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王

常山王

常山王,中國古代王爵。歷朝可考者32人。其中著名者有張耳、高演、劉秉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耳
  • 別名:常山王,趙王,謚曰景
  • 國籍:中國河南開封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開封
  • 出生日期:公元前264年
  • 逝世日期:公元前202年
  • 職業:輔佐趙王
  • 主要成就:起義反秦,助漢討楚
秦末常山王,西漢常山王,劉不疑,劉弘,劉朝,劉舜,劉勃,東漢常山王,劉昞,劉側,劉章,劉儀,劉豹,劉暠,晉朝常山王,司馬衡,司馬敦,司馬殷,司馬乂,北朝常山王,拓跋遵,拓跋素,拓跋陪斤,元昭,元紹宗,元素蓮,爾朱度律,杜粲,高演,唐朝常山王,李鎮,田緒,王景崇,五代宋金,李英,楊濛,完顏襄,元朝常山王,

秦末常山王

張耳(前264年-前202年),秦末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人。
史記:“張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時,及魏公子無忌為客。”
魏公子無忌,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信陵君。他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僖王異母弟。信陵君為人喜好結交豪傑,“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致“食客三千人”。因為他的存在,諸侯不敢犯魏國,時間長達十餘年。他做過的最為轟動的一件事,莫過於斬殺晉鄙,奪得兵權,解救趙國於危難之中。為此,他躲在趙國十年。最後魏國危難,他才為了救國而返還。此後,他聯絡五國兵馬,大起聯軍攻打秦國。秦人躲在函谷關後面,不敢出戰。最後秦人使出離間計,魏安僖王上當,疏遠了信陵君,拿回了他的兵權。信陵君失落,終日酗酒,最終因酒而死。沒過幾年,秦滅魏。
在這樣的人門下當食客,除了雞鳴狗盜之輩,也有隱士侯贏、屠夫朱亥這樣的仗義之徒。窺一斑而知全豹,張耳混跡其中,可見其人性情。
古代的戶籍制度,比如井田制,相對嚴格地限制人口流動,有些人幾乎一輩子都沒有離開自己生活的土地。這樣有利於耕種的常態化。當然,到了戰國,戰亂不定,徭役沉重,都使得人們不堪重負。有些不安分的,或者說人生有點追求的人,紛紛脫籍逃跑,此謂“亡命”。
張耳便是亡命者之一。他逃到了外黃
雖然是違反當時的律令,亡命他鄉,但是他得到的待遇卻很好。外黃有個富人,其下有個門客,一聽說張耳來了,急忙對其主人守寡的女兒說,如果你想找個好丈夫,非張耳莫屬。
富人的女兒被這么一忽悠,就答應了。
張耳看這女人雖然是個寡婦,但是長得還挺美,而且家裡也有錢,得了,娶了算了。借著有錢的岳父,他還當上了魏國的外黃令。同時,廣納門客,據說劉邦就當過他的門客。
張耳當上外黃令之後,沒多久秦滅了魏,還張榜懸賞,要抓名士張耳,誰抓到就賞千金。張耳當然不能坐以待斃,逃了。逃到了一個注定了讓他發跡的地方:陳。
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一開始,打得很順利。陳涉帶著數萬人,打進了陳。張耳立馬投奔陳涉。陳涉一聽,哎呀,原來是名士賢人張耳,高興得不得了。
只不過陳涉沒高興多久,因為他想自立為王。可是張耳覺得起義反抗暴秦,本來合情合理,顯得很正義。結果你卻稱王,這不是顯得不夠公義,只顧著自己,有些自私嗎?這樣不利於招納天下人。張耳反對。陳涉不聽,還是當了王。
陳涉雖然不高興,也不至於怪罪他,不過眼不見心不煩,他讓張耳跟著武臣,帶著三千人,北上攻打趙地。
武臣了不得,藉助於張耳,到了趙地,一下子擴軍數萬。於是武臣自號武信君,攻下趙地十城。
過了沒多久,武信君不戰而降服范陽令,其餘的趙地城守紛紛投降,一時之間,趙盡歸於武信君。
張耳趁機建議,說陳涉都能當了王,可見不一定要六國後人才能當王的,您也可以。武信君一聽,得了,反正我差不多拿下了整個趙地,好,我也當王。於是,武信君自號趙王,封張耳為右丞相。
訊息傳到了陳涉耳中,那個憤怒啊,昔日自己的將領,現居然企圖跟自己分庭抗禮。他想一口氣屠了趙王武臣的家人,幸虧房君勸他,這個時候不要窩裡反,要想一想反秦大業。於是陳涉將武臣家人全部軟禁在自己的宮中,還封了張耳的兒子張敖為成都君。
事情當然不會這么算了,陳涉派人到了趙,慶賀武臣當了趙王,同時下令,讓他西入秦關。
武臣素來是陳涉的將領,習慣了聽陳涉的。可是張耳多精明一個人,他立馬看出了貓膩,勸說趙王。建議趙王不要入關,反而應該北上燕代、南下河內,拓展自己的疆域,從而南據大河(黃河),北有燕代,實力強大,也不怕陳涉來找您算賬。
趙王一聽,這個主意好。立刻派韓廣伐燕、李良伐常山,張黶伐上黨。
結果韓廣到了燕,卻自己當了燕王。一報還一報,武臣不經陳涉同意,自己當了趙王,也難怪自己的手下不聽自己的,當了燕王。趙王怒了,帶著張耳,率軍北上,結果卻不小心被燕軍俘虜了。虧得有個小卒用計讓燕將放了趙王。有驚無險。
李良攻下常山,趙王讓他再接再厲,攻打太原。一時之間打不下。秦將派了使者,說你我曾經在一起共事,我知道你是個人才,現皇帝陛下秦二世已經發了詔書,說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李良一時之間難以定奪。不久,他回邯鄲請求增兵。沒想到這一回去,他就殺了趙王的姐姐,襲擊邯鄲,順手殺了趙王、左丞相邵騷。
張耳交友眾多,有人報信。他立馬逃了。趙王死了,怎么辦?死了一個趙王,再立一個就是。他便從趙國後人之中,找來趙歇,立為趙王。緊接著,打敗了李良。李良只好投奔秦將章邯。
章邯率領秦國大軍,得到邯鄲,繼而攻打趙王。趙王歇和張耳帶著人馬,躲到了巨鹿。
章邯派王離帶兵,圍攻巨鹿。趙王歇、張耳被困在巨鹿。城中糧少兵少,眼看危在旦夕。張耳便派人召喚在巨鹿北面的陳余。陳余雖然收了常山兵,有數萬人,卻畏戰不前。張耳無奈,大罵陳余不夠朋友,忘了當年的交情。
作為張耳派來命令陳余出戰的使者,張黶、陳澤見到陳余死活不肯出兵,只好說不用你帶兵,我們倆先上。陳余見此,就給了他們倆五千人,讓他們先試試打秦兵。結果,張黶、陳澤戰死,五千人全軍覆沒。陳余本來就怕,現一看,果然是秦兵厲害,於是更加不肯出兵救援。
所謂唇亡齒寒,當時的燕、齊、楚都派了兵馬前來救援。但是到了巨鹿城外,見到趙王的將領陳余都眼睜睜不肯救援,何況我們。於是這些人全部在陳余附近紮營守候。居然沒有誰敢前去打秦人。想必被困在巨鹿的張耳必然怨恨不已。
這個時候,一位偉大的英雄登場——項羽!
接下來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兵,解圍巨鹿。
張耳得救,對陳余不來救援,耿耿於懷。他問陳余為何不救。陳余解釋說打不過。他又問怎么不見我派去的使者張黶、陳澤?陳余說他們戰死了。張耳不信,以為陳余私下殺了兩人,說你的數萬人都不敢打秦兵,會讓區區五千人陪著張黶、陳澤送死?陳余那個冤枉的,立馬解下自己的印綬,說自己也不是貪圖權勢的,我不幹了。張耳本來有些遲疑,可是有人勸他趁機收回陳余的兵權,他便收了。
項羽解圍巨鹿,救援趙王,還打敗了其他諸侯王不敢打的秦兵,一時之間,威名赫赫。
項羽入關,占了鹹陽,趁著強大的氣場,自立為王,號稱西楚霸王。他還分封諸侯王,其中,張耳被他封為常山王,治所在信都。信都改名襄國。趙王歇被項羽徙封為代王。
陳余雖然名聲與張耳齊平,可是項羽看這人不聽話,也不追隨自己入關攻秦,封王給他那是太奢侈了,算了,就給他三座縣城吧。聽說陳余在南皮,項羽便給了南皮附近的三座縣城給陳余。
陳余那個怒啊,借著齊王田榮反楚的機會,攻打常山王張耳,一戰而下。張耳走投無路,想去投項羽,可是屬下有人說項羽拼不過劉邦,不如投劉邦。張耳便投了劉邦
陳余打敗張耳,趁機迎回趙王,讓本以為要去當代王的趙王歇重新當上趙王。趙王感激,封陳余當代王。陳余雖然接受,卻不去代國,還是留在邯鄲輔佐趙王。
劉邦為了打敗項羽,派人聯絡趙王,希望一起攻打西楚霸王。陳余說合作可以,先把張耳人頭送來。劉邦當然不願意殺了投靠自己的名士賢人張耳,可是沒有趙人的幫忙,也難以打贏。他想了個辦法,找到長得像張耳的人,殺了,送頭顱過去。陳余上當,出兵助漢。結果打敗了楚,卻不料發現張耳還好端端地活著。陳余怒了,發兵打漢。
韓信、張耳帶著漢兵,滅了趙王。劉邦那個高興,封張耳為趙王。
劉邦曾經是張耳的門客。張耳落魄的時候,不去投靠強大的項羽,反而投靠弱小的劉邦。且不說項羽解圍巨鹿,對他有救命之恩,就是看在項羽兵精糧足的強大實力之下,他還能做出這樣的決定,可見名士賢人的名望不是憑空而來。歷史證明,張耳的選擇是對的。
最終,弱小的劉邦,打敗了如日中天的項羽,創立大漢四百年基業。
張耳站對了隊,跟對了人。漢高祖劉邦不僅幫他打敗仇人陳余,還幫他奪得趙地,封他為趙王。趙王可比項羽封的常山王更好,食邑更廣。
當了趙王兩年,張耳死了。朝廷給他的諡號是景。算是得了善終。
他的兒子張敖,繼位為趙王。張敖娶了魯元公主,是劉邦、呂雉的女婿。女婿當然不如兒子親,劉邦藉口趙相貫高意圖謀反,把張敖的王位奪走,讓自己兒子劉如意當了趙王。劉邦還想殺了張敖。呂雉看不下去,劉如意可不是她生的,張敖卻是她親生女兒的夫婿。王位都被奪走了,也夠意思的了,便勸劉邦放過張敖。於是,張敖被封為宣平侯。
劉邦死後,呂雉掌權。沒多久,張敖死了。呂雉便把自己的親外孫、張敖兒子張偃封為魯元王。張偃年紀小,便把他的異母兄弟張壽、張侈一併封侯。呂雉死後,劉邦的老臣誅殺諸呂,當然也罷了張偃的王和他兄弟的侯。漢文帝即位之後,才把張偃封為南宮侯,安慰一下。
總而言之,張耳死後,其子、其孫,沒有被清算,到底還是延續了張家的香火。也算是得了善終。
不過富不過三代,張耳、張敖、張偃之後,到了張偃的孫子,終於獲罪朝廷,南宮侯國除。或許這就是司馬遷不把張耳放到世家,而放到列傳的原因。

西漢常山王

劉不疑

劉不疑(?—前186年),漢惠帝劉盈第三子,在位兩年,原封恆山王,後因避諱漢文帝劉恆之名,改稱常山王。 公元前188年封為常山王,卒於公元前186年。

劉弘

劉弘(?―前180年),西漢後少帝,原名劉山,曾用名劉義,漢惠帝劉盈之子,前少帝劉恭異母弟,西漢第四位皇帝。
公元前187年四月二十八日,劉山被封為襄成侯。公元前186年七月,常山王劉不疑死後,劉山於七月二十七日接封為常山王,並改名劉義
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呂后命常山王劉義繼任帝位,並改名為劉弘,史稱後少帝。
公元前180年9月,呂后逝世。經過周勃陳平等人努力後,剷除呂氏家族力量。朝臣認為,劉弘及濟川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並非漢惠帝親生兒子,應當廢黜。待朝臣選定漢高祖與妃子薄氏之子代王劉恆作為新皇帝(即漢太宗孝文皇帝),並迎入長安後,於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誅殺劉弘等人。

劉朝

劉朝,漢惠帝劉盈之子子。本封軹侯,劉弘登基後,改封常山王。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以非劉盈之子為由,被殺。

劉舜

劉舜(公元前152年-公元前113年),西漢孝景帝劉啟第14子,公元前145年-前114年在位。謚為常山獻王。母親王皃姁,是皇后王娡妹。有同母兄三人,廣川惠王越(劉越)、膠東康王寄(劉寄)、清河哀王乘(劉乘)。劉舜在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5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常山王。劉舜是漢景帝最寵愛的小兒子,驕縱怠惰,多有淫亂之事,屢犯法禁,天子常常寬恕赦免他。漢武帝元鼎二年(前114年)去世。在位三十二年,諡號獻。

劉勃

劉勃,劉舜之子,嗣封常山王,有罪,廢遷房陵。

東漢常山王

劉昞

劉昞,東漢孝明帝劉莊之子,永平十五年封常山王,建初四年,徙為淮陽王,以汝南之新安、西華益淮陽國。立十六年薨。

劉側

劉側,劉昞幼子。永元二年,漢和帝立劉昞小子劉側復為常山王,奉昞後,是為殤王。立十三年薨,父子皆未之國,並葬京師。

劉章

劉章,劉昞之子。劉章初封防子侯,劉側死後,劉章襲封常山王。漢和帝憐章早孤,數加賞賜。延平元年就國。立二十五年薨,是為靖王。

劉儀

劉儀,劉章之子。嗣封常山王。立十七年薨。是為頃王。

劉豹

劉豹,劉儀之子。嗣封常山王。立八年薨,是為節王。

劉暠

劉暠,劉豹之子。嗣封常山王。三十二年,遭黃巾賊,棄國走。建安十一年國除。

晉朝常山王

司馬衡

司馬衡,字子平,司馬孚之子。曹魏封德陽鄉侯,進封汝陽子,為駙馬都尉。武帝受禪,封常山王,邑三千七百九十戶。二年薨,無子。

司馬敦

司馬敦,司馬邕之子,司馬孚之孫。過繼給司馬衡,嗣封常山王。後來他歸宗,封安平王。

司馬殷

司馬殷,司馬邕之子,司馬孚之孫。司馬敦歸宗後,過繼給司馬衡,嗣封常山王。

司馬乂

司馬乂(277年―304年1月28日),字士度,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六子,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太康十年(289年),封為長沙王,授任員外散騎常侍。太熙元年(290年),任步兵校尉永平元年(291年),受兄司馬瑋的牽連,被貶為常山王永寧元年(301年),司馬乂率本國軍隊回響齊王司馬冏等三王,討伐司馬倫,因功授任撫軍大將軍,復封長沙王。太安二年(303年),張方派遣部將郅輔率領三千兵卒,前往金墉城逮捕並燒死司馬乂,時年二十八歲。晉懷帝即位後,追謚為厲王。

北朝常山王

拓跋遵

拓跋遵(?-407年),北魏拓跋壽鳩之子,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之孫,道武帝拓跋珪的堂兄。
拓跋遵初封略陽公,晉封常山王。407年,被賜死。

拓跋素

拓跋素,常山王拓跋遵之子。始光三年,襲常山王爵。

拓跋陪斤

拓跋陪斤,拓跋素之子。襲常山王爵,坐事國除。

元昭

元昭(元邵463-522),小字阿倪,拓跋陪斤之子。廣川縣開國公,晉封常山王。

元紹宗

元紹宗,常山王。

元素蓮

元素蓮,後魏時期的常山王。《新唐書》記載:元澹,字行沖,以字顯,後魏常山王素蓮之後。

爾朱度律

爾朱度律,爾朱榮族弟。元曄之立,以爾朱度律為太尉公、四面大都督,封常山王。

杜粲

杜粲,農民起義軍將領,常山王。殺其主莫折念生

高演

北齊孝昭帝高演(535年―561年11月23日),字延安,神武帝高歡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母武明皇后婁昭君,南北朝時期北齊第三位皇帝,560年9月8日—561年11月23日在位。
高演初封常山郡公,天保元年(550年),晉爵常山王。乾明元年(560年)八月,時任皇帝高殷被廢,太后婁昭君下詔令高演繼承大統,第二年去世,時年二十七歲。葬於文靖陵,諡號孝昭皇帝,廟號肅宗。

唐朝常山王

李鎮

李鎮,唐肅宗李亨之孫,彭王李僅之子,授太僕卿同正員,封常山郡王。

田緒

田緒(764-796),中唐軍閥。魏博節度使田承嗣之子。興元元年(784年),殺堂兄田悅為帥,歸附朝廷,得授為魏博節度使,尚嘉誠公主,拜駙馬都尉。累遷檢校尚書左僕射、常山郡王,又徙封雁門郡王,實封五百戶,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暴疾死,年三十三,贈司空。

王景崇

王景崇成德節度使王紹鼎之子,唐末割據軍閥,866—883年為成德節度使。大唐鹹通七年(866年),王景崇繼位為成德軍節度使。後來因為平定龐勛叛亂,進爵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封趙國公。乾符五年(878年)進封常山王、檢校太傅。中和三年(883年)王景崇逝世,享年三十七歲,贈太傅,謚:忠穆。

五代宋金

李英

李英,宋太宗元德皇后的父親。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贈檢校太尉、安國軍節度、常山郡王。

楊濛

楊濛(?―937),字志龍,五代時期南吳君主楊行密第三子。武義元年(公元919年)受封廬江郡公,順義七年(公元927年)楊溥即皇帝位,楊濛進封常山王,次年改封臨川王,又任昭武節度使及中書令。公元937年,楊濛被周弘祚所殺。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楊濛被追封為臨川靈王。

完顏襄

完顏襄,金朝大將。本名完顏唵,金昭祖五世孫。
大定二十三年(1183),拜平章政事,封蕭國公。二十八年(1188)進尚書右丞相,與徒單克寧、張汝霖同受顧命。後代來谷清臣統軍北伐韃靼。
章宗承安元年(1196)九月,得勝還師,升左丞相,封常山郡王。後北部復叛,為左副元帥,減價糶粟,以濟貧民,安定民心。後封南陽郡王。謚武昭。

元朝常山王

劉秉忠(1216-1274年),初名劉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元朝傑出政治家、文學家。
劉秉忠曾出家為僧,法號:子聰。後來認識忽必烈,在忽必烈的遊說下,還俗改名劉秉忠,成為忽必烈的左膀右臂。
劉秉忠是元初政壇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對於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又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
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贈太傅,封趙國公,諡號文貞。元成宗時,追贈太師,改諡文正。元仁宗時,追封常山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