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

應城

應城,湖北省直轄市、孝感市代管縣級,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孝感市西南,東臨漳、溳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連,西與天門市京山市接壤,南與漢川市為鄰,介於東經113°19′-113°45′,北緯30°43′-31°08′之間。

應城為古蒲騷之地。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析安陸縣南境置應城縣,北朝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以應城為城陽郡治,隋時改應城為應陽,唐武德四年(621年)復應陽為應城。1944年8月,應城縣分為應城、應西兩縣,次年3月,兩縣複合並為應城縣。198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應城撤縣設市。

應城市版圖總面積1103.38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轄5個街道、10個鎮,戶籍總人口66.59萬人。2017年,該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7.10億元,比2016年增長7.65%。

應城地處鄂中丘陵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以低崗為主,兼有平原,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顯著,雨熱高峰同季出現,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

應城曾獲“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社會治安優秀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佳休閒養生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鄉”、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縣市,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地方文化,風俗民情,文化遺址,非遺名錄,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應城為古蒲騷之地。
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454年)析安陸縣南境置應城縣,屬郢州安陸郡。
北朝·西魏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以應城為城陽郡治,領應城、雲夢兩縣。
時廢城陽郡,改應城為應陽。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復應陽為應城,屬安州,隸淮南道。
時屬荊湖北路德安府。
時先屬湖廣行省德安府,後隸河南行省黃州路。
時屬湖廣布政司德安府。
時應城仍屬德安府,隸湖北布政司漢黃德道。
中華民國初年,隸湖北省江漢道。民國十九年(1930年)後,次第屬第三、第五、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析應城縣境置應城、應西兩縣,次年3月,兩縣合併,仍為應城縣。
1949年4月,應城全縣解放,屬鄂中專區。
1959年由武漢市領轄。
1961年屬孝感專區(後為孝感地區)。
1986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應城縣,建立應城市(縣級市)。
1993年4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孝感地區,設立地級孝感市,應城屬孝感市代管。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末,應城市下轄城中街道城北街道四里棚街道東馬坊街道長江埠街道5個街道,田店鎮楊河鎮三合鎮郎君鎮黃灘鎮天鵝鎮義和鎮陳河鎮楊嶺鎮湯池鎮等10個鎮,市政府駐城中街道廣場大道特8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應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偏東、孝感市西南。東臨漳、溳水與雲夢縣為界,東北與安陸市毗連,西與天門市京山縣接壤,南與漢川市為鄰。中心城區東南距武漢市公路91公里,東距孝感市公路50公里。全市版圖總面積1103.38平方公里,介於東經113°19′-113°45′,北緯30°43′-31°08′之間。
應城

地形地貌

應城市地處鄂中丘陵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形以低崗為主,兼有平原,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為低崗地區,約占版圖總面積的66.4%。境內低崗系大洪山余脈,其坡度一般小於10度,起伏平緩;海拔高程在41-80米之間,最高點為何家腦山主峰白沙山,海拔高程111.6米。境域中部的大富水兩岸和東部漳河、溳水西岸為平原地區,主要為崗間沖積平原階地,約占版圖總面積的19.6%;地勢平坦,依勢向東南伸展。海拔高程一般在25-40米之間。市境南部濱湖地帶,多屬湖沼窪地,約占版圖總面積的14%;地勢較低,海拔高程均在25米以下;最低處在東汊湖的郎君鎮蔡咀村,僅20.4米。

氣候

應城市為中緯度濕潤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變化顯著,雨熱高峰同季出現。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光、熱、水的地域差異甚微。年平均氣溫16.00C;1月平均氣溫3.10C,極端最低氣溫-15.50C;7月平均氣溫28.90C,極端最高氣溫38.80C。日照年平均1872.9小時,日照百分率43%;無霜期年平均245.1天,年降雨量1128.6毫米;雨日116.1天。日最大降雨量260.1毫米;年平均蒸發量1400.6毫米。氣候特點是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在16.5—17.10C之間,年極端最高氣溫在36.4—36.7℃之間。年極端最低氣溫在-4.6—7.0℃之間;年平均降水量1033毫米。

水文

應城市境內主要有溳水漳河大富水漢北河4條河流,均系過境河流。其中溳水為直入長江的獨立水系,漳河為其支流;大富水屬漢水流域的漢北河水系,境內長度114.7公里,控制來水面積384平方公里,過境客水量31.12億立方米。承雨面積498.75平方公里,河網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境域有東西汊湖龍賽湖、老鸛湖等湖泊,面積約6.45萬畝。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6年,應城市建有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水庫19座,小(二)型水庫80座,總庫容13752.5萬立方米,承雨面積498.76平方公里。河網密度0.29公里/平方公里。正常年景年降水量為11.97億立方米,地表徑流總量3.83億立方米。境內地下水分孔隙潛水及承壓水、裂隙承壓水2種,面積約809.7平方公里。天然淨儲水量每年2.065億立方米,年補給量(可開採量)約600萬立方米。湯池溫泉,屬斷層裂隙交匯帶之承壓地下熱水,地熱異常區約0.5平方公里。日計采儲量為1.03萬噸。徑流量約300萬立方米。最高水溫69.3℃。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應城市土地總面積164.3萬畝。其中,耕地57.81萬畝。耕地中水田45.0萬畝,旱地12.81萬畝;園地0.23萬畝;林地5.8萬畝,城鎮農村居民及工礦用地15.58萬;交通用地15.9萬畝;水域面積54.54萬畝,未利用土地(田坎等)8.94萬畝;其它用地19.81萬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6年,應城市境內探明的主要礦種有石膏岩鹽芒硝、石英、高嶺土等,以石膏、岩鹽的儲量最為豐富。石膏儲量5.1億噸,其中二水硫酸鈣含量大於95%的一級品纖維石膏,約占總儲量的82.24%,占全國優質纖維石膏儲量的82%以上。岩鹽礦床分布約140平方公里,儲量280億噸,其氯化納含量一般為63.4%—88.5%,最高達95%。

生物資源

截至2016年,應城市境內野獸有黃鼬野兔水獺刺蝟狗獾等;野禽有(野鴨)、(野雞)、斑鳩鴝鵒(八哥)等20餘種。樹木約100種,分用材林與經濟林兩類。用材林樹種有馬尾松楓楊旱柳意楊池杉水杉白楊法桐濕地松等;經濟林樹種有梨樹油橄欖柑桔蘋果桃樹等。花卉有6類、140多個品種;藥用植物主要有桅子菊花射干桔梗芡實半夏女貞子首烏金銀花等60餘種。其它植物有藜蒿薺菜(地米菜)、馬齒莧等等。魚類共有47種,其中鯉科29種,占61.7%。主要有、青、草、鯿烏鱧(黑魚)等經濟魚類。以及白鱔黃鱔田螺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水生動物。另有水生植物如蓮藕菱角荸薺芡實茭白蘆葦水浮蓮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戶籍總人口66.59萬人,當年出生人口6620人,死亡人口400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96‰。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0:111.57。

民族

截至2011年末,應城市境內主體民族為漢族,另有土家族回族苗族侗族壯族維吾爾族滿族蒙古族土族朝鮮族藏族納西族瑤族達斡爾族水族錫伯族仡佬族等17個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應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9.08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影響比上年(2014年,下同)實際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2.03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3.67億元,增長10.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63.38億元,增長10.9%。三次產業比重為17.6:55.9:26.5,與上年相比,一產業下降0.5個百分點,二產業下降0.4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9個百分點。全年實現湖北省外資金利用104.02億元,增長18.2%;引進外資4800萬美元,增長10.7%。實施建設項目557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12個,新開工項目中3000萬元以上項目171個,比前一年減少3.4%。在建項目中,過億元建設項目39個,比上年減少20.4%。
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9.83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影響實際增長7.8%(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7.16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42.56億元,增長8.8%;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0.11億元,增長7.8%。三次產業比重為18.2:54.9:26.9,與上年相比,一產業上升0.6個百分點,二產業下降1.0個百分點,三產業上升0.4個百分點,全市經濟結構在調整中得到進一步最佳化。
全年實現實際利用外資5154萬美元,增長8.0%。完成建設項目794 個,其中新開工項目713個,新開工項目中3000萬元以上項目123個,比上年減少35.8 %。在建項目中,過億元建設項目38個,比上年減少2.6 %。

第一產業

2015年,應城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80.1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1.1%,其中農業產值30.40億元,增長3.6%;林業產值0.75億元,增長15.7%;牧業產值27.28億元,增長3.0%;漁業產值20.92億元,增長8.4%。年末常用耕地面積57.89萬畝,農作物播種面積144.33萬畝。全年糧食產量37.32萬噸,增長1.14%;棉花產量0.25萬噸,下降26.47%;油料產量3.19萬噸,下降1.24%;蔬菜產量59.35萬噸,水果產量1.56萬噸,分別增長3.56%和0.65%。
2015年,應城市人工造林面積3.98萬畝,育苗面積0.43萬畝,成林撫育面積5.67萬畝。茶葉產量611噸,增長17.5%。牲豬存欄45.60萬頭,牲豬出欄48.45萬頭,分別下降4.86%和3.39%;大牲畜存欄2.92萬頭,下降1.02%;家禽出籠1630萬隻,下降7.28%;畜禽肉產量6.97萬噸,下降5.17%,禽蛋產量12.51萬噸,增長3.82%。
2015年,應城市淡水養殖面積19.35萬畝,下降0.26%。水產品產量7.50萬噸,增長5.2%,其中淡水養殖產量7.09萬噸,增長4.57%。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206噸,增長11.96%;農用化肥施用量2.90萬噸,下降79.85%;農藥使用量415噸,下降12.63%;農用柴油使用量7517噸,下降21.49%。

第二產業

2015年,應城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13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55.8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11.7%;完成現價工業總產值579.32億元,增長9.4%,其中駐應中省屬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2.05億元,增長0.7%;市直工業實現總產值49.17億元,增長3.6%;辦事處和鎮辦工業實現總產值477.45億元,增長13.7%;開發區工業實現總產值30.65億元,下降23.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電力消耗25.17億千瓦時,增長0.27%,萬元GDP能耗降低率達到6.5%。全市報建工程項目63個,總建築面積63.17萬平方米,建安總產值7.65億元,新建工程報建率100%,工程施工契約備案率100%,施工圖審查合格率100%。規範竣工驗收行為,驗收竣工項目31個,合格率100%,竣工備案率100%。

第三產業

2015年,應城市郵政儲蓄餘額突破34.6億元;代理儲蓄業務收入4032萬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15.6%;代理保險業務保費21267萬元,實現函件收入325萬元。分銷業務收入152萬元,增長111.6%,郵政代辦點覆蓋率達100%以上。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58億元,增長13.1%,其中批發業完成22.46億元,零售業完成88.66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完成2.32億元和11.4億元,分別增長12.5%、14.9%、12.2%和12.4%,消費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2015年,應城市累計接待遊客220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14.8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7%和11.3%,辦理出國2批3人次。全市主要景區景點和旅行社等旅遊企業共推出讓利優惠措施31條,讓利80餘萬元,銷售旅遊商品10.3萬元,接受諮詢1300人次。
2015年末,應城市各類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28.53億元,增長13.7%,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63.63億元,增長12.4%。2015年發放各項貸款107.91億元,增長9.6%;保險機構完成各類保費收入12402萬元,增長49.3%,其中財產險完成4752萬元,增長12.1%,人壽險完成7650萬元,增長88.1%。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5年,應城市共建成面積3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文化站15個,實現街道、鎮全覆蓋。市內文化藝術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全面對外開放;孔廟全年參觀達10萬餘人次,舉辦2次弟子規講座;文化館舉辦各類活動、培訓、講座共37次;圖書館開展蒲騷講座15次,利用流動圖書車全年流通各類文獻資源9萬餘冊,辦理各類借書證2300個;博物館全年組織各類展覽4次,開放接待共28031人次;市楚劇團演出總場次225場,觀眾近15萬人次;發放農民健身器材38套。《蒲陽花》出版4期,獲第七屆湖北文學獎;長篇小說《膏鹽地》在槐蔭文學等網站進行連載;國畫山水作品《莽原雪》入選武漢市第十一屆美術年展。
應城文化藝術中心應城文化藝術中心

科學技術

2015年,應城市組織、推薦申報國家、省級各類科技項目16項,其中國家火炬計畫項目1項,省重大科技創新計畫2項。完成技術企業認定、複審4家;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3項、孝感市6項,其中首次獲得省級二等獎1項;引導80家企業與近百所院校簽訂合作協定,承接院校成果17項,成交技術契約1.54億元,發明專利年申請量達到145件。

教育事業

2014年,應城市共有中國小校70所,其中完全國小40所,國中13所,一貫制學校7所,高中3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幼稚園1所,其它學校2所(進修學校、特殊學校),教學點3所,共有在校學生48272名,在職教師約4592名。
應城市第一高級中學應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2015年,應城市國小、國中、高中到校率分別為100%、99.2%和99.7%;幼稚園入園率95%;國小、國中輟學率分別為0和0.9%。全年共投入農村學校支持資金7637萬元,惠及學校67所,其中學前教育推進工程投入2112萬元,建公辦幼稚園保教大樓9棟,建築面積15017平方米;建設教師公共租賃房178套,投入資金1068萬元;投入資金793萬元,改善30所學校教育信息化設備、學生運動設施、教師辦公和學生學習條件。
應城市高級中學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應城市衛計局共下轄26所綜合醫院、醫療中心、疾控中心、醫療防治所。2015年,全市醫療保險應參合470749人,實際參合470702人,參合率99.90%,人均籌資標準500元;全市18家鄉鎮衛生院和209個村衛生室執行基本藥物制度零差率銷售政策;全市居民健康檔案建檔59.71萬人次,建檔率達87.76%;電子檔案建檔60.39萬人次,建檔率達88.76%;高血壓建檔管理人數3.35萬人,糖尿病建檔管理人數7478人;重性精神病管理2123人。免費檢查疑似肺結核病患者1888人次,免費治療結核病病例370人,完成12.55萬劑次疫苗接種任務,免費救治在冊晚血病人96例。

社會保障

2015年,應城市全市參加基礎養老保險、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人數分別達58849人、151564人、44820人、39708人、31230人,完成社會保險費征繳43930萬元,徵收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1520萬元,支付各類社會保險待遇54308萬元。
2015年,應城市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410元/月和3840元/年,共保障15541戶和23540人,發放低保資金近5000萬元。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5600元/年和4400元/年,發放五保供養金1700多萬元。低保對象醫療救助比例提高到70%左右,年救助4000多人次,資助低保、五保對象參保參合近3萬人次,共發放醫療救助金1000多萬元;臨時生活救助標準提高到3000元,年救助400多人次,救助資金60多萬元。向上爭取救災資金470萬元,救助受災民眾26130人,發放補助金10多萬元,救助各類乞討人員1400多人次。

交通

應城地處武漢襄陽荊州宜昌三角經濟區的中心地帶,水陸交通便利。漢宜公路武荊高速公路橫貫東西,煙應公路連線南北,漢渝鐵路、長荊鐵路穿境而過,漢北河、大富水河、漳河和鄖水等河流縱橫環繞。應城中心城區距武漢53公里,距107國道40公里、316國道20公里,經滬蓉高速公路(武荊段)30分鐘可到武漢市,40分鐘可到武漢天河機場;經漢宜鐵路(長荊段)70分鐘可達武漢高鐵站。

地方文化

風俗民情

生活民俗
1、飲食習俗
應城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形成應城特有風味的飲食習俗,主要是:主食風味、特色菜餚、風味小吃、時令飲食和待客食俗等。應城市居民向來以米飯為主食,麵食為輔,雜糧較少。
2、居住習俗
應城鄉村民眾大都聚族而居。屋宅坐所指,大都因所在地風水而定。全國重點文物門板灣、四龍河等民居遺址的發現,記錄了應城人的居家智慧和建築文化。應城地方居住習俗主要是:房屋構制習俗,擇址習俗,修建習俗,入住習俗和村落習俗等。
3、出行習俗
應城河湖交織,人們出行多為選擇水路,肩挑車轎為輔,所以河運歷史較為悠長。傳統採礦業興起後,人力車、畜力車乃至東洋車漸漸多了起來。無論是水路碼頭還是陸路,都由各地民眾和商戶用慈善義舉修建和維護。應城地方出行習俗主要有造船習俗,行船習俗和肩挑車轎習俗等。
●口頭民俗
1、民謠
應城民謠豐富。傳唱400多年的膏垌號子被列入省級非物質遺產。鄉土作家南飛先生整理出版有《應城民謠一百首》專著。
2、傳說
應城民間傳說是應城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人物傳說,地方傳說,風俗傳說,物產傳說等口頭流傳故事較多。其中,《湯池的傳說》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遺產。
3、方言
應城方言屬於湖北境內的江淮官話,方言區內部差異小,與京山天門漢川雲夢安陸交界的地區,語音上帶有臨近地區方言的部分特點,語法上基本沒有受影響。境內南部湖區、西北崗地、東北平原語系差異較大,方言流傳甚廣。
●娛樂民俗
1、民間工藝
應城最有特色的是石膏雕刻,起源於清代,尤其是石膏忱頭不僅具有品賞價值,還有療疾的特效,被列入國家非物質遺產待批項目。蒲城藝人創製的金漆木梅花藝術品,早在民國初年就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三等獎。
2、民間文藝
應城民間文藝活動民俗文化淵遠流長,反映了地方民眾喜好熱鬧享樂生活的秉性和習俗。主要有湖區的舞獅子和劃彩船,平原地區玩龍燈和平台故事遊街,高崗地區的踩高蹺和表演蚌殼精等。
3、民間娛樂
應城民間娛樂內容豐富,主要有成人娛樂習俗和兒童遊戲習俗,形成各地獨特的風情。如練武術、玩紙牌、擲骰子、放風箏、打燈籠、跳草繩、騎馬馬、滾鐵杯、打彈弓、跳房子、踢毽子等。

文化遺址

蒲騷故城遺址
蒲騷故城遺址一名蒲騷壘,又名蒲騷台。即《左傳》“鄖人軍於蒲騷”之地。據《光緒應城志》記載:在縣西北三十里崎山團古城畈,居民常於耕作時,抬得敗瓦零磚、殘戈斷戟、古色斑駁。文物普查時,在田店古崎山團發現寨子灣和趙家灣兩處春秋時期的遺址,面積約6.8萬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鬲足、鬲口沿、豆柄等殘陶器多件,紅、灰陶各半、積物面積為2萬平方米。又從田店鎮沿大富水西下三里許找到古蒲騷城池——沈家湖遺址。
門板灣遺址
門板灣遺址位於應城市區西南2.5公里,是一處新石器時代大型古人類聚落遺址,遺址規模約110萬平方米。在遺址的中部,有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城址一座,面積約20萬平方米。在對城址西垣的發展過程中,清理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房屋建築,建築面積115.5平方米,內分四室,外有走廊,門窗結構、火塘保存較好,牆壁最高處2.2米,周圍有圍牆構成大型院落,均由土坯夯築砌成。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門板灣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板灣古遺址門板灣古遺址
陶家湖遺址
陶家湖遺址位於應城市區西約18公里的四龍河中游,遺址總面積67萬平方米。整個城址為土築城垣,城垣外有護城河環繞,城內南部有大面積台地,在該地面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亦即原發現的“四龍河遺址”所在地。湖北省考古專家對陶家湖古城遺址的調查,認定為屈家嶺文化時期。關於陶家湖古城遺址,《光緒應城市縣誌》有記載:“古城在縣西南湯池團,陶家湖城址尚存,故老猶能指其處,但城名無考,不知何代置。”
陶家湖遺址陶家湖遺址

非遺名錄

湯池傳說
湯池傳說是應城優秀的民間口頭語言藝術。公元432年,南北朝文學家盛弘之撰著《荊州記》“世傳昔有玉女,乘車自投此泉”。公元730年,唐朝詩人李白作《安州應城玉女湯作》“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1982年,中國民藝家協會湖北分會在湯池舉辦全省文化幹部民間文學培訓班,整理了民間傳說《湯池故事》,不僅收錄於《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北卷》,並刊載於《孝感地區民間故事集》、《山川佳話》、《湖北地名趣談》等專輯。
應城膏雕
應城膏雕是應城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追溯膏雕技藝的歷史與傳承,有約兩百年的歷史。石膏雕刻從原材料選料到雕制、打磨、拋光直至上蠟,所有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膏雕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生活實用類,比如:筆架、筆筒、菸灰缸、茶葉罐等;二是工藝裝飾類,比如:屏風、壁畫、形態各異的家居擺設等;三是醫療保健類,以膏枕和座墊為代表。1993年,應城膏雕作品“碩果纍纍”、“蟠桃獻壽”、“八駿圖”,赴北京參加“中國第三屆花卉盆景博覽會”,獲得“展出特別獎”。
應城膏雕應城膏雕
伍家山傳說
伍家山傳說屬於應城地方傳說。應城伍家山,群山起伏,當地流傳很多民間傳說故事。比如:《白龍寺的來歷》、《白龍井的傳說》、《“一夜黃”的傳說》、《李巧思搶金谷》、《瓠子開啟寶庫》、《神兔巧送靈藥》、《風水寶地之爭》、《北野太郎之死》等。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於1989年出版的《孝感地區民間故事集》中收錄了《白龍井的傳說》和《“一夜黃”的傳說》。
義馬河傳說
義馬河傳說是流傳在應城黃灘一帶、與黃灘醬油有關的傳說。大富水在黃灘一線的河段被叫做義馬河。黃灘人用義馬河的水結晶而成黃灘醬油“冰油”,關於黃灘醬油的種種傳說故事也伴隨著義馬河一直流傳。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於1989年出版的《孝感地區民間故事集》中收錄了義馬河傳說。
膏礦號子
膏礦號子是應城優秀的民間音樂,是應城膏礦工人在繁重的采膏運膏過程中形成的勞動號子。膏礦號子根據石膏開採工序的不同,分為正眼號子、水眼號子、錘工號子、拖工號子、抬工號子,它們的節奏與勞動緊密聯繫,曲調與勞動和諧一致,從而調節了人們的呼吸,統一了勞動動作,減輕了勞動疲勞。
繡荷包
應城楊河一帶,每逢春節,有踩蹺喜慶春節的風俗。高蹺隊伍可大、可小,在場地表演時,一人領唱,眾人合唱,唱詞借一年十二月唱出荷包的繡制工序。2012年春節,老曲新編,用女聲小組唱的形式,將《繡荷包》搬上應城“春晚”舞台。《繡荷包》已被《中國民歌集成》收進了“燈歌”類。
打硪歌
打硪歌是應城的一種勞動號子。分三種:一、慢“四硪號子”4分之4節奏,一個樂句四小節,一段唱詞石硪砸地四次,稱“四硪號子”;二、慢“六硪號子”。4分之4節奏,每一個樂句五小節,一段唱詞十小節,每樂句石硪砸地六次,一段唱詞石硪砸地十二次,稱“六硪號子”;三、快“八硪號子”。4分之4節奏,一個樂句四小節,一段唱詞八小節。每個樂句二、四、六、八拍石硪砸地一次,一段唱詞石硪砸地八次。稱“快八硪號子”。

名優特產

名稱
簡介
圖片
湯池甲魚
湯池甲魚是應城的特色水產品,人工養殖始於1988年,至2015年養殖面積5400畝、年產量600萬公斤。湯池中華鱉被國家農業部授予“無公害農產品”稱號。2015年,“湯池甲魚”獲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應城
黃灘醬油
黃灘醬油是一種調料,因醬油表面結出一層厚厚的冰晶,故又名“冰油”。具有汁濃、香醇、味鮮、耐儲、有光澤、無沉澱、營養豐富等特點,是湖北著名特產之一,1995年榮獲首屆中國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應城
應城糯米
應城糯米粒大、扁長、飽滿、色白,是紹興黃酒孝感米酒的首選原料,2016年通過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審核,成功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應城
陳嶺荸薺
應城荸薺的種植,始於陳家嶺一帶(今屬陳河鎮),故稱“陳嶺荸薺”。陳嶺荸薺個大、皮薄、多汁、清脆,含糖量高。荸薺不僅僅可以生食,還可以煮熟食用;或荸薺炒肉進入餐席,或製成罐頭。
應城

風景名勝

名稱
簡介
圖片
文峰塔亦名凌雲塔、文筆峰,俗稱文峰樓,位於應城市區南3公里,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塔高34米,磚石結構,六面七層,每層以螺旋式石階相連線,遊人可循階而上,每層均有休息平台和青石為欄的半圓拱門,塔頂有鑄銅鑄造的寶葫蘆壯頂,塔西南向辟一門,門楣鐫"青雲直上"四字,塔基石砌,頂層正面有青石書刻“凌雲塔”,正北向有扇形青石書刻“奎光”二字。
應城
湯池溫泉亦名玉女溫泉,位於應城市湯池鎮。相傳昔有玉女乘車入泉,故名。唐代詩人李白曾有“神女歿幽境,湯池流大川。陰陽結炎炭,造化開靈泉”的題詠。溫泉分為三池,水從泉下冒出,水溫為攝氏60餘度,含20多種礦物質,對神經官能症、風濕性肌肉炎、各種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和皮膚病均有很好的療效。
應城
應城人民公園位於應城中心城區古城大道以西,其大門是中國明清古典風格的牌樓建築,飛檐拱斗,“人民公園”、“蒲陽勝地”兩塊金匾嵌在牌樓正上方,還有兩條木雕楹聯。公園由市民休閒區、城牆遊覽區、老年戲曲活動區、園務管理區4大功能區組成。
應城
周恩來總理紀念館
1958年11月26日,周恩來總理、賀龍副總理陪同朝鮮首相金日成到應城視察訪問紅旗人民公社,為緬懷周恩來總理,人們在“群躍樓”建立“周總理紀念館”,為應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應城
鄂中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湯池鎮,於1984年在"訓練班"的舊址上建立。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為紀念館書寫了"湯池是發動鄂豫邊區敵後抗日戰爭的戰略支撐點之一,為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的題詞。全館占地總面積25.5畝,其中建築面積6241平方米,由陳列室、烈士祠、陶鑄舊居、李范一舊居等建築組成。
應城

著名人物

楊德清,上將,應城市郎君鎮人,1963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喻林祥,上將,湖北應城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高級將領,武警上將警銜。
蔣作賓,上將,同盟會成員。曾任民國臨時政府陸軍次長、國民政府內政部長、安徽省主席等職,1928年秋出任駐德、奧兩國公使大使。
張孝忠,中將,應城市義和鎮人,1946年4月生。1964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程明群,少將,1931年7月出生,應城市黃灘鎮人。1945年考入應城縣初級中學,1947年畢業後考入湖北省立應城中學。
汪德源,少將,1939年10月生於應城潘集汪家村,1998年4月調任總裝備部20基地政治委員、黨委書記。
陳進平,少將,應城人,1974年入伍,歷任中隊長、大隊長、支隊長、總隊參謀長、副總隊長、少將警銜等職,2008年5月任武警河南總隊總隊長。
劉仁靜,早年與惲代英等組織“互助社”,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7月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李青,1972年生,應城人,跳水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湖北省勞動模範。1982年從應城業餘體校體操班入選湖北跳水隊,曾兩次進入國家集訓隊。
彭麗萍,1971年生,應城人,優秀女子舉重運動員,國際級運動健將,湖北省勞動模範,國家體育運動榮譽獎章獲得者。
(著名人物僅列部分,參考來源:)

城市榮譽

2017年9月,被中央綜治委授予“2013-2016年度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市”稱號,授予“長安杯”。
2018年12月,應城市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縣市。
2019年0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湘鄂西片區分縣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