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八集大型紀錄片)

長征(八集大型紀錄片)

日前,八集大型紀錄片《長征》貴州拍攝啟動儀式在遵義會議紀念館舉行。作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特別製作的一部重要紀錄片,《長征》將於10月中、下旬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

10月13日起,這部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拍攝的紀錄片將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

基本介紹

  • 集數:8集
  • 中文名:長征
  • 外文名:The Long March
  • 上映時間:10月中下旬
  • 首映電視台:央視一套
分集劇情,線上視頻,基本簡介,拍攝花絮,創作經歷,評價,獲獎情況,

基本簡介

作為國家重點宣傳項目的大型文獻紀錄片《長征》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導,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攝製。據介紹,此次來遵義拍攝的《長征》攝製組,是以總導演、製片人閆東為首的創作班底,多年來一直在紀錄片領域辛勤耕耘、卓有建樹,《百年小平》《楊尚昆》《1937南京記憶》《東方主戰場》等具有相當藝術水準和影響力的作品,都出自這個團隊。
秋風瑟瑟,雁陣驚寒。1934年10月16日,平日裡冷冷清清的江西於都河碼頭,突然繁忙起來。一隊隊腳步匆匆的紅軍集結到這裡。受周恩來委託,病中的毛澤東躺在擔架上組織架橋,搭浮橋用的全都是老百姓的門板。於都全縣800多條船也全部集中到河邊。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紅軍每天晚上架通浮橋過河,次日凌晨再拆除。不但戰士,連幹部都不知道目的地是哪裡,更沒有考慮哪一天反攻、什麼時候會師之類的問題,就是隨著部隊走。長征,就這樣開始了。
這是8集大型紀錄片《長征》中,對這次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的起始的描述。

拍攝花絮

閆東介紹,正式開始創作之前,他先組織所有創作人員,花費數天,對幾十年來紀念長征的經典作品進行了集中觀摩,博採眾長,爭取在前人基礎上再攀高峰。“這個功夫下得很硬。”江英說。
從今年5月23日到7月25日,攝製組兵分5路,分乘30輛越野車,分別去往紅軍長征的十幾個省,最終用兩個月多一點的時間,行程5.4萬公里,完成了前期拍攝。不但拍攝了所有長征路上的戰役、會議發生地等重要遺址,也爬了雪山,過了草地,山的蒼茫、河的湍急、雪野的酷寒、深陷草地的危險境況,都一一記錄呈現。
該片最著力拍攝也是最令人矚目的,是出鏡的百位老紅軍集體完成了最精準的長征歷史表達。他們中約50位採訪拍攝於上世紀90年代,來自閆東30年紀錄片生涯中的積累,另外49位老紅軍則是這次集中採訪拍攝的。對老紅軍的搶救性採訪,閆東一開始就高度重視,用足力量,“他們坐在那裡就是歷史,不開口就是歷史。”接受採訪時,他們最年輕的92歲,最大的106歲,有的如今已經作古。其中有原國家領導人,也有普通戰士。片中也採用了近40位革命前輩的回憶錄。“我對群體口述歷史有獨特的理解,這種手法可以將宏大歷史和微觀細節融匯在一起,講好我們大家似乎熟悉又非常陌生的歷史。”老紅軍的神態、語氣、講述的內容,營造了紀錄片真實的歷史氣氛,大大提高了該片的吸引力和可信性。
江英說,老紅軍不僅僅是當事人,而且是見證人,不少人後來成為高層領導,他們從巨觀的角度,從軍事專家、指揮員的角度,對歷史和當時的軍事行動進行評價,得出了許多難能可貴的結論。
觀片可以發現,這部紀錄片強調當下性、針對性,對史實的擷取、剪裁以此為中心,十分精當。片中呈現的歷史,常常都在跟今天對話,無論鴻篇大論還是寥寥幾筆,往往跟今天相對應、相關聯。閆東舉例說,第四集《戰史奇觀》結尾寫到:“戰爭的較量不僅是軍事的較量,更是民心的較量。離開了人民民眾的支持,紅軍將寸步難行。”這是為第五集《民心所向》破題,更是我們今天一直在強調的。
江英指出,該片從開始就確定了重要的指導思想,即緊緊圍繞近年來中共中央的有關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有關講話精神結構全片,所以,首先該片具有很強的原則性;其次,在學術上對大歷史的闡述也比以往向前推進了一步,比如第八集《永遠長征》講到陝北既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紅軍投身抗日戰爭的出發點;長征不僅是退卻,而且是向抗日前線的進軍;第三,在具體史實的深入考證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發現,比如對遵義會議的展現和有關史實細節的敘述,比以往深入,時有洞見。
該片有一個新穎而精妙的結構,謀篇布局上主要沿著長征路線講述故事,全景式描述了長征的歷程,這從各集的名稱就可以看出來:第一集《英雄史詩》、第二集《路在何方》、第三集《偉大轉折》、第四集《戰史奇觀》、第五集《民心所向》、第六集《雪山草地》、第七集《百川歸海》和第八集《永遠長征》。但每一集又是獨立的專題,結構上互相關聯,不但按照時間線索和敵我鬥爭的邏輯線索對長征做了整體描述,每一集又各有主題,構成了近年來所強調的長征精神的幾大方面,結構上下了很大工夫。8集的篇幅有6集講長征本體,第一集和第八集是綜合性論述,特別是最後一集,以一半的篇幅說明長征永遠在路上,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把我們的新長征跟前面做了銜接。

創作經歷

在創作時,該片就十分注重國際化表達,注意採擷國際性的內容,如在結構上開篇第一集就給長征定位,進行綜合評論,融入歷史上長征的國際化傳播的內容。有關長征,瑞士傳教士勃沙特寫過《神靈之手》,美國記者斯諾寫過《紅星照耀中國》,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寫過《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還有許多外國人曾來華採訪報導長征,留下海內外膾炙人口的文字。長征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閆東希望,《長征》不僅能把長征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也講給外國人聽;不但把長征精神刻在中華民族的骨髓里,也要更深入更普遍地走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心中。

評價

該片不但具有理論含量、史實含量,而且也具有文學含量、情感含量。全片敘述語言很有感染力,穿插的毛澤東詩詞,版畫、油畫、漫畫以及遙感動畫、航拍畫面,與理論闡述、史實呈現等融為一爐,激情澎湃,撼動人心。
閆東介紹,該片的主創人員,除了紀錄片拍攝團隊,還包括各方面專家,如中共黨史專家、時事政治研究家、軍事歷史學家、歷史考據專家,還有文學家和傳媒人士。除了多次的專家論證,團隊里也有很多年輕人,為該片提供了可貴的創作視角、創意角度。
江英說,思想與情感對一個片子而言是相得益彰的,“因為思想本身就能夠促進情感,情感又能夠促進觀眾對思想的理解。”比如第六集《雪山草地》,通過老紅軍的回憶和大量史料,展現了過雪山草地時的情景,悲壯悽惻,但充分體現了紅軍心目中“信仰的力量”,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
用多種手段加強國際化表達
閆東表示,希望打造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讓中國的百姓甚至讓全世界的人了解長征。他透露,紀錄片《長征》共400分鐘,他正在與澳大利亞野熊團隊聯合製作一個100分鐘的《長征》國際版,將在海外播出。

獲獎情況

2017年6月12日,在第五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表彰活動,《長征》榮獲優秀理論文獻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