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所作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蘇軾所作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這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寫給自己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開篇。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於開封。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後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 外文名稱:Jiang Cheng Zi
  • 作品別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蘇軾
  • 作品風格:真摯的情感、深沉的憶念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白話譯文,注釋,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作品賞析

這首詞,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蘇軾,因夢見早逝的愛妻,而寫下的一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
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歲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侍翁姑恭謹,對詞人溫柔賢惠,恩愛情深。可惜恩愛夫妻不到頭,王弗活到二十七歲就年輕殂謝了。東坡失去了這樣一位愛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熙寧八年(1075),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了愛妻王氏,於是便寫下上面的這首詞作。
這首詞是“記夢”,而且題記也明確寫明了做夢的日子,故可以確認作者的“夢”是真實的,不是假託。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三句,單刀直入,概括性很強,感人至深。如果是活著分手,即使山遙水闊,世事茫茫,總有重新晤面的希望和機會;而今,卻是隔著生死的界線,死者對人間世事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對逝者呢,不也是同樣的嗎?!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啊!可是為什麼又要加上“不思量”呢?這並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為真實!王弗逝世後的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任後,又逢凶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王弗堂妹)及兒子均在身邊,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掛記在心上呢?不經常懸念,並不是已經忘卻!十年忌辰,正是觸動人心的日子,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想到愛侶的死,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淒涼,話說得沉痛。如果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淒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所以覺得格外感動人。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的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年東坡才四十歲,就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之久了,卻要“縱使相逢”,要愛侶起死回生,這是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也是悲痛的,表現了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又更加深了一層。
對“記夢”來說,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飄泊在外,雪泥鴻爪,憑藉夢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故鄉,與愛侶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親切而又熟悉,她呢,容貌情態,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夫妻相見了,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之態,而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無言”。包括了萬語千言,表現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訴各自的別後種種,相憶相憐,那將又從何說起啊?!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已不復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境也令人感到無限的淒涼!
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到現實上來。“明月夜,短松岡”,多么淒清幽獨的環境啊!作者料想長眠於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裡,為了眷戀人世、難捨親人,也該會是柔腸寸斷吧!

白話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克制自己的思念,卻本來難忘。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淒涼悲傷。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髮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與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注釋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寧八年。
(2)十年:指結髮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3)思量:想念。
(4)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與蘇軾任所山東密州,相隔遙遠,故稱“千里”。
(5)孤墳:孟啟《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此處指其妻王氏之墓。
(6)塵滿面,鬢如霜:形容年老憔悴。
(7)幽夢:夢境隱約,故云幽夢。
(8)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
(9)顧:看。
(10)松岡:蘇軾葬妻之地。

賞析

一、《十年生死兩茫茫》表達了作者對亡妻的無盡哀思 江城子:詞調名。這 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詞題,乙卯,是宋神宗熙寧八年即1075年,正月二十日夜是具體做夢的日子。題為記夢,實際上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以及永不得見的哀痛。 東坡19歲時,與年方16 歲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貌美,知書達禮,侍翁姑恭謹,對詞人溫柔賢惠。王弗剛嫁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及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二人情意彌篤,恩愛有加。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5月亡故,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鄉。後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遺風,由此也足見蘇軾對愛妻的深切思念。死別十年,蘇軾夜夢亡妻,淒楚哀惋,久蓄的情感澎湃奔涌,不可遏止,於是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悼亡詞。
二、“十年生死兩茫茫”賞析《江城子》分上、下兩闕,該詞感情真摯、淒婉痛絕。
(一)上闕寫十年相思 之苦及死別之痛首句單刀直入,為全詞奠定了傷感哀痛的基調。“十年生死兩茫茫。”十年,對於短促的人生來說是一段不短的路途,十年的時光不僅沒有沖淡蘇軾對亡妻的一片深情,反而愈來愈濃烈。一句“兩茫茫”道出了詞人對亡妻陰陽永隔、再無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嘆。“兩”字很自然地關合了雙方。十年中詞人日夜思念妻子,卻對她的一切不得而知。而詞人在痛苦的哀思中也分明感受到了妻子在冰冷地下對自己同樣的無窮思念,二人一樣的杳無音訊,一樣的痛徹心扉。這種無中生有的假設更顯出他們生前的幸福美滿和相愛之深。 “不思量,自難忘。 ”此句單寫詩人。“不思量”,不去思念,不去盤量,看似無情卻暗隱深痛。不思量是因為思量讓人難以忍受,詞人雖極力排遣“思量”,但思量卻總是不由自主地從心底湧出。千般深愛,萬縷哀思深藏於心,解之不開,揮之不去。一聲“自難忘”直接表達了作者直抒胸臆、自難忘懷的哀思。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千里”寫二人距離之遙。詩人此時在密州,亡妻之墳在四川,二者相隔千里之遙。“墳”前著一“孤”字,既寫出妻子獨臥黃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寫出了詩人對妻子孤寂的感受。而“無處話淒涼”,一則說明夫妻陰陽相隔不能相見,妻子不能向夫訴說是淒涼,而丈夫不能聽妻訴說也是淒涼。此句關合二人,這種淒涼直承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讓人讀來心沉氣悶,不能舒張。二則是在該句中詞人似乎有一種錯覺,不能話淒涼是因為二人相隔千里,如果近在一處,自己還可以到墳頭向妻子一訴苦衷。這種不可能的假設,讓人讀來更加唏噓感慨。
(二)下片寫夢境的突然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就全詞來講。本篇的確是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仿佛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心裡滿是蜜意柔情。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悲。“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兩句上應“千里 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本該是盡情“話淒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裡說起,只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涌流。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正由於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悵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 述。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後的感嘆,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如果聯繫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么?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由於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後,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並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淒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另一特點是想像豐富、構思精巧。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像,並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後的喟嘆。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系白描。由於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悽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盪、勃鬱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
三、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鬱勃,句句沈痛,而音響悽厲,誠後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起言死別之久。"千里"兩句,言相隔之遠。"縱使"二句,構想相逢不識之狀。下片,忽折到夢境,軒窗梳妝,猶是十年以前景象。"相顧"兩句,寫相逢之悲,與起句"生死兩茫茫"相應。"料得"兩句,結出"腸斷"之意。"明月"、"松岡",即"千里孤墳"之所在也。

    名家點評

    張燕瑾《唐宋詞選析》:晁無咎曾經說蘇軾之詞“短於情”,由這首《江城子》來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陳後山曰:“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於情,可乎?”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從這首詞看,蘇軾追求的似是一種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夠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雖寫的只是個人生活範圍的感傷,卻不粘不滯,冰清玉潔,在悼亡詞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音響悽厲,誠後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此詞通篇採用白描手法,娓娓訴說自己的心情和夢境,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見雕琢痕跡;語言樸素,寓意卻十分深刻。——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秸二年(1057)進士,曾任鳳翔府簽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宋孝宗時追諡文忠。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詞代表,並稱“蘇辛”。詩文合集有《蘇東坡集》,文集有《蘇軾文集》,詩集有《蘇軾詩集》,詞集有《東坡樂府》。《全宋詞》收其詞約350首。《全宋詞補輯》錄其詞1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