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張氏

河西張氏

十六國之一。漢族張寔所建。都姑臧。盛時疆域有今甘肅、新疆及內蒙古、青海各一部分。歷八主,共六十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西張氏
  • 屬於:十六國之一
  • 建立:漢族張寔
  • 時間:六十年
興起,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統治時間,

興起

晉惠帝時,張軌為涼州刺史,治姑臧。延用當地有才幹的人共同治理涼州,課農桑、立學校,阻擊入侵的鮮卑部,保境安民,多所建樹。自洛陽淪陷(311)後,中原和關中地區人民流入涼州的很多。他於姑臧西北置武興郡,分西平(今青海西寧)郡界置晉興郡,以處流民。又鑄五銖錢,通行境內。314年病死,長子張寔繼任,晉愍帝司馬鄴任命寔為都督涼州諸軍事,涼州刺史,西平公。西晉亡後,自317年起,張氏世守涼州,長期使用晉愍帝的建興年號,雖名晉臣,實為割據政權,史稱前涼。

地域

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前涼達於極盛,境內分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于海頭,在今吐魯番地區設定高昌郡,其疆域“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353年張重華死後,皇位被奸詐的張祚奪走,張氏宗室內亂不絕,涼州大姓也起兵反抗。十年爭權奪位的鬥爭,使國勢大衰,到張天錫時已失去今甘肅南部。376年,前秦主苻堅以步騎十三萬大舉進攻,張天錫被迫出降,前涼亡。張天錫後來到了東晉,得了個官,死後被"封"為歸義侯.

政治

張氏的前涼政權依靠涼州大姓,並始終對東晉表示忠誠,藉以維繫人心。各代統治者除張祚外,都自居晉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晉的封號。張駿為了和東晉通使命,甚至不惜向成漢李雄稱臣,以求假道。前涼先後與前趙、後趙發生過戰爭,多次擊敗劉曜、石虎的進攻,但懾於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也曾向前趙、後趙稱臣納貢。
張氏子孫世代保守的涼州,是當時中國北部較為安定的地區,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經濟

河西走廊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繁榮,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也較發達。西晉滅亡後,內地流亡人民相繼到來,勞動力增加,生產經驗傳播,涼州的社會經濟更有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重要地區

文化

東漢後期開始,羌、匈奴、鮮卑、氐、羯、丁零、盧水胡等民族先後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到西晉末年進入了輪番大規模迅速擴展的階段。其中有的民族已經長期與漢族雜居,有的民族卻是直接從遊牧地區而來,政權的不斷更迭更增加了動亂因素,中原地區的破壞極其嚴重。當時在中原之外的漢族政權,是由南渡的晉朝宗室貴族、文武官僚建立的東晉和由地方政權及西遷士人建立的張氏前涼政權。這兩個政權都吸引了中原地區大量人口,包括大批文化水準高、有特殊技藝、富有行政管理經驗的人才;也帶走了不少有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和物資。在中原長期淪為屠場期間,為避亂的人們提供了相對安定的場所。河西的張氏政權周旋於中原和南方各對峙政權之間,保境安民,成為中原士人的樂土。此後的幾個政權雖或由非漢族統治,大致也繼承了前涼的政策,所以河西走廊成為人文薈萃之區,自四世紀初至五世紀前期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文化繁榮。
曹操父子創製的音樂--清商樂,自從西晉末的戰亂以後,在中原已經失傳了,但由西遷的移民帶到河西走廊。到前秦滅張氏前涼,演奏清商樂的專門人才被蔡堅所得。劉裕北伐攻下長安後,將清商樂帶回江南,所以中原又聽不到清商樂了

統治時間

前涼帝系表
(1) 武穆公(追封) 張軌 (255-314) 在位(300-314)
(2) 昭公 張寔 (271-320) 在位(317-320)
(3) 成公 張茂 (271-324) 在位(320-324)
(4) 文公 張駿 (307-346) 在位(324-346)
(5) 恆公 張重華 (327-354) 在位(346-353)
(6) 哀公 張曜靈 (344-355) 在位(353)
(7) 威公 張祚 (?-355) 在位(353-355)
(8) 沖公 張玄靚 (350-363) 在位(355-363)
(9) 悼公 張天錫 (343-403) 在位(363-376)
(10) 涼王 張大豫 (?-386) 在位(3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