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古中國雍州、六朝古都、西北首府)

涼州(古中國雍州、六朝古都、西北首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涼州(Liangzhou),簡稱雍涼、涼、雍,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古稱雍州姑臧休屠,今武威市,又稱雍涼之都、天下要衝、夢幻之城,先設雍州、後改涼州,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在此建都,雍涼文化的發源地,曾經中國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軍政、經濟、文化中心。東晉時期,北有姑臧,南有建康,姑臧是華夏兩大中心之一。隋唐時期,涼州是唐朝三大經濟中心之一。

涼州地勢平坦遼闊,河西最大堆積平原,自古就是控制三大高原和西域的中心城市。涼州箴中說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北魏時期,姑臧是北魏的兩大經濟中心之一。西夏時期,涼州是西夏的西都,兩大經濟中心之一。

涼州地處漢羌邊界,民風剽悍,悍不畏死。自古涼州精騎便橫行天下,西晉史稱“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曾是“涼州刺史部”、“護羌校尉”、“雍州牧”、“雍州刺史”、“涼州牧”、“涼州刺史”、“河西節度使”、“涼州總管府”、“涼州都督府”、“西涼府”、“涼州提督”、“永昌路”、“涼州總兵”、“涼州鎮守使”、“涼州府”、“甘肅巡撫”、“甘涼道”、“甘肅總兵”的政府駐地。

涼州是“五涼古都”、“北方名都”、“河西都會”、“雍涼之都”、“西夏陪都”、“西北佛都”、“馬超龍雀故里”、“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對外開放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葡萄酒城” 、“俠都”、“雍都”、“涼都”、“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等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涼州
  • 外文名:Liangzhou
  • 簡稱雍涼
  • 別名又稱:武威、西涼、雍州、涼都、俠都
  • 地理位置: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 古時治所:蓋臧、姑臧、涼州、赤烏鎮
  • 歷史地位:漢代十三刺史部、中國王都之鼻祖
  • 語種語言:涼州方言
  • 著名預測: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文化發源:雍涼文化、五涼文化、涼州文化
  • 著名河流:谷水
  • 管轄範圍:姑臧、休屠、屠各
歷史沿革,夏商,兩周,秦朝,西漢,新朝,玄漢,東漢,曹魏,西晉,東晉,涼州刺史,西漢,東漢,武威太守,戊己校尉,護羌校尉,基礎設施,涼州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涼州經濟,古代,現代,涼州文化,涼州佛教,涼州文廟,涼州舞獅,涼州攻鼓子,涼州石碑滾燈,特產美食,

歷史沿革

夏商

夏商以前(約7500~4000年前),從涼州的磨嘴子的馬家窯文化皇娘娘台遺址海藏寺遺址的齊家文化,沙井子、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證明從4000年以前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在四千年以前涼州就率先進入了青銅時代,是上古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主要是遊牧部落,涼州皇娘娘台遺址規模和內容比齊家坪遺址要豐富得多,年代也早的多,作為甘肅三大齊家文化遺址唯一倖存者,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
涼州涼州
夏商時期(約前2070~前1046),在夏商時期,雍州、涼州地處的犬戎的勢力範圍,犬戎古代族名,非獫狁,夏商時期活躍於今內蒙、甘肅一帶。河西為西戎的駐地,西戎首領行使司法權,因為是遊牧部落,繁衍生息的場所不固定。

兩周

西周時期(前1046),周武王滅商後所建立西周,此地為北羌、馬羌、西戎占據,此地遊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緩慢過渡, 但遊牧生活仍占居主要的地位。北羌、馬羌、西戎是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強悍嗜血部落,雄踞西北長達幾個世紀。西周時中國分為九州,此地屬雍、涼二州,舊稱“雍涼之地”。
西周穆王(前963年—前959年),周穆王進軍至崑崙之丘,這段歷史被記錄在《穆天子傳》中。反映了當時西周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況,是中原與西域進行交流的最早史料記載。西王母之國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今77米長。故西王母之國應在今甘肅、新疆一帶,它以西寧、蘭州為前庭,以新疆為後庭,中心在烏魯木齊、武威、酒泉、西寧一帶。
涼州涼州
東周時期(前770),周平王定都洛邑,建立東周,此地為雍州屬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雍州,《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到《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穎達疏:“計雍州之境,被荒服之外,東不越河,而西逾黑水。”王肅云:“西據黑水、東距西河,所言得其實也”’。都有明確的史載。雍州西界酒泉黨河 ,西河廣義指的是黃河。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會於西河外澠池。”《過秦論》:“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揚雄《雍州箴》云:"黑水西河,橫截崑崙”。雍州是中國古九州之一,玉帛之路的重要節點。
東周時期(前250),烏孫與月氏均在今河西境內武威、酒泉祁連間遊牧,北鄰匈奴。烏孫王難兜靡被月氏攻殺(《漢書張騫傳》),烏孫人最早在此修築了原始聚居地——赤烏鎮,這是古老的涼州有史可稽的最早城市。赤烏鎮土圍子而已,距離實際意義上的城池還有一定的距離。
商周時期(249年),華夏在其“正北有大夏、莎車、戎翟、月氏、空同、姑藏”等十大部族。其“居住區域的大致範圍是東起河南汝陽,西至甘肅河西”,姑藏族同其它民族就在祁連山谷水間,尤其在今涼州一帶休養生息。《汲郡墓汲冢周書》

秦朝

秦朝嬴政初年(前221),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雍州的這部分土地為月氏駐牧地,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此處是月氏人的屬地,亦稱月支、禺知的屬地,隸屬於雍州,月氏人遊牧於河西走廊西部武威與敦煌地區,實力強大為匈奴勁敵。
涼州涼州
秦朝中期公元(前210),月氏勢力強大,與蒙古高原東部的東胡從兩方面脅迫遊牧於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頭曼單于約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頓送至月氏為質,結果冒頓盜取月氏善馬逃回匈奴。月氏破烏孫國,烏孫部眾逃至匈奴,月氏王在此築蓋臧城。

西漢

西漢高祖元年(前202),高祖劉邦正式稱皇帝,建立西漢,劉邦原想定都洛陽,後遷往長安。由於北方匈奴過於強大,高祖劉邦忍辱負重實施大臣婁敬的和親策略,休養生息。後來的呂后、惠帝、文帝、景帝繼續執行這一政策,先後向匈奴單于冒頓單于、老上單于、軍臣單于遣送很多皇室公主和親,並奉送大批財物,在其中涼州扮演重要角色。
西漢前元六年(前174),擁有東方最強軍事實力的草原梟雄冒頓單于遣右賢王大敗月氏,後又派老上單于殺其王據此地,隨即占領河西。 後匈奴休屠王築姑臧城(涼州)、休屠城(涼州城郊)。休屠城中供奉有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姑臧、休屠二字來源於姑臧山,其名來自匈奴語,匈奴語已無可考。
涼州涼州
西漢元朔三年(前126),武帝改雍州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涼州因此而得名《涼州府志備考》,至此從古雍州改名涼州,成為漢代十三州之一,領河西諸地,這為以後涼州制衡西北長達1300多年奠定了雄厚基礎,姑臧故有“雍涼之都”之稱。
西漢元朔三年(前126年),匈奴軍臣單于死,其弟伊稚斜自立為單于。伊稚斜攻破軍臣單于太子於單,於單逃命降漢。於單降漢,皆因伊稚斜單于欲加誅戮而逃命求生,匈奴帝國內部也有分歧與矛盾。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破匈奴休屠王城休屠城,奪走了匈奴人的聖物“祭天金人”,使整個武威(姑臧、休屠)納入西漢版圖。而後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武威郡。後祭天金人被放置於甘泉山的甘泉宮內,崔浩雲:胡祭以金人為主,今浮圖金人是也《史記索隱》。”金人即今佛像,是其遺法,立以為祭天主也《史記正義》。
西漢元狩三年(前120),甘泉宮建有六座象徵漢武帝對北方民族懷柔政策的祠廟,其中三座胡祠與休屠有關。一是徑路神祠,祭匈奴的刀劍之神;二是休屠祠,祭匈奴休屠部的神祠;三是金人祠,祭匈奴供奉的“祭天金人”即佛像,甘泉宮金碧輝煌,由於供奉金人,全部建築都以金色為色調,金磚鋪地,金瓦做檐,其規制與未央宮同。
西漢元狩五年(前118年),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拜馬監,後遷侍中、駙馬都尉,車騎將軍,後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共同主管尚書事,負責主持朝政。金是漢武帝賜給休屠王的兒子的姓,也是涼州在民間尊稱為“馬神”。主要功績,為漢武帝的近衛大臣,以忠孝聞名於朝野。漢武帝病重其與霍光輔佐太子,死後陪葬與茂陵,諡號“敬侯”。
六博六博
西漢元狩六年(前117年),金日磾母親休屠王閼氏教導兩個兒子甚有法度,漢武帝給予嘉獎。後閼氏生病去世,漢武帝下詔將她的畫像懸掛於甘泉宮,署名“休屠王閼氏”。金日磾每次見畫必拜,每拜必泣。休屠金氏與漢共存130年的望族,形成了顯著的高麗金氏。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劉徹令大將趙破奴率兵虜樓蘭王,破姑師,興師以震懾烏孫和大宛。雖樓蘭王為漢軍所俘,樓蘭仍在匈奴與漢兩端投注,其質一子於匈奴,質一子於漢,足見地緣政治之複雜。
西漢元封三年(前108年),西漢朝使者出使西域被殺,漢武帝命大將趙破奴等率軍過武威郡穿越陽關、玉門關西進,攻占樓蘭、姑師。武威郡涼州郡轄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蒼松、宣威十縣,以姑臧(今涼州)為治所,元鼎六年(前111年),從武威郡分出張掖郡。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刺史部。在涼州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刺史部政府駐地武威郡,涼州刺史是西漢最重要的幾個刺史之一,權利很大,涼州轄武威郡、酒泉郡、金城郡、敦煌郡、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安定郡、北地郡、張掖郡、張掖屬國、居延屬國,司法權由郡守行使,從此涼州開啟了制衡西北的序幕。
西漢太初元年(前104),漢武帝劉徹想要奪得良馬,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攻下大宛國,前101年後,再命李廣利率軍遠征,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漢軍得蒲梢,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這些馬匹都在涼州養殖的,史有“涼州畜牧甲天下”之美譽。
涼州王杖涼州王杖
西漢太初四年(前101年),漢武帝為了鞏固與烏孫的聯盟,又將罪臣之後的劉解憂封為公主,嫁給烏孫昆莫之孫岑陬為右夫人,妾室,地位在同為妾室的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和親使團一路西上隴阪,沿河西走廊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河西四郡,浩浩蕩蕩可謂壯觀。
西漢元平元年(前74),趙充國與大將軍霍光一起決策擁立漢宣帝劉詢為皇帝,因此被封為營平侯。本始年間,趙充國擔任蒲類將軍,帶領三萬多騎兵,從武威、酒泉出兵征討匈奴。他本當與烏孫合擊匈奴於蒲類澤,烏孫先期至而去,漢軍沒有趕到。他帶兵出塞一千八百多里,西去候山,殺死匈奴數百人,俘虜牲畜七千多頭。
西漢黃龍元年(前49),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征原來做過涼州刺史貢禹為諫大夫,數虛已問以政事。貢禹是涼州漢宣帝時的第一位有明確記載的刺史,漢成帝時為谷永,漢哀帝時為杜鄴,漢元帝成帝之時為趙宏,涼州的政府駐地姑臧。
武威醫簡武威醫簡
西漢竟寧元年(前33年),漢成帝劉驁繼位,在位期間繼續秉承漢文帝頒布的《王杖詔書令》:,給年七十以上者“賜王杖”。杖長九尺,杖頭以鳩鳥裝飾。涼州出土的漢成帝王杖詔書就是重要標誌。持鳩杖的老者,可“出入官府節第,行馳道中”;經商不收稅;其地位待遇與“六百石”官吏相同,“入官府不趨,吏民有敢歐辱者,逆不道,棄市”,涼州保留著史不絕書的孝文化。
西漢元延二年(前11年)正月,揚雄與成帝前往甘泉宮,作《甘泉賦》諷刺成帝鋪張。十二月又作《羽獵賦》仍然以勸諫為主題。被封黃門郎,後留下了著名的《涼州箴》揚雄 黑水西河,橫屬崑崙。服指閶闔,畫為雍垠。每在季王,常失厥緒。上帝不寧,命漢作涼。隴山以徂,列為西荒。南排勁越,北啟強胡。並連屬國,一護彼都。

新朝

新朝初始元年(08年)十二月,新朝王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皇帝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稱帝後,涼州歸新朝管轄。
新朝天鳳元年(17年)左右,新朝皇室王家與漢休屠金氏一族聯姻,金氏頗受新朝皇室倚重。更始元年(23年)新朝王莽政權崩塌,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後一大批休屠金氏避難高麗半島的慶州等地,後來成為了著名的韓國等地的金氏一族。《新羅王墓志銘》

玄漢

玄漢更始元年(23年)二月初一日,更始帝劉玄稱帝,更始帝劉玄將要建都洛陽。此時國士隗囂遣大將北上攻占涼州。不切實際,急功好利的新朝注定走不遠,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後涼州又歸更始帝劉玄所管轄,公元25年,赤眉入關,劉玄被殺。在這時期中,班彪遠避涼州,從長安出發,至安定寫了有一篇《北征賦》。
雍涼文化雍涼文化
東漢更始二年(24年),竇融時被封為巨蕖太守。當時,戰亂未止,他決定聯合來自河西的昆弟竇士,不往巨鹿,而是舉矣西遷,屯墾河西,據武威、酒泉、張掖、金城、敦煌五郡。後竇融被推舉為河西五郡大將軍、涼州牧,建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涼州牧府。時任武威太守馬期、張掖太守任仲得知訊息,解印綬離去,從此竇融據武威,後在武威築竇融台,這台就是河西五郡大將軍府、涼州牧府遺址。
玄漢更始三年(25年),更始帝派遣趙萌與王匡、陳牧、成丹屯兵新豐,李松屯兵掫城,以抵抗赤眉軍。後來東漢的武威太守趙沖,東漢的大司空趙戒就是趙萌一脈。

東漢

東漢更始三年(25年),六月光武帝劉秀開國, 定都洛陽, 重新設立雍州,治所姑臧(涼州), 但是不久取消,後又設涼州牧,治所武威姑臧,後遷天水冀縣。東漢初期延續了西漢的行政建制,而後涼州豪族並起,涼州也成為東漢六大家族之一的馬援家族的發家之地,東漢六大家族中有五個家族發家於涼州,故又有“雄兵出涼州”之說。
東漢建武六年(30年)夏,馬武與建威大將軍耿弇西擊隗囂,漢軍不利,引軍下隴。隗囂追得很緊急,馬武選精騎回軍抵禦隗囂,身披盔甲手持畫戟奔擊,殺數千人,隗囂兵才退,諸軍得還長安。
東漢建武八年(32年),涼州就有了姑臧夜市(涼州不夜城),竇融請奮署議曹掾,守姑臧長,賜爵關內侯。時天下擾亂,唯涼州獨安,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縣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後漢書)。酒肆遍地,漢朝最大的夜市,姑臧夜市,中國史書中第一次明確記載的夜市在西北盛極一時。
東漢建武十五年(39年),劉義王封舞陽長公主,適陵鄉侯太僕梁松,為東漢大駙馬,梁松東漢六大家族之一武威太守梁統長子,梁松此時正在河西河湟地區養馬。永平四年,漢明帝殺梁松,舞陽公主受牽連被流放回涼州姑臧梁家。《後漢書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
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遣客刺殺太后幸臣,得罪,被囚於宮內;因害怕被殺,自求擊北匈奴以贖死。適逢南匈奴單于請兵北伐,乃拜竇憲為車騎將軍,以執金吾耿秉為副,各領四千騎,合南匈奴、烏桓、羌胡兵三萬餘出征。竇憲遣精騎萬餘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額布根山),北單于逃走。竇憲追擊諸部,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刻石紀功,命中護軍班固作銘。回師以後,拜憲為大將軍,位次太傅,在三公上。
東漢永元二年(公元90年),竇憲出屯涼州(這裡指的是武威郡)。七月,竇憲率軍出屯涼州,並以侍中鄧疊為征西將軍(朝中的涼州系),做自己的副手。竇憲啟用涼州武人,統轄隴西、漢陽、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涼州牧駐地)、張掖、敦煌、酒泉等郡兵馬。
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竇憲又遣左校尉耿夔等出居延塞,大敗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單于奔逃,下落不明。北匈奴從此破散。竇憲既破匈奴,威權震朝廷,和帝恐其功高蓋主,與中常侍鄭眾定計予以懲治。
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年)四年,竇憲還朝,帝勒兵沒收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為了架空竇憲,命令竇憲到封邑去,等他到達以後,迫令竇憲自殺。竇憲的死對整個東漢竇氏一族影響很大,也對東漢的走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東漢永初五年(111年),漢安帝劉祜在位,夫餘王寇樂浪。高句驪王宮與穢貊寇玄菟。夏季,閏四月丁酉在涼州的河西四郡漢安帝實行大赦。秋季,九月,漢陽人杜琦和他的弟弟杜季貢、同郡人王信等與羌軍勾結,聚眾占領了上城。
東漢永和五年(140年)二月,京師地震。涼州自九月以來,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民壓死者甚眾。夏,由於并州刺史來機、涼州刺史劉秉為政苛刻,撫羌無術,且凍、付難諸羌一時復反,攻略金城郡,派馬賢平定。
東漢永和六年 (141年)二月,由於且凍羌又分軍攻掠武都郡,燒隴關,劫掠漢廷苑囿所養馬匹。征西將軍馬賢率騎兵五、六千人進擊且凍羌,在射姑山(屬涼州北地郡)大敗於羌,馬賢及其二子皆戰死,於是,羌勢大盛。
東漢永和六年 (141年)三月,武威太守趙衝擊鞏唐羌,斬首四百餘級,降二千餘人。詔以趙沖節度河西四郡兵。同年司空郭虔被免,以太僕趙戒為大司空。
東漢和平元年(150年),桓帝親政後,增封大將軍梁冀萬戶,前後共食三萬戶,封其妻孫壽為襄城君。冀權勢更盛。夫妻二人對街起宅,窮其奢麗;搜刮金玉珍寶,置於其中,掠取數千百姓為奴,供其驅使。
東漢延熹九年(166年),鮮卑人入塞,與叛亂的羌人聯合,對抗東漢政府。朝廷拜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負責平定幽、並、涼三州叛亂。董卓在此時出任武威太守張奐的軍司馬,而後涼州軍閥董卓屯兵涼州,史書有“大漠豪俠出涼州”,“董卓少好俠,嘗游羌中”,“性粗猛有謀”。故涼州又有“俠都”之稱。
東漢熹平二年(173年),東漢殺神段潁代李鹹為東漢太尉,同年冬天因病罷免,再為司隸校尉。數年後,遷任潁川太守,被征授太中大夫。光和二年(179年),又接替橋玄為東漢太尉。他大小戰役180餘次,斬敵首38600餘騎,繳獲牛馬牲畜42萬多,自身僅損失400多人,消耗軍費44億,徹底平定羌人之亂。堪稱“一代殺神”。
東漢光和七年(184),冬來自北地郡、安定郡、金城郡、隴西郡枹罕、河關等地的兩股羌人舉事在涼州叛亂,後於路殺護羌校尉冷征,事態升級,(185)年春,叛軍已達數萬人,進軍漢故都長安,史稱“涼州之亂”。是一系列導致東漢衰亡的變亂之一,撼動了中央朝廷對西北的控制,為未來數百年胡人亂華的導火索。
涼州漢簡涼州漢簡
東漢中平二年(185年),漢靈帝劉宏先後派皇甫嵩、張溫前往涼州平定叛亂,儀郎傅燮曾給漢靈帝有“今涼州天下要衝,國家蕃衛”之語,可見涼州在西北地區乃至整個漢王朝中的地位之重,後傅燮封為漢陽太守。天下強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州、涼州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義從、西羌八種 (後漢書)。
東漢中平四年(187),四月時任涼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導致狄道人王國、韓遂以及氐羌等民族造反,耿鄙為了平定韓遂等人的叛亂, 徵調六郡兵馬討伐, 卻因軍隊發生內訌而被殺, 其中耿鄙的司馬邊章與馬騰、 韓遂在涼州共同起事,馬騰建府邸於涼州城內,也擁兵反叛,共推王國為主,攻掠三輔地區。
涼州娟秀涼州娟秀
東漢初平三年(186年)九月,以封段煨為安南將軍、闅鄉侯、長安太守。李傕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假節郭汜為後將軍,樊稠為右將軍,張濟為驃騎將軍,皆封侯。傕、汜、稠筦朝政,濟出屯弘農。
東漢興平元年(194年)五月,以安南將軍段煨為闅鄉侯、揚武將軍郭汜為後將軍,安集將軍樊稠為右將軍,並開府如三公,與三公合為東漢六府,皆參選舉。
東漢興平元年(194),六月漢獻帝劉協分涼州河西四郡為雍州。涼州分出河西置雍州,設雍州刺史,雍州治武威姑臧,領14縣,為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撲■、媼圍、宣威、倉松、鸇陰、祖厲、顯美、左騎千人官。管轄酒泉、張掖、敦煌、張掖居延屬國。
東漢興平二年(195年),公孫瓚殺害劉虞,盡得幽州之地,劉虞的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督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涼州麴義斬殺鄒丹。
東漢興平二年(195年),漢獻帝劉協從長安東歸雒陽,行至華陰。涼州段煨出營迎接,供給獻帝衣食,好生照料。護送獻帝的楊定與段煨不和,誣其勾結郭汜,雙方激戰十餘天,被劉協勸解,獻帝對段煨也頗為器重,段煨也盡到了臣子的本分。
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部隊到達淯水,涼州張繡率眾投降。曹操納了張濟的遺孀鄒夫人,張繡因此懷恨曹操。曹操聽說張繡不高興,就秘密準備殺掉張繡。結果計畫泄漏,張繡偷襲曹操,曹操戰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將典韋戰死。張繡引兵追擊,被曹操擊退,於是張繡退回防守穰城,再次與劉表聯盟。曹操納鄒夫人其實想拉攏、親近和聯姻涼州武力豪族集團-涼州集團。
東漢建安三年(198年),段煨在黃白城擊破退守的李傕,斬殺李傕,將李傕族人押解許昌,夷三族,劉協封段煨為“安南將軍”、闅鄉亭侯(《後漢書》載其為闅鄉侯)、長安太守。後官至大鴻臚、光祿大夫。建安十四年(209年),段煨去世。

曹魏

東漢建安四年(199年),涼州張繡聽從涼州賈詡的建議,再次向曹操投降。張繡到達後,曹操牽著張繡的手,一起參加宴會,為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建安五年(200年),張繡參加了官渡之戰,力戰有功,升為破羌將軍。
東漢建安十年(205年),涼州張繡跟隨曹操在南皮擊破袁譚,再次增加食邑,實封一共2000戶,當時天下戶口劇減,十戶才留下一戶,將領中封邑沒有達到1000戶的,唯獨張繡特別多。建安十二年(207年),張繡跟隨曹操去柳城征討烏桓,還沒有到達就死了,被謚為定侯,兒子張泉繼嗣。
曹魏黃初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於十月重置涼州,轄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領姑臧、宣威、武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祖厲、休屠、鸞鳥、撲■、張掖、鸇陰、媼圍共14縣。涼州牧的政府駐地姑臧,為曹魏的畜牧基地,以供應馬匹釀酒著稱。立涼州葡萄酒為國酒,魏文帝為此特頒《涼州葡萄詔》,涼州葡萄酒顯赫於京師、蘇州、杭州、揚州、南京、福建。從此涼州葡萄酒以味美醇厚馳而名揚天下(尤其是江南)。
曹魏延康元年(220年),十一月,曹丕以曹真為鎮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追錄其前後功勳,進封東鄉侯。任命安定太守鄒岐為涼州刺史。張掖人張進挾持太守在酒泉反叛,率軍阻攔鄒岐赴任。曹真鎮守姑臧,遣費曜進軍討平張進的叛亂。後回洛陽,升至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成為曹魏軍團最高統帥之一。
曹魏黃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東吳,未達到預期戰果。當初,曹丕便問計於涼州賈詡:“我想統一天下,吳、蜀應先征討哪個?”賈詡建議應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無功而返。同年六月甲申日(8月11日),賈詡去世,終年七十七歲,諡號肅侯,賈穆襲爵。
曹魏黃初七年(226年),曹叡即位,對涼州郭氏頗為喜愛,封她為夫人。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重之際,冊立她為皇后,其背後的涼州武力豪族集團,也頗受曹氏依附器重。
曹魏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八歲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為皇太后。由司馬懿曹爽輔政。曹芳被廢后,郭氏歷為曹髦曹奐兩朝皇太后。曹魏景元四年(264年),郭氏去世,諡號明元皇后,與曹叡合葬高平陵。
曹魏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後,武威太守毌丘興之子毌丘儉聯合文欽起兵勤王,成為“淮南三叛”,即王淩、毌丘儉、諸葛誕之一,準備不足,兵敗身亡,這是涼州武力豪族效忠曹魏的最後餘輝。

西晉

西晉泰始元年(266),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西晉,建國號為晉,定都於洛陽,涼州隨曹魏歸入 西晉,轄姑臧、宣威、揟次、蒼松、顯美、驪靬、番和七縣。時任涼州刺史為楊欣, 擔任刺史期間,激化了鮮卑等族的矛盾,西晉鹹寧四年, 與若羅拔能戰於武威,兵敗而死。
涼州金冠花涼州金冠花
西晉泰始二年(267),司馬炎叔叔司馬順嘆息說:“事乖唐堯虞舜,而假為禪名!”遂悲泣。由是廢黜,徙武威姑臧縣。雖受罪流放,守意不移而卒,伺馬,為涼州司馬氏的開山鼻祖。
西晉鹹寧三年(277年),勇冠三軍的文鴦拜平西將軍、都督涼秦雍州三州軍事,大破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使得胡人部落有二十萬人歸降,名震天下,遷使持節、護東夷校尉、監遼東軍事,文欽家族與毌丘興家族關係也頗為親密。
西晉鹹寧五年(279),正月涼州鮮卑人禿髮樹機能率眾反晉,攻占涼州,晉廷大震,時馬隆任司馬督,自請招募勇士3000前往收復。 武帝準其所請,授他為討虜護軍、武威太守, 斬禿髮樹機能, 克涼州。 馬隆任武威郡太守時轄七縣。
西晉永寧元年(301),西晉亡,張軌為涼州刺史,建立前涼,姑臧即為前涼都城,於原城之外增築四城,人文薈萃,經濟繁盛,大氣雄闊,為北方之最,前涼以富饒於西北著稱,姑臧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尤保華夏衣冠,有“天下富庶者無如隴右”之美譽。
晉朝永嘉元年(307年),劉淵起兵殺奔洛陽,青州王彌已攻至洛陽津陽門,晉廷震驚,滿朝文武紛紛逃難。涼州北宮純受上司張軌命令援救洛陽,恰逢匈奴兵至,北宮純入城見過司徒王衍,受命與東海王司馬越率軍出擊,北宮純原為前驅,便命令其只近千人的涼州衛隊至洛陽城門列陣抗敵。
西晉永嘉二年(308),前涼張軌進軍青海省會西寧置西平郡,將其納入涼州版圖,屬涼州,領四縣西都、臨羌、安夷、長寧。永嘉五年(311),分西平郡地,除了增修姑臧城以外,後張軌又新建了武興郡、晉昌郡,鑄貨幣“涼造新泉”。張軌一直為晉臣效忠於晉。
東晉建興元年(313),唐熙因娶大涼張軌之女,遂把家安到涼州,唐熙之子唐鄆(輝)任前涼晉昌郡凌江將軍,晉昌後發展成為唐姓歷史上最大郡望,後出了著名的畫師晉昌唐寅

東晉

東晉建興二年(314),五月,張寔建立前涼,稱持節大都督、太尉、護羌校尉、雍州牧、涼州牧、西平公,涼王,建元永安,設定涼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屬涼州,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鸇陰、番禾9縣,在位7年,後被部將刺殺,終年50歲,史稱昭公,也稱元公、明王,葬於姑臧寧陵。
前涼太興三年(320年),張茂繼位,稱持節大都督、太尉、涼州刺史、護羌校尉、雍州牧、涼州牧、秦州牧、西平公,涼王。
前涼永元二年至四年(321—323),張茂築靈鈞台,大修擴建姑臧城,這為以後姑臧城成為中國王都的鼻祖奠定了基礎。325年,張茂去世,共在位五年,終年四十八歲,諡號成王,廟號太宗,前趙劉曜遣使贈張茂太宰,諡號成烈王,葬處不詳。
西晉歸義胡王印西晉歸義胡王印
前涼建興十二年(325),張駿繼位。後在涼州城南修築城池,築謙光殿,用五彩描繪,用金玉裝飾,用盡天下珍奇巧技。殿的四面各蓋一殿,東曰宜陽青殿,春季三個月居住;南曰朱陽赤殿,夏季三個月居住;西曰叫政刑白殿,秋季三個月居住;北曰玄武黑殿,冬季三個月居住。這時的姑臧城窮盡巧奢,擬於王者《晉書》,346年張駿去世,葬於姑臧大陵。
東晉永和二年(346年),張重華繼位,自稱持節大都督、太尉、護羌校尉、雍州牧、涼州牧、西平公,涼王,在位八年卒,在位期間,前涼國勢達於極盛,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私謚昭公,後改謚桓公,晉穆帝賜諡號為敬烈,葬於姑臧顯陵。
東晉建興十一年(353年),十一月,張耀靈繼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護羌校尉、雍州牧、秦州牧、涼州牧、涼公。十二月,輔佐大臣張祚與趙長等人密謀廢黜張耀靈,自立為君。和平二年(355年),張祚派人殺害張耀靈於宮內。張耀靈死時年僅十二歲,死後諡號為哀公,葬處不詳。
前涼和平元年(354年),張祚稱王,自稱大都督、大將軍、護羌校尉、雍州牧、秦州牧、涼州牧、涼公。廢棄晉愍帝年號,355年,宋混、宋澄兄弟與張灌等裡應外合進入涼州姑臧,宋混等攻入宮門,張祚被斬殺,以普通百姓的規格埋葬,後張天錫繼位後,備禮改葬於姑臧愍陵,追謚為威王。
前涼永和十一年(355年),張玄靚即位,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校尉、涼州牧、西平公。昇平五年(361年)十二月,改建興四十九年,奉行東晉年號“昇平”。東晉朝廷下詔,任命張玄靚為大都督、督隴右諸軍事、涼州刺史、護羌校尉、西平公。興寧元年,張玄靚被叔叔張天錫殺害,時年十四歲,定諡號為沖王,東晉孝武帝賜張玄靚諡號為敬悼公,葬於姑臧平陵。
鳩摩羅什寺鳩摩羅什寺
前涼興寧元年(363年)八月,張天錫即位,太和元年(366年),東晉朝廷下詔任張天錫為大將軍、大都督、督隴右關中諸軍事、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西平公。376年,張天錫投降苻堅,太元八年(383年),苻堅在淝水之戰失敗後,張天錫歸順東晉,東晉朝廷下詔任命為散騎常侍、左員外,恢復西平郡公的爵位。不久,拜授金紫光祿大夫,葬處不詳。到此前涼共傳十位君主。
東晉太元元年(376), 前秦攻滅前涼, 置涼州刺史鎮姑臧, 豪右七千餘戶被徙往關中。太祖呂光據涼州稱涼州刺史,迎請西域高僧四大譯經師之首的鳩摩羅什到姑臧(涼州)時,攜帶了一批梵文經卷和佛教聖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舉世聞名的姑臧旃檀瑞像(中世紀最早進入中原的佛陀等身造像,旃檀瑞像,佛之真像也),建羅什寺,傳播佛教達十七年之久,涼州一度成為北方的佛教中心。
東晉太元八年(383),呂光建後涼,立國都於姑臧,自稱使持節、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後涼轄武威等26郡,386年,復改稱天王,自稱太上皇帝,國號大涼,改元龍飛。389年,稱三河王,改元麟嘉。399年,呂光病死,時年六十三歲,廟號太祖,諡號懿武皇帝,葬於姑臧高陵。
涼造新泉涼造新泉
東晉太元十七年(392),今西寧歸後涼統治,後涼遂改西平郡為西河郡,仍轄河湟郡、樂都郡、三河郡、澆河郡、晉興郡、金城郡,從此將西寧、蘭州劃入涼州。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段業準備派沮渠蒙遜攻打後涼重鎮西郡(今永昌西),399年二月,段業自稱涼王,改年號為天璽,段業創建北涼,置有涼、秦、沙3州。武威郡隸屬秦州,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鸇陰7縣。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五月呂紹與兄太原公呂纂率軍討伐北涼,北涼按兵不動,不與後涼軍交戰。呂紹、呂纂無功而返。十二月,呂光去世,呂紹繼位。不久,呂纂篡權奪位,進入姑臧皇城,呂紹逃到紫閣自殺。諡號隱王,葬處不詳。
西涼隆安四年(400年),李暠建國西涼,定都酒泉,以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2郡,余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3郡。武威郡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鸇陰7縣。
東晉隆安四年(400年),一月,呂纂篡權奪位自立,即天王位,改年號為鹹寧。在位時,安據盜掘前涼張駿墓,得到了珍珠簾、琉璃榼、白玉樽、赤玉簫、紫玉笛、珊瑚鞭、瑪瑙鐘,水陸奇珍異寶不可勝記。呂纂誅殺安據黨羽共五十多家,派使者弔祭張駿,並且修繕好他的墓。401年,呂纂被其堂兄弟呂隆、呂超等人殺害於姑臧皇城內,呂隆即位後,謚呂纂為靈皇帝,葬於姑臧白石陵。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呂隆即位,改元神鼎,誅殺豪族,樹名立威,內外擾攘不寧,人人不能自保。公元402年二月,沮渠蒙遜帶兵進攻姑臧。402年十月,南涼景王禿髮傉檀攻打姑臧。公元403年,在南涼和北涼夾攻之下,呂隆被迫投降後秦,後涼滅亡。姚興任命呂隆為散騎常侍,公爵照舊。公元416年,呂隆因與其子呂弼謀反而被誅殺,落得個暴屍異鄉的下場。到此後涼傳四位君主。
南涼弘昌四年(406),河西鮮卑族涼州刺史南涼王禿髮傉檀進駐姑臧,冊封涼州牧、涼州刺史、護羌校尉、涼州都督、西平公、大涼王,成為河西、河湟地區的新主人,禿髮就是拓跋氏,與後來的北魏拓跋皇族同宗。《晉書》
南涼嘉平元年(408),將南涼都城由樂都遷武威,南涼定國都於武威姑臧,406年,姚興便任禿髮傉檀為使持節、都督河右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涼州刺史,常侍、公爵依舊,鎮守姑臧。
涼州獨角獸涼州獨角獸
北涼玄始元年(412),沮渠蒙遜以步騎三萬攻克姑臧,將北涼首都張掖遷都武威,定國都於姑臧,稱河西王,成為河西、河湟最強大的政治勢力, 並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這佛像就是以旃檀瑞像為藍本塑,領河西四郡、西都、臨羌、安夷、長寧、河湟郡、樂都郡、金城郡。
南涼義熙十年(414年),禿髮傉檀投降西秦乞伏熾磐,南涼滅亡。次年被乞伏熾磐毒死,諡號景王,葬處不詳。至此南涼傳三位君主。仍轄河西四郡、河湟郡、樂都郡、三河郡、澆河郡、晉興郡、金城郡等14郡及邯川護軍。
北涼永和六年(420), 北涼滅西涼,西涼王李歆被殺,其母尹氏被俘,置涼州竇融台(李淵是李暠的七世孫,李淵對尹夫人格外尊崇,改竇融台為尹夫人台,遂修建尹台寺,以示對尹夫人的懷念)。又由於尹夫人此前為西涼昭武皇后,民間亦將此台稱為“皇娘娘台”。尹夫人在涼州生活了17年。
北涼玄始十年(421),曇無讖(chèn)於涼州姑臧譯出《大般涅槃經》,在中國大乘佛教史上,這是一部影響巨大的大乘經典巨著,傳到江南,劉宋高僧慧嚴、慧觀同文士謝靈運等大加讚賞,據法顯譯《大般泥洹經》重整品目,作為“佛說的最高階段”,此經成為海內外佛教徒日常誦經,被譽為“眾經之淵鏡,萬流之宗極”。
北涼玄始十二年(423)二月,沮渠蒙遜遣使入貢南朝宋,受封為都督涼、秦、河、沙四州諸軍事、涼州刺史、雍州刺史、河西王。後遣使朝貢北魏,受封為侍中、涼王。義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廟號太祖,諡號武宣王。葬於姑臧元陵。
涼州涼州
北涼義和三年(433年),沮渠牧犍即河西王位,改元永和。受封征西大將軍、河西王、涼州刺史、河西大都督。434年,沮渠牧犍派人出使南朝宋南京,呈上奏章,報告他已繼位。宋文帝劉義隆下詔,任命沮渠牧犍為都督涼、秦等四州諸軍事,兼任征西大將軍、涼州刺史,封河西王。
北涼永和五年(437年),北魏皇帝拓跋燾把妹妹武威公主嫁給沮渠牧犍娶為妻,派他的丞相宋繇前來進表致謝,並進獻馬五百匹,黃金五百斤。同時,沮渠牧犍遣使前往南朝宋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呈獻各種書籍以及敦煌人趙撰寫的《甲寅元歷》,並索取雜書數十種,宋文帝都滿足了他們。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禿髮破羌因破北涼之功晉爵西平公,升任征西將軍。改名源賀,這形成了後來著名的華北源氏一族,後遍布高麗、東北、江南的源氏就是這一脈。正平二年拓跋燾被宗愛弒殺之後,源賀參與了對宗愛的誅殺和迎立皇孫拓跋濬的一系列行動,因功封征北將軍加給事中,並進爵為王。任冀州刺史,在任政績卓著,被皇帝多次嘉獎。
高昌
前涼建興十五年(327年),晉朝戊己校尉趙貞謀叛,張駿擊擒之,在其地置高昌郡及高昌、田地等縣。東晉時期,高昌先後隸屬前涼、南涼、後涼、西涼、北涼五國。
北涼永和七年(439),北魏皇帝拓跋燾親率大軍圍攻都城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涼降於北魏,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改姑臧縣為林中縣,仍為武威郡治,北魏統一華北,這是拓跋濤攻打北涼一箭三雕的第一雕。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牧犍弟沮渠無諱西行至高昌,建立高昌北涼,460年高昌北涼為柔然所攻滅,無諱弟沮渠安周被殺,高昌北涼亦亡,立闞伯周為高昌王,為闞氏高昌建國之始。
北魏
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燾將原來的涼州無數奇珍異寶和吏民三萬多戶涼州豪族(這裡有天師、高僧、建築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經濟學家、經學家)遷至國都山西平城(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搶人才計畫),這一批人對以後北魏以及華北地區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作用。
涼州—北京涼州—北京
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十月初一日,留下拓跋丕和征西將軍賀多羅鎮守涼州,並讓其與哥哥永昌王拓跋健鎮守北涼故地,解決北涼的殘餘勢力。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九月十九日,永昌王拓跋健去世,諡號莊王。這是拓跋濤攻打北涼一箭三雕中的第二雕。
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二月初七日,姑臧鎮都大將拓跋丕憂鬱而死,諡號戾王。這是拓跋濤攻打北涼一箭三雕中的第三雕。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六月太武帝拓跋燾調發司(涼)、幽、定、冀四州十萬人在東起上谷(今北京延慶),西到今山西河曲一帶大規模修築邊防工程。設定了著名的“北魏六鎮”。其中有大批的涼州武力豪族,這一批人形成了後來著名的關中和關東以及華北門閥集團。
北涼承平五年(447年),有人密告沮渠牧犍謀反,沮渠牧犍遂被賜死。死後以王禮安葬,諡號哀王。葬處不詳。至此北涼傳三位君主。太和十四年(490),武威郡轄林中(姑臧)、 襄城二縣。
北魏太平真君十年(449年),由東晉入魏的司馬楚之、司馬金龍父子,正是被賦予安撫涼州移民的職責,在朔州刺史任上長達40多年,並在一段時期內對北魏國力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司馬氏與涼州武人的關係頗深。源賀之女欽文姬辰,嫁於司馬金龍,涼州王沮渠牧犍之女嫁於司馬金龍,生子司馬徽亮,有寵於文明太后,襲爵。
北魏興安二年(453年),涼州曇曜被朝廷徵至京都平城,北魏文成帝把涼州曇曜禮為帝師。和平初年(460年),道人統罽賓沙門涼州師賢去世後,曇曜繼任,改名為沙門統。後來主持開鑿了著名的曇曜五窟。
北魏天安元年(466年),禿髮破羌拜為太尉,在獻文帝拓跋弘執意退位後,與尚書陸馛持節立皇子拓跋宏為帝。延興四年(474年)因病致仕,孝文帝多次派人前往看望,太和三年(479年),源賀病逝,享年73歲。追謚宣王,陪葬金陵,並賜轀輬車命服、溫明秘器等皇帝所用的陪葬品。
北魏太和中期(477年-499年),由於太武帝征服涼國後,將大量涼州遺民安置到陰山一帶,也就是“大開雲朔”。由李弇之後李沖主導的解放涼州士人意味著他們承擔任務的變化,御夷城取代赤城鎮並升級為新的軍鎮。
北魏孝文帝(493年)四月,北魏太尉拓跋丕,請求孝文帝正式冊封皇后。戊戌(十八日),冊封馮清為皇后。馮皇后是馮熙的女兒。下詔命令太師馮熙呈遞奏章時,不再稱臣,進入朝廷不用叩拜,但馮熙對此堅決辭謝,後拓跋丕做了姑臧鎮都大將。
北魏孝文帝(493年)五月,孝文帝召開會議,聲稱將要親率百萬大軍南伐。八月,孝文帝與李沖親自率領三十多萬大軍,從平城出發,開始南伐。九月,大軍到達洛陽。李沖就是後來洛陽城的設計者。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溫子升被東平王元匡召募辭人,補充御史,時年二十二。之後他為古老的涼州作下了《涼州樂歌》遠遊武威郡,遙望姑臧城。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隨歷經戰火,巍巍涼州城依舊宏偉雄闊。
北魏延昌五年(516年),崔纂繼任涼州刺史,博學有文才。景明中,太學博士,熙平末,轉河東太守。太學舊在城內,游乃移置城南閒敞之處,親自說經,當時學者莫不勸慕,號為良守。以本將軍遷涼州刺史,以母憂解任。而後的崔纂從祖弟崔游繼續繼任涼州刺史。
北魏延昌七年(518年),唐純任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北魏涼州刺史。這也直接影響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書畫題名中也常用“晉昌唐寅”落款。唐寅《女幾山圖》中的洛陽女幾山其實與張軌、皇甫謐關係甚大。
東魏
西魏大統元年(535年),西魏滅北魏,據涼州,置涼州刺史,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
西魏大統元年(535年)正月初一日,元寶炬即皇帝位,改元大統,建立西魏政權,是為西魏文帝。正月初八日,元寶炬冊封涼州乙弗氏為皇后,並立與乙弗皇后所生之子元欽為皇太子。
西魏大統二年(536年),春正月初九,到南郊祭祀,改用神元皇帝配祭。東魏攻陷夏州。二月,儀同三司段敬討伐叛亂的羌人梁定,平定了。三月,任命涼州刺史李叔仁為司徒,司徒万俟壽樂乾任太宰。
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二月西魏任命義州刺史史寧為涼州刺史,前任刺史宇文仲和依然占據著涼州,不接受新刺史的取代。五月,獨孤信派遣將領們在夜晚攻打城的東北角,自己統率壯士襲擊城的西南角,黎明時分,攻克了涼州城,擒獲了宇文仲和。
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涼州孟鴻去世,字景鴻,他為東魏故冠軍將軍、豫州長史,其祖興於益州刺史,父孟紹為西涼州刺史,下葬於北齊河清元年(562年),山西大學東山新校區《孟公墓誌》詳細記錄了孟鴻的歷任官職。
北齊
東魏元象元年(538年),北齊第一貴胄涼州段榮薨於中山,段榮妻婁信相是高歡妻子婁昭君的親姐姐,高氏皇族對段榮一族寵信莫比。《北齊武威王段榮墓誌》
北齊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受禪即位,建立北齊,是為文宣帝。涼州段氏為皇親國戚,為北齊高家皇族所倚重,其顯赫地位,可謂名揚天下。《北齊武威王段榮墓誌》
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西魏皇帝封乞伏篡任金紫光祿大夫,涼州總管,並為乞伏家族的第一領人酋長,父乞伏周,兒子乞伏慧被隋文帝拜為曹州刺史,後遷荊州總管,兼任潭桂二州總管,三十一州諸軍事。
北周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51年),皇帝下旨,調集涼、甘三州力役三千在瑞像誕生地建寺,歷時三年而成。佛寺綿延數里、蔚為壯觀,賜名瑞像寺,北周皇室對涼州佛寺進行了幾次大規模修善。
北周武成元年(559 年),春正月己酉,太師、晉公護上表歸政,帝始親覽萬機。軍旅之事,護猶總焉。初改都督諸州軍事為總管,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統武威、廣武2郡。武威郡領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寧、廣城、鄣和燕支共8縣。
北周大成三年(581),二月北周相國楊堅接受北周靜帝宇文闡的“禪讓”稱帝,國號“隋”,建元“開皇”,隨後將涼州納入了大隋的版圖,開皇元年沿襲北周涼州總管府,涼州總管由隋武元帝楊忠幼子、隋文帝楊堅異母弟、被土耳其人奉為一代戰神的衛王楊爽(楊林)繼承,在諸兄弟中楊堅特寵愛楊爽。涼州總管治所武威姑臧。
隋朝
隋朝開皇二年(582年),廖氏在涼州出了三位人物,廖延邦、廖延齡、廖延春。廖延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廖延齡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廖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這就是著名的廖氏三郡。
隋朝開皇三年(583),突厥沙缽略可汗深入涼州、天水、延安等地,擄掠人畜,百無一留。楊堅命楊爽為行軍元帥,率軍分道反擊突厥。楊爽親率朔州總管李充大破沙缽略軍,俘千餘人。後竇榮定出涼州,高越原之戰擊敗阿波可汗,迫使突厥盟約退兵,封安豐郡公。
涼州涼州
隋朝開皇四年(584),阿波可汗與沙缽略戰,勢力漸強大,阿波可汗號稱西突厥。自此突厥分為東、西兩部。587年涼州總管楊爽被徵召入朝任納言,頗受楊堅器重。不久後,涼州總管楊爽“因病逝世”,年僅二十五歲,如楊爽活著,突厥怎能迅速崛起,其後的歷史可以完全改寫。
隋朝開皇十二年,獨孤羅拜大將軍、太子右衛率。開皇十三年,擔任使持節、總管涼甘瓜三州諸軍事、涼州刺史。義成公主與涼州獨孤羅家族關係密切。
隋朝大業元年(604年),涼州陰世師三歲遷張掖太守,後擊退吐谷渾、党項羌,累官左翊衛大將軍。隋煬帝東巡,陰世師與代王楊侑留守長安。大業十三年(617),勒兵抵禦李淵攻入長安,城破被殺。
隋朝大業二年(605年~616年),廖氏三郡中的廖延邦生子崇榮,廖延春生子崇韜,廖延齡妻鄧氏,生子崇德,這形成了後來著名的廖氏武威堂,涼州廖氏可謂淵源留長。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軌率兵攻入內苑城,7月上旬,安修仁趁著夜色率領眾多胡人進入內苑城,李軌在城外聚眾回響,以助聲勢,抓住了隋朝虎賁郎將謝統師、郡丞韋士政,占據了涼州城,結束了隋朝在涼州的統治。
隋朝大業十三年(617)七月,武威郡鷹揚府司馬李軌舉兵反隋,占領河湟、河西,建大涼國,定都姑臧,建元安樂,唐武德元年(618),李軌正式稱帝,立兒子伯玉為太子,設定百官,史稱大涼政權,李淵稱其為從弟。
唐朝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李淵派遣安興貴前往涼州,說服涼安樂帝李軌歸唐,不料涼安樂帝李軌不依,安興貴遂同其弟安修仁起兵政變,圍攻武威,5月,安氏兄弟攻克武威,擒拿涼安樂帝李軌,將其押解長安,李軌被李淵所滅。唐朝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姑臧。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安興貴累拜上柱國、右武侯大將軍、冠軍將軍,封涼國公,賜帛萬段,實封六百戶,名列武德十六功臣,成為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安修仁隨安興貴同返長安,因功官拜左武侯大將軍,封申國公、食實封六百戶,名列武德十六功臣,也成為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廢涼州總管府,改置涼州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涼州管轄河西道、隴右道。武威郡屬涼州,轄治範圍仍沿用隋朝建置。
唐朝武德九年(626年)4月30日,李幼良為涼州都督,其率軍擊敗來犯的突厥。唐太宗繼位,有人告李幼良暗中養士,交結境外。詔中書令宇文士及去替代,並按狀。左右大驚欲劫李幼良由間道趨長安自白,不即,北奔突厥。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宇文士及檢校涼州都督。當時,突厥數次入侵。宇文士及威惠並施,盛陳兵衛,禮賢下士,深得民心。九月,征為殿中監。不久,因病外放為蒲州刺史。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陰世師之孫涼州德妃陰氏之子齊王李祐舉兵奪位被唐太宗賜死。陰妃是唐太宗李世民四妃之一,正一品。封號可能是德妃或淑妃,陪葬昭陵。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賀拔延嗣授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負責斷隔吐蕃和突厥,得以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外任之重莫比焉,可謂當時權傾朝野的人物。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免去河西節度使職務。
唐朝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涼州為武威郡,轄姑臧、神鳥、天寶、昌松、嘉麟、祖厲、令居、番禾等縣,重置武威道。
唐朝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武威郡為涼州。公元764年,涼州被吐蕃占據。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二十四歲的元稹中書判拔萃科第四等,併入秘書省任校書郎。元稹授校書郎後,不久便娶韋夏卿與涼州武威段氏所生之女韋叢為妻。幾年後韋叢去世,他懷念愛妻,寫下了極負盛名的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銘》就是出自元稹之手。
唐朝849年,唐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公元851年,張議潮占據河西,歸附於唐朝,唐朝再次占據武威涼州。、
吐谷渾
隋朝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所殺,慕容順從江都逃回長安。同年,唐高祖聯合伏允夾擊涼州李軌,唐高祖李淵作為回報,將慕容順送歸吐谷渾。這時,伏允已經立了新的太子,慕容順的計畫落空。
唐朝貞觀八年(634年),唐擊吐谷渾之戰,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李靖奏平吐谷渾,唐太宗下詔復其國,唐太宗以慕容順為西平郡王、趉故呂烏甘豆可汗。後命涼州都督李大亮將精兵數千為其聲援。
唐朝貞觀九年(635年),吐谷渾甘豆可汗久在唐朝為質,國人不附,竟被部下所殺。其子燕王諾曷缽繼位。同年李淵五月病死在垂拱殿。十一月,葬於獻陵,廟號高祖,以李淵後竇氏祔葬,加號為太穆皇后。
唐朝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被吐蕃所滅,慕容諾曷缽弘化公主奔涼州,率數千帳內附於唐,吐谷渾慕容氏世居於姑臧。《大周慕容家族墓誌》
唐朝垂拱四年(688年),諾曷缽去世,慕容忠繼位。652年,父母入朝長安為他請婚,唐高宗以會稽王李道恩第三女金城縣主李季英嫁給諾曷忠。688年襲封青海郡王、烏地也拔勒豆可汗。鎮軍大將軍、行左豹韜衛大將軍。慕容忠卒,歸葬涼州南山崗。
大周聖歷三年(700年),周朝武則天授慕容宣超左豹韜衛員外大將軍,仍襲父烏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宣超卒,子慕容曦光即位。慕容曦光卒,子慕容兆即位,歸葬涼州南山崗。
唐朝開元二十七年(739年),燕王慕容兆卒,葬於涼州,子慕容曦輪繼位,封烏地野拔勤豆可汗兼安樂州都督、吐谷渾使。慕容曦輪卒,子慕容政繼位襲爵,慕容政死後,慕容復繼位,慕容復是襲爵的最後一位,至此吐谷渾慕容家匯入華夏文明。《大周慕容家族墓誌》《大周弘化公主墓誌》
大周
大周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神都,洛陽、涼州、揚州並稱大周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
宋朝
吳越天寶元年(908年), 六穀蕃部溫末派人到後梁進貢, 其首領杜論悉加、 杜論心被封為左領軍衛將軍 同正,蘇論乞祿為右領軍衛將軍同正,之後六穀蕃部分裂成許多部族聚落。涼州始終忠於大宋王朝。
涼州涼州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7月,涼州吐蕃首領到北宋都城開封貢馬,再次請宋朝派官員到涼州鎮守,丁惟清奉宋太宗詔往涼州市馬,比至而境大稔,因為所留。至是土人請立帥,太宗即以惟清涼州知府事。
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11月,西夏党項族突襲涼州,丁惟清率軍民奮力抵抗,最後由於寡不敵眾被殺害,丁惟清在涼州駐守了八年時間。同年宋朝又加授潘羅支為朔方節度使
大理
大理文德元年(937年)2月4日,段思平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稱帝,定都陽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號文德。大理段氏,其祖段延世居武威(涼州),段延之後段儉魏遷居於南詔。《新唐書》《玄峰年運志》
大理文經元年(945年),段思平之子段思英即位,段思英將其母楊桂仙封為“榆城宣惠聖國母”,可惜好夢不長,在位僅一年,就因權位之爭被其叔段思良與相國董迦羅廢而為僧,後在大理崇聖寺修行。
大理至治元年(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聯合相國董迦羅發動政變,逼段思英退位出家,並自立為帝,改元至治。從此大理皇位的繼承由段思平一系轉到了段思良一系,在位6年。
吐蕃
宋朝建隆元年(960),吐蕃部族在西涼府設定西涼府折逋葛支、西涼府六穀部首領潘羅支等自立政權。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轄管西涼府,領姑臧、神鳥、番禾、昌松和嘉麟5縣。
宋朝景德元年 (1 004年)六月,潘羅支遣人入宋朝,表示願率部族及回鶻精兵協助宋軍直抵賀蘭山討伐西夏,結果被李德明施用反間計殺死,宋朝贈武威郡王。潘羅支死後,六穀部眾推舉其弟廝鐸督為大首領。
西夏
宋朝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攻涼州,從此,涼州屬西夏版圖,置西經略司。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涼州置西涼府,西夏陪都,同時西夏的涼州出了一位西夏皇帝,四位西夏皇后。
西夏慶曆八年(1048年),正月十五日,西夏國王李元昊被太子寧令哥弒,不及1歲的李諒祚在其母沒藏氏掖抱下,登臨大位,李諒祚從此成為西夏的第二位皇帝,也開啟了涼州沒藏氏垂簾聽政獨攬大權的序幕。
西夏奲都四年(1060年),13歲的李諒祚在沒藏訛龐家中遇見了涼州梁氏,兩人產生愛慕,1061年立梁氏為皇后,1068年其子夏惠宗李秉常即位,至此西夏歷史上最為著名的戰爭狂人梁氏以太后身份掌控西夏政權達18年之久,“永樂城之戰”大敗北宋的進攻。
西夏大安九年(1083年),夏毅宗第二任皇后梁皇后的親侄女、夏惠宗皇后,夏崇宗生母涼州梁氏立為皇后,1086年尊為皇太后臨朝聽制,昭簡文穆皇后梁氏掌控西夏政權達13年之久。
西夏宣和五年九月(1124年),西夏賢妃涼州曹氏,生子李仁孝,既是後來的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後尊她為“國母”,仁孝是西夏在位最長和壽命最長的皇帝,曹氏深得丈夫寵愛,兒子的孝順,可謂西夏歷史上最為幸運的后妃。
西夏天盛三年(1151),斡道沖為蕃漢教授。在朝剛介直言,與御史中丞熱辣公濟、翰林學士兼樞密都承旨焦景顏共同抵制外戚任得敬的專權和分國活動,後任得敬被誅。
西夏天盛十五年(1163年),神宗出生在涼州,其父西夏皇族,齊王李彥宗的封地就是西涼府,一直駐守涼州。"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1203年,廷試進士第一名。
西夏乾祐二年(1171),斡道沖擢為中書令。輔佐仁宗穩定政局,發展文化,很多重要典籍即在此時刊印,乾祐十四年死,為相十數年,家無私蓄,藏書甚多,死後,仁宗圖畫其像,從祀於涼州孔廟。
西夏光定元年(1211年)8月12日,李彥宗之兒子襲封齊王李遵頊發動政變,廢黜襄宗李安全,李遵頊即位為夏神宗,成為西夏的第八位皇帝。
元朝
元朝至元七年(1226),七月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攻占西涼府,1227年,元朝滅西夏,涼州這塊西夏的寶地西都又一次易主給了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去逝,涼州分封給了成吉思汗的孫子窩闊台次子西涼王闊端,治所涼州。
涼州會盟涼州會盟
元朝窩闊台元年(1229年),窩闊台繼承大汗位,窩闊台把女兒阿刺真公主,即涼州王闊端的妹妹嫁給了亦都護怯失邁失,怯失邁失真正成為第一位與蒙古皇室通婚的亦都護,但是怯失邁失在位時間很短暫,不久去世,這對阿刺真公主打擊很大。《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Tarikh-i Jahangushay-i Juvaini》
元朝窩闊台三十七年(1241年),窩闊台汗去世,窩闊台得力的兒子有三位,長子貴由、次子西涼王闊端太子、三子闊出太子。其長子貴由遠征尚未歸來。於是,脫列哥那未(乃馬皇后)與宗親們商議,便狡詐地擅自奪取了國家政權。此事件,史稱“乃馬真攝政”,脫列哥那統治蒙古帝國時間達5年之久。
元朝開慶四年(1247),元朝大汗窩闊台的次子西涼王闊端忍辱負重,放棄汗位,以汗國名義頒發詔書, 親派助手多達那布將軍為金子使者和女兒薩日朗一起前去邀請西藏高僧薩班來涼州會談。 吐蕃高僧接受了邀請, 並說服眾僧族人,毅然率10歲的侄兒八思巴和恰那多吉等僧人赴涼州與闊端舉行了舉世矚目的“涼州會盟”。從此將西藏納入了中國版圖。
元朝蒙哥汗三年(1253),忽必烈從受佛戒。中統元年,世祖即位,尊八思巴為國師,即大元帝師,使統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領總制院事,統轄藏區事務。六年,製成蒙古新字,加號大寶法王。同時八思巴也是元大都--北京城的實際選址者、設計者、規劃者。直到今天藏式建築的紅色依舊是故宮的主色調。
元朝至元九年(1272),闊端之子只必帖木兒在西涼府城北三十里築新城,元世祖賜名永昌府(今涼州區永昌鎮)。後設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隸屬永昌路。至元十年(1273),置小河灘城。
元朝乃馬真後二年(1243年),涼州王闊端的堂哥拔都聞知乃馬真後想要扶立與自己不和的貴由為大汗,於是命速不台和諸王率部繼續東返,自己則託病不再前行。速不台予以勸諫,但拔都留意已決,並未聽從。拔都留在亦的勒河下游營地,建立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定都薩萊城,今伏爾加河入裏海處,涼州王闊端與拔都的關係甚好。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回鶻高昌王紐林的斤率部北征,留居永昌府,建王府。其王陵遺址有亦都護高昌王世勛碑、大元敕賜追封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銘傳世,元朝,司法制度在漢律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改進。
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年),立諸色人匠總管府,下統梵像局等18 個司局,授八思巴的弟子阿尼哥為總管。時其妻尚留本國,察必皇后遣人賜金,凡兩京寺觀之像,多出其手。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特命中使攜黃金500 兩乘驛往召之來京。至元十五年,詔命阿尼哥還俗,授光祿大夫、大司徒,兼領將作院;以宋景獻太子孫女妻之,並賜景獻太子所有之府庫田宅。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阿尼哥因建聖壽萬安寺塔成,賜京畿良田萬五千畝、農夫百人及牛具等物。一共主持並親自參與了15項北京大型建築的修建,最其平生所成,凡塔三、大寺九、祠祀二、道宮一。
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阿尼哥以建五台山萬聖佑國寺,皇太后闊闊真賜銀萬兩,並賜貴戚女為妻。次年,阿尼哥主持的北京崇真萬壽宮建成,詔為其設位置像。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永昌路(今涼州區永昌鎮)屬甘肅行省,轄領西涼州和莊浪縣兩個縣級政權。
元朝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阿尼哥病卒於大都。至大四年(1311),皇帝加贈大元開府儀同三司、大元太師、涼國公,謚敏慧。《涼國公敏慧公神道碑》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大元平章政事斡欒及其先輩有功元朝,其父忻都公被封為西寧王,其事跡被刻為《大元敕賜追封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銘》立於涼州,元朝中書參知政事、知經筵事危素撰文,元朝中書右丞同知經筵事、提調國子監大都府學臣陳敬伯篆額,元朝滕國公、集賢殿大學士張(王+其+糸)書丹。
明朝
明朝元統元年(1333年),余闕進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至正十二年余闕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帥府僉事,分兵守安慶。余闕曾祖銑節,祖父襲父名也叫銑節,均是生活在武威的唐兀人。余闕父親沙喇藏卜,母親尹氏。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置涼州衛和莊浪衛(今永登),統領河西地區。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明朝在莊浪設定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統領河西各衛所。
明朝洪武十二年(1379年),藍玉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虜大將軍。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明大將軍、大明涼國公。藍玉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標岳父,藍姓後裔現居於上海翟藍橋附近。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涼州衛指揮使宋晟隨涼國公藍玉征罕東,巡行阿真川,土酋哈昝等人逃走。九月,罕西西番率軍入侵,藍玉命宋晟率軍將其討平。後調任中軍都督僉事。他四次鎮守涼州,前後長達二十餘年,與塞外民族屢次交戰,“威著西鄙”。官至平羌將軍,封西寧侯,崇禎追封寧國公。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由莊浪徙治甘州。轄甘州5衛甘州衛、永昌衛、涼州衛、莊浪衛、西寧衛、鎮番衛和碾伯、鎮夷、古浪、高台4個守御千戶所。
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四子肅王朱楧,就藩於甘州,僅四年,朱元璋死,建文元年(1399年)遷至蘭州,這為涼州退出西北首府奠定了基礎。
涼州涼州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宋琥娶安成公主,安成公主是明成祖和仁孝文皇后徐氏所生,永樂六年(1408年),襲父爵西寧侯。永樂八年(1410年),“佩前將軍印,鎮甘肅,督涼州”。永樂十年(1412年),召還南京。
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涼州吳允誠隨從朱棣出塞,擊敗本雅失里,進升為右都督。不久進升為左都督。他與宦官王安追擊闊脫赤,到把力河時抓住了他。封他為恭順伯,食祿一千二百石,給予世襲誥券。
明朝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宋琥和襄城伯季隆、駙馬都尉沐昕同任“南京操兵守備”。卒於宣德五年(1430年)。正統八年(1443年),安成公主卒,夫妻合葬於南京。有子宋鉉(妻唐氏)。
明朝永樂九年(1411年),宋瑛娶鹹寧公主朱智明(安成主同母妹)。洪熙元年(1425年),因哥哥犯罪襲封父爵涼州西寧侯。正統五年(1440年),鹹寧公主卒。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宋瑛與武進伯朱冕在陽和口(今山西大同陽高)抗擊瓦剌入侵時戰死。景泰五年(1454年),與鹹寧公主合葬於南京。
明朝成化二十年(1484年),蔣琬佩平胡將軍印御邊,班師後加太保兼太子太傅。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蔣琬去世,年五十五。追贈涼國公,諡號“敏毅”。
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冬繼任肅王被李自成殺害,占河西諸州。如肅王朱楧就藩甘涼州,屯兵河西,李自成怎能順利滅明朝,對此繼任肅王付出了生命和整個明朝的代價。
明朝正統三年(1438),六月設古浪守御千戶所。正統十年(1445),二月英宗頒賜涼州大藏經一部。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涼州海藏寺、重修擴建蓮花山。明朝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部將賀錦占領古浪、涼州。
清朝
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涼州承明制,甘肅分治,改為西寧道,轄涼州衛、鎮番衛、永昌衛、莊浪衛、古浪守御千戶所,同時管轄青海、寧夏、新疆東部、內蒙西部。
清朝順治十五年(1659年),涼州李棲鳳加兵部尚書,授兩廣總督,九個封疆大吏之一,擊敗南明永曆朝廷將領陳奇策。十七年,加太子少保,其弟李棲凰任漕運總督。康熙二年(1663年),改莊浪衛為涼莊道,治涼州。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孫思克被擢升為甘肅總兵,鎮守涼州。康熙五年(1666年),厄魯特蒙古欲遷徙到大草灘,被拒絕。孫思克的夫人計氏,是太宗敖漢公主的女兒,算起來也算是康熙皇帝的親表姐。
清朝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孫承運襲父遺爵,娶和碩愨靖公主為妻,封為散秩大臣、佐領、一等男爵,一雲騎尉,九公主和碩愨靖公主是在康熙朝唯一下嫁給漢軍旗人的公主。
清朝康熙五十五(1716年),章嘉二世羅賴畢多爾吉生於涼州,別稱大清內蒙古最大活佛章嘉呼圖克圖二世(一作三世),亦譯瑞貝多吉、羅賴畢多爾吉、繞為多爾吉等,又名也攝丹丕鐘麥。加佛教傳說的十三位先世,亦稱第十五世。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改涼州衛為武威縣,改永昌衛為永昌縣,改莊浪衛為平番縣,改鎮番衛為鎮番縣,改古浪守御千戶所為古浪縣。置涼州府,治所武威縣,隸屬涼莊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出生於涼州的章嘉二世奉詔進京,駐旃檀寺,謁雍正帝。不久奉旨居嵩祝寺。雍正帝又命在多倫修善因寺賜之。章嘉二世在京與皇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同習漢、蒙、滿三種文字及經典,修畢五大部經,成為弘曆的髮小和精神導師。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愛新覺羅·蘊著授副理事官,次年升理事官。乾隆中授內閣侍讀學士,歷通政使,盛京戶部侍郎,調兵部侍郎,遷漕運總督。坐受商人誣告,上寬之,復授副都統,歷涼州將軍、綏遠城將軍、工部尚書。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九月,高述明官至涼州總兵。其兄高斌是慧賢皇貴妃之父,高斌歷任兩淮鹽運使同時署理江寧織造一職、署理江南河道總督一職,官至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文淵閣大學士。高晉,高述明第四子,自知縣累官至兩江總督、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漕運總督,是乾隆著名的五督臣之一,與叔父高斌同列五督臣,同時高晉也是乾隆時期著名的宰相。
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改涼莊道為甘涼道,治所武威縣。涼州府隸屬甘涼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
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年),涼州牛鑒初為道光皇帝的恩師,後又任京官,後署江蘇巡撫,不久,升為河南巡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授兩江總督,九個封疆大吏之一。
涼州涼州
清朝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總督林則徐遣戍新疆,途經古浪、涼州,作《次韻答陳子茂德培》一詩,並留下許多珍貴墨寶、匾額,盛讚西北的大好河山。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清朝重臣左宗棠進駐甘肅,1872年馬占鰲年降清,同年清廷尚在爭論討伐阿古柏之事,左宗棠率師進駐蘭州,準備收復新疆,在此期間左老遊歷涼州,左老在涼州也留下很多墨寶、匾額,盛讚涼州美食。1875 年涼州著名學者李銘漢創辦雍涼書院。
清朝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1895年正月中旬甘肅按察使魏光燾率涼州人為主的武威軍8營2哨出關。光緒二十六年八國侵略聯軍犯北京,武威軍聯合義和團民阻擊八國聯軍。
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宣戰。但是,清政府的宣戰命令,各省提督拒絕執行,反而提出什麼“東南互保”。唯獨涼州(甘)軍堅定的站在北京朝廷一遍,誓死守衛北京城。
現代
中華民國初沿清制,民國11年(1922年),廢除府州,分甘肅道為甘涼道和安肅道。甘涼道治武威縣,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張掖、東樂、山丹、撫彝9縣。
西北西北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鎮番縣為民勤縣。民國25年(1936年)7月,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成立,轄武威、民樂、民勤、永昌、山丹、張掖、臨澤、古浪8縣,治所武威。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將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改為武威專員公署,治所武威縣,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5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涼州終於回歸中共中央的管轄,中共永登縣天祝區委、天祝區公所成立。10月14日,武威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下轄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5月,撤銷張掖專區,張掖、民樂、山丹三縣劃歸武威專區。1955年10月,武威、酒泉兩專區合併,成立張掖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威專區,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縣。1963年10月,永登、景泰兩縣劃歸武威專區。
涼州涼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右旗劃入武威專區。1970年3月,永登縣劃歸蘭州市。197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將阿拉善右旗交由內蒙古自治區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1年)2月,永昌縣劃歸金昌市管轄。1985年4月,撤銷武威縣,設立縣級武威市。5月14日,景泰縣劃給白銀市。至此,武威地區轄縣級武威市及民勤、古浪和天祝共3縣1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1986年),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中國著名石窟研究專家宿白先生在《涼州石窟遺蹟和“涼州模式”》一文中明確指出天梯山石窟的第一、第四窟是早期北涼洞窟即涼州石窟遺蹟。1994年,宿白老教授不顧70多歲的高齡,親臨涼州石窟實地考察,經研究考證,再次確定中國石窟起源於涼州石窟,創立了“涼州模式”。
涼州涼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2001年)5月,撤銷武威地區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稱為涼州區。武威市人民政府駐地涼州,轄涼州、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共3縣1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12月,轄涼州、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縣4個縣區, 8個街道43個鎮50個鄉共101個鄉級政區;領導7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12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8287個村民小組。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0年)09月,經國家教育部、甘肅省教育廳批准,由蘭州交通大學與武威市委、市政府聯合建立了蘭州交通大學武威校區,這對武威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大學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涼州渴望優秀的大學,更渴望具有全球視野的公立研究型大學落戶涼州。
涼州涼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3年)0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涼州從此進入了“一帶一路”的大戰略、大家庭,成為了“一帶一路”的黃金節點城市。

涼州刺史

西漢

史恭。漢武帝時。《漢書·史恭傳》
貢禹,漢宣帝時。《漢書·貢禹傳》
谷永漢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任,永始三年(前14年)遷北地太守。《漢書·谷永傳》
杜鄴,漢哀帝時。(《漢書·杜鄴傳》、《後漢書·杜林傳》)
趙宏,漢元帝、成帝之時。《華陽國志·士女目錄》

東漢

郭伋,漢光武帝初。《後漢書·郭伋傳》
竇融,建武五年(29年)任。《後漢書·竇融傳》
,永平十八年(75年)時免。《後漢書·馬援傳》
,元初元年時。(《後漢書·安帝紀》、《西羌傳》)
宗漢,延光元年春見在任。《後漢書·西羌傳》
劉秉,宗室,永和四年(139年)任,二年免。《後漢書·西羌傳》
種暠,漢質帝、漢桓帝初。《後漢書·種嵩傳》
橋玄,漢桓帝初。《蔡邕太尉橋玄碑》
祝良,漢桓帝初。《後漢書·陳龜傳》
成就,漢桓帝時。《魏志·董卓傳》注引《吳書》
,延熹二年(159年)至四年(161年)見在任。(《後漢書·皇甫規傳》、《段熲傳》)
趙仲台,延熹年間。《魏志·閻溫傳》注引《魏略》
劉恭,宗室,延熹年間。《後漢書·羊陟傳》
孟佗,建寧三年(170年)見在任。《後漢書·西域傳》、《三輔決錄》
劉虔,熹平六年(177年)見在任。《後漢書·蔡邕傳》
周洪,光和二年(179年)見在任。《魏志·虔淯傳》注引《烈女傳》
魏元丕,光和四年(181年)卒。《隸釋》卷10《元丕本碑》
梁鵠中平元年(184年)見在任。《後漢書·蓋勛傳》注引《續漢書》
左昌,中平元年(184年)任。《後漢書·蓋勛傳》
宋梟,中平元年(184年)繼左昌後任。《後漢書·蓋勛傳》
楊雍,中平年間,繼宋梟後任。《後漢書·蓋勛傳》
耿鄙,中平四年為韓遂所殺。(《後漢書·靈帝紀》、《傅燮傳》、《董卓傳》)
張則,漢靈帝時。《華陽國志·漢中女士志》
種劭,興平元年(194年)前。《後漢書·獻帝紀》注、《董卓傳》
韋端,建安十年左右遷太僕。《魏志·楊阜傳》、《三輔決錄》
韋康,建安中,繼韋端後任。建安十七年為馬超所殺。《魏志·夏侯淵傳》、《蜀志·馬超傳》
馬超,遙領。《蜀志·馬超傳》
魏延,遙領。《蜀志·魏延傳》
姜維,遙領。《蜀志·姜維傳》

武威太守

玄漢
鄭興,漢更始帝時任。《後漢書·鄭興傳》
新朝
鄭興,新帝時,繼任雍州刺史,治姑臧。《後漢書·鄭興傳》
東漢
條茂。
孟雲。
馬隆。
黃儁。
韋旭。
劉和。
廉范。
賈秀玉。
廖延邦。
鄭睦。
張英。
段凌。
段貞。
張猛。

戊己校尉

護羌校尉

,治令居塞。
鄧訓,東漢六大家族之首,武威太守,鄧禹第六子,女兒鄧皇后鄧綏。《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
吳祉。
竇琳。
郭襄。
傅育。
張紆。
聶尚。
貫友。
史充。
侯霸(二任)。
龐參。
馬賢(二任),孫子馬光
韓皓。
馬續,祖父馬余
趙沖。
衛瑤(領)。
張貢。
第五訪。
段熲(二任)。
胡閎。
泠征。
衛琚。
胡疇。

基礎設施

2018年涼州城市化率不到30%,2018年武威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到36%,還需要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

涼州地理

位置

涼州東接蒙古草原,西靠青藏牧區,北鄰西域諸國,南連黃土高原,周回平川二千里,水草豐美,宜農宜牧,可謂福地。官方初設雍州治所就在武威

地形

涼州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主要山峰冬青頂、蓮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東北部是涼州平原,呈西北—東南向延伸。

氣候

涼州屬溫帶大陸乾旱氣候,具有乾旱少雨、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特點。

涼州經濟

古代

大周武則天長安年間,屯田豐收,涼州都督府所積軍糧可支數十年。

現代

2013年涼州實現生產總值381.1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9.2億元,增長6.83%;第二產業增加值166.17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125.82億元,增長12.4%。

涼州文化

涼州佛教

呂光建立後涼政權,請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涼州講經譯經,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佛經的翻譯事業做出了貢獻。

涼州文廟

涼州文廟,由東西中三組建築構成。中以大成殿為中心,前有泮池、狀元橋,後有尊經閣,中為欞星門、戟門,左右為名宦、鄉賢二祠和東西二廡;左右有三賢祠、有恪亭,中公、劉公二祠和東西二廡。

涼州舞獅

涼州麻獅舞在唐代最為盛行。披紅掛彩的引獅人手拿繡球,翻騰跌扑,引得獅子昂首出場。

涼州攻鼓子

“攻鼓子”與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風格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靈秀和太平鼓的渾厚。

涼州石碑滾燈

永昌鎮石碑村鬧滾燈,民間藝術的一種形式,石碑村的滾燈具有地方特色。

特產美食

涼州“三套車”
涼州“三套車”,是指涼州行面、臘肉、冰糖圓棗茯茶。
涼州涼麵
涼麵的製作用精粉兌蓬灰,摻入少量的清油,反覆揉揣,揉好後要“餳”三四個小時。
涼州大月餅
涼州大月餅,除了千層餅變形的色澤花紋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點就是“大”。
涼州漿水面
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
米湯油饊子
米湯油饊子是涼州特色小吃之一。這是一種經濟實惠的風味食品。
涼州麵皮子
釀皮子是麵粉制的食品,色澤晶瑩黃亮,半透明如玉。
涼州人參果
武威張義鎮、黃羊川鎮、十八里堡鄉均產人生果,是一種回歸自然的保健水果。
涼州釀皮子
釀皮子是用優質麵粉精製而成的食品。
涼州油糕
涼州油糕是甜食,擱在手心裡拍成一兩一個的圓形小餅,入油鍋一炸,外層炸得酥脆。
米湯油饊子
米湯油饊子是涼州特色小吃之一。特點是味鹹色黃,入口綿細香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