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鄉

琉球鄉

琉球鄉原名沙馬基,是位於台灣省屏東縣西南外海上的一個小島嶼,即琉球嶼,是台灣唯一的珊瑚礁島嶼,唯一無東北季風的觀光勝地,俗稱“小琉球”,面積6.8平方公里,為本縣內面積最小的鄉鎮市;人口密度則為全縣第二,僅次於全縣唯一的縣轄市屏東市。與屏東東港鎮有船舶來往,民生物資、水源亦由東港補給,屬於台灣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歷史沿革,地名由來,開拓緒論,開拓源流,建置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地形,地質,土壤,氣候,生物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社會,宗教信仰,築港,郵政通信,照明電力,自來水,交通,海運,道路,交通公具,航空,經濟,漁業,農牧與林木,特產,教育,初級中學,國小,政治,旅遊,花瓶石,蛤板灣,美人洞,厚石裙礁,烏鬼洞,山豬溝,中澳沙灘,觀音石,碧雲寺,紅蕃石,白燈塔,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琉球鄉原名為沙馬基,依據史籍記載,元朝時代台灣與琉球列島合稱琉球或嵧球、琉求。到了明朝改稱琉球列島為大琉球,台灣為小琉球。到了明朝初為台員、大員。到了明朝萬曆末年,荷蘭據台後設市,制若崇台,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灣,於是稱為台灣。而人們就將原來的小琉球名稱轉到台灣南部的沙馬基。
圖2:琉球鄉(小琉球)全景圖2:琉球鄉(小琉球)全景

開拓緒論

小琉球系一彈丸小島,不唯地質貧瘠,而且水源極為缺乏,昔時系一片蠻荒,林竹蒼鬱,瓦連全城。考小琉球之開闢,漢人之移入,誠與漁民之活動有關,因明代之台灣漁業,閩南沿海居民之生計多利賴之地,明福建巡撫南居益曾言曰:“海上之民,以海為田,大者為商,販於東西洋,官為給引軍國且半資之法所不禁,……其次則補魚……禁其雙桅巨艦,編甲連坐,不許出洋遠涉,而東番諸島,乃其從來采捕之所…。”
台灣既為「從來采捕之所」,可悉福建沿海漁民之來台捕魚由來己久,尤其小琉球嶼附近海面盛產「長者尺余,其子滿腹,脂黃味美,吳越人以為佳品(明萬曆年間李時珍撰『本草綱目』之烏魚子),更足以導致福建漁民追?其季節性移動而來此捕捉,此可由荷據時期之「台灣商務報告」中記述:「福建漁民來台捕捉烏魚之漁船,每年冬天總在一、二百艘以上,多時曾達四百艘,於安平荷蘭官署納稅登記後,駛往南方之打狗(今高雄),堯港(安平與高雄間之一小港)、淡水(下淡水溪即高屏溪口)等處去捕捉烏魚」等語。
圖5:琉球鄉慈善宮圖5:琉球鄉慈善宮
據此可知漢人之活動於小琉球附近海面,實遠在荷蘭人勢力之前,並漸盛於荷據時期。總之自宋、元以來,閩南沿海之漁戶,不斷擴大其活動範圍,更經常以尋覓其新漁場,其結果乃來至台灣西部及南部沿海,此實為必然之發展。同時因有此漁業活動,漁民以琉球嶼為停泊之所者必將有之,此亦為意料中事。由於漢人之日漸移入,更日漸與土著間發生深切之關係。生於斯,食於斯,後來竟作定居之計,並開漁農之端緒,更自茲鄭定漢民族移入之基礎。
明鄭復台之後(公元一六六二年),清廷鄭克爽降將黃梧建議,行遷界移民政策,劃廣東、福建等五省沿海三十里內之居民為內地,劃為界外,並嚴禁通海,不許漁舟商船入海,以堅壁清野之計坐困台灣,又斬殺鄭芝龍及其子弟十一人於北京,掘鄭氏歷代祖墳,成功據聞大憤,沿海漳州、泉州居民及明遺臣多來台者,鄭成功皆優遇之,此等移民,當時於東港、安平登入者眾多,而小琉球近東港,移民來往於東港、小琉球間捕魚採薪或移居於此作漁農業,定居者當亦有之。
康熙六十年(公元一七二一年)四月十九日,朱一貴反清復明之役興起,各地樹幟反應,台灣省通志政事志有:「王忠起義小琉球與一貴政府治」之記載,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四月王忠企圖東山再起,不幸於鳳山上里被捕,由此足證王忠之「起義小琉球」絕非孑然隻身,顯系集結鄉勇與一貴合攻府城,若然,則小琉球於康熙末年之居民當真甚伙。

開拓源流

據傳清雍正年間(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三五)有閩籍田深氏者,率族入墾本嶼杉板路(今之杉福村)之地,後移民漸眾,形成一聚落,因其地相思樹密布,遂曰相思埔莊。據屏東縣志稱:今琉球鄉碧雲寺之前身,稱觀音亭,即為田深氏於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所倡建,今上福村之田姓,多為其後裔雲。
乾隆年間(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泉州人先後移住本嶼,扶老攜幼,蝟集而至,是此地開發之極盛時期,墾區已遍及全域,時白沙尾、大寮、杉板路、相思埔、漁埕尾、天台、番仔厝、濫潭、坪腳仔、尖山腳、厚石等諸聚落先後漸次形成,其創建由來概述如下:
>白沙尾>大寮>杉板路>相思埔>漁埕尾>天台>番仔厝>濫潭>坪腳下>尖山腳、井仔口:>澳仔口>厚石
綜觀該嶼各聚落之創建,約在乾隆、嘉慶之際,足證當時全嶼俱已盡辟,惟因該嶼土質並非膏腴,不適農耕,墾民生活貧困,且因孤懸海中,船舶停泊不易,故異說殊多,此由台灣採訪冊詳異(二)小琉球火之記述可窺知,該文曰:「距鳳山之東港十餘里,巨浸茫茫中,有一嶼,曰『小琉球』,無山石,廣袤約十里許,平坦處可種藷蕷,又宜種西瓜,大如斗,附近貧民結廬居之,皆矮屋低檐,恐四面無山或風吹而去也,海多鹵古石,鹹水之所結,甚利,船觸輒碎,欲渡者只用竹筏。」
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清廷改弦更張積極獎勵移民開發,自是閩、粵人士移居者日眾,迄至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居民已達四百餘戶,男女二、三千口之眾(見鳳山採訪冊),該鄉全境之開拓至此全然就緒矣。

建置沿革

荷蘭占領時期(1624 ~ 1662年)
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荷蘭人自澎湖敗退,入據台灣本島,以台南為中心,將台灣本島劃為北部(台南以北),南部(台南以南),卑南(台東),淡水等四區。其統治勢力南伸至琉球嶼,大約崇禎六年(公元1634年)左右,據台灣撫墾志載:「居於小琉球島之『番社』,其眾千餘,兇悍異常,常加害荷人及中國移民,曾數討未服。」崇禎九年(公元一六三七年),荷蘭第四任總督普杜曼又統率荷兵百餘,及新港社土番百餘,與若干放索社土著(今屏東縣林邊鄉)前往小琉球征剿。當時小琉球住有土著千餘人,前曾經殺害荷輪金獅子號船員,並常迫害漢人,荷人乃決意報仇。以後,荷人將土著圍堵於其所隱藏場所及洞窟內,而以飢餓、放火等方法迫其就範,殺戮其三百以上,俘虜男女老幼七百餘,以船隻五艘運往安平,壯男供勞役,女則配予新港社土著為妻此後多次派兵搜捕逃脫之土著,並將該島嶼租予漢人耕作(據台灣省通志同胄固有文化歷代治理篇),從此琉球嶼土著絕跡,亦即小琉球曾被稱砂瑪磯之緣起也。
明鄭時期(1662 ~ 1683年)
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荷蘭人領有台灣,於十二月 三日祀山川神祇,以陳永華為謀主,辟荒,設官制改台灣為「東都」,改赤嵌樓為「水天府」,以熱蘭遮城為「安平鎮」,以舊荷蘭政廳為王府,北路一帶置「天興縣」(當時之開化里,今之佳里地方),南路一帶置「萬年縣」(今之鳳山地方),並於澎湖安撫司,以創設台灣設定郡縣之始。
更以周全斌總督承天府南北兩路,任官撫番,振飭綱紀,立法嚴明,愛民如子,因此,閩南沿海移民,聞風而至者甚多,時琉球嶼隸屬於萬年縣治之行政區域。
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成功薨,世子鄭經繼立,仍懷復明之志,於永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公元一六六四年)改東都為「東寧」,改天興、萬年二縣為二州,設安撫司於南(鳳山地方)北(嘉義地方)二路及澎湖劃府治為四坊,坊置簽首,理民事,制酃為廿四里,里置鄉長,行鄉治之制(據沈光學平台灣序),當時琉球隸屬治於萬年縣
鄭氏三代於台灣之郡縣建制,無疑是中華文化之一環,台灣孤懸海外,甫入版圖,立即行使郡縣制度,而消化延之,足以說明吾土吾民,血肉相承之關係。
鄭時代,實行兵屯,獎勵耕作,以限於人力,開闢區域,大玫仍以今之台南為中心,下淡水溪以南之地尚屬毒惡瘴地。其實除東港一隅及新園、萬丹之地,似有小集團漢人入墾之跡象,以及於琅喬一帶置兵屯墾外,整個屏東平野盡為番社,三五成群,建立於山麓水涯之間,而位於東港西南海面之琉球嶼,或亦有漢人之足跡。
清朝時期(1683 ~ 1895年)
永曆卅二年(清朝康熙十七年、公元一六七八年),清軍大舉進攻台灣,鄭軍雖寡不敵眾,仍奮勇抗戰一載。嗣經卒於永曆卅五年(清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正月,其子鄭克塽繼位,幼弱無能,不堪統率文武幕僚,人心漸趨離散,清軍復於永曆三十七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按施琅原為鄭成功初舉義之幹部,個性倔強,不肯輕易下人,而成功則命令必求貫徹,用法極嚴,不稍寬假,二人內心各存不滿,永曆五年(公元一六五一年)因施琅捕殺一改投成功之清兵,彼此破裂,施琅父及弟顯被誅,琅則走降清軍,成為日後鄭氏之勁敵大患。)率兵攻台,鄭軍不支,終於同年七月十九日向清軍投降,鄭氏父子三代領台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六一年~一六八三年)於是告終。
一六四四年清兵入關,中國內陸連年干戈,沿海各省居民因避內亂遷台者眾,散布於台島西部一帶,少數人住在琉球嶼。康熙六十年(一七二 一年)清延平復朱一貴事件後,將琉球嶼連同卑南覓、琅喬等地列為禁地。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清廷設台灣府,下置台灣、鳳山、 諸羅三縣。琉球嶼鳳山縣管轄,嶼上設六澳、六莊,是年眾水師泛官一員、目兵二十四員,屯守於白沙尾澳,是為小琉球駐軍之始。光緒十一年,台灣著手建省,巡撫劉銘傳奏準「量丈田畝、清查賦稅」以增加稅收並藉以建立土地制度之基礎。當中經編制保甲、清丈、改賦以及發給丈單,先後歷時六年之久,當清丈完成後,鳳山縣編制有土地「簡明總括圖冊」,其時琉球與今的新園鄉,合稱「琉球新園裡」。
清朝公元一六八三年領有台灣,一八九五年割予日本,前後計二百十二年。琉球嶼自公元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與卑南覓、琅喬奉禁列為化外,禁絕漢民往來。迄一八七五年(光緒元年)行開山撫番政策時,前後凡一百五十四年,始於開放,正式納入鳳山縣管轄之下。
日據時期(1895 ~ 1945年)
光緒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公元一八九五年),日本人入據台灣,六月十七日行始政典禮於台北市,設總督於善後局(前台灣巡撫衙署址),以海軍上將樺山資紀為第一任總督,施行軍政,置軍政、民政兩局,地方行政,全台設三縣(台北、台灣、台南)一廳(澎湖島)。
日本占據台灣後歷經施政上的改制
一、光緒二十一年八月改為一縣(台北)、二民政支部(台灣、台南)、一廳(澎湖島),台南民政支部下分置安平、鳳山、恆春台東四出張所,甚時琉球隸屬於鳳山出張所。
二、光緒二十七年(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公元一九零一年)廢三級制,改為總督府廳之二級制,全台島設定二十廳,將原鳳山縣轄劃分鳳山、蕃薯療(旗山)、阿猴(屏東)、恆春等四廳,而阿猴廳下分設東港、阿里港、枋寮等支廳,由警部擔任支廳長,時琉球莊改為琉球區,置區役場,隸屬阿猴廳東港支廳管轄。
三、光緒二十四年(日本明治三十一年、公元一八九八年)八月卅一日,台灣總督府公保條例(按保甲制度淵源於宋朝王安石)以十戶為甲,十甲為保,甲有甲長,保有保正,作為警察之補助機關。另就每保選拔壯丁十名,由數保聯合組織壯丁團,以輔助警察力量之不足,其實琉球嶼計置五保,並有壯丁團之設定。保甲制度一直推行至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昭和二十年、公元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前為止,此為台灣官制及疆域變遷之第二次大改革。
四、清宣統元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公元一九零九年)南北縱貫鐵路(台北-高雄)全線通車,對各項開發事業如製糖業、樟腦業、制茶業、製鹽業以及礦山之開發等亦漸具規模,且均為日本資本所獨占化。時日本為取得台灣之經濟利益及配合統一政策,將前所劃分之行政區域全島二十廳縮編為十二廳(台北、宜蘭新竹桃園南投、台中、嘉義、台南、阿猴、台東、花蓮港、澎湖),廳下設支廳,支廳下設街、莊、區。其時琉球嶼仍屬於阿猴廳東港支廳轄治。
五、民國九年(日本大正九年、公元一九二零年)台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次郎,一向主張文官總督制(適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主思潮高漲)改採同化政策,是年七月公布改定地方官制、改訂行政區域,廢廳設州。州下廢支廳設郡市,於九月間全面改制,將全台設台北、台中、台南、新竹、高雄五州,台東、花蓮港二廳及台北、台中、台南等三市,屏東地區改設四郡,設郡役所,郡有郡守,郡下則設街、莊,街有街長,莊有莊長,隸屬於高雄州。屏東地區各郡管轄如下:
屏東郡-屏東街、長興莊、鹽埔莊、高樹莊、里港莊、九塊莊、蕃地
潮州郡-潮州莊、萬巒莊、內埔莊、竹田莊、新埤莊、枋寮莊、枋山莊、蕃地。
東港郡-東港街、新園莊、萬丹莊、林邊莊、佳冬莊、琉球莊。
恆春郡-恆春莊、車城莊、滿州莊、蕃地。
於是琉球廢區役場,復又改置琉球莊,並設莊役場。迄於台灣光復再無變化。(公元一八九五年至第九次改革即公元一九二六年凡三十一年,至台灣光復即一九四五年凡五十年。)
中華民國
(1945年 ~ 1949年)
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昭和二十年、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戰敗投降,十月廿五日台灣省慶祝光復,恢復省制,初設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首任省主席陳儀),就原有州廳區域改設五大縣(原有之州)、三小縣(原有之廳)、九省轄市、三縣轄市
民國三十五年一月,各縣市政府分別成立後,縣市(縣轄市)下之行政單位為區(原有的郡)、鎮、鄉(原街、莊)、里、村,並於同年六月增設山地鄉,於屏東市下設東、中、南、北四區,原屏東、潮州東港、恆春四郡則分別改稱為區,仍因襲日據時期郡役所之轄區,除屏東市外均隸屬於高雄縣
其實琉球遂廢莊役場而改稱琉球鄉,隸屬於高雄縣東港區署,同年一月廿五日,琉球鄉公所正式成立,由蘇法出任首任鄉長,繼而設定琉球鄉民代表會,許新登當選為第一屆主席,旋許君於十月三日轉任琉球鄉長,原鄉民代表主席缺由王海遞補之,並於同日就職。
1949年以後
1950年台灣當局鑒於一部份省轄市經濟貧弱,各縣人口不均以及各縣市面積過大等因素,不利於實施地方自治,乃於八月十六日,“行政院”第一百四十五次會議修正通過「台灣省各縣市行政區域調整方案」,於同年九月八日公布施行,據此次調整方案,將原八縣九省轄市劃分為十六縣、五省轄市,原各區區署裁撤,原高雄縣合屏東市,劃分為高雄、屏東二縣,琉球鄉從此歸屬屏東縣管轄。同年十一月一日許新登當選光復後首任民選鄉長。翌年琉球鄉衛生所相繼成立,鄉農會早在1949年11月成立,而琉球區漁會、琉球郵局兩單位亦分別於1955年7月15日及1960年10月5日次第創設。1963年3月政府為便利鄉民對外之電話特設琉球電信代辦處,1978年9月21日復將代辦處改設為琉球電信局,繼於1980年1月4日,將原手搖式電話換裝為自動撥號電話,至此,琉球之機關、團體大備。今人口約一萬二千人,全鄉行政區域有本福村、漁福村、中福村、大福村、天福村、南福村、上福村、杉福村等八村,民間習慣劃分為四個角落。

地理環境

全島呈短靴狀,表面有兩條地塹,一條為東北-西南走向,另一條為西北-東南走向,此二小地塹相交於本島中央,全島被分為4塊小台地,故有“剖腹山嶼”之稱,在地質學上頗具研究價值。
圖2:小琉球標誌之一——花瓶石圖2:小琉球標誌之一——花瓶石
珊瑚礁所構成之低矮岡陵,平地很少,土壤皆因受紅壤化作用而呈現紅色基盤為泥質頁岩層,為三世紀上新世紀之古亭坑層,表面上覆蓋珊瑚礁石灰岩。沒有河流,最高點為東南台地87米。

位置

琉球嶼位於高屏溪口之西南,東經一百二十度二十一分五十五秒,北緯廿二度十九分四十八秒,即東港鎮西南海面約八浬,高雄市南南西方約十八浬之海上,孤懸海中狀似一隻飄浮於台灣海峽之鞋子,為台灣本島附近十四屬島中唯一珊瑚礁島嶼。
圖1:琉球鄉在屏東縣的位置圖1:琉球鄉在屏東縣的位置

地形

琉球本嶼為一丘陸地,地形最高處稱為龜仔路山,海拔87公尺,素為航海者之指針。形勢東西狹窄,東西最寬處僅2公里,南北長4.1公里,北部稍寬,南部較狹,系由珊瑚礁石構成之一地壘台地,遠眺,似睡臥者之腹狀。島之長軸從東北伸向西南,周圍13公里,面積僅有6.801平方公里,全島被兩條交叉地塹切割成為四塊台地,一條走向東北至西南形成中央地溝,為島中主要交通孔道(由白沙至海子口);另一條走向西北至東南,通過島之中央,外形較不明顯,為名符其實之剖腹山,故俗稱「剖腹山嶼」。

地質

本嶼是台灣屬島中,唯一的珊瑚島,表面被珊瑚石灰岩覆蓋,海岸被隆起的珊瑚礁圍繞。石灰岩洞地形及珊瑚礁海岸地形遍布全島,較著名的如烏鬼洞美人洞山豬溝等。琉球嶼珊瑚石灰岩質與鳳山珊瑚石灰岩相似,琉球嶼之四塊台地表面,均被紅土質土壤所覆蓋,而呈紅土台地。
琉球鄉地圖
這些紅土系珊瑚石灰岩長期風化後之產物,其風化後之結果,使珊瑚石灰岩僅剩下不可溶性之紅色氧化鐵氧化矽等雜質,因而成為鮮明之紅色,全屬貧瘠乾燥之地不宜耕作。

土壤

琉球嶼蘭嶼綠島等台灣其它離島不同,是屬於珊瑚島,島上隨處可見出露的珊瑚礁石灰岩。珊瑚蟲聚集生長,並且分泌鈣質物沉積成珊瑚礁。珊瑚生死接替,新生的珊瑚繼續把礁體搭建在老死的珊瑚骨骸之上,累積而漸成珊瑚礁石灰岩。
島上除了珊瑚礁石灰岩外,還有些地方出現碎屑石灰岩。當珊瑚礁體被波浪打擊破碎成砂粒而並被搬運、堆積、再膠結後形成次生的碎屑珊瑚礁石灰岩。

氣候

本嶼氣候特徵是溫暖乾燥,七月均溫最高27.9度,三月均溫最低17度,年平均雨量約1000公厘,六月最多平均2657公厘,十二月最少,平均1.9公厘。本地每年夏秋之際多颱風侵襲,為全省颱風頻率最高處,而本區更位於台灣能量最大、雨量最多之颱風路徑(約占台灣颱風路徑百分之32倍左右)之中,故此地之建築與設施均需考慮強風與巨浪之襲擊諸因素。
圖4:琉球鄉景點地圖圖4:琉球鄉景點地圖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陸域動物
小琉球有原始熱帶海岸森林,蘊育具有特色的野生動物。鳥類以居留性留鳥白頭翁綠繡眼為主;夏候鳥有黃頭鷺、家燕冬候鳥有磯鷸、紅尾伯勞;秋冬海岸上有過境鳥如赤腹鷹、灰面鵟鷹,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見稀有的黑鶇。蝶類多為鳳蝶粉蝶、蛺蝶等蝶種。夏日的時候,在小琉球美人洞、山豬溝一帶,還可看見螢火蟲飛舞。
紅尾伯勞紅尾伯勞
潮間帶動物
小琉球海域的魚類資源豐富,魚類至少有631種,軟體動物約468種。甲殼類雖然數量較少約53種,但有些種類數量可觀且色彩豐富,尤其是寄居蟹在沙灘上隨處可見,大型的陸寄居蟹則常隱身於岩壁間、礁石上。梅氏長海膽蜈蚣櫛蛇尾匿居在潮間帶的岩縫中,是最常見的潮間帶物種。珊瑚資源亦相當豐富,整座小琉球被隆起的珊瑚礁圍繞,色彩斑斕的魚兒悠遊其間,十分適合進行浮潛活動。

植物資源

因珊瑚礁地質之故,全島植物大都具有抗風、抗潮、耐鹽、耐旱等特性。蛤板灣沙灘有海灘沙地草本植物,如馬鞍藤、濱刀豆、雙花蟛蜞菊等。天台觀日台、露營區等地的海岸岩隙植物群,有台灣灰毛豆、馬氏濱藜、石蓯蓉等。海岸常綠灌叢多見於烏鬼洞、肚仔坪潮間帶等海岸叢林外側,如林投草海桐等。

社會

宗教信仰

島上居民最大之精神寄託為求神拜佛,尤其衷於廟宇的興建,境內之大小廟宇約計有六七十間,規模較大的有靈山寺、幸山寺、水仙宮、騰風宮、福泉宮、三隆宮、三仙宮、碧雲寺、五王宮、聖后宮、王母宮、水興宮、天興宮、三興宮、五蓮宮、龍鳳寺、池隆宮以及在大福村、南福村、杉福村各設有一福安宮
考琉球先民多來自福建泉州、漳州二州,故島民所奉祀者為原地具有地方性、鄉土性之神祇,雖荷蘭人曾帶來基督教(本嶼尚有一座長老基督教會),西班牙帶來天主教,日本人帶入神道(天主教、實行教)、佛教(天台宗真宗)等,但隨著主政者之更替,即迅速恢復其原有之信仰。鄉民所奉祀之神祇雖殊,但彼等之誠心則一,善男信女崇教求神之心至為強烈,幾乎視為萬能之主宰,小至生病求藥,大至建造漁船、漁船出海、結婚擇日、出殯擇時、建屋破土、新居落成無不叩拜問卜,求神指引。
蓋以海為生,生命堪虞,惟有求諸神明,祈求庇護保佑,風調雨順,依此信念發為虔誠,實亦出於環境所需而不得不然也,故耗費於祭祀之財物殊多,尤其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之觀音佛祖聖誕,島上居民幾乎進入狂熱崇拜的情境,每一村落大小廟寺,均有酬神、外台戲活動,延續五、六十日之久,成為島上重要之盛事之一,對該鄉的經濟之發展造成相當影響。每三年的迎王爺活動,全鄉居民不管身在何方,皆會回鄉參與迎神活動,可謂本鄉最重要盛事。

築港

琉球嶼系由珊瑚石構成之地壘台地,海岸線更因?古岩突出,並隆起于海中,雖白沙尾、杉板路、澳仔口、大海邊有部份砂質,但近海岩礁碁布,是以船舶停靠不易。
日本據台後,以為港灣之建設,實有資助琉球之開拓,於民國二十五年(日本昭和十一年、公元1936年)十一月廿五日起於白沙尾興建「琉球莊避難港」,翌年(1937年)十月廿五日全部竣工,總工程費為八萬日元
台灣光復後,因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軍之轟炸,全省百廢待興,政府無力及此。迄至1956年,政府鑒於琉球嶼四面環海,附近海面漁產豐富,嶼民百分之九十以上均賴捕魚為生,更因白沙尾漁港泊地狹小,無法容納已有之漁船停靠,部份漁船被迫分散停泊各村澳外海,常因季節性之強風或潮流影響,導致船毀人亡,漁民生命財產無法獲得安全保障。
於是擴建白沙尾避風港,第一期工程該年(1956年)三月開工,迄翌年(1957年)五月竣工。第二期工程於1958年五月開工,翌年五月竣工。(該工程位置在今老人會前,故一般人稱之為「內港仔」)此一工程之擴建,對於促進琉球鄉之開發與繁榮影響至為深遠。
惟漁船數量不斷增加,政府遂另闢第二漁港,1971年由台灣省漁業局進行勘測規劃,地點在大福村,此新辟漁港全部竣工後,對發展漁業及觀光,便利交通,繁榮經濟效益,實難予估計,亦使琉球邁入劃時代之新里程。
考大寮漁港開闢之主要目的,系作為現有小琉球漁港之輔助港,供琉球漁船休息避風之用,蓋因琉球受地理環境暨法令之限制,無法設定漁市場,所有漁船之漁獲物均運往東港、高雄區漁會魚市場銷售,至出海所需之物質及補給品,如油、水、冰、食糧等,皆需由台灣本島供應,新漁港興建目標僅為避風、休息港,至於修護、保養、造船等仍需往東港、高雄行之。

郵政通信

台灣之郵政始自明鄭時代,依照明朝制度,設鋪令兵勇遞送事務,至清朝仍沿襲之,屏東地區之設定郵傳則始自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至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據鳳山縣採訪冊丁部規劃篇載,已增設有東港鋪,置鋪司一名,鋪兵六名,上述郵政均屬官制。
台灣建省後,巡撫劉銘傳,依據從來之驛站制度,參照中國海關郵政部之先例,依光緒十四年一月公布之台灣郵政章程,於六月十四日施行新式郵政,驛站分總站、正站、腰站、傍站四種,台北乃至台南設定總站,自兩地(南北本路)一日路程之驛站為正站,正站之中間驛站為腰站,其支線為傍站,使用兵勇遞送公私檔案。遞送系以驛遞方法,其速度每小時十華里,自台北出發至恆春鎮費時七日半,如欲托送私信,需付以高價之酒資。
日本人據台後,自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一月一日起,開始辦理公眾郵政,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十月實施郵政法,嗣後隨同交通機關逐漸發達(據高資治台灣三百年史)。琉球嶼因孤懸於台灣海峽,開發較遲緩,郵局之創設遲至於光復後之1960年10月5日,地址位於本福村中山路旁。
電信與電話
台灣電信之裝設,始自清同治十三年,日軍侵犯牡丹社,欽差大臣沈葆楨治軍台南奏請急設電線,至光緒三年(1877年),先行開辦自台南至鳳山旗後間之工事,自郡治至安平及旗後兩線總長九十五華路,是為南路線,同年九月完成。日本據台後,自光緒二十年(1894年)十二月起,開辦公眾電報。屏東自民國十四年(1925年)十二月於鵝鑾鼻新設無線電信局,其通達距離一千二百公里。本省之電話在光緒十六年(1890年),英國人曾為申請裝設而未獲準。日本據台後,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公布台灣總督府電信局組織規程,同年四月訂定台灣電話接線規則,七月始營電話業務。
琉球嶼之電訊業務,始自民國二十六年(日本昭和十二年,公元1937年)十一月卅日動工興建「琉球嶼無線電信所」,翌年五月竣工,總工程費一萬二千日元台灣光復後於1963年1月18日成立高雄電信局轄琉球電信代辦處,由鄉公所代辦,以來話傳呼長話去話方式與外通話,鄉民慶幸與本島之時空距離已拉近。
1973年10月31日裝設交換機,開放人工市內電話。當時系手搖式電話,對外通話需接續手續藉超短波無線電路聯絡,仍感諸多不便,故使用並不普遍,嗣後經本鄉各方人士奔走爭取,終於在1978年9月21日獲得改設為電信局,首任局長為何文雄先生,繼於1981年元月4日淘汰人工手搖式電話換為自動電話,至此電話之使用始普及於家家戶戶,電信局局址設於白沙尾港口旁。

照明電力

琉球之照明用電,始自1969年,由鄉長王海先生所爭取。初設鄉營火力發電廠於大寮觀音亭旁,以火力發電供給家庭照明,當時鄉民莫不額手稱慶。然因電費過於昂貴,電力微弱不足,具供電時間甚短,無法滿足鄉民需求。
政府為減輕鄉民負擔,提高離島生活水準,遂於1974年4月1日移交台灣電力公司接管,遷廠於大福村龜仔路海邊。電價亦隨接管比照台灣本島計算,但供電量、供電時間仍有限制,依然未能稱便用戶。
台電為配合政府改善離島居民生活政策,徹底解決琉球居民用電需求,毅然決定於台灣本島及琉球間敷設海底電纜,引接本島電力系統供應琉球所需電力。電纜施放工程自1980年4月5日開始,同年六月廿五日竣工(日本人承包),全長14.7公里,總工程費一億六千萬元,在台電陳董事長蘭皋先生按鈕通電後,全鄉步入全日供電,居民之用電問題,終於獲得徹底解決。

自來水

琉球土質貧瘠,地下水源不足,非僅無以灌溉,日常生活飲用、洗滌亦深為缺乏,自古即為島民切膚之苦。民國六十年八月,政府為紓解此一民困,特派專家鑽探,測有地下水層,遂籌建琉球給水站,隸屬於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東港營運所,抽取地下水,供應全鄉之需,水荒始獲解決。
唯因琉球地形陡峭,雨水容易流失,尤其1979、1980兩年,連續乾旱,滴雨未降,導致地下水源日益枯竭,水荒日趨嚴重,居民三餐用水,常有不繼之虞,婦女於井邊大排長龍,苦候一、二小時仍得不到一桶淡水之擁擠慘狀,時有發生。有鑒於此,鄉民曾經請求派軍艦從台灣載運淡水至琉球,再用消防車分配各用戶。
政府為徹底解決此一民困,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奉“總統”蔣經國先生之指示,於1981年5月20日起耗資二億三千萬元之巨款,敷設台灣本島林邊鄉崎峰村)至琉球間之海底輸水管,此一東亞最長海底管線工程,於同年七月十九日竣工(日本人承包),是日台灣省政府林主席親臨林邊鄉崎峰國小主持通水典禮,當時氣候惡劣,風雨交加,但全體鄉民在柯文福縣長主持之慶祝活動仍熱烈異常,其感激、雀躍之情,溢於言表,蓋歷代居民深以為苦之飲水問題,繼琉球全日供電之後,亦於政府愛民之德政下,終於獲得澈底之解決。

交通

小琉球位於台灣本島屏東縣西南方大海上,是台灣唯一的一座珊瑚礁島嶼。前往島上方式為自東港港口搭乘交通船,船行時間約25至30分鐘即可抵達。

海運

對外唯一交通為海運,島上有白砂大福兩港,以前者較貼近琉球市區。往來則以屏東縣東港鎮往來最密切(航程約30分鐘),周末另有往來高雄市真愛碼頭航線(航程75分鐘)。

道路

本嶼現有主要道路有二:一為自白沙尾起及至天福村、南福村之海仔口,係為琉球的縱貫公路,縱長大約4.3公里,原為路面狹窄起伏難行,1953年台灣當局“警備總部”於琉球設立職三總隊,經全體官兵與隊員將此縱貫幹線之路基闢為六公尺,各村之道路亦於同時拓寬並鋪設柏油。1973年4月洪江城鄉長為增加地方財富、開闢自治財源,極力發展觀光事業,闢建道路,於1974年規劃開發“美人洞”風景區,並於沿海開闢環島公路,全部工程仍悉由警備職三總隊支持。環島公路與縱貫公路為主要幹線,支線遍及各村落及名勝、古蹟區,可謂四通八達,不僅本地居民稱便,更有助於觀光事業之發展。

交通公具

琉球嶼之交通工具,計有公車、計程車、篷布車、機車出租等。琉球之海陸交通,經迭次開拓充實,今已四通八達,其交通之便捷,不僅使琉球有都市之方便,亦有鄉村之寧靜。
小琉球交通出行略圖小琉球交通出行略圖
加以該島孤懸台灣海峽,空氣不受污染,沿岸水石相搏,海水碧綠澄澈,景色幽美入勝,古蹟引人遐思,尤以朝暉晚霞,極具熱帶海洋美景及南國風光,置身其中令人有脫凡塵世、處身蓬萊仙島之感。往昔史籍所載:“貧民結廬居之,皆矮屋低檐”之景象,經歷代先民之打拚及慘澹經營,不僅早已成為歷史陳跡,光復後由於政府之銳意建設及琉球嶼民之刻苦奮勵,今已被譽為“海上樂園”。

航空

昔日曾有小琉球機場往來高雄小港機場,今已廢止。

經濟

漁業

本嶼可耕農地不多,四面環海,又位於北赤道洋流黑潮支流所經之沖,洄游魚類甚豐,具漁業發展的優越條件,加以土地貧瘠,不力農耕,是故自古以來漁業便為本與島民的經濟命脈。
因國內經濟蓬勃發展,國人從事漁業意落,人員缺乏,紛紛雇用外國船員。經濟產業早期以椰子、漁業為主,光復前後則是石頭、石灰、漁業、地瓜及花生,則以漁業、芒果、休閒漁業(箱網養殖)及觀光事業為主。
琉球嶼近海為台灣省首屈一指的著名漁場,島民大都以捕魚為業,水色澄明,游魚歷歷在目,素有琉球龍宮之名,故漁業始終為島上經濟之命脈。
日據時期,鑒於附近海上漁產豐富,遂於民國十四年(日本大正十四年、公元1925年)成立漁業組織,以輔導漁撈技術及謀取漁民之福利。當時裝置動力之漁船有一百二十艘,會員五百名,從此漁產豐收,年有發展。尤其民國二十六年(日本昭和二年、公元1937年)十月,所謂「琉球嶼避難港」工程竣工後,不僅當地漁民之生活及福利獲得顯著改善,亦使琉球嶼成為台灣南部地區漁撈業者之避風港及漁場中心。
台灣光復後,於1955年7月15日正式成立琉球鄉漁會。漁民於近海捕獲之魚類多為延釣魚,如旗魚、串魚、雨傘魚、鯊魚等為主;沿岸捕獲者以帶魚刀魚飛魚、?魚、烏魚尖嘴魚為多。島之周圍,尚有虱目魚苗、龍蝦、夜光螺、活珊瑚等多種特產。

農牧與林木

琉球嶼全島6.8平方公里,除了建地外,主要為雜木林地、農地、草生地、海灘等,其中農耕地面積140公頃,全為旱田,亦即所謂看天田。因本島地形起伏,土壤又為隆起珊瑚礁石灰岩風化而成的紅土壤,加上沒有河流,缺乏灌溉設備,耕作不易,只適合種植耐旱性之陸稻、甘薯落花生等雜糧及少數木瓜芒果番石榴蓮霧等水果,其它散布各地之銀合歡相思樹林投野鳳梨)、竹林等雜林,與分散全島各處的天然草地以及農地廢耕荒蕪之地占大部份。
1980年以前本嶼尚有部份農地種植陸稻,因連年乾旱,收成不可靠,農民耕作意願低,廢耕頗多,逐漸增加甚至荒蕪。琉球嶼之農作物栽培以甘藷為主,其次為花生果樹類,甘藷與花生連年欠收,其栽培面積大幅減少。農會極力推廣果樹,以芒果為主,甜度高,較早熟,轉為本島之主要經濟作物。本嶼農地雖不生產價值作物,但有一所頗具規模的農會。

特產

海產

教育

琉球鄉未設高中、高職以上學校,國中畢業後若欲升學需至台灣本島

初級中學

屏東縣立琉球國中

國小

屏東縣琉球鄉琉球國小
屏東縣琉球鄉天南國小
屏東縣琉球鄉全德國小
屏東縣琉球鄉白沙國小

政治

第1屆鄉長:許新登
第2屆鄉長:黃醮
第3屆鄉長:陳金頓
第4屆鄉長:陳上興
第5-6屆鄉長:王海
第7-8屆鄉長:洪江城
第9-10屆鄉長:蔡朝和
第11屆鄉長:林福泉
第12屆鄉長:蔡文明
第13屆鄉長:蔡家強
第14-15屆鄉長:洪義詳
第16屆鄉長:蔡天裕
第17屆鄉長:陳隆進
警政治安
屏東縣警察局東港分局琉球分駐所

旅遊

花瓶石

花瓶石為小琉球島上最著名的景點,其形成原因是原本的海岸珊瑚礁被地殼隆起作用所抬升,然後頸部受到長期的海水侵蝕作用,因此形成上粗下細,類似花瓶的特殊造型,加上岩頂上長滿了臭娘子以及盒果籐等植物,如同插著花草的花瓶,因此便取名為「花瓶石」。
本景點由於鄰近小琉球主要的出入港口-白沙港,因此常成為第一個旅客造訪的琉球嶼景點,有許多遊客在此觀景與戲水,但是過度接近有可能會降低花瓶石的景觀品質。
在花瓶石周圍,還可以看見目前正在海水面下新形成的珊瑚裙礁,也是琉球嶼還正受到地殼隆起作用的證據之一。

蛤板灣

蛤板灣(威尼斯海灘)
琉球嶼沿海主要是侵蝕性的珊瑚礁岩岸,只有幾個屬於堆積地形的沙岸,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位於西部蛤板至烏鬼洞一帶的蛤板沙灘。蛤板沙灘屬於貝殼沙沙灘,約有一百公尺長,人們可以在此親近大海,進行浮潛、游泳、玩水等遊憩活動。
此外,因為蛤板沙灘面對西方的海洋,所以在傍晚的時候遊客可以在此欣賞海面上的日落美景。

美人洞

美人洞琉球嶼風景區之一,為鄉公所於1975年以公共造產方式闢建而成。該洞位於琉球嶼東北角,距鄉公所約一公里,在杉福村東北側外緣,北山面海,奇石陳列,花草叢生,洞外碧波萬頃,茫無際涯,身臨其境,靜聽濤聲,仰望奇石,胸襟不禁為之豁然開朗。
風景區以環島公路分隔為兩部份,路過收費站不久,右側有一條水泥石階向下伸入珊瑚區中,于美人洞處銜接環島公路時,左側另有一條水泥石階向上伸入珊瑚礁山坡地中,人行步道長約四公里。風景區斷續相連約二十餘洞,天造人塑、各有特色,重要景點包括:(一)曲徑探幽;(二)天外天;(三)蝙蝠洞;(四)情人坪;(五)仙人洞;(六)仙人泉;(七)怡然園;(八)迷人陣;(九)一線天;(十)榕岩谷;(十一)寧靜谷;(十二)望海亭;(十三)美人洞等。

厚石裙礁

厚石裙礁主要分布於琉球嶼東南沿海一帶,大約是大寮港與海子口之間。沿岸是綿延不絕的珊瑚裙礁,在裙礁內則是大片平坦的海蝕平台,受到海水的侵蝕作用,全區海蝕平台呈現凹凸不平的狀態,怪石嶙峋,與其他景點的景觀截然不同。
因為厚石裙礁尚未經過人為開發,整體自然景觀還保持得很完整,加上鄰近海岸公路,因此吸引許多觀光客到此駐足欣賞美麗的自然風光。

烏鬼洞

琉球島上珊瑚多屬石灰岩,因此洞穴地形遍布,最著名者為地處琉球嶼西南方,天福村海岸的烏鬼洞
該洞自古即傳說紛紜,相傳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遺臣延平郡王鄭成功,光復台澎,驅走荷蘭人,少數黑奴被棄於此,潛居該洞,洞在岩石隙縫間,俯瞰黯然深黑,不知深長几許,據傳清時洞中之石桌、石椅、石床、石碗等器皿,尚俱全,銀器、珠寶等亦時有發現,可惜於今洞口塌陷已不能進入。1975年琉球鄉公所以公共造產方式開發為風景區,其建設包括有甘泉、碧濤亭、怡橋、冽池、幽情谷、別有天、浩然亭等名勝據點。

山豬溝

山豬溝位於杉板澳口左上端,與烏鬼洞銜接相通,溝為斷崖所形成,怪石嵯峨,起伏交錯,形勢頗為峻險。崖深數丈,曲徑通幽,迂迴四百公尺,谷內遍布荊棘苔藤,花草叢生,仍然保持原始風味。
此溝據云山豬出沒而得名,又傳往昔有一隻山豬精潛修數百年,已可隨意變化成人形。有一天,天上仙女下凡到海邊沐浴,將衣衫放置於岸上,山豬精發現了,暗地將仙女的衣衫竊走,仙女完浴,找不到衣裳,無法升天,只好隱入樹林中哭泣,山豬精脅迫求婚,仙女佯為應允,等山豬精交還衣服後,穿好衣裳升天而去,從此山豬精終日相思嚎啕,最後為情而憤死,於是後人就把這個山溝稱為山豬溝。

中澳沙灘

中澳沙灘在琉球嶼東側由龍蝦洞至白沙新港間的沙灘為「中澳沙灘」,也是琉球嶼上的主要沙灘之一。其主要是由珊瑚礁碎屑、有孔蟲與貝殼碎屑所組成的海積地形。除了適合海濱遊憩活動之外,中澳沙灘也可以進行潮間帶生物觀察與夜間的觀景活動。

觀音石

觀音石位於厚石一帶,因外貌酷似面海觀音沉思佇立的模樣而得名。與花瓶石、紅番石並列為小琉球三大地標。

碧雲寺

碧雲寺位於本嶼大寮莊山頂,即上福村與大福村之間,恰當琉球嶼之中心,主奉觀世音菩薩,小琉球居民無論婚喪喜慶、求姻緣、問生病、求漁船滿載等等,必前來求籤請示,是鄉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
在清朝雍正年間(公元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年),有一位籍叫田深氏者,自打狗遷移至本嶼杉板路居住(為今上福村田氏祖先),那時他在今碧雲寺前園宅內構建一座小茅舍從事牧羊。有一夜,他夢見南海普陀山觀音佛祖要他在此地建立廟寺,田氏驚醒,感念佛祖的靈顯,於是遍告島民,共同計畫將他的土地損獻出來建廟,就在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建立一座草廟名為「觀音亭」。並雕刻佛像,永為敬拜,據說鄉民求卜都很靈驗,因此香火鼎盛。

紅蕃石

紅蕃石位於厚石一帶,為一顆珊瑚礁岩,遠望有如印地安人頭。在早晨日出時,與鄰近岩石背光景象,宛如戀人相望,十分浪漫。

白燈塔

琉球嶼現有燈塔兩座,一座位於白沙尾港口,當船近臨該嶼和進港時,多以此塔為主要目標;另一座位於北緯二十二度十九分四十八秒,東經一百二十度二十一分五十五秒,在琉球嶼東南尖山之頂,為國際性之燈塔,係為日據時代高雄州水產會於民國十八年(昭和四年,1929年)元月十四日所興建,總工程費為一萬零三日元
整座塔之造為混凝土圓形白色,高度自基座至塔頂一十公尺,水平面至塔頂有八十八公尺之高,為第四等閃光(每二秒二一,閃光一次),其光度射程可達二十浬之遠,亮如白晝,日夜自行閃光。該塔與鵝鑾鼻燈塔同具有指引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往還船隻之功能,更是漁船航行之指針,亦同屬國際性燈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