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明鄭時期將領)

陳永華(明鄭時期將領)

陳永華(1634年-1680年),字復甫,抗清名將,明朝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今漳州台商投資區石美村)人,明末舉人陳鼎之子。陳永華十五歲時,其父任同安縣教諭。清兵下福建時,陳鼎自殺。鄭成功在廈門開府時,陳永華才二十三歲,後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陳永華對鄭成功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並譽“永華乃今之臥龍也”,授予“咨議參軍”之職,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將。

康熙十三年(1674年),陳永華任東寧總制使。這時三藩之亂爆發,受耿精忠之約,鄭經率領大軍進入大陸。鄭經之子鄭克臧監國,陳永華於是協助女婿鄭克臧總管台灣政務,所以遭馮錫范劉國軒嫉恨排擠。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因憂悒成疾,當年在台灣病逝。鄭經親臨弔喪,謚文正。後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縣柳營鄉果毅村)。

基本介紹

  • 本名:陳永華
  • 別稱:陳近南
  • 字號:字復甫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明朝福建路漳州府龍溪
  • 出生時間:1634年
  • 去世時間:1680年
  • 主要成就:在東南堅持抗清,在台灣大興文教
  • 官銜:咨議參軍、東寧總制
  • 諡號:文正
人物生平,東南抗清,追隨鄭經,大興文教,晚年逝世,主要成就,教育建設,經濟建設,社會治安,人物評價,史籍記載,親屬成員,父親,妻子,子女,侄子,後世紀念,永華宮,夢蝶園,永華路,永華里,人物墓地,身份爭議,藝術形象,

人物生平

東南抗清

崇禎七年(1634年),陳永華出生。陳永華父名陳鼎。陳鼎是明朝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崇禎十七年(1644年)中進士。陳永華年輕時寄籍漳州府龍溪縣,通過科舉,取得龍溪生員的資格。
順治五年(1648年、南明永曆二年),清軍攻陷同安,陳鼎在明倫堂自縊。當時陳永華只有十五歲,為博士弟子員。清軍入城後,陳永華出逃。當時鄭成功占據廈門,圖謀恢復明朝江山,於是延攬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陳永華,鄭成功與他談論時事,後並且高興地說:“復甫,你是當今的臥龍先生。”後授予參軍,並以賓禮相待。但據考證,陳永華此人平時不善言談,只有在部分政見等政治方面的談論才能發揮。
順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永曆十二年),鄭成功與諸將討論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認為不行,只有陳永華力排眾議,認為可行。鄭成功很高興,於是派他留守廈門,並輔佐世子鄭經。鄭成功對鄭經說:“陳先生是當今名士,我留下他輔佐你,你應當以老師之禮待他。”

追隨鄭經

康熙元年(1662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攻克台灣,授予咨議參軍。同年五月,鄭成功病死台灣,其子鄭經繼位。鄭經很是倚重他,軍國大事必詢問他。
康熙三年(1664年、南明永曆十八年),鄭經在金門、廈門被清荷聯軍擊敗,退往銅山島。這時人心不穩,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連鄭經身邊也有人力勸降清。但是陳永華和洪旭勸說鄭經,投降的人很多都是奴僕、商人之類,謊報是明鄭的官員,才得到清朝優厚的賞賜。萬一投降後,得到的待遇不理想,那可是會被當作笑話看。鄭經於是放棄投降的念頭,退往台灣,並且將國政都交給陳永華處理。

大興文教

康熙四年(1665年、南明永曆十九年),陳永華向鄭經提出了“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認為這刻不容緩。但是,鄭經的回答卻是“荒服新創,不但地方侷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暫待之將來”,認為此事為之過早。陳永華引經據典,力陳教育之重要。他認為,台灣沃野千里,遠濱海外,民風淳樸,如果可以舉薦有才能的人來輔佐政事,,經過一段時間的教養生息,便可以趕上中原地區。所以,應當擇地建立聖廟,設立學校“以收人才,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鄭經被說服,同意設立學校,發展台灣文教事業,並授命陳永華負責有關事宜。
台南永華宮所供奉的神像台南永華宮所供奉的神像
陳永華於是創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全台設立“國子監”,作為台灣最高學府,各府、州、縣分別設立“府學”、“州學”、“縣學”。此外,還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區的各社也要設立“國小”,由此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學受教育。同時,為了減輕高山族同胞的負擔,陳永華鼓勵他們送子入學,特地規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鄉塾讀書者,蠲其徭役”。把教育與選拔人才相結合,而且大力推行大陸的科舉制度。在此之外,規定台灣境內兒童必須“八歲入國小,課以經史文章”。他還推行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以提高教育水平。他還推行了舉薦人才的制度,州試有名送府,府試有名送院,院試取中,便可以準充入太學,仍按月月課。然後,三年取中試者,補六官內都事,擢用升轉”,成為官員。
不久之後,陳永華在承天府寧南坊擇地開始建造聖廟學院。康熙五年(1666年、南明永曆二十年) 春正月,聖廟建成,旁建明倫堂。三月,又建學院,陳永華親任主持,聘請禮官葉亨為國子助教。由於在學校初建,中原文化。同年,他又主持修建了台灣第一所孔廟,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晚年逝世

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於發生了三藩之亂清廷因為無暇東進,鄭經與耿精忠會師伐清,鄭克臧監國,陳永華以東寧總制使留守台灣輔佐。
幾年之後,清廷處理完內陸叛亂之後,開始著手處理台灣事務,加之鄭經在軍事上不利,從大陸撤退,陳永華自慚護駕西征無效,十分心憂。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鄭經退返台灣,陳永華被當權者馮錫范、劉國軒排擠,陳後為馮錫范所騙,辭去總制與勇衛,退居龍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岩)。
同年七月逝世,後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市柳營區果毅村)。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遺留一小部分在原位。在他死後,台灣鄭氏朝廷給他諡號“文正”。

主要成就

教育建設

順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曆十五年),延平郡王鄭成功驅荷開台,以陳永華為咨議參軍,於是陳永華乃為初辟的台灣展開城鄉聚落的空間規劃。他首先區分東寧(今台南市)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同時又制定郊野為三十四里,每里都設有社,社立國小。除了東寧府城中以聖廟學校為神聖中心之外,依陳永華所置村裡的構畫,則有社。社者即社祭與社學,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國小也。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間中,遂亦建構了散布各地的村級聚落的神聖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為其性質。而在這兩圈的教化空間之基層,就是生產富庶穀類和甘蔗的南台灣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間,因此以三層空間圈而託庇了明鄭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寧。陳永華為明鄭台灣的空間規畫,其理念乃源自儒家傳統,合於《繫辭傳》所標舉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間之大義。
康熙四年(1665年、南明永曆十九年),陳永華向鄭經提出“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但鄭經認為:“荒服新創,不但地方侷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暫待之將來。”陳永華引經據典,力陳教育之重要。他認為,台灣沃野千里,遠濱海外,民風純樸,若能舉賢才以助理,經過一段時間教養生息,便能趕上中原地區。應當擇地建立聖廟,設學校“以收人才,庶國有賢士,邦本自固,而世運日昌矣”。最後鄭經被說服,同意設立學校,發展台灣文教事業,並授命陳永華負責有關事宜。
陳永華創建一套自上而下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全台設立“國子監”,為最高學府,各府、州、縣設立“府學”、“州學”、“縣學”。還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區的各社設立“國小”,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學受教育。為了減輕高山族同胞的負擔,鼓勵他們送子入學,特地規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鄉塾讀書者,蠲其徭役”。他把教育與選拔人才相結合,推行大陸的科舉制度。規定台灣兒童必須“八歲入國小,課以經史文章”。三年兩試,“照科、歲例開試儒童。州試有名送府,府試有名送院,院試取中,準充入太學,仍按月月課。三年取中試者,補六官內都事,擢用升轉”。於是,台灣人民“自是始奮學”。這種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施行,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在台灣的傳播。  陳永華在承天府寧南坊擇地建造了聖廟學院。
康熙五年(1666年、南明永曆二十年)正月,聖廟建成,又在旁建明倫堂。三月,又建了學院,陳永華親任主持,聘請禮官葉亨為國子助教。在陳永華等人的努力下,“台灣文學始日進”,“後秀子弟亦樂弦誦”,就連本來比較閉塞落後的高山族地區也有“……能句讀……能通漳、泉語者”。陳永華是在台灣推行大陸教育科舉制度的第一人,其對台灣文教事業的開創之功,永載史冊。

經濟建設

為解決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陳永華鼓勵明鄭將領進行軍屯,以為最重要的農作物。甘蔗也是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將甘蔗提煉出砂糖,再作為商品販賣給日本、英國。
此外,當時台灣民眾,只會用煎熬海水來製造食鹽,因此鹽的品質很差。陳永華為了改良製程而引進淋鹵曬鹽法,流程大概如下:先在鹽田附近挖水溝,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鹽土,再將從鹽土提煉出的鹽滷,拿去結晶池經過日曬得到一顆顆的鹽粒,提升鹽的品質。
還有,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造成台灣物價的上漲,尤其以布料最嚴重。陳永華建議鄭經賄賂清朝海防將領,進行走私,貨物得以流入台灣,穩定了物價。

社會治安

陳永華引進保甲制度,來維持地方秩序。以十為一牌,十牌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人民無論遷徙、職業、婚姻、出生、過世都要透過保甲向地方官員報備。在治安考量下,陳永華還禁止賭博。

人物評價

  • 李光地:“台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今上天討厭戰亂,讓他殞命,從此台灣的收復將指日可待。”
  • 連橫:“漢相諸葛武侯,抱王佐之才,逢世季之亂,君臣比德,建宅蜀都,以保存漢祚,奕世稱之。永華器識功業與武侯等,而不能輔英主以光復明室,彷徨於絕海之上,天也!然而開物成務,體仁長人,至今猶受其賜,澤深哉!”
  • 川崎繁樹:“有經世之才,長於時務。鄭經經營的台灣政策,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

史籍記載

親屬成員

父親

  • 陳鼎,明末孝廉,為同安教諭,同安被攻陷後殉國。

妻子

  • 洪淑貞,暱稱端舍。陳永華公務繁忙,書信以及公文的撰寫、批示,很多都是她代筆。

子女

侄子

後世紀念

永華宮

現在位於台南市孔廟附近的台南永華宮,供奉著康熙元年(1662年、南明永曆十六年)由鄭成功諮議參軍陳永華迎奉來台的廣澤尊王,也是全台最具歷史的“軟身”廣澤尊王神像。
永華宮永華宮
另有民間神祇哪吒三太子木像,今安座於台南慈聖宮,與另一觀音大士木像皆為陳永華於康熙三年(1664年、南明永曆十八年)從泉州南安所迎來。
清治時期廣澤尊王廟信徒打算重建廟宇,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整完成後,為了紀念陳永華的政績,就將廟名改為永華宮,並且配祀陳永華的神像。

夢蝶園

夢蝶園是陳永華好友李茂春退隱後所住的園子,該園為陳永華所題名,此外陳永華還為此園作《夢蝶園記》,刻成碑文後送給李茂春。該碑今存於台南法華寺

永華路

台灣台南市有一寬闊筆直的永華路,為紀念陳永華而命名。

永華里

永華里位於台南最西北端的北門區有個永華里,現在是非常著名的觀夕景點“井仔腳瓦盤鹽田”,其為陳永華創建的“井仔腳瓦盤鹽田”。康熙四年(1665年、南明永曆十九年)陳永華改採“曬沙淋鹵法”,在台南瀨口修築沙埕與丘盤,以沙漏(石屚)取得滷水後,送往鋪有陶片的丘盤曝曬結晶成鹽,當時稱為“丘盤”的結晶池就是後人所稱的瓦盤鹽田。當時經營台灣的政策,舉凡規章制度、訓兵、撫民、墾殖、建孔廟、引進改良曬鹽技術等,大多是陳永華策畫主導,也蓬勃發展了台灣的民生經濟。
陳永華舊宅陳永華舊宅

人物墓地

陳永華夫婦原合葬於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市柳營區果毅後)。明鄭滅亡後,清朝把兩人的遺骸,遷葬於同安,原來的墓碑就此荒廢。直到日據時期,被一位日本人發現,墓碑上刻:“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都察院左都御史、總制、咨議參軍、監軍御史,諡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墓碑才得以保存下來。1954年,在發現墓碑的原處,蓋了一座衣冠冢。

身份爭議

陳近南,傳說為清代秘密組織天地會(洪門)的開山祖師,一般說法即是明鄭王朝東寧總制陳永華。民間傳說中,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開創天地會,潛伏於中國大陸,後傳予其參軍陳永華,化名陳近南。各地聯絡人,皆用“陳近南”之名發布命令。

藝術形象

陳永華的諸多傳聞流傳於文學創作,如金庸《鹿鼎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