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縣(蓬安)

蓬安縣

蓬安一般指本詞條

蓬安縣地處嘉陵江中游,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十佳生態旅遊示範城,中國五十佳最美小城,嘉陵江清溪河穿城而過,是一座非常美麗的山水公園城市,南充確立的同城一體化城市。

蓬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區位獨特,交通便捷距成都230公里、重慶200公里,距南充主城區和高坪機場僅30分鐘車程,緊密融入成渝“兩小時經濟圈”和南充“半小時經濟圈”。

位於四川省東北部南充市下轄縣,公元507年(南朝天監六年),梁武帝為紀念司馬相如,以相如之名為縣名,公元1371年,併入蓬州,公元1913年蓬州更名“蓬安”,總人口73萬,轄39個鄉鎮。

蓬安是一座新型的工業城市宜居城市蓬安工業園區是經國家發改委和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工業園區,四川省重點培育的成長型百億工業園區。蓬安城區旅遊景點眾多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嘉陵第一桑梓、國家AA級旅遊景區-大深南海相如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山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蓬安
  • 外文名稱:Pengan 
  • 別名:蓬州
  • 行政區類別:市轄縣
  • 所屬地區:中國四川省南充市
  • 下轄地區相如鎮錦屏鎮河舒鎮徐家鎮金溪鎮羅家鎮
  • 政府駐地:相如鎮政府街18號
  • 電話區號:0817
  • 郵政區碼:637800
  • 地理位置中國四川省東北部、嘉陵江中游
  • 面積:1334平方公里
  • 人口:73萬
  • 方言:四川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
  • 著名景點:嘉陵第一桑梓,大深南海,白雲山
  • 機場:南充高坪機場
  • 火車站:蓬安站
  • 車牌代碼:川R
  • 區劃代碼:511323
  • 著名人物司馬相如
  • 汽車站:蓬安客運站
  • 水運碼頭:相如客運中心港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環境,自然資源,礦藏資源,生物資源,水能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教育,體育,科技,衛生,郵政,通訊,交通運輸,水運,陸運,歷史文化,文化風俗,地方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蓬安縣
蓬安地域名稱歷經“相如縣→蓬州→蓬安縣”的變遷。
商周屬梁州境;
春秋系充國地;
秦屬閬中縣;
漢初置安漢縣;
南朝梁時,縣境始置縣,北部為大寅(後改名蓬池),南部為相如;
南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為紀念司馬相如,以蓬安絕大 部分和周邊地域設定新縣,以相如之名為縣名,以相如故宅為縣治;
蓬安縣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北周所置蓬州由安固(營山境)徙大寅
南宋淳祐(公元1241年-1252年)間,徙治河舒鎮燕山寨;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再徙至相如,至元二十年(1283)設立蓬池縣;
明太祖洪武(公元1368年-1398年)間,設相如縣,直屬蓬州;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併入蓬州
清世祖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蓬州改為不領縣的縣級散州;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取蓬州、安漢縣名之首,蓬州更名“蓬安縣”;
蓬安縣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由川北行署南充專區管轄(縣城所在地為錦屏鎮);
1952年屬四川省南充專區管轄;
1968年為南充地區管轄縣(縣城所在地為周口鎮);
1993年起為南充市轄縣。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蓬安縣下轄15個鎮,24個鄉:蓬安縣人民政府駐地:相如鎮
蓬安縣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蓬安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介於北緯30°44'~31°17',東經106°10'~106°41'之間,東西寬約22.11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東與營山縣渠縣接壤,南與岳池縣廣安區相依,西與高坪區順慶區南部縣相鄰,北與儀隴縣相連,幅員面積133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9萬畝。
蓬安縣

地形地貌

蓬安縣地貌以丘陵低山為主,淺丘帶壩為輔。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間。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
蓬安縣全境從西北至東南呈長條狀,縱長橫短蠶。地貌以丘陵低山為主,淺丘帶壩為輔,類型多樣,平壩、台地、淺丘、深丘、低山、河谷兼而有之。

水文環境

蓬安縣境裡有大小溪河104條,總長600多公里。嘉陵江自縣西北平頭鄉的古鴨灘進入縣境,東流西彎,轉山繞壩,蜿蜒流經16個鄉(鎮),由縣西南貓兒溪流出縣境,境內流程長達89公里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蓬安縣礦藏有砂金、鋯石、氯化鉀、井鹽、芒硝、石膏、石油、鈦鐵、天然氣等有待開發。其中,鮮店水庫已開採出大量石油。

生物資源

蓬安縣資源豐富,植被種類繁多,主要有楠木、香樟、泡桐、槐樹、柏樹、馬尾松、慈竹、銀杏、紅豆等18種珍稀樹種。水稻、小麥、玉米、豆類、油菜、花生、蠶繭、菸草、黃麻、生薑、柑橘、桃、李、柚、金溪的白酒等聞名中華。蓬安縣享有“中國錦橙第一縣”、“南方制種大縣”、“商品糧大縣”美譽,先後被國家、省列為商品糧大縣以及柑橘、蠶繭、生豬、水產開發基地縣,“石孔貢米”、“鳳石核桃”香飄華夏,“天府花生”暢銷全國,“錦橙100號”風流曼谷。
蓬安縣(蓬安)

水能資源

嘉陵江年過境水量220.2億立方米。流域面積占蓬安縣幅員面積90%,嘉陵江上遊興建的馬回電站攔河大壩享有“千里嘉陵第一壩”的美稱。
蓬安縣(蓬安)
蓬安縣嘉陵江水能儲藏量28.3億千瓦時,縣內擁有總裝機容量達23.6萬千瓦的水電站兩座。

人口民族

蓬安縣(蓬安)

人口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蓬安縣縣境人口450戶,2938人。正德七年(1512),增至915戶,19917人。明末清初,戰事頻繁,人口銳減。清順治十年(1653)僅223丁(按丁與口1:4.99折算),約1100餘人。清康熙年間(1662-1722),遂有“湖廣填四川”,境內人口劇增,至光緒二十二(1894)增至191024人。民國時期,人口生育順其自然,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增至370204人。
1950年至1957年,蓬安縣出現第一次生育高峰,四年間淨增3.97萬人,1957年達44.28萬人。1959年,蓬安縣人口自然負增長16475人,自然增長率為-38.67‰,1960年,蓬安縣人口自然負增長20256人,自然增長率為-49.98‰。“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口生育陷入無政府主義狀態,蓬安縣出現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10年間淨增14萬餘人。其中,1967年至1968年兩年間淨增3.4萬人。1953年、1967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分別高達31.66‰、40.82‰。
1975年,蓬安縣落實計畫生育措施,人口增長得以控制。1975年蓬安縣自然生育率72.12%,1977年自然生育率下降到55.4%,1980年為16.8%,1985年已控制到4.7%。1985年,蓬安縣人口60.27萬人,出生率14.45‰,自然增長率7.68‰。2003年,蓬安縣總人口68.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85萬人,非農業人口11.37萬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4‰。全縣人口密度為511人/平方公里。2008年,蓬安縣總人口71.0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0.5萬人,非農業人口10.57萬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蓬安縣人口密度為534人/平方公里。2012年合作店(組)713227人(戶籍人口),其中農業人口591813人,人口密度為535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47‰。

民族

蓬安縣人口普查顯示:1982年,全縣有回族藏族白族苗族、滿族5個少數民族,僅24人。1990年,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滿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里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拉詁族、納西族、羌族、乞佬族21個少數民族,共206人。2000年,全縣少數民族人口達412人。2007年,有傣族、白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滿族、藏族、黎族、維吾爾族、高山族、羌族、壯族、彝族、裕固族、苗族15個少數民族,共1787人。2009年,有23個少數民族,共約1600人。2012年,有23個少數民族,約1600人。

經濟

綜述

2003年,蓬安縣國民生產總值242844萬元,人均4624元,人均GDP3818元。工農業總產值200673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89414萬元,人均2367元;工業總產值111259萬元。
蓬安縣(蓬安)
2008年,蓬安縣國民生產總值628605萬元,人均11475元,人均GDP9808元。工農業總產值1426237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03973萬元,人均5024元;工業總產值1122264萬元。
2012年,蓬安縣國民生產總值106.0696億元。
201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0.4億元、增長7.7%,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7億元、增長10.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3億元、增長12.1%。年末駐縣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為166.4億元、62.3億元,分別增長11.8%和11.1%。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5.3億元、增長8.5%,財政總收入49.2億元、增長6.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6.4億元、增長1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8億元、增長13.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950元、13856元,分別增長9%和10%。

第一產業

解放後,蓬安縣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1952年,蓬安縣糧食總產增至2.12億斤。
1958年以後的“左”傾錯誤和嚴重自然災害,導致1960年至1962年糧食產量下降,畜禽飼養量銳減。
1962年,蓬安縣糧食總產1.65億斤,生豬出欄7.78萬頭,近於1952年的生產水平。
1963年至1965年,糾正“左”傾錯誤,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工農業受到干擾和破壞,糧食、生豬產量徘徊不前。
1976年,蓬安縣糧食總產2.77億斤;生豬飼養量25.72萬頭。
1978年,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林、牧、副各業迅速發展。
1980年,蓬安縣糧食總產突破4億斤。
2008年,糧食產量6.8億斤,農業總產值303973萬元。
2009年,蓬安被列入“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柑桔)50強縣培育縣”、“四川省現代畜牧業重點培育縣”。
2012年,引進培育江蘇雨潤、華西特驅等17戶省、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生豬、水果、蠶桑等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大力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重點打造覆蓋6個鄉鎮、面積62.6平方公里的現代農業“一區三園”,同步推進新農村綜合體和新村聚居點建設,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加快發展。
2012年,蓬安縣糧油總產39萬噸、出欄生豬90萬頭、產繭163萬公斤、出產無公害蔬菜14萬噸,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132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10.4億元。

第二產業

50年代中期,蓬安縣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並初步發展了工業。
1957年,蓬安縣工業總產值達到1339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5.66%。
1958年,突擊興辦化工、機械、煉鐵、玻璃等國營工廠,轉集體企業為國營企業,年末國營企業職工較1957年淨增4145人,增長7.44倍,而工業總產值僅有976萬元。其後,各廠虧損,損失嚴重。
1985年,各類工業企業達198個,定型企業產品達37個,工業總產值達8160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49年增長62.75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0.73%。
1987年,蓬安縣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多種經營責任制,實行嚴格的目標管理。
1992年開始對蓬安全縣企業進行“股份和股份合作制改造”。
1995年共有工業企業3670個,工業總產值27121萬元。
2003年,除水、電、氣外,蓬安縣所有企業全部改制成為民營企業,形成了電力能源、機械冶金、農產品加工工業的三大工業支柱。蓬安全縣工業經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4個,工業總產值81819萬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9875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單位1260個,其中:規模以下工業企業73個,個體工業戶1187個,工業總產值29440萬元。
2008年,蓬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2個,工業總產值623316萬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16849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單位521個,工業總產值505415萬元。
2012年,省級百億工業園區建成面積拓展至8平方公里,累計投入43.07億元,入駐工業企業74戶,構建起以機械冶金園、食品輕紡園為平台的“一體兩翼”工業發展格局。實施嘉寶汽車生產線擴能、賽克斯紡織生產線改造等重點技改項目107個,開發新產品463個。蓬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4戶,形成了以水電能源、機械冶金、絲紡服裝、農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發展集群。
2012年,蓬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18億元、入庫稅金1.45億元。

第三產業

貿易
解放後,蓬安縣逐步建立國營商業體系,發展供銷合作商業,到1953年,已初步形成國營、合作、私營三種商業成分。
1956年,國家對私營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絕大部分轉入公私合營和合作店(組),僅剩少數個體商業。
1958年至1961年,受“左”傾錯誤影響,把供銷合作商業和公私合營、合作店(組)納入國營商業,限制個體經商,取消集市貿易。
1962年至1964年,恢復多種商業成分和集市貿易,商業逐步繁榮。
1966年至1975年,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物資緊缺,市場供應緊張。
1978年以後,實行計畫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允許個體商業發展,開放集市貿易。
1982年後,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允許農民進城鎮經商,私營商業和新辦的集體商業發展較快。
1985年,蓬安縣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10282萬元。
1995年,蓬安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232萬元。
2003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841萬元。
2008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896萬元。
2012年,蓬安縣新建、改擴建城鄉農貿市場16個、星級酒店2家,培育商貿企業67戶。
2012年,蓬安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億元,三產從業人員達到10.89萬人。
旅遊
2003年共接待遊客14.7萬人次,旅遊收入4450萬元。
2008年共接待遊客47萬人次,旅遊收入2.9億元。
2009年12月19日,蓬安縣“嘉陵第一桑梓”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初步通過國檢。
2009年,蓬安周子古鎮被評為四川旅遊“十大魅力風情古鎮”,被納入全省十大精品旅遊線路。
2012年,完成龍角山景區、周子古鎮和濱江文化休閒區景觀建設,“嘉陵第一桑梓”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區,被納入全省十大精品旅遊線路。蓬安縣城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周子古鎮被評為“四川最美古鎮”,培育出河舒桃花村、金溪沈家壩村等市級特色鄉村旅遊示範村,打造了“百牛渡江”等優秀旅遊品牌。
2012年,蓬安縣共接待遊客13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1億元。
金融
1950年,蓬安僅有一家中國人民銀行蓬安縣支行。
1954年至1955年,分批組建信用社57個,基本實現鄉鄉有社。
1985年底,蓬安縣有人民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保險公司和信用社六個系統,縣、區、鄉金融機構74個,職工402人,形成遍布蓬安縣城鄉的金融網路。
2003年,蓬安縣內有人行、工行、建行、農發行、農行、商業銀行、城市信用聯社等金融單位。
1954年前,蓬安金融業務結算種類僅4種,1985年末達11種。
1950年至1985年,蓬安縣銀行、信用社純利潤達2510.3萬元(信用社257.11萬元)。
1995年末,存款餘額49134萬元、貸款餘額76953萬元。
2003年末,存款餘額232597萬元、貸款餘額156496萬元。
2008年末,存款餘額571091萬元、貸款餘額262765萬元。
2012年末,駐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23.6億元、貸款餘額43.2億元,蓬安縣助農取款服務點達1193個,鄉鎮覆蓋率達100%,行政村覆蓋率達100%;蓬安縣累計發放銀行卡111萬張,戶均達8張,覆蓋率達100%;全縣39個鄉鎮布放ATM機72台,覆蓋率達23%;598個行政村設立POS助農取款點1193個,覆蓋率達100%;財、稅、庫、銀全面實現國庫橫向聯網,電子扣稅率達60%以上;註冊企業(含個體工商戶)1004家,註冊企業開戶(銀行結算賬戶)比達70.22%、開戶企業獲貸(貸款)比達43.26%。

社會事業

文化

解放後,文藝演出、電影放映發行、圖書發行收藏借閱、新聞報導、廣播電視、檔案及民眾文化機構相繼建立,並不斷完善,城鄉民眾文藝創作、文化宣傳及娛樂活動日趨活躍,整理完成了《中國民間文學音樂舞蹈集成·蓬安卷》。
1985年開始編纂《蓬安縣誌》,1993年完成出版。第二輪《蓬安縣誌》(1986-2006)續修工作於2003年9月開始,各部門、各鄉鎮按續志統一設定的條目提供初稿,縣誌辦組織人員總纂加工。
2003年,蓬安縣有鄉(鎮)文化站47個,村文化室598個,基層工會俱樂部287個,圖書館、室281個,圖書發行門市部及專櫃75處。縣電視台光纖聯網工程覆蓋所有鄉鎮。文物徵集與保護不斷加強,館藏文物949件,經省鑑定具有保護價值的地面文物131處。
2003年9月,成立司馬相如研究會,修建了由四川省作協主席馬識途題字的“司馬相如故里”門闕。深度挖掘相如文化資源。
2009年,自編大型史詩劇《相如長歌》赴蓉展演,向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
2011年6月,《蜀紅》在全省重點戲劇創作與蓬安文藝繁榮現象研討會上順利首演,隨即加演10場,滿足了廣大民眾的文化需求。經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局推薦,《蜀紅》作為全省唯一縣級劇目,參加了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主辦的“頌歌獻給黨”四川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新劇目展演。
2012年5月至7月,舉辦“歡樂周末·運動蓬安”籃球聯賽98場,觀眾達10萬餘人次。
2012年8月,蓬安縣與台灣新竹縣赴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錄製了《城市1對1》“獅吼龍吟——對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訪談節目,蓬安非遺文化再次亮相國際舞台。
2012年11月,縣圖書館搬遷到青少年活動中心,每天接待讀者200餘人次。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蓬安縣廣播城市覆蓋率100%、農村80%;電視城市覆蓋率100%、農村98%。2012年,建成龍角山、龍雲寺基站台,城鄉電視節目由38套增加到58套,發展地面數位電視3000戶。同時,蓬安廣播電視台開設《蓬周刊》、《社會與法》、《新聞長鏡頭》等專題欄目,全方位、多視角、大容量反映經濟社會發展、項目落實情況,展現了全縣各行各業、各條戰線取得的豐碩成果。每年編輯《蓬安新聞》240餘期,自采電視新聞稿件2400餘條,上報省市電視台新聞作品300餘件、省市電台新聞作品300件。

教育

1953年,蓬安縣辦有國小344所,在校學生2.99萬人;中學1所,在校學生1294人。1958年,國小達819所,在校學生6.38萬人;中學6所,學生2470人。
1960年,蓬安中學考入大專院校學生人數佔畢業生數的97.4%,獲國務院嘉獎。
1985年,蓬安縣有完全中學4所,初級中學3所,職業中學2所,國小戴帽國中58所,中等師範1所,中心及完全國小61所,村、民小570所,常年公、民辦幼稚園(班)173班,在校學生及幼兒達13.77萬人;辦各類成人學校112所,學員9100餘人,蓬安縣基本掃除文盲。
1995年,有普通中學18所,中等師範學校1所,職業中等學校2所,國小校556所,學生8.82萬人,教職工5202人。
2003年,有普通中學48所,職業中學2所,國小校42所,其他培訓學校1所,學生10.40萬人,教職工5532人。
2008年,有普通中學46所,職業中學2所,國小校34所,學生10.46萬人,教職工5145人。
2012年,蓬安縣共有幼稚園126所,幼兒11902人;國小58所,學生42357人;國中41所,學生26130人;高中8所,學生13800人。蓬安縣在職專任教師4596人,其中:國小教師2014人,國中教師1332人,高中教師1180人,學歷合格率分別為100%、100%、99.8%。蓬安縣享受“兩免一補”(免教科書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學生人數67425人次、金額2029.44萬元,其中:免教科書費633萬元,免雜費201.44萬元,補助寄宿生生活費1195萬元。

體育

1956年,蓬安縣體育運動委員會成立,各項體育活動順利進行。
1958年,在中學和部分國小推行“勞衛制”鍛鍊,有2萬餘人參加,860餘人達標。
“文化大革命”初,學校停課鬧革命,體育活動一度處於停滯狀態。
1976年,開辦少年兒童業餘體育學校後,共培訓出體育人才334名,考入大專體校和進入省體工隊36名。
1980-1985年,蓬安縣內舉辦各類運動會20次,參加地區運動會13次,其中田徑破地區紀錄14人次,在省運動會上2人獲名次。
1986年-2003年,參加兩屆省青運會、兩屆地區青運會,創省紀錄1次。
自1971年起,連續舉辦了27屆職工籃球賽;
自1995年起,共舉辦了7次元旦萬人長跑活動;
2003年,舉辦了蓬安縣農民運動會。
2007年,舉辦了蓬安縣第一屆職工運動會,2008年,舉辦了老年太極拳比賽,2009年,舉辦了蓬安縣第二屆職工運動會。
2011年6月,在相如文化廣場開展了職工工間操活動,蓬安縣各系統近1000人參加了比賽。
2012年2月,組隊參加了依格爾足球比賽並獲得第二名。
2012年5月至7月,舉辦了“歡樂周末·運動蓬安”籃球聯賽98場,觀眾達10萬餘人次。

科技

1958年後,科技機構相繼成立,在農業、工業、醫衛等方面,科普活動廣泛開展。後受“大躍進”的影響,靠行政手段指揮生產,忽視科學技術,曾一度出現高指標、瞎指揮等現象。
60年代初,科技機構被撤銷,科普活動由各主管部門兼管。後又遭受“文化大革命”的折騰,科技活動停滯。1976年6月,縣科委、科協機構恢復後,四級農科網相繼建立。
1985年,蓬安縣有國家科技人員4148人,農村有各類專業人才5671人,先後兩次評定技術職稱。蓬安縣取得科技成果111項,其中受省、地級獎勵42項。
到2003年底,共實施科技項目181項,開發科技新產品43項,申請專利48項,有2項榮獲國家、省、市獎勵。2008年,蓬安縣共實施科技項目22項,開發科技新產品22項,推廣新品種12個,申請專利21項。
2012年,在農業機械、新能源、紡織等企業實施科技項目5項,實現產值3680萬元;開發新產品16個;推廣新技術、新工藝29項;實施農業科技項目11項,新技術8項新增產值5300萬元,新增專利80件。

衛生

解放後,縣、區、鄉、村四級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網逐步形成,醫療單位遍布城鄉,醫療隊伍發展壯大,防病、診病手段及醫療技術不斷提高,控制和消滅了天花、傷寒、瘧疾等主要急性傳染病。1985年,全縣城鄉有醫療單位656個,病床1225張,醫務人員2134人。內科較大的疑難病、外科胸部及顱腦手術均能在縣內施行。
2003年,蓬安縣共有縣級醫療衛生單位8個,中心衛生院8個,鄉鎮衛生院31個,村衛生站598個,民營醫療機構6個,個體診所62個。蓬安縣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5人。蓬安縣有二甲醫院1個,二乙中醫院1個,一甲保健院1個,一甲衛生院5個。縣疾控中心達到“縣級二等”標準。創“愛嬰醫院”2家。
2008年,蓬安縣共有縣級醫療衛生單位7個,中心衛生院8個,鄉鎮衛生院31個,村衛生站597個,婦幼保健院1個,衛生防疫站1個,蓬安縣有衛生事業人員1236人。
2012年,蓬安縣各類醫療機構達725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7個、鄉鎮衛生院39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1個、村衛生室598個、個體診所62個、民營醫院6個,床位數2020張,每千人口床位數為2.97張。蓬安縣衛生技術人員1410人,執業(助理)醫師631人,每千人口有執業(助理醫師)0.93人,註冊護士389人,每千人口有註冊護士0.67人。2012年,蓬安縣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為326萬人次,住院人數85884人,醫院病床使用率為88.5%,住院病人平均住院日為7.4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78964人,參合率為100%,人均籌資水平從120元增加到280元,補償總額從2005.12萬元增加到9774.51萬元。

郵政

1953年,蓬安郵局派人力架車去長樂與南充郵局交接郵件;
1953年秋,南充經蓬安至營山郵路,改為委辦汽車運送郵路;
1958年5月,改為自辦汽車郵路;
1960年,省郵電局辟成都經南充、廣安、渠縣、營山、蓬安返成都郵路,晝夜兼程;
1962年夏,改為南充經蓬安至營山,當天往返;
1972年6月,改為南充經蓬安、營山、渠縣廣安返回南充;
1978年8月,再次改為南充經蓬安至營山,當天往返。
1985年,蓬安縣鄉村投遞路線123條,共3026公里,有郵件接轉點385個,投遞考核點370個,直投面占村、組總數的55.56%;
1995年,郵政業務總量589萬元;
2003年,有郵政局(所)61處,郵路總長度499公里,郵政業務收入1026萬元;
2008年,郵政局(所)57處,郵路總長度1260公里,郵政業務收入1300萬元;
2012年,蓬安郵政局下轄8個支局,建成43個郵政儲蓄聯網網點、8個郵政報刊亭、7個城市投遞段道,農村投遞路線(單程)3105公里,蓬安縣郵政業務收入4131萬元。函件業務:2012年19萬件、業務收入221萬元。包件業務:2012年0.68萬件。2012年新增綠卡2.1萬餘張,郵儲餘額淨增1.5億元。報刊發行:2012年318萬份,業務收入129.2萬元。

通訊

1985年,電話線路按標準化改建為695線對公里,交換機總容量980門,實裝電話717部。
1995年,電話總容量5000門,電報機7部,電報電路4路,市內電話年末戶數2885戶,農話年末戶數648戶,電訊業務總量73萬元。
2001年,開始國際網際網路用戶705戶,2003年,移動通訊用戶41030戶,電話用戶49081戶,電訊業務收入4818萬元。2008年,移動通訊用戶151600戶,電話用戶79600戶,電訊業務收入9659萬元。
2012年,蓬安電信公司固定電話用戶34855戶、天翼手機用戶34036戶、數據通信業務15978戶,其中無線固話5000戶,黨政、金融、教育、安全等專網專線1300餘條。蓬安縣信息化建設累計投入資金600萬元。已有486個行政村開通固定電話,近150個自然村開通寬頻業務,建成6個信息化示範鄉鎮、寬頻村和85個天翼村。
2012年,蓬安移動分公司投入2300餘萬元建成2G基站172個,在城區以及主要鄉鎮中學建設並開通TD基站33個、載頻200塊,光纜桿路長度達1500餘皮長公里,其中一桿100餘皮長公里,室內覆蓋系統8套,渠道網點112個;公司用戶數達到19萬戶,較2006年增長217%;實現運營收入9531萬餘元,較2006年增幅181%。蓬安聯通建成了覆蓋全縣的長途、IP業務網、網際網路和本地PSTN網,行動網路容量達到12萬門,基站180餘個,城區覆蓋率達98.5%,鄉村覆蓋率達91%。成功推出了移動辦公、政府執法、位置服務、股票機專用卡、監測監控、無線數傳、汽車信息化等行業套用。2012年,在網用戶達5.98萬戶,實現主營收入2660萬元。

交通運輸

水運

1949年,蓬安有私營木船229隻,運力2443噸,年均吞吐量1.23萬噸。
1985年運量達42.2萬噸。
1995年,有輪船97艘。
2003年,有輪船141艘。建成馬回電站、金溪航電兩個航電樞紐工程,89公里嘉陵江穿境而過,沿江成為黃金水道。

陸運

1985年,公路有省道過境路2條、縣道7條、鄉道26條、專用道5條,總長367.7公里。蓬安縣除瀕江的三壩、大泥、萬和外,鄉鄉通汽車。石孔鄉、海田鄉村村有公路。
1990年,蓬安縣所有鄉鎮全部通車。1995年,蓬安縣公路總長398公里,汽車744輛,人力車(輛)654輛。
2003年,蓬安縣公路總長597公里,汽車660輛,拖拉機203輛。達成鐵路、國道318、省道儀華路、南渠路縱橫交錯,縣城距成南廣高速公路入口和南充機場30公里,積極融入了南充“半小時經濟圈”、成渝“兩小時經濟圈”。
2008年,蓬安縣公路總長798公里,營運汽車722輛,拖拉機328輛。
2012年,累計爭取交通補助資金6.2億元,完成地方交通項目投資8.6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聯通城鄉的道路交通網路。重大交通項目加快實施,達成鐵路複線蓬安段電氣化擴能改造全面完成;南大梁高速利溪、河舒互通連線線工程快速推進;渝川陝高速蓬安段開工建設;總投資2.5億元的嘉陵江二橋加快建設;占地67.2畝的汽車客運新站主站房基本竣工;改造國、省、縣道286公里。2012年,全縣公路通車總長1946公里,等級公路比重達到85%。

歷史文化

文化風俗

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就生長在蓬安。這座建制達2000多年的古縣,處處充溢著相如文化的濃烈氛圍。在周(口)河(舒)一級公路上,新矗立起一個氣勢恢弘的古典式建築———相如漢闕牌坊,它是由省博物館魏學峰擔綱設計,投資230餘萬元修建的,上有省作家協會主席馬識途題寫的六個端莊漢隸:“司馬相如故里”。蓬安縣在打造“相如文化”方面,又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傳,司馬相如在漢景帝時任蓬州(今蓬安)州官,偕文君建琴台而居,創酒坊以釀;撫琴賞月,把酒為賦。明代蓬州提學副使盧雍曾作《琴台夜月》贊曰:“城內多美酒,琴台飄酒香。”秉承相如、文君釀酒之法,幾年前,南充相如酒業公司就手工釀製出了相如系列酒。同時,“司馬相如”在農村已成雪梨的形象代言人,幾次品種改良後,以黃坪鄉為基地的“相如梨”而今碩果滿枝。縣內河舒豆腐、楊家手工面、石孔貢米、利溪冬粉等地方名特優食品,無不圍繞“相如”品牌進行精深加工,也彰顯出相如文化的經濟張力。
地以人傳。蓬安縣陸續開始興修仿古建築,在龍角山、大深南海建琴台酒坊,在司馬相如出生地建司馬墓,在白雲山石崖上刻《子虛賦》、《上林賦》……1000米長、33米寬的相如大道兩側,都以仿古建築為主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就此和諧統一。
蓬安美景蓬安美景
2003年9月,蓬安縣成立了司馬相如研究會,將相如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為城市建設起到了智囊作用。關於相如文化研討,2003年7月上旬舉辦了省市名家赴蓬安的採風筆會;2003年10月中旬,國際性專題大會在相如故里隆重舉行,源遠流長的相如文化,讓蓬安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魅力倍增。
鳳凰谷觀音禪寺。每年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相傳是觀音出生、出家、得道的日期,每年此時佛教信眾雲集南海觀音禪寺,方圓百里的香客趕來朝拜,形成南海觀音廟會。
解放前,就有許多百里之外的香客趕來朝拜。隨著寺廟的擴建,及周邊環境的改善,觀音廟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每屆廟會的前一個星期,廟內僧眾便開始廟會的籌備工作,很多外地信徒在廟會的前幾天便雲集四川蓬安鳳凰谷,為觀音娘娘祝壽。屆時僧眾沐浴更衣,從清晨起便誦唱佛經。天亮之前,燒香許願之人便絡繹不絕,殿堂廟廊里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鞭炮之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及至天亮。後來者只能將鞭炮香燭投向廟外的鐵爐焚燒,有的就跪在廟門及路旁向觀音娘娘祈求或許願,三拜九叩以表誠心。進香時,有目不斜視的頂禮膜拜者,也有幾步一跪一叩頭的虔誠信徒;有心滿意足的還願者,也有懷揣心事來祈求佑護的善男信女燒香祈福的、求子的、旅遊的、探險的。廟宇周邊商鋪林立,遊人如織,有耍猴的、賣藝的、說大鼓書的、賣紀念品的,更多的是來廟會看熱鬧的,順便許個心愿,可謂人聲鼎沸,熱鬧異常。每年的三次廟會可接待信教民眾近10萬人。蓬安人民,依山傍水,繁衍生息。團結奮進,辛勤耕耘,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勤勞的雙手迎接遠方的客人。

地方特產

鳳石野生薄殼核桃是唐朝發現的並在靈觀音修建了頂籽石,該品種在清朝時做成了聞名天下的滿漢全席。鳳石核桃的特點是:野生薄殼,手捏既食、味香、有補腦的功效,食後回味無窮。
河舒豆腐產於蓬安縣河舒鎮,河舒豆腐歷史悠久。相傳清順治年間就有了名氣。一直以來受人們喜愛。製作工藝繁複,種類多樣,色香味俱全。一桌美味的“豆腐宴”。
吳饊子是司馬相如故里一道古老的傳統美食,有著幾代人的傳奇。吳氏祖傳名特小吃,秘方考究、做工精緻,採用水糖、芝麻、核桃、花生、黃豆、香料等,以嘉陵第一桑梓“神龍泉”水揉合,生坯三寸六,成品三寸一,色澤紅潤、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無窮。沿江兩岸,口口相傳,嘉陵江畔,美食一絕。

風景名勝

八景六勝
古“蓬州八景”:琴台夜月、嘉陵晚渡、牛渚漁歌、五馬排空、廣慈曉鐘、馬鞍樵唱、石壁晴雲、雙篷疊翠;
“蓬安六勝”:小樂山群佛雕像、巍巍龍角山、大深南海、省級風景名勝區白雲山避暑山莊、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嘉陵第一桑梓”、抗蒙遺址運山城等。
金城山鳳凰谷,金城山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魚峰鄉、南充市高坪區隆興鄉、蓬安縣興旺鎮鳳石鄉的交界處,海拔824.6米,是川北最高點,為省級風景名勝,天然氧吧。主要景點有“小西天”、“南京門”、“神仙洞”、“曬經石”、“臥佛岩”、“白龍洞”、“打石洞”、“觀日亭”、“金城禪院”、“盤絲洞”、“穿山洞”、“獅子崖”、“頂籽石”、“鳳凰寺”、“鳳凰谷”等108處。
小樂山,位於蓬安縣城南9.2公里原河舒區鏡內,有小鑼山和大鑼山。位於於河舒、柳灘、碧溪三鄉鎮之間。主要景點有千佛岩、大佛殿、大佛頭像。
1983年7月23日,蓬安縣人民政府公布小樂山摩崖造像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小樂山摩崖造像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鎮,周口鎮與錦屏鎮,坐落在嘉陵江邊的周口鎮是蓬安縣人民政府所在地,又因宋代學者、《愛蓮說》作者周敦頤曾路過此地,並駐足講學、著書,後人因此又稱“周子鎮”。古鎮以上河街、下河街、鹽店街(又稱紅軍街)、順河街四條古街為主。
2006年,蓬安縣人民政府全力打造“嘉陵第一桑梓”旅遊品牌,決定恢復周子古鎮、財神樓等著名景點,並在尊重歷史原貌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擬把財神樓建成集民俗遊樂、特色茶飲、財神朝拜、江灘觀景於一體的遊客集散中心。
龍角山,位於蓬安縣城周口鎮西北,嘉陵江東岸,從1988年開始,蓬安歷屆縣委、縣政府開始籌建龍角山公園,至1998年龍角山公園建設工程啟動,規劃占地面積700畝,投入資金5000萬元。
白雲寨風景區,位於蓬安縣南部,距縣城33公里,緊靠318國道,為南充市最大的林區,面積7575畝,山脈屬華鎣山系,最高峰海拔827.3米(縣境最高點)。開發10景、2溝、33峰、26彎,山上建有白雲寨避暑山莊。
蓬安縣白雲寨風景區蓬安縣白雲寨風景區
大深南海風景區大深南海風景區是依託蓬安縣大深溝水庫的山水資源開發建設而成的風景旅遊區,位於318國道濟渡鄉境內,距成都、重慶兩小時車程,南充、廣安一小時內到達,南有小平故居北有朱德故里。擁有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及國家AA級旅遊景區多重稱號。
大深溝水庫於1958年動工建設,1978年完工並下閘蓄水,集雨面積21平方公里,主河道長12.60公里,總庫容1051萬立方米,屬全國防洪重點中型水庫。景區占地8平方公里,森林、湖泊、碧峰、瀑布、峽谷、草地等構成了自然景觀。
嘉陵第一桑梓,是融合司馬相如故里蓬安和嘉陵江蓬安段典型的田園風光概括產生的旅遊區名稱,按國家AAAA級旅遊區規劃建設。旅遊區以蜿蜒美麗的嘉陵江為軸線,規劃面積20餘平方公里,總體布局為一江兩岸三段四功能片十三區,包括一個全國魅力鄉村,兩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等人文資源;一片漫灘濕地,兩個江心綠洲,四座名山等自然資源。
周子古鎮,被譽為嘉陵江上最後的碼頭古鎮。長約1000米的百年古街,除有首尾相連、錯落有致的3000餘套清代民居院落外,還保存有完好的濂溪祠萬壽宮武聖宮、畫江樓、沿仙觀等古建築遺址。
千畝漫灘,中國最大的濕地休閒公園。相如故城與周子古鎮之間,4000餘畝原生態的江灘蘆葦叢生。
百牛渡江,嘉陵江上的奇觀。源遠流長的嘉陵江在流過美麗的蓬安縣城後,由於江水的沖刷,泥沙的沉積,形成兩個巨大的江中島嶼:太陽島月亮島

著名人物

司馬相如,漢代政治家、辭賦家;
藍夢九農學家藍夢九;
伍非百,哲學家;
魏時珍,數學家、物理學家;
王白與,革命先烈;
蕭毅肅,國民黨上將;
沈瓊,醫學家;
祝維翰,《藏漢大辭典》副主編;
鐘聲琴,原山東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成會明中國科學院院士,四川巴中人,籍貫蓬安;
劉成東,攀枝花市作家協會主席;
尹在勤四川大學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