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賢

聖賢

在儒學的王道信仰之中,生命的境界被分為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庸人。聖賢即是聖人與賢人的合稱,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通常是指被認為實踐了儒學生命價值觀的貢獻歷史和社會的人物。“聖賢”的地位其實是由歷代學者通過史書和官方祭祀制度確認的,而非個人的認同。

如:"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賢
  • 外文名:Sages
  • 拼音:shèng xián
  • 注音:ㄕㄥˋ ㄒㄧㄢˊ
  • 繁體:聖賢
  • 解釋聖人賢人的合稱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引證解釋,基本含義,中國意思,歐洲意思,儒家涵義,孔廟五聖,道統之聖,世俗之聖,賢人和君子,孔門十二哲,孔廟東廡,孔廟西廡,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聖賢
拼音:shèng xián
基本解釋:
[sage]聖人與賢人的合稱;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如: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引證解釋

  1. 聖人和賢人的合稱。亦泛稱道德才智傑出者。
  2. ①《易·鼎》:“彖曰: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②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③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
    ④唐 韓愈 《重答張籍書》:“吾子不以 愈 無似,意欲推而納諸聖賢之域。”
    ⑤明 王守仁傳習錄》卷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只恁的便罷。”
    ⑥清·范陽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別業)碑記》:“余嘗謂聖賢不必作神仙,而高過乎神仙。神仙雖不及聖賢,而斷不可不學聖賢。”
    ⑦清 秋瑾 《同胞苦》歌:“手提白刃覓民賊,捨身救民是聖賢。”
    老舍駱駝祥子》七:“他一向沒遇到過像 曹先生 這樣的人,所以他把這個人看成聖賢。”
  3. 聖君和賢臣的合稱。
    ①唐 韓愈進學解》:“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
    ②宋 王得臣 《麈史·國政》:“然 萊公 非賴 章聖 淵謀神斷,先發於中,而獨以倚成,又何以施其力哉?聖賢相濟,嗚呼盛矣!”
    ③清 龔煒 《巢林筆談續編》卷上:“聖賢相遭,君臣契合,足令千載下感激欲涕也。”
  4. 泛稱神、仙、佛、菩薩等。
    ①《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如生如滅理皆明,無相無為法不二,聖賢 彌勒 一雷同,怎生得受菩提記。”
    ②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數了羅漢,參了菩薩,拜了聖賢。”
    ③明 沈鯨 《雙珠記·真武靈應》:“空中果有聖賢,猛可地威靈宣現,雲霄旋轉,推移路一千。”
    ④《天地會詩歌選·<八拜歌>之二》:“五拜五祖為尊長,六拜六祖六聖賢。”
  5. 清酒濁酒的並稱。亦泛指酒。
    ①唐 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九醞備聖賢,八珍窮水陸。”
    ②宋 蘇轍 《九日陰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諸子》詩之三:“庭菊兼黃白,村醪雜聖賢。”
    ③金 麻革 《題李氏寓酒軒》:“我亦頗解飲,聖賢時一中。”
    ④清 錢謙益 《採花釀酒歌示河東君》:“請從酒國徵譜牒,為爾羅縷辨聖賢。”
    ⑤清 方文 《飲梅周文秋莊》詩之二:“有酒頻斟酌,何論聖與賢。”參見“ 聖人 ”。

基本含義

中國意思

在我國,賢者如字面意,為賢明有才德的人。賢字中有個“貝”,其本意為“多財”,所以中國古代也有說賢者為富有的人,但是此解較少。古文中的賢大多為對別人的敬稱或是指代英明的君主,或直接從表意,如:
賢,多才也。——《說文
以財分人之謂賢。——《莊子·徐無鬼》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史記
親賢臣。——諸葛亮出師表

歐洲意思

在遙遠的中世紀的歐洲,賢者是宮廷中的重要成員,一般為國王的軍師或者為宮廷中的占星師或占卜師,他們都被視為是智慧的象徵,向帝王們提供著最正確的意見。而在宗教中,賢者也扮演著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德魯伊教,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還是猶太教,都或多或少有著賢者的影子,他們一般都是其中有著崇高聲望的長者,抑或是高等傳教士或聖職者。

儒家涵義

楊萬江文
這裡談一談對儒家“聖賢”的理解,看看儒家所謂“聖賢”是怎么回事,因為這一點往往引起人們很多的爭議和不解,甚至使願意修養儒家道德的人因為誤解而入岐途。儒家所謂“聖賢”,按照《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第四十》的表達,是這樣一種人: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賢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捨與民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可謂賢人矣。”
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聖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捨者也。故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則可謂聖人矣。”(《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第四十》)
古之所謂聖賢有兩個非常基本的維度,一個就是“言足法於天下”,從而具有奠基和引領思想文化的基本路徑、基礎原則和方向之意義的人;一個就是“德配天”“若天之司”而健順天地萬物的秩序(禮),給天下和黎民百姓帶來愛和福址(仁)的人。聖人的思想和所作所為不僅本身是法於也達於天地之大道,而且因其“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而被人們以天之於天下的廣博之益來比喻其德(當然,聖人不等於天,這是個比喻的說法)。所以,《中庸》說: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中庸》)
在早期三代的文化中,前面述及的兩個方面是統一的,而且,實際上,聖人就是“聖王”,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他們不僅是奠基和引領思想文化基本路徑、基礎原則和方向“言足法於天下”乃至“為萬世立法”的人,也是實際地能夠“博施於民而能濟眾”(《論語 雍也第六》),帶給天下健順的秩序和人民福址的人。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們用不斷積累、探索、完善、繼承和開創著的思想、文化、制度和經驗去治理天下,從而對天下和人民產生了感覺如天降恩惠的巨大影響,並受到人們的讚美。也就是說,他們的“所說”,乃是他們“所行”的治理之法和具體實踐;他們的“所行”,乃是他們“所說”的具體體現。這就是三代之所謂“聖王”,也就是儒家理想中的“聖人”。
到春秋之時,“禮崩樂壞”。孔子出,整理和刪述三代之治的文獻,並以道理的解說向天下進言,試圖恢復三代之治的基本文化傳統,使天下免除混亂、從而化成天下。當孔子試圖說服天下時,他就必須也必要地對三代傳統作道理的解說。實際上,這就成為一種從道德修養到治平天下的一套“學問”。所以,王夫之曾經評論說“法備於三王,道著於孔子”。這是很恰當的。孔子自己不承認也事實上不是“聖王”,但他的道德、思想和知識的確已經達到聖人的高度,至少在具有“為萬世立法”的意義上,孔子被後世遵為聖人。但早期三代中前述兩個方面的統一就開始分化了。
我們看到,所謂“聖”,在思想文化制度知識和基本道理的方面,孔孟領世道千古,而實際政治中如何能夠“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那個意義,往往是政治上的所謂“聖上”,也就是對皇帝的要求。唐玄宗在《紀泰山銘》中甚至莊嚴地向天發誓說“一夫不獲,萬方其罪予。”一個人沒有獲得利益,那么各方的人都可以責備他。可見古代皇帝追求真正意義上的“聖上”“聖王”,是要體現普惠於民的。它叫“皇恩浩蕩”。那種陽光普照大地式的廣博恩惠,是“德配天”“達天德”之“聖王”的理想。在建制化的社稷國家中,也只有作為皇帝的“聖上”在其權力位置上才可能產生廣泛的普惠於民的效應。一個普通的人或許可以在自己的能力上產生有益於他人和社稷國家的影響,從而被人們以賢能和君子相讚揚,但這往往不足以具有普天之下恩惠萬民的廣博效應。所以,在實際政治中,普通的人稱“聖人”不僅是一個嚴重的政治糊塗事件,而且也言過其辭。因為事實上你產生不了那種“德配天”的廣博恩惠效應。我們通常可以把那些在社會中能夠為他人或社會公益帶來助益和貢獻、體現著良好道德,並具有成就的人,稱為“社會賢達”,我們也可以在德才兼備具有良好道德和治世才能的人中“選賢與能”,但較少有妄稱自己和他人是“聖人”的。在古代尚且如此,在現代,恐怕就更不能妄稱“聖人”了。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憲政國家更加重視制度對權力的制衡來防止權力過大和集中產生的弊端,任何人的權力和機會都很難象古代的“皇帝”那樣,既可能因為追求“聖德’而成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聖王”,也可能因為他一己之利一己私慾而置人民、社稷、國家於災難,甚至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的所作所為也可能對人民構成國家主義的災難。古代儒學強調前者,申說前者,現代儒學則強調怎樣避免後者,同時繼續申說前者,但少以古代意義上的“聖王”而論道德之於政治,因為現代社會中的國家領導人畢竟不是古代意義上的“王”了。但一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天下萬民福祉的位置,也是需要儘可能地張德性而惠及天下的。在今天的時代,多元的社會常常很難有什麼人能夠讓某一思想系統成為所有人都一致接受和奉行的那種絕對影響力(當然,那些甚至就沒有能力成其一套思想文化系統的人,就根本談不上往這方面說事);實際的政治和社會中,一個人的能力也遠難達到讓所有人都獲益的那種效應。政治處在左派與右派政策所影響著的不同人利益關係的巨大差異和爭執中,並形成政黨政治的局面。這樣的情況下,奢談“聖王”或“聖人”是不合時宜的。不是不允許你追求什麼,而是你事實上很難做到古代那種意義上的“聖王”或“聖人”。古代之所以可能,是因為那是從野蠻到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涉及最基礎層面的文明思想和傳統,但越是到後來,越是涉及更具體面的問題,人們之間的差別就越大。
所謂孔子之後,“儒分為八”,“道術為天下裂”,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個變化。乃至我們今天的全球化中,甚至在文明非常基礎的那些層面上也產生著來自不同傳統的巨大分岐和差別,我們這個時代是很難有“聖人”的。人們可以在精神上追求,但不可以妄稱,更不可以拿某種妄稱去投機。這是必須向儒門同道交待清楚的重大問題。或許,我們可以按照太史公對孔子的評論,聖人對於我們來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孔廟五聖

  1. 至聖——孔子孔丘
    以下為境界接近聖人孔子的人:
  2. 復聖——顏淵顏回
  3. 宗聖——曾子曾參

道統之聖

德全盡謂之聖人——指品德、智慧皆達到完美的人。根據儒家、道家、墨家的經典,聖人通常指古代的先王(聖王),也包括伊尹傅說等的輔佐聖王的老師及賢臣,還有最後繼承了先王道統孔子

世俗之聖

  1. 齊天大聖——孫悟空
  2. 萬聖先師——鬼谷子
  3. 智聖先師——諸葛亮
  4. 兵聖先師——孫子(孫武、孫臏)
  5. 畫聖— 吳道子
  6. 醫聖——張仲景、萬密齋(被康熙皇帝嘉封為“醫聖”)
  7. 書聖——王羲之
  8. 草聖——張旭、懷素
  9. 慧聖——東方朔
  10. 武聖——關羽
  11. 酒聖——杜康
  12. 史聖——司馬遷
  13. 文聖——歐陽修
  14. 樂聖——李龜年
  15. 茶聖——陸羽
  16. 棋聖——黃龍士
  17. 曲聖——關漢卿
  18. 情聖——唐伯虎、李煜
  19. 詩聖——杜甫
  20. 詞聖——蘇軾、李商隱
  21. 佛家聖人——釋迦牟尼
  22. 道家聖人——老子、莊子
  1. 至聖——孔子
  2. 復聖——顏淵
  3. 宗聖——曾子
  4. 述聖——子思
  5. 亞聖——孟子

賢人和君子

孔門十二哲

從春秋時代開始,截止清朝,兩廡共奉祀儒家歷代先賢先儒158位(牌位),代表儒家活生生的血脈傳承,也是為了說明凡是貢獻國家、社會、文化的人,都有機會躋身”聖賢“的行列。但由於歷史原因,現代有些孔廟並沒有恢復這一禮制,使兩廡淪為展廳,也使歷代聖賢之靈成為遊魂。”逝去的兩廡“被外國學者視為儒家文化傳統死去的表現之一。先賢:以明道修德為主。先儒:以傳經授業為主。
聖賢牌位聖賢牌位

孔廟東廡

奉祀先賢、先儒合計74位。
  1. 先賢蘧瑗字伯玉,衛國人,衛靈公稱賢大夫。
  2. 先賢澹臺滅明孔子門人,字子羽,魯國人。
  3. 先賢原憲孔子門人,字子思,宋國人。
  4. 先賢南宮适孔子門人,字子容,魯國人,孔子以兄之女妻之。
  5. 先賢商瞿孔子門人,字子木,魯國人,孔子以易傳。
  6. 先賢漆雕開孔子門人,字子若,蔡國人。
  7. 先賢司馬耕孔子門人,字子牛,宋國人。
  8. 先賢梁鱣孔子門人,字叔魚,齊國人。
  9. 先賢 冉儒 孔子門人,字子魯,魯國人。
  10. 先賢伯虔孔子門人,字子析,魯國人。
  11. 先賢冉季孔子門人,字子產,魯國人。
  12. 先賢漆雕徒父孔子門人,又名文,字子期,魯國人。
  13. 先賢漆雕哆孔子門人,字子歛,魯國人。
  14. 先賢公西赤孔子門人,字子華,魯國人。
  15. 先賢任不齊孔子門人,字子選,魯國人。
  16. 先賢公良孺孔子門人,字子正,陳國人。
  17. 先賢公肩定孔子門人,字子中,魯國人。
  18. 先賢鄡單孔子門人,字子家,魯國人。
  19. 先賢罕父黑孔子門人,字子索,魯國人。
  20. 先賢 榮旂 孔子門人,字子祺,魯國人。
  21. 先賢左人郢孔子門人,字子行,魯國人。
  22. 先賢鄭國孔子門人,字子徒,魯國人。
  23. 先賢 原亢 孔子門人,字子籍,魯國人。
  24. 先賢廉潔孔子門人,字子庸,衛國人。
  25. 先賢叔仲會孔子門人,字子期,魯國人。
  26. 先賢公西輿如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
  27. 先賢 邽巽 孔子門人,字子斂,魯國人。
  28. 先賢陳亢孔子門人,字子禽,陳國人。
  29. 先賢 琴張 孔子門人,字子開,衛國人。
  30. 先賢步叔乘孔子門人,字子車,齊國人。
  31. 先賢秦非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
  32. 先賢顏噲孔子門人,字子聲,魯國人。
  33. 先賢顏何孔子門人,字子冉,魯國人。
  34. 先賢 縣亶 孔子門人,字子象,魯國人。
  35. 先賢樂正克孟子門人,鄒人,在魯為政。
  36. 先賢萬章孟子門人,鄒人,佐《孟子》著作七篇。
  37. 先賢周敦頤字茂叔,宋代人號濂溪先生
  38. 先賢程顥字伯淳,宋代人,述明《五經》,號明道先生。
  39. 先賢邵雍字堯夫,宋人,號安樂先生。
  40. 先儒韓愈退之,唐時人。
  41. 先儒范仲淹字希文,宋時人。
  42. 先儒 胡援 字翼之,宋時人。
  43. 先儒韓琦字稚圭,宋時人。
  44. 先儒楊時字中立,宋時人。
  45. 先儒羅從彥字仲素,宋時人。
  46. 先儒李綱字伯紀,宋時人。
  47. 先儒李侗字願中,宋時人。
  48. 先儒張栻字敝夫,宋時人。
  49. 先儒黃乾字直卿,宋時人。
  50. 先儒輔廣光緒六年從祀。
  51. 先儒真德秀字希元,宋時人。
  52. 先儒何基字子恭,宋時人。
  53. 先儒文天祥字履善,宋時人。
  54. 先儒趙復字仁甫,宋時人。
  55. 先儒吳澄字幼清,元時人。
  56. 先儒許謙字益之,號白雲先生,元時人。
  57. 先儒曹端正夫,明時人,著《孝經述解》。
  58. 先儒王守仁字伯安,明時人。
  59. 先儒薛瑄字德溫,明時人。
  60. 先儒羅欽順字允升,明時人。
  61. 先儒 呂丹 字仲木,號涇野,明時人。
  62. 先儒黃道周字幼平,明時人,明末殉節。
  63. 先儒陸世儀字道威,號桴亭,明亡隱逸不仕。
  64. 先儒顧炎武清光緒三十四年從祀。
  65. 先儒湯斌字孔伯,清時人。
  66. 先儒 穀梁赤 字元始,周時人,著《春秋穀梁傳》。
  67. 先儒伏勝子賤,秦之博士,獨壁藏之作《尚書》傳四十一篇。
  68. 先儒毛亨漢時人,以《》學授毛萇
  69. 先儒后蒼字近君,漢代人,傳《禮記》於戴德戴聖
  70. 先儒劉德漢景帝之子,封河間王。
  71. 先儒許慎字叔重,漢時人,著《五經正義》。
  72. 先儒董仲舒漢代人,仕武席博識高才。
  73. 先儒杜子春東漢時人,著《周禮》解。
  74. 先儒 范甯 字武子,晉時人。

孔廟西廡

奉祀先賢、先儒合計74位。
  1. 先賢公孫僑字子產,仕鄭為大夫。
  2. 先賢林放字子邱,魯國人,問禮於孔子。
  3. 先賢宓不齊孔子門人,字子賤,魯國人。
  4. 先賢公冶長孔子門人,字子長,魯國人,孔子以其女妻之。
  5. 先賢公皙哀孔子門人,字季次,齊國人。
  6. 先賢高柴孔子門人,字子羔,衛國人。
  7. 先賢樊須孔子門人,字子遲,魯國人。
  8. 先賢商澤孔子門人,字子季,齊國人。
  9. 先賢巫馬施孔子門人,字子期,魯國人。
  10. 先賢 顏辛 孔子門人,字子柳,魯國人。
  11. 先賢 曹恤 孔子門人,字子循,蔡國人。
  12. 先賢公孫龍孔子門人,字子石,楚國人。
  13. 先賢秦商孔子門人,字子不,魯國人。
  14. 先賢顏高孔子門人,字子驕,魯國人。
  15. 先賢壤駟赤孔子門人,字子徒,秦國人。
  16. 先賢石作蜀孔子門人,字子明,周人。
  17. 先賢公夏首孔子門人,字子乘,魯國人。
  18. 先賢後處孔子門人,字子裡,周人。
  19. 先賢 奚容蒧 孔子門人,字子哲,魯國人。
  20. 先賢顏祖孔子門人,字子商,魯國人。
  21. 先賢勾井疆孔子門人,字子疆,衛國人。
  22. 先賢秦祖孔子門人,字子南,秦國人。
  23. 先賢縣成孔子門人,字子祺,魯國人。
  24. 先賢公祖句茲孔子門人,字子之,魯國人。
  25. 先賢燕伋孔子門人,字子思,魯國人。
  26. 先賢樂欬孔子門人,字子聲,魯國人。
  27. 先賢狄黑孔子門人,字子哲,魯國人。
  28. 先賢孔忠孔子門人,孔子兄伯尼之子。
  29. 先賢公西蒧孔子門人,字子尚,魯國人。
  30. 先賢顏之仆孔子門人,字子叔,魯國人。
  31. 先賢施之常孔子門人,字子恆,魯國人。
  32. 先賢申棖孔子門人,字子周,魯國人。
  33. 先賢左丘明周人,作《春秋》傳。
  34. 先賢秦冉孔子門人,字子開,蔡國人。
  35. 先賢 牧皮 孔子門人,魯國人。
  36. 先賢 公都子 孟子門人,十七弟子之一,魯國人。
  37. 先賢公孫丑孟子門人,齊國人。
  38. 先賢張載字子原,宋代人,號橫渠先生
  39. 先賢程頤字正叔,宋代人,與兄程顥同著作經書,號伊川先生。
  40. 先儒公羊高子夏門人,周末時人,著作《公羊傳》。
  41. 先儒孔安國孔子十一世,漢時人。
  42. 先儒毛萇字長生,漢時人,注《》傳著《毛詩》。
  43. 先儒高堂生字子伯,漢時人,《禮經》被秦毀獨能傳十七篇。
  44. 先儒鄭康成漢時人,受書於馬融, 融曰:我道東矣。
  45. 先儒諸葛亮孔明,後漢時人,輔劉氏重興漢室有前後《出師表》。
  46. 先儒王通字子淹,隋朝人,卒文中子
  47. 先儒陸贄字敬輿,唐時人。
  48. 先儒司馬光字君實,宋代人,著《資治通鑑》。
  49. 先儒謝良佐字顯道,宋時人,著《論語說》。
  50. 先儒歐陽修字永叔,宋代人。
  51. 先儒胡安國字康侯,宋時人。
  52. 先儒尹焞字彥明,宋時人,師事程頤著作《論語解》。
  53. 先儒呂祖謙字作恭,宋時人。
  54. 先儒 袁火 明時人。
  55. 先儒蔡沉字仲默,宋時人。
  56. 先儒陸九淵字子靜,宋時人。
  57. 先儒陳淳字安卿,宋時人。
  58. 先儒魏了翁字華甫,宋時人。
  59. 先儒王柏字會元,宋時人。
  60. 先儒陸秀夫字君實,宋時官左丞崖山之變以身殉節
  61. 先儒許衡字仲平,元時人。
  62. 先儒金履祥字吉甫,元時人。
  63. 先儒王夫之字而農,明末人,著作《周易內傳》。
  64. 先儒陳澔字大可,元時人。
  65. 先儒陳獻章字公甫,明時人。
  66. 先儒胡居仁字叔心,明時人。
  67. 先儒蔡清字介夫,明時人。
  68. 先儒劉宗周字起東,明時人。
  69. 先儒呂坤字叔簡,明時人。
  70. 先儒孫奇逢字啟泰,明時人,純孝篤學,博通經書
  71. 先儒黃宗羲字太沖,明時人,明亡歸隱於鄉。
  72. 先儒 張屐祥 字考夫,明時人。
  73. 先儒陸隴其字稼書,清時人。
  74. 先儒張伯行字考先,清時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