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歷史事件)

長征(歷史事件)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征
  • 外文名:The Long March
  • 時間: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 部隊:紅一、二、四方面軍
  • 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
  • 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 敵人國民黨反動派
  • 途經省份黔川滇 西康 
  • 歷史意義: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
  • 性質:戰略轉移、北上抗日
  • 目的:北上抗日、擺脫敵軍圍剿
  • 成敗與否:成功
歷史背景,基本路線,各階段,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二十五軍,三大主力會師,評價,國內評價,其它評價,相關文章,豐碑,長征的由來,將領職位年齡,重要會議,相關詩作,七律 長征,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清平樂·六盤山,讀書會,

歷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又名華夫,原名奧托·布勞恩,德國共產黨黨員),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1934年4月,中央紅軍(1月,由紅一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7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軍第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建立新的蘇區;命令紅軍第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中革軍委派出兩個軍團分別北上、西征,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占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迴旋餘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長征。
9月8日,中革軍委曾命令進行西征的紅6軍團在湖南省的城步、綏寧、武岡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爾後轉移至湘西,並和在J||黔湘邊境活動的紅軍第3軍取得聯繫。後因湖南省、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民黨軍主力進至綏寧、靖縣地區阻擊紅軍北進,遂轉兵向南,於10月1日進占貴州省的舊州。24日,紅6軍團在貴州省印江縣的木黃地區同紅3軍會師,會師後,紅3軍恢復紅軍第2軍團番號。接著,紅2、紅6軍團發起湘西攻勢,至1935年1月,創建了湘鄂川黔蘇區。紅2、紅6軍團的攻勢作戰,有力地配台了中央紅軍的突圍轉移行動。
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中央、軍委直屬隊共8.6萬餘人,從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戰略轉移,準備到湘西地區同紅2、紅6軍團會合。紅軍第24師及地方武裝共1.6萬餘人,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由雩都(今於都)南渡貢水。21日,中革軍委以紅l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隊編成的兩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後衛,從王母渡、新田之間安破國民黨軍第1道封鎖線,於25日全部渡過信豐河(桃江)。此後,中央紅軍繼續以這種甬道式隊形,攜帶大量的物資器材,沿山路緩慢西進,直到11月15日,才先後從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廣東省的城口間、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間通過第2、第3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這時,蔣介石以16個師共77個團實施“追剿”,並令粵軍、桂軍共9個師進行堵截,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而此時宜章至湘江之間廣大地區內,國民黨軍兵力薄弱,且因派系矛盾,動作不一,便於紅軍機動作戰。然而,博古、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逃跑,消極避戰,繼續使紅軍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州間西渡湘江,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2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各一部,突破國民黨軍第4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國民黨軍以優勢兵力南北對進,在飛機的支援下向紅軍猛烈進攻。紅軍在湘江兩岸浴血奮戰,經過新圩、直嶺頭、界首、腳山鋪、鹹水等戰鬥,擋住丁國民黨軍的猛攻,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隊於12月1日菠過湘江。但是,紅軍卻遭到慘重損失,紅5軍團第34師和紅3軍團第6師第18團被阻於湘江東岸,指戰員大部犧牲。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後銳減至3萬餘人,紅8軍團番號撤銷。
湘江戰授後,蔣介石調整部署,迅速向湖南省西部的黔陽、洪江地區轉移兵力,趕築工事,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北去湘酉的路上。12月11日,中央紅軍進至湘桂邊境的通道、下鄉、長安堡地區。此時,中央紅軍若按計畫北去湘西會合紅2、紅6軍團,必然要和以逸待勞的優勢國民黨軍決戰,那將會有覆滅的危險。在此危急關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根據當面軍事態勢,力主放棄原定計畫,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擺脫敵人,爭取主動。15日,中央紅軍占領貴州省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會議。會議接受毛澤東的意見,決定在川黔邊創建蘇區,20日,中央紅軍分兩路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接著連克劍河、台拱(今台江)、鎮遠、施秉等地,繼而進至餘慶、甕安地區。1935年1月2~6日,中央紅軍分別從回龍場江界河、茶山關渡過烏江,7日晨先頭部隊進占遵義。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通過了《關於反對敵人第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制定了紅軍爾後的任務和戰略方針。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並決定仍由中革軍委主要負責人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周恩來為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會後,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中共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這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中央紅軍占領遵義後,蔣介石調集幾十萬軍隊分路向遵義地區進逼,企圖圍殲紅軍於川黔邊境地區。中央紅軍根據遵義會議確定的方針,準備從四川省瀘州以西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進至四川省西北部創建蘇區,在紅軍第四方面軍的配合下轉入反攻,爭取赤化四川。1月18日,中央紅軍分3路從松坎、桐梓、遵義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方向挺進。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這時,國民黨軍分路對紅軍進行圍追堵截,並且加強了長江兩岸的防禦。據此,中革軍委2月7日決定,中央紅軍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畫,改在雲南、貴州、四川3省邊界地區機動作戰。9日,中央紅軍集結雲南省扎西(今威信)地區進行整編。11日,掉頭東進,接著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在婁山關、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取得了長征以來第一次重大勝利。遵義戰役後,國民黨軍改取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企圖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狹小地區。中央紅軍為尋求新的戰機,向西轉移,於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蔣介石急忙令其“追剿”軍向川南追擊。中央紅軍突然折向東進,於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日,中央紅軍以紅9軍團在馬鬃嶺地區牽制國民黨軍,主力向南急進,31日渡過烏江逼近貴陽,把“追剿”軍甩在烏江以北。4月8日,中央紅軍主力從貴陽、龍里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的攔阻,向西挺進,27日進入雲南省,逼近昆明,接著轉向北進。29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指示各軍團:“中央過去決定野戰軍轉入川西創立蘇維埃根據地的根本方針,現在已有實現的可能了”,“應利用目前有利的時機,爭取迅速渡過金沙江,轉入川西消滅敵人,建立起蘇區根據地”。5月9日,中央紅軍主力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在此期間,在烏江北岸活動的紅9軍團,也從雲南省會澤以西的樹節、鹽井坪渡過金抄江,隨後與主力會合。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紅四方面軍開始長征,中央紅軍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地區會師1935年3月28日~4月21日,紅軍第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指揮下,取得了嘉陵江戰授的勝利,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始梓潼、北抵川甘邊界縱橫100餘公里的廣大新區,為鞏固川陝蘇區和繼續向甘肅省南部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此時川陝蘇區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只看到蘇區的困難和國民黨軍將要進行的大規模進攻,看不到堅持蘇區鬥爭的重大意義,擅自決定放棄川陝蘇區。5月初,紅四方面軍、地方武裝和蘇區機關人員共約10萬人,開始向西轉移。至中旬,先後占領四川省茂縣(今茂汶)、威州,理番(今理縣)等廣大地區,並繼續向西發展。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為執行中共中央在川西北創建蘇區的戰略方針,於5月15日從四川省會理縣城附近繼續北進。蔣介石命令薛岳、劉湘等部南追北堵,企圖憑藉大渡河等自然障礙消滅紅軍。中央紅軍堅決執行中國共產黨制定的民族政策,順利通過彝族區,24日先頭部隊紅1軍團第1師第1團攻占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25日,紅1團第2連17名勇士在連長熊尚林帶領下,乘船強渡大渡河成功。但這裡水流湍急,無法架橋,中央紅軍僅有4隻小船難以在短時間內渡過河去。因此,中革軍委決定,紅軍主力沿大渡河右岸迅速前進;第1師及幹部團從安順場繼續渡河,爾後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左右兩路夾河而進,搶占距安順場160公里的瀘定橋。沿右岸前進的先頭部隊紅l軍團第2師第4團,於29日晨攻占瀘定橋的西橋頭。當日16時第4團發起奪橋戰鬥,由第2連22名戰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守軍密集的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擊潰川軍1個團大部的防守,攻占了瀘定城,至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天險大渡河,取得了長征中又一次重大勝利。
中央紅軍渡過大渡河後,繼續北進,於7日占領天全。8日,突破國民黨軍的蘆山、寶興防線。接著紅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翻越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這時,紅四方面軍正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達維。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會師。16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到達懋功地區。兩大主力紅軍會師,為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開創新局面,創造了條件。
1934年冬,國民黨軍40多個團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圍剿”和“清鄉”。紅軍第25軍2900餘人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於11月16日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向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以西轉移,開始長征,留下部分紅軍(不久組成紅28軍)堅持原地鬥爭:。12月上旬,紅25軍突破國民黨軍的重重攔阻,經河南省盧氏縣境進入陝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區。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縣庾家河召開常委會議,決定在鄂豫陝邊界創建蘇區,並將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為鄂豫陝省委。隨後,紅25軍在鄂豫陝邊界的鄖西、盧氏、雒南、鎮安之間地區,開展創建蘇區的工作。至1935年7月,經過蔡玉窯、文公嶺、荊紫關、袁家淘口等戰鬥,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兩次“圍剿”,開闢了鄂豫陝蘇區。
紅25軍長征,到達陝甘蘇區與紅26、紅27軍會師1934年冬,國民黨軍40多個團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圍剿”和“清鄉”。紅軍第25軍2900餘人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於11月16日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向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以西轉移,開始長征,留下部分紅軍(不久組成紅28軍)堅持原地鬥爭:。12月上旬,紅25軍突破國民黨軍的重重攔阻,經河南省盧氏縣境進入陝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區。12月IO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縣庾家河召開常委會議,決定在鄂豫陝邊界創建蘇區,並將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為鄂豫陝省委。隨後,紅25軍在鄂豫陝邊界的鄖西、盧氏、雒南、鎮安之間地區,開展創建蘇區的工作。至1935年7月,經過蔡玉窯、文公嶺、荊紫關、袁家淘口等戰鬥,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兩次“圍剿”,開闢了鄂豫陝蘇區。
7月16日,紅25軍為配合紅一、紅四方面軍的行動,並同陝甘蘇區紅軍會師,從西安以南的豐峪口出發,經鄠縣(今戶縣)、整屋(今周至)縣境西進,繼續長征,留下紅軍第74師堅持原地鬥爭。8月3日,紅25軍進入甘肅,攻占兩當縣城。遂即北上,11日北菠渭河,進占秦安,威逼靜寧,切斷了西(安)蘭(州)公路交通。17日攻占隆德,爾後翻越六盤山,向東挺進。21日,在涇川縣的四坡村與攔截之國民黨軍1個團激戰,將其全殲。戰鬥中,政治委員吳煥先犧牲。30日,經華亭縣安口鎮北進,9月16日到達陝甘蘇區的永坪鎮,同西北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結束長征。18日,紅軍第25、第26,第27軍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

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占領遵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征的勝利結束。

各階段

長征準備階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長征失利階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長征轉折階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堅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階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發展鞏固和南下受挫階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會師階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隊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長汀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衝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餘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餘里。

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七萬五千至八萬一千人,從長汀、古城向西轉移,由此開始了中央紅軍歷時兩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蔣介石預見到中央紅軍的意圖,在紅軍前往湘西的必經之路上集結大量兵力組成四道封鎖線。10月21日晚,中央紅軍在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一帶突破國民革命軍第一道封鎖線,25日全部渡過信豐河,攜大量輜重沿粵贛、湘粵、湘桂邊緩慢西行。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廣東城口與湖南汝城之間的第二道封鎖線。13日至15日,在郴縣良田宜章樂昌之間突破第三道封鎖線。25日,中央紅軍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西渡湘江。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革命軍全面進攻,於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曆時5天,從廣西興安縣全州縣間,才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之後,出發時的八萬餘中央紅軍僅剩下3萬餘人。
1934年1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從廣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嶺。1934年12月14日,占領貴州黎平縣,打開通向貴州的門戶。12月28日,尚未恢復權力的毛澤東黎平會議上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畫,提議向四川、貴州邊界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這個計畫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強渡烏江
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甘蘇區,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一部南下川康邊中央紅軍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共中央根據全國形勢和當面情況,提出了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張國燾卻主張紅軍繼續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地區)等省偏遠地:區轉移。為統一戰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召開會議,會議作出丁關於戰略方針的決定。決定指出,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首先取得甘肅南部,創建川陝甘蘇區,使中國蘇維埃運動放在更鞏固、更廣大的基礎上,以爭取中國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國的勝利。據此,中革軍委制定了奪取松潘的戰役計畫。7月1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21日,中革軍委決定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徐向前兼任總指揮,陳昌浩兼任政治委員。另將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9軍團,依次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但是,張國燾延宕紅四方面軍的行動,使松潘戰役計畫未能實現。8月上甸,中共中央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周恩來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了繼續貫徹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中革軍委決定進取甘肅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爾後向東發展。15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率領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軍組成的左路軍,從卓克基地區出發,向阿壩地區開進;21日,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率領由第1、第3、第4、第30軍組成的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出發,向班佑、巴西地區開進。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右路軍歷盡乾辛萬苦,通過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於8月底全部到達班佑地區。左路軍先頭部隊也於8月20日到達阿壩地區,但後續部隊行動遲緩。29~31日,右路軍第30軍和第4軍一部,採取圍點打援戰法,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49師5000餘人,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門戶。
紅軍右路軍到達班佑地區後,中共中央為了抓住甘肅南部國民黨軍兵力薄弱的有利時機,開創新局面,一再致電左路軍向右路軍靠攏,共同迅速北進。張國燾製造藉口,拒不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並命令已進到墨窪附近的部隊返回阿壩。接著,張國燾提出紅軍主力南下川康邊的天全、蘆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計畫,並背著中共中央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企圖分裂和危害中共中央。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於9月IO日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之第1、第3軍先行北上,並發出《中央為執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12日,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甘肅省迭部縣的俄界(今高吉村)。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會議同意中央關於同張國燾鬥爭所採取的步驟及繼續北上的戰略方針,作出了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會議還決定,將軍委縱隊和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17日,紅軍陝甘支隊奪取天險臘子口,18日乘勢占領哈達鋪.27日進占甘肅南部的榜羅鎮和通渭。在榜羅鎮,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議,根據陝北尚有相當大的蘇區和紅軍等情況,決定率陝甘支隊進至陝北,和當地紅軍一起,保衛和擴大陝甘蘇區。會後,陝甘支隊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今吳旗)。至此,中共中央及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1年、轉戰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召開擴大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領導全國的革命鬥爭。11月初,陝甘支隊在甘泉附近地區同紅15軍團會師,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轄第1、第15軍團。21~24日,紅一方面軍取得直羅鎮戰投的勝利,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叉1個團,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給中國共產黨把全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禮。
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北上後.9月中旬,張國燾命令左路軍和右路軍之第4、第30軍共約8萬人分別從阿壩、包座地區南下。廣大指戰員不顧飢疲與險阻,再過草地,下旬全部集結於黨壩、松崗、馬塘地區。10月5日,張國燾在理番縣卓木碉(今四川省馬爾康縣足木腳)另立黨的“中央”,公然走上了分裂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道路。髓左路軍行動的朱德、劉伯承同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為打開通往天全、蘆山的道路,8~20日,紅軍南下部隊進行了綏崇丹懋戰役,擊潰川軍6個旅,攻克綏靖、崇化、丹巴、懋功等地。接著,又發起了天蘆名雅邛大戰役。24日,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分兩路發展進攻,至ll月12日先後攻占寶興、天全、蘆山,殲滅川軍一部。19日,在名山東北百丈地區同川軍10幾個旅激戰7晝夜,雖殲敵1.5萬餘人,但本身也傷亡近萬人。紅軍連續作戰,缺少糧、彈,不斷減員而無補充,戰鬥力大為削弱,被迫由進攻轉入防禦。1936年2月,南下紅軍撤離天全、蘆山、寶興地區,向西轉移。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折多山,於3月進入西康省道孚、爐霍、甘孜地區。這時,紅軍南下部隊減至4萬餘人。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民黨軍圍剿,於9月突圍西行五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占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長征的紅軍。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占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占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1936年7月,張國燾最後同意紅四方面軍主力向毛兒蓋集中,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甘孜會師。二、六軍團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年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徵結束。期間嘉陵江戰役土門戰役包座戰役綏崇丹懋戰役、天敬雅邛大戰役等戰役,國民革命軍傷亡5萬餘人。

紅二方面軍

紅2、紅6軍團長征,同缸四方面軍在甘孜地區會師1935年9月,國民黨軍130多個團對湘鄂川黔蘇區進行新的“圍剿”。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機動,創建新蘇區。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從湖南省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向南渡過澧水和沅江,於11月底進占淑浦、辰溪、新化、藍田地區。
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爾後轉向西進,1936年1月12日占領黔東的石阡、江口地區。20日,紅2、紅6軍團放棄在石阡、江口創建蘇區的計畫,繼續向西挺進。2月2日,渡過烏江上游鴨池河,進占黔西縣城,接著展開於黔西、大定(今大方)、畢節地區,進行民眾工作。27日,紅2、紅6軍團再次西進,進入烏蒙山區,同優勢的國民黨軍進行了1個月的山地迴旋作戰,3月28日突破重圍,進占貴州省西南部的盤縣、亦資孔地區,並準備在此地創建蘇區。30日,接到紅軍總司令部要紅2、紅6軍團北渡金沙江,同紅四方面軍會師的電令,遂於31日離開盤縣地區,分兩路向西急進。4月25~28日,紅2、紅6軍團分別從雲南省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兩地渡過金沙江,向北挺進,接連翻越幾座大雪山,於7月2日到達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會師。5日,紅2、紅6軍團奉中革軍委命令,組成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紅32軍歸紅二方面軍建制。
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會寧、將台堡地區會師,長征勝利結束1936年夏季,中共中央連電張國燾,要紅四方面軍在同紅二方面軍會師以後,迅速北上甘南.同紅一方面軍一起創建西北抗日根據地,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實現。6月6日,張國燾被迫取消另立的“中央”,並於10日復電中共中央,表示同意北上。但張國燾仍準備向夏河、洮河西北行動,企圖在青海、甘肅、新疆邊遠地區另創一個局面。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張國燾繼續進行分裂活動,受到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的抵制和反對。經任粥時等進行團結工作.紅二、紅四方面軍準備共同北上。7月上旬,紅四方面軍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從甘孜、爐霍、綏靖出發北進。紅二方面軍分為兩個梯隊,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紅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以驚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難,通過茫茫數百里草地,於8月上旬到達班佑、包座地區。
中共中央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表示極大的欣慰和關懷。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紅二、紅四方面軍,“以迅速出至甘南為有利”,“取得三個方面軍的完全會台,開展西北偉大局面”。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統一領導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8月5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後從包座地區出發繼續北上,通過臘子口,擊潰國民黨軍的攔阻進入甘南,於9月中旬控制了漳縣、洮州、淚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_8座縣城及附近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9月21日,張國燾違背中共中央關於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爾後向寧夏發展的決定,命令紅四方面軍撤離通渭等地西進,擬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間渡過黃河,單獨向甘北發展。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迅速實現3個方面軍會師。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台堡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此時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1935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西進甘肅東部,9月到達陝甘蘇區,與劉志丹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會於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軍團,共約七千人。在紅一、三軍團到達陝甘蘇區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中共中央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表示極大的欣慰和關懷。7月22日,中共中央指示紅二、紅四方面軍,“以迅速出至甘南為有利”,“取得三個方面軍的完全會台,開展西北偉大局面”。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統一領導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8月5日,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後從包座地區出發繼續北上,通過臘子口,擊潰國民黨軍的攔阻進入甘南,於9月中旬控制了漳縣、洮州、淚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_8座縣城及附近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9月21日,張國燾違背中共中央關於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爾後向寧夏發展的決定,命令紅四方面軍撤離通渭等地西進,擬從蘭州以西之永靖、循化間渡過黃河,單獨向甘北發展。27日,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率紅四方面軍北上,迅速實現3個方面軍會師。30日,紅四方面軍折返北進,10月9日在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10月4日,紅二方面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開始北移,22日在靜寧以北的將台堡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長征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征,轉戰14個省,衝破國民黨軍數十萬兵力的圍追堵截,翻越終年積雪的崇山峻岭,通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終於完成了戰略轉移的艱巨任務。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抗日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評價

國內評價

1: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而告終。”。當年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之後,毛澤東同志曾就長征作過如此精闢的總結。
長征(歷史事件)
2:1980年8月,在會見義大利記者法拉奇時,鄧小平說:“在1935年,我們歷史上著名的長征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地位,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形成了一個成形的領導,以前的領導都是很不穩定的,而且也很不成熟。”而當鄧小平之女毛毛問他長征是怎么過來的,他的回答是—“跟著走”!
3: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六十周年大會上,將長征精神概括為五種精神:
把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定勝利的精神;
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
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
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
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同人民民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4:官方評價: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5:胡錦濤說:“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

其它評價

唐德剛認為蔣中正利用中共長征藉機“削藩裁軍”。當時西南地區貴州、雲南、四川都是地方軍閥割據,湖南也不是嫡系,蔣借追繳紅軍,把中央軍的勢力深入到地方。“紅軍西走後,中央的勢力進入西南,為一意外的大收穫。”

相關文章,豐碑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的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要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闢一條通路。等待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鬥,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乾什麼。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將軍的警衛員回來告訴他:“前面有一個人被凍死了”
將軍愣了愣,什麼話也沒說,朝那邊走去。風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蹌,眼睛有點迷離。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一棵光禿禿的樹幹坐著,一動也不動,好似一尊塑像。他渾身都落滿了雪,可以看出鎮定、自然的神情,卻一時無法辨認面目,半截帶紙卷的旱菸還夾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煙火已被風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來,好像要向戰友借火.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的臉上頓時陰雲密布,嘴角邊的肌肉明顯地抽動了一下,驀然轉過頭向身邊的人吼道:“叫軍需處長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一陣風雪吞沒了他的話。他紅著眼睛,像一頭髮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
“聽見沒有?警衛員!快叫軍需處長跑步上來!”將軍兩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動著,不知是由於冷,還是由於憤怒。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就要發火的手勢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佇立了足有一分鐘。雪花無聲地落在他的臉上,溶化成閃爍的淚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了右手,舉至齊眉處,向那位與雲中山化為一體的犧牲者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雪更大了,風更狂了。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變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地鑽進了彌天的風雪之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又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長征的由來

提起紅軍長征,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對“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這些概念是何時提出的,卻鮮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即紅一方面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在所發的指示和命令中,並沒有把這次行動稱為“長征”,而是稱為“突圍”、“反攻”、“西進”等。同年11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王明,在莫斯科向蘇聯外國工人出版社中國部全體工作人員做報告時,把紅7軍團北上和紅6軍團西征稱為“長征”,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長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告黔北工農勞苦民眾書》中,第一次把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稱為“長征”。5月,朱德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盛讚“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從而第一次提出“萬里長征”的概念。隨著中央紅軍長征里程的不斷增加,“長征”的定語由“萬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窩會議通過的決議中指出:“ 一方面軍一萬八千里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的空前的偉大事業”。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國界會議作出的《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中指出,紅軍進行了“二萬餘里的長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陝甘支隊(由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改編而成)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了長征。當天,毛澤東即指出:紅一方面軍長征“根據紅一軍團團部匯總,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11月13日,中共中央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日本帝國主義併吞華北及蔣介石出賣華北出賣中國宣言》中明確提出:紅一方面軍“經過二萬五千餘里的長征。跨過了十一省的中國領土,以一年多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精神,最後勝利的到達了中國的西北地區,同陝甘兩省原有的紅軍取得了會合”。
這就是目前找到的關於“二萬五千里長征”概念的最早文獻記錄。隨著紅軍長征的英雄業績廣為流傳,這一偉大壯舉的影響不斷擴大,“長征”、“萬里長征”、“二萬五千里長征”就逐漸成為1934年至1936年間戰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將領職位年齡

★一、中央紅軍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
中央軍事顧問:李德34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27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34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41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司令朱德48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紅軍總政委周恩來36歲
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29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紅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劉少奇36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鄧發28歲
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凱豐28歲
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42歲
1、軍委縱隊
司令員葉劍英37歲
政委陳雲29歲
第一梯隊司令員兼政委彭雪楓27歲
第二梯隊司令員兼政委何長工34歲
第三梯隊司令員兼政委武亭29歲(後為李維漢38歲)
第四梯隊司令員陳賡31歲
政委宋任窮25歲
軍團長林彪28歲
政委聶榮臻35歲
政治部主任羅榮桓32歲
參謀長左權29歲
保衛局局長羅瑞卿28歲
第1師師長李聚奎30歲
政治部主任譚政27歲
第1團團長楊得志24歲
第2團政委鄧發24歲
第2師政委劉亞樓23歲
第4團團長耿飆24歲
政委楊成武20歲
第5團政委賴傳珠24歲
第15師(原少共國際師)師長彭紹輝28歲
政委蕭華18歲
軍團長彭德懷36歲
政委楊尚昆27歲
參謀長鄧萍26歲
第4師師長張宗遜26歲
政委黃克誠32歲
第5師師長李天佑20歲
政委鐘赤兵20歲
第10團政委楊勇22歲
第11團政委張愛萍24歲
政治部主任王平27歲
第12團政委蘇振華22歲
軍團長董振堂39歲
政委李卓然35歲
參謀長陳伯鈞24歲
第13師政委朱良才34歲
5、紅八軍團
中央代表劉少奇36歲
軍團長周昆32歲
政委黃蘇26歲
參謀長張雲逸42歲
6、紅九軍團
軍團長羅炳輝31歲
政委蔡樹藩29歲
參謀長郭天民29歲
★二、紅二方面軍
總指揮賀龍38歲
副總指揮蕭克26歲
總政委任弼時30歲
副總政委關向應32歲
參謀長李達29歲
7、紅二軍團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31歲
第5師師長賀炳炎21歲
第6師政委廖漢生23歲
第18團政委余秋里20歲
8、紅六軍團
軍團長蕭克26歲
政委王震26歲
參謀長譚家述25歲
★三、紅四方面軍
軍政委員會主席張國燾37歲
總指揮徐向前33歲
副總指揮王樹聲29歲
政委陳昌浩28歲
政治部副主任傅鐘34歲
9、紅四軍
軍長王宏坤25歲
副軍長許世友29歲
政委周純全29歲
第11師師長陳再道25歲
第12師師長張才千23歲
10、紅三十軍
軍長程世才22歲
政委李先念25歲
政治部主任李天煥22歲
11、紅三十一軍
軍長王樹聲(兼)29歲
12、紅九軍
政委詹才芳27歲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28歲
軍長王維舟47歲
★四、紅二十五軍
軍長程子華29歲
副軍長徐海東34歲
政委吳煥先27歲
註:紅軍時期,這裡專指1933年6月全軍整編後的各部隊里,將領中有幾個職務是相對比較重要的。包括軍事正職、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供給部部長和衛生部部長。參謀長一職相對偏弱,但也很重要;軍事副職和副政治委員也有,但不是很多,倒是一般兼代軍政正職的情況較為普遍。這是根據當時的戰爭條件和紅軍的具體實際情況而定的。

重要會議

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會議
長征重要會議一覽長征重要會議一覽
通道會議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開臨時緊急會議。會議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軍團會合的路線,而取西入貴州。
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黎平縣召開會議,再次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放棄了北上與二、六軍團會合的計畫,而改向黔北的遵義進軍。
猴場會議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甕安縣猴場鎮召開會議,通過了在川黔邊展開戰略反攻,建立新的蘇區的決定。
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了中央領導崗位上。
雞鳴三省會議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貴州、雲南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村莊(尚示確切考證)召開會議,決定反攻遵義,並且博古向張聞天正式交出中央領導權。
扎西會議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在雲南扎西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遵義會議決議,決定恢復白區工作,總結了土城戰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編了紅軍並確定了回師遵義的戰略方針。
白沙會議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古藺白沙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紅軍二渡赤水。
苟壩會議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在貴州遵義縣苟壩村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了是否進行打鼓新場戰役,並確定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軍事決策三人團,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
會理會議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會理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批評了部隊中的“右傾情緒”,並點名批評了彭德懷、林彪、劉少奇、黃克誠等人。
瀘定會議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在四川瀘定縣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中央紅軍過雪山與四方面軍會合,並且由陳雲去上海恢復白區地下黨組織。
兩河口會議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小金縣城兩河口召開會議,決定紅軍北上陝甘建立根據地,準備實行松潘戰役。
黑水蘆花會議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黑水縣(亦稱蘆花縣)召開常委擴大會議,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並集中討論了四方面軍的工作問題。
沙窩會議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四川毛兒蓋地區的血洛寨(藏語叫作沙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增補了幾位四方面軍將領進政治局,同時決定執行《夏洮戰役計畫》。
毛兒蓋會議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決定左右兩路軍迅速執行北上東進的發展計畫。
牙弄會議 1935年9月8日,中共中央主要領導人和徐向前、陳昌浩在四川阿西牙弄召開非正式會議,決定聯名催促張國燾及左路軍儘快北上。
巴西會議 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巴西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單獨北上。
俄界會議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迭部縣高吉村(亦稱俄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錯誤的決定》。
榜羅鎮會議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肅通渭榜羅鎮召開會議,決定紅軍長征的最終落腳點為陝北。
吳起鎮會議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陝西省赤安縣吳起鎮召開會議,總結俄界會議後紅軍的行動,確定新形勢下陝甘支隊的行動方針,決定黨和紅軍今後的戰略任務是建立西北蘇區,以領導全國革命,從而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開創了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陝北的新的歷史時期。

相關詩作

七律 長征

毛澤東1935年10月作)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十六字令三首

(毛澤東1934年至1935年作)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憶秦娥·婁山關

(毛澤東 1935年2月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1935年10月作)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讀書會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六中全會勝利召開之際,由長安街讀書會、中共黨史出版社聯合主辦,共青團中央“青年之聲”學習者服務聯盟、中國青年網、北京西城閱讀推廣+聯盟和西華書房共同協辦的第十三次長安街讀書會暨“不忘歷史 繼續長征——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讀書會在西華書房舉行。本次活動由著名軍旅作家、《世界是這樣知道長征的》作者丁曉平同志主持,圍繞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和《穿越歷史時空看長征》兩本書,特邀兩書作者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黃一兵和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原副巡視員、研究員王新生,從書本到現實,從理論到實踐,向廣大會員引介黨史知識,共同探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道路選擇和發展建設經驗。
長征(歷史事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