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濁

五濁

五濁即是大乘佛教在佛經中提出的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五濁】 (梵pan~ca kas!a^ya^h!,藏sn~igs-ma-ln%a) 末法時期之五種濁的眾生生存狀態。在佛教的大—世—界觀中的五濁。即劫濁(kalpa-kas/a^ya)、見濁(dr!st!h!I-k.)、煩惱濁(kles/a-k.)、眾生濁(sattva-k.,又名有情濁)、命濁(ayuh!-k.,或名壽濁)。具有這五種眾生生存狀態的時空,謂之為“五濁惡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濁
  • 外文名:pan~ca kas!a^ya^h!
  • 提出單位:大乘佛教
  • 別名:五濁惡世
詳解,正經出處,《法華經》,《俱舍論》,《法華玄贊》,《法華文句》,《法華玄論》,其他出處,

詳解

(非僧眾開示)
五濁是哪五濁呢?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到底在講什麼呢?我解釋給大家聽
(一)劫濁(梵kalpa -kas!a^ya ),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
(二)見濁(梵dr!s!t!i -kas!a^ya ),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三)煩惱濁(梵kles/a -kas!a^ya ),眾生多諸愛欲,慳貪斗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
(四)眾生濁(梵sattva -kas!a^ya ),又作有情濁。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
(五)命濁(梵a^yu -kas!a^ya ),又作壽濁。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業增加,人壽轉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
這樣一解釋大家就知道,五濁就是我們現在的社會現象,我們都遇到了這五濁,那要怎么做以避免這五濁呢?當我們真的了解它的時候,你就曉得要怎么改變這五濁、化掉這五濁;不然的話,連五濁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避開這五濁,又如何化掉這五濁?
譬如劫濁,我們知道劫濁就是時代不好、時代混亂,那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知道時代不好是一種共業,那我們就要轉共業,大家齊心都朝好的方向去想,朝清淨的方向去做,依照《華嚴經》<淨行品>所指示的那些方法,凡事都朝光明面、朝正向去思考,如果大家都這樣想,這個世界就會變成清淨的世界,那么就會把劫濁消除,時代也就跟著改變了。
時代就是這樣改變的,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改變法,就是我們能夠請到菩薩來住世,請菩薩投身到我們這個世界,那我們這個世界也會轉,<淨行品>里就是這樣講的。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我們這邊的人,有人能夠發菩提心,那我們這個世界也會轉變。所以這個世界會不會轉變,只要看眾生的心有沒有轉變就知道了,轉向善就會變善,轉向惡就會變惡。劫濁要怎么轉變呢?只要大家都把心清淨了,凡事都朝好的方向去想,就好像《華嚴經》<淨行品>裡面所舉的例子:比丘在中午以前去托缽化緣,但是化了半天缽還是空的,這下怎么辦呢?如果生氣罵人那就完了;看到空的缽,比丘心裡就朝向體會空性的方向去想,這個缽是空的,就是代表我們的煩惱都空掉了。大家遇到不好的事情都朝好的方向去想,這個不好的時代就會變成一個清淨的時代,所以說劫濁是可以化的。
見濁怎么化?遇到見濁就是要有正知正見來化它,你要能夠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見,不要有邪見,亂想一通、顛三倒四,要把錯誤的見解拿掉,有了正知正見,見濁也就化掉了。
再來就是煩惱濁,要好好整理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思想有條有理,清清楚楚,你要求真,這樣你就會有智慧,只要你有智慧,煩惱濁就不見了,所以說煩惱濁也是可以改、可以化的。
那眾生濁呢?眾生濁就是行為混亂,所以大家要守理法,遵守禮節,行為要循規蹈矩,這樣眾生濁也就不見了。
命濁怎么辦?很簡單,你要永續經營,想事情都要考慮長遠,不只是想這一輩子,還要想到下一輩子,都把它規劃好,做事情就不會炒短線,就不會急功近利,有了長遠的心,命濁就消失了。
這五個濁都是可以化掉的,但是在化掉它之前,先要了解何謂五濁,如果五濁是什麼都搞不清楚的話,那怎么去化掉呢?我以前搞不清楚,所以一直都不會講這個東西,最近想清楚了,才講出來給大家參考。

正經出處

《法華經》

《法華經》〈方便品〉雲(大正9·7b)︰‘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五濁之說也散見於大小乘諸經論中,其順序亦各各不同,而五濁之說明也並不一致。茲略述各說如次︰

《俱舍論》

《俱舍論》卷十二雲(大正29·64a)︰‘言五濁者,(一)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有情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由前二濁,如其次第,壽命資具極被衰損。由次二濁,善品衰損,以耽欲樂,自苦行故,或損在家出家善故。由後一濁,衰損自身,謂壞自身身量、色力、念智、勤勇,及無病故。’
依《俱舍論光記》卷十二之解釋,壽濁即壽命。劫濁即時;時無別體,約法以明,即以五蘊為體。煩惱濁以五鈍惑(貪、嗔、痴、慢、疑)為體。見濁以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為體。有情濁亦無別體,以五蘊為體。如此五濁,即壽濁起時壽命極短促,乃至唯有十歲。劫濁起時衣食等資具衰損。煩惱濁、見濁起則善品衰損。有情濁起則衰損自身,即身量變短小,色白者成黑,力強者變弱,正念正知者亦成邪念邪知,勤勇者成懈怠,無病者變成有病。以此五皆衰損故,鄙之如滓穢,故名為濁。

《法華玄贊》

依窺基《法華玄贊》卷四等所述,命濁者以本識名言種子由業所引的命根為體,善業力弱則命根漸短,此為殺生業之所招感。有情濁,以第八識及五蘊為性,雖多名第八識為有情,然今以五蘊假者作惡無善,名有情濁,故合第八識及五蘊為體。煩惱濁者,以五見外一切煩惱、隨煩惱為體。見濁者,以五見為體。劫濁者,以色蘊四塵為體,或統以五蘊為體。蓋煩惱增多,惡業尤重便招惡果,遂生三災。又謂以上五者之所以名濁者,乃劫增時,三災漸輕,煩惱轉薄,眾生向好,惡見漸微,命根轉長,漸漸向勝,以上好可欣故名為清。然劫減時,小災漸起,煩惱轉厚,眾生向惡,染見漸盛,命根轉短,漸漸向劣,以下惡可厭故名為濁。

《法華文句》

依智顗《法華文句》卷四(下)載,劫濁無有別體,劫是長時,剎那是短時,但約四濁立此假名,文雲劫濁亂時即是此義也。眾生濁亦無別體,攬見慢之果報上立此假名,文雲眾生垢重即是此義。煩惱濁以五鈍使為體,見濁以五利使為體,命濁指連持之色心為體。而五濁之次第,以煩惱及見為根本,由此二濁而成眾生,由眾生而有連持之命,此四經時名為劫濁。此乃承襲吉藏之說。

《法華玄論》

吉藏《法華玄論》卷五載,五濁中煩惱及見,正名為濁,此二所成之眾生名眾生濁,即此眾生連持之命,名為命濁,此四種之時名為劫濁,若無前二,則後三不名為濁。此五,若以因果分別,則煩惱及見為因,餘三為果。若以人法分,則眾生為人濁,餘四為法濁。若依時法分,則劫為時濁,餘四為法濁,若統而言之,凡眾生有此五,皆名為濁。此謂有眾生即有眾生濁;有時即成劫濁;有生死涅盤凡聖等見皆為見濁;有所得之心念生,即勞役觀心,皆為煩惱濁;未得法身慧命即是命濁;因有此五,故不得一乘淨觀,障翳正道,豈得不名為濁。

其他出處

關於五濁,諸家見解大抵如是。又有,《十地論》卷一有不欲濁、威儀濁、蓋濁、異想濁、不足功德濁、痴濁等六濁說。而《毗尼母經》卷一之五濁,立業濁而缺見濁。《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二說有十二濁,即示現劫濁、示現時濁、示現眾生濁、示現煩惱濁、示現命濁、示現三乘差別濁、示現不淨國土濁、示現難化眾生濁、示現說種種煩惱濁、示現外道亂濁、示現魔濁、示現魔業濁。《法苑珠林》卷九十八亦廣列諸經論之異說。此五濁於人壽八萬歲之世,全然不存;人壽漸減至二萬歲時,始發其端而名五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