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

放鞭炮

放鞭炮是中國的傳統習俗。在大年三十正月初一,或整個春節期間,人們都會燃放煙花爆竹,也就是放鞭炮,來慶祝春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放鞭炮
  • 時間:節日、婚慶、開業等
春節放鞭炮這一習俗不知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延續多少年,本人已無心考證。從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後,鞭炮就霹霹叭叭的沒有斷過。遙遙的還能聽到鄰村的鞭炮聲。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到天明,鞭炮拉的越響越急,整個世界都仿佛沉浸在濃濃的喜慶氣氛之中。黑漆漆的天空,禮花綻放,一閃一閃,仿佛是被人撕扯的黑綢布。土地仿佛也要被帶起來,跟著一起顫動、舞蹈。
放鞭炮
放鞭炮是孩子們的樂趣,現在還能清晰的記得孩提時代的事情。每到大年三十晚上,提前讓媽媽把新衣服準備好,放在床頭,準備早上起來穿。一年難得做一次新衣服,穿新衣也是很能讓人興奮的一件事情。更讓人興奮的事是準備早早地起來拾鞭炮。那個時候不像現在,孩子的鞭炮都是大人買的,摔炮、拉炮、捏炮、禮花等什麼都有,不操心沒炮放。那時候一家一戶的都是買個一千二千響,算是應應景,那顧得上孩子們啊!但再窮也抹殺不了孩子們愛玩的天性。孩子們總能找到他們的娛樂所在。
放鞭炮
頭天晚上把鞭炮放在火炕上焙一焙,以免鞭炮受潮、拉不響。過去的人講究多,這鞭子不響,說不一定來年會走背運!如果大人不講究的話,在放的時候可以偷偷地截下來一小段,拆開來,留著以後慢慢放。但那個時候大人很少讓孩子們這樣做。
無奈只有三五個同伴,提前商量好,早上起來先把自家的鞭炮拉了,然後再相互結伴一塊兒去拾別人家放完沒響的鞭炮。那場景,像一幅圖,現在還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東邊鄰居鞭炮響了,趕快跑到東邊,穿著新衣服,摸著黑,西邊誰家鞭炮響了,趕緊的,跑向西邊,大半個村子,幾乎讓我們跑遍了,三五成群,也不知道害怕,記得那時候沒有月亮,天很黑很黑,村子裡沒有路燈,跑到各家各戶院子裡才會看到有電燈明著。好冷好冷的天,跑得全身出汗,透過燈光可以看到每個人頭上都在冒著白煙兒。天亮了,每個人的衣服兜子裡,都裝得鼓鼓的,滿滿的,一邊相互炫耀著收穫,一邊在嘴裡詛咒著某家大人的摳門,竟把鞭炮放在大荊條簍里拉,這損招真想得出,害得我們沒炮拾。
第一個禁放鞭炮的城市是天津,時間是1907年2月3日。那一天,天津巡警局通過《大公報》發布了一個很有趣的公告:“入冬以來,風高物燥,瞬屆年節,競放花爆。起花雙響,高入雲霄,遺火落下,貽害非小。販賣燃放,均于禁條。特先曉諭,廣為勸告,父戒其子,兄為弟導,子弟有犯,父兄枷號,倘敢故違,決不寬饒。”但是那次禁放,並沒有擴展到全國。
第二次大範圍禁放鞭炮開始於1993年前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帶動下,短短几年時間,全國絕大多數中心城市都宣布禁止在中心城區禁放。
對於禁放鞭炮,始終存在不同的聲音。比如以馮驥才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學者就認為,燃放鞭炮是重要的民俗,是春節不可分割的部分。沒有炮聲,年味就淡了。眼下傳統文化正遭遇到全球化時代的衝擊,如果我們不保護民俗的東西,傳統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軀殼。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天津這個一度最早禁止燃放鞭炮的城市,九十年代以來沒有加入禁放的行列。最近幾年,這種看法影響漸大,比如濟南等城市就經當地人大討論後,解除了禁放令。據說由於天津允許放鞭炮,還出現了北京人到天津過年放炮的旅遊熱。
禁放鞭炮當然會對過年的氣氛有所影響,但是營造氣氛的手段是多樣的,比如廣東特有的買花、擺花的習慣,就很文明,也很環保。近年來推出的裝飾性的塑膠鞭炮,掛起來也很有喜慶的氣氛。至於禁放鞭炮就會影響年味,進而影響到傳統文化的傳承,這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還是有點誇張。畢竟,禁放就是禁放鞭炮而已。禁放鞭炮,大煞風景◎楊光
禁放鞭炮的爭議也由來已久。時至今日,全國大中城市,禁者、放者,兼而有之。
天津在二十世紀初時,是快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當時,城市建築以簡單窩棚式平房為主。冬季天干物燥,加之早年鞭炮製作濫用火藥,極為粗糙,不規範,所以時常引發火災。故而,歷史上天津曾禁放鞭炮。但時隔不久,天津就停“禁”了。
再看天津近數年來在燃放鞭炮一事上的事實,更可見此問題的真實情況。天津市是直轄市,人口千萬,密度極大,街道狹窄,而近二十年來的事實說明,天津沒有因此發生重大火災和嚴重人身傷亡事故。這個十分有說服力的天津燃放鞭炮現象說明,燃放鞭炮並不是與災禍密不可分的。正是因為政府當局科學管理,才使得不論在平時,還是在節慶、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天津的大街小巷、鬧市中心、城區到處都是鞭炮聲震耳欲聾,處處硝煙四溢、歡聲笑語的海洋!
那么人們不禁要想,我國還有幾個城市的人口密度比天津大?在中國人傳統的、舉國歡慶的春節期間,在中國老百姓普遍認同的燃花放炮,過千年歷史傳統吉慶的問題上,輕言“禁”,豈不是大煞風景?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