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氏族譜

河北張氏族譜

據現存家譜記載,該村張氏自永樂由晉遷直,始居於大名府元城縣之前沙河麓村,故後沙河麓東門外有始祖之墓焉,數世後又遷於張莊及南樂張胥平村,又有張莊遷至丁莊,自丁莊遷西付集。百年前居於張莊村的張氏後人,多為周邊富人做長工、佃戶,後成家立業,逐漸形成了龐大的張氏家族。河南省南樂縣福堪鄉張胥平為張氏分支。記錄著張氏由來的石碑立於埝頭鄉後沙河樓村東門外北側,有耕地數十畝,給陳姓佃種,除國課外,其他為祭掃之用。張莊村正中央丁字路口處,向東南45度方向,在1938年前有旗桿,上有吊斗;逢節慶,張莊與南樂縣福堪鄉張胥平兩族常相聚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張氏族譜
  • 時期永樂
  • 始居於:大名府元城縣
  • 分支:河南省南樂縣福堪鄉張胥平
家譜,原文,譯文,張莊接世系又序,祭祖文,修族譜祭先人,張莊村簡介,祖訓,繼承祖德,勤為職業,孝敬父母,雍和兄弟,友睦族鄰,訓教子女,崇尚節儉,起源,字輩,名人,

家譜

原文

家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國無史無以考興衰,家無譜無以辨世系,是家譜之無容廢也,彰彰矣,然有議修而卒難蕆事者非門戶單微,倡始無人,即族當未孚,而一二違戾者,掣肘其間,卒歸於好事難成,良可慨也。吾張氏自永樂由晉遷直,因年久譜牒無存,世系莫考,以致孫犯祖諱,穆紊昭次,族當秦越者有之。公用是慨然曰,是不可以無譜,始諄諄為予言前代事甚悉命予書之,以為異日修譜地,又命仲兄祥,更立譜軸以備蒸嘗,其為後人慮者,何深且遠也,不意事未竟,而先大人遂(隨)以壽始,遂中寢焉。
存世家譜存世家譜
宣統三年夏,由始曾而00000000至子孫春秋年表圖式,俾昭穆次屬井,成因告族人曰,吾族眾之欲修家譜者,恐子孫冒犯,祖先諱字或紊其序耳,是尊祖敬宗之雅意也,由祖宗而推之,則今之支分,派別所視為五服,親盡若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其初一人之身也,設吾族人各私其親,暱互相爭奪訟獄,吾祖宗必有戚然,而不安者,若通慶弟同休戚0忿,勸善傳之子孫世世,勿替,吾祖宗必歡然含笑於九原(泉),其尊祖敬宗也,孰大焉,族人曰善。書之譜端,使後之覽斯譜者,無忘此意焉可。
裔孫鵬頓首拜序並書。

譯文

一個家族有家譜,就好比是國家有歷史一樣。國家沒有歷史不可以考證興衰更替;一個家族若是沒有家譜就分辨不清世系,所以家家譜是不可以沒有的,這是多么明白的道理啊。
可是大家議論修譜而最終還是完不成這件事,並不是門戶單薄小門小戶,沒有成事的人,就是這件事沒有得到全族人的認可,而有一二個反對者,最終沒有能夠把好事辦好,感嘆很多。我張氏自永樂由晉遷直,始居於大名府元城縣之前沙河麓村,故後沙河麓東門外有始祖之墓焉,數世後又遷於張莊及南樂張胥平村,又有張莊遷至丁莊,自丁莊遷西會集者。因年代久遠又沒有什麼文字資料,世系很難考證,以致出現了孫輩叫祖宗的名字的荒唐事,讓祖宗的牌位都亂了,一個家族就好象是秦國與越國一樣疏遠的情況也是有的。
不無感慨地說,一個家族絕對不可以沒有家譜,很正重地對我說,咱們家族前代的有些事了解得很清楚,讓我記載,為日後修譜時做好準備。又對叫祥二哥說,一定要把家譜建立起來,讓後人享用,這是為我們張家後世考慮的大事,這是何等的深謀遠慮啊。這樣的大事還沒有完成,父親他老人家就是去世了,隨後我們就把他老人家下葬了。
1911年的夏天,我們在始祖墓立了一塊石碑,張氏家族的全部人都把修家譜這樣的大事交給了我,我說,這也是我父親、哥哥立志要做的事,怎么敢不把這件辦好。因此我考察了張莊、張胥平兩個村,祖墳還有各種石碑,以及先代各家家堂主位本冊一切與家世有關的記載,又參考了一些長輩的說法,還有家父對我說的,所以我掌握了大致的梗概,至於怎么寫還在其次。家譜草稿完成後,得益於本家的長輩叫鎮的,還有本家兄弟雲峰的細心校對,糾正了家譜中的一些不正確的說法,我們這家譜所採用的是史記中的春秋年表的記錄方式,使昭穆先後有井然有序,想要對大家說的是,我們這個家族大,有誰還想要修家譜的,怕後世的子孫弄不清世系以至冒犯,也可能的祖先叫什麼的諱字沒有按順序的,這是出於尊重祖宗的好意,由祖宗往下推算,分出了今天的各個分支,各門各派的標準為五服,出了五服也不算是外人,其初也都是一個祖宗啊,當時都是一個老祖宗,假如出了五服的人各顧各人,族人之間相互爭奪告狀,我們祖宗必然憂傷,而不安,倘若是兄弟間患難與共,同舟共濟,勸子子孫孫多做有利於國家民族的善事,尊祖敬宗祭祀之事不可廢,我祖宗必然含笑於九泉之下,就說尊祖敬宗這樣的事,算是第一大事,全族人都說,對。寫到家譜上面,讓後世的子孫看這本家譜時,不要忘了這層意思。
裔孫 現社譯

張莊接世系又序

2012年元月27日農曆正月初五上午,距上次修譜整百年之即,與連法、慶社、中社,我們一行四人,開著我的寶來去南樂縣福堪鄉張胥平村拜求張氏族譜。
張胥平雖屬河南省,但我們兩村相距卻不是很遠。出村向東過鄉政府所在地埝頭村,往東不足一華里就是東馬陵村,再往東也就是三五里路的樣子,就到了同是一鄉的宋堯村,該村再往東,越馬夾河就到了河南省的南樂縣,應該說,同是一個張氏一族的張胥平村就快到了?不,還要過一個叫吳莊的村,再往東南走不到3華里,這就應該是了。看了一下表,車開得也不快,自出發距到達張胥平村,路程也就是十幾華里,時間也就是半小時多一點。
我們張氏自永樂由晉遷直,始居於大名府元城縣之前沙河麓村,故後沙河麓東門外有始祖之墓焉,數世後又遷於張莊及南樂張胥平村,又有張莊遷至丁莊,自丁莊遷西付集。
車停在張胥平村的中央,早有族人在此等候了。經導向自十字路口向南一個大胡同,都是我們張家後人。大約快到盡頭的一家叫張相坤的,就到了我們本次拜訪的聯絡人家。
在相坤家落坐之後,論輩份,本人、慶社、中社與相坤是同輩屬玉字輩,連法長一輩是興字輩。稍時,族長捧著先輩留下了的族譜來到了相坤家。在一間空房內,相坤一頁頁翻著泛黃的草紙家譜,我是一頁頁拍,每翻一下,由於族譜年代久遠,塊塊碎沫往下掉,拍完,趕快讓包裝好,以免再損。
按照禮節,這天是大年初五,年還未過完,是要到長輩家行跪拜禮的。族長把我們攔住說:“各家人不是不太全,就是有的外出走親戚,有的還有別的事情。你們話說到,就算心意盡到了。”我們提議對著族譜行三鞠躬,三跪拜之禮,也就算了卻尊祖敬宗的意願了。
在此之前的2011年6月間的一天,他們中的幾位曾到過村里,其中連法是接待人之一,連法還在鄉里的一家飯店請的這幾位續家譜的族人。連法跟他們相見已是第二次,所以他們執意要到福堪鎮上的一家飯店請我們吃飯。
幾位族人,按我們猜測,在村里都是德高望眾的長輩。其中有一位是曾任鄉里的副鄉長,還有一位是現村主任的父親,有一位是國小教師,還有一位身份比較特殊,他是老族譜修訂者的後人,輩份在我之下,他的先人曾在北洋大學法學院就讀,娶妻為當時五品頂戴官宦家裡的小姐。他的先人曾在宣統三年1911年立下遺囑,要後人修家譜,這年也是辛亥年。
先人在族譜序中曾說:“而一二違戾者,掣肘其間,卒歸於好事難成,良可慨也。”今天重修族譜,也是一樣,熱心者有之,說風涼話的也同樣大有人在。有族人曾問我修家譜做什麼,我稍頓了一下說:“知道我們是怎么來的吧。”這種尷尬怕是後世,亦是如此。談到幾位長輩到張莊村後,在不長的街里走了幾個來回,無人問津,其中談到一人,經查看族譜,說到一個人名,那人即刻說是他是家先人,不過隨後騎上三輪車離開了。這讓幾位又重溫了百年前先人修譜時的情景。最後,還好,是連法將幾位帶到了鄉里的飯店盡了地主之宜。
席間,幾位長輩還談到了修譜時,需要把握的幾個事項。其中一點就是讓在外工作的人員多出一些費用,讓各門人派代表,把各門的情況登記清楚。還有就是每家出資300元,共同使用等。我看過家譜之後,我認為,張胥平村的幾位長輩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剩下的我一個人完成也不是什麼難事。
最後離開時,我寫了“源遠流長”等五幅字送給了幾位長輩。
離開張胥平,回到村里剛下午3點多一點。拿著張胥平村給修訂好的張莊張氏族譜,不大的小村沸騰了。族譜中朝棟、紹先的後人富言的家裡,有幾塊供奉先人的牌位,其中有一塊是生於乾隆年間卒於道光年間,死後葬於南郊這樣一塊牌位;在建忠家還見到了更早的供奉先人的牌位。這足以說明我們這個張氏至少也是300多年的歷史。
現在村里年紀較長就是本家的一位姑奶奶了,她今年有80歲。
她說,在民國三十幾年時,村東南通往郭封固的路上,就是現在站在村中央向東南45度角的地方,有旗桿,上面還有吊斗,很是高大宏偉,每逢年節,張胥平的族人就來村里同賀。後來遇到了災荒年,有人把旗桿給砍了,據考證,是蔣介石扒開黃河花園口大堤阻攔日本人侵略的那一年,是1938年。後來,在前沙河樓村東門外北,發現了張氏族人的石碑,並幾人去扶起來等等一些年代久遠的事情。
本家的長輩張飛龍,是我的爺爺輩份的人,也是村年齡最長的一人,2008當時我想老人已經是95歲高齡了,將要不久於人世,就他本人所能記起的家譜,應該記錄下來。當時他也說到了村東南有旗桿,先人叫臨河,生有二子,長為行上,次為夣形,長子育有三子三女,長為書田,次為書敬,三子為書安,三女分別嫁到了新莊,杏現,於封固等。他就是書安的後人。我為書敬的後人。
據考證,無論是後沙河樓村的張氏,還是張莊、張胥平的張氏,均為貧窮善良之人的後代,從張莊村的現狀可以推測到,那時的張氏後人,多數都在外給人做佃戶,現在張莊400多畝耕地,各種高科技耕作模式都用上夏秋兩季年產量還不到2000斤,當時可能還不到百斤。不外出給有錢人做活,何以生存?
自抄錄前三位先人為族譜所做序中得知,1911年,在前沙河樓村東門外北,始祖墓邊又新立了石碑,上面的族譜的大略記載。如果沒有破壞應該還可找到那塊石碑。
就我張莊、張胥平張氏來說,自家譜成稿至今已百年,這百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事,辛亥年武昌起義推翻了清政府,翌年,民國成立,此後又有張勛復辟,此張勛是否與我們張家一脈未經考證,後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次北伐,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內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清、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到了現在的改革開放等。就技術而言,百年前雖不是刀耕火種,但必是男耕女織,當此之時,婦女在家一年365天的吃穿用度,全部出自婦女之手,吃,推磨,穿,要紡線,要織布,要縫。。。。遙想當年我們先輩出門兩系相聚,還應該是徒步,或坐牛車,馬車,那已相當今天的寶馬轎車了。。。。真可謂是大浪沙,洗盡鉛華始見真。我們後世的人才,就象家譜一樣,晚清時,僅有一人在北洋大學讀書,兩系秀才也是鳳毛麟角。今天環顧四周,雖不是家家都有大學生,但哪一脈系都有大幾十人受到高等教育,在外工作為張氏家族再創輝煌者更是不可勝數。
先人在序中說到了,無論是大名張莊,河南張胥平,還是丁莊張家,西付集張家同出一脈,理應和睦相處,不各私其親,祖宗在九泉之下才得安寧,才可保得我張氏後裔興隆昌盛。黃炎培先生曾對毛主席說過:“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族不可能永遠都是貧窮,俗話說得好,富不過三代,窮也不會過三代;俗話說得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今天看這句話,定是封建糟粕了。不過,保證後繼有人,成才、興旺也是遲早的事。一個人的成才,需個人天份,後天學習,關鍵還是機遇,所以一個家族興衰成敗,放在百年之中,繁衍才是第一位的,這就應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棟樑不出我們張家。看家譜序中就有張莊村雲峰的筆跡,還有富言朝字輩先人參與校閱本族譜,那個年代讀書人本來就很少,這兩位老人家不僅寫得一手的好字,還寫得一手的好文章,以此激勵了當時的不少的少年學子,以至衍續至今。
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不論是外出務工,還是在家耕種;不論是在外求學,還是做事,只要我們秉承先人的孝悌於家,對朋友講誠信,勤奮工作學習,教育下一代,閒下來無事的時候多讀一些積極向上的書籍。即使做不到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至少不會辱沒了祖宗,也會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有意義。持之以衡,相信在不久將來就會在張氏族譜中留下重重的一筆。
裔孫 玉字輩現社頓首拜序
大年初六張莊祭祖
2月15日大年初六,是大名縣東張莊確定修譜祭的日子。這天共有河南省南樂縣福堪鄉胥平及同為埝頭鄉的丁莊等三村張氏後人相聚修訂張氏家譜。春節外出打工的子弟都回家過年了,利用走親訪友是修譜再好的時機不過了,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團結了族人齊心協力創建小康社會
據史料載:“吾張氏自永樂由晉遷直,始居於大名府元城縣之前沙河麓村,故後沙河麓東門外有始祖之墓焉,數世後又遷於張莊及南樂張胥平村,又有張莊遷至丁莊,自丁莊遷西付集者。”
百年前的民國元年,也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加上西付集等四村的張氏後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議修訂家譜,將修譜這件大事交給了胥平村當時就讀於北洋學堂的張鎮任主筆。據現存家譜序言中說:“清宣統三年夏,立石於始祖墓,族人又鹹以修譜事囑予,予曰,此吾父兄志也,敢不O諸,因周覽兩村,祖瑩碣石,先代神主各家冊簿所載,又參以故老記識,及先大人言,因得其概,序次之,稿將就,仰族祖鎮,族弟雲峰細心校閱,正其訛談。”大概意思是說,1911年的夏天,我們四村的張氏後人在後沙和麓村東門外始祖墓立了一塊石碑,張氏家族的全部人都把修家譜這樣的大事交給了我,我說,這也是我父親、哥哥立志要做的事,怎么敢不把這件辦好。因此我考察了張莊、張胥平、丁莊、西付集等四個村,結合祖墳上的石碑,以及先代各家家堂主位本冊、神龕、牌位等一切與家世有關的記載,又參考了一些長輩的說法,還有家父給我講述的,所以我掌握了大致的梗概,至於怎么寫還在其次。家譜草稿完成後,得益於本家的長輩張胥平的張鎮,還有本家兄弟張莊村的張雲峰、張朝棟的細心校對,糾正了家譜中的一些不正確的說法。
百年後的2011年春夏之交,胥平村的幾位族人來張莊調查勘證家譜,是興字輩的張連法接待的,詢訪了一些仍健在的耄耋老人,當念到家譜上一些名字時,即刻就應到:這是某某家的人,誰誰的爺爺。。。。。大家一陣歡笑。
2012年的春節大年初五,張莊村的張慶社、張連法、張中社、張現社等前去胥平給一些長輩拜年,商議續譜之事。張莊村四位後人,先是給擺了老家譜的牌位前鞠躬叩拜,又將老家譜進行了攝影照相反拍。之後大家共同歡聚一回。
2013年的大年初六,胥平村、張莊、丁莊三村共同商議在張莊舉行祭祖儀式。這天一大早,在張莊村的正中央的北牆上,由現社書寫了一幅“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孝孫賢世澤長”的對聯,下方擺上了清乾隆年間癢生的牌位。之後,東家點香,西家獻供;侄輩擺酒,孫輩放炮,這是張莊村近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大事,好不熱鬧。
接下來是張莊村近逾八旬的前村書記丁懷記主持了祭拜儀式。之後族人按輩份、男女、學子孩童依次誦讀了張氏祖訓、訓教子女、崇尚節儉等訓記。中午時分,三村張氏後人歡聚一堂,共話為建設各村的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祭祖文

2013年大年初六祭祖文
維時公元,二○一三。歲在癸巳,新春之際。大名張莊,東鄰丁莊。河南胥平,三村相聚,先祖後代,謹備禮儀。奉祭祖塋,至孝至篤。恭請祖宗,享我蒸黍。先祖墓前,思緒萬千,追念伊始,創業維艱。始祖先人,永樂搬遷。大名元城,前後沙麓,後遷張莊,再遷胥平。又分丁莊,搬西付集。
四世湘琳,今存牌位。張氏子孫,歷經歲月,六百餘年。後代子孫,人口愈萬。分遷各地,冀黑豫京。十五餘世,浩蕩繁衍。後代興旺,事業輝煌。明清兩代,頻出學子。青史有載,經濟建設,更顯奇能。各條戰線,人才濟濟。
上蒼垂顧,祖宗陰德。始祖高風,誠信仗義。耕讀傳家,崇尚孝悌。尚武修文,恪守法紀。銘記祖訓,率先垂範。寸草春暉,知情感恩。忠孝節義,拳拳在心。修德行善,親友睦鄰。當今之時,改革創新。張氏子孫,與時俱進。為國為民,再建功勳。特注張莊,攜丁帶郭,共創大業。
時維農曆,正月初六。張氏族人,薈萃聚集。塋前跪拜,上香焚紙。炮樂齊鳴,撼天動地。列祖列宗,仙駕齊集。顧爾子孫,當感慰藉。祖先福蔭,佑爾後裔。瓜瓞綿綿,萬世繁息。
我祖尚饗。

修族譜祭先人

春節尋“年味”實拍鄉村修族譜祭先人儀式
長城網2月18日訊(張社旗)2月15日大年初六,是邯鄲大名縣東張莊村確定修族譜祭祖的日子。這天共有來自河南省南樂縣福堪鄉胥平村、河北大名縣埝頭鄉張莊、丁莊等三村的張氏後人近百人歡聚一堂,共同啟動修訂張氏族譜祭祖儀式。以此紀念先祖,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大年初六一大早,張莊村就張羅祭拜儀式。 長城網 張社旗 攝
河北張氏族譜
不大的村中央北牆上,貼上一幅對聯,下方擺上供桌,就是祖宗牌位。長城網 張社旗 攝
河北張氏族譜
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春節紛紛回到家鄉,共同參加修族譜祭祖儀式。長城網 張社旗 攝
河北張氏族譜
張氏宗族裡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儀式。長城網 張社旗 攝
河北張氏族譜
張氏後裔、丁莊國小校長張現柱現場為張氏祠堂題寫。長城網 張社旗 攝
河北張氏族譜
張氏宗族幾位前輩和後生合影,共祝張氏一族人丁興旺,民族文化世代傳承。長城網 張社旗 攝

張莊村簡介

張莊村位於埝頭鄉政府偏西約4公里,東至丁莊村,西至王莊村,南至西付集鄉於豐固村,北至前劉勝。全村共有人口489人,耕地面積561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花生為主;養殖業的現在發展有:兩個養豬廠,五個養雞廠;林業的發展現以發展到50畝。農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農民經濟收入除種植業外,以外出務工、農產品收購銷售為主要來源。
張莊村張莊村
1911年未,南樂縣張胥平與大名埝頭鄉張莊共相聚於後沙河樓村東門外北,始祖墓邊,共商修家族事宜,張胥平一位叫鵬的先人執筆,他的長輩叫鎮的作序,大名張莊雲峰校對、寫序,現富言的先人叫朝動的,也參與了家譜的修訂,先祖鎮曾在序中:“族兄德鑒侄殿臣、朝動,族孫鵬、雲峰等,參酌互考,得其概。”。

祖訓

篤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糧息訟,營生業言。士農工商,慎喪祭言,慎終追遠。宜盡誠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鹹宜配擇。嚴內外言,治內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親敬,敦宗睦族。篤教學言,養不廢教,作養人才。厚風俗言。吉凶慶恤,孤寡有體。敦和睦言,捍忠御災,協力同心,嚴雜禁言,奸盜賭博,占欺謀吞。

繼承祖德

張莊村張氏,廣居丁旺,黃帝賜姓,源遠流和。緬懷先輩,精忠善良,聖賢眾多。功高德望。勸我族人,繼承發揚,效郡報國,雍澤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讓,族和鄰睦,遵綱守常。禮信仁義,嫉仇豪強,慎婚傳嗣,家教有方。讀書習文,勤為農桑,禁戒非為,習武自強。

勤為職業

現代職業,百千萬行,擇業從事,各有理想。腦力體力,士農工商。貴在勤勉,富在自強。勸我族人,切莫閒浪。必從謀業,或專或廣。荻耿果實,老奉幼養,欲成大業,地於少壯。從頭做起,不惰不曠。勤操苦幹,必有報償,精專計謀,物豐財旺。永不息止,家富業旺。

孝敬父母

身為人子,必有爹娘。生子不易,養更非常。竭盡全力,操碎心腸。恩重如山,情深似洋。勸我族人,必為報償。父母在世,孝順敬讓。不可凌辱,不可欺誆。遇有要事,應與商量。父母老耄,服待奉養。問寒問曖,關心痛癢。父母歸仙,節禮安葬。

雍和兄弟

兄弟之情,非同尋常。只因緣份,方逢世上。如身手足,根脈一綱。榮辱聯結,禍福關相。勸我族人,兄弟莫忘。珍視情義,互尊互諒。雍愛和睦,兄恭弟讓。莫記恩怨,免為參搡。福祿共享,苦難同當。遇事多商,親朋禮往。妻室各教,父母共養。團結一致,共拒豪強。

友睦族鄰

人之祖先,原本同綱。繁衍生計,遷徒各方。近者是鄰,遠者為鄉。百姓如是,況且族黨。勸我族人,友睦鄉黨。以和為貴,仁厚謙讓。緩急通義,慶弔禮往。藝業相扶,困難相幫。鄰里之間,互為守望。哀矜孤寡,顧照幼長。不弄是非,多忍多讓。莫欺貧弱,勿恃豪強。

訓教子女

生育子女,重在教養。啟其愚頑,提高智商。德才體能,全面向上。立志成才,以仕棟樑。勸我族人,教子莫忘。從幼抓起,不可疏曠。打罵凍餓,繼然不當,溺愛放任,非屬良方。家教要嚴,更需師長。鍛鍊意志,教導思想,習禮知義,循規遵章。膽識才略,詩書文章。

崇尚節儉

持家之道,勤儉二方。勤則生財,儉為備荒。懶惰之人,好景不長。勸我族人,節儉為尚。居不貪高,房堅宅亮。食不求珍,腹飽口糧。衣不華貴,齊整大方。器質而潔,不圖排場。紅白好事,不宜鋪張。現時富足,當思久長。量入為出,有儲有藏。

起源

張(Zhāng)姓,出自黃帝之後代揮,得姓始祖:張揮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他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弓。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億,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零八。

字輩

河北省大名縣埝頭鄉張氏輩序:興玉懷祖德昭慶紀宗祥式善傳家廣師仁衍世長
河北省臨漳縣張村鄉張氏輩序:金堂召德化寶樹京廣村

名人

張儀(?-前310),戰國縱橫家。魏人。入秦以連橫說惠王,拜為相封武信君。一度入魏為相,說韓、魏事秦,以制齊、楚。後遭公孫衍等排斥,復返秦。昭王時,奉命入楚說懷王,以欺詐手段拆散齊楚聯盟。武王即位後,秦臣詆毀其“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史記·張儀列傳》)。他俱誅奔魏,為相一年而死。《漢書·藝文志》縱橫家有《張子》十篇。
張耳(?-前202),漢初諸侯王。大梁(河南開封)人。戰國末仕魏。與陳余為至交。秦末參加農民起義軍,從武臣北定趙地,立武臣為趙王,自為丞相。鉅鹿之戰後,與陳余絕交,被項羽封為常山王,都襄國。繼而又歸劉邦,被立為趙王。後異姓王相繼被殺,“張耳以智全”(《漢書》)。
張良(?-前186),西漢臣。字子房,傳為西漢初城父(今安徽亳縣)人。祖先為韓國貴族。曾謀刺秦始皇未遂,後隱姓埋名,亡匿下邳(今江蘇邳縣),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前208年,聚眾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皆為劉邦所採納。又與韓信整理編次了春秋戰國以來各家軍事著作。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皆封故舊、親近,而誅私怨引起群臣不滿,遂建議封劉邦故最怨者雍齒,使群臣釋疑。劉邦曾誇讚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釋之,西漢司法官。字季,南陽堵城(今河南方城)人。文帝時以貲選為騎郎。累遷謁者僕射公車令中郎將,後官至廷尉。敢於直言極諫,多次勸諫文帝以亡秦為鑑,改善政治。他處理獄案,嚴格依法辦事。有人犯蹕與盜漢高祖廟前玉環,文帝欲分別處以死刑與族誅,他不曲法阿容,建議按法處刑,世稱持平。景帝立,任淮南相。
張蒼(?一前152),西漢歷算家。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秦時為御史,有罪亡歸。尋降漢,從定三秦,封北平侯,遷御史大夫。他博學好讀書,明圖籍,精律歷。肖何為相,蒼嘗佐辦計政。文帝立,為丞相,謝病免,卒諡文。
張仲景,漢末醫學家。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名機。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相傳曾任長沙太守。當時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他鑽研《內經》、《難經》、《胎臚藥錄》等醫書,廣泛收集有效方劑。著《傷寒卒(雜)病論》,其書輾轉流散,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分論外感熱病與內科雜病。倡六經分證和辨證論治原則,具體闡述寒熱、虛實、表里、陰陽的辨證,及汗、吐、下、溫、清、和等治法,總結了漢以前的醫療經驗。為後世醫家所宗法。
張角(?-184),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創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靈帝時,借治病傳教,秘密發展組織。十餘年間,徒眾達數十萬人。遍及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中平元年(184)起義,稱“天公將軍”。因頭纏黃巾為標誌,被稱為“黃巾軍”。與弟張梁會集幽、冀兩州黃巾軍,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北)擊敗北中郎將盧植,後又敗東中郎將董卓。不久病死。
張寶(?-184),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弟。中平元年(184)起義,稱“地公將軍”。同年張梁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戰死後,他率軍在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抗擊漢將皇甫嵩,英勇戰死。
張梁(?-184),東漢末黃巾起義領袖。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弟。中平元年(184)起義,稱“人公將軍”。與張角擊敗北中郎將盧植,後又敗東中郎將董卓,東漢朝廷派左中郎將皇甫嵩往攻,他率軍在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反擊,因警戒疏忽,遭漢軍夜襲,兵敗陣亡。
張牛角(?-185),東漢末黑山農民起義領袖。博陵(今河北蠡縣南)人。中平二年(185)起義,稱將兵從事。不久,與張燕領導的起義軍會合,被推為首領。在進攻癭陶(今河北寧晉西南)時,中箭死。
張讓(?-189),東漢宦官。穎川(今河南禹縣,位許昌西北)人。少給事省中,桓帝時為小黃門。靈帝(劉宏)時,遷中常侍,封列侯,倍受寵信。他以勢霸占民田,建議加重稅斂,大修宮室。中平六年(189年)靈帝死,中軍校尉袁紹說大將軍何進,令誅宦官以悅天下。事泄,他與宦官趙忠先發制人,共殺何進。後袁紹舉兵大捕宦官,少長皆殺,他投河自殺。
張修(?-191),東漢末天師道首領。漢中人。本為天師道首領,用符咒給人治病,令病家出五斗米,號五斗米師。他以此聯絡,於184年黃巾起義時,在巴郡(四川東部)起兵,攻占郡縣。後從張魯,任別部司馬,率部攻殺漢中太守蘇固。後被張魯殺害。
張孝祥(1132-1170),南宋詞人。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字安國,號於湖居士。為南宋詞人。高宗(趙構)紹興間進士,因廷試第一,居秦檜孫秦塤之上,秦檜誣指其父張祁謀反,被投入獄。秦檜死後,為秘書省正字,歷官中書舍人、廣西西路(今西安)撫使、荊湖北路(今湖北江陵以南至洞庭湖以北之地)安撫使,進顯謨閣致仕。詞風接近蘇軾,內容大多為要求國家統一,反對苟且偷安,富有民族氣節。其所作長調《六州歌頭》尤為動人。著有《於湖集》、《於湖詞》等。
張栻(1133-1180),南宋學者。字敬夫,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丞相張浚長子。以蔭得官,除直秘閣。金兵來犯,朝廷主和議,奏請誓不與金議和,繼今以往,益堅此志,專務自強。知嚴州,召為吏部員外郎,兼權起居郎侍立官,升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撫使。後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沖佑觀。始師事於胡宏,與朱熹友善,著有《孟子說》、《太極圖說》及《諸葛忠武侯傳》等。病亡,嘉定間,謚宣。
張子和(約1156-1228),金醫學家。睢州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名從正,以字行。號戴人。繼承劉完素的學說而有新的見解,治病以祛邪為主認為“先論攻其邪,邪去而元氣自復”,善用“汗、吐、下”三法,切責醫者濫用補藥與平穩藥貽誤病人。主張藥攻食養。著有《儒門事親》。
張即之(1186-1263),南宋書法家。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人,字溫夫,號樗寮。以蔭入仕官至司農寺丞,授直秘閣。工書,其墨跡為金人所珍愛。學米芾而參用歐陽詢褚遂良筆法,尤善寫大字,勁挺雄強,別具一格。存世書跡有《報本庵記》、《書杜詩卷》等。
張貴(?-1272),南宋抗元將領。農民出身,別號“竹園張”。鹹淳八年(1272),元軍圍攻襄陽五年,他和張順以敢死士三千人應募往援,為都統。突破元軍封鎖,進抵襄陽。又率兵突圍,順流而下,迎接郢州援軍,至龍尾州(在今湖北襄陽東南),為元軍所阻,力盡被俘,不屈而死。
張順(?-1272),南宋抗元將領。農民出身,綽號“矮張”。鹹淳八年(1272),他和張貴以敢死士三千人應募援襄陽,率輕舟突破元軍封鎖、斬斷鐵索木樁數百處,轉戰一百二十里,身中四槍六箭,落水犧牲。
張勇(1616-1684),清將領。字非熊。鹹寧(今陝西西安)人。曾為明軍副將,順治初降清。歷官經略右標總兵、甘肅提督、靖逆將軍,加至少師兼太子太師。進封一等侯爵。勇智雙全,為當時名將之一。順治中,先後平米喇印、丁國棟叛亂,隨洪承疇討伐雲貴,破敵於七星關。“三藩之亂”起,率部敗王輔臣部,克復蘭州鞏昌,又破吳三桂部將吳之茂於通渭。康熙二十三年卒于軍,謚襄壯。
張石頑(1617-1701?),清醫學家。名璐,字路玉,以號行,江蘇長洲(江蘇吳縣)人。穎敏好學,博通經史。後棄儒習醫。自《內經》至諸名醫書,無不披覽。立論平實,不標新異。明亡隱居洞山著書。書成歸里,故名《醫歸》。另有《千金方衍義》、《本經逢原》等。
張志聰(約1619-1674),清醫學家。字隱庵。錢塘(杭州)人。20歲從張卿子學醫。廣覽古代醫書。尤對《靈樞》、《素問》、《傷寒》、《金匱》諸書研讀甚深。清初數十年間,與盧晉公聲名相濟。他研究《傷寒論》二十年,古稀之年還傳授醫道,閉門著書。醫學著述有《傷寒集注》、《素問集注》、《靈樞集注》、《傷寒論宗印》、《傷寒論綱目》、《金匱要略注》、《針灸秘傳》等。
張伯行(1652-1725),清學者。字孝先。號敬庵。儀封(今河南蘭考)人。康熙中期進士,歷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戶部侍郎、禮部尚書。為政崇實,清廉剛直,屢得皇帝賜榜嘉獎。督修黃河堤防,賑濟災民。提倡文化,改祠廟為學堂,刊行《正誼堂叢書》。治學以程朱理學為主著有《困學錄》及《續錄》、《正誼堂文集》、《居濟一得》等。雍正三年卒。贈太子太保,謚清恪。後從祀文廟。
張煕(?-1736),清名士。字敬卿,湖南衡州(衡陽)人。從曾靜治學。雍正五年(1727)遵師命到反清名士呂留良家中訪求留良遺稿,與留良子毅中、門生嚴鴻逵、鴻逵弟子沈在寬結交,謀計反清。次年奉師命化名張倬,往勸川陝總督岳鐘琪反清,被告發下獄。後釋歸。十三年(1736)高宗即位,與師同被捕殺。
張廣泗(?-1749),清臣。漢軍鑲紅旗人。監生。康熙末捐知府。雍正間授貴州巡撫,鎮壓苗民起義。後討準噶爾,以功遷湖廣總督。乾隆間以經略復鎮貴州苗民起義。授雲貴總督兼巡撫,晉三等阿達哈哈番世職,加太子少保。旋調川陝總督。《清史稿》載其因伐大小金川叛無功,又“諉過於部將”,“觀望推諉”,被處斬。
張廷玉(1672-1755),清臣。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康熙進士。選庶吉士。雍正時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規制多出其手。乾隆時歷充聖祖、世宗實錄,《明史》等總裁官,《明史》至此成書。為政求實效,受帝倚重。歷三朝五十年富貴壽考,為清一代之最。有《傳經堂集》、《澄懷園全集》。
張之洞(1837-1919),清末洋務派首領。河北南皮縣人。字孝達,一字香濤。同治間進士。屢督學典試,注重經史實學。歷任兩廣、湖廣、兩江總督。銳意新政,設立水陸師學堂、造船廠、兵工廠、礦務局、京漢鐵路、漢陽鐵廠、萍鄉煤礦皆其所創辦,又派學生出國學習槍炮、機器等技術。德宗光緒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卒謚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
張振勛(1840或1841-1916),清末民初實業家。字弼士,號肇燮。廣東大埔人。1856年赴南洋,在荷屬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當學徒,後結交荷蘭殖民當局官員,獲準“承辦餉碼,領墾荒地”。自1866年起,在荷屬爪哇、蘇門答臘和英屬馬來亞各地,先後開辦裕和、亞齊、笠旺、萬裕興墾植公司,東興礦務公司,萬裕興、廣福、裕昌輪船公司等企業,1890年,任清政府駐檳榔嶼首任領事,1895年升任新加坡總領事。1905年清政府賞給頭品頂戴,補授太僕寺正卿,特派為商部考察外埠商務大臣。從1895年起,回國內發展實業,創辦或投資的有:煙臺張裕釀酒公司、廣廈鐵路公司、廣西三岔銀礦、廣東福惠玻璃廠、雷州墾牧公司等企業。1910年任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辛亥革命後,任華僑聯合會名譽會長。1915年,發起組織赴美實業考察團,籌辦中美銀行和中美輪船公司,並任全國商會聯合會會長。病逝於巴達維亞
張煥綸(1843-1902),清教育家。字經甫,號經堂,門人稱宏毅先生。上海人。早年究心經世之學。認為改造中國須從啟蒙入手。1878年創辦正蒙書院(後改梅溪書院),以學貫中西、講求實務為宗旨,為近代新式國小教育創始人。1896年與鐘天緯宋恕等組織中國近代最早的教育團體“申江雅集”,七日一會,討論改良教育。次年任南洋公學總教習。1898年以病辭,歸主梅溪書院。1902年主上海敬業書院。著作有《歷代方略紀要》、《救時芻言》、《暴萌錄》等。
張德成(?-1900),清末義和團首領之一。直隸新城(今河北省新城縣)白溝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4月在靜海(今天津市屬靜海縣)獨流鎮設定拳壇。6月下旬,率團民五、六千人在天津紫竹林抗擊八國聯軍,成為保衛天津的重要力量。後在清軍和外國侵略軍的夾攻之下,在戰鬥中負傷。天津淪陷後,返回獨流鎮準備再起,未幾,在靜海縣王家口被地主武裝殺害。
張百熙(1847-1907),清臣。字埜秋,湖南長沙人。同治進士。初授編修,漸遷侍讀學士。甲午戰爭時,彈劾李鴻章妥協投降。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疏請“改官制,理財政,變科舉,建學堂,設報館”(《清史稿》)。後歷任工部、吏部、戶部、郵傳部尚書等職。
張佩綸(1848-1903),清臣。字幼樵。直隸豐潤(今屬河北)人。安徽按察使張印塘之子。同治進士。官曆侍講、署左副都御史、總理各國事務大臣。以糾彈大臣著名,屢上疏言時政得失,劾罷尚書萬青藜、董恂王文韶等。中法戰爭時,力主抗戰,奉命會辦福建海疆事務,馬尾海戰慘敗,革職遣戍。後被李鴻章招入幕,甲午戰爭時,再被驅逐回籍。庚子議和,李鴻章再薦其佐辦和約。光緒三十四年卒。
張謇(1853-1926),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光緒狀元。先後在江蘇贛榆、崇明書院掌教。1894年授翰林院編修,次年,受張之洞委託,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又陸續舉辦通海墾牧公司、大達輪船公司、復新麵粉公司、資生鐵冶公司、淮海實業銀行等企業。並自1902年起,創辦通州師範、女子師範、南通學院、盲啞學校、伶工學校、南通圖書館、博物苑、天文台等文教事業,對南京高等師範、吳淞中國公學、上海復旦大學的創立,亦多所贊助。從1901年起,從事立憲運動。辛亥革命後,擁護共和,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總長。1913年任袁政府農林、工商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至袁即將稱帝時,辭職南歸,繼續在南通興辦實業,並主持江蘇文化教育事業,提倡尊孔讀經,反對白話文,抵制新文化運動。著有《張季子九錄》、《張謇函稿》、《張謇日記》、《嗇翁自訂年譜》等。
其他張姓名人有傳說人物張果老;東漢大臣張禹張濟張湛;三國吳文學家張儼;南朝梁臣張岱;北朝北魏將領張濟;唐將領張儉,詩人張潮,音樂家張野狐;北宋大臣張宏張璪;南宋大臣張綱,詞人張鎡、張樞;遼大臣張儉;元詞人張之翰;明大臣張瑄,將領張俊張鳳翼,目錄學家張萱,醫學家張介賓;清捻軍將領張禹爵,實業家張煜南,藏書家張燮,醫學家張璐,泥人張開山鼻祖張明山等。近當代張姓名人有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張國燾,革命家張伯簡、張太雷、張聞天、張鼎臣,紅軍將領張子清,新四軍將領張正坤,解放軍將領張雲逸、張際春、張震、張體學、張國華、張經武、張愛萍,政治家張璽、張仲良、張霖之、張啟龍、張金保,婦運領袖張琴秋,烈士張秋人、張友清、張兆豐、張思德,愛國將領張沖、張自忠、張學良、張治忠,民主革命者張百祥,愛國民主人士張瀾、張奚若、張難先,愛國宗教人士張傑、張家樹,北洋軍閥張勛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宗昌皖系軍閥張敬堯,國民黨將領張發奎、張輝瓚、張靈甫,國民黨官員張群張繼張君勱張道藩張靜江、張厲生,漢奸張嘯林,“四人幫”成員張春橋,金融家張嘉璈,天文學家張雲,紡織專家張方佐,汽車設計製造專家張德慶,電氣工程專家張鐘駿,金屬材料專家張作梅,力學家張維,石油地質學家張更,地質學家張文佑,地理學家張相文、張其昀,計算機專家張效祥,天文學家張鈺哲,理論物理學家張宗燧,物理學家張文裕,化學家張子高、張大煜,動物學家張璽,植物學家張景鉞、張肇騫,水利水電專家張光斗,生理學家張錫鈞,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解剖學家張鋆,內科學家張孝騫,外科學家張滌生,藥理學家張昌紹,醫學家張山雷、張錫純,心理學家張耀翔,數學家張恭慶,學者張東蓀、張采田,法學家張志讓、張友漁,史學家張星烺,哲學家張岱年,教育家張伯苓、張如心,出版家張元濟、張靜廬,語言文字學家張相,圖書館學家張琪玉,工藝美術家張光宇,畫家張大千張仃,漫畫家張樂平,雕塑家張景祜,書畫鑑藏家張伯駒,作家張恨水、張愛玲、張潔、張賢亮,小說家張天翼、張資平,翻譯家張申府、張仲實,新聞記者張季鸞,作曲家張寒暉張曙,電影導演張石川、張駿祥張藝謀,電影演員張瑞芳,相聲演員張壽臣,戲劇理論家張庚,京劇演員張君秋,川劇演員張德成,雜技表演藝術家張英傑,象棋名手張德魁,桌球運動員張燮林、張怡寧,排球運動員張蓉芳,射擊運動員張山,羽毛球運動員張寧等。
張氏始祖——張輝公張氏始祖——張輝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