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營

回回營

“回回營”之稱大概始於宋元時期,明代最為普遍,是繼隋唐時期胡伺、蕃坊之後,對回族將士營地或因遷徙而新形成的聚集地稱謂之一,當時蒙古人用老懞語稱回族人為“沙力土”,是由最初對回族人的“撒爾塔兀勒”之稱演化而來,對回族人聚居地叫“沙日爾圖”,即回回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回營
  • 外文名:And camp
  • 年代:宋元時期
  • 分布:華北、山東、河南地區
  • 別稱:回回村
簡介,分布,

簡介

回回營包括軍營和民營,除“回回營”外,還有“回回屯”、“回回寨”、“回回凹”、“回回村”、“回回墩”等叫法。清代以後,有的曾以回回命名的聚居地和村落稱謂逐漸被簡化,或者改為與周邊地名類似的稱謂。
回回營

分布

當今有跡可尋的回回營,以華北(包括京津)、山東、河南地區數量最多,其次是東北、雲南、寧夏、安徽等地。北方的回回營地多由明代江淮、江南一帶的回族人北遷而形成,有的回族是明代開國元勛(如徐達常遇春胡大海等)率領的軍隊,有的是朱棣為確保兵源補充從山西等地調遣到到北方一帶實行軍屯或民屯的回族人,每個回回營周邊都會由若干個回族聚居區或村莊。 如北京有新華門東安福胡同回回營、宣武門內馬石橋回回營、還有德勝門回回營、北海回回營、西單牌樓回回營、西直門回回營、地安門回回營、朝陽區的常營回回營,通州回回營……。據《岡志》(牛街地區志)記載:“燕都之回回,多自江南,山東二省分批來者,何也?由燕王之國,護圍(衛)軍僚多二處人故也”。所謂由燕王之國,即指明成祖朱棣,曾被封燕王,治所北平(北京),今天北京一些老回回住戶仍說他們是“揪著龍尾巴”來的。另外,北京有些回民的姓氏堂號,有的常能表示其來源,如西門劉家(即指南京水西門劉家)、大同馬家、泊頭曹家、韋河張家、滄州劉家、陳家、陝西古家……等等。從這些堂號中,可知北京回民是來自四面八方、全國各地。
華北地區有從新樂彭家莊(民間稱西大營)始向東直到黃驊一代,分布著大量回回營,並輻射周圍形成大小不一的回族村莊,統稱“一溜十三營”,現主要有:西大營、懷德營、平家營、勉家營、前所營、平家營、高碑店回回營、梁家營、陳村營(當地回族稱為“陳四營”)、大禮營、辛中營(後改為東辛莊,現為本齋村)、伊指揮營、南營、廊坊回回營、興隆宮鎮回回營、香椿營、火頭營……,再往北數直到天津、唐山和山海關、東北一線也有不少回回營分布。在秦皇島於洪武十三年建立清真寺,十四年建成山海關,素有“先有清真寺,後有山海關”之說,關樓內還有徐達、胡大海和常遇春的塑像。後人在山海關城裡修有徐達廟,城東北修了胡家墳,城西南修了常家墳,都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明王朝著名開國回回將領馮國勝後人遷移到瀋陽後,被乾隆皇帝所器重,獎贈瀋陽回族馮家“世代恩榮”牌匾,為世襲將軍,並立“下馬碑”在馮家大院門口。
山東有有七十二連營、陽信六營、泰安前營、後營等等。
山西長治有三道營……
河南有不少回回凹、回回寨,開封回回營、蘭考縣葡萄架回回營、潢州回回營、鄧州三里橋鐵家營。鞏縣回回凹,明嘉靖《鞏縣誌》記:“回回凹在縣西南三十里,元時牧馬之地”。
寧夏有頭營、二營、三營。三營是位於寧夏固原境內清水河兩岸的一個回族集鎮,明弘治中,設立固原三邊重鎮第三營寨,故名三營。
遼寧有瀋陽回回營、開原回回營……。
吉林有扶餘西南營子回回營子,還有西北營子、東北營子等。
雲南省昆明市回回營、呈貢回回營、玉溪大營、納家營……。明代,征伐雲南的將領藍玉沐英就是回族,他們從江南一帶率領的三十萬軍隊中,其中有許多是回回軍士。雲南保山回族沙澄在講敘祖籍時說:他們的祖輩是南京柳樹灣人,明朝時隨蘭玉,沐英征雲南來的。玉溪大營回族也說他們是隨沐英入滇,來自南京,駐軍玉溪後發展起來的。大理喜洲上新莊一位名叫馬尉文的老者在其遺著中寫到:“據老人說:我們是江蘇省南京應天府柳樹村,橋頭第三家,因先祖奉命南征,承平以後就落籍在這裡,承當時政府之照顧,隨便我們先祖擇地安居樂業。”
江蘇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早在唐宋時期就有回族人居住,此地民間被稱作“回回灣”。
廣州歷史上曾分設大東營、小東營、西營、竹筒四營,俗稱“回回營”,分別駐防在廣州城內外。今天的小東營街就是昔日小東營的舊址。肇慶城東北角也曾設回回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