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楊勇(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勇(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原名楊世峻,湖南瀏陽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間,隨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參加了在全縣、金沙江大渡河、土城、婁山關、四渡赤水等的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在魯西南戰役中創造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單獨攻堅和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又2個旅的先例。抗美援朝期間,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回國後,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葬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中共聞名的“三楊”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勇
  • 別名:楊世峻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
  • 出生日期:1913年10月28日
  • 逝世日期:1983年1月6日
  • 職業:軍人、革命家、軍事家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
    北京軍區司令員
  • 黨派中國共產黨
  • 軍銜:上將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後,人物貢獻,勇斗日軍,抗美援朝,家庭成員,人物軼事,五處傷痕,嚴於律己,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楊勇
楊勇,原名世駿,1913年10月28日出生於文家市清江一貧農家庭。1926年在里仁學校讀書時,參加勞動童子軍,任隊長。
1927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馬日事變”,隨瀏陽農軍攻打長沙,不久敗走江西、常德等地,年底回鄉。
1929年考入瀏陽縣立中學學習。
1930年春因父病輟學,參加第八區蘇維埃政府工作。
1930年2月,經縣委選派到平江黃金洞紅五軍隨營學校政治隊學習,在此轉為中共黨員。結業後,分配到紅三軍團第八軍,歷任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大隊長,連副政委、政委,營長、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處處長等職。
1933年10月,任紅三軍團第四師十團政委。參加了中央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並在洵口戰役立功,獲全國蘇維埃工農兵代表大會頒發的三等紅星獎章。
1934年獲三等紅星獎章。同年10月隨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參加了在全縣、金沙江大渡河、土城、婁山關、四渡赤水等的戰鬥。到達陝北後,紅三軍團改為陝甘支隊第二縱隊,楊勇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政委兼副團長。在平型關與日軍作戰中,勝利完成了攻堅任務,但不幸負傷。傷愈後,到襄垣、武鄉等地擴軍3000多人,成立補充團任團長。
1935年9月任陝甘支隊第2縱隊10大隊政治委員。到陝北後,任紅一方面軍第1軍團1師、4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勇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平型關、午城井溝等戰鬥,並取得汾離公路伏擊戰的勝利。
1939年3月初率部隨第115師東進支隊由晉西到達魯西,指揮686團取得首戰樊壩的勝利,領導開闢魯西抗日根據地。後任第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第343旅旅長兼魯西軍區副司令員、教導第3旅旅長、魯西軍區司令員兼魯西專署專員。
1941年初與政治委員蘇振華率教導第3旅運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取得潘溪渡戰鬥的勝利。繼又挫敗了日偽軍對魯西區的“掃蕩”,鞏固了魯西抗日根據地。同年7月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不久赴延安,先後在軍事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1944年,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連續拔除日偽據點200多處,殲滅偽軍萬多人,使魯西南的各小塊游擊根據地連成一片,新建了一個專署和六個縣政權。
1945年,攻克南樂東平陽穀等縣城,殲滅日軍萬餘。同年9月,領導晉魯豫軍區部隊連續反擊,攻占長垣、湯陰等10多縣。11月組建晉魯豫軍區第七縱隊、任司令員。投入肅清殘餘日偽據點的戰鬥,4天內連克巨野等3座城市,並乘勝攻下濟寧市,殲偽軍7000多人。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4月,國民黨公開撕毀停戰協定。楊勇率第七縱隊,縱橫於晉、、豫戰場。在隴海路汴徐段自衛反擊戰中攻克碭山,協同三縱隊,圍殲國民黨一八一旅及一個團。又在巨野、定陶、鄄南三戰役中和兄弟部隊一起,殲國民黨軍隊整編第三師和四十一師、四十七師各一個旅。
1947年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豫北攻勢。在魯西南戰役,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一舉攻克鄆城,創造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單獨攻堅和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又2個旅的先例,受到通報表彰。爾後,率部參加進軍大別山,組織指揮高山鋪戰役,所部因戰績突出,被野戰軍記大功一次。
1948年,率軍與國民黨軍隊戰鬥於北向店,勝利完成掩護兄弟部隊南下桐柏山的任務。5月參加宛東戰。6—7月連續3次狙擊國民黨胡璉等2兵團北援,殲敵7000多人。11月淮海戰役開始,楊勇在張公店地區殲滅國民黨一八一師5000餘人,俘虜國名黨五十五軍中將副軍長兼一八一師師長米文和。又在雙堆集地區搏鬥9晝夜,殲滅1.6萬多人,俘國民黨團副司令吳紹周等將官9人。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司令員,參加渡江戰役,直出浙贛線,解放衢州景德鎮、上饒等20餘座城鎮。11月進軍西南,解放貴州後,率第5兵團主力和第3兵團一部參加成都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

1950年1月,楊勇兼任貴州軍區司令員和省人民政府主席,年底入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
1952年畢業後,任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
1953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組織所部參加夏季反擊作戰並指揮金城戰役。此次戰爭對美韓聯軍起到了威懾作用,為日後停戰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4年春起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
1958年10月回國,先後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曾大力推廣郭興福教學法,提高全軍區的軍事訓練工作,增強了部隊戰鬥力。“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團迫害,被解除職務。1972年起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新疆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和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曾組織部隊參加南疆鐵路、天山公路和烏魯木齊石油化工廠的建設工作。
楊勇(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1977年夏起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
1979年參與組織指揮解放軍邊防部隊在廣西、雲南進行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楊勇重視部隊全面建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組織擬訂了軍隊建設的三年規劃。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
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

人物貢獻

勇斗日軍

1941年初,楊勇指揮教導第3旅運用圍點打援戰法,取得潘溪渡戰鬥的勝利,創平原殲滅戰的光輝範例。1944年4月返回冀魯豫邊區,參與指揮東平、陽穀等戰鬥。為開展平原游擊戰爭,開闢和建設魯西、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人民日報》

抗美援朝

1953年4月,楊勇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組織夏季攻勢第一、二次進攻,取得勝利。又組織和指揮了金城以南地區的進攻戰,生俘南韓“王牌”首都師副師長,為迫使美國接受停戰作出了貢獻。

家庭成員

妻子
林彬
回族,山東冠縣人,1923年生,1934年入黨,1939年4月結婚。建國後在國務院財貿辦公室工作,2002年病逝。
兒子
楊翼平
少將,天津警備區副司令員。
兒子
楊小平
女兒
楊北北

人物軼事

五處傷痕

第一次,1933年10月,紅三軍團十師十四團在中央蘇區的洵口與國民黨軍隊相遇,時任團政治處主任的楊勇,冒著彈雨,帶頭沖入國民黨軍隊。突然,一發子彈從他的頭頂中央飛過,穿破了頭皮,鮮血直流。頭頂也留下了一塊永久的紀念――兩公分長、不再生髮的彈痕
第二次,1934年10月,蔣介石命令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統領40萬大軍利用湘江屏障,阻擊紅軍長征。時任紅四師十團政委的楊勇率部與兄弟部隊一道,執行掩護中央縱隊過江的任務。戰鬥中,楊勇率部戰鬥兩晝夜,其右大腿被彈片擊中,中央縱隊順利過江。從此,楊勇的腿部也留下了一塊“湘江戰役紀念章”。
第三次,1935年1月,在赤水河畔的土城戰役中,十團政委楊勇帶隊衝鋒,子彈從他的右腮入唇部出,一進一出,楊勇失去了6顆牙。
第四次,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首次與日軍坂垣征四郎師團21旅團在平型關交鋒,楊勇帶領3營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左肩中彈。
第五次,1938年9月14日,在汾(陽)離(石)公路西公嶺附近,時任686團團長兼政委的楊勇,指揮部隊伏擊由汾陽開往離石的一支日軍汽車運輸隊,全殲日軍200餘人,在這次戰鬥中,楊勇負輕傷。

嚴於律己

1980年初,總參謀部為幾位調動工作的領導同志,在京西賓館開了一個歡迎歡送會。事後結算,飯費和租片費一共花了400元,中紀委領導同志提出了批評。楊勇向軍委寫了檢查報告承擔,並自己掏錢填補了這筆費用。

人物評價

1935年6旬,在一座寺廟前,毛澤東高興地拍著楊勇的肩膀說:“你真是員猛將,在關鍵時刻有那么一股子虎勁!”
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誇讚他“你文武雙全,真是個好同志!”
文革中,毛澤東在一次電話里對楊勇說:“好你個楊勇!還是像過去那樣耿直、剛毅,帶著一股虎氣。”
2007年08月01日,楊小平評價自己的父親楊勇說:“他是一個完人!無論從軍事業務上,還是從作風為人上,都挑不出什麼問題。他處處都是在為別人著想,卻總是不想著自己。他不好財、不好色,一生中他的眼裡只有戰爭、人民。對於自己受的委屈,他從來不會去多想”。(《瀟湘晨報》

後世紀念

楊勇故居位於瀏陽市文家市鎮文市社區市場路,始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懸山頂,小青瓦,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占地面積800平方米。
楊勇(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