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姓(鐵(鐵姓))

鐵姓(鐵姓)

鐵(鐵姓)一般指本詞條

鐵姓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中商朝遺民居捷運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歷史上的鐵姓名人很多,比如:鐵鉉鐵保鐵瑛等等。鐵姓宗祠通用對聯“名揚蕊榜;忠著旃常”中上聯典指宋代人鐵南仲,下聯則說明代河南鄧州人鐵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姓
  • 外文名:暫無
  • 讀音:tiě
  • 注音:ㄊㄧㄝ
  • 源流:7種
  • 釋義:姓
  • 古代名人:鐵勒
基本介紹,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得姓始祖,先祖源流,鉉祖生平,追謚祭奠,鉉祖後裔,戈公,桂公,福安公,福書公,其他,族支活動,遷徙分布,歷史名人,鐵鉉,鐵保,鐵瑛,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通用聯,四言,七言,十二言,青州鐵氏,

基本介紹

[鐵、銕,讀音作tiě(ㄊㄧㄝˇ)]
鐵姓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中商朝遺民居捷運丘,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鐵丘,為古代丘名,春秋時期屬於衛國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濮陽市的北部一帶。居住在鐵丘的商王朝貴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鐵丘氏,後分衍省文簡改為單姓鐵氏、丘氏等,世代相傳至今,通常認為其為鐵氏之始,史稱鐵氏正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回族,出自宋、元之際突厥族吐火羅國阿拉伯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鐵氏先祖鐵瑞或其先輩在成吉思汗率蒙古軍隊西征時,被從波斯化的阿富汗地區突厥種族中括到中原地區者,主要為當地的工匠和藝人。
鐵瑞先於元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到穎州冶鐵。因其善於冶鐵,遂以鐵為氏;或按照突厥回回取漢姓的習慣,以突厥人的慣用名中鐵木耳、貼木兒塔識等的首音節鐵或貼為姓氏,且鐵木耳含有剛強的意思。在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朝政府為解決襄樊之戰的軍餉問題,將鐵瑞徵編到鄧州軍屯。在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鐵瑞以軍屯改民屯,遂以務農為業。鐵瑞生一子名為鐵自修,業農;鐵自修生子鐵仲名;鐵仲名生三子:長子鐵锺、次子鐵鏜、三子鐵鉉。其鐵鉉官至明朝建文皇帝兵部尚書,曾數次大敗燕王朱棣的北軍,斬殺燕王大將張玉。因“靖難之役”,鐵鉉被俘虜,之後在朝堂上被殺害,受其影響,鐵氏家族為避害而改有邵、沅、滿、買、失、馬、李等姓氏。回族鐵氏,多與其鐵、脫、貼、朵、妥、火等與蒙古族名字鐵木耳、貼木耳、脫不花等有關,為漢、蒙等民族融合於回族之後出現的姓氏。一部分鐵氏族源也“屬於突厥語族。”元朝任中書左丞相康里人(撒馬爾罕東突厥部落)鐵木爾·塔識(鐵木兒·達識、帖木兒·塔識、帖木爾·達失)、以及任餘姚州同知(今浙江餘姚)的鐵間,也是哈刺魯人(信仰伊斯蘭教的西突厥部落)。此外,由於“鐵木耳於蒙古語作鐵解,突厥語族亦多取此名。兩族均屬於阿爾泰語系,語彙固多相同。
另有個別回族鐵氏出自歸信伊斯蘭教的蒙古族人的名子。如在史籍《多桑蒙古史》記載:“阿難答(元世祖忽必烈第三子、安西王忙哥刺之子)初為一回教徒撫養,歸依回教,信之頗篤。因傳布回教於唐兀之地所部士卒十五萬人,聞從而信教者居其大半。”這些改信伊斯蘭教並融於回回民族中的蒙古族人,有取“鐵”為姓者。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鐵弗部,屬於以部族稱號漢化改姓為氏。秦、漢之際以及漢朝末期,匈奴部族在中國北部興起,在古匈奴語中,“鐵”之原意為鐵黑色強壯的馬。匈奴族為遊牧民族,對駿馬的尊敬由來已久,有取色如黑鐵之色的健馬為部落稱謂,因以姓氏者,有鐵弗、鐵伐、鐵驪(鐵力)諸部,為匈奴中最為強悍的幾個部落。南匈奴族鐵弗部,是古匈奴族人和烏桓族人、鮮卑族人的後代,漢史又稱其為雜胡。著名姓氏學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考證:“鐵弗,劉虎南單于之苗裔,左賢王去卑之孫。北人謂胡父鮮卑母為鐵弗,鐵弗乃因以為號。”因此,匈奴族鐵弗氏,屬於以號為氏。
赫連·勃勃在世之時,曾改其支庶子孫為鐵伐氏,還得意洋洋地說:“庶朕宗族,剛銳如鐵,皆堪伐人。”成為後世的一支鐵氏部落。匈奴族鐵氏部落族人,後多有取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鐵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古女真族,出自唐朝初期黑水靺鞨鐵利部,屬於以部落稱謂漢化改姓為氏。鐵驪部,亦稱鐵利、鐵離、鐵甸、鐵勒、越里吉等,是古代女真族中的一支原始部落。在史籍《遼史》中,有時以其代替五國部中的越里吉,在史籍《金史》中有時將其寫作鐵勒。鐵驪部的先人為唐朝初期黑水靺鞨鐵利部民,後歸服於渤海國,當時渤海國設定有鐵利府。
後唐莊宗李存勖同光四年(公元926年)農曆1月,大遼國攻取渤海王城,農曆2月,鐵驪部即遣使向大遼國納貢。在契丹貴族將大批渤海人南遷時,其鐵驪部中有一部分被分散移居今遼寧省瀋陽市西南、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東的西拉木倫河旁和吉林省農安縣等地,大部分稍向西徒,分布在今黑龍江省鐵力縣一帶。在大遼國時期的鐵驪部,主要是指西徙的部分族人。鐵驪部以狩獵生產為主,也餵養馬等家畜。遼開泰元年(公元1012年),鐵驪部使臣那沙向遼聖宗乞求佛像、儒書,遼聖宗耶律·隆緒“詔賜護國仁王佛像一,易、詩、書、春秋、禮記各一部”,這說明其時鐵驪部貴族上層已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鐵驪部為大遼屬國之一,在遼國時期設定有鐵驪國王府,以其首領為王管理其民;後又在黃龍府設鐵驪軍詳穩司,統領其兵馬。自後唐同光四年~遼天慶四年(公元926~公元1114年),鐵驪部屢向契丹貴族進貢鷹鶻、貂皮、馬匹等方物。鐵驪部還常與兀惹人作戰,並將俘獲的兀惹戶獻於契丹貴族。
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鐵驪部酋長回離保率部眾歸附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金天會八年(公元1130年),金太宗吳乞買(完顏·晟)以鐵驪人突離刺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族後逐漸融合於女真族之中。明朝以後,女真族鐵驪部落族人多取諧音漢字為姓氏,即稱鐵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鐵氏,多與蒙古族名字鐵木耳、貼木耳、脫不花等改漢姓有關,為漢蒙等民族融合後出現的漢、蒙等姓氏。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以部落稱謂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穆爾察氏,亦稱穆爾扎氏、穆爾禪氏,原為紅海女真費亞喀部落,滿語為Murca Hala,世居綏分(今黑龍江綏化)、瓦爾喀(今黑龍江圖門江流域及烏蘇里江以東濱海地區,東迄海濱及沿海島嶼之地,東鄰握集部,西接索倫)、阿庫里(今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江上游支流阿庫里河流域),后冠漢姓為鐵氏、穆氏等。
⑵.滿族色哷哩氏,滿語為Sereri Hala,古穢貊族後裔,為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在明朝時期稱兀良哈氏,世居渾春(今吉林渾春)等地,后冠漢姓即為鐵氏。
⑶.滿族鐵氏,滿語為Tie Hala,傳說其先世就是鐵驪部族人,取漢族姓氏為氏,世居遼寧瀋陽。
⑷.滿族哲哩氏,滿語為Jeri Hala,漢義為“鐵砧子”,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多為鐵氏。

源流七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苗族、彝族、侗族、佤族、黎族、高山族、傣族、錫伯族、維吾爾族、裕固族、土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鐵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鐵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赫連·勃勃、鐵驪·回離保、鐵瑞、鐵木爾·塔識、鐵間、鐵木真

先祖源流

1.先祖瑞或其先輩在蒙古軍隊西征時,被從波斯化的阿富汗地區(阿富汗現官方語言是波斯語和普什圖語)突厥種族中括到中原地區。先於1263年到潁州冶鐵。或因冶鐵,遂以鐵為姓;或按照突厥回回取漢姓的習慣,以突厥人的慣用名中鐵木耳、貼木兒塔識等的首音節鐵或貼為姓(鐵、貼在當時互通用),且鐵木耳含有剛強的意思。
2.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為解決襄樊之戰軍餉問題,瑞祖被征編到鄧州軍屯
3.祖至元八年(1271年)瑞祖因軍屯改民屯,遂以務農為業。
4.祖生子自修,業農;自修生子仲名;仲名生三子:長子锺、次子鏜、三子鉉。
5河南北部安陽市內黃縣西八公里大村,現有鐵姓上千人是明兵部尚書鐵鉉的後人。實為鐵鉉受害後其妻逃難至此繁衍後代而成(現有誥命夫人墓、馬墓、貓墓)。現有大村村南有鐵家祖墳及鐵鉉豐功事跡。鐵姓本是回族,但逃難到此後迫於生計業已漢化。

鉉祖生平

祖諱鉉字鼎石,行三。色目人(回回),1366年1月6日生於河南省鄧州市三里橋鐵家營,卒於1402年靖難之役。以下是《明史· 列傳·鐵鉉傳》(張廷玉編撰)所載鉉祖生平:鐵鉉,鄧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調都督府斷事。嘗讞疑獄,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為山東參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鉉督餉無乏。景隆兵敗白溝河,單騎走德州,城戍皆望風潰。鉉與參軍高巍感奮涕泣,自臨邑趨濟南,偕盛庸、宋參軍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鉉。德州陷,燕兵收其儲蓄百餘萬,勢益張。遂攻濟南,景隆復大敗,南奔。鉉與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築長圍,晝夜攻擊。鉉以計焚其攻具,間出兵奮擊。又遣千人出城詐降。燕王大喜,軍中皆歡呼。鉉伏壯士城上,候王入,下鐵板擊之。別設伏、斷橋。既而失約,王未入城板驟下。王驚走,伏發,橋倉卒不可斷,王鞭馬馳去。憤甚,百計進攻。凡三閱月,卒固守不能下。當是時,平安統兵二十萬,將復德州,以絕燕餉道。燕王懼,解圍北歸。燕王自起兵以來,攻真定二日不下,即捨去。獨以得濟南,斷南北道,即畫疆守,金陵不難圖。故乘大破景隆之銳,盡力以攻,期於必拔,而竟為鉉等所挫。帝聞大悅,遣官慰勞,賜金幣,封其三世。鉉入謝,賜宴。凡所建白皆採納。擢山東布政使。尋進兵部尚書。以盛庸代景隆為平燕將軍,命鉉參其軍務。是年冬,庸大敗燕王於東昌,斬其大將張玉。燕王奔還北平。自燕兵犯順,南北日尋干戈,而王師克捷,未有如東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復道山東。比燕兵漸逼,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將所部十萬與鉉合,絕燕後。文師至直沽,為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至濟南者。四年四月,燕軍南綴王師於小河,鉉與諸將時有斬獲。連戰至靈璧,平安等師潰被擒。既而庸亦敗績。燕兵渡江,鉉屯淮上,兵亦潰。
燕王即皇帝位,執之至(10月17日)。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年三十七。子福安,戍河池。父仲名,年八十三,母薛,並安置海南。

追謚祭奠

1.明弘光帝追謚鉉祖為 “忠襄”。
2.清雍正元年(1723年),鄧州知事、楚黃陳大年等在今鄧州市龍堰鄉姚營村為鉉祖建遺像墓。
3.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為表彰鉉祖“忠烈”,命山東鹽運使阿林保為其建祠。阿林保選址濟南大明湖畔建鐵公祠
4.乾隆帝特賜“忠定”謚辭:策勵守城、氣吞伏版、才能優裕、志節堅剛。

鉉祖後裔

鉉祖馬氏誥命夫人臨終講“公有八子,一子(即桂公)現在”。
根據對史料及各支族譜資料審慎分析,鉉祖八子名諱及落處為:

戈公

戈公字奮武,生於1384年2月15日,卒於1456年8月12日;葬於常德小西門外黃土山麓老屋灣後,今常德市鼎城區灌溪鎮崗市村七組鐵家坪老屋灣。湖南常德支祖。

桂公

馬氏誥命夫人出。葬於內黃縣大村鐵氏祖塋,墓右側為馬氏誥命夫人之墓,2004年10月18日內黃縣人民政府常務辦公會議,根據有關規定,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和評估,決定批准為第四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內黃支祖。

福安公

字玉山昆,楊氏誥命夫人出。生於1388年3月3日;卒於1452年10月12日;葬於偃師大口鄉鐵村南,其墓長型,頭北腳南,碑立於足下,系典型回族墓。河南偃師支祖。

福書公

字玉岫,楊氏誥命夫人出。生於1396年,卒年未詳。葬於廣寧西,義州東南狼君洞回子山鐵氏祖塋,今遼寧義縣頭台蒙古族自治鄉土龍山村鐵回溝自然村北溝山陽處。生二子:思明、復明;思明生子天錫,根據瀋陽和鹽阜遺留資料多方研考,天錫公應為江蘇鹽阜鐵(帖)氏支祖;復明生子天佐、天佑;天佐公為遼寧瀋陽支祖,這支族人於清鼎革時出關,併入滿洲八旗;天佑改姓滿,其後裔現仍篤信伊斯蘭教,主要居住在山東德州南門外,其支有十輩排字:永德景丙泰宏福吉慶祥;另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和遼寧瓦房店等地有部分族人文字。

其他

峰公,生、卒年未詳;葬於青州鎮青門西北。山東青州支祖。
嵐公,生、卒年、落跡均未詳。是峰公同母弟。
岩公,生、卒年、落跡均未詳。是峰公同母弟。
屾公,生、卒年、落跡均未詳。是峰公同母弟。
楊氏誥命夫人生有二女,其他夫人生女否未詳。
經分析考證,鉉祖應有四位夫人,符合往昔朝代穆斯林的婚姻習俗。又以上鉉祖八子中,除戈公和桂公外,其餘六子名或字中皆有偏旁山字,又鉉祖父仲名公生三子,長子名锺,二子名鏜,名中皆有偏旁金字。
因靖難之役的影響,除瀋陽族支仍篤信伊斯蘭教外,其他各族支都已出教,鐵氏家族有的族支為避害而改有邵、沅、滿、買、失、馬、帖、李等姓。

族支活動

1.1996年底常德支二十一世明正,捐資近10萬元人民幣在濟南大明湖畔鐵公祠成功塑鑄鉉祖銅像,明正、十九世本知參加揭幕典禮。
2.2000年10月6日,瀋陽鐵氏六藝堂在瀋陽南清真寺舉行千禧之年緬懷先祖圓經盛會,常德鼎石堂族親代表本知、二十世光林、廿一世明正和明學專程參加。
3.為紀念鉉祖歸真六百周年,內黃支十九世懷有主編了“忠臣鐵鉉三大作風及誥命夫人馬太君遺訓”,並經常德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常德市老幹部書畫詩詞協會理事、武陵詩社編委本知做了重要修改。
忠臣鐵鉉三大作風
剛強:堅持真理,寧折不彎,凜然正氣,忠心赤膽。
求精:習文練武,百業求精,勤勞儉樸,光照後人。
為民:疏財仗義,廣交友朋,德高品尚,服務大眾。
誥命夫人馬太君遺訓
精讀詩書休做官,忠孝節義當周全。
和睦團結重勤儉,善良賢惠自平安。
(馬太君教育子孫原話:讀書種田不做官,和睦鄉里共患難。)
三大作風及家訓是我們鐵氏家族的祖傳家教,道德規範、行為準則,我們要永遠繼承、發揚,光宗耀祖。
4.鐵氏六藝堂於2001年9月間,委派十七世廣潤、廣學及大謙在鄧州市龍堰鄉姚營村鉉公遺像墓,請鄧州西關清真寺謝忠孝阿訇在此為鉉祖舉行走墳(儀式),並於同年在瀋陽南清真寺舉行鐵氏家族緬懷先祖圓經盛會,又於2002年舉行緬懷鉉祖殉難六百周年圓經盛會。

遷徙分布

鐵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六百十四位,以淮南為郡望。
今甘肅省的敦煌市、古浪縣、天祝縣、連城縣武威市,貴州省的印江縣,山西省的代縣,黑龍江省,吉林省,河南省的方城市、內黃縣、許昌市、洛陽市偃師縣、平頂山市郟縣魯山縣、襄縣、鄧州市、濮陽市,山東省的濟南市、德州市樂陵縣、臨沂市、威海市、青州市,雲南省的昭通市,遼寧省的瀋陽市、錦州市,廣東省的珠海市,安徽省的淮南市、懷遠縣,浙江省的寧波市餘姚、台州市,青海省的西寧市、樂都縣、民和縣、互助縣,四川省的瀘州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揚州市儀征市、鹽城市,江西省的上饒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包頭市、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台灣省等地,均有鐵氏族人分布。
蒙古族鐵姓源自鐵木真後裔。鐵木真在宋開禧二年(1206年)統一蒙古諸部,在斡難河畔被推舉為全蒙古的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從此成吉思汗的子孫輩開始橫掃亞歐大陸,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元朝,是為元世祖,尊成吉思汗為元太祖,元世祖於1279年滅南宋後統一中國。元世祖共有十二子,立第二子真金為太子,元世祖在1294年病逝後,真金的第三子鐵穆耳即位(真金已早逝),為元成宗。元成宗封其族弟鐵木見(忽必烈幼子鐵蔑赤之子)為南平王,駐寧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時的河南江北行省包括今河南、湖北及安徽、江蘇兩省北部)。由此可知:鐵木見是忽必烈之孫,亦是成吉思汗的第五世孫。鐵木見到河南後,漸從漢俗以鐵為姓。……明朝“靖難之役”中,燕王朱棣與建文帝爭奪帝位,回族人鐵鉉時任兵部尚書留守濟南與燕王朱棣交戰,屢敗燕王。朱棣稱帝後,鐵鉉被誅戮。其族人於永樂元年(1403年)避難至山海關,隱居今錦州地區狼君洞。他們成為瀋陽鐵氏祖先。如今,鐵姓已成為遼瀋地區回族望族了。明末清初鐵姓遷到瀋陽的有鐵福、鐵仲、鐵奎、鐵桂、鐵元等祖輩幾代。有六人為官,其中鐵奎、鐵桂及其子鐵範金,皆為清代回族中較為顯赫的軍政官員。皇太極崇政五年(1633年)他們首先在瀋陽建立了南清真寺(又說清天聰元年,即明天啟七年(1627年)。此後,回族人圍寺而居,便形成了後來的“回回營”,也就是瀋陽回族人的聚居點。乾隆、嘉慶年間,由於回族日益增多,又建成了東、北兩座清真寺(余略)。鐵姓望居淮南郡(東晉鹹和初年僑置淮南郡於丹陽郡於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

歷史名人

鐵鉉

明河南省鄧州(今鄧縣)人,字鼎石(1366-1402),元色目人後裔。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調都督府斷事。建文初,為山東參政,督管糧餉。燕王起兵,圍濟南,他率眾守三月,屢敗燕軍,擢山東布政使,尋進兵部尚書。與盛庸率軍伐燕,在東昌之戰中大敗燕師,擊殺燕師大將張玉。後燕王渡江奇襲南京,即帝位。他兵潰被俘,執送成祖,反背坐廷中大罵,磔死,年三十七歲。南明福王時追謚忠襄。

鐵保

清代書法家,滿族正黃旗人。字冶亭(1752-1824),號梅庵。先祖姓覺羅氏,後改柬鄂氏。幼慧敏,喜習漢詩文。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進士,授吏部主事,襲恩騎尉世職。嘉慶時官兩江總督,道光初以三品卿銜改任,後遭流放至新疆、吉林。著有《惟清齋全集》,曾任《八旗通志》總裁,輯滿人詩文集為《白山詩介》。其楷書得益於顏真卿,草書師法王羲之、孫過庭懷素,氣骨沉雄,端莊流宕,刻有《惟清齋帖》。他曾說:名書如名士,如容貌,氣骨、精神、脈絡完備,始爭上流。這是他書法的審美觀點。

鐵瑛

鐵瑛(1916——2009),原名任鴻讓,河南省南樂縣人。1934年考取保定第二師範學校讀書。1935年,積極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10月參加革命,受中共組織派遣到國民黨第69軍特務團工兵營任上尉指導員,從事統戰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1939年4月調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半年後留校任1支隊組織幹事。1940年初調任八路軍山東縱隊1支隊2團組織股長兼分總支書記,第2旅5團政治處組織股長兼總支書記。1942年9月入山東分局高級黨校學習,1943年任濱海軍區臨沭獨立營政治委員兼臨沭縣委書記。1945年改任濱海軍區獨立團政委,軍區教導團政治處主任;同年9月任山東濱海軍區特務團政治委員。解放戰爭開始後,任華東軍區特務一團政治委員。1948年調任華東軍區警衛旅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上海解放後,任上海警察總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任上海公安總隊政治委員。1953年調任華東軍區軍法處副處長,南京軍區軍事法院院長。1960年調任舟嵊要塞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一政治委員。1972年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1977年2月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書記,浙江省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83年主動退居二線,任中共浙江省委顧問委員會主任。曾兼任浙江省第四屆政治協商會議主席,浙江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主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第十三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93年7月離休。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2009年2月6日7時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3歲。

郡望堂號

郡望

淮南郡漢高祖劉邦時期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遷治壽春(今山西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朝時期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朝時期為壽州壽春郡。另外,唐朝時期有一淮南道,治所在揚州,其時轄地包括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唐朝中葉以後,淮南道置淮南節度使,治所仍在揚州。

堂號

淮南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江蘇鹽城鐵氏族譜,(現代)闔族編修,2007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江蘇省鹽城市。
遼寧瀋陽鐵氏族譜,(現代)鐵廣潤等纂修,1997年六藝堂鉛印本。註:始祖為古波斯人後裔,始遷祖為[清]鐵福。

字輩排行

江蘇揚州儀征鐵氏字輩:“家世守昌旗勝”。
河南鄧縣鐵氏字輩:“明玉慶彥恆”。
河南安陽內黃縣大村鐵氏字輩:“振守殿朝法同志方修家道德仁義廣純孝先世昌”。
遼寧瀋陽鐵氏字輩:“兆恆毓廣大為德子能興”。

通用聯

四言

名揚蕊榜;忠著旃常;
上聯典指宋代人鐵南仲,中進士,有文名。“蕊榜”,指進士榜。唐代進士榜在夜裡用淡墨書寫,因世傳大羅天(道教指最高天)在蕊珠宮(神仙的宮殿)放榜,當時人們又認為登第如登仙,所以稱為“蕊榜”。下聯說明代河南鄧州鐵鉉洪武年間由禮科給事中調任都督府斷事,太祖親自為他命字為鼎石。惠帝時為山東參政,燕王朱棣(成祖)起兵攻濟南,他親自登城守御,多次打敗燕王兵,升兵部尚書。朱棣大軍已渡過長江,他仍屯兵淮上,終於兵敗被執。朱棣即位後,他不屈被殺。“旃常”,指旃與常,旃畫交龍,常畫日月,是王侯的旗幟。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
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長孫朱允炆即位,為明惠帝。但此後不久,藩王勢力日益擴大,對帝位構成威脅。為鞏固帝位,朱允炆聽取大臣建議,意欲削藩。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被封為燕王,勢力最大。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北平,發動了與侄子朱允炆奪取皇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朱允炆派大將軍李景隆征伐,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負責督運糧餉。李景隆兵敗,河北及山東北部各城守軍皆望風而潰。次年四月,朱棣在濟南城外大敗李景隆,隨之包圍了濟南。此時,濟南城內只有都指揮盛庸所部,兵力單薄。危急時刻,正在外地為李景隆的北伐軍運送糧草的鐵鉉聞濟南危在旦夕,便“急趨濟南與盛庸歃血為盟,相約死守”。鐵鉉指揮軍民突擊加固城防,致使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將濟南合圍。攻守相持之際,朱棣令人用箭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鐵鉉見信後隨即效仿此法回信一封。朱棣打開一看,見是《周公輔成王論》一文。原來,鐵鉉意欲藉此奉勸朱棣要效法輔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輔佐侄子朱允。見勸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燕軍架起雲梯攀城,鐵鉉便令手下士兵往雲梯上澆油引火焚燒;燕軍炮火將城牆轟破,鐵鉉便令士兵用帳篷裹上草蓆塞住。久攻不下,朱棣便圖謀破釜沉舟,掘開黃河大堤,引黃河水灌城。為了濟南百姓的安危,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一日,城門忽然大開,千餘軍民突湧出城,跪在朱棣馬前哭訴求降,迎其入城。而此時,鐵鉉早已命人在城門上懸置鐵閘,伺機砸死朱棣。朱棣不知有詐,遂下令停戰,在城內嚮導接引下,僅領數騎自西門(濼源門)入城受降。剛入城門,突兀落下的鐵閘旋即砸爛了朱棣的馬頭,知是中計的朱棣換馬急返,倖免一死。怒火中燒的朱棣回營後遂令手下士兵以火炮日夜猛轟城牆,鐵鉉見城崩只在旦夕,心頭又忽生一計。他讓人製作了許多朱元璋的靈牌,並把它們供在城頭上。朱棣見城牆上有其父靈牌,不便繼續炮轟,只好停戰。圍城三個月後,朱棣引軍退走,鐵鉉趁亂出城追擊,燕軍大潰而去。濟南解圍後,朱允遣臣賜金慰勞濟南守軍,升鐵鉉為山東布政使,加兵部尚書銜。得以免受戰火的泉城百姓於是稱鐵鉉為“城神”。

七言

光前須顯十進士;裕後還朝五尚書;
全聯典指元末明初,在江南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做官的忽必烈之孫鐵木見(又作鐵木健)的九子一婿面臨被朱元璋誅殺、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追趕的險境。鐵木見曾任元朝宰相,他的九子一婿就是在滇南傳說很廣的九子十進士,據說曾全部中過進士,有四太守、五尚書、一侍郎的官銜。其中的第七子在廬州鳳錦橋邊與眾兄弟告別後,更姓為余氏後逃往西涯(今西部地區),後落籍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
問族一門四太守;尋宗六部五尚書;
此聯亦為鐵氏改余氏支系之余姓宗祠通用堂聯
四海論交見豪氣;一門風雅喜多才;
張之萬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劉鶚撰、鐵保書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小滄浪,在庭院內西南隅。清乾隆五十七年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其名之典取自於《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長方形式,歇山飛檐,外設圍廊坐欄。檐下懸山東巡撫覺羅崇恩題書的“小滄浪亭”匾額。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蓮花溢香。亭南連東西向長廊,西段廊上辟古典式小門,面湖,門額懸“小滄浪”匾額。整個建築,採用借景手法,把湖光山色借入園內,於內正可欣賞。清朝著名小說家劉鶚曾在《老殘遊記》中描繪在這裡所看到的景色:“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景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台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後人將此景稱為“佛山倒映”,為明湖一大景觀。這裡風景秀美,是人們品茗吟詠的勝地。清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這裡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此副聯語,鐵保即席書丹。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壁洞門兩側,已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

十二言

大節凜東藩,四百載至今如昨;崇祠留北渚,萬千劫雖死猶生;
清訥近堂(訥爾經額)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棣東山再起。次年正月,他率大軍繞道南下,最後攻下金陵(今南京),奪得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鐵鉉也在淮南被俘。朱棣命人割掉鐵鉉的耳鼻,又割下他的肉燒熟後逼他吞下,問他好吃否,這個鐵鉉也是個硬骨頭,大聲道: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的。查閱《明史》,裡面有一段記載:“燕王即位,鐵鉉被執,入見;背立庭中,正言不屈;割其耳鼻,終不回顧。成祖怒,臠其肉納鉉口,令啖,曰:‘甘乎?’厲聲曰:‘忠臣之肉,有何不甘!’至死,罵不絕口。”《明史演義》第二十六回亦載,“燕王棣入京後,兵部尚書鐵鉉,受逮至京……喝令寸磔廷中。鉉至死猶罵不絕口,燕王復令人舁鑊至殿,熬油數斗,投入鉉屍,頃刻成炭。導使朝上,屍終反身向外。嗣命人用鐵棒十餘,夾住殘骸,令他北面,且笑道:‘你今亦來朝我么?’一語未完,鑊中熱油沸起,飛濺丈余,燙傷左右手足。左右棄棒走開,屍身仍反立如前。不愧鐵鉉。燕王大驚,乃命安葬。”對於《明史》中這一段記載的真實性,現代作家郁達夫曾在其《暴力與傾向》一文中表示“雖然還有點疑問”但“私刑儘管由你去用,暴力也儘管由你去加,鐵鉉的屍骨,卻終於不能夠使它北面而朝,也是人類的一種可喜的傾向。”據說,鐵鉉被誅戮後,其父母被發配到海南,長子充軍,次子為官奴後被虐待而死。
湖尚稱明,問燕子龍孫,不堪回首;公真是鐵,惟景忠方烈,差許同心;
嚴正烺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
執節坐庭南,百折不回,應知鼎內肝腸皆鐵;奇忠鐘塞外,寸磔以報,誰識先生色目中人;
俞樾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
鐵板下山城,至今蘆荻秋風,猶是軍聲動鼓角;銀塘開水榭,對此芙蓉初日,最難清氣得乾坤;
撰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鐵公祠聯。

青州鐵氏

明靖難之役,鐵鉉遇難,家人四散。其子鐵峰流放青州。過世後葬於青州鎮青門西北,其子良弼守墓三載後,即在附近石家莊為業,至七世拜順遷至青州城東北鄉自立一村,名為鐵家莊,八世名東洋,九世名懷樂,懷樂過世後葬於鐵家莊南。十世名明柱。十一世名世來,世來生五子,長子福山,次子福海,三子福臨,四子福盛,五子福泰。至十四世福山支遷居附近史鋪村。現合鐵家莊、史鋪兩村鐵姓家族共五百人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