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地(原北京大學校園景觀)

三角地(原北京大學校園景觀)

三角地是指北京大學校園的中心地帶,位於北京大學一百周年紀念講堂南,因為學生活動集中而聞名。七八十年代,學生遊行總是要經過三角地;現在成為學校活動信息的集散地,尤其每學期初,各家社團在此宣傳招新。

2007年10月31日,三角地信息欄被校方清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角地
  • 位於: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南
  • 概括北京大學校園的中心地帶
  • 聞名於:學生活動集中地
歷史,拆除,

歷史

1956年,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精神的鼓舞下,北大學生激情爆發,以張元勛和沈澤宜的詩歌《是時候了》為導火索,學生們沒日沒夜地貼大字報,爭論、質疑、擁護。當時主戰場在大飯廳的民主牆上,居其西南向的‘三角地’因場地太小,只是一個配角。
此後,反右運動開始。大飯廳與“三角地”也漸漸恢復往日平靜。
從1980年代初開始,“三角地”開始進一步確立它的價值,漸漸成為北大精神的象徵。
1980年,中央開展基層民主改革實驗,允許各高校學生自由競選海淀區人大代表。幾十年間歷經政治風雲的北大“三角地”,議政熱情重又沸騰起來。當時,候選人各自在“三角地”前,發表競選宣言、改革綱要,擁有競選班子,還召開選民答辯會,做民意調查。由於參與者上千,選民答辯會移至“三角地”旁邊的老講堂。候選人討論的議題,遠非區人大代表所涉工作,從“文革”、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到論證中國改革之路,再到探討人性解放問題。
1980年代中期,“三角地”上演了中國首場行為藝術。那天中午,幾個年輕人從長梯子爬上“三角地”旁的學三食堂,在一塊木板後,開始往下面扔衣服。衣服扔完後,幾人往外走,女生都低下了頭,只有男生看見,他們穿著泳褲。
1990年代,越來越多的商業海報開始與社團爭奪“三角地”的地盤。各種考研信息、GRE與TOEFL培訓班鋪天蓋地。北大學生社團離政治漸行漸遠。很多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理想,出國開始成為浪潮,北大亦不例外。這股潮流綿延至今。

拆除

北大三角地數十年的信息發布欄被拆除,引發諸多關注。首先是北大的學生,幾乎一邊倒地反對校方此舉。
“未名湖、博雅塔、靜園草坪、三角地這些都是北大的象徵,怎么就這么隨隨便便地拆了?是不是打算明天去拆博雅塔?”在北大BBS上,有學生激烈質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三角地主要貼的是詩歌、文章、講座海報、社團信息等等,三角地被看成“精神家園”,去三角地貼布告或看布告,曾經是北大學生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近年來,信息欄主要被考研廣告、床位轉讓等各種商業信息所覆蓋,社團的海報等都只好自己製作紙板放在旁邊。但三角地依然是最熱鬧的地方。
對於拆除的解釋,校方認為信息欄已經喪失了原本的功能,影響了校園環境,所以提議拆除。校長許智宏表示變味的三角地“與北大的聲譽不符合”。而且,整治三角地之後仍然會保留廣告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