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姓(趙氏)

趙姓

趙氏一般指本詞條

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發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總人口大約有2670萬,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

趙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鶴、孝思、萃渙、敬彝、創基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姓
  • 得姓方式:以地為氏(今山西洪洞)
  • 得姓始祖:造父
  • 主要郡望天水郡、涿郡、南陽郡、穎川郡等
  • 主要堂號:半部堂、琴鶴堂等
  • 著名人物趙雍趙雲趙匡胤趙九章
  • 人口:2670萬(2014年)
歷史發展,姓氏起源,得姓始祖,遷徙傳播,宗室支派,人口分布,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宗祠對聯,字輩排行,家譜文獻,文物保護,姓氏名望,古代,近現代,研究考證,

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現是因為舜帝姚姓,後代以姚為姓)賜姓給他的女婿伯益(顓頊帝孫)為“嬴”,並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雖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趙姓的具體始祖是造父。
趙姓
源流二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三
源於帝王賜姓或外族改姓。先後匈奴人、女真人党項人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再有蒙古族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溫後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隨母姓改漢姓趙。
源流四
源於冒姓。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得姓始祖

造父,嬴姓伯益的後代,蜚廉四世孫,中國歷史上著名善御者。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崑崙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訊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今山西洪洞)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為趙國始族。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命氏,稱為趙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趙姓的始祖。

遷徙傳播

兩漢以前的遷徙
造父封於趙城而得趙姓,至叔帶(造父的第七代子孫)時,率領子孫遷往晉國,後來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在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以下地區:趙城、耿、原、晉陽、代、邯鄲、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都有趙姓。趙國的疆域包括今陝西一部分,趙武靈王時開疆拓土,疆域擴充至河套地區,趙亡前趙姓的活動範圍還包括今陝西、內蒙古。
造父造父
秦始皇滅趙國後,把代王趙嘉派往西戎,趙姓隨之遷往甘肅,趙嘉之子趙公輔裔孫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屬甘肅),形成一個望族;趙王遷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
秦朝末年,秦國宗室真定(今河北正定)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活動範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漢至宋以前的遷徙
西漢趙王遷的後裔遷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縣西南),此地原屬河間,因此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南朝時,天水趙氏的一支遷居江南。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期遷居武川(內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趙達任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舉家離開南安遷居北魏都城洛陽。當時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數民族)的襲擾,北魏在北部邊境上設立了許多軍鎮,選擇貴族、官宦子弟鎮守。趙達之子趙仁因鎮守武川鎮,舉家自洛陽遷至武川。趙仁的孫子趙貴成為武川軍事集團的重要成員,跟隨宇文泰進兵關隴,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為宇文氏占據關隴、建立北周屢立大功,被賜姓乙弗氏,封楚國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舉家又自武川回遷洛陽。
天水南安趙氏還有一支在北魏時遷居,這支趙姓從代又遷居洛陽。
天水趙氏的一支在北魏時徙居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後又自南鄭徙居洛陽。天水西趙氏的一支遷居洛陽。北魏時今甘肅趙氏的一支徙居洛陽。
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
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
兩宋以來的遷徙
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趙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為郡國王公。所謂郡國,僅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並不居住在郡國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師。直至“靖康之亂”,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開封市),俘虜了趙姓宗室二千餘人北上,將宋徽宗宋欽宗及其宗室囚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下游)。趙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虜的也都於“靖康之亂”後,紛紛從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一支赴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為趙姓家族在中國江南地區繁衍的主要支脈之一。

宗室支派

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
  • 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宗室
宋太祖趙匡胤有四子,德秀與德林無後,燕王趙德昭有五子,秦王趙德芳有三子。
燕王趙德昭一脈的遷徙:令字派遷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潁州、四川蜀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蘇鎮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師字派以下新遷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雲和、江蘇太平州,等等。
秦王趙德芳一脈的遷徙的基本狀況是:子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主要有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 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宗室
靖康之恥後,北宋被金國滅亡。康王趙構南逃臨安建立南宋,自號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趙構以為北宋慘遭靖康之難和自己兒子的早夭,是因為其祖宋太宗趙光義沒有遵守“金匱之盟”而遭至的災難,於是將南宋王朝的帝位傳給了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的後裔,宋太宗趙光義一脈宗室南遷後裔,此後多由南宋京城臨安遷出,散居於南方民間。
宋太宗趙光義宋太宗趙光義
趙光義五世孫士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六世孫不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臨安、浙江金華、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四川開縣;七世孫善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寧波、江蘇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臨川;八世孫汝字派遷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餘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
  •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趙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匡義。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辦事,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魏王趙廷美。趙匡義登基之後,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趙匡義的斥責,此刻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於是對趙匡義甚為不滿,於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趙匡義念其手足之情,並多次立有戰功,於是仍令其為西京(今洛陽)留守。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趙廷美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後,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閒居在家;魏王趙廷美閒居在西京,後降魏王趙廷美為涪陵縣公,遷往房州(今湖北省房縣)。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魏王趙廷美舉家遷至房州,趙廷美遷居房陵後不久,就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自貶於房陵之後,其後代外放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開封、河南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山東濟州、江蘇崑山、浙江秀水、江蘇溧城、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北宋慶曆年間,陝西趙懿甫官居汝南節度使,後家居汝南城東五里屯。傳十世至希賢(號龍華)由汝南遷蔡州。元末至正年間,趙希賢之後趙伊官至鹽運使司通判, 由上蔡縣白圭廟東徐趙莊遷西平縣專探鄉趙老莊。趙伊之子趙仲來系明正德年間貢生,為西平趙氏之始祖。趙仲來生才廣、才宇,才廣生恭、肅、鑒、鐸、鏷,才宇生欽。自仲來至今已歷二十四世,為西平名門望族,其後裔現分居於楊莊鄉、專探鄉、蘆廟鄉、師靈鎮、譚店鄉、宋集鎮、出山鎮、酒店鄉等地。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等地的趙氏族人陸續遷到台灣、南洋,更有人漂洋過海,移居到歐美各國。

人口分布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達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6人以上。趙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6.9%,趙姓人口大約1176萬;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13.7%,趙姓人口大約704萬;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26.8%,趙姓人口大約715萬;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2.6%,趙姓人口大約153萬。趙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是趙姓分布的主要地區。趙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北、冀魯大部、山西、陝甘寧大部、內蒙古中部,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5%以上,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1.8%;在沿至四川北部一條寬百餘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雲南西南、沿川、青、甘、寧至內蒙古一條寬120公里的地段,東北地區,趙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2.4%—3.2%,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2%;在皖蘇南部、浙江、贛閩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貴州、四川東南、雲南東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新疆西北,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8.4%;在其他地區,趙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占了16%。
趙姓(趙氏)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當於今甘肅省天水市及隴西以東地區,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北)。
涿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趙氏為穎川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穎川太守趙廣漢之後裔。
南陽郡:戰國時秦國置郡。此支趙氏為天水趙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趙嘉。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趙氏,其開基始祖為趙王遷後裔西漢京兆君尹趙廣漢。
下邳郡秦朝時期在今江蘇睢寧西北一帶設下邳縣,南北朝宋國時期改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明朝時期廢黜。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
漢陽郡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時期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省甘谷縣境內,到南朝北周時廢黜。隋朝時期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五代時期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
  • 堂號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趙氏還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渙”等為堂號。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
此外還有孝思堂、萃渙堂、愛日堂順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慶源堂、積善堂、樂善堂、綿遠堂、茂文齋、沐恩堂、孝義堂、著存堂、懷永堂、嘉會堂、清獻堂、棣華堂、崇禮堂、文賢堂、沐思堂、谷詒堂、衍慶堂、雙硯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義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誼堂、崇本堂等堂號。

宗祠對聯

  • 四言通用聯
日聯冬夏;雪夢羅浮
——上聯典說春秋·賈季稱趙衰為冬日之日;趙盾為夏日之日。下聯典說隋·趙師雄冬日過廣東羅浮山遇一美人共飲,醉臥而醒,見身邊乃梅樹一株。
中令世澤;半部家聲
——上聯典說宋·趙普嘗為中書令。下聯典說相傳其有“半部《論語》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說。
風高琴鶴;圖繪麒麟
——上聯典說宋·趙抃政清廉簡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鶴相隨。下聯典說西漢·趙充國,圖像麒麟閣
系承造父;望出太原
——全聯典說造父為顓頊帝裔孫伯益十三世孫。
投書飲泣;留履遺愛
——上聯典自·趙至,少時詣師受業,聞父耕叱牛聲,乃投書飲泣曰:我小不能奉養,使老人不免辛苦。下聯典自明·趙豫,官松江知府,當他離開,老幼攀轅,留下一個鞋以志留下愛。
派衍天潢;家傳清節
——上聯典自趙匡胤為北宋開國皇帝。下聯典用北宋·趙抃,卒謚“清獻”。
  • 六言通用聯
手持半部論語;胸羅數萬甲兵
——上聯典出宋代太師趙普,世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下聯典出南宋名相趙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為帝王華胄;今有琴鶴世家
——上聯典指宋代皇帝後裔。下聯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趙抃,清貧如水,只有一琴一鶴。清代趙翼《奉命出守鎮安詩》:“劇郡劍牛覘吏績,傅家琴鶴本官箴。”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趙世炎故居中堂門額匾上書有“琴鶴世家”四字,即本此。

字輩排行

泌陽西關趙氏《泌陽西關趙氏輩序》:“維世永金,國廣運清;”又續:“文學傳家寶,俊傑冠英豪。”
河南省西平趙氏輩序為:“仲才恭鳳之,天良景成增,殿啟從名聖,尊嚴宜思齊,高遠慶鹹若,熙甫昭封題,傳世振興榮,福善盡登昌,觀君培惠儒,文理濟函光,錦琳育升茂,楨廉賀衛襄,碩權宏志順,英敏貴端剛。”
自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始,各以十四字以別昭穆,篡修成譜,以不失其次序。
太祖派十四字:德惟從(守)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
太宗派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彥夫時若嗣次古光。
《山西沁水縣趙姓族譜》老字派為:“忠、和、樹、德,孝、友、傳、芳”。重點是“忠”、“孝”,目標是“德”、“芳”。
安徽合肥趙氏字輩:治本修家,宜敘倫常,仁義禮信,萬世傳芳。
湖北公安趙氏字輩:大國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澤,詩書繼祖傳,代遠永佑啟,家邦振萬年。
天水堂趙姓族譜》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號為:
以洪壬萬庭,為子若卿成,蔭必望顯單,立良應之文。
《天水堂趙姓族譜》的續派二十字號:
添心常祜善,人貴自光宗,世業開宏遠,英華慶國隆。
民國年間的家譜民國年間的家譜
《慈谿鴻莊趙氏宗譜》載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輩,號《百代歌》:
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昌期崇隆,尊顯和易純熙聖神文,
卓犖英奇溫良恭儉,仁敬孝慈持行瞻視動,作威儀紀綱法度禮樂,
書詩切磋磨琢學問辨,思格致誠正修齊平治,疑丞輔弼明聽翼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勳勞,閥閱錘鼎常旗衣冠俎豆。

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編者編纂時間與方式藏地
湖南益陽趙氏七修族譜二十五卷,首卷上、下冊,末卷上、下冊
(民國)趙昌明等主修
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太湖趙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
著者待考
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太湖趙氏宗譜九卷,首一卷
(清)趙家樹主修
清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上湘趙氏四修族譜八十四卷,首一卷、末十三卷
(民國)趙載蘭主修
資陽趙氏五修族譜二十卷
(民國)趙翼寰等主修
湘潭洄溪趙氏六修族譜二十三卷
(民國)趙如芯、趙如成等主修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衡山縣趙氏八修族譜十卷
(清)趙寶璧等倡修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衡山縣趙氏九修族譜十卷
(民國)趙龍九等倡修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趙氏宗譜十二卷
著者待考
清宣統辛亥年木刻活字印本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北京趙氏家譜
趙宏恩
清乾隆二年刻本
北京懷柔趙氏族譜四卷
(清)趙抱清,趙爾巽纂修
清宣統元年(1909年),刻本
北京,懷柔
北京趙氏家譜不分卷
(清)趙宏恩纂修
清乾隆二年(1737年),據清乾隆二年(1737年)刻本影印
北京
南匯忠誠趙氏支譜, 二卷
趙錫寶纂修
民國十一年(1922年), 鉛印本
上海, 南匯
青浦縣趙氏家譜,一卷
趙鴻書纂修
民國二十四4年(1935年), 鉛印本
上海, 青浦
東山趙氏家譜
趙名世修
道光二十一年,抄本
山西沁縣
雲南宣威趙氏族譜,六篇
趙順文主編
1998年
雲南, 宣威
趙洪氏宗譜,一卷
趙洪繩武纂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鉛印本
浙江, 杭州
白楊山下趙氏宗譜
作者不詳
清,木活字本
天水郡趙氏合編族譜: 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
趙墨林等纂修
民國四年(1915年), 石印本
山東, 萊陽
景芝趙氏族譜:不分卷
清)趙嘉祥等修
清光緒9年(1883年), 刻本
山東, 安丘
東萊趙氏家乘:六卷
趙琪等纂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鉛印本
山東, 萊州, 東萊
趙氏族譜:四卷
趙景宸等纂修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 鉛印本
山東, 齊河
趙氏族譜,二卷
趙士松纂修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石印本
福建, 連江
湘鄉月城趙氏五修族譜: 二十二卷,首三卷
趙先锺等纂修
民國五年(1916年), 木活字本
湖南, 湘鄉
湘陰趙氏族譜
作者不詳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 木活字本
湖南, 湘陰
邵陵桐江趙氏五修族譜:五十九卷,首二卷
趙師德等修
民國十三年(1924年), 木活字本
湖南, 邵陽
參考資料:更多家譜來源於

文物保護

天水趙氏宗祠位於秦州區西關三星巷以西,原祠宇規模宏大,坐北朝南,屬明代建築,清代曾小修過。有專家曾稱這裡的古建築群當屬“東方木雕的藝術館”。
趙姓(趙氏)
趙氏祠堂位於常州市天寧區趙家村城中村里,至今保留著一座供有宋太祖趙匡胤靈位的祠堂。但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趙家莊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拆遷,趙氏祠堂隨之也面臨著拆遷的命運。數十位趙匡胤的後人向本報求助,希望呼籲有關部門能夠保護這座已經有五百多年歷史的祠堂。

趙姓(趙氏)
山東鄆城趙氏祠堂院內松柏蔥籠,巴蕉樹四季長青,春季院內鳥語花香,優雅潔淨。院中央的趙氏祠堂家廟大殿,大殿底基高於地面一米多,五層台階,面積60平方米,牆面全部是由青石、古磚砌成,木質梁林,八磚登頂,上蓋有古瓦,廟脊有方天化戟,胡蘆寶頂,兩邊五脊六獸。

趙姓(趙氏)
湯丹趙氏宗祠原址為始建於清光緒11年(公元1885年)的東川礦務公司衙門。民國23年(公元1933年),祖籍湖南移居東川開礦冶銅的趙氏弟兄向雲南省政府購買後,始建趙氏宗祠,至1948年竣工。祠堂為磚木結構建築群體,原有牌坊式山門,南北樓閣廂房、後花園(八角亭)等眾多附屬建築,今大多無存。現有建築主體由過廳、正殿(主堂房)3合廂房、4角耳房及5合天井組成。新中國建立至上個世紀末,祠堂一直為湯丹鎮人民政府辦公駐地。2003年被列為昆明市文物保護單位。

趙姓(趙氏)
趙氏家祠位於城村村西南側,據清同治《古粵趙氏宗譜》記載,趙氏源自穎項、伯益。周穆王時(約公元前947一前928),有造父者,善御,獻良馬於王,王“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趙姓(趙氏)

姓氏名望

古代

趙宣子(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名盾,春秋中期晉國的正卿,是晉國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政治家,趙國的先祖。
趙武(?—公元前541年): 趙氏孤兒的原型,奸臣屠岸賈滅趙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嬰兒,程嬰撫養趙武長大,手刃屠岸賈為趙氏復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趙簡子(?—公元前476年):名鞅,春秋後期晉國傑出的政治家,趙國的奠基人。
趙襄子(?―公元前425年):名無恤,春秋末期晉國政治家,與其父趙簡子並稱簡襄之烈。在位期間打敗了強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晉的基礎。
趙雍(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即趙武靈王,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趙奢(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年):趙國宗室名將,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成為漢族馬氏大宗的始祖。
平原君(?—公元前251年):即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趙武靈王之子,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佗(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秦朝著名將領,後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國。
趙雲(?—229年):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普(922年—992年):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趙匡胤(927年—976年):宋朝開國皇帝,原為五代後周時大將,公元960年他發動了“陳橋兵變”,建立宋朝。
趙光義(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
趙佶(1082年—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
趙孟頫(1254年—1322年),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南星(1550年—1627年),明政治家、散曲作家。字夢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萬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為東林黨首領之一,與鄒元標、顧憲成號稱海內三君。
趙左(1573年—1644年),明畫家。字文度,華亭(上海松江)人。工畫山水。受業於宋旭,宗董源、倪瓚、黃公望、與董其昌友善,曾為其代筆,善用乾筆焦墨,長於烘染。畫雲山出己意,煙雲生動。首創“松江派”。
趙學敏(約1719年—1805年),清藥學家。字依吉,號恕軒,浙江錢塘(浙江杭州)人。通醫術,尤精藥學,著成《本草綱目拾遺》,載藥物七百十六種。
趙之琛(1781年—1860年),清篆刻家。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次閒,號獻父,別號寶月山人。篆刻早年師法陳鴻壽,後從陳豫鐘,取各家之長,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單刀著名。為“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謙(1829年-1884年),清末三大畫家之一。

近現代

趙厚麟,江蘇高郵人,現任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
趙戴文(1866年—1943年),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趙承嘏(1885年—1966年):化學家。
趙紫宸(1888年—1979年):基督教神學家、學者。
趙元任(1892年—1982年),當代語言學家。
趙登禹(1898年—1937年),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參與過長城抗戰、血戰赤峰口,七七事變爆發,在保衛北平的戰鬥中壯烈捐軀,是抗戰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
趙士壽(1898年—1976年):藥學家。
趙鎔(1899年-1992年),中將軍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四、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會計學會顧問,中國老年歷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趙世炎(1901年—1927年):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家。
柔石(1902年—1931年): 原名趙平復,作家、左聯五烈士之一併與魯迅先生同辦“朝花社”。
趙忠堯(1902年—1998年):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
趙君陶(1903年—1985年):原國務院總理李鵬母親。
趙一曼(1905年10月—1936年8月):中共黨員,抗日英雄、烈士。
趙爾陸(1905年—1967年),上將軍銜。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
趙樹理(1906年—1970年),當代著名作家。
趙九章(1907年—1968年):著名物理學家。
趙朴初(1907年—2000年):詩人、書法大師、佛學家、社會活動家。
趙尚志(1908年—1942):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副總指揮,抗日烈士。
趙超構(1910年 —1992年):新聞名家。
趙家驤(1910年—1958年8月23日):國民黨將領。
趙蘿蕤(1912年—1998年):翻譯家、比較文學家。
趙傑(1913年—1996年),少將軍銜。
趙俊(1915年—1994年),原名趙詩元,少將軍銜,原南京軍區司令部副參謀長,江蘇省軍區司令員,南京軍區顧問。
趙紫陽(1919年—2005年):前中國共產黨總書記。
聞捷(1923年—1971年):原名趙文節,詩人。
趙洪娉(1937年出生):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夫人。
趙克石(1947年11月生):南京軍區司令員。
趙麗宏(1951年出生):當代作家。
趙美心(1953年7月7日):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美籍華人聯邦議員。
趙鈞陶:愛立信公司中國區總裁。
趙紀彬:哲學家。
趙敏光:著名物理學家。
趙偉:龍形山水畫派創始人、著名畫家、發明家。
趙雅芝:香港藝人,前香港小姐。
趙少康:台灣新黨創始人。
趙忠祥:中央電視台主持人。
北島:原名趙振開,詩人。
趙景深:戲曲理論家。
趙丹:藝術家。
金山:著名演員,原名趙默。
趙寶剛:著名導演。
趙蕊蕊:女子排球運動員。
趙志華:黃埔軍校10期畢業。
趙樹海:台灣名演員、電視節目主持人。
趙無極:華裔法國畫家。
趙學煌:台灣演員。
趙又廷:台灣演員、趙樹海之子。
趙睿哲: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員。
趙志凌:香港演員。
趙薇:大陸著名女演員,歌手。
趙保云:書法家。
趙本山:大陸著名小品演員。
趙鴻飛:大陸演員。
趙寶樂:主持人、演員。
趙亮:演員。
趙文瑄:演員。
趙麗蓉:評劇、小品演員。
趙麗穎:大陸青年演員。
趙峰:原名趙世欽,少將。
趙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趙勇:現任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趙文卓:中國影視演員武術家北京體育大學教師。
趙海珠:法國巴黎銀行零售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前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兼記者。
部分姓氏名望來源於

研究考證

據考證,趙姓出自嬴姓,遠祖是伯益,而伯益則是歷史上著名的黃帝之孫——“黑帝”顓頊高陽氏的後裔。
鞏義是中華大宋趙氏皇帝七帝八陵的唯一重要聖地,據歷史考證,除了被遼兵掠去的徽、欽二宗外,北宋9位皇帝有7位葬在鞏義,加上趙匡胤父親的陵墓,統稱為“七帝八陵”是全國最大、保護最好的皇家陵園之一。
據宋太宗趙光義35世孫趙宗國、趙海峰、趙梓翔等人多方考證,造父捕獲名馬所在的桃林位於潼關東南方向的河南省魯山縣堯山鎮桃林村周圍,即十八垛原始森林景區內。桃林村在伏牛山東段、堯山東北45里處,方圓數百里,峰巒疊嶂,植被茂密,古樹參天,溪潭相連,地形地貌與《山海經·中山經》對桃林的描述十分吻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