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語漢字)

武(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從字形上看,第一種解釋是:“一個正,一個弋,正弋是武,意為,沒有任何攻占是以邪惡之名發起的,沒有任何攻占不是以‘正義’、‘正弋’名號發起的。”

第二種解釋是:“一個止,一個戈,但絕對不是什麼‘以暴制暴’的意思。止,古代同趾,就是腳趾;戈,是武器。武字的本意是指,打鬥時的要領是把腳站穩,站好打鬥的身勢,就是俗話說下盤要穩,這樣才能取勝。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又曰:夫武,禁暴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武,是維護仁義、和平的實力。以任何理由發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為,是蔑武、滅武所為。半步(),為三尺。尺,指尺骨。三尺,指一腿之距。武與同音通義:,wu,會意。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戈”與’丿’聯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戊位中央,與’武保半步之安’一致。”

‘武’字為止戈,人尚殺伐在腰部別刀,持凶好鬥。為武,止凶而負劍,止步於殺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
  • 拼音:wǔ
  • 注音:ㄨˇ
  • 反義詞
  • 部首:止
  • 總筆畫:8
  • 部外筆畫:4
來源,解釋,百度字典,武的釋義,正解,英文翻譯,康熙字典,諡號,論述,古籍解釋,

來源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一定的作用。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學派的“”的思想基本相符。
武,是維護仁義、和平的實力。以任何理由發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為,是蔑武、滅武所為。

解釋

百度字典

武,將戈舉起來,停戰事(戈)。
讀音wǔ
【漢字】武
部首筆畫
總筆畫:8
五筆86:GAHD
五筆98:GAHY
倉頡:MPYLM
筆順編號:11212154
四角號碼:1314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6B66
規範漢字編號:0946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弋正
漢字部件分解:一弋正
筆順編號:11212154
筆順讀寫:橫→橫→豎→橫→豎→提→斜勾→點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武的釋義

止戈
止戈為武。只有別人動戈時,才會通過武來制止。
武是止戈,而不是動戈;是自保、制止戰事,而不是製造戰事。
√ 對
動戈
扛著武器去打仗。
武字是戈兩字合成的,但它的意思不是“止戰”,恰好相反,“武”的本義正是要扛著武器去打仗!因為“止”的本義不是制止,而是指人的腳,引申為行走。
× 錯
戈ge,古代的一種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
,一隻腳,腳趾朝上、腳後跟朝下,停止前行的意思。
,是一前一後兩個。後面的腳印沒了,只剩下前面的腳印,為“”。
所以,“止”是指人的腳,沒錯,但這是“停止前進”的意思,而不是行走的意思;
所以“武”不是“扛著武器去打仗,”而是“停止戰事”。
√ 對
正弋是武
正弋是武,正義是武。
× 錯
yi,帶繩子的箭。
弋,指進攻、侵占;指代發起侵占戰事。
  1. 沒有任何攻占、是以“邪惡”之名發起的;沒有任何攻占不是以“正義”、“正弋”名號發起的。
  2. ,羊我結構,我向上呈獻真善美。以任何理由發起侵占的行為,其本質都是摧毀真善美、破壞義,即是邪惡。冠以“正義”之名只是方便其行駛邪惡的手段,卻難改變其邪惡本質。
  3. 所謂以“替天行道”、“正義之戰”發起的戰事,其本質是沒有“義”的。
√ 對
以任何理由發起的干戈、弋事,都不符合正道,都是邪惡所為,是蔑武、滅武的言、行。
√ 對

正解

所謂“止戈為武”,“武是解決暴力的行為,而不是用暴力去解決的行為”的說法,是對歷史的一種誤解。
《康熙字典·止部》載“《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為武。”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沿用:“楚莊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為武”的說法,書中又進一步強調:“武,從戈從止,有阻止動武的含義”。
漢時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亂,止息干戈”的提法。在古時“干戈”是兩種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殺,乾主以防禦。在戰爭交斗時,常常是一手執戈,一手持乾,類似後來的矛與盾。“乾”為象形字,上面一橫指的是“乾”,下面的“十”指的是“戈”,有“以乾抵戈”的意思。大動干戈是指將武庫中的兵器都拿出來,充實于軍隊而準備打仗。毋庸質疑,動干戈或大動干戈,就是用武力的一種形式,而止息干戈,就是以武禁暴。與“武”字的本意有本質的區別。
很顯然《左傳·宣十二年》中的:“楚子曰止戈為武”是對“武”字的錯誤認識,以至影響到今日。
從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如今的“武”字,經過了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古代的先人與現代的後人,對“武”字的理解是有區別的,最直接的原因取決於它的實用性和擴充意義。
從文獻的整體看,古時對“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義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軍。而其他方面的含義都是後人賦予的。
豎儒蜂起壯士死,神州從此夸仁義。國家、團體的存在需要依靠切實的武力作為保障,而不是口頭正義。“制止暴力就是武”,“以任何理由發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為,是蔑武、滅武所為”並不正確,因為他沒有回答,也無法回答如何制止暴力。“以武力制止暴力才是武”,維護和平與正義是建立在有相應能力基礎之上的。
基本解釋
1.關於軍事或技擊的,與“”相對:武裝。武器。武警。武林。武壇。武生。武旦。武丑。武淨。武舉。
2.勇猛,猛烈:英武。威武。武斷。武士。武夫。
武(漢語漢字)
3.半步,泛指腳步:步武。踵武。行不數武。
4.姓。武姓
5.用軍械正天下。
6.玄武,指龜蛇,神獸。
7.皇帝的諡號,如漢武帝,光武帝。平定禍亂曰:武。
演變過程
武
詳細解釋
【形】
根據隸定字形解釋。會意。字從正,從弋。弋”為“戈”省,意為“巡邏之戈”、“遊行之戈”(游戈)。
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春秋·左丘明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武(wǔ)的發音出自於。舞是在武未出現之前,用於向他人彰顯身強力健、雄壯靈活的行為。後來,因為出現爭鬥,繼而立武:停止爭鬥的行為。六尺為半步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範疇。
【音】
武與同音通義:,wù,會意。從丿從戈,。“丿”意為“不”。“戈”與“丿” 聯合起來表示“不動之戈”。戊位中央,與“武保半步(三尺)之安”一致。
武大為於大君。——《·
孔武有力。——《·鄭風·羔裘
誠既勇兮又以武。——戰國·屈原楚辭·九歌·國殤
又如:英武(英俊威武);威武(武力;權勢;力量強大);武色(兇猛的神色);武車(威猛的兵車);武健(勇武剛健);武斷鄉曲(以威勢主斷曲直)。
【名】
1.指干戈軍旅之事。
德不厚而行武。——《韓非子·五蠹
用武之國。——西晉·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無用武之地。——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精神折衝於千里,文武為憲於萬邦。――明《袁可立晉秩兵部右侍郎誥》
2.士,兵,卒。
勇武一人,為三軍雄。——《淮南子
古以六尺為步,半步為武。
夫目之察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國語·周語下》
3.舞蹈。通“舞”。溺者,非不笑也;罪人,非不歌也;狂者,非不武也。——《呂氏春秋
4.足跡。昭茲來許,繩其祖武。——《詩·大雅·生民
5.古州名。南朝梁置,治所在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
6.金屬打擊樂器。始奏以文,復亂以武。——《禮記
7.姓。武姓
【動】
繼承。下武維周,世有哲王。——《詩·大雅·下武
【量】
半步。古代六尺為步,半步為武。夫目之祭度也,不過步武尺寸之間。——《國語
常用詞組
1.武備 wǔ bèi
[defence preparations] 軍備
雖有文事,必有武備。——《穀梁傳·定公十年》
2.武打 wǔ dǎ
[acrobatic fighting in Chinese operas or dances] 戲曲中表演武術搏鬥
3.武旦 wǔ dàn
[a female character type versed in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 in Beijing operas;warrior woman] 扮演有武藝婦女的一種戲曲旦角
4.武鬥 wǔ dòu
[resort to violence;struggle by force of coercion;debate conducted by coercion] 即用武力打架,爭鬥
5.武斷 wǔ duàn
[arbitrary decision;subjective assertion;with high hand] 主觀輕率地判斷
6.武夫 wǔ fū
(1)[a brave and strong man]∶武士;勇士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詩·周南·兔罝
武夫力而拘諸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武夫出於波間。——唐· 李朝威柳毅傳
(2)[soldiers;warrior]∶指軍人
7.武工 wǔ gōng
[skill in acrobatics in Chinese operas] 亦稱“武功”,為戲曲中表演的武術
8.武工隊 wǔ gōng duì
[armed working team] 武裝工作隊。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後進行武裝鬥爭和宣傳組織工作的抗日軍隊的小分隊
9.武功 wǔ gōng
(1)[military accomplishments]∶專指在軍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戰功
(2)[skill in acrobatics in Chinese operas]∶武工
10.武官 wǔ guān
(1)[military attaché]∶外交代表的軍事顧問,為國家軍事機關派駐外國的代表,是使館組成人員之一
(2)[officer]∶指軍官
11.武漢 Wǔ hàn
[Wuhan] 市名。湖北省省會
12.武火 wǔ huǒ
[high heat (on cooking)] 烹調上指旺盛的火
13.武將 wǔ jiàng
[military officer] 指軍官;將領
14.武警 wǔ jǐng
(1)[armed police]
(2)配備武器的警察
(3)武裝警察部隊
15.武淨 wǔ jìng
[“the painted face” playing acrobatic fighting in Chinese operas] 亦稱“武花臉”,淨角一種,在戲曲中扮演以武打為主的角色
16.武舉 wǔ jǔ
[military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imperial provincial examination] 指武舉人,明代各省武生在省城鄉試,考中的叫武舉人
武舉黃略守東門。—— 邵長蘅《青門剩稿》
17.武庫 wǔ kù
(1)[armory;arsenal]∶軍械庫,貯存武器和軍事裝備的地方
(2)[talent]∶舊時也比喻富有才能的人
18.武力 wǔ lì
(1)[violent force]∶停止戰事的力量,練武者的力氣,是指通過軍隊或某種行為實施反制的一種措施。
(2)[military force;armed might;force of arms]∶指軍隊的戰鬥力及人員多少
19.武略 wǔ lüè
[military ability] 指在行軍打仗,指揮作戰方面的才能
雄毅寡言,嚴重,有武略。——《舊唐書·王忠嗣傳》
20.武林舊事記 Wǔlín Jiù shì jì
[name of a book] 書名。元代 周密撰。十卷,密生於宋末,入元後追憶南宋都城杭州諸事,撰成此書。杭州別稱武林,因而得名
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21.武廟 wǔ miào
[temple enshrining and worshipping Guan Yu and other famous generals in ancient China;temple to military herose] 指關羽、岳飛的合祀廟,有時專指奉祀關羽的廟
22.武器 wǔ qì
(1)[weapon;implements of warfare;military hardware;arms]∶直接用於殺傷和破壞的作戰器械和裝置。如槍、炮、地雷、炸彈等
步槍是步兵的基本武器
(2)[means]∶泛指鬥爭的工具
23.武人 wǔ rén
(1)[soldier;army man]∶指軍人
(2)[general]∶指將帥
(3)[warrior]∶勇武的人
武人不亂,智人不詐
24.武生 wǔ shēng
[actor for a manly role in Chinese operas;man playing martial role] 扮演有武術男子的戲曲生角
25.武士 wǔ shì
(1)[warrior]∶習武的人;勇士
(2)[samurai]∶日本封建時代大領主的軍事侍從,實行騎士時代武士道的禮教,準許佩帶兩把劍,對平民操有生殺大權
(3)[palace guards]∶宮庭守衛
(4)[man of prowess]∶勇力過人的人
(5)[soldier]∶兵士
26.武士道 wǔ shì dào
[bushido] 舊時日本武士遵奉的絕對效忠於封建主的道德
27.武術 wǔ shù
[wushu,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 打拳和使用傳統兵器的技術
自幼好武術。——民國· 《清稗類鈔·馮婉貞
28.武俠 wǔ xiá
[a person adept in martial arts and given to chivalrous conduct(in olden times)] 精通武藝的俠客
武俠小說
29.武藝 wǔ yì
(1)[skill in wushu]∶指武術上的技藝
武藝超群
(2)[martial arts]∶指騎馬、射箭、擊刺等軍事技術
30.武裝 wǔ zhuāng
(1)[arm]∶用武器裝備軍隊
把戰鬥的士兵武裝起來
(2)[arms;military equipment;battle outfit]∶指軍隊等的武器等方面的裝備
新式武裝

英文翻譯

1. military
2. of the martial arts
3. brave and daring 

康熙字典

音韻參考
[ 上古音 ]:魚部明母,miua
[ 廣 韻 ]:文甫切,上9麌,wǔ,遇合三上虞明
[ 平水韻 ]:上聲七麌
[ 唐 音 ]:*miǒ
[ 國 語 ]:wǔ
[ 粵 語 ]:mou5
[ 閩南語 ]:bu2,sek4
[ 潮汕話 ]:bhu2

諡號

踏平宇內:曰,武。

論述

左傳·宣公十二年》
丙辰,楚重至於邲,遂次于衡雍。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求定。’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財?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於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翻譯:六月十五日,楚軍的輜重到達了郊地。
便臨時駐紮在衡雍。
潘覺說,“君王何不修築軍營顯示武功,收聚晉人戰死的屍體來起造京觀?我聽說古人戰勝敵人,一定把克敵之事告示給予孫後代,使他們不忘先君的武功!”楚莊王說:“這些事不是你所能曉得的。
從文字構造看,止戈合起來叫武。
周武王戰勝殷紂王,周人作《周頌?時邁》說:‘武王讓把子戈收藏起來,把弓矢裝進囊鞘里。
武王求有美德之士來治理天下,把求賢之意頒布於中國,武王實在能保有天下。
’又作了《周頌。武》篇,它的詩章末旬說:‘武王伐紂,使他把豐功偉績固定下來。
’《周頌》的第三篇說:‘武王能布政陳教,使百姓歸往以求安定。
’《周頌》第六篇說:‘武王安定萬邦,屢獲豐年。
’所謂武:包括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七項。
所以使子孫後代不忘那些詩歌的篇章。
今我一戰使晉楚兩國之民暴露屍骨,太殘暴了;顯示兵力來威脅諸侯,戰爭不能消弭了;殘暴並且不停止戰爭,怎能保大?晉國這個強敵尚在,怎能得到定功?違反民眾希望的事還很多,民怎能安呢?沒有美德卻強爭諸侯,拿什麼來和眾?乘人之危麗為己利,改人之亂兩為己安,乘晉師危亂攻而勝之以為楚榮,拿什麼來豐財?用武有七項美德,我對晉國用兵卻沒有一項美德,用什麼來告示子孫後代?還是給楚國的先君修建宗廟,把服鄭勝晉之事告予先君罷了i用武不是我要追求的事。
古代英明的帝王,征討不事王命而肆意作亂的人,捕殺那些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而用土封蓋其屍骸,把它作為被人責笑的最大恥辱,然後在這裡封土埋葬起造京觀,用來懲戒邪惡。
晉國沒有罪過,而晉民都能盡忠,為囤君的命令效死,又用什麼作為京觀來示戒呢?”楚王在河上祭祀了河神,起造了先君的宗廟s把楚國服鄭勝晉之事告予先君,然後班師回國。
逸周書卷二
武稱解第六:
大國大國不失其威,小國不失其卑。敵國不失其權。岠險伐夷,並小奪亂,□強攻弱而襲不正,武之經也。伐亂伐疾伐疫,武之順也。賢者輔之,亂者取之,作者勸之,怠者沮之,恐者懼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美男破老,美女破舌少。淫圖破□,淫巧破時,淫樂破正,淫言破義,武之毀也。主
赦其赦其眾,遂其咎,撫其□,助其囊,武之閒也。餌敵以分,而照其儲,以伐輔德,追時之權,武之尚也。春違其農,秋伐其穡,夏取其麥,冬寒其衣服,春秋欲舒,冬夏欲亟,武之時也。長勝短,輕勝重,直勝曲,眾勝寡,強勝弱,飽勝覬,肅勝怒,先勝後,疾勝遲,武之勝也。
追戎追戎無恪,窮寇不格,力倦氣竭,乃易克,武之追也。既勝人,舉旗以號令,命吏禁掠,無取侵暴,爵位不謙,田宅不虧,各寧其親,民服如合,武之撫也。百姓鹹骨,偃兵興德,夷厥險阻,以毀其服,四方畏服,奄有天下,武之定也。
大武解第八:
武有六制:政、攻、侵、伐、搏、戰。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搏,善搏不戰。
中武
戰術核武器
章武
用武
嬰武
用武之地
鷹武
演武
匽武
興文偃武
顏武
武誼
武刑
武家様
象武
武妓
武淨
武陵川
武陵灘
武術
武陵溪
武略
武器
武童
武場
武力
武工隊
武林
武材
武城禽
武工
武功
武旦
威武雄壯
湯武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字部】武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4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𠀤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又《伊訓》布昭聖武。
又《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為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又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𠛬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又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又《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注》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為兵刃,故為武。鼓主發動眾音,無兵器之用,故為文。
又跡也。《詩·大雅》履帝武敏歆。《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又《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則跡大。
又《爾雅·釋詁》武,繼也。《詩·大雅》下武惟周。《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又冠卷曰武。《禮·玉藻》縞冠𤣥武,居冠屬武。
又《雜記》委武。《注》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又冠名。《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又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應劭曰》武水之陽也。
又: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又關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杜注》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為備山東諸侯也。
又武都,州名。《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又《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又廣武,山名。在滎陽。《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又縣名,屬太原郡。
又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
又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
又湖名。《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又溪名。亦山名。《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
又武山,亦在盧溪縣。
又眞武,湖名。《六朝事跡》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為後湖是也。
又星名。《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
又𤣥武,北方七宿也。《禮·曲禮》前朱雀而後𤣥武。
又姓。《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
又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強侯王梁,其後因封為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又與珷通。石似玉者。《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又《正韻》微夫切。與無通。《禮·禮器》周坐屍,詔侑武方。《鄭注》武,讀為無。
考證:〔【汲冢周書】剛彊直理曰武。〕 謹照逸周書及北史於忠傳,直理改理直。〔【廣韻】本自白馬元地。〕 謹照原文元改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