。為紀念呂祖而修建的永樂宮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與北京白雲觀、陝西重陽宮共為全真教三大祖庭。
運城
臨猗縣
臨猗縣古稱郇陽,位居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北沿,轄14個鄉鎮,375個行政村,總面積1339.32平方千米。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地勢平坦,無山無礦,是山西省的平川縣。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國。春秋時期大商人猗頓在這裡畜牧牛羊,經營珠寶,富甲天下,堪稱商業鼻祖。歷史上曾出宰相6人。當代名人有抗日名將傅作義,前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運城
萬榮縣
萬榮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西北部,黃河東岸。地處晉西南黃土高塬,黃河與汾河交匯處。總面積1080.5平方千米,轄鄉鎮14個,行政村281個。萬榮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史書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記載。自軒轅黃帝在這裡“掃地為壇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後有8位皇帝24次在這裡祭祀。漢武帝8次巡幸河東,就7次到這裡祭祀,並留下了千古絕唱《秋風辭》。
運城
聞喜縣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運城盆地北部,面積1164平方千米,轄7鎮6鄉。自漢武帝巡視經此聞破南越喜改左邑桐鄉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餘年歷史。這裡有新時代、仰韶、龍山時期和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有春秋戰國、漢、唐、宋、清等時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穡、董父奉帝使豢龍之傳說;有一門世代出將相名揚中外的裴氏家族;有為維新變法而喋血刑場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有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接見的全國植棉勞模吳吉昌。
運城
垣曲縣
垣曲縣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端,地處中條山腹地、黃河岸畔。國土總面積1620平方千米,轄11個鄉(鎮)、188個行政村、1277個自然村。垣曲原古城鎮寨里村“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證明人類始祖在垣曲,從而推翻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把人類起源史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垣曲是帝舜故里,《孟子》里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耕於歷山、卒於鳴條”的記載,關於舜的眾多傳說和遺蹟均在縣境內得到印證。
運城
平陸縣
平陸縣位於山西省南端,地處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地帶,北靠中條山與河東盆地相依,南臨黃河與河南省三門峽市相望。國土面積1173.5平方千米,下轄6鎮4鄉1區,228個行政村。平陸縣夏朝和周朝時,稱為虞國;西漢時,被稱為大(太)陽縣;唐朝天寶元年始稱平陸。這裡是“按圖索驥”、“伯樂識馬”、“唇亡齒寒”、“中流砥柱”的誕生地,還是漢墓“棗園壁畫”,名駒“三門馬”,原始共產主義組織之一“趙家滑氏族公社”的遺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運城市位於山西省南端,與陝西、河南兩省隔黃河而相望,北與臨汾市毗連,東與晉城接壤。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396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總面積的9%,其中平原面積8136平方千米,占總面積58.2%。

地形地貌

運城地形比較複雜,相對高差明顯,最高峰為垣曲境內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處為垣曲縣境內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180米。運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8.2%,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41.8%。主要有中條山呂梁山稷王山孤峰山4大山脈,面積267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9.1%。

氣候特徵

運城全年受季風活動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乾冷氣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風,氣候特點為寒冷、乾燥;夏季受太平洋暖濕氣流控制,盛行東南季風,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陣雨。年均氣溫13.3℃,一月均溫-2.2℃,七月均溫27.4℃;日照時長2039.5小時;霜凍期為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212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1956—2005年)為525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最大年份降雨量945.8毫米,發生在1958年,最小305.0毫米,發生在1997年。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冬春較少,占全年20%左右,夏秋季特別集中,約占全年的70%左右;7、8兩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左右。受地形及氣候因素的影響,降水量區域分布不均勻,從東南的75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500毫米。
2016年,運城市平均氣溫14.4℃,年平均總降水量504.8毫米,平均總日照時數2057.6小時。

水文概況

運城境內有山西最大淡水湖——伍姓湖以及硝池、湯里灘、鴨子池、北門灘等天然湖泊,並建有上馬水庫和苦池水庫。運城屬黃河流域,過境河流有黃河、汾河,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條,汛期為每年6至9月。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制約,區內河流具有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徵。在河流形態、河道特徵方面表現為:溝壑密度大,水系發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蝕切割嚴重。徑流和泥沙的特點:洪水暴漲暴落,含沙量大,年徑流集中於汛期,枯水期徑流小而不穩。
黃河
黃河從河津寺塔西側入境,沿秦晉峽谷自北向南。出禹門口後,河勢頓開,河床寬闊,由北向南經河津、萬榮、臨猗、永濟,在芮城縣的風陵渡曲折向東,過平陸、夏縣,到垣曲縣的碾盤溝出境,共流經8個縣(市),流長396千米,為運城最大的客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龍門站)為319.6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014.4立方米/秒。
汾河
汾河自新絳縣南梁村入境,經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縣(市),由萬榮縣廟前匯入黃河,流長145.2千米,流域面積2943平方千米;據河津柏底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33.8立方米/秒。
涑水河
涑水河發源於絳縣的陳村峪,向西南流經絳縣、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6縣(市、區),全長196千米,落差445米,縱坡1/400,流域面積5774平方千米。據張留莊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
姚暹渠
姚暹渠是歷史上為保護鹽池而修築的一條人工河道,開挖於南北朝北魏二年(505年),原名永豐渠,隋朝大業年間都鹽史姚暹,為保護鹽池正常生產重開而改名。姚暹渠自夏縣王峪口起,沿中條山北麓攔截柳溝、寺溝、刁崖河、史家峪、赤峪等溝道來水,向西北入苦池蓄滯洪區,經鹽湖、運城城區,在永濟入伍姓湖,全長86千米,落差110米,縱坡1/770,流域面積2127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耕地保有量494326.7公頃。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843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205.5公頃,房地產用地197.4公頃,商業服務用地27.9公頃,基礎設施等其它用地412.2公頃。

礦藏資源

運城地區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芒硝岩鹽白鈉鎂礬滷水熔劑灰岩灰岩粘土長石玻璃石英砂岩重晶石等21種。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約54種,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為銅、鉛、(鎂鹽、白雲岩)、芒硝、石灰岩、大理石矽石等。
優勢礦種由北向南呈“二點一線”式分布,其中河津市下化鄉一帶及平陸與垣曲交界處一帶的煤礦和石灰岩白雲岩與中部鹽湖區三路里至萬榮縣三文一帶的白雲岩,灰岩構成“二點”;南部中條山區內生礦產銅、鐵等呈線狀分布;單礦種分布相對集中,銅礦是運城第一大礦業支柱,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93.99%,分布於垣曲縣和聞喜縣的接壤地區;石灰石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河津市龍門山—西皚口—魏家院一帶,礦體平均厚度1.5-30米,宜露天開採。

人口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常住人口為535.9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36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2.57(女性為100)。全年出生人口5.19萬人,出生率為9.70‰;死亡人口2.83萬人,死亡率為5.28‰;自然增長率為4.4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20%,比上年提高1.26%。

經濟

綜述

2018年,運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50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5.7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556億元,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727.9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11.1億元,增長2.5%;批發和零售業109.1億元,增長4.2%;金融業89.9億元,增長5.2%;房地產業57.8億元,增長0.5%。三次產業構成由上年的16.0:36.4:47.6,調整為15.0:36.8:48.2。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8229元,比上年增長6.5%,按2018年平均匯率計算為4266美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運城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12.9%。其中,民間投資下降16.9%,占全市投資比重71.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54.9%,第二產業投資下降9.8%,第三產業投資下降0.5%,其中基礎設施投資下降8.5%。社會領域投資中,文化體育娛樂業投資比上年增長93.8%,教育投資增長13.9%,衛生投資增長16.4%。
財稅收支
2018年,運城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58.9億元,比上年增長22.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0.7億元,增長20.3%。其中,稅收收入完成58億元,增長21.8%。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37.9億元,增長11.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19億元,比上年增長69.4%。分門類看,採礦業實現利潤20.1億元,增長82.6%;製造業105億元,增長53.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虧損6億元。
人民生活
2018年,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7元,比上年增長9.1%。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708元,比上年增長12%。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04元,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641元,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16元,增長9.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8710元,增長12.7%。城鎮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587元,增長8.1%;農村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558元,增長13.8%。
2018年,運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5%。其中,食品菸酒價格上漲0.5%,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2.6%。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2.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6.2%,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6.9%,生活資料價格上漲1.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5.5%。

第一產業

2018年,運城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5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241.3億元,增長2.4%。其中,農業186.6億元,下降0.1%;林業2.6億元,增長7.7%;牧業35.5億元,增長17.0%;漁業1.2億元,下降11.6%;農林牧漁服務業15.4億元,增長2.4%。
種植業
2018年,運城市農作物種植面積654.3千公頃,比上年下降4.4%。糧食種植面積556.9千公頃,下降7.1%。其中,夏糧276.0千公頃,下降6.2%;秋糧280.9千公頃,下降8.0%(玉米250.5千公頃,下降7.7%);棉花種植面積1.7千公頃,下降27.5%;油料種植面積17.6千公頃,增長30.2%;蔬菜種植面積46.1千公頃,增長7.6%;果園面積191.4千公頃,增長1.7%,其中,蘋果園面積95.4千公頃,下降5.6%。糧食總產量28.7億千克,比上年減少2.3億千克,下降7.3%。其中,小麥14.1億千克,減產1.1億千克,下降7.0%;秋糧14.6億千克,減產1.2億千克,下降7.5%。
林業
2018年,運城市當年造林面積11887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4220公頃。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擁有森林面積46.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9.4%。
畜牧業
2018年,運城市肉類總產量21.9萬噸,增長17.7%。其中,豬肉產量15.9萬噸,增長16.6%;牛肉產量0.4萬噸,下降7.5%;羊肉產量1.1萬噸,增長4.7%;禽肉產量4.5萬噸,增長10.4%。禽蛋產量31.4萬噸,增長15.0%;奶類產量4.0萬噸,下降9.2%。
漁業
2018年,運城市水產品產量2.3萬噸,下降11.6%。
生產條件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97.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0.5%。機械耕地面積48.1萬公頃,機械播種面積53.1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50.8萬公頃。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運城市全部工業增加值437.7億元,比上年增長7.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0%,其中,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增長15.5%,新材料產業增長25.5%,新能源產業增長32.8%,生物產業增長0.8%。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5%。規模以上工業中,七大傳統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1%,26個非傳統行業增加值增長1.5%。分三大門類看,2018年,運城市採礦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0%,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16.6%;製造業增加值增長9%,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81.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1.5%,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2.3%。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9.0%,集體企業增長47.7%,股份制企業增長7.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20.7%。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8.0%,中型企業增長2.4%,小型企業增長9.8%,微型企業增長2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5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實現利稅178.0億元,增長52.6%;實現利潤119.0億元,增長69.4%。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56.4億元,增長106.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21.9億元,增長53.4%;煤炭開採和洗選業20.5億元,增長84.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5.4億元,增長113.5%;汽車製造業5.3億元,下降7.2%。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8.5%,比上年末下降1.3%。全年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8元,比上年下降1.6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占規上工業比重為11.1%;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5.5%,占規上工業比重為12.1%。全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100.1億元,比上年增長31.6%。全年限額以上企業網路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8.2%。
建築業
2018年,運城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21.3億元,比上年增長6.3%。資質以上建築企業總產值146.4億元,增長5.4%,共簽訂契約額202.8億元,增長5.4%。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206家,其中,一級企業14家。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8年,運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2.3億元,比上年增長8.3%。按規模統計,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282.8億元,增長4.3%;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509.5億元,增長9.2%。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08.0億元,增長7.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84.3億元,增長12.0%。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下降8.4%,菸酒類增長13.4%,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6.5%,化妝品類增長7.6%,金銀珠寶類增長12.2%,日用品類增長7.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2.0%,中西藥品類增長14.1%,家具類增長22.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下降5.3%,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8.4%,汽車類下降13.7%。
對外經濟
2018年,運城市進出口總額77.1億元,比上年下降16.3%(以美元計價為11.7億美元,下降14.1%)。其中,進口49.8億元,下降25.1%(以美元計價為7.6億美元,下降23%);出口27.3億元,增長6.6%(以美元計價為4.1億美元,增長9%)。全年進口錳礦砂10.3億元,增長35.3%;進口銅礦砂29.4億元,下降27.4%;進口鉻礦砂2.6億元,下降30.7%。全年出口鎂及鎂製品3.8億元,增長52.2%;出口機電產品7.6億元,增長29.0%;出口農產品2.0億元,增長11.7%;出口紡織物4.4億元,下降19.4%。從進出口國別和地區看,對智利實現進出口總額20.3億元,增長29.4%;南非11.1億元,增長143.2%;加拿大5.4億元,增長24.3%;美國5.2億元,增長16.5%;歐盟組織4.2億元,下降47%。契約利用外資總額16858.7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687.7萬美元。當年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8家。
房地產業
2018年,運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03.9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住宅投資82.3億元,增長9.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128.4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51.4萬平方米。商品房待售面積128.4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28.6%,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積80.8萬平方米,比上年末減少32.0萬平方米,下降28.4%。
郵電通信
2018年,運城市郵電業務總量139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1.5億元,增長23.3%;電信業務總量127.4億元,增長30.9%。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95.5萬件,包裹業務2.8萬件,快遞業務量3651.1萬件。年末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503.5萬戶。其中,固定電話28.7萬戶,行動電話474.8萬戶。在行動電話用戶中,4G用戶376.7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94.9部/百人。其中,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為5.4部/百人和89.5部/百人。全市寬頻接入用戶達到137萬戶,增長15.7%。
旅遊業
2018年,運城市接待國內遊客8355.5萬人次,增長24.6%。接待入境遊客35494人次,增長5.5%。其中,外國人9978人次,增長7.5%;香港同胞9208人次,增長5.2%;澳門同胞6048人次,增長4.4%;台灣同胞10260人次,增長4.5%。全年旅遊總收入705.9億元,增長26.9%。其中,國內旅遊收入705.2億元,增長26.9%;旅遊外匯收入1041.1萬美元,增長6.2%。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2283.6億元,比年初增長12.6%,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278.8億元,比年初增長12.7%。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158.7億元,比年初增長5.7%,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157.2億元,比年初增長5.7%。年末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村鎮銀行)人民幣貸款餘額500.6億元,比年初增長12.1%。
2018年,運城市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850億元,比上年下降18.1%。其中股票成交額591億元,基金成交額227.5億元,債券成交額1.6億元。年末投資者資金賬戶開戶總數22.4萬戶。
保險業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共有保險公司43家,全年保費收入105.9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4.9億元,增長8.9%;人身險保費收入81億元,增長4%。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32.8億元,增長4.9%。
運城鹽湖運城鹽湖

交通運輸

交通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公路通車裡程15802千米,其中,國道1248千米,省道695千米,縣道2611千米,鄉、村道及專用道11248千米;高速公路603千米。全市公路密度111千米/百平方千米。
公路
運城市城區通往各縣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率先在山西省實現村村通油路工程。
鐵路
南同蒲鐵路縱貫運城市南北,西南方向與隴海鐵路大動脈連線;侯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侯馬至東鎮段完成複線建設;大西客專(太原南至西安北段)於2014年7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運城段計畫於2014年開工建設。運城北站為山西省境內的3個一級站點之一。
航空
截至2018年末,運城機場共開通了運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昆明、海口、長沙、烏魯木齊、杭州、南京、廈門、三亞、哈爾濱、大連、南昌、南寧、寧波、青島、無錫、貴陽、合肥、福州、重慶、瀋陽、銀川、桂林、曼谷、芭提雅、香港、珠海、泉州、溫州等34個國內外城市,共33條航線。

運輸

2018年,運城市公路客運量2668萬人,比上年下降3.4%;公路貨運量16076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13.8億人千米,比上年增長0.3%;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396億噸千米,比上年增長4.8%。全年民航旅客運輸量205.3萬人,比上年增長42.1%;貨運量0.5萬噸,同比增長59.4%。全年飛機起降總架次為34630架次,增長7%;有航線架次為18148架次,增長46%。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民用車輛擁有量114.9萬輛,比上年末增加6.4%。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83.6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559輛),比上年末增長10.9%。其中,私人汽車76萬輛,增長11.2%。本年新註冊汽車8.8萬輛,比上年下降15.3%。年末轎車保有量53.2萬輛,比上年增長12.2%,其中私人轎車51.4萬輛,增長12.5%。年末機車保有量20.7萬輛,比上年末下降6%。年末拖拉機保有量8萬輛,比上年末增長2%。
高鐵運城北站高鐵運城北站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8年,運城市受理專利申請2392件,比上年增長24.2%。其中,受理髮明專利申請689件,比上年增長40.9%。全市授予專利權1425件,增長37.4%。其中,授予發明專利權131件。全年有15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各類科技計畫,獲得項目研究資金1442萬元。全市有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3個,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10個。氣象諮詢服務12121電話線路120路。全市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單位13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0.7萬平方千米,增雨量2.9億立方米。全市有衛星雲圖接收站1個。全市有專業綜合地震台(站)1個,市級地震台網中心1個,數字測震台網1個,數字測震子台4個,縣級地震監測台(站)13個。2018年,運城市最大震級1.9級。

教育事業

2018年,運城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15863人,在校生53351人,畢業生17327人。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5853人,在校生44059人,畢業生16586人。普通高中招生28732人,在校生96439人,畢業生35931人。國中招生52612人,在校生156053人,畢業生47823人。普通國小招生56367人,在校生296293人,畢業生51400人。特殊教育招生297人,在校生1640人,畢業生159人。在園幼兒數173285人。
運城市主要高等院校
學校名稱
辦學層次
地址
本科
鹽湖新區大學城
專科
禹都大道中段
專科
空港南區華雄南路
專科
經濟開發區學苑北路
專科
鹽湖新區大學城
專科
鹽湖新區大學城
專科
紅旗東街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7個,民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3個。公共圖書館13個,館藏圖書150.5萬冊。博物館23個,檔案館14個。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2處,其中國家級90處,省級79處,市級103處。擁有廣播電視台13座,有線電視用戶43.3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98.8%,電視人口覆蓋率99.4%。全年送戲下鄉演出2700餘場,惠及基層民眾200萬人次,農村公益電影放映38352場,寄宿制學校公益電影放映3879場。全年組織參加省各類群文活動15項,獲得獎項15個41人次,其中,榮獲“三晉之春”比賽金獎,榮獲山西省首屆中部六省合唱展演一等獎黃河獎。開展“我有拿手戲”民眾文藝大展演,全年展演各類節目8000餘個,基層演出上萬場,受益民眾200餘萬人。

體育事業

2018年,運城市運動員在省級重大比賽項目中獲得金牌36枚、銀牌36枚、銅牌42枚。全年銷售中國體育彩票5.3億元,比上年增長36.4%。

衛生事業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438個。其中醫院267個,衛生院19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7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261個,村衛生室353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4個。衛生技術人員3093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2495人,註冊護士12425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3454張,其中醫院23779張,衛生院7947張。

勞動就業

2018年,運城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6234人,轉移農村勞動力86307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3756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99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31%。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61.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83.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9.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21.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34.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67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0.6萬人。

社會福利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94個,床位7852張。其中,老年人與殘疾人服務機構89個,床位7569張。年末共有社區服務中心120個,社區服務站134個。年末共有2.1萬人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城市低保資金1.2億元;8萬人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農村低保資金2.9億元。0.9萬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3.7億元。

脫貧攻堅

截至2018年末,運城市農村貧困人口由2014年34.1萬人降為2.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8.1%降至0.55%。

環境保護

2018年,運城市黃河、汾河流域運城段共監測11個斷面。其中,達到Ⅲ類以上水質標準的斷面6個。全年中心城市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含二級)天數為176天,比上年增加15天。

安全生產

2018年,運城市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64起,比上年下降41.3%;死亡77人,下降33%。其中:道路運輸發生事故46起,死亡54人;建築施工發生事故5起,死亡5人。

歷史文化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蹟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蹟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鴛鴦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蹟。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后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矽、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

戲曲

蒲劇
蒲劇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晉南地區的代表劇種。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淒楚的英雄史劇,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運城市蒲劇團獲得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的藝術家有武俊英王藝華吉有芳孔向東賈菊蘭景雪變二度梅)等六人。文華獎獲得者:景雪變。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得者:孔向東王青麗。蒲劇《山村母親》獲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蒲劇《生命》獲文化部戲劇文化獎。
蒲劇泰斗——閻逢春蒲劇泰斗——閻逢春
眉戶
晉南眉戶原稱“迷胡”,又稱“曲子”、“清曲”,因曲調婉轉纏綿,使人聽之入迷而得名,是一個以民歌的連線而發展起來並由地攤說唱過渡到舞台演出的戲曲劇種。晉南眉戶的歷史經過了民歌、說唱、家戲、職業班社四個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南北兩大流派。南路以臨猗一帶為中心,北路以臨汾一帶為中心。臨猗眉戶劇團曾三進中南海,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李先念、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過專場演出。運城眉戶獲得梅花表演獎的藝術家有潘國梁閆慧芳等。

傳說

相傳五千年前,西陵(今夏縣西陰村)有位姑娘叫嫘(léi)祖,她發現桑樹上有一種能夠吐絲作繭的昆蟲,吐出的絲細而結實,便把其捉來試養。桑蠶取食桑葉後吐絲結繭,然後鑽出繭殼羽化為蛾。嫘祖發現繭殼被浸濕後,套在棍子上用手撕捻線,可以拉出長長的銀線,就把這種線叫做“絲”。她又把絲織成布,人們稱它為“綢”,綢代替了樹葉和獸皮,人們從此就有衣服穿了。《通鑑外紀》讚揚嫘祖“治絲繭以供衣服”。嫘祖養蠶繅絲,“教民育蠶”,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被尊為“先蠶娘娘”。黃帝聽說了嫘祖的事跡後,心生愛慕之情,便娶嫘祖做了他的妻子。《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夏縣西陰村曾建有先蠶娘娘廟,廟內供有先蠶娘娘像,但後來毀於戰亂。
嫘祖嫘祖

地方特產

運城
聞喜花饃聞喜花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花式各樣,從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具有豐富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2006年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
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四項世界紀錄
2012年2月3日,首屆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在聞喜縣城成功舉辦
運城
臨猗蘋果
臨猗低處黃河之畔中條山之下,氣候濕潤,晝夜溫差大,海拔高,無污染,是優質蘋果基地,蘋果個大,色鮮,紅富士×新紅星雜交育成的優良中晚熟品種,在臨猗縣9箇中下旬成熟,果實極大,平均單果重400—500g,果型指數高達1.3以上,屬大型高樁中晚熟蘋果,肉質硬脆,酸甜爽口,不發綿,貸架期長,著色鮮紅。
運城
垣曲獼猴桃
垣曲縣的獼猴桃資源豐富,有紫果、軟棗和元寶等3個品種,主蔓長達10多米,直徑達10厘米以上,但處於野生狀態。1979年,垣曲縣有關部門選擇優良單株,調查研究高產技術,將收集到的種子、剪集的枝條,進行人工栽培繁殖,已經大批成活,長勢良好。
運城
絳縣山楂
絳縣共有山楂面積2萬畝,鮮果年產量000萬公斤,品種以大金星為主,被國家林業部、財政部、農業部列為全國七大山楂基地縣之一。 從事山楂食品加工的企業有100餘家,主要產品有山楂果脯、蜜餞、汁、果醬、糖、餅等8個系列30多個品種。其中山楂蜜餞榮獲國家“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優秀獎,1998年通過了美國FDA質量檢測,2001年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2003年九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

風味小吃

運城
北相羊肉胡卜
北相羊肉胡卜的誕生,與著名的戲劇“二進宮”有關,“二進宮”是一部反映明代宮廷鬥爭的歷史劇。明穆宗朱載厚死後,李良企圖篡位,皇后密召徐、楊二人進宮,欲把太子交與二人帶出宮。楊派人去蒲州搬兵卻走漏風聲,李良派兵追到泓芝驛。北相鎮的路老漢在泓芝驛賣炊餅,一位後生衝進他的席棚喊救命。後生一路上飽受風寒病倒了,高燒不退。路老漢心急無招,把炊餅用刀切碎,抓起一塊羊油放進鍋中,趁熱放進大料,再投入一把潞鹽加水燒開,把炊餅加入烹好倒進碗中,趁熱餵下。半個時辰後,後生高燒漸退,趕往蒲州搬兵救駕。事後,這位後生找見路老漢,見面就拜,唱道:“你讓我吃的真是護國良餚啊!”路老漢聽不清後生的南方話,把“護國”聽為“胡卜”了。
運城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
運城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產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是用芝麻、小米湯、熟麵粉、大豆油、檸檬酸、廣東榴花白糖等十餘種原料和質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製而成。片薄如紙,晶瑩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老幼鹹宜。
運城
甑糕
甑糕是由糯米和棗悶蒸而成,關鍵是適時加水掌握火候。雖不及八寶米,在晉南一帶也久負盛名,因為它是用特殊的器皿蒸煮,一粘二甜,老少可口,如與澇糟合煮少許,飲之,更是別有風味。為新絳老少皆宜的傳統小吃。
特點:軟、粘、甜、熱,喜甜可多放白糖,宜熱食。
運城
萬榮涼粉
萬榮涼粉用紅薯粉製成,白晶透亮,調上鮮紅的辣椒油,拌上生蒜泥、芥末等調味品,麻辣酸香,清涼爽口,是一道適合夏季食用的小吃,其色潔白,晶瑩剔透,嫩滑爽口,夏季冷食有消暑解渴之效。有熱涼兩種,澆羊肉臊子的為熱涼粉,調以油辣子、芥茉、食鹽、蒜泥、醬油、醋的為涼涼粉。涼粉筋道,調和麻辣適度,醋香誘人,入嘴即咽。據傳始於清代,由陝西韓城傳入,是一道萬榮名吃與文化兼融的美餐。
運城
聞喜煮餅
聞喜煮餅有著山西“餅點之王”的美譽,又有“國式糕點絕產”之美稱。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煮餅是一種油炸的點心,在晉南民間把“炸”就叫“煮”。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於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滾圓狀,內有栗色、絳白二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厘米長的細絲,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膩,久不變質。主要原料為麵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紅白糖等。

風景名勝

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省級57處;市級31處。旅遊線路以尋根祭祖游、黃河風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為主。馳名中外的景點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后土祠,以及西灘李家大院五老峰歷山司馬光墓等。
運城鹽湖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是華人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就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這是“中華民族利用山澤之利的一個偉大創舉”。運城鹽湖東西長,南北窄,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古元寶”狀。南倚中條,北靠峨嵋,東臨夏縣,西接解州,總面積132平方千米。虞舜曾在鹽湖之畔的臥雲崗,手撫五弦琴,唱吟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歌謠《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運城鹽湖被田漢先生贊為“千古中條一池雪”。
  • 遺址
  • 文物
運城著名景點
舜帝陵舜帝陵
五老峰五老峰
黃河大鐵牛黃河大鐵牛
池神廟池神廟
永樂宮壁畫永樂宮壁畫
臨猗雙塔臨猗雙塔

著名人物

古代

人物主要成就
大地之母
黃帝之妻,養蠶繅絲
九黎部落首領
黃帝宰相
堯舜時期的農官,周朝先祖
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
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主
殷商賢臣,輔佐武丁成就“武丁盛世
開創晉國百年霸業,春秋五霸之一
戰國時期,魏國開國之主
戰國初年著名商人
晉國賢臣,後人尊為介子
戰國時期著名的大手工業者、大商人
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武聖”,“五虎上將”之首
晉朝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晉朝玄學家、官員,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中國地圖學之父
隋末大教育家,王勃祖父
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祖師,風水學鼻祖
唐朝名將,軍事家、政治家,對外民族英雄
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首
盛唐時期詩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
唐朝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唐朝名將,愛國英雄,“通真三太子”
著名軍事家
中興賢相,平定淮西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詩人、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代詩人,詩論家
八仙之一,全真道祖師,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南宋愛國政治家、詞人,抗金名相
南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
元代雜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裴氏家族
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堪稱獨無僅有。裴氏家族將相接武、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七品以上官員3000餘人;《裴氏世譜》記載,裴氏家族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天下裴氏宗族所居裴柏村由此得名“中華宰相村”,毛澤東曾稱道:“裴氏家族千年榮顯,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家族”,胡耀邦曾說:“研究中國的人才學,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近代

人物主要成就
戊戌六君子”之一
抗日名將、愛國將領、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
開國將帥,一級解放勳章獲得者,上將
共產黨最早的飛行員,一級解放勳章獲得者,中將
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
著名作家、戲劇家、文藝評論家
曾任山西省省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國學大師、教育家、書法家,第三屆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曾任河南省省長、黑龍江省委書記、郵電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美國全權大使
蒲劇泰斗,曾任中國戲曲家協會理事,首創帽翅功
紅牆攝影師”,擔任毛澤東專職攝影師12年,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主席
成都軍區政治委員,中共十五屆中央委員,上將
濟南軍區司令員國防大學校長,上將

現代

人物主要成就
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政治委員,上將
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
一級作家,2008年任山西副省長,山西省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福建省黨組成員、副省長
博士生導師,教授,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IEEEfellow,北京交通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
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2011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兩度飛天第一人

城市榮譽

2006年,運城市獲中國十佳魅力城市稱號
2007年,運城市獲中國中部十大最佳投資城市稱號
2007年,運城市獲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稱號
2009年,運城市獲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稱號
2012年,運城市獲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2012年,運城市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2012年,運城市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
2010年,運城市獲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2016年,運城市被評為十二五信息惠民領軍城市
2017年,運城市第七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
2017年,運城市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2017年,運城市入圍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第32

對外交流

城市名稱所屬國家/省份締結年份
1995年
阿拉拉瓜拉
2005年
2011年
馬爾芒德市
2011年
2011年
斯捷帕納凡
2011年
2013年
2013年
201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