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蘇區

陝甘蘇區

陝甘蘇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陝西甘肅兩省邊界和陝西省北部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堅持黨的武裝鬥爭,以橋山山脈為依託,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1934年2月至1935年11月,三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使陝甘、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僅存的一塊革命根據地,為後來建立陝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甘蘇區
  • 別稱:陝甘革命根據地、西北根據地
  • 形成時間:1935年
  • 主要人物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
歷史背景,主要人物,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創立過程,

歷史背景

謝子長劉志丹、習仲勛堅持黨的武裝鬥爭,以橋山山脈為依託,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1934年2月至1935年11月,三次反“圍剿”的重大勝利使陝甘陝北兩塊根據地連成一片,成為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全國僅存的一塊革命根據地,是黨中央和長征各路紅軍的落腳點,爾後成為黨領導抗日戰爭的出發地和大本營,在創建根據地的過程中,西北地區的共產黨人,以百折不撓的堅強毅力和獻身精神,成功的實踐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

主要人物

謝子長

陝甘蘇區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896年1月生於陝西省安定縣(今子長縣)1925年在北京加人中國共產黨。1927年10月12日,與唐澎等領導了清澗起義。起義失敗後,奉中共陝西省委的指示,到陝西洛南許權中旅工作,1928年5月參加了渭華起義,任軍委委員兼三大隊隊長渭華起義失敗後,中共陝西省委又委派他和劉志丹同去陝北開展兵運工作1932年5月,領導了甘肅靖遠兵變。1932年初至1934年,歷任西北反帝同盟軍、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政治委員等職1934年8月在反“圍剿”鬥爭中負傷,1935年2月21日逝世,時年38歲。
陝甘蘇區

劉志丹

1903年10月出生於陝西省保全縣(今志丹縣)。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與唐澎等人組織了渭華起義,任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武裝的主要創建人之一。歷任南梁游擊隊總指揮,西北反帝同盟軍副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總指揮,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師長,陝甘邊區革命軍事委員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前敵總指揮,紅十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黨中央到達陝北後,劉志丹任中央軍委駐西北辦事處副主任、瓦窯堡警備司令、北路軍總指揮、紅二十八軍軍長等職。1936年4月率部東征,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鬥中犧牲,時年33歲。
陝甘蘇區

習仲勛

1913年10月15日出生於陝西省富平縣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進步學生團體。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春參加愛國學生運動,遭國民黨當局關押,在獄中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初,受黨組織委派到國民黨西北軍楊虎城部做兵運工作,任中共營委書記。1932年3月,組織發動了“兩當兵變”,任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五支隊隊委書記。1932年9月,進入渭北革命根據地,任渭北游擊隊第二支隊政治指導員。1933年2月,任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從事武裝鬥爭、農民運動和青年工作。1933年3月,與劉志丹等同志創建照金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歷任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委員,軍委書記和共青團特委書記,游擊隊總指揮部政治委員,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等職務。1934年11月,當選為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是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建國後任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五屆、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習仲勛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2年5月24日5時3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創立過程

1931年10月,以晉西遊擊隊為基礎組成的陝北支隊轉戰至陝西、甘肅兩省邊界的南梁(今屬甘肅華池縣)地區,同劉志丹領導的游擊隊會合,組成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1932年2月,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1932年12月,陝甘游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實為1個團,200餘人)。至1934年2月,紅26軍發展到轄1個師,500餘人,相繼開闢了以照金為中心的栒邑(今旬邑)、淳化耀縣三原宜君五縣邊界根據地和以南梁為中心的吳起(今吳旗)、保全(今志丹)、甘泉鄜縣(今富縣)、合水華池六縣交界地區根據地。6月,在打破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後,上述兩根據地連成一片。11月,正式成立以習仲勛為主席的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和以劉志丹為主席的陝甘邊軍事委員會。
1932~1934年春夏之交,中共陝北特委將農民武裝組成紅軍游擊隊,在橫山、清澗、延川等11個縣境內開展游擊戰爭。8月開闢了安(定)延(川)、綏(德)清(澗)、葭(今佳縣)吳(堡)、神(木)府(谷)四小塊根據地並打破國民黨軍對陝北蘇區的第一次“圍剿”。於1935年1月成立了陝北省蘇維埃政府,馬明方任主席。陝北游擊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7軍(實為1個師)。根據地擴大到保全、安塞延安延長橫山靖邊等地區。
為統一對陝甘邊和陝北兩蘇區的領導,1935年2月初,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惠子俊任西北工委書記(未到職,由崔田夫代理)、謝子長任軍委主席(因病未到職,由副主席劉志丹主持工作,謝病故後劉志丹任軍委主席)。5月1日,西北軍委前敵總指揮部成立,劉志丹任總指揮,高崗任政治委員。7月中旬,蘇區軍民打破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後,陝甘邊和陝北兩蘇區連成一片,蘇區擴展到30個縣境,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人口70餘萬,20多個縣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紅軍和游擊隊發展到1萬餘人。從此,統稱陝甘蘇區。9月中旬,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長徵到達陝北延川永坪鎮,與紅26、紅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10月,取得勞山戰役的勝利。10月中旬,中共中央率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勝利結束長征。11月初,陝甘支隊同紅15軍團會合,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隨後,紅軍取得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1936年,紅軍先後舉行東征西征戰役,陝甘蘇區進步擴大。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陝甘蘇區北迄長城,南至淳化,西達固原,東到黃河,總面積12.9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0萬,設有36個縣和1個特區。1937年2月,改為陝甘寧特區。5月改稱陝甘寧邊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