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縣(泰寧)

泰寧縣(福建省泰寧縣)

泰寧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泰寧縣,福建省三明市轄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脈中段的支脈杉嶺東南,居兩省三地市交界處,介於北緯26°33′-27°07′,東經116°53′-117°24′之間,北靠邵武,東連將樂,南鄰明溪,西接建寧,西北緊貼江西黎川。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氣溫17℃。金溪上游杉溪為主要河流。名勝古蹟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明代兵部尚書李春燁府邸,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金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轄2鎮7鄉,1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畲、滿、回、藏、苗等。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公元958年建縣,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北宋時期更是創造了“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的科舉盛況,歷史上共出了2位狀元、54名進士、101位舉人。加之繞城而過的金溪與山東曲阜泗水同樣西流的靈異,宋哲宗皇帝於公元1086年將孔子闕里府號“泰寧”賜作縣名,以示褒揚。

泰寧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楊尚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運籌帷幄,指揮紅軍作戰。境記憶體有紅軍街、東方軍司令部、大洋嶂阻擊戰舊址等革命歷史遺蹟,2004年被列入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泰寧縣
  • 外文名稱:Taining County
  • 別名:杉城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三明
  • 下轄地區:2個鎮、7個鄉
  • 政府駐地杉城鎮
  • 電話區號:0598
  • 郵政區碼:354400
  • 地理位置:福建省西北部
  • 面積:1539.38平方公里
  • 人口:13.67萬人(2015年) 
  • 方言:閩贛方言邵武
  • 氣候條件年降水量1725毫米,年均氣溫17℃
  • 著名景點大金湖上清溪狀元岩泰寧古城峨嵋峰
  • 火車站泰寧火車站
  • 車牌代碼:閩G
  • 行政代碼:350429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環境,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農業資源,漁業資源,動物資源,植物資源,人口,經濟,概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城鄉建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交通,旅遊,獲得榮譽,

歷史沿革

泰寧又稱杉城,原為綏安(後改為綏城)屬地金泉場(後改為金城場)、歸化鎮境域。
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周代,為“七閩”(當時散處福建各地以蛇為圖騰的古閩族部落)地。戰國後期,是閩越王無諸領地。漢代,初屬於閩越國,後隸屬會稽郡;漢代末年,隸屬於孫吳建安縣校鄉。永安三年(260),隸屬於建安郡新置的綏安縣。轄境含今建寧、泰寧、寧化三縣及清流、明溪部分地區。縣治在今建寧縣城西三里許的高砂州。西晉,仍屬建安郡綏安縣。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改綏安縣為綏城縣,隸屬關係及轄地都沒變動,從吳永安三年置綏安縣到這年改名,綏安縣存在145年。
隋代,廢綏城縣,先併入泉州建安縣,後歸撫州邵武縣(撫州後改稱臨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原綏城地又從邵武縣析出,重設綏城縣,隸屬於江南道建州。貞觀三年(629),又廢綏城縣,併入邵武。綏安改綏城到廢置,實際存在190年。綏城併入邵武縣後,稱金泉場。金泉場的轄境與原綏安、綏城轄境同。
高宗乾封二年(667),今寧化縣地(含清流、明溪部分地區)由於巫羅俊開發日趨繁榮,因而從金泉場析出另置黃連鎮(黃連鎮於開元二十二年(734)升為黃連縣)。黃連鎮劃出後,金泉場轄地為今泰寧、建寧兩縣地及明溪的一部分村落。武后垂拱四年(688),從建安縣劃出原將樂縣地復置將樂縣,隸江南道建州。金泉場亦從邵武縣析出轉屬於將樂縣,場的治所移至今泰寧,並改稱金城場,金泉場建制存在59年。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福建都防禦使兼寧海軍使董玠奏請將原綏安縣地(即金城場地)分置歸化和黃連二鎮,歸化鎮即今泰寧(包括明溪沂州一帶村落);黃連鎮即今建寧。今建、泰兩縣歷史上曾合屬了500年(260~759),從此分治,金城場存在71年。歸化鎮屬於建州。唐代宗大曆三年(768),罷福州節度使,改置福建都團練觀察處置使,歸化鎮仍隸屬於建州。
五代時廢鎮為場,南唐中興元年(958年),升歸化場為歸化縣,隸屬建州(後改鎮安軍、鎮武軍)。
後梁開平元年(907),王審知受梁封為閩王,統治全閩。閩永隆年間(939~942),為了防禦南唐,歸化鎮成了左僕射鄒勇夫等人扎重兵的軍事重鎮。後晉天福八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稱帝,歸化鎮仍直隸於建州(後改稱為鎮安軍、鎮武軍)。後唐開運元年(944),南唐攻下建州。二年,改建州為永安軍,後為忠義軍。南唐保大四年(946),歸化鎮升為歸化場,屬永安軍、忠義軍。從唐乾元二年置歸化鎮,至南唐保大四年改鎮為場,歸化鎮存在187年,歸化場存在12年。歸化鎮、場共存在199年。
泰寧縣行政區劃泰寧縣行政區劃
宋元祐元年(1086年),邑人葉祖洽狀元奏請朝廷更改縣名,宋哲宗將山東曲阜孔子闕里府號“泰寧”賜為縣名,隸屬邵武軍。
元代屬於邵武路。明清時均屬於邵武府
民國初期屬北路道、建安道,後直隸省政府。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紅色蘇區縣之一,隸屬閩贛省。紅軍長征北上,蘇區淪陷後,先後屬第九、第七、第三、第二行政督察區。1950年2月泰寧解放後,屬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稱南平專員公署)管轄。1970年6月劃歸三明專區。1983年4月,隸屬三明市。

行政區劃

至2018年11月27日,泰寧縣下轄3鎮6鄉(杉城鎮朱口鎮下渠鎮新橋鄉上青鄉大田鄉梅口鄉開善鄉大龍鄉),111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
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中的泰寧
泰寧縣(泰寧)
泰寧縣(泰寧)
泰寧縣(泰寧)
泰寧縣(泰寧)
泰寧縣(泰寧)
圖片來源:

自然環境

氣候

泰寧氣候屬於中亞熱帶季風型山地氣候。夏季受海洋性氣候影響,盛行東南風,冬季受西北冷空氣侵襲,又具有大陸性氣候特徵。夏季無酷熱。冬季無嚴寒。四季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7℃。無霜期30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天數為130~175天,年平均降雨量1775毫米,年降雨總量為27.06億立方米。一年中三至六月為雨季。五、六兩個月降雨強度大,雨量集中。相對濕度為84%;平均日照時數為1738.7小時。這種得天獨厚的氣候。使風景區可游時間長達300天以上。
泰寧丹霞泰寧丹霞

水文

金溪的三大支流——濉溪、杉溪、鋪溪匯集於泰寧,除泰寧全境之水外,另有建寧全部、明溪西半部,以及邵武、寧化、將樂部份地區諸多溪流之水也都流入泰寧。金溪在泰寧東南青州以上的集雨面積共達4758.4平方公里,容水流域面積達3219.02平方公里,是泰寧總面積1539.38平方公里的2.09倍。縣境內及入縣諸溪流年總流量共約46億立方米。
泰寧縣泰寧縣

土壤

全縣總土地面積為1539.38平方公里,折合230.91萬畝。其中:耕地16.64萬畝,占7.21%;林業用地187.36萬畝,占81.14%;水域8.52萬畝,占3.69%;裸露石山7.46萬畝,占3.23%;住宅、公路及其它用地13.26萬畝,占5.44%。以農業人口計算,人均占有總土地20畝,其中耕地1.46畝,林地17畝,水域0.74畝。
泰寧地表地質結構由岩漿岩、變質岩和陸相沉積岩三大岩類組成。岩漿岩多分布於縣的西北與西南部,變質岩遍布東北、東南部、沉積岩多形成帶狀分布,後者成土母質有殘積物、坡積物和沖積物三種,所形成的各類土壤計有紅壤、紅黃壤、黃棕壤、紫色土、草甸土、水稻土等6個土類、14個亞類、54個土屬。

植被

泰寧縣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據調查,已命名的種子植物有154科、537屬,1044種。種子植物的科、屬、種中,被子植物有146科、554屬、1022種,為全國被子植物科數的50.17%,屬數的20.06%,種數的4.21%;裸子植物有8科、19屬、22種,為全國裸子植物科數的72.73%,屬數的55.88%,種數的11.58%。泰寧苔鮮植物也很豐富,蕨類植物有33科、56屬、113種、占全國科數的63.46%,屬數的27.45%,種數的4.35%。
紅軍街紅軍街
泰寧縣植被類型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部亞熱帶的浙南、閩中山丘栲類細柄蕈樹林區。根據福建省植被區劃,以建寧縣的縣林場經泰寧縣大田至順昌縣的寶山為界,把泰寧境內植被劃分為南北兩區,在界南的梅口、下渠、大布、龍安及杉城和大田的大部分,屬南嶺東部山地常綠櫧類闊葉林區,典型的植被類型的建群種以甜櫧、閩粵栲等占優勢,有成片馬尾松,但杉木林少;在界線以北的朱口、龍湖、上青、新橋及杉城和大田的一部分,屬閩贛山地丘陵常綠櫧類,半常綠棟類闊葉林區,典型植被的建群種以苦櫧,青岡櫟等占優勢,針葉林以馬尾松、杉木林為主。
泰寧丹霞泰寧丹霞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泰寧有多種礦產資源,該縣地質富畲偉晶岩礦。有白雲母、鉀長石、石英、高嶺土、瑪瑙沸石、鈮、鉭等20多種礦物。煤、黃鐵、硫鐵等礦可供小型開採。金溪兩岸砂金分布較為廣泛,早在唐宋時期,該縣壘際已設金場開採砂金。民國以來,不少江西人在金溪支流的城關北溪一帶淘金。上世紀九十年代。何寶山金礦點已正式開採。該縣高蛉土遠銷東南亞、日本等國。
白雲母白雲母

水力資源

泰寧縣境大山環繞,山巒起伏,雨量充沛,溪流縱橫,落差較大,溪谷盆地成串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是國家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全縣有大河流73條,水利資源蘊藏量17.5萬千瓦。除了國家已建成的裝機容量10萬千瓦的池塘水電站磊墓機容量3萬千瓦的良淺水電廠外。還有縣、鄉、村集資建成的68座小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5萬千瓦,年發電量8.5億千瓦時。至上世紀末。全縣還有16條小支流,裝機容量達5萬千瓦時的水力資源有待開發。2000年開始出現了個人集資建小水電站的熱潮。小水電站象雨後春筍出現在各小支流上。2004年初。全縣小水電站已達100餘座。

農業資源

泰寧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和福建省重點林區。有耕地16.8萬畝,人均1.36畝;林地185.78萬畝,人均15.1畝;水域8.52萬畝。是一個“八山一分半田半分水”的自然經濟結構縣。農業以糧食生產為主。菸草生產為輔,多種經濟作物全面發展。全縣森林蓄積量638.2萬立方米,年總生產量40萬立方米;毛竹產竹量為1816萬根,森林覆蓋率為75.9%。全縣年產木材12.5萬立方米,毛竹50 萬根。各類水果12萬噸。

漁業資源

泰寧是全省重點淡水漁業生產基地縣。水域面積85200畝,其中可用於養魚面積42617.26畝,人均0.41畝。全縣魚塘1491口。池塘面積1842·9畝。其中可養魚面積1806畝;有大中小水庫32座,總庫容量57028畝,可養魚40859畝; 特別是金湖水面寬闊,陽光充足,水庫四月植被良好,上游有泰寧、建寧二縣居民生活用水注入,土質較肥沃,為養魚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此外,全縣稻田可供養魚面積達102117畝,是發展淡水養魚的又一支生力軍,形成了水庫、池塘、稻田三個淡水養魚的層面,全縣人均淡水養殖面積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年產水產品1995年為5038噸,草魚、鰱魚、鯉魚是當地傳統養殖的魚種。解放後,水產部門曾先後引進了不少優良魚種。其中:廣東魚、荷包鯉、豐鯉、夏花魚等邑_在泰寧定居繁衍後代,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在金湖移殖的太湖銀魚獲得成功,成為中國山谷型水庫首創,填補了福建空白,也結束了福建淡水水域無銀魚的歷史。

動物資源

泰寧山多林密,適宜各種野獸棲息和繁衍。常見的獸類有刺蝟梅花鹿黑麂、山羊、短尾猴等37種,因森林砍伐過量和亂獵亂捕,生態平衡受到破壞,有的珍貴動物越來越少,如:虎、、鹿等。泰寧常見的鳥類有4科36種,主要有野鴨、雁、鵝、斑鳩麻雀燕雀等; 爬行類動物有龜、黿壁虎水蛇眼鏡蛇、五步蛇等17種;魚類常見的有15 科51種,主要有青魚、草魚、金魚、鬍子鯰黃鱔泥鰍等。泰寧生態條件複雜,各種益蟲、害蟲眾多。主要的害蟲天敵有姬蜂繭蜂、盲蜻、狼蛛、單蛛等十二科七十多種,害蟲主要有跳蚤\松毛蟲、蒼蠅蚊子飛虱茶毛蟲等二十科一百餘種。

植物資源

泰寧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優越,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植被類型屬於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植被可以劃分為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針葉闊葉混交林、竹林、經濟林、荒山草坡、人口培育植被等類型。大體可以劃分為兩區:梅口、下渠、大布、龍安、杉城和大田的大部分屬於南嶺東部山地常綠櫧類闊葉林區,有成片馬尾松,以甜櫧、閩粵栲為主,其餘鄉鎮屬閩贛山地丘陵常綠櫧類、半常綠婁闊葉林區,以苦櫧、青岡櫟為主,針葉林以馬尾松、杉木林為主。主要植物為天然林木,有杉木、柳杉水杉馬尾松黃山松等75種;人工栽培林木有馬尾松、杉木、黃杉松、雪松等29種;竹類有毛竹黃竹、苦竹、淡竹斑竹等13種;花卉有牡丹、月季、山茶花、大麗花、榮莉等81種。野生牧草有小康草、五節芒、白茅等22屬50餘種;食用菌有野生紅菇、梨菇、茶心菇等15種以及人工培育白木耳、黑木耳、平菇、鳳尾菇等十種。泰寧也是中草藥的重要生產基地。全縣有野生藥用植物167科,700餘種。主要是黃連,吳茱萸雷公藤、枸杞、茯苓、長葉榧、園葉澤瀉、南沙參半邊蓮、七葉一枝花、魚腥草、威靈仙、夜交藤、夏枯草、益母草、金櫻子、山藥、山木香等。人工栽培中草藥的基地基本形成,西洋參、黃連、生地、雷公藤、枸杞、茯苓等17種藥材已成片種植,面積達數百畝,梅口的雷公藤生產基地聞名福建省。
泰寧林地泰寧林地

人口

泰寧於戰國末出現閩越族人口,五代十國時,五代時閩王派尚書左僕射鄒勇夫鎮守歸化鎮時,人口僅百餘戶。鄒勇夫率部廣納流眾,開荒墾織,保境息民,人口隨經濟發展迅速增長。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泰寧始建歸化縣。到北宋元祐元年改歸化為“泰寧”縣名。從東漢末開始,北方戰亂頻繁,中原地區幾次大量移民福建,所以泰寧各姓的祖先多數來自中原。宋代,泰寧社會安定,經濟、文化發達,人丁興旺。元祐元年(1086),有3萬戶149700人,為泰寧人口最多的時期。元代全縣人口銳減為40329人。明永樂十年(1412)人口僅27149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詔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之後,隨著社會穩定,至道光九年(1829)全縣人口回升達88041人。民國12年(1923)又降至67408人,至民國38年泰寧人口僅為47260人。1953年全縣人口總計50261人,至1958年達56471人,自然增長率年均13.6‰。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實行計畫生育。1987年人口達114315人。2003年達12.68萬人。其中城區人口3.8萬。

經濟

概述

2007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8億元,比增14.3 %,三次產業比重為25.8∶40.1∶34.1,經濟發展結構更加最佳化;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7億元,比增59.9 %;實現地方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836萬元,比增22.8 %,提前實現“十一五”目標任務。
2011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4.2億元,五年(2007~2011)實現翻番;地方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75億元,是2006年的2.7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9億元,是2006年的3.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億元,年均遞增20.8%;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936萬美元、出口創匯1.2億美元,均比前五年(2002—2006年)翻兩番。五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8家,2011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億元,年均遞增26%,工業園區完成土地開發4000畝,基該形成“一區三園”發展格局,南方林業在紐約—泛歐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11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8.4億元,年均遞增5.7%,茶、菌、雞、漁等特色農業不斷壯大,70%以上耕地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現17880元、7550元,年均遞增15.7%、11.3%。
2017年泰寧縣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3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5%,人均生產總值88376元(按常住人口計算),增長7.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4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43.13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值39.82億元,增長10.9%。三個層次產業結構比由上年的18.6:42.6:38.8調整為17.3:43.0:39.7。

第一產業

泰寧在五代末期已是“田地辟,人物蕃”。至北宋元豐年間“有山林魚稻之樂”成為“民戶三萬,歲出賦萬緡”的閩中大縣之一。元、明、清三代,歷經戰亂,人口銳減,但仍然是“民俗纖儉”、“無情農”、“耕織自給”、“民有倉儲”的封閉式單一農業經濟縣份。民國時期,全縣每年有250~400萬公斤糙米經水運供應福州市民,由於米質精良被稱為“上溪尖”而蜚聲榕垣。為全省17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之一。至1988年,耕地16.6587萬畝,糧食總產75338噸,為1949年的4.89倍。
錐粟錐粟
泰寧作為山區農業縣,耕地、水域、電力、林業等自然資源豐富。2007年擁有耕地11066.67公頃,水域面積5666.67公頃,人均淡水養殖面積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林地123866.66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638.2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6.7 %。水力資源豐富,已開發裝機容量18萬千瓦,年發電量8.5億千瓦小時。是國家和省級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種子工程示範縣、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國家南方林業生產重點縣、全省漁業生產先進縣和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形成了筍竹、錐粟、雷公藤、烏鳳雞等特色產業,榮獲“中國竹筍之鄉”和“中國錐栗之鄉”稱號。
2017年泰寧縣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現行價)27.7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4.7%;其中農業產值13.22億元,增長3.4%;林業產值7.15億元,增長3.0%;牧業產值2.7億元,增長8.4%;漁業產值2.85億元,增長6.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83億元,增長14.6%。
2017年泰寧縣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4.95萬畝,增長1.6%。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9.50萬畝,增長2.4%,總產量7.38萬噸,增長4.1%。油料播種面積1.81萬畝,增長0.3%,總產量1843噸,增長2.2%。棉花播種面積170畝,下降-7.1%,總產量13噸,下降-7.1%。蔬菜播種面積6.85萬畝,增長2.4%,總產量76707噸,增長5.3%。瓜果總產量0.61萬噸,比增1.7%,其中:西瓜產量0.41萬噸,增長1.9%。水產品總產量1.38萬噸,增長6.0%。全年出欄肉豬7.93萬頭,增長9.3%。肉牛1358頭,增長10.0%,肉羊7955頭,增長12.0%,肉類總產量8117噸,增長8.7%。家禽出籠117.04萬羽,略增0.3%,禽蛋產量550噸,增長5.4%。

第二產業

泰寧縣手工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唐、五代建有陶瓷窯,燒制碗、碟、罐等日用器皿。清初,手工造紙業很發達,杉城、大田、開善、下渠、龍湖、大布等幾十個山村有700多個紙槽,生產土紙。大田鄉料坊新華坊生產的切邊紙,負有盛名,遠銷省外。朱口、龍湖一帶用苧麻手工織的夏布,雪白、精細、耐用,聲譽不凡。宋代,還有官辦的壘際金場,江源的銀場。但在漫長的封建、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社會,民不聊生,傳統的手工業生產每況愈下。解放前夕,全縣僅有1家用12匹馬力煤氣機帶動谷礱和碾米機的私營碾米廠,幾家打鐵鋪,糕餅店和豆腐、釀酒、榨油作坊,還處在癱瘓和半癱瘓狀態。
大金湖大金湖
解放初期,泰寧縣工業基礎薄弱,據1951年登記,全縣只有手工業291戶,工業總產值19.2萬元。1952年辦起第一個工廠——地方國營泰寧縣電廠。1956年,對私營工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酒廠、印刷廠、造船社和伐木隊等公私合營企業。1958年,先後辦起煉鐵廠、造紙廠、雲母礦、伐木場、硫酸廠等廠礦(場),全縣工業企業增加到47個,工業總產值達到422.3萬元,比1951年增長21.49倍。但由於忽視辦工業的條件和客觀規律,發展過快過猛,造成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出現工業生產連續3年下降的局面。196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下降到323.2萬元。3年調整時期生產逐漸回升。196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517萬元,比1962年增加193.8萬元。“文化大革命”時期,前3年工業生產有所下降,1968年,工業產值只493.9萬元。由於國家加強“小三線”建設,省屬企業“八四七〇”廠的遷入,三明市林業汽車保修廠在泰寧組建,加上池潭水庫淹沒區清庫材加工處理而興起社隊木材加工業等,使工業企業仍呈發展趨勢。但由於“左”傾錯誤干擾,部分企業虧損局面未能扭轉,縣辦工業經濟效益不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工業迅速發展。198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8362萬元(其中縣屬15083.9萬元),比1978年增長9.07倍(其中縣屬增長7.46倍)。10年中年均遞增25.98%。初步形成電力、機械、化工、冶金、造紙、森工、建材、陶瓷、紡織器材、印刷、食品等多種工業門類。在大力發展電力能源的同時,不斷發展適銷對路的工業產品。至1988年,全縣共建大小水利發電站25座,裝機容量13574千瓦,年發電量6765萬千瓦時(其中縣屬4805萬千瓦時)。合成氨、機製紙和飲料酒產量分別達11668噸、5684噸、924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3倍、4倍、2倍;木材產量120391立方米。比1978年增長51.73%。農業機械、化工等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水泥、玻璃瓶罐、白炭黑、萜烯樹脂、高耐磨米篩片、合成革、膠合板、結晶矽、活性炭、1.75噸農用車、聯合米機等20多種產品,都是10年改革的創新產品。活性炭、結晶矽、清水筍罐頭已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日本、東南亞,成為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蘆峰牌農用碳酸氫銨,NZL——1085型聯合米機分別獲得部優產品稱號。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形成多種經濟成份的工業。1987年,全縣841個工業企業中,全民20個(中央屬1個、市屬1個、縣屬18個),集體300個(縣屬26個、鄉鎮80個、村辦194個),合資經營52個,私營、個體469個。其中,輕工業508個、重工業333個。
2007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4.9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210.38 %,居全市第一位,實現利稅1.19億元;金湖炭素“石仙”牌榮獲省著名商標;豐元工業區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全面竣工,大洋坪工業集中區一期工程80公頃土地完成平整,日供水萬立方米自來水廠主體工程竣工,二期133.33公頃土地平整順利進行。
2017年泰寧縣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1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7.9%。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06.33億元,按現行價格計算(下同),增長14.3%。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股份制企業完成105.41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他經濟類型企業0.92億元,增長16.1%。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05.69億元,增長14.7%;產銷率99.4%,增長0.3%;實現利潤總額3.51億元,下降2.5%,稅金總額1.39億元,下降18.8%。
2017年泰寧縣全年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1.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2%。全縣資質等級以上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27.1億元,增長7.0%。全年商品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84萬平方米,增長5.9%;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5.14萬平方米,下降13.7%。全年商品房屋銷售面積4.26萬平方米,下降36.0%;商品房屋銷售額2.15億元,下降31.3%。

第三產業

交通運輸、郵電和旅遊
2017年泰寧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7.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0%。全年客貨運周轉量20191萬噸公里,增長10.0%;貨運周轉量18968萬噸公里,增長11.2%。境內公路里程1130.8公里。
2017年泰寧縣郵政業務總量1722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全年傳送平常函件4.18萬件、特快專遞1.07萬件,訂銷報紙累計282.7萬份,訂銷雜誌累計17.68萬份;全縣國際網際網路用戶31544戶(含網通1200戶、鐵通10000戶)。
全年接待遊客457.3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1%;實現旅遊收入36.77億元,增長12.2%。全縣星級飯店5個,各類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10個。
金融
2017年末泰寧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6.98億元,比年初增加6.34億元,增長10.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7.03億元,比年初增加3.65億元,增長10.9%;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1.52億元,比年初增加7.89億元,增長23.4%,其中中長期貸款餘額16.49億元,比年初增加1.32億元,增長8.7%。

社會

城鄉建設

解放前,泰寧是個古老的小山城,街短、路窄。城內街道多數是中間條石,兩旁鵝卵石鋪設的宋式舊街,崎嶇不平。居民住房多為明清時建的磚木、土木結構的舊房,歷經戰火,殘破不堪。解放時,城區面積僅1平方公里多,房破街舊。解放後,黨和政府在財力困難的情況下,拓寬和加長了城內大街,並在主街兩側蓋起一些新店房和機關辦公樓房,同時把重點放在學校和衛生醫療單位的建設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泰寧縣不僅舊日城區的廢墟、雜地、破房絕大部分被修建成新的住宅區,並擴展到近郊,在昔日的荒地上建起了廠房和居民住宅。城區和近郊的街道、建築群已連成一片,城區面積擴大到6.2平方公里,比舊城區增加了5倍。過去長約300~500米的幾條主要街道,現已伸展到1500~2000多米,過去6~7米寬的街道拓寬到12~19米。沿杉溪岸畔栽植了林蔭樹,種上綠草香花;建起湖濱公園、兒童樂園、花木苗圃;配建形態各異的樓、台、亭、閣、長廊、水榭、噴泉,形成環河的公園路。此外,還建立壚峰山森林公園、水南橋頭和青廉街小公園。使杉溪畔成為人們勞動之餘娛樂、遊憩的場所。城區拓寬的15條街、路、總長17.75公里,杉溪上聯結城區的原有5座橋樑,除已廢的浮橋和南橋為石拱橋外,其他皆是破舊不堪的木橋,分別建成7座鋼筋混凝土公路大橋和單雙拱石橋。農村的街道和住宅建設,也有很大改善。解放前,農村的街道多為鵝卵石路和泥土小路,農民的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老房和茅草房。特別是曾經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鄉蘇維埃政府的革命老根據地龍安、大布等鄉,飽受國民黨反動派移民並村的摧殘,許多房屋被燒毀,農民只好搭蓋草房安身。龍安、大布、大田等鄉的草房已非常少見,新的樓房比比皆是。
據1987年不完全統計,全縣農村建房面積82萬平方米,老革命根據地11個鄉鎮建新房6277幢。農村道路也得到改善,龍安、大田、大布、新橋等鄉都拓寬了公路,鋪設混凝土或柏油路面,農民住和行的條件都有很大改善。
2009年內,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不斷完善“6+3”工作機制,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年累計投入建設資金1058萬元,扶持以“四條示範路帶”為重點的41個試點村創建,完成19個行政村通水和18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工程,通村公路硬化率達95 %。全年完成土地整理和農田綜合改造446.67公頃,實施“煙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30個;全省首次新農村建設現場會在該縣召開,“家園清潔行動”被列為全省先進典型。生態文化旅遊城建設深入推進,和平中街南段改造、LED夜景工程、琴水園等項目順利完工並投入使用;紅軍紀念廣場、明霞園、香樟園、污水處理廠等項目開工建設;金湖候船中心和金湖賓館、泰寧大飯店、大金湖漁村等一批旅遊設施建成啟用,風洞大壩建設進展順利;松光二期等房地產市場有序開發,城市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8元,比增23.3 %;農民人均純收入4995元,比增11.7 %。朱口鎮、梅口鄉分別通過國家和省級環境優美鄉鎮驗收,音山村、水際村通過全省首批國家級生態村驗收。

教育

泰寧縣雖然在宋代出過幾位狀元、進士,一時人文鼎盛,但長期受封建壓迫統治,高利重租剝削,民窮財盡,人民生計困難,談不上文化教育。清代以後,教育仍極落後,清末到民國初興辦新學,全縣取得大專院校畢業文憑的不過10多人。解放前夕,全縣只有一所初級中學和7所中心國小,在校國中學生80人、小學生326人;教職員工國中9人,國小39人。1985年,全縣中心國小的“四率”(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普及率)達省級二類標準,被省定為“基本普及初等教育縣”。至1986年,達到省級一類標準,成為“基本無文盲縣”。1987年,全縣國小普遍實現“一無”(無危險校舍)、“二有”(有教室、有課桌椅),被評為省集資辦學先進單位。1988年,全縣擁有較完善的幼稚園1所、附設幼稚園13所,幼兒教師59人,入托幼兒3241人。全縣有國小296所,教師1024人,在校學生1.34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72%。中學也由解放初的1所增加到4所,還有10個學區附設了國中班,共擁有教職員537人,在校學生6227人,(其中高中1231人、國中4996人)。解放以來,全縣共培養了初、高中畢業生2.39萬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全縣向大學輸送本科生430人、大專生327人。在發展全日制中、國小教育的同時,還發展了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1988年,全縣在職幹部參加各種類型的大中專學校學習的達474人,已畢業140人。
2009年共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資金506.5萬元,高考成績連續七年位居全市前列,泰寧一中創省一級達標學校通過省級預檢。

科技

民國時期,地處偏僻山區的泰寧縣科技人員極少。較著名的僅有醫術方面的歐陽鏞,歐陽經,農業方面的黃至溥等人。此外,縣內只有幾位農業技術人員從事農業試驗和科技推廣工作,還有少數的中醫私人診所醫療衛生人員。民國26年(1937),始辦衛生院,只有醫師2人,至民國30年,醫藥衛生人員共11人。
解放後,泰寧縣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先後有農業、林業、工業、醫療衛生等各類專業學校的畢業生分配到泰寧工作。同時通過各種訓練班,培訓初級、中級農業技術人員。1958年,泰寧縣共有初級農牧技術人員28人,氣象、水文技術人員8人。1961年,全縣科技人員增加到48人。
1978年普查,全縣省、地屬全民所有制單位和縣屬全民所有制單位共有科技人員645人,其中縣屬全民所有制單位306人,閩江水電工程局272人,前進機電廠40人,獨立大隊7人,郵電局2人,林業汽車保修廠15人,地區工程隊3人。縣屬集體所有制單位共有科技人員102人,其中屬於全民所有制的科技人員84人。
1982年4月統計,全縣從事科技、管理、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等行業的科技人員1341人。其中中級職稱30人,助理級職稱152人,員級職稱208人,未評職稱951人。1984年底統計,全縣已取得專業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達到497人,其中中級職稱34人,助理級職稱179人,員級職稱284人,全縣科技人員總數約占全縣總人口數的5‰左右。1986年2月統計,全縣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科技人員473人,其中工程師12人,農藝師和畜牧獸醫師17人,主治醫師4人,助理工程師59人,助理農藝師、助理畜牧獸醫師和助理農業經濟師42人,醫師、護師和藥劑師48人,助理會計師和助理統計師21人,工程技術員73人,農業技術員、畜牧獸醫技術員和農業經濟技術員56人。醫士、護士和藥劑士114人;會計員和統計員27人。1991年底,全縣科技人員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4人,中級職稱的308人,初級職稱的1259人。
由於山區生活比較艱苦,泰寧縣科技人員外流嚴重,據1984年統計,1980年至1983年9月,調出65人,調入15人。科技人員學非所用的問題也較嚴重,據1986年統計,用非所學人數111人,其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38人。
2009年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成為三明市首家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雷公藤產業培育及關鍵技術示範推廣”列入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畫。

文化

泰寧縣是福建省最早建齊“三館”(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的縣份之一。縣文化館已成為民眾文化活動的輔導中心,全縣三級文化網也初具規模。各鄉鎮的文化中心都有“五室”(書報閱覽室、遊藝室、電視錄相放映室、展覽室、攝影室)、“一欄”(宣傳欄)。91個行政村建設了文化室。此外,還有28家文化個體戶。縣圖書館藏書1.1萬多冊,1988年,進館借書讀者達3.15萬人次,館內經常舉辦讀書會、並為特別需要的讀者提供專業資料570冊次。縣博物館1988年接待過部省級領導、港台同胞和縣內外幹部4323人次。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的梅林戲已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方珍貴地方戲種以及原始粗獷的儺舞、靈趣盎然的橋燈等民俗風情。
2009年廣場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攝影作品《一家親》榮獲第十二屆國際攝影藝術展金獎,填補了三明市攝影作品國際金獎的空白。

衛生

解放前公立醫療機構只有設在縣城的衛生院1所,病床4張,醫務人員8人。全縣的醫療事業主要靠一批民間中醫師和城鄉20多家中藥店的坐店醫生。由於缺醫少藥,經常發生疫病。解放後,人民政府接管了原縣衛生院,逐年添置衛生設備,增加醫療衛生人員。到1988年,全縣共有衛生機構37個,有縣醫院、中醫院、防疫站、婦幼保健院等4個縣屬院站和11個鄉鎮衛生院,還有工業及其他部門的醫療機構20個,另有個體開業及村醫療點135個,醫療衛生網點遍布城鄉。全縣醫療技術人員310人,村醫療點和個體醫務人員146人。各醫療機構共有病床380張。以往缺醫少藥的情況已一去不復返,許多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據衛生部門統計材料:解放前,泰寧人民平均壽命只有30多歲,年登花甲就算是高壽,而該縣人民的平均壽命已達67。32歲,其中女性為68。59歲,男性為66。04歲。
2009年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進一步健全完善,籌措各類社會保障資金6000餘萬元,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完成參保率和失業人員救濟金、退休人員養老金髮放率均實現100 %,城鄉低收入民眾實現應保盡保,對城市低保家庭、特困戶實行了臨時物價補貼和救助,出台了城市低收入群體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兩個管理規定。2個衛生院改造提升、30個村級衛生所規範化建設、縣中醫院綜合大樓改擴建工程和縣疾控中心、衛生監督所組建工作順利完成,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

交通

穿境而過的福銀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形成泰寧到南昌2.5小時、到福州3小時、到武漢5小時、到上海7小時的交通經濟圈;已列入鐵道部和省“十一五”規劃的向莆高速鐵路在泰寧設點建站。

旅遊

早在5000多年前,閩越人的祖先就在這裡刀耕火種;2000多年前,福建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君王閩越王無諸在此建立行宮、巡遊校獵並長眠於此;1000多年前,泰寧開始建鎮設縣,宋朝為閩中之大邑,是福建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泰寧是全國21個原中央蘇區縣和全國“百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之一。紅軍曾三進三出三次解放泰寧,工農紅軍曾在此屯兵飲馬,泰寧一度成為當時中國革命的軍事指揮中心,中央蘇區東方戰線的門戶和紅軍集散地。擁有大金湖上清溪九龍潭泰寧古城寨下大峽谷狀元岩貓兒山和地質博物苑等自然和人文景觀。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的梅林戲、靈趣盎然的橋燈以及原始粗獷的儺舞等獨具魅力。“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懸空古剎甘露岩寺,境內還有中國東南沿海面積最大、種類最齊全、海拔最高、年代最久遠、景觀最豐富、生態最完好的丹霞地貌群落,蘊藏著豐富神奇的丹霞地質文化,是一本解讀地球、詮釋自然的地質教科書。
岩寺岩寺
泰寧境內以丹霞地貌為主體的世界地質公園面積492K㎡,湖、溪、潭、瀑等水體景觀相互交融,構成獨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大觀園”、“峽谷洞穴博物館”,山川之氣,特為奇秀,古人云“海之內外佳山水,到此難容再作聲”;泰寧是全國最綠的城鎮,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0%,景區達90%以上。
甘露岩甘露岩
泰寧為福建十大旅遊品牌之一,1994年大金湖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後,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大會上,榮膺了世界地質公園泰寧世界地質公園)1塊世界級品牌,成為福建第一個世界地質公園和繼武夷山之後的第二個世界級旅遊區。並擁有國家AAAA級旅遊區、中國優秀旅遊縣、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單位、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世德堂)、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單位、國家自然保護區等15塊國家級品牌,品牌效應日益凸顯。中國丹霞·泰寧已正式成為2009年中國唯一一項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
2007年9月2日,《金湖》郵票的成功發行,標誌著以三明為題材的郵票發行實現了零的突破,成為三明市歷史上的首枚郵票,也填補了福建省4年未發行郵票的“空檔”。首屆中國·丹霞泰寧文化旅遊節是中國第一個以“丹霞”為主題旅遊節。
“廈一站 泰精彩”泰寧縣委書記登台推介了泰寧旅遊資源,邀請廣大廈門市民到泰寧“做客”。這是該縣繼2012年首個開拍“泰寧,請你回家”旅遊微電影、首個開展“縣長導遊日”活動後,對福建省“市長帶你游”活動的再一次推進和深化。途經泰寧並設站的向莆高鐵將於2013年9月26日正式開通。屆時,從廈門乘坐動車到泰寧只需180分鐘左右。為此,泰寧縣將推出一系列旅遊惠客政策。據悉,自高鐵開通之日起至9月30日,凡乘動車到泰寧的遊客,憑動車票可享受大金湖、上清溪等各大景區門票五折優惠。
廈一站 泰精彩廈一站 泰精彩

獲得榮譽

泰寧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榮獲省級“文明縣城”、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計生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縣”、全國廣播電視先進縣、“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先進縣”、全國教育“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綠化模範縣、“省級園林城”等稱號。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