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家

辭賦家,即“中華辭賦家”的簡稱,辭賦文學概論特定稱謂,專有名詞。具體指創造辭賦體式文學,取得一定思維成果的腦力勞動者。辭賦家,從嚴格意義上來劃分為:辭賦文學家、辭賦作家。二者是存在區別的——辭賦文學家,專門從事辭賦文學研究活動的成功人群,他們以創造辭賦文學作品為自己的主要工作。辭賦作家,寫辭賦有一定成就的人。辭賦作家,是堅持辭賦文學作品創作,或者辭賦文學作品創作領域獲得一定影響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辭賦家
  • 分類:古代和當代
  • 全稱:中華辭賦家
  • 起源:戰國時代
基本概念,歷史源流,產生背景,文字記載,歷史沿革,類別區別,文學地位,主要作品,賦家,漢朝辭賦家,代表人物,漢賦作家,駢文家,代表著作,古代駢文家,古代辭賦家,

基本概念

辭賦家,包括古代和當代兩個部分。古典辭賦家,起源於戰國屈原前後,結束於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現代辭賦家,主要指自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出現的一批國學思潮興起,並在經濟社會刺激下所從事辭賦創作的人。特別是21世紀初,網際網路風靡中國大陸,辭賦寫手步入網路,網路辭賦文學開始發端,迅速繁榮。因此,網路辭賦界,代表著當代中國辭賦家,創作活動的主流。
辭賦家辭賦家

歷史源流

產生背景

辭賦家,是伴隨著辭賦的產生而產生的。辭賦_[英文]a literary form,sentimental or descriptive composition,often rhymed.古代一種文體,起源於戰國時代。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後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賦之別稱。濫觴於騷,盛於漢,故世稱漢賦。後轉為詩文之總稱。清姚鼐《古文辭類纂序》:“辭賦類者,風雅之變體也。楚人最工為之,蓋非獨屈子而已。余嘗謂《漁父》,及楚人《以弋說襄王》,宋玉《對王問遺行》,皆設辭無事實,皆辭賦余耳。辭賦固當有韻,然古人亦有無韻者,以義在托諷,亦謂之賦耳。漢世校書有《辭賦略》,其所列者甚當。”清吳曾祺《文體芻言》:“辭賦類,辭為文體之名,猶之論也,蓋語言之別稱,惟論則質言之辭,則少文矣。故《左傳》稱子產有辭是也,而後之文體,亦由此而分。曾氏每以無韻者入之論著類,以有韻者入之辭賦類,即其義也。春秋以後,惟楚人最工此體,故謂之楚辭。”

文字記載

漢書·王褒傳》:“辭賦大者與古詩同義,小者辯麗可喜。”《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年十歲余,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晉左思《詠史詩》:“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梁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表。”。辭賦,也稱詞賦。《事物紀原·學校貢舉部·詞賦》:“《唐書·薛登傳》:天授中,上疏曰,漢世求士,必先其行,魏取放達,晉先門閥,陳梁薦士特尚詞賦,試賦取人,始於梁陳也。唐天寶十三載,始試詩賦,蓋用梁陳之意雲,科舉之以詞賦,此其始也。國家自神宗專以經術取士,詞賦遂罷。”。
辭賦家,中國古代一種重要文體作家,特別在漢唐時詩人與賦家並舉連稱,曹丕曰“詩賦欲麗”、陸機曰“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辭賦家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隻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家的推崇甚至於詩人。《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歷史沿革

“賦家”一詞,起源於《史記》。因為:“賦”字用為文體的第一人應推司馬遷。在漢文帝時“詩”已設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稱屈原的作品為詩是極不合適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誦讀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稱也名不正言不順。於是,司馬遷就選擇“辭”與“賦”這兩個名稱。不過,他還是傾向於把屈原的作品以“辭”來命名,這是由於屈原的作品富於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稱為“賦”。真正把自己作品稱為賦的作家第一人是荀子。而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們就常以“賦”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類別區別

辭賦家,是介於詩人、散文家之間的邊緣文體作家。在兩者之間,賦家又更近於詩人。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採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手法。

文學地位

辭賦家,在中國古代,曾占有重要地位,最重要的時期是漢賦時代。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漢賦是在漢代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采擒丈”;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五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遊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漢賦分為大賦和小賦。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巨製。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揚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捨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漢賦形成於漢初。賈誼首開漢賦先風,其代表作為《吊屈原賦》和《鵩鳥賦》。真正創立漢賦體制的是漢初辭賦大家枚乘。《七發》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在漢武、宣、元、成帝時代,漢賦達到全盛期。

主要作品

賦家

,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賦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在中國文壇上興起的一種新的文體。在漢末文人五言詩出現之前,它是兩漢四百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封建時代的詞章家非常推崇漢賦,但他們奉為漢賦正宗的卻是枚乘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等人的大賦,但也正是這些大賦,在思想和藝術形式上表現了較多的局限性。西晉的摯虞在《文章流別論》中批評說:“古詩之賦。以情義為主,以事類為佐;今之賦,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他所謂“今之賦”就是指漢代興起的大賦。他認為它們“假象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詞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摯虞對漢賦的社會作用以及藝術上的某些根本缺陷所作的批評,是切中要害的。

漢朝辭賦家

特別是大賦作家,在文學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首先,即以那些描寫宮苑、田獵、都邑的大賦來說,大都是對國土的廣闊,水陸物產的豐盛,宮苑建築的華美、都市的繁榮,以及漢帝國的文治武功的描寫和頌揚,這在當時並不是毫無意義的。其次,漢大賦雖然炫博耀奇,堆垛詞藻,以至好用生詞僻字,但在豐富文學作品的辭彙、鍛鍊語言辭句、描寫技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建安以後的很多詩文,從漢賦得到不少啟發。最後,從文學發展史上看,兩漢辭賦的繁興,對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中國的韻文從《詩經》、《楚辭》開始,中經西漢以來辭賦的發展,到東漢開始初步把文學與一般學術區分開來。《漢書·藝文志》中除《諸子略》以外,還專設立了《詩賦略》,除了所謂儒術、經學以外,又出現了“文章”的概念。至魏晉則出現了“詩賦欲麗”(曹丕典論·論文》),“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陸機《文賦》)。

代表人物

秦漢十大辭賦家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標舉秦漢十大賦家為“辭賦之英傑”,他們是:荀況宋玉枚乘司馬相如賈誼王褒班固、張衡、揚雄王延壽。十家中荀況、宋玉是戰國人,八位漢朝人中,賈誼為漢初騷體賦代表作家,其時大賦尚未形成,王褒無京殿苑獵大賦,其餘六人均以京殿苑獵賦顯名。究其籍貫,此10人的分布情況是:四川省3人、河南省2人、湖北省2人、山西省1人、陝西省1人、江蘇省1人。戰國時期的有荀況、宋玉,荀況是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宋玉是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兩漢時期的有8位辭賦家:枚乘(江蘇淮安人)、司馬相如(四川成都人)、賈誼河南洛陽人)、王褒(四川資中人)、班固(陝西鹹陽人)、張衡(河南南陽人)、揚雄(四川成都人)、王延壽湖北襄樊人)。
賦,是漢魏六朝時期文學創作的主要形式,故此劉勰把《詮賦》列為文體論的第四篇,全書的第八篇。詮,意為解釋,“詮賦”就是對賦這種文體有關創作情況的闡釋論述。《文心雕龍·詮賦》曰:「觀夫荀結隱語,事數自環,宋發夸談,實始淫麗。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賈誼《鵩鳥》,致辨於情理;子淵《洞簫》,窮變聲貌孟堅《兩都》,明絢雅贍;張衡《二京》,迅發以宏富;子云《甘泉》,構深瑋之風;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並辭賦之英傑也。」
把《詮賦》的這段話譯製成白話,就是:「試看荀卿的《賦篇》,大都用“隱語”的方式,敘述事物常常自問自答:宋玉的賦發出巧妙的言談,確是過分華麗的開始;枚乘的《梁王菟園賦》,描寫扼要而又結合新意;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內容繁多,文辭艷麗;賈誼的《鵩鳥賦》,善於闡明情理;王褒的《洞簫賦》,能把簫的狀貌和聲音都形容盡致;班固的《兩都賦》,寫得辭句明暢絢爛而內容雅正充實;張衡的《二京賦》,筆力剛健而含義豐富;揚雄的《甘泉賦》,包含深刻而美好的教訓;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具有飛揚生動的氣勢。以上十家都是辭賦中的傑出作品。」
戰國人:
1、荀況:山西人
2、宋玉:湖北襄樊人
兩漢:
3、枚乘:江蘇淮安人
4、司馬相如:四川成都人
5、賈誼:河南洛陽人
6、王褒:四川資中人
7、班固:陝西鹹陽人
8、張衡:河南南陽人
9、揚雄:四川成都人
10、王延壽:湖北襄樊人
〔一〕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漢族,名況,字卿,又稱孫卿、荀卿。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稱為“辭賦之祖”。其賦實際上就是散文,是為散文體辭賦,像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獨具風格——不但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而且句式比較整齊,樸實渾厚、詳盡嚴謹。荀子的賦堪稱“學者之文”。荀子的《賦篇》是最早以賦名篇的作品,體現了先秦辭賦的創始性、綜合性、實用性、隨意性的特點。至周代的“先秦”時期,各種文體諸如詩歌、散文、辭賦等,一應俱全,蔚為大觀,其中,賦是在詩與散文的夾縫中脫胎而出的中間類別的文體,散文詩也。而且戰國時期的賦體文學,首開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成為後來一些文體與文學現象、乃至文學技巧的源頭,辭賦的百科開源的作用即在此。先秦時期,社會呈現出大動盪、大變革、大改組的格局,那時的文學普遍具有實用性,即現實主義風格,而浪漫主義的屈原之作騷體賦《離騷》,也旨在揭示和解決楚國興亡的社會實際問題。至於先秦辭賦的隨意性,是指其原生態的語境,有個性的辭賦家就必然有其個性的辭賦。譬如:屈原是戰國時期最有個性的詩人,其《離騷》乃最有個性的騷體賦,通篇宣洩憤懣、一吐為快,從不“徵聖宗經”。
《荀子賦篇》(作者-荀況)
爰有大物,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為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軍以強。粹而王,駁而伯,無一焉而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採者歟?簡然易知,而致有理者歟?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歟?性不得則若禽獸,性得之則甚雅似者歟?匹夫隆之則為聖人,諸侯隆之則一四海者歟?致明而約,甚順而體,請歸之禮。」
皇天隆物,以示施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齊均。桀紂以亂,湯武以賢。涽涽淑淑,皇皇穆穆。周流四海,曾不崇日。君子以修,跖以穿室。大參乎天,精微而無形,行義以正,事業以成。可以禁暴足窮,百姓待之而後泰寧。臣愚不識,願問其名。
曰:「此夫安寬平而危險隘者邪?修潔之為親,而雜污之為狄者邪?甚深藏而外勝敵者邪?法禹舜而能弇跡者邪?行為動靜待之而後適者邪?血氣之精也,志意之榮也,百姓待之而後寧也,天下待之而後平也,明達純粹而無疵也,夫是之謂君子之知。」
有物於此,居則周靜致下,動則綦高以鉅,圓者中規,方者中矩,大參天地,德厚堯禹,精微乎毫毛,而充盈乎大寓。忽兮其極之遠也,攭兮其相逐而反也,卬卬兮天下之鹹蹇也。德厚而不捐,五采備而成文,往來惛憊,通於大神,出入甚極,莫知其門。天下失之則滅,得之則存。弟子不敏,此之願陳,君子設辭,請測意之。
曰:「此夫大而不塞者與?充盈大宇而不窕,入卻穴而不逼者與?行遠疾速,而不可托訊者與?往來惛憊,而不可為固塞者與?暴至殺傷,而不億忌者與?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者與?托地而游宇,友風而子雨,冬日作寒,夏日作暑,廣大精神,請歸之雲。」
有物於此,(人蠡)(人蠡)兮其狀,屢化如神,功被天下,為萬世文。禮樂以成,貴賤以分,養老長幼,待之而後存。名號不美,與“暴”為鄰。功立而身廢,事成而家敗。棄其耆老,收其後世。人屬所利,飛鳥所害。臣愚不識,請占之五泰。
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屢化而不壽者與?善壯而拙老者與?有父母而無牝牡者與?冬伏而夏遊,食桑而吐絲,前亂而後治,夏生而惡暑,喜濕而惡雨,蛹以為母,蛾以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謂蠶理。」
有物於此,生於山阜,處於室堂。無知無巧,善治衣裳。不盜不竊,穿窬而行。日夜合離,以成文章。以能合從,又善連衡。下覆百姓,上飾帝王。功業甚博,不見賢良。時用則存,不用則亡。臣愚不識,敢請之王。
王曰:「此夫始生鉅,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銛達而尾趙繚者邪?一往一來,結尾以為事。無羽無翼,反覆甚極。尾生而事起,尾邅而事已。簪以為父,管以為母。既以縫表,又以連里:夫是之謂箴理。」
天下不治,請陳佹詩:「天地易位,四時易鄉。列星殞墜,旦暮晦盲。幽闇登昭,日月下藏。公正無私,見謂從橫。志愛公利,重樓疏堂。無私罪人,憼革貳兵。道德純備,讒口將將。仁人絀約,敖暴擅強。天下幽險,恐失世英。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比干見刳,孔子拘匡。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鬱郁乎其遇時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禮義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皓天不復,憂無疆也。千歲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學,天不忘也。聖人共手,時幾將矣。與愚以疑,願聞反辭。」
其小歌曰:「念彼遠方,何其塞矣,仁人絀約,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讒人服矣。」
琁、玉、瑤、珠,不知佩也,雜布與帛,不知異也。閭娵子奢,莫之媒也;嫫母力父,是之喜也。以盲為明,以聾為聰,以危為安,以吉為凶。嗚呼!上天!曷維其同!
〔二〕宋玉
宋玉,又名子淵,漢族,楚國人,曾事楚頃襄王,據《襄陽耆舊記》“卷第一·人物”記載:「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冢。」宋玉,生於屈原之後,相傳為屈原弟子,好辭賦,為戰國後期繼屈原之後的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由宋玉而來。相傳,宋玉所作辭賦甚多,最早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所載,有賦16篇,惜多亡佚。現今,其存世作品有:(1)《九辯》、《招魂》兩篇,見於王逸楚辭章句》;(2)《風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對楚王問》5篇,見於蕭統《文選》;(3)《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釣賦》、《舞賦》6篇,見於章樵《古文苑》;(4)《高唐對》、《微詠賦》、《郢中對》3篇,見於明代劉節《廣文選》。以上凡計16篇,但這些作品真偽相雜,難以考定確為宋玉所做,可信而無異議者僅《九辯》1篇,其他皆疑為他人所作,比如最具爭議的《招魂》,大多數人認為乃屈原之作。至於《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風賦》等賦篇,亦有人提出質疑。宋玉屈原,其辭賦既有細膩工致的物象描繪,又有自然貼切的抒情寫景,而其成就遜色於屈原,然則在楚辭與漢賦之間,宋玉承前啟後,起到了橋樑的作用,後世尊稱屈原、宋玉為“屈宋”。
宋玉《大言賦》曰:「楚襄王唐勒景差、宋玉游於陽雲之台。王曰:“能為寡人大言者上座。”王因唏曰:“操是太阿剝一世,流血沖天,車不可以厲。”至唐勒,曰:“壯士憤兮絕天維,北斗戾兮太山夷。”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鋸牙雲,?甚大,吐舌萬里唾一世。”至宋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耿倚天外。”王曰:“未也。”玉曰:“併吞四夷,飲枯河海;跋越九州,無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長。據地?分天,迫不得仰”。」
宋玉的《大言賦》似乎比其《神女賦》、《高唐賦》還要出名,從具體的案例可窺測之,譬如:毛澤東很喜歡《大言賦》的那股氣韻,並親自手書了宋玉《大言賦》的簡版:「方地為輿,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
〔三〕枚乘
枚乘(□-前140),漢族,字叔,西漢辭賦家。秦建治時古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河下鎮)人,“枚乘故居”位於河下鎮蕭湖畔,唐代詩人趙嘏也生於楚州區河下附近,趙嘏留有“家在枚皋舊宅邊”的詩句,枚皋即枚乘之子。舊時的淮安城,即今楚州,乃古大運河畔的一座重要城市,為運河四都之一。枚乘,顯名於“七國之亂”中前後兩次上諫吳王——他曾做過吳王劉濞梁王劉武的文學侍從,七國之亂前,曾上書諫阻吳王起兵;七國叛亂中,又上書勸諫吳王罷兵,但是吳王皆未採納。漢景帝時,拜其為弘農都尉,可枚乘並不喜歡當官,便以病去官。當漢武帝即位後,再次征之,因年老,死於中途之“安車蒲輪”。枚乘的文學成主要是辭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枚乘賦九篇”,今僅存《七發》、《柳賦》、《菟園賦》三篇,其中後兩篇疑為偽托之作。枚乘辭賦的代表作《七發》,見於南朝梁蕭統《文選》,這篇諷諭性辭賦標誌著漢代散體大賦的正式形成,枚乘在辭賦中所創造的主客問答的形式,成為後世辭賦的一種文體定式,謂之以“七體”。《七發》之“觀濤”一節,繁音促節,氣壯神旺而怵目驚心,且看:
「不記也,然聞於師曰,似神而非者三:疾雷聞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雲內,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濤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其少進也,浩浩溰溰,如素車白馬帷蓋之張。其波涌而雲亂,擾擾焉如三軍之騰裝。其旁作而奔起者,飄飄焉如輕車之勒兵。六駕蛟龍,附從太白,純馳皓蜺,前後絡繹。顒顒昂昂,椐椐彊彊,莘莘將將。壁壘重堅,沓雜似軍行。訇隱匈礚,軋盤涌裔,原不可當。觀其兩旁。則滂渤怫鬱,闇漠感突,上擊下律,有似勇壯之卒,突怒而無畏。蹈壁沖津,窮曲隨隈,逾岸出追。遇者死,當者壞。初發乎或圍之津涯,荄軫谷分。迴翔青篾,銜枚檀桓弭節伍子之山,通厲骨母之場,凌赤岸,篲扶桑,橫奔似雷行。誠奮厥武,如振如怒。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庉庉,聲如雷鼓。發怒庢沓,清升逾跇,侯波奮振,合戰於藉藉之口。鳥不及飛,魚不及回,獸不及走。紛紛翼翼,波涌雲亂,盪取南山,背擊北岸,覆虧丘陵,平夷西畔。險險戲戲,崩壞陂池,決勝乃罷。汩潺湲,披揚流灑。橫暴之極,魚鱉失勢,顛倒偃側,沋沋湲湲,蒲伏連延。神物怪疑,不可勝言,直使人踣焉,洄闇悽愴焉。此天下怪異詭觀也,太子能強起觀之乎?」(摘自枚乘《七發》)
〔四〕司馬相如
司馬相如(約前179年-□),西漢大辭賦家(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漢族,蜀郡人(一說為今四川省成都人,另一說為今四川南充蓬安人),字長卿,原名司馬長卿,因仰慕戰國時的名相藺相如而改名,他與卓文君的私奔故事也廣為流傳。司馬相如,20多歲時買了個官——漢景帝身邊的武騎常侍,他是個不鐘情於做官的人,而景帝又恰恰不好辭賦,這情形大有事與願違之感。有一次,梁孝王劉武來朝,司馬相如得以結交了當時的一些辭賦家,諸如鄒陽枚乘、莊忌等。後來,他因病退職前往梁地,與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此時,他為梁王寫了《子虛賦》。劉武去世後,司馬相如回家鄉四川臨邛,生活清貧。爾後,景帝去世,漢武帝劉徹即位以後,偶然間,劉徹看到《子虛賦》以為是古人之作,嘆息不能和作者同時代。當時,侍奉劉徹的狗監(主管皇帝的獵犬)蜀人——楊得意,說:「此賦是我的同鄉司馬相如所作。」劉徹大喜,召之進京,司馬相如說「子虛賦,只是寫諸侯打獵的事,請允我作一篇天子打獵的賦」,即《子虛賦》的姊妹篇《上林賦》。此賦以“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為假託人物,設為問答,放手鋪寫,開創了漢代大賦的新格局。此賦一出,司馬相如被封為郎。司馬相如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辭賦上:《子虛賦》、《上林賦》等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漢書·藝文志》著錄“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現存《子虛賦》、《天子遊獵賦》、《大人賦》、《長門賦》、《美人賦》、《哀秦二世賦》6篇,另有《梨賦》、《魚葅賦》、《梓山賦》3篇僅存篇名;《隋書·經籍志》有《司馬相如集》1卷,已散佚;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長門賦》是司馬相如最著名的一篇,《史記》中未載此賦,最早見於南朝梁蕭統編著的《昭明文選》,有人疑為後人偽作。司馬相如賦,不但結構宏偉、詞藻富麗堂皇,而且講究繪聲繪色、有聲有色,還極大程度地利用了漢字的構造特點,在字形排列上視覺強烈,例如:幾十個山字頭、魚字旁,草字頭等等的連用。司馬相如是公認的漢賦奠基人和賦論大師,也是一位美學家(司馬相如,還充分地探索了辭賦創作的審美規律),揚雄說:「長卿賦不似從人間來,其神化所至邪!」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評價:「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五〕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年),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騷體賦的代表作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餘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後,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賈誼短暫的一生,多有經典之作,主要成就為散文和辭賦兩類,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六〕王褒
王褒:字子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辭賦家(尤其是漢代寫詠物小賦的代表作家),生活於西漢年間,生卒年失載,其文學創作活動主要在漢宣帝在位時期(前73-前49年),四川資中人(今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墨池壩)。漢宣帝,信神仙、好遊獵而聽信方士之言,委派在京中任職不久的王褒回益州,去祭祀傳聞的“金馬碧雞之寶”,不料途中染病,未得醫治即死於中途。王褒的辭賦對後世是頗具影響的,至今存有《甘泉賦》《洞簫賦》等16篇,與揚雄並稱“淵雲”。明代的楊慎,其所輯的《全蜀藝文志》選有王褒的作品,且作有《王子淵祠》詩:「偉曄靈芝發秀翹,子淵擒藻談天朝。漢皇不賞賢臣頌,只教宮人詠洞蕭。」該詩讚譽了王褒的辭賦才華,的確,王褒特別善於“詠物小賦”,這方面他的代表作有《洞蕭賦》。洞蕭,是古代音域清幽的排蕭,宮廷和民間都廣泛使用,譬如:《洞蕭賦》云:「朝露清冷而隕其測兮,玉液浸潤而承其根。孤雌寡鶴娛優乎其下兮,春禽群嬉戲翱翔乎其顛。秋綢不食抱朴而長吟兮,玄猿悲嘯搜尋乎其間。處幽隱而奧屏兮,密漠油以獺摻。」
〔七〕班固
班固(建武八年-永元四年、或公元32年-92年),漢族,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陝西鹹陽東北),史學家班彪之子,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東漢前期最著名的辭賦家)。班固自幼聰慧,9歲能誦讀詩賦,13歲時入洛陽太學班固,因征匈奴兵敗而受牽連,死於獄中。著有《漢書》、《白虎通德論》。班固,亦善辭賦,他是東漢最著名的辭賦家之一,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封燕然山銘》等。班固《兩都賦》,完全模仿司馬相如揚雄,是西漢大賦的繼續,續開了京都賦的題材廣度。繼之,張衡寫《二京賦》、左思寫《三都賦》,都受其影響。《幽通賦》仿《楚辭》,《答賓戲》仿東方朔《答客難》和揚雄《解嘲》。班固認為漢賦源於古詩,是“雅頌之亞”、“炳焉與三代同風”。
〔八〕張衡
張衡(建初三年-永和四年、或(公元78-139年),漢族,字平子,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詩人。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說:「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張衡是東漢時期重要的辭賦家,著有《二京賦》《思玄賦》《溫泉賦》《歸田賦》等20多篇辭義俱佳的賦作。張衡對辭賦的創作態度極其嚴謹,其耗費10年時間而成的《二京賦》,兼有諷刺時弊的味道,這點成就了這篇大賦較高的思想性。此外,他的《思玄賦》像一篇優雅的科學幻想詩。
〔九〕揚雄
揚雄(前53-18年),漢族,字子云,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友愛鎮)人,官吏型學者。少好學,為人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以文見召,奏以《甘泉賦》《河東賦》等。漢成帝王莽時期在朝任官。寫有《太玄》、《法言》、《方言》、《訓纂篇》。早年,揚雄極其服膺司馬相如,《漢書·揚雄傳》說「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他仿司馬相如之《子虛賦》和《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諸賦,為崩潰前夕的西漢王朝粉飾太平,但後世仍把他倆並稱為“揚馬”。晚年,在《法言·吾子》中,揚雄說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和“壯夫不為”之舉,揚雄還承認他早年的賦和司馬相如的都是似諷而實勸,實際上這開啟了一種辭賦批判文學的先河。另外,還提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觀點。揚雄的抒情賦比其大賦有個性,諸如《解嘲》、《逐貧賦》和《酒箴》等。《酒箴》是一篇詠物賦,《解嘲》受東方朔《答客難》的影響,而《逐貧賦》則是別具一格的小賦,多用四字句,構思新穎。另外,他還仿效屈原楚辭,寫有《反離騷》、《廣騷》和《畔牢愁》等,後兩篇今僅存篇目。
〔十〕王延壽
王延壽,字文考(或:子山),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襄陽宜城)人,辭賦家。楚辭學家王逸之子,曾週遊魯國,年僅20多歲溺死於湘水。王延壽的賦作,存有《魯靈光殿賦》、《夢賦》和《王孫賦》三篇傑作。其中,《魯靈光殿賦》,與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等長歌大賦相媲美,從而在《文心雕龍·詮賦》中,王延壽贏得了魏晉以前十家“辭賦之英傑”的地位。與王延壽同時期的蔡邕也寫了同題辭賦,但見到王延壽《靈光殿賦》後,自愧弗如,遂焚己稿。

漢賦作家

根據漢賦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家、四言詩體賦家、散體賦家(或稱大賦作家)。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賦家、七體賦家、設論體賦家、唐代文體賦家。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徵,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

駢文家

受賦家的影響很大,駢文家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因此,駢文家、辭賦家,二者之間有著很深刻的母體關係。從中國古代駢文家、辭賦家列表能窺視出其內在玄機。

代表著作

古代駢文家

李斯駢文集 張衡駢文集 班彪駢文集班固駢文集
蔡邕駢文集諸葛亮駢文 楊修駢文集曹丕駢文集
吳質駢文集 曹植駢文集 陳琳駢文集 孔融駢文集
應璩駢文集 韋昭駢文集 嵇蕃駢文集 趙至駢文集
夏侯湛駢文 嵇康駢文集阮籍駢文集 劉伶駢文集
左思駢文集陸機駢文集 潘岳駢文集 鮑照駢文集
張載駢文集 張協駢文集 劉琨駢文集 盧湛駢文集
王融駢文集 謝惠連駢文 謝莊駢文集湯惠休駢文
孔稚圭駢文謝眺駢文集 江淹駢文集 沈約駢文集
何遜駢文集 任昉駢文集 劉峻駢文集 吳均駢文集
丘遲駢文集王僧孺駢文陶宏景駢文裴子野駢文
蕭衍駢文集 蕭綱駢文集 蕭統駢文集 蕭繹駢文集
徐摛駢文集庾肩吾駢文 沈炯駢文集陳叔寶駢文
徐陵駢文集 高澄駢文集 魏收駢文集 王褒駢文集
庾信駢文集 魏徵駢文集 王績駢文集李世民駢文
李善駢文集 王勃駢文集 盧照齡駢文 楊炯駢文集
陳子昂駢文姚崇駢文集 宋璟駢文集 李白駢文集
王維駢文集 高適駢文集 李華駢文集 獨孤及駢文
呂溫駢文集 張說駢文集 蘇頲駢文集劉禹錫駢文
陸贄駢文集 王起駢文集 高邁駢文集李德裕駢文
白行簡駢文李商隱駢文 韓偓駢文集溫庭筠駢文
黃滔駢文集 楊夔駢文集 王棨駢文集 徐寅駢文集
韋莊駢文集 田錫駢文集 趙湘駢文集 蔣堂駢文集
范仲淹駢文宋庠駢文集張伯玉駢文梅堯臣駢文
歐陽修駢文劉牧駢文集 蔡襄駢文集 米芾駢文集
秦觀駢文集 蘇軾駢文集曾鞏駢文集 汪藻駢文集
岳飛駢文集王十朋駢文范成大駢文牛金星駢文
陳維崧駢文毛奇齡駢文朱彝尊駢文 尤侗駢文集
胡天游駢文邵齊燾駢文 袁枚駢文集洪亮吉駢文
吳錫麟駢文汪中駢文集李慈銘駢文劉星煒駢文
顧敏恆駢文孫梅駢文集楊芳燦駢文王芑孫駢文
吳鼒駢文集 王曇駢文集 劉嗣館駢文阮元駢文集
彭兆蓀駢文吳慈鶴駢文 劉開駢文集梅曾亮駢文
董基誠駢文董祜誠駢文 方履錢駢文 曾燠駢文集
王詒壽駢文樊增祥駢文劉令嫻駢文

古代辭賦家

荀況辭賦集(先秦)屈原辭全集(先秦)宋玉辭賦集(先秦)唐勒辭賦集(先秦)陸賈辭賦集(漢代)賈誼辭賦選(漢代)枚乘辭賦選(漢代) 嚴忌辭賦集(漢代)淮南小山賦(漢代)司馬相如賦(漢代) 劉徹全集輯(漢代) 東方朔賦選(漢代)司馬遷賦集(漢代) 枚皋辭賦選(漢代)劉向辭賦集(漢代)班婕妤賦集(漢代) 王褒詩賦選(漢代)揚雄辭賦選(漢代)
劉歆辭賦集(漢代)傅毅辭賦集(漢代) 班彪辭賦選(漢代)班固全集輯(漢代)班昭辭賦選(漢代) 張衡全集輯(漢代)馬融辭賦集(漢代) 王延壽賦集(漢代)趙壹辭賦選(漢代)
蔡邕全集輯(漢代) 王逸詩賦選(漢代) 禰衡辭賦選(漢代)曹操詩全集(漢代)傅毅辭賦輯(漢代)曹丕全集輯(魏代)曹植全集輯(魏代)王粲全集輯(魏代)陳琳全集輯(魏代)向秀辭賦選(魏代)潘岳全集輯(晉代)張華全集輯(晉代)陸機全集輯(晉代) 左思全集輯(晉代) 陶淵明全集(晉代)王羲之賦集(晉代) 夏侯湛賦輯(晉代)傅鹹辭賦輯(晉代)
成公綏賦集(晉代)傅玄辭賦輯(晉代)郭璞辭賦集(晉代)蕭子暉賦集(兩朝)蕭子范賦集(兩朝) 蕭統辭賦集(兩朝)蕭綱辭賦集(兩朝)吳均辭賦集(兩朝)沈約辭賦集(兩朝)
謝惠連全集(兩朝) 謝靈運全集(兩朝) 鮑照全集輯(兩朝)江淹全集輯(兩朝)徐陵全集輯(兩朝)庾信全集輯(兩朝)蕭繹辭賦選(兩朝)薛道衡全集(隋代)杜牧辭賦輯(唐代)
黃滔辭賦集(唐代)徐寅辭賦集(唐代)王勃全集輯(唐代) 駱賓王全集(唐代)韓愈全集輯(唐代)柳宗元全集(唐代)蘇轍辭賦集 宋遼金范仲淹全集宋遼金歐陽修全集宋遼金
蘇軾全集輯 宋遼金黃庭堅全集 宋遼金蒲松齡賦集(清代)汪中辭賦集(清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