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經一般指本詞條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一種經書。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凡二卷。【通行本為三卷】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屬於地藏三經之一(其餘兩部經為《占察善惡業報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地藏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唐代實叉難陀譯。

本經敘說地藏菩薩之本願功德,及本生之誓願,強調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之大願力。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讚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大誓願,並介紹了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過程中的典型事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地藏菩薩本願經》
  • 外文名: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 卷數:二卷
  • 略稱:《地藏本願經》
  • 譯者實叉難陀
內容簡介,內容分述,詞語解釋,原理簡述,圖書目錄,動態,

內容簡介

《地藏經》,又稱《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唐朝高僧實叉難陀翻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屬於地藏三經之一,其餘兩部經分別是《占察善惡業報經》和《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在經中讚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大誓願,並介紹了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過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羅門女、光目女救度母親的故事。還通過文殊菩薩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薩四天王普賢菩薩、普廣菩薩、大辯長者、閻羅天子、無毒鬼王、主命鬼王、堅牢地神、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的依次提問,以及地藏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介紹了地獄的狀況,解釋了眾生解脫生死、懺悔業障、救拔親人眷屬苦難的種種方法。釋迦牟尼佛還在此經中表明,自己入滅之後至彌勒成佛以前的無佛世界中,教育度化世人的任務由大願地藏菩薩負責。
內容大意
《地藏經》全文計分13品,原分為上下2卷,上卷由第1品至第6品,下卷由第7品至第13品。而現今流行本分上中下3卷,主要是便利讀誦。第1品至第4品為上卷,第5品至第9品為中卷,第10品至第13品為下卷。

內容分述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文殊菩薩請釋尊廣說地藏菩薩的因地修行本願,如何成就不思議事。地藏菩薩因地修行,為婆羅門女,為救其母脫離地獄罪苦,供養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並於佛塔像前立弘誓願,願盡未來劫,廣設方便,度脫罪苦眾生。
分身集會品第二
百千萬億不可稱計阿僧祗世界,所有地獄處的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會於忉利天宮。釋尊特殷勤付囑地藏菩薩於彌勒菩薩未出世前,度脫娑婆世界苦難眾生,地藏菩薩再三請佛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觀眾生業緣品第3
佛母摩耶夫人請問地藏菩薩有關閻浮眾生造業及因果報應之事,並廣說無間地獄之罪報。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4
定自在王菩薩問釋尊有關地藏菩薩過去因地修行事宜。菩薩過去生為小國王,發願若不先度脫罪苦眾生,令得安樂,得至菩提,則不成佛。又菩薩過去生為光目女時,其母犯殺生、毀罵2業,墮地獄報。光目為救其母永離三惡道及下賤、女人身之苦,於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發願度脫三惡道及一切罪報眾生,方成正覺。最後又提到地藏菩薩依此閻浮提眾生造業感果的差別,而施以種種不同方便教化。
地獄名號品第5
普賢菩薩請地藏菩薩說明娑婆眾生受報處和地獄種種名號及惡報等事,令眾生知是果報,有所警惕,去惡向善。
如來讚嘆品第6
釋尊略說種種禮拜、供養地藏菩薩,得種種人天福德、因緣果報等事。又因地藏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本經名為:地藏本願、地藏本行和地藏本誓力經。
利益存亡品第7
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業,是故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念佛、供佛,引導正念,切忽殺生,添造新業;或於身死亡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奉獻佛僧,則能生亡兩利。
閻羅王眾讚嘆品第8
閻羅天子及無量鬼王,齊贊地藏菩薩不可思議功德願力,所度人天亦不可限量。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是大菩薩於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主命鬼王告閻浮提人,欲生產時,但作善事,利益母子,切勿殺生供給產母,或飲酒食肉,能令母子不得安樂。
稱佛名號品第9
地藏菩薩代眾生請問釋尊,有關生時死時,自得大利,不墮惡道的法門,佛告以稱念諸佛名號及所得種種不可思議利益。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10
佛為地藏菩薩說種種校量布施功德因緣,依發心不同,所做善事不同及布施對象不同,所得布施功德而有殊異。
地神護法品第11
於住處供養瞻禮地藏形像,它是人居處可得10種利益:
1. 土地豐壤; 2. 家宅永安;3. 先亡生天; 4. 現存益壽;5. 所求遂意;
6. 無水火災;7. 虛耗辟除; 8. 杜絕惡夢;9. 出入神護; 10. 多遇聖因。
若人供養地藏菩薩,轉讀本經,或依本願所教示而修行,能得堅牢地神及釋梵、諸天眷屬擁護。
見聞利益品第12
觀世音菩薩請世尊為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稱揚地藏不思議利益之事,令天龍八部,瞻禮獲福。釋尊為眾生開示,見地藏菩薩形像,聞地藏菩薩名號之種種利益功德。
囑累人天品第13
釋尊以殷重心付囑地藏菩薩,於未來世救度一切眾生。地藏菩薩勸請世尊不以為慮,將以百千方便度脫一切眾生。釋尊再應虛空藏菩薩之請,為眾生略說聞此經及地藏名號或瞻禮形像,所得之28種福利及7種利益。

詞語解釋

梵名Ks!itigarbha -pran!idha^na-su^tra 。二卷。唐·實叉難陀譯。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本經敘說地藏菩薩之本願功德,及本生之誓願,強調讀誦此經可獲得不可思議之利益,消滅無量之罪業。全經分十三品:(一)仞利天宮神通品,(二)分身集會品,(三)觀眾生業緣品,(四)閻浮眾生業感品,(五)地獄名號品,(六)如來讚嘆品,(七)利益存亡品,(八)閻羅王眾讚嘆品,(九)稱佛名號品,(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十一)地神護法品,(十二)見聞利益品,(十三)囑累人天品。與《地藏十輪經》同為專門闡述地藏菩薩事跡的重要典籍。
1)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釋迦如來咐囑,每日晨朝入恆沙禪定,觀察眾機。於二佛中間,無佛世界教化六道眾生之大悲菩薩也。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號為悲願金剛或稱與願金剛。《蓮華三昧經》云:‘檀陀地藏化地獄道,手持人頭幢;寶珠地藏化餓鬼道,手持寶珠;寶印地藏化畜生道,伸如意寶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羅道,能持大地擁護修羅者;除蓋障地藏化人道,為人除八苦蓋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惱者。又,地,心地也,能生萬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無量恆沙清淨性功德,有能生、能載、能攝、能藏、能支、堅固等義。
2)菩薩:梵音‘菩提薩’之簡稱也。‘菩提’為覺,為道;‘薩’為有情,為眾生。又譯作開士、高士、大士等,總名為求佛果之大乘眾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也。有自覺、覺他兩義:於己,則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覺;於人,則下化眾生,以菩提法覺、化眾生也。故菩薩者,有覺悟之眾生也;能覺悟眾生之眾生也。
3)本願:依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理髮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是名大願。此願於無量生死之前,本昔所發之願,故稱本願,以此本願為成就佛道之基也。一切佛菩薩於因地時皆發願,皆稱本願。以願不同故,成就不同,名號亦異。
4)經:通題也,契經之簡稱也。佛所說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所具之機,故稱契經。經者,徑也,入道之通途也;經者,經緯也,以種種理令萬事經緯分明,有條不紊也;經者,常也,歷萬世而不變之真理也;經者,線也,貫串種種事理以成文者也;經者,攝化也,攝化種種根機眾生令入佛道也。復有,湧泉:義味無窮,至心持誦,可得無量義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誦經者,自可依仗經力,化剛為柔,變愚成智,罪滅福生,成就善法也;繩墨:能為世出世間之楷模,猶木匠之繩墨,立定規矩方圓,以楷定正邪也;顯示:能示正性,令讀誦者因之而開示悟入也。
5)于闐國:于闐,譯作地乳,今稱和闐,亦作和田,縣名,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離車族由尼波羅縱斷西藏高原於此建國。
6)三藏:經律論也。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戒、定、慧三無漏學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聖之良藥。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稱三藏法師。
7)沙門: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之修行人也。《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沙門有四種:勝道沙門,證聖果者,聖僧是也;說道沙門,能宏揚如來三藏聖教者;活道沙門,能修諸善法,增長慧命者;污道沙門,違背戒律,裨販如來者。
8)實叉難陀:本經譯者名,華言‘學喜’。此法師尊者,勤學三藏,法喜現前,故名學喜,於中華唐朝時代于闐國來華譯經,八十華嚴經即此尊者所譯。
9)佛:佛陀之略,譯作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煩惱,使之不為害,乃一切智也;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名覺悟,乃一切種智也。覺復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義:自覺者,簡別於凡夫、外道;覺他者,簡別於二乘;覺行圓滿者,簡別於菩薩。又,經中通常以此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10)忉利天:譯作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在須彌山頂,中間喜見城,帝釋(玉皇大帝)居之,巔之四方有峰,每峰有八天,共稱三十三天。四方三十二天,每方有一位天王統領,即帝釋外臣四大天王也。
書影書影
11)摩訶薩:摩訶薩的簡稱,譯作大心,大眾生,大有情。摩訶名大,薩名眾生,即有作佛大心之眾生也。‘大’有三種:即願大(願作佛),行大(六度萬行),度眾生大(度盡一切眾生也)。
12)五濁:見濁,以不明萬法因緣所生無自性故,妄執為實,起自他、人我之見,不能見道,故名見濁;煩惱濁,以有人我之見,生是非、生愛憎而起種種煩惱;眾生濁,煩惱內熏,發動身三、口四七支,造取捨、憎愛等業,隨業受報,輪迴不息,故名眾生濁;命濁,輪迴中一期壽命,壽夭窮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濁;劫濁,前四濁熾盛,三災竟起,眾苦充滿,故名劫濁。以五濁覆障故,難見實相之理,故為障道因緣也。
13)智慧:梵語若那,譯作智;梵語般若,譯作慧。決斷曰智,知俗諦曰智,照見名智;簡擇曰慧,照真諦曰慧,解了名慧。
14)神通:凝心修定所得變化莫測,通用無礙,變化自在之力。不測之謂神,無礙之謂通。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現眾生、現世界、詣世界、生萬物、示化身)、漏盡通(一切世界示現正覺),通稱六通。
15)調伏:調者調和、調理、調順,柔者以法調和之;伏者降伏、制伏,剛者以勢降伏之。調和控御身口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也。調理惡魔使之降伏也。《金剛經》中‘云何應住’是‘調’之意;‘降伏其心’是‘伏’之意。開顯本心是‘調’之正意,唯開顯本心,方能舍兩邊、入中道,方是真正之‘調心’;降伏非心是‘伏’之正意,唯降伏非心,方能引歸正道。愚意以為,‘伏’者,正合‘戒’意;‘調’者,正合‘定’意。唯‘戒’方生‘定’,唯‘伏’方適‘調’。其心調伏,其慧自開也。
16)知苦樂法:知世間苦,樂學出世間之法也。
17)問訊:手合掌而口問安也。卑問尊則為‘不審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否?’上慰下則為‘不審無病惱,乞食易得,住處無惡伴,水陸無細蟲否?’
18)世尊:梵語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譯為世尊,乃佛之尊號,以佛具萬德,為世所尊重也。
19)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譯作如來,佛十號之一,乃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者也,名真身如來。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名應身如來也。
20)大圓滿光明云:眾生自性本具圓滿光明也。無際曰大;生佛同具曰圓滿;清淨性功德曰光明,諸佛以光明作佛事;佛光普照一切,如雲普覆,故稱雲。
21)大慈悲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大慈,故與法界樂;大悲,故拔法界苦。余義同上。
22)大智慧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能斷一切無明煩惱之惑,故云智慧。余義同上。
23)大般若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清淨智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世間出世間,無能及之;無論事理、因果、凡聖,無一時而不照,無一法而不知,故云般若。余義同上。
24)大三昧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從性起用即是三昧,其用無量,故三昧亦無量。
25)大吉祥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以此清淨功德故,無不罪滅福生,惑去智來,逢凶化吉,遇難成祥;聾者能聞,盲者能視,啞者能言,病者痊癒,故名大吉祥光明雲。
26)大福德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能令眾生得人天福、人王福、天王福、梵王福、聲聞福、緣覺福、辟支佛福、菩薩福及諸佛究竟圓滿之福德,故名大福德光明雲。
27)大功德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能令一切眾生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八萬四千塵勞諸惑,究竟證得涅槃之樂,故名大功德光明雲。
28)大歸依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此清淨功德自有一體三寶,可令一切眾生自歸自依,即自歸依佛、法、僧。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此光明雲攝客群生。遇此雲者,即當歸依三寶也。
29)大讚嘆光明云:眾生自性清淨功德。既有如上所述無窮功德光明,故蒙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一切諸佛贊莫能窮、嘆莫能窮,故名大讚嘆光明雲。
30)微妙:微者,幽玄難到,故以不可捉摸之‘微’,表事相之難窺也;妙者,神機難知,故以不可思議之‘妙’,表理相之難測也。‘微妙’常以表法體之幽玄絕思。此處形容佛所演出種種之音,具不可思議之神力也。
31)檀波羅密音:檀為檀那之略,譯作布施或施主,有財、法、無畏之三施也;波羅密譯作度,或到彼岸,謂度生死大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以清淨自性能出種種音聲,度脫眾生種種煩惱而成就種種不可思議之功德,至於涅槃彼岸故也。下同。
32)屍波羅密:具稱屍羅波羅密。屍羅者,譯作戒,乃在家出家、大乘小乘一切戒行也。以眾生自性清淨無染,不染五欲六塵,令三業清淨,直證無上道也。
33)羼提波羅密:羼提,譯作忍辱,忍受一切有情之罵辱擊打,及非有情之寒熱饑渴等之大行。以自性清淨無生故,一切惡念、惑念皆本不生也,悟此即證無生法忍也。
34)毗離耶波羅密:毗離耶譯作精進,精勵身心行道也。以清淨自性無間斷故,故能不息也。精者不雜,進者不退;無妄名精,悟理名進。唯精進方可剋期取證也。<普賢行願品>云:‘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名精進也。
35)禪波羅密:禪,全稱禪那,譯作靜慮,又名三昧,定。思維真理,定止散亂之法也。自性清靜寂默,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能靜慮也。靜者,寂也;慮者,照也。
36)般若波羅密:般若,譯作淨慧,妙慧。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真之慧也。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無知,無知而知,離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般若者,了達人法二空之智慧也,此智此慧,唯佛能證,唯佛能說,余皆不能也。
37)慈悲音:四無量心之前二也。慈以施樂,悲以拔苦,以所緣乃無量眾生之境,故稱‘慈悲喜舍’為四無量心。以平等利益一切眾生故,亦稱四等,乃利他之心也。
38)喜舍音:四無量心之後二也。喜者,喜眾生能離苦得樂也;舍者,舍一切功德,亦舍上來三種心(慈、悲、喜)之功德。又,能怨親平等,舍怨親之分別心也,乃利他之心也。‘舍’之實義,乃《金剛經》中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之義也。
39)解脫音:梵雲木底木叉,譯作解脫,離縛而得自在義。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也。眾生自性本來清淨,無有系縛之相,復能令眾生離縛而自在,故能出此解脫之音也。
40)無漏音:漏者,煩惱之異名,漏泄之義。貪、嗔、痴諸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門頭漏泄不止,能令眾生漏落到三惡道中去,故名為漏。以此之故,名有煩惱之法為有漏,離煩惱之法名無漏。戒、定、慧及涅槃等皆為無漏之法也。以自性清淨,遠離煩惱,故能出此無漏之音也。
41)智慧音:知世間法,了三乘法,破煩惱之暗,脫三界之苦,得大乘法樂之智慧。
42)大智慧音:知出世間法,了一乘大法,破根本無明之暗,證得究竟佛果之智慧。
43)師子吼音:佛說三乘之法如獅子吼,外道盡皆攝伏,故名。又,佛在大眾中為決定之說而無所畏,謂之獅子吼。
44)大師子吼音:佛說一乘大法,令眾生究竟證得佛果。大者,喻時空之無限也。
45)雲雷音:雲者,普覆之義;雷者,普震之義。形容佛說法如雲普覆一切,如雷普震一切,令眾生喜悅,令外道攝伏,令一切有情皆得蒙法益也。
46)大雲雷音:此雲雷之音普覆一切法界,華嚴、華藏世界無不周遍,令一切上上根機之賢聖亦皆受益而得證佛果。
47)娑婆世界:譯作堪忍世界,以此世界眾生堪忍為惡故;又諸菩薩為教化眾生而受種種勞苦故。《文句》二下云:‘其土眾生安於十惡不肯出離’;《悲華經》云:‘是諸眾生忍受三毒及諸煩惱,故名忍土’;《玄贊》云:‘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堪耐勞倦,而忍受故’。此娑婆世界在華藏二十重世界海中,與極樂世界同屬第十三重。
48)天龍:諸天與龍神也,乃八部眾之上首,故以此稱天龍八部。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迦。天有欲界六重:四天王天、忉利天、須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重:乃初、二、三、四之四禪天也;無色界四重天:乃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及非想非非想處天。龍:梵語那伽,蛇中之首,有神力,能變化,行雲雨。夜叉:譯作能啖鬼、勇健,能飛行空中食人。乾達婆:譯作香陰、香神、尋香,樂神名,不食酒肉,唯以香為食,侍奉帝釋行奏樂之神。阿修羅:譯作無端(貌醜也)、無酒(不飲酒)、非天(果報勝似天而非天),常與帝釋作戰。迦樓羅:舊譯金翅鳥,新譯妙翅鳥,以龍為食,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閻浮提只容一足。緊那羅:舊譯人非人、疑人,新譯歌神。似人而頭上有角,男則馬首人身,能歌舞,女則貌美。摩候羅迦:譯作大蟒神,亦樂神之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以八部眾中含有鬼神,故稱天龍鬼神也。
49)四天王天: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之半腹有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王各居之,各護一天下,因之稱為護世四天王,其所居雲四王天,乃欲界第一天。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領乾達婆(此雲尋香,乃天帝伎樂神)及毗舍(此雲顛狂鬼,啖精氣鬼)神將,護弗婆提人,能護持國土,居須彌山黃金。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領鳩 荼(夢魘鬼)及辟荔神(低等餓鬼),護閻浮提人,能令人善根增長,居須彌山琉璃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領一切龍及富單那(名臭,主熱病之鬼),護瞿耶尼人,能以淨天眼擁護人,居須彌山白銀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領夜叉(飛行鬼,能啖鬼)、羅剎(可畏鬼,暴惡鬼)神將,護郁單越人,能以福德施人,名聞四方,居須彌山水晶 。
四天王天四天王天
50)須焰摩天:天名,譯作妙善,妙時分。焰摩者,時分也。彼天光明赫奕,晝夜不分,以花開花合為一晝夜。彼天快樂,時時唱言‘快哉!’故名須焰摩天。51)兜率陀天:譯作知足,於五欲之境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內院為彌勒菩薩之淨土,外院為天眾欲樂之處。此天一晝夜合人間四百年,此天人壽為四千年,合人間為五十七億六百萬年。彌勒內院常為菩薩成佛前之最後住處。
52)化樂天:六欲天之第五,亦稱樂變化天,能自化五塵而自娛樂也。此天以人間八百歲為一晝夜,身長八由旬(一由旬合四十、六十或八十里),身有常光,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從男女膝上化生,初生即如人間十二歲之兒童。
53)他化自在天:略名他化天,第六天。此天樂具不必自己化作,可由下界化現而取之自娛也。此天為欲界之主,與色界之主摩醯首羅天,皆為害正法之魔也,即四魔中之天魔,釋尊成佛時,波旬即此魔王也。
54)梵眾天:梵天也,譯作清淨、寂靜、離欲等。色界諸天離欲而清淨,總名梵天。梵眾天者,乃色界初禪三天之一,最下級者,指梵天民眾也。此天之定,乃初禪定也,具尋伺(覺觀)二心所及喜樂二受者。
55)梵輔天:色界初禪三天之二,大梵天之輔相也,侍衛梵王,為臣為相而輔翼也。
56)大梵天:色界初禪三天之三,最高天主也,稱大梵天王,名曰屍棄。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初來請佛轉法錀,自稱為娑婆世界之教主。
57)少光天:色界二禪三天之一。二禪天定心微細,無尋伺(覺觀)之心所,尚感受喜樂二受也,無眼等五識,唯余意識。少光天者,定力深故,定體自可發光也,故名少光。
58)無量光天:色界二禪三天之二,定力轉勝,光明無量也。
59)光音天:色界二禪三天之三也,新稱極光淨天,此天已無音聲,以口發淨光代音聲而語言。大火災破壞至色界初禪天時,下界眾生盡來此處,待新世界成劫之時,自此天起金色大雲,注大洪雨,以造初禪以下直至地獄諸世界,待世界成已,此天界福薄眾生漸漸下生以至地獄界。此天定力更勝,已無覺觀之心所。
60)少淨天:色界三禪三天之一,唯有樂受,離喜受,乃清淨之意識也,得受淨妙之樂境。以三禪三天中,淨樂較少故,名少淨天。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61)無量淨天:色界三禪三天之二,較之少淨天,禪定力增,樂境亦增,淨樂無量,故名無量淨天。
62)遍淨天:色界三禪天之第三天。此天淨光周遍,寂靜之樂,周遍身心,三界之樂以此天為第一。此天名定生喜樂地,樂受之至極也。(四禪天乃舍受,無此樂也)。
63)福生天:色界四禪天之第一天也。一切福中以禪定之福最勝,故名福生。要言之,清福最難得也。又,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406之解釋,則以無雲天為四禪天之第一天,而以此福生天為四禪天之第二天。無雲者,以雲喻貪,此天清淨無貪,故以無云為名也。
64)福愛天:色界四禪天之第二天也。以最勝之禪定福感得微妙隨順,名之曰福愛天。又,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406之解釋,則無此天之名也。
65)廣果天:色界四禪天之第三天也,為凡夫得生之天最勝處,凡夫修福最高莫過於此天。此天之上乃聖者所生之處,稱五淨居天。淨居天之意,唯聖者所住,無異生雜入也。五淨居天指四禪天之後五天。依丁福保<佛學大辭典>P277雲,乃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及色究竟天此五天也。而本經所述之‘無想天’,乃外道所居之天,一定五百劫,不在此五天之數。
66)無想天:又名外道天。外道壓迫妄想令其不生,一定能定五百劫,在三界中無處可安,‘有部’與‘經部’攝其於廣果天中;‘上座部’則於廣果天之上立無想天。《俱舍論》第五云:‘無想有情居於何處?居在廣果。廣果天中有高勝處,如中間靜慮,名無想天。’
67)無煩天:色界四禪天之第四天也(無想天除外),乃聖者所居之五淨天之第一天,無一切煩惱雜亂之天也。聲聞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下界惑盡,上界惑薄,故生此天。
68)無熱天:色界四禪天之第五天也,五淨天之第二天。無一切熱惱之處,亦為阿那含果聖人所居之處,其惑較之無煩天更薄。《俱舍頌疏世間品一》云:‘已得雜修上中品定,能善伏除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名無熱。’
69)善見天:為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居天之第四。又作大善見天、善好見天、善觀天、快見天、妙見天。指色界第四禪中第二位之天。此天以定力殊勝而所見清澈,故稱善見。又指帝釋所居善見城之宮殿。據立世阿毗曇論卷七載,由最上品四禪相應之業,恭敬勤修,雜覺分之所薰修,因此業而生善現天,十倍於此,則生於善見天。雜阿毗曇心論卷二、彰所知論卷上等,謂此天壽量達八千劫,身長八千由旬。諸經論中另有壽長四千劫、四十劫、千五百大劫等說。[長阿含經卷二十忉利天品、大樓炭經卷一、卷四、起世經卷一、卷七、立世阿毗曇論卷六、順正理論卷二十一、集異門足論卷十四]
70)善現天:善現,梵名Sudr!s/a,巴利名Sudassa,音譯作修提舍、須武。又作善觀天、善好見天、妙見天、快見天、無比天、假使天。為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居天之第三。即色界第四禪中第三位之天。此天天眾已得上品之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稱善現。
71)色究竟天:
色究竟,梵名Akanis!t!ha 或 Aghanis!t!ha,巴利名Akanit!t!ha ,音譯阿迦尼吒、阿迦尼師吒、阿迦膩吒、阿迦抳瑟搋。又作礙究竟天、質閡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無結愛天、無小天。乃色界四禪天之最頂位。色界十八天之一,五淨居天之一。此天乃修最上品四禪者所生之處,其果報於有色界中為最勝。
關於此天眾生之壽量,大樓炭經卷四謂,壽長百劫,然亦有夭折者。長阿含經卷二十謂,壽長五千劫,或稍減。立世阿毗曇論卷七、俱舍論卷十一謂,壽量一萬六千大劫,身量一萬六千由旬。[大樓炭經卷一、起世經卷一、大毗婆沙論卷一三六、雜阿毗曇心論卷二、法苑珠林卷三、慧苑音義卷下、佛祖統紀卷三十一]
72)摩醯首羅天:梵語摩醯首羅,華言大自在,又翻威靈,或雲三目,故為三界尊極之主。輔行記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騎白牛,執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薩住處;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數,統攝大千世界,於色界中此天獨尊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73)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梵名Nai va -sam!jn~a^na^sam!jn~a^yatana ,巴利名Nevasan~n~a^na^san~n~a^yatana 。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禪定而稱之。此天之定心,至極靜妙,已無粗想,故稱非想;尚有細想,故稱非非想。此天位於三界九地之頂上,故又稱有頂天。

原理簡述

人的修行以消除業障、償還宿債、懺悔惡業為始,之後方能順利地修行。怨親債主的糾纏是陰陽皆苦的果報,運勢不好、事業不順、夫妻不和、子女不孝、睡覺作惡夢、疑難怪病、甚至常見病、以及修行的諸多障礙,皆是因果所導致的。萬法皆因緣所生,如是因,如是果,若無法超度怨親債主,菩提道上必是坎坷不平,如果你有出離六道之心,怨親債主看你要出離六道,就會更加著急向你討債,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業力前顯”,很多人修行稍有進步時,即麻煩不斷,多是這種原因,故至少要以持誦200部以上《地藏經》的功德回向,超拔個人累生累世的怨親債主,使之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根本法理
一.時空無限的法界
法界無可限量。十方有無量世界;過去、未來時間皆無盡無限。佛、菩薩等聖眾,無可計數。天龍神鬼、六道眾生亦皆無數無盡。
二.因緣果報的法則
眾生在六道中的輪轉,種種世界及國土的形成,六道環境及生態的差異,乃至菩薩、佛陀果德都是依循因緣果報的法則而呈現的。
三.法界一體的正覺
因緣果報的法則沒有偏私,沒有例外,因此沒有獨立的主宰。一切事物都相依共存,互為因緣。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營私妄求。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只能致力於法界全體的和諧與圓融。
四.推己及眾的慈悲
個體的安危是切身而易察覺與關懷的。推己及人的關懷在現世的利害與方便考量之下,便已是不容易有的慈善。地藏菩薩特別偉大的地方,就在於能由至誠的孝心與愛心立即推廣到所有受苦的眾生,並且立志要從事沒有時空界限的永恆救護工作。
五.一念不捨的救護
眾生與佛法的因緣或有或無,因緣的深淺與圓缺也是千差萬別。
順水推舟,錦上添花都是容易做到的。地藏菩薩的偉大是在於無視任何惡劣的環境都親臨救護,甚至下地獄去教化最頑劣的眾生。任何眾生只要在佛法中有一丁點兒的因緣,他都要千方百計的來補足教化因緣,使他們得救。甚至就在罪苦眾生報應臨頭的前一秒,只要念及佛號、菩薩聖號或一句經文,地藏菩薩也隨即以神力挽轉他們的厄運。這種行願圓滿地顯示了法界一體的慈悲。
總而言之,《地藏菩薩本願經》的根本法理就是:由普及於全法界的眼光,依循因緣果報的法則,從事對所有受苦眾生無盡的救護工作。務使所有眾生都能覺悟“法界一體、因緣相系”的真相,而徹底由偏執中脫出。從而使得所有眾生都融入法界一體,而安住於無限的開闊與平和。
概述多生多世的誓願
地藏菩薩多生多世以來曾經發過無數的誓願,要救渡六道輪迴中所有受苦的眾生。 他曾有一生是男人,由於見到一位佛陀的身相十分莊嚴,就向佛請教如何可以修得同樣的氣質與風度。佛就教他,要有恆地不斷救渡一切受苦的眾生。他於是就發廣大誓願,要為了救渡六道眾生而多方面的提供方法與幫助,直到眾生都完全解脫了,才自己得完全的解脫。他也曾有一生是女人,虔信佛法。然而她的母親不但不信,還輕慢佛教。她雖然經常設法來改變母親的信仰,卻沒有成功。母親逝世之後,她為了救渡亡魂而變賣家產來供奉佛。她的孝心與超乎平常的虔敬感動了佛,就教她要端坐念佛。她不斷的念佛,經過一天一夜才得知,原先墮落地獄的母親已經因為她供佛的功德而得以轉生天界了。甚至連同地獄中其他的受苦者也都一起生天了。她就立下誓願,要無休止地以種種方法救脫所有受苦的眾生。又有一生曾是一位國王。雖然國內的人民造做種種惡業,但是仍然以種種慈善事業饒益人民,並且發願,除非這些因造惡而受苦的人民都能改過遷善,永遠解脫,畢竟安樂,他自身不願享有究竟的安樂。又有一生是一個女人,在亡母的祭日以食物供奉修行人,希望以這樣的功德使亡母得到救渡。她所供奉的恰是一位羅漢。羅漢憐愍她,就入定觀察,見到她母親在地獄中受罰。羅漢就教導她,要供奉佛像,誠心念佛號。她依教奉行,果然夢見佛說,亡母會轉生她家,出世不久就會說話。後來家中女婢生下小孩,三天之內就會說話,告訴她說,只能活十三歲。為了救母,她就發弘願,要救脫地獄、餓鬼及畜生這三種惡道中所有受苦的眾生,直到他們都成佛了,自己才成佛。
就像上述這些事例一樣,地藏菩薩生生世世屢發救渡受苦眾生的大願,並且都是本著“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摯誠,因此他所救渡的眾生以及有緣可以蒙他救脫的眾生都是不計其數的。由於受苦的眾生尚未全部得到解脫,他就無休止地隨緣救渡,以致於至今仍然從事菩薩的工作。他的智慧、慈悲、神力、辯才以及種種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其實早已具備成佛的條件,但是為了救渡苦眾而一直自願擔當謙下服侍的菩薩重任。這種行持使了解他的有情都衷心的倍覺親切,而特別仰慕、愛戴他。在教諸大菩薩的事跡中,一提到誓願的深廣,大家都公推以地藏菩薩的生生世世不捨苦眾,屢發弘願,最足充任典範。
千方百計的救渡
地藏菩薩為了救渡所有受苦的眾生,以神通力分身無數,到任何有受苦者的地方去。就連罪業深重的眾生所墮落的地獄,他也不避開。他這種舍己救眾的精神就表現在有名的一句話里:“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遇到做壞事的人,他總是以因果報應的道理加以開導,使他們能自知改過。例如,遇到浪費的人,他就勸以資源有限,若不珍惜,將來就會不夠套用。遇到亂說別人壞話的人,他就勸以善用口舌,以免將來口腔生病時,後悔不及。遇到傷害小動物的人,他就勸以若不願自家兒女受傷害,必需先提倡愛護弱小。不然,欺負弱小的事不知何時就會落到自家小孩的身上了。
由於地藏菩薩的慈悲深廣、智慧融通,所以他針對眾生千奇百怪的惡業都能一一給予適當的教導與勸化。他的教導合乎道理,又純粹只是為了眾生自身的長遠利益與安樂,所以受勸者都是又感動,又不得不注意他的勸告,結果都漸漸的受他感化,而遠離了做惡。更因為感佩他的身教,甚至起而仿效,漸漸安步於修習菩提的康莊正道。
永遠感恩的謙卑
地藏菩薩從多生多世的菩提服務中已累積了不可思議的智慧、慈悲、神力、辯才等種種功德,然而他從不自認為有甚么功德、法力。
任何對眾生的服務或者神通的顯示,他都聲明完全是仰賴佛陀的教化與慈力加持才得以圓成的。他明白因緣的道理而注重佛陀的恩德,因此全然失去“自居有功”的偏執。在他的謙卑中蘊藏著不為“自我”所覆蓋的大智,而流露出遠離“傲慢”的安詳與平易近人。
不可思議的功德
由於地藏菩薩多生多世累積的不可思議功德,眾生只要有緣聽到他的名號,見到他的形像,都可以消除多生多世的罪業,並且構成得到究竟解脫的因緣。如果能對他的形像禮拜、供贊,甚至成為福報的因緣,而得以增加智慧、免除災難、增福添壽,有種種說不盡的好處。這些不可思議的功德至今仍舊有廣大的民眾信賴,並不只是靠著對經書的信仰,而是根據歷代依經實行者的感應經驗才流傳下來的。
承擔佛囑的重任
地藏菩薩無盡的誓願與救渡事業深受釋迦牟尼佛的讚賞與器重,因此特地在諸佛菩薩、天龍神鬼群集的大法會中,以救渡受苦眾生的重任託付。地藏菩薩也不負所望,以他一貫的恆毅作風來承擔大任,並且懇切地請佛陀不用擔心,他必定會盡心盡力圓滿地救渡眾生。眾生若在佛法中有一毛一塵、一沙一渧的善緣,就是已在地獄門前的剎那,地藏菩薩也要以種種方法來救拔他,使他離苦得樂。
佛的咐囑可以說是對地藏菩薩的菩提行願給予完全圓滿的讚許。而貫穿地藏菩薩無盡的悲願與無限的救渡事業則是徹底融入法界一體的大智、大悲、大慈與大力。
感召神鬼的護持
地藏菩薩實踐他無盡的慈悲救渡誓願,多生多世無有休止,不但感得諸佛及諸大菩薩的讚揚、隨喜與咐囑,更感召了許多天龍神鬼的菩提心愿與行持,紛紛自願加入護持佛法的行列,特別是擁護、庇祐修行地藏法門的行者。
經典教言
1.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覺林菩薩語)
2.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地藏菩薩語)
3. 若見有人讀誦是經,乃至一念讚嘆是經,或恭敬者。汝須百千方便,勸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來、現在千萬億不可思議功德。(釋迦牟尼佛告普廣菩薩語)
4. 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嘆,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佛陀對普廣菩薩的開示)
5.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6. “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地藏菩薩語)
7. 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地藏菩薩語)
8. 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主命鬼王語)
9.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主命鬼王語)
10.若有臨命終人,家中眷屬,乃至一人,為是病人高聲念一佛名。是命終人,除五無間罪,餘業報等,悉得消滅。是五無間罪,雖至極重,動經億劫,了不得出。承斯臨命終時,他人為其稱念佛名,於是罪中,亦漸消滅。(地藏菩薩語)
11. 未來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毛髮沙塵等許,所受福利,不可為喻。
12. 複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佛陀開示)
13. 未來之世,若有天人,及善男子、善女人,於佛法中,種少善根,一毛一塵、一沙一渧。汝以道力,擁護是人,漸修無上,勿令退失。(佛陀付囑地藏菩薩)
14.複次地藏,未來世中,若天若人,隨業報應,落在惡趣。臨墮趣中,或至門首,這是諸眾生,若能念得一佛名、一菩薩名、一句一偈大乘經典。這是諸眾生,汝以神力,方便救拔,於是人所,現無邊身,為碎地獄,遣令生天,受勝妙樂。(佛陀付囑地藏菩薩)
利益略說
1.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地藏菩薩)名字,或讚嘆,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這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2.未來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惡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語者、兩舌惡口者、毀謗大乘者,如是諸業眾生,必墮惡趣。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這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嘆,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3.“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者,或合掌者、讚嘆者、作禮者、戀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
4.“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於十齋日每轉一遍,現世令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5. 我觀未來及現在眾生,於所住處,於南方清潔之地,以土石竹木,作其龕室。是中能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嘆。是人居處,即得十種利益。何等為十?一者、土地豐壤,二者、家宅永安,三者、先亡生天,四者、現存益壽,五者、所求遂意,六者、無水火災,七者、虛耗辟除,八者、杜絕惡夢,九者、出入神護,十者、多遇聖因。(堅牢地神語)
6. 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消滅。(堅牢地神語)
7. 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溢,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佛陀開示)
8. 複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多來忤身;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如是人等,聞地藏名,見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滿萬遍。是諸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乃至於睡夢中悉皆安樂。(佛陀開示)
9.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見地藏形像,及聞此經,乃至讀誦,香華飲食、衣服珍寶,布施供養,讚嘆瞻禮,得二十八種利益:一者、天龍護念,二者、善果日增,三者、集聖上因,四者、菩提不退,五者、衣食豐足,六者、疾疫不臨,七者、離水火災,八者、無盜賊厄,九者、人見欽敬,十者、神鬼助持,十一者、女轉男身,十二者、為王臣女,十三者、端正相好,十四者、多生天上,十五者、或為帝王,十六者、宿智命通,十七者、有求皆從,十八者、眷屬歡樂,十九者、諸橫消滅,二十者、業道永除,二十一者、去處盡通,二十二者、夜夢安樂,二十三者、先亡離苦,二十四者、宿福受生,二十五者、諸聖讚嘆,二十六者、聰明利根,二十七者、饒慈愍心,二十八者、畢竟成佛。 (佛告虛空藏菩薩)
10.複次虛空藏菩薩,若現在、未來天龍鬼神,聞地藏名,禮地藏形,或聞地藏本願事 行,讚嘆瞻禮,得七種利益:一者、速超聖地,二者、惡業消滅,三者、諸佛護臨,四者、菩提不退,五者、增長本力,六者、宿命皆通,七者、畢竟成佛。(佛告虛空藏菩薩
後世評價
《地藏經》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讓自己改變命運的方法,並能超拔過去世的怨親債主令其解脫的因果經。人的生死自無始劫以來皆輪迴不已,福報的聚集和修行的功德力的累積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讀經能使我們明白關於業障問題如何處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廣利有情眾生。
《地藏經》融合了地藏王菩薩的大悲願和諸佛菩薩的見證,最可貴的是整部經皆以白話文來敘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悲開示。對於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證因緣果報的不可思議;而初發心者。也可以相應契入地藏王菩薩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經典之中,教理淺顯易懂,又不需他人來傳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
持誦經文持誦經文注意事項
一.持誦經文時必須發出聲音,但無須大聲朗讀,重以誠心誠意的恭敬心和懺悔心護念之;
二.持誦經文時,或跪、或立、或坐皆可;
三.24小時皆可持誦,每部持誦過程以90分鐘為最適當,速度宜不急不徐,切莫過快,否則誦經之功德力將會減少。若以速度取功德則是以貪執心修法,非正法;
四.誦經重點貴於以虔誠恭敬之心相應之;
五.關於誦經立香案:家中若有佛堂者,須奉三柱香口念:“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護持”(三稱);
六、持誦經文之中若間隔一個小時以上需要重新恭請。
重在回向
誦經有不可思議功德,而功德回向尤為重要。回向十方一切眾生的回向偈並非不好,但欲先消除自己的業障,懺悔宿業,應先回向給自己過去生中的父母,以及與自己有糾葛過節的怨親債主,這些眾生與你最有因緣,因此最易障礙你、糾纏你,而你對他們有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故應首先救度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之後,自己的問題、障礙才得以消除,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當修行道路暢通時,再發心將功德普皆回向十方眾生,求生西方極樂淨土,那樣修行速度才會提高,積累功德才會彰顯。
回向文
(合掌)弟子(自己的姓名)願以此所誦《地藏經》部(或念佛菩薩聖號二小時)之功德,回向給弟子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祈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做主,超拔他們,令業障消除,離苦得樂,往生淨土。弟子(自己的姓名)真心求懺悔。(念三遍)
註明:此回向文是專門指定回向給自己或親友累生累世的冤親債主,不用於做其它的回向。
地藏菩薩道場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東南境,風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保護範圍174平方公里。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著名的遊覽避暑勝地,現為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這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被譽為國際性佛教道場
地藏三經說明
《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是地藏經中最重要的三部。
內容簡介
《地藏菩薩本願經》,又稱《地藏本願經》、《地藏本行經》、《地藏本誓力經》,簡稱《地藏經》,題為唐朝實叉難陀所譯,是釋迦牟尼佛稱揚讚嘆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宏大願望的經典。
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欲界六天的第二層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佛在經中讚揚了地藏菩薩為度眾生“久遠劫來發弘誓願”的非凡之舉,並介紹了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過程中的事跡,還通過文殊菩薩、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薩四天王普賢菩薩、普廣菩薩、太辯長者、閻羅天子、惡毒鬼王、主命鬼王、堅牢地神、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的依次提問,以及地藏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對話,介紹了地獄及其眾生的狀況,解釋了使親人眷屬在各種情況下脫離苦難的種種方法。釋迦牟尼佛還在此經中將自己涅盤之後至彌勒成佛以前的無佛世界中,教育開化世人的任務託付於地藏菩薩。

圖書目錄

前言經題
入題
正釋經文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
分身集會品第二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地獄名號品第五
如來讚嘆品第六
利益存亡品第七
閻羅王眾讚嘆品第八
稱佛名號品第九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第十
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
拔苦精神
一.地藏法門以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念南無地藏王菩薩聖號,依經中所說如法而行。得福得慧,離開苦難,充分體現地藏菩薩偉大的拔苦精神。
二.地藏法門能度大煩惱的人。地藏經中佛告訴我們,來參加這場法會的人數,用佛眼看都不能盡數。這些都是地藏菩薩,久遠劫那么長的時間來。去度他們離苦得樂的。說明菩薩不怕辛苦,只要修地藏法門,多么煩惱的眾生菩薩就會去度他們。
三.地藏法門能度父母眷屬。地藏菩薩過去世為婆羅門女時,母親信邪,不信佛法。那時聖女,勸母親能行善積德有正見。佛告訴我們對於父母,最孝敬是勸父母能學佛法作福,雙親也能證聖果。還有我等修地藏法門,父母也能得益解脫快樂。
四.地藏法門能使學者不會墮於惡道。有人造作菩薩像,一瞻一禮者。這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佛告訴我們禮拜菩薩形像,遠離貢高我慢心,雖處末法而不墮惡道。
五.地藏法門能得相貌圓滿。有人相貌醜陋,多於疾病。於地藏像前,志心瞻禮。那人千萬億生中,相貌圓滿。佛告訴我們學習菩薩忍辱、利益眾生就會相好光明。
六.地藏法門能使學者不受橫死諸難。地藏經中佛說,有人能對菩薩像前,歌詠讚嘆,香花供養,勸導一人多人共學。那人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被他聽到,更不會諸橫難加害其身。
七.地藏法門能使久病的人速好,如果世緣盡會速得往生。地藏經中佛說有病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能。為了病人,拿病人心愛之物出來施捨,要開示讓病人知道並情願施捨。病會很快好起來,如果世緣盡會速得往生,不受痛苦,命終之後,宿殃重罪,永得解脫。
八.地藏法門能度我們歷生親朋眷屬,也能使我們遠離惡夢。有人夢見鬼神悲啼愁嘆,都是過去生父母弟妹夫妻眷屬,在惡道受苦,未得出離。我們在佛菩薩像前,讀此經或請人讀三遍,或七遍。那些惡道眷屬,我們讀此經後他們就解脫了。而我們夢寐之中,永遠就不會夢見。
九.地藏法門能使下賤改變為尊貴。地藏經中佛說,有下賤人,要知道那是前世的罪業很重,志心瞻禮地藏菩薩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薩名,可滿一萬遍。那人這一生以後,千萬生中,常生尊貴。
十.地藏法門能使貧窮成富貴。地藏經中佛說,有人衣食不足,求不如願,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屬分散,或諸橫事。睡夢之間,多有驚怖。只要行善和念菩薩名一萬遍,那些不如意事,漸漸消滅,即得安樂,衣食豐溢,恆得富貴。
我們修學更得二十八種利益,用行善積福去合入地藏菩薩無私的拔苦精神,貢獻服務社會人群,延續地藏菩薩拔苦精神,就會早悟正果。(方海權著)
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
功能分類
《地藏經》的功能一
《地藏經》是一部記載著萬物眾生其生、老、病、死的過程,及如何讓人自己改變命運以起死回生的方法,並能夠超拔過去世的冤親債主令其究竟解脫的因果經。人的生滅自無始劫以來皆輪迴不已,福報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積是他人無法替代的。所以讀經能使我們明白關於業障的問題如何處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廣利有情眾生。
《地藏經》的功能二
《地藏經》融合了地藏王菩薩的大悲願和諸佛菩薩的見證,最可貴的是整部經典皆以白話文來敘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心開示。對於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證因緣果報論的不可思議;而初發心者,也可以相應契入地藏王菩薩的救華悲願。

動態

九華山佛教寺院獲贈楊永法《地藏菩薩本願經》手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