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十大中興之主

春秋十大中興之主

西周末年,禮樂崩壞、諸侯混戰,犬戎來犯,周幽王被殺。與周朝世代姻親的齊國,正在齊前莊公呂購的帶領下,謹記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的仇恨,選擇冷眼旁觀、坐山觀虎鬥,伺機挑戰周天子的權威。而秦國秦襄公、晉國晉文侯、魯國魯惠公、衛國衛武公、鄭國鄭武公,也在擴張自己的勢力,積極勤王護駕,幫助周平王遷都洛陽,伺機向周天子索要封地。同時遠在南方的楚國,在楚若敖楚霄敖楚蚡冒的發展下逐漸昌盛。這些諸侯日後都成了春秋歷史上的強國。

春秋初期,這些諸侯都還在發展階段,而為這些國家強大的奠定基礎的人大都被湮沒於歷史的回憶中,被後人稱為中興之主,他們分別是:齊國的齊前莊公呂購、衛國的衛武公衛和、晉國的晉文侯晉仇、鄭國的鄭武公姬掘突、魯國的魯惠公姬弗湟、秦國的秦文公、楚國的楚武王熊通、宋國的宋桓公子御悅、吳國的大王壽夢、越國的大王允常

基本介紹

  • 本名:春秋十大中興之主
  • 別稱:春秋時期十大中興之主
  • 所處時代:西周末期到東周中期
  • 民族族群:華夏族
相關人物,齊莊中興,衛武中興,晉文中興,鄭武中興,魯惠中興,秦文中興,楚武中興,宋桓中興,壽夢中興,允常中興,歷史介紹,齊國,衛國,晉國,鄭國,魯國,秦國,楚國,宋國,吳國,越國,中興的根據,

相關人物

齊莊中興

齊前莊公【呂購】,又稱齊莊公,齊國有兩個“莊公”,一個是呂購,另一個是齊后庄公呂光,所以呂購被稱為“齊前莊公”,我們所說的齊莊中興,就是呂購統治齊國的時代。呂購是齊國第十二代國君,在位64年,他是周宣王的岳父、周幽王的親外公,他在位期間,徹底平定了齊國長達70年的內亂,使齊國在50多年和平穩定的環境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待機而動,為齊桓公稱霸成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齊前莊公晚年,齊國基本上成為東方的小霸,史稱“莊僖小霸”,齊國從此走上了稱霸的復興之路。
齊莊公齊莊公

衛武中興

衛武公四十二年,犬戎周幽王,他輔佐周平王平犬戎,因此周平王升衛武公為公爵
衛武公的兒子惠孫是衛國世族孫氏的始祖。
衛武公【衛和】,衛國第十一代國君,衛武公在位時期,施行康叔政令,使百姓和睦安定。後因勤王有功,升為公爵。公元前758年,衛武公去世,諡號武公(全謚睿聖武公)。衛武公終生國是,自儆勵治,百采眾諫,察納錐言。他修康叔之政,國泰民安,百姓和集,曾輔佐周平王平叛犬戎之亂。平王用是錫命為公。深受百姓愛戴,賦《淇奧》歌其美德。衛武公死後,衛國一度成為可以抗衡鄭莊公齊僖公小霸局面的國家。
衛武公衛武公

晉文中興

晉文侯【姬仇】,晉國第十一代國君,晉文侯在位長達35年,是晉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國君。
公元前785年,晉穆侯去世,晉文侯的叔父晉殤叔篡奪君位,晉文侯逃到其他諸侯國避難。公元前781年,晉文侯以武力奪回君位。
晉文侯晉文侯
晉文侯是晉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君主,他輔佐周平王東遷,誅殺周攜王,為東周初年的局勢穩定作出很大貢獻,因此深得周平王的倚重。
在他統治時期,晉國迅速崛起,出現其歷史上第一個發展高峰期,為日後晉國稱霸中原奠定堅實的基礎。歷代晉國國君總是拿“繼文紹武”來自勉,“文”指的就是晉文侯,他們將他當作是效仿的榜樣,這足以看出晉文侯在晉國的重要歷史地位。

鄭武中興

鄭武公【姬掘突】,鄭國第二代國君,周宣王的孫子,周幽王的侄子,父親鄭桓公在保護周幽王的戰役中陣亡,周幽王被殺後,與秦、晉、衛三國聯軍擊退犬戎,受封卿士。不久護送周平王遷都雒邑,受賞大片土地。後以離間計滅亡鄶國,趁周天子巡視虢國防務時滅亡虢國,嫁女並殺死主張進攻胡國的大臣關其思,襲滅麻痹的胡國,使鄭國逐漸強盛,為鄭莊公小霸奠定基礎。周平王東遷之後一直都是周朝的輔政大臣,他為鄭國打下了能挑戰周天子權威的政治地位。《鄭氏三公碑》碑文:“武公,保平王東遷,興滅國,存周祀,功莫大焉。建都開疆,奠鄭國四百年基業,雄才大略,謙儉恤民,國人感頌,獻以《緇衣》之章。智哉!”
鄭武公鄭武公

魯惠中興

魯惠公【姬弗湟】,魯國第十三代國君,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國勢大振,百姓悅服。周平王年間,秦文公用天子禮祭祀天帝,惠公也向平王申請。平王不同意。惠公怒,故意就用天子禮祭天。平王不敢過問。他是魯國第一個敢僭越周禮,而令周天子束手無策的國君。魯惠公死後,魯隱公、魯桓公、魯莊公三代國君,無一不被天下諸侯尊為上賓。

秦文中興

秦文公秦國第二代國君,公元前765年—公元前716年在位。其父秦襄公由於在位很短,沒能完成建國大業就早早戰死,而秦文公即位後,為秦國制訂了禮儀、文化、習俗,日後的都遵循秦文公的政策發展秦國。秦文公在位時期,設史官以紀事;擊敗西戎,收編周朝遺民,擴地至岐以西[12];制定罪誅三族的刑法。當時秦人已完全定居、從事農業。秦文公派兵攻打西戎,西戎兵敗逃走。於是,秦文公收集周朝的遺民歸自己所有,地盤擴展到岐山(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司馬遷《史記》評價:“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

楚武中興

楚武王【熊通】,楚國第十七代國君,楚若敖的孫子、楚霄敖的次子、楚厲王蚡冒的弟弟,春秋諸侯中第一個自立為王的國君。楚國自楚若敖之後逐漸強盛,公元前757至公元前741年,楚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楚國國君楚蚡冒開始對濮地進行拓取,後楚武王熊通繼位,楚國開始僭越稱王。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楚武王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繼位後,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左傳·桓公二年》記:“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就是指的楚武王時期發生的事。楚武王兼併權國後,將權國設定為縣——權縣(權縣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以便集中統治,並任命其叔斗緡為權尹。斗緡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級政權長官。楚武王此舉一改過去分封制度為國君委派縣尹制,建立直屬楚君的縣行政機構。
楚武王楚武王

宋桓中興

宋桓公【子御悅】,宋國第十九代國君,宋桓公在位時期,多次參加諸侯盟會,曾出兵援救鄭國、邢國,安定周王室。公元前651年,宋桓公去世,太子茲甫繼位,是為宋襄公。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評價宋桓公:“御說文而有才。”宋國在宋桓公之前叛亂不止,宋桓公即位之後,宋國才能在相對安穩的環境中發展國力,由於他積極回響齊桓公尊王攘夷的號召,為自己的兒子宋襄公爭霸打下了精神上的基礎。
宋桓公宋桓公

壽夢中興

吳王【壽夢】,吳國第十九代國君,壽夢在位期間,奠定吳國的強盛基礎,始稱吳王,是春秋時期自楚武王之後第二個稱王的諸侯,他與楚武王一樣都是周天子封的子爵,壽夢也是唯一敢直接攻打楚國的國君。他也為他的孫子闔閭攻打楚國,直至攻陷楚國都城,最後稱霸,打下了強有力的基礎。吳王壽夢在位期間,奠定吳國的強盛基礎,始稱吳王。而且遣使訪問周天子以及中原諸侯國,與其建立友好關係,並任用晉國大夫申公巫臣訓練吳國士兵,教授吳國士兵如何使用戰車以及排兵布陣之法,使吳國軍事實力得到很好的發展。司馬貞史記索隱》:“壽夢初霸,始用兵車。”
壽夢壽夢

允常中興

越王【允常】,越國第三十八代國君,越王勾踐的父親,他是春秋時期自楚武王、吳王壽夢之後第三個稱王的國君,越國與楚國和吳國不同,它是夏朝的封國,夏朝君主少康庶子無餘的後裔,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允常在其父夫譚死後,繼任越國君主之位。允常在位時期,開疆拓土,始稱越王,並與吳國爭霸。公元前497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允常是越國霸業活動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是越國歷史上的一位中興之主。而越王允常是第一個令越國強大的國君,他死後數十年他的兒子勾踐消滅了他一生的宿敵吳國,打敗了齊國、晉國、楚國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越之建國始於無餘,經過一千多年漫長的歲月。至越王允常時期,才開始逐漸強盛起來。《史記·越世家·正義》引《輿地誌》曰:“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春秋貶為子,號為于越。”《吳越春秋》卷六亦載:“越之興自元(允)常矣”雖然史籍對允常的記述很少,然而從零星、散見於各類文獻中的有關材料,仍可看出允常是越國歷史上第一位頗有作為的君主,是越國霸業活動的開創者、奠基者。

允常允常

歷史介紹

春秋是中國歷史階段之一。關於這一時期的起訖,一般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春秋列國春秋列國
東周列國有十個十分強大的國家,這些國家都不是一刻間強大起來,他們都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而這些發展都離不開君主英明的領導,這就是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國家存亡與否的關鍵因素。
在這十個國家大部分都是周武王時期分封的諸侯,他們在歷經了西周120年的歷史後,相繼崛起為雄踞華夏大地的強國,其中齊國衛國晉國鄭國首先強盛,後來魯國秦國楚國宋國吳國越國,相繼崛起,在這些國家強盛的背後,都有一位中興之主,他們分別是:齊國的齊前莊公呂購、衛國的衛武公衛和、晉國的晉文侯晉仇、鄭國的鄭武公姬掘突、魯國的魯惠公姬弗湟、秦國的秦文公、楚國的楚武王熊通、宋國的宋桓公子御悅、吳國的大王壽夢、越國的大王允常

齊國

齊國是周朝的諸侯國,分為姜齊田齊,疆域大致在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海,西南和莒國(莒國為楚國所滅,但是莒國的全境後來為齊國占領)、杞國魯國等國接界。北和燕國接界,西和趙國衛國接界。國都在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區)。
齊國開國始祖——呂尚齊國開國始祖——呂尚
西周初年,周武王呂尚姜子牙)於齊,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姜姓呂氏齊國(姜齊),《史記·齊太公世家》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姜齊約800年的興衰史。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自任相國,擴大封邑,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權。齊國政治家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曾孫田和齊康公,並於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冊命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述了田完田敬仲)家族以及田齊的興衰史。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齊威王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湣王十三年 (公元前288年),秦昭王和齊湣王相約共同稱帝,秦昭王為西帝,齊湣王為東帝。公元前284年,燕國樂毅上將軍,與秦國趙國、韓國、魏國合縱攻破齊國,齊國國勢衰退。
周顯王十七年(齊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稱王,傳至齊王建

衛國

衛國,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侯爵。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
衛國開國始祖——姬封衛國開國始祖——姬封
衛國疆域大致位於黃河以北的河南濮陽、河北邯鄲、邢台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一帶,先後建都於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
衛國是生存時間最長的周代諸侯國之一,立國前後總計838年,傳35君。公元前254年,已被魏國覆亡,其領地已成為魏國的一個封君之地。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縣(今沁陽),衛也就名存實亡了,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1]
孔子在衛國遊學10載,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讚賞“衛多君子,其國無患”。

晉國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1-2]首任國君是“唐叔虞”。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
晉國開國始祖——姬虞晉國開國始祖——姬虞
晉國是春秋時期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曾湧現出許多名君、名臣、名將,學者全祖望評春秋五霸時,晉國甚至獨占四席,分別是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3]
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崛起,“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文公繼位後尊王攘夷,並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晉襄公時期先後在餚之戰彭衙之戰中兩敗秦國。繼其父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前597年,晉國在邲之戰中敗給老對手楚國,轉而經略北方,在鞌之戰中由郤克掛帥,大敗齊國,險些生擒齊頃公晉厲公繼位後連敗秦、狄,並在鄢陵之戰再敗楚國,復霸天下。晉悼公時期,國中將相齊齊用力,悼公本人勤政愛民,親賢遠惡,從諫如流,終至國勢鼎盛,軍治萬乘。悼公八年內九合諸侯,霸勢之盛,少有其匹。
晉國自中後期開始卿大夫的勢力越來越大。前453年,晉國卿大夫趙氏聯合韓氏、魏氏擊敗智氏,史稱三家分智。前403年,周天子冊封晉國三位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晉國名存實亡。前349年,末任晉侯晉靜公被殺,晉國滅亡。

鄭國

鄭國是西周末至戰國初重要諸侯國之一,姓,伯爵。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於鄭,是為鄭桓公,最初的封地在今陝西省鳳翔一帶,後遷到今陝西省華縣一帶,周平王東遷時的鄭國已經遷至今河南新鄭一帶。
鄭國開國始祖——姬友鄭國開國始祖——姬友
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繼位的鄭武公保護周平王東遷,並藉機滅掉東虢國、鄶國、胡國,把鄭國遷至河、洛、濟、潁之間的新鄭。鄭莊公即位後鄭國開始強盛,與齊魯結盟假命伐宋,由於鄭國勢大,周天子企圖分解鄭莊公權利造成鄭莊公不滿而發生周鄭交惡繻葛之戰中鄭國擊敗聯軍,前719年又擊敗等國聯軍,使得鄭國成為當時最強盛的諸侯國,史稱“鄭莊公小霸”。
鄭莊公去世後其子厲公驅逐世子忽自立為君,鄭國大亂,從此鄭國日益衰落,到了鄭穆公時代,七穆輪流執政,掌控國家大權,鄭國國君則勢力大衰。鄭國作為四戰之地,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鄭襄公時期,楚國曾攻占鄭國,襄公忍辱存國。
鄭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為相執政,鑄造刑鼎,發展經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三家分晉後,韓國成為鄭國最大的威脅。前423 年鄭幽公剛剛繼位,韓武子就來伐鄭,並殺鄭幽公,後來幽公之弟儒公復國,多次與三晉發生戰爭。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占鄭國,鄭國滅亡,國土併入韓國。

魯國

魯國,中國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
魯國開國始祖——姬旦魯國開國始祖——姬旦
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建立魯國,國都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
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歷時800年左右。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
在周代的眾多邦國中,魯國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故“周之最親莫如魯,而魯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

秦國

秦國是周朝時華夏族(漢族古稱)在中國西北建立的一個諸侯國,秦人華夏族西遷的一支。其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時期就是商朝鎮守西戎的得力助手,頗受商朝重視,為商朝貴族。後因嬴姓部族捲入了武庚挑唆的叛亂而遭到西周統治者的懲罰,被迫西遷,嬴姓部族因此淪為奴隸。
秦國開國始祖——嬴開秦國開國始祖——嬴開
周孝王時,秦先祖秦非子因養馬有功被周王封為附庸。秦人此後世代為周王室養馬並在戌邊對抗西戎。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
公元前821年,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秦國多位君王死於討伐西戎秦人戎人常年交戰造就了秦人能征善戰。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
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
前316年秦滅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建立秦朝。

楚國

楚國是周朝時期華夏族在中國南方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漢族原稱)南遷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鄭,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鄭在上古時期又稱有熊,有熊相傳為黃帝的國號)。
楚國開國始祖——熊繹楚國開國始祖——熊繹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玄帝顓頊的後人。後在上古衝突中及商王朝的驅逐下,逐漸南遷。
楚居》記載楚人大致遷徙路線是從河南新鄭出發,向豫西南和陝東南方向遷徙,於西周初年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丹淅流域)。之後繼續南下到達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合部。即:河南新鄭(祝融之墟)——桐柏山——丹陽(今淅川縣)——湖北荊山
楚人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因子,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緩慢向前發展楚文化,形成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楚國在江漢地區發展強大,國君為羋姓熊氏。楚王族出自華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諸侯國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即周王室或先朝貴族被封為國君,管轄平民。
商朝末年,楚人首領鬻熊協助周文王姬昌起兵滅商,成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孫熊繹子爵,楚始建國。
楚熊渠時期,西征庸國,東攻揚越。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滅蕭國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國。前306年,滅越國
公元前224年,秦國王翦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楚都壽春,楚軍潰敗,亡於秦。

宋國

宋國(公元前1040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
宋國開國始祖——子啟宋國開國始祖——子啟
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封殷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朝故地,建立宋國[1],都城為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南)。[2]宋國地位特殊,與周為客,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朝祖先的宗祀,繼承商文化
春秋時期,宋襄公齊國內亂時,幫助齊公子復國,代齊作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時實行不切實際的“仁義”,結果被楚軍擊敗。戰國時期,宋國末代國君宋康王“行王政”,即實行政治改革,宋國強盛起來。他東敗齊,南敗楚,受到齊、楚等大國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齊國、楚國與魏國聯手滅掉宋國,三國瓜分宋國領土。
宋國從第一位國君微子啟至最後一位國君宋王偃,歷經35君,時跨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長達754年。它的版圖最大時跨有今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東西南端之間,面積約有十萬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宋國經濟發達,宋國人善於經商,在繼承與發展殷商文化,特別是商業文化方面,功不可沒。宋國商文化繁榮昌盛,首先表現在城市的發展。當時,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濟水北岸的陶丘,獲水和泗水交匯處的彭城,都是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
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的源頭,處於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四大學派,以及孔子墨子莊子惠子四位聖人皆出自於宋國。

吳國

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由華夏族在長江下游地區建立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
吳國開國始祖——泰伯吳國開國始祖——泰伯
吳國第一代君主是吳太伯,姬姓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周文王伯父。由於周太王欲傳位給少子季歷及其子姬昌(即周文王),所以太伯仲雍便讓位給三弟季歷,並出逃至荊蠻,號勾吳。吳太伯被後世奉為東吳文化的宗祖。
周武王戰勝殷紂王以後,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此時的周章已經是吳君,就此仍封於吳。又把周章之弟虞仲封在周北邊的夏都故址,就是虞仲,位列諸侯。
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王闔閭夫差時達到鼎盛。
吳國有季札通習中原禮樂。有孫武伍子胥等名將,誕生《孫子兵法》。開鑿邗溝(今京杭大運河一段)。有著名兵器吳鉤。吳國於柏舉之戰西破楚;於夫椒之戰南服越;於艾陵之戰北敗齊;於黃池之會會盟晉。出“如火如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等典故。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併吳國。

越國

越國(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
越國開國始祖——姒無餘越國開國始祖——姒無餘
越國(公元前2032—公元前110年),處東南揚州之地,是中國夏朝、商朝、周朝時期由華夏族在中國東南方建立的諸侯國。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大禹的直系後裔。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後裔子孫所分封。
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揚州,《爾雅·釋言》越,揚也 《注》越,揚也。
越非民族之稱,乃東南揚州之地名也。
吳越春秋中有大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的記載,由此可見在禹之時,上古就將東南江南的大揚州地區叫做越,吳越春秋還記載大禹在會稽誅殺防風氏,以示威信(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州諸侯,防風后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
越國封地處歐余山之南(陽)面,國君為姒姓。蹄(宰勛)開基為歐陽氏,姒姓是賜於大禹的(堯曰:"俞!以固冀於此。"乃號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賜姓姒氏,領統州伯,以巡十二部。)
越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春秋末期,越國著名君主勾踐消滅吳國,勢力範圍一度北達齊魯,東瀕東海,西達今皖淮、贛鄱,雄踞東南。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但越國仍存。無疆死後,他的次子在浙江地區建立了甌越國。長子玉在福建地區建立了閩越國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二十五年......降越君,置會稽郡。[1]
越國從夏代無餘建國開始,到漢武帝時期,余善被滅國遷眾結束,總共持續一千九百二十二年。是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之一,也是強盛時間最長的東方大國。

中興的根據

這十位君王除了吳王壽夢鄭武公楚武王,其他的都不被史學家稱頌,他們都被歷史的長河湮沒在子孫繁榮強大的的影子裡,如果春秋初期沒有這些人的發奮圖強,就不會出現春秋五霸,更不會出現春秋戰國這個混亂的時代。
尤其是齊前莊公【呂購】,他在位64年,只知道他在位期間徹底平定了齊國長達70年的內亂,給了齊國足夠的時間在不接觸任何戰爭的情況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待機而動,但可以證明的是如果沒有他的存在,齊桓公不可能在沒有任何阻礙的情況下富國強兵,用了短短三四的時間就開始稱霸中原。齊國也是第一個發明會盟戰略的諸侯,齊桓公九合諸侯的構想,就是來源於自己的祖父齊前莊公和父親齊僖公。
在這十位君主中,我們更值得了解的是楚武王,他創造了許多個第一,他第一個創立縣制,將土地直接交給國君管轄,他是第一個死後秘不發喪滅亡一個國家的君主,等等一些事跡值得後人去借鑑。
其實晉國有兩位中興明君,一個是晉武公,一個是晉武公的伯曾祖父晉文侯【姬仇】,其實晉國始強於晉文侯時期,晉文侯在位時期,輔助周平王東遷洛陽,被後人尊為“小周公”,在周平王的心目中地位僅次於申侯和鄭伯。晉國的領土擴張戰略,也是從晉文侯開始的,晉文侯之前的晉國,領土面積甚至都不如魯國。
秦文公是一位神秘的君主,他和齊前莊公一樣,是不被後人提及的君主,甚至連他名字都沒有記載在史書上。他繼父親秦襄公之後,基本上把岐山以西的領土從西戎手中奪回,他在位40多年,為秦國之後700多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的習俗、文化、禮儀,都遵循這秦文公的政策。在他之後的秦國,秦武公雄踞關中,始創縣制;秦穆公稱霸西戎,收復秦國所有領土。這些都是在秦文公奠定的基礎上實行的,由於史記和各方史料,對秦穆公之前的秦國國君的記載很少,所以後人也很少想起,秦國的歷史實際上是從秦文公開始的。
在這十個國家中,日後讓我們驚嘆不已的就是曇花一現的秦國,秦國自先祖秦非子始封秦地而得名,最初是周孝王身邊的養馬官。周宣王時期,西戎部落屢屢侵犯周朝西垂邊境。周宣王聽說秦國先祖秦非子的祖先,曾經世代幫助商朝鎮守西垂,抵抗西戎,於是就提拔秦非子的後代秦仲,命他帶兵抵抗西戎。後秦仲戰死,周宣王又命秦仲的兒子秦莊公帶著四個弟弟,抵抗西戎,後秦莊公順利驅逐西垂之地的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垂大夫,世代鎮守西垂,秦國從此時開始才真正有了建國的基礎。秦襄公時期,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被殺,秦襄公率領秦國軍隊驅逐鎬京的犬戎,親自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周平王念他救駕有功,將岐山以西的地方封賞給他,並封他為伯爵。秦襄公雖然得到封賞,但岐山以西的領土大部分都在西戎各部落的手裡,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里,秦襄公戰死,秦文公營建城邑,秦武公雄踞關中,秦穆公稱霸西戎,秦國的領土才得以全部收復。自秦穆公之後,秦國人把大部分目光,放在了與晉國人爭霸的戰略中,秦國也從此一蹶不振,到秦簡公時,秦國一半的領土都落到了魏國人的手中,又經歷了數十年,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即位,重用商鞅變法,秦國才真正強大起來,不在被其餘諸侯欺辱和輕視。公元前221年,秦國的第31代君主嬴政,消滅了華夏所有的諸侯國,一統天下,成為了中國的“始皇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真正統一的中央政權——秦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