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家

文學家

文學家是在電視編劇、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隨筆等方面發表、出版了有一定質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也即是說,文學家就是專門從事文學研究活動的成功人群,以創作文學作品為自己的主要工作的知名人士和學者。通常,如果詩人是指的詩歌創作者,小說家指的小說創作者,散文家指的散文創作者,則文學家指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各文學體裁均取得一定成就的創作者,但是三偽文學的創作者除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學家
  • 外文名:Literary Authors
  • 讀音:wén xué jiā
  • 特指:專門從事文學研究活動的成功人群
  • 著名文學家:陶淵明、李白、泰戈爾、魯迅
  • 注音:ㄨㄣˊ ㄒㄧㄝˊ ㄐㄧㄚ
中國,古代,近代,現當代,外國,歐文,庫珀,愛默生,霍桑,朗費羅,惠蒂埃,愛倫·坡,斯托,梭羅,惠特曼,梅爾維爾,狄更生,馬克·吐溫,哈特,豪威爾斯,詹姆斯,歐·亨利,諾里斯,克萊恩,德萊塞,凱瑟,弗羅斯特,傑克·倫敦,桑德堡,辛克萊,劉易斯,傑出代表,

中國

古代

先秦文學家:老子莊子屈原
兩漢文學家: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禰衡
三國兩晉南北朝文學家:曹植曹丕謝靈運江淹陶淵明
隋唐五代文學家:王勃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
宋朝文學家:蘇洵蘇軾曾鞏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柳永楊萬里陸游辛棄疾
金元朝文學家:元好問關漢卿王冕

近代

現當代

胡適魯迅郁達夫、朱自清、茅盾巴金張恨水梁實秋老舍聞一多沈從文許地山葉聖陶路遙郭沫若曹禺冰心徐志摩王蒙史鐵生金庸古龍、梁羽生、蕭紅孫犁趙樹理汪曾祺、余光中、林清玄、余華陳忠實莫言厲聲教阿袁陳忠遠) 、韓少功余秋雨、鐵凝、畢淑敏,王安憶靈遁者韓寒等。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外國

印度:毗婆娑、蟻垤仙人、迦梨陀娑杜勒西達斯泰戈爾
俄羅斯:托爾斯泰、高爾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肖洛霍夫;
日本:紫式部
波斯:薩迪菲爾多西

歐文

歐文,W.(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 TOP
1783年4月3日出生於紐約。幼年體弱多病,16歲輟學,先後在幾個律師事務所學法律,但對法律並沒有興趣,喜愛文學,喜愛漫遊。1804年因病赴歐洲休養,到過法國義大利英國,一度想成為畫家。1806年回國後在維吉尼亞州任律師,後幫助他的兩個哥哥經營進口生意。這時他與律師霍夫曼的女兒瑪蒂爾達訂婚,她於1809年早死;後來他雖有過幾次戀愛,卻一直過著獨身生活。1807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創辦一種不定期刊物《雜拌》,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活動,顯露出他的幽默、風趣和含蓄的諷刺才能。
歐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紐約外史》襲(1809)。此後10年,除英美戰爭期間曾於1814年擔任過短期軍職之外,一直在幫助他的哥哥經商。1815年歐文去英國利物浦在他哥哥所開設的分行工作;1818年分行因經濟蕭條而倒閉,歐文留居英國,以寫作為生。
1819年,歐文陸續發表許多散文、隨筆和故事,共32篇;於1820年結集為《見聞札記》出版,引起歐洲和美國文學界的重視。這部作品奠定了歐文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之後,歐文寫了體裁相似的《布雷斯布里奇田莊》(1822)和故事集《旅客談》(1824),這兩部作品都較《見聞札記》遜色。1826年在馬德里任美國駐西班牙大使館館員。1828年發表《哥倫布的生平和航行》。1829年發表《攻克格拉納達》;同年曾到格拉納達的摩爾人故宮阿爾罕伯拉遊覽,後出版遊記、隨筆和故事集《阿爾罕伯拉》(1832)。歐文曾任美國駐英公使館秘書。牛津大學曾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英國皇家學會也向他頒發了勳章。1832年歐文回到美國,在紐約受到熱烈歡迎。由於讀者迫切需要他描寫本國的生活,他曾到新開發的美國西部進行考察,寫了《草原遊記》。他還根據大皮貨商約翰.雅各.阿斯托提供的材料。為這個大財閥寫了一部發家史:《阿斯托里亞》(1836)。1842年再度赴馬德里,出任美國駐西班牙公使。1846年回國。晚年是在他曾經描寫過的睡谷附近度過。這一時期他的主要作品是3部傳記:《哥爾德斯密斯傳》(1840)、《穆罕默德及其繼承者》(1849-1850)和5卷本《華盛頓傳》(1855-1859)。歐文於1859年11月28日逝世。歐文是散文大師,是美國文學莫基人之一。他的文筆優雅自然,清新精緻,時常流露出溫和的幽默。歐文的幾部名著早已經林琴南介紹到中國,其中有《柑掌錄》(即《見聞札記》),《旅人述異》(即《旅客談》)和《大食故宮余載》(即《阿爾罕伯拉》)。1949年後翻譯的有《阿爾罕伯拉》《歐文短篇小說選》和《見聞札記》。

庫珀

庫珀,J.F(James Fenimore Cooper 1789-1851) TOP
小說家。1789年9月15日生於新澤西州伯靈頓。2歲時,全家遷移至紐約州的庫珀斯敦。附近的湖泊森林以及有關印第安人的傳說,都深深吸引著他。1806年到商船上學習航海,後在安大略湖畔一海軍基地參加造船工作,曾被任為海軍上尉。1811年辭去海軍職務,同一個地主的女兒結婚,定居在庫珀斯敦。31歲時開始寫小說。第1部小說《戒備》於1820年自費出版,很不成功。在妻子鼓勵下,他改變方向,寫了一部他認為“應當是純粹美國式的以愛國為主題的書”,即《間諜》。小說在1821年出版後受到歡迎。以後又寫了反映邊疆生活的《拓荒者》(1823)和反映航海生活的《舵手》(1824),在美國文學史上開創了3種不同類型的小說,即革命歷史小說《間諜》、邊疆冒險小說《拓荒者》和海上冒險小說《舵手》。
1826年出任美國駐法國里昂的領事,併到義大利和英國旅行。除了寫海上冒險小說之外,還寫了反映歐洲生活的三部曲:《刺客》(1831)、《黑衣教土》(1832)和《劊子手》(1833),表現教權和封建勢力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前已日趨腐朽和衰落。
1835年回國後寫的小說《歸途》和《家鄉面貌》(1838)不僅諷刺了美國社會,還諷刺了庫珀斯敦的一些人物的偽善和愚意,因此而受到輿論攻擊。晚年他甚至支持美國對墨西哥的侵略戰爭。1851年9月14日去世。
庫珀在30年創作生涯中寫了50多部小說和其他著作。他最有成就的作品,如《皮襪子故事集》五部曲,對美國的西部小說產生很大影響。至今仍擁有不少讀者。

愛默生

愛默生,R.W.(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TOP
思想家、散文作家、詩人。1803年5月25日生於波士頓一個牧師家庭。1882年4月27日於麻薩諸塞州康科德去世。17歲畢業於哈佛學院。1826年進入哈佛神學院學習,次年被獲準講道。1828年成為波士頓第二教堂牧師,屬於當時在新英格蘭居優勢的唯一神教派。後因不贊成這一教派的某些教義,放棄神職,於1833年赴歐遊歷,拜訪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蘭道爾、柯爾律治、華茲華斯等,與卡萊爾結為知交,並深受康德先驗論哲學的影響。回國後於1836年出版《論自然》一書,這部書幾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1837年8月31日,愛默生在美國大學生聯誼會上以《論美國學者》為題發表演講,抨擊美國社會中靈魂從屬於金錢的拜金主義和資本主義勞動分工使人異化為物的現象,強調人的價值;提出學者的任務是自由而勇敢地從皮相中揭示真實,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導人;他號召發揚民族自尊心,反對一味追隨外國的學說。這一演講轟動一時,對美國民族文化的興起產生重大的影響,被霍爾姆斯譽為“我們的思想上的獨立宣言”。
1838年7月15日,愛默生在劍橋的神學院發表題為《神學院致辭》的著名的演講,遭到新英格蘭加爾文教派、唯一種教派等勢力的抗議和攻擊。愛默生的哲學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強調人的價值的積極成分,又吸收了歐洲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思想,發展成為超驗主義觀點。其基本出發點是反對權威,崇尚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這一觀點有助於打破當時神學和外國的教條的束縛,建立民族文化,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為美國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根據。
自1836年開始,愛默生、阿爾科特、里普利等人在波士頓的康科德不定期地聚會討論“神學與哲學的不良狀況”,這可以說是超驗主義運動的起點。他們創辦評論季刊《日規》(1840-1844),發表文學作品和主張改革教育、倫理、政治等方面的論文。愛默生一度擔任主編,是超驗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
愛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所寫,重要作品還有《論自助》《論超靈》等,收在《論文集》(1841)和《論文集:第二輯》(1844)中。1847年和1867年分別出版兩冊《詩集》。此外還有《代表人物》(1850)、《英國人的性格》(1856)等。

霍桑

霍桑,N.(Nathaniel Hawthorme 1804-1864) TOP
小說家。1804年7月4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塞勒姆鎮一個沒落的世家。他的祖輩中有人曾參與請教徒迫害異端的事件,為著名的1692年“塞勒姆驅巫案”的3名法官之一。這段歷史對霍桑的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霍桑的父親是一名船長,在他4歲時去世。1821年霍桑在親戚資助下進入博多因學院,同學中有詩人朗費羅與後來當選為總統的皮爾斯等。1825年大學畢業,回到塞勒姆鎮,從事寫作。曾匿名發表長篇小說《范肖》(1828)和幾十個短篇作品,陸續出版短篇小說集《古宅青苔》(1843)、《雪影》(1851)等,逐漸得到重視和好評。霍桑的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新英格蘭的歷史或現實生活,著重探討人性和人的命運等問題。
1836年和1846年霍桑兩度在海關任職,1841年曾參加超驗主義者創辦的布魯克農場。他於1842年結婚,在康科德村居住。1848年由於政見與當局不同,失去海關的職務,便致力於創作活動,寫出了他最重要的長篇小說《紅字》(1850)。這部作品以殖民地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描寫一個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縛的少婦犯了為加爾文教派所嚴禁的通姦罪而被示眾,暴露了當時政教合一體制統治下殖民地社會中的某些黑暗。《紅字》發表後獲得巨大成功,霍桑繼而創作了不少作品。《帶有七個尖角閣的房子》(1851)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血腥掠奪。另一部小說《福谷傳奇》(1852)以布魯克農場生活為題材,表達了作者對這種社會改良的嘗試失望的心情以及對狂熱的改革者的厭惡。皮爾斯當選為美國總統後,霍桑於1853年被任命為駐英國利物浦的領事。1857年後僑居義大利,創作了另一部討論善惡問題的長篇小說《玉石雕像》(1860)。1860年返回美國,在康科德定居,繼續寫作。1864年5月19日去世,身後留下4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

朗費羅

朗費羅,H.W.(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1882) TOP
詩人。1807年2月27日出生於緬因州波特蘭城一個律師家庭。1822年進入博多因學院,與霍桑是同班同學。畢業後去過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等地,研究這些國家的語言和文學。1836年開始在哈佛大學講授語言、文學,致力於介紹歐洲文化和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成為新英格蘭文化中心劍橋文學界和社交界的重要人物。1839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夜吟》,包括著名的《夜的讚歌》《生命頌》《群星之光》等音韻優美的抒情詩。1841年出版詩集《歌謠及其他》,其中有故事詩《鎧甲骷髏》《金星號遇難》,也有敘事中含有簡樸哲理的《鄉村鐵匠》《向更高處攀登》等。詩中充溢了淬質奮發的精神和樂觀情緒。這兩部詩集在大西洋兩岸風靡一時,他從此以詩人聞名於世。朗費羅於1845年發表詩集《布呂赫鐘樓及其他》,因收有《斯普林菲爾德的軍火庫》《橋》《努倫堡》和《布呂赫鐘樓》等佳篇而為人稱道。《海邊與爐邊》(1849)包含了詩人向讀者宣告創作意圖的《獻辭》以及通過造船的形象謳歌聯邦的締造的長詩《航船的建造》。
朗費羅的主要詩作包括3首長篇敘事詩,或“通俗史詩”:《伊凡吉林》(1847)、《海華沙之歌》和《邁爾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1854年辭去哈佛大學教職,專事創作。次年發表《海華沙之歌》。這是採用印第安人傳說而精心構思的長詩,寫印第安人領袖海華沙一生克敵制勝的英雄業績,以及他結束部落混戰,教人民種植玉米,清理河道,消除疾病等重要貢獻。在美國文學史上這是描寫印第安人的第一部史詩,但詩的素材主要來源於斯庫爾克拉夫特的著作,作者缺乏直接的生活體驗;詩的韻律完全模仿芬蘭史詩《卡勒瓦拉》,當時雖然受到了讀者的讚賞,卻遭到後代一些評論家的責難。從1843年起,朗費羅夫婦在幽靜的克雷吉別墅中度過了17年幸福的家庭生活。1861年他的夫人不幸被火燒傷致死,這一直使他無比悲痛。為了擺脫精神上的重負,他投身於但丁的《神曲》的翻譯,還寫了6首關於但丁的十四行詩,是他最佳的詩作。《路畔旅舍的故事》(1863)大體上仿效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以《基督》命名的三部曲詩劇於1872年完成。
朗費羅晚年創作不轅,備受尊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曾分別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他75歲生日那一天,美國各地的學校都舉行了慶祝。1882年3月24日朗費羅逝世。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詩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獲得這種尊榮的第一位美國詩人。
朗費羅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抒情詩、歌謠、敘事詩和詩劇。他的詩歌在美國廣為傳誦,在歐洲受到讚賞,被譯成20餘種文字;20世紀以來,他的詩名急劇下降,其地位變化之大,在美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

惠蒂埃

惠蒂埃,J.G.(John Greenleaf Whittier 1807-1893) TOP
詩人。生於麻薩諸塞州黑弗里爾鎮。自幼務農,曾在一專科學校肄業一年,但讀書甚多,深受英國文學尤其是蘇格蘭詩人彭斯的影響;1831年出版的詩文集《新英格蘭的傳說》,描寫新英格蘭農村淳樸的生活和歷史傳說,便表現了這種影響。1849年出版散文作品《瑪格利特·史密斯日記片段》,以清新的筆法描繪了早期新英格蘭的生活及人們的心理狀態。
從1833年起,惠蒂埃在廢奴主義者威廉·加里遜的影響下積極投入廢奴運動,編輯報紙,撰寫社論和小冊子,同時寫詩號召廢除蓄奴制。詩集《在廢奴問題進展過程中寫的詩》(1838)和《自由的聲音》(1846),揭露了奴隸主的暴行和黑奴悲慘的命運。他的詩歌有強烈的戰鬥性,反映了美國廢奴鬥爭中的重大事件,有如一部廢奴運動的編年史
惠蒂埃的詩集《勞工之歌》(1850),以不加雕琢的語言謳歌美國早期的漁民、農民、鞋匠、伐木工人的勞動。他的另一些詩歌則對社會暴力表示抗議,對被壓迫的下層人民寄以同情。1859年左右,惠蒂埃又轉而描寫新英格蘭農村的生活和景色,出版了詩集《包羅萬象》(1856)、《家鄉民謠》(1860)等。他的著名的長詩《大雪封門》(1866)曾被評論家譽為“一部優美的新英格蘭田園詩”。

愛倫·坡

愛倫·坡,E.(Edgar Allen Poe 1809-1849) TOP
詩人、小說家、批評家。1809年1月19日生於波士頓。父母在他幼年時先後死去。1811年他由維吉尼亞里奇蒙商人約翰·愛倫收養,隨愛倫夫婦去英國。回里奇蒙後,進入維吉尼亞大學肄業一年。曾參加美國陸軍,被選送至西點軍校。1831年因故被軍校開除,在巴爾的摩、里奇蒙、紐約與費城等地寫稿,曾在《南方文學使者》《伯頓紳士雜誌》參與編輯工作。1835年與表妹維吉尼亞·克萊姆結婚;1847年妻子病故,此後精神日益失常。1849年10月7日死於巴爾的摩。
愛倫·坡的詩集有《帖木兒》(1827)、《艾爾·阿拉夫》(1829)、《詩集》(1831),詩中大多是古怪、奇特、病態的形象。他強調寫憂鬱的情緒,著名的《烏鴉》(1845)一詩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愛倫·坡的短篇小說也頗有影響。他大約寫了70篇短篇小說,收在《述異集》(1840)中。他的小說大致可分為恐怖小說和推理小說。前者包括《厄舍古廈的倒塌》《紅色死亡假面舞》《莉蓋亞》《黑貓》《阿芒提拉多的酒桶》等;後者如《莫格街謀殺案》《被竊的信件》《馬里·羅蓋特的秘密》《你是那人》《金甲蟲》等。《莉蓋亞》被認為是他最好的小說。愛倫·坡在西方還被認為是偵探小說的鼻祖,他的上述這類小說對西方偵探小說的發展有一定影響。愛倫·坡的文學批評論著有《創作哲學》(1846)、《詩歌原理》(1850)等。

斯托

斯托,H.B.(Harriet Beecher Stowe 1811-1896) TOP
女作家。生於康乃狄克州。父親是牧師。1832年她隨父遷往辛辛那提市,擔任教員。這座城市與南部蓄奴州僅一河之隔,她的一家積極參與援助逃亡奴隸的活動。她對黑人奴隸的遭遇十分同情,對奴隸制深惡痛絕。1836年與卡爾文·埃利斯·斯托教授結婚。1850年隨夫遷至緬因州:她寫的長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1852)揭露了南部種植園黑人奴隸制的殘暴和黑奴的痛苦。小說讚揚了伊萊扎夫婦所代表的黑人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解放而作的鬥爭,同時也推崇湯姆所體現的逆來順受的基督教博愛寬恕精神。小說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反奴隸制的鬥爭,但也遭到奴隸主的詆毀。1856年她發表了根據黑奴起義領袖德雷德·司各特的事跡寫成的長篇小說《德雷德,陰暗的大沼地的故事》。

梭羅

梭羅,H.D.(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TOP
作家、思想家。生長在波士頓附近超驗主義思想運動中心康科德村,父親是小業主。20歲於哈佛大學畢業,曾任教師,從事過各種體力勞動。在學生時代與愛默生相識,在愛默生影響下,閱讀柯爾律治、卡萊爾等人的著作,研究東方的哲學思想,同時以愛默生倡導的“自助”精神進行思考,形成了一套獨立見解。
梭羅的著作都是根據他在大自然中的體驗寫成。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馬克河上划船漂游,寫成《在康科德與梅里馬克河上一周》(1849),發揮了他對自然、人生和文藝問題的見解。他的代表作《沃爾登,或林中生活》(1854)記錄了他於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沃爾登湖畔度過的一段隱居生活。在他筆下,自然、人以及超驗主義理想交融匯合,揮然一體。他是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
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惠特曼

惠特曼,W.(Walt Whitman 1819-1892) TOP
詩人。1819年5月31日出生於長島。父親務農,因家貧遷居布魯克林,以木工為業,承建房屋;他對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和民主思想家潘思的作品很感興趣,這使惠特曼也深受影響。惠特曼曾在公立學校求學,任過鄉村教師;童年時還當過信差,學過排字。後來在報館工作,又成為編輯。他喜歡遊蕩、冥想,喜歡大自然的美景;但是他更喜歡城市和大街小巷,喜歡歌劇、舞蹈、演講術,喜歡閱讀荷馬、希臘悲劇以及但丁、莎士比亞的作品。1846年2月至1848年1月任《布魯克林之鷹》的編輯。1848年去紐奧良編輯報紙,不久回到布魯克林。此後的五、六年中,他幫助年邁的父親承建房屋,經營小書店、小印刷廠,自由散漫,隨意遊蕩;與少年時一樣,盡情地和船夫、領航員、馬車夫、機械工、漁夫、雜工等結交朋友。
1855年《草葉集》的第1版問世,共收詩12首,最後出第9版時共收詩383首。其中最長的一首,即後來被稱為《自己之歌》的那首詩。共1336行。這首詩的內容幾乎包括了作者畢生的主要思想,是作者最重要的詩歌之一。詩中多次提到了草葉:草葉象徵著一切平凡、普通的東西和平凡的普通人。這薄薄一冊劃時代的詩集受到了普遍的冷遇,只有愛默生給詩人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惠特曼從這封信中得到巨大的鼓舞。
1856年,第2版《草葉集》出版,共收詩32首。《一路擺過布魯克林渡口》是詩人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此外,《闊斧之歌》、《大路之歌》也是名篇。
1859年,《星期六周刊》的聖誕專號上刊出了惠特曼的一首優秀抒情詩《從水不休止地擺動著的搖籃里》,這是一首愛情和死亡的頌歌。次年應波士頓一出版家之請,印行了《草葉集》第3版,這本詩集算是第一次“正式出版”。集中有124首新詩,包括《從永不休止地擺動著的搖籃里》和3組分別名為《民主之歌》、《亞當的子孫》、《蘆笛》的詩歌。
南北戰爭期間,惠特曼作為一個堅定的民主戰士,顯示了他的深刻的人道主義本色。戰爭激烈進行時,他主動到華盛頓去充當護士,終日盡心護理傷病的兵士,以致嚴重損害了健康。他的生活十分艱苦,借抄寫度日,把節省下的錢用在傷病員身上。他充當護士將近兩年的時間中,大約接觸了10萬名士兵,有許多後來還一直和他保持聯繫。
戰後惠特曼在內政部的印第安事務局任小職員,不久部長發現他是《草葉集》的作者,把他解職;後來他在法務部長辦公室供職,工作8年。由於在內戰中受到了鍛鍊,增加了閱歷,政治思想認識也得到了提高,他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865年,惠特曼在紐約自費印行他在內戰後期寫的詩集《桴鼓集》,其中共收入新詩53首。幾個月之後他又出版了一本續集,其中有悼念林肯的名篇《最近紫丁香在庭院裡開放的時候》。
1867年的《草葉集》第4版只有8首新詩,但收入了《樣鼓集》及其續集。值得注意的是1871年發表的長篇文章《民主遠景》,它總結了作者的文藝觀和政治主張。
《草葉集》的第5版在1871年和1872年各印刷了一次。第一次增收13首新詩,第二次收入一般評論家公認為詩人最後一首重要的長詩《通向印度之路》和少數幾首新詩。1873年1月惠特曼身患癱瘓症,寫作能力從此也一蹶不振。但他的樂觀主義,對生活的熱愛和敏感,他的民主理想等還是至死不衰。他的晚年鬱郁不得志,除編印了幾個版本外,偶爾寫些詩文。1876年出版了《草葉集》的第6版,以紀念獨立宣言的100周年。這是一部包括散文作品在內的兩卷集,第一卷即第5版的內容,第二卷他取名為《兩條小溪》,包括散文、18首新詩、《通向印度之路》和附詩,詩句趨向於抽象。《草葉集》的第7版(1881-1882)的文字、每首詩的題目和排列的先後次序,都己最後審定,這一版共收20首新詩。惠特曼繼續寫詩,直至1892年去世。
1882年詩人出版了他的散文集《典型的日子》,其中包括《民主遠景》一文。1888年出版的《十一月枝椏》,收入62首新詩和一些文章,集中的詩篇後來收入《草葉集》的第8版(1889),並成為“附詩一”。1891年費城的出版家出版惠特曼的新作《再見吧,我的幻想》,其中的詩篇成為《草葉集》的“附詩二”。《草葉集》的第9版(1892)包括“附詩一”、《七十之年》和“附詩二”《再見吧,我的幻想》。詩人去世後的遺詩《老年的回聲》,作為“附詩”。見1897至1898年出版的集子,後采的全集也都收入。通用的全集,是所謂“臨終版”,即1892年出版的第9版。

梅爾維爾

梅爾維爾,H.(Herman Melvill 1819-1891) TOP
小說家、詩人。1819年8月1日生於紐約,15歲離開學校,做過銀行小職員、皮貨店店員和教師。1839年在一條去英國利物浦的商船上充當服務員,接觸海洋,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影響。1841年他22歲時再度航海,在捕鯨船“阿古希耐”號上充當水手,航行於南太平洋一帶。他後來的傑作《白鯨》取材於這次海上生活。1842年7月離船,曾為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有食人生番之稱的泰皮族所俘虜。脫逃後於當年8月在一條澳大利亞商船上作水手,因違犯紀律,被囚在塔希提島。越獄後在當地各島漫遊,所聞所見後來寫進他的《歐穆》一書中。11月,他到一艘捕鯨船上做投叉手。1843年8月又在一艘軍艦上做水手,1844年10月在波士頓退伍。後開始寫作。
梅爾維爾最初的兩本書《泰皮》(1846)和《歐穆》(1847),是根據他在泰皮和塔希提的見聞經過藝術加工而寫成的遊記。1847年梅爾維爾開始創作《瑪地》,並同紐約文藝界接觸,經常為文藝刊物寫稿。1849年梅爾維爾出版《雷得本》,1850年出版《白外衣》,都寫航海生活,也都獲得好評。這年夏天他與霍桑相識,兩人成為鄰居和朋友。1851年梅爾維爾出版他最重要的作品《白鯨》,這部小說以充實的思想內容、史詩般的規模和沉鬱瑰奇的文筆,成為傑出的作品,但在當時卻沒有得到重視。
梅爾維爾的小說作品還有《皮埃爾》(1852)和《伊斯雷爾·波特》(1855)。他的短篇小說和散文有《代筆者巴特貝》(1853)、《迷惘的島嶼》(1854)、《班尼托·西蘭諾》(1855)等,後來集成《廣場故事》於1856年出版。185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騙子的化裝表演》。他去世前所寫的一部長篇小說是《畢利·伯德》(1924),在他死後30多年才出版。
梅爾維爾晚年轉而寫詩。1866至1885年在紐約任海關檢查員。1866年他自費印行第1部詩集《戰事集》。1876年又自費出版以宗教為題材的18000行長詩《克拉瑞爾》,1888年和1891年自費出版詩集《約韓·瑪爾和其他水手》和詩集《梯摩里昂》,各印25冊。
梅爾維爾於1891年9月28日去世。一生潦倒不得意,他的作品在當時大多也不受歡迎,直至20世紀20年代以後才逐漸引起注意。

狄更生

狄更生,E.(Emily Dickenson 1830-1886) TOP
女詩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阿默斯特鎮一個律師家庭。祖上是當地望族,父親一度出任國會議員,家庭以保守的傳統自居。她從小受到正統的宗教教育,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單調平靜,很少外出,僅作過一次旅行。20歲開始寫詩,早期的詩大都已散失。1858年後閉門不出,70年代後幾乎不光房門,文學史上稱她為“阿默斯特的女尼”。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長期隱居的原因。
她在孤獨中埋頭寫詩,留下詩稿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7首詩被朋友從她的信件中抄錄出發表。在她創作時,愛默生所領導的“超驗主義”運動在離阿默斯特不遠的康科德興起,她年輕時曾接觸到愛默生的思想,愛默生反對權威、崇尚直覺的觀點,使她與正統的宗教感情發生衝突,處於對宗教的虔誠與懷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詩主要寫高傲的孤獨、對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詳等,反映了複雜的心理狀態。
狄更生於1886年5月15日逝世。她的親友曾選編她的遺詩,於19世紀末印出3集,但逐漸為人忘卻。直到美國現代詩興起,她才作為現代詩的先驅者得到熱烈歡迎,對她的研究成了美國現代文學批評中的熱門。從1921年起,狄更生的書信陸續選編出版。其中有許多表現出與她的詩相仿的謎一般的意趣,這也說明她的生活內容過於狹隘。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Mark Twain 1835-1910) TOP
作家。塞繆爾·朗赫思·克萊門斯的筆名。1835年11月31日生在密蘇里州佛羅里達鎮,長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小城漢尼拔。父親是個不得意的鄉村律師和店主,在他12歲時去世。他曾學習排字。1851年在他的哥哥歐萊思開辦的報館中充當排字工人,並開始學習寫作幽默小品。1853年後在中西部和東部作排字工人。1856年去紐奧良,想轉道去巴西,在乘船沿密西西比河南下時遇見老舵手賀拉斯·畢克斯比,拜他為師,18個月出師後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直至內戰爆發,水路交通斷絕。在戰爭中曾一度參加南軍。1861年歐萊思被林肯總統派去西部內華達領地政府任秘書,他隨同前往,試圖在經營木材業與礦業中發財致富,均未成功,便轉而以寫文章為生。1862年在內華達維吉尼亞城一家報館工作。1863年開始使用“馬克·吐溫”的筆名。1864年,在舊金山結識幽默作家阿·沃德和小說家布·哈特,得到他們的鼓勵和幫助,提高了寫作的本領。1865年在紐約一家雜誌發表幽默故事《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使他全國聞名。此後經常為報刊撰寫幽默文章。1866年去夏威夷島採訪,1867年作為記者乘“桂格城”號輪船隨一批旅遊者去歐洲和巴勒斯坦旅行。他寫的報導後來輯成《傻子國外旅行記》(1869)。
1870年馬克·吐溫與紐約州一個資本家的女兒奧莉薇婭·蘭登結婚。婚後居住在布法羅,自己編輯發行《快報》,一年後因、賠錢過多而出讓。1872年出版《艱苦歲月》一書,反映了他在西部新開發地區的生活經歷,其中記載了一些奇聞軼事,特別是富有美國西部特色的幽默故事。1873年他同查·沃納合寫的《鍍金時代》,是他第一部長篇小說。
1871年馬克·吐溫舉家移居東部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這時他已成為有名的作家和幽默演說家。此後的幼年是他創作的豐收年代。1875年馬克·吐溫應豪威爾斯之約,為《大西洋月刊》撰文。他以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為題材,寫了7篇文章,後匯集成書,名為《密西西比河的往事》。8年後,他回到家鄉,把這本書擴充成為《密西西比河上》(1883)。
1876年,長篇小說《湯姆·索耶歷險記》出版。它雖然是以密西西比河上某小鎮為背景的少年讀物,但為任何年齡的讀者所喜愛。書中寫淘氣的湯姆和他的夥伴哈克貝里·費恩以及湯姆的女友貝姬·柴契爾的許多故事,不少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有許多合乎孩子心理的有趣情節。
馬克·吐溫的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於1876年開始執筆,1884年出版。這部小說得到批評家的高度評價,深受國內外讀者的歡迎,同時也不斷遭到查禁。
馬克·吐溫於1889年出版《亞瑟王朝廷上的康乃狄克州美國人》,它和《王子與貧兒》(1881)都是以英國為背景諷刺封建制度和宗教的長篇小說。1894年,馬克·吐溫寫了《傻瓜威爾遜》,塑造了一個富有鬥爭性的女黑奴羅克西的形象。在這前後,他的家庭遭到不幸:兩個女兒一病一死,妻子的健康也惡化;他投資製造自動排字機失敗而破產。為了償還債務,他外出旅行演講,訪問了夏威夷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和南美等地。1897年寫成《赤道旅行記》,其中諷刺並譴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壓迫,反對帝國主義成為他此後創作的中心思想。1896年出版《貞德傳》,它描寫15世紀法國民族女英雄貞德的一生。1898年馬克·吐溫還清全部債務。1900年10月,在離開美國旅居歐洲幾近十年之後,他和全家回到美國,受到熱烈歡迎,成為文藝界的領袖。1900年以後發表的許多時論作品,鋒芒仍未削減。
1904年,妻子在義大利逝世。馬克·吐溫進入了事業的最後階段。他早期作品如《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中已有表現的對“人類”(實為對有產階級)的悲觀情緒,此時成了他一些作品的主調。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散文《人是怎么回事?》(1906),故事《神秘的來客》(1916)等都有反映。晚年最重要的著作是他口授、由他的秘書筆錄的《自傳》。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

哈特

哈特,B.(Bret Harte 1836-1902) TOP
小說家。生於紐約州的奧爾伯尼。幼時沒有受過多少教育,閱讀卻很廣泛。1854年隨家遷往西部,做過礦工。1860年定居舊金山,擔任教員和編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後,淘金者蜂擁而至。哈特用短篇小說的形式描寫了這些淘金者的生活,寫法頗具特色,被稱為“西部幽默小說家”、“鄉土文學作家”等。他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說集《咆哮營的幸運兒及其他短篇》(1870)。哈特成名後遷居東部,曾出任美國駐德國和英國的領事,並繼續寫作,但他後來的小說失去了早年的光彩。

豪威爾斯

豪威爾斯,w,D.(William Dean Howells 1837-1920) TOP
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出生於俄亥俄州。父親是印刷工人。他本人曾任俄亥俄州報記者,因協助林肯競選總統,為林肯寫了一篇傳記,因而聞名。1861至1865年任美國駐威尼斯領事。回國後在波士頓、紐約等地創辦文學雜誌,創作長篇小說。1909年擔任美國文學藝術學會第一任主席。豪威爾斯在擔任《大西洋月刊》和《哈珀》雜誌的編輯時,曾竭力反對當時盛行的浪漫主義小說。他認為小說的首要目的是教誨,而不是娛樂;文學作品應該採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寫了近40部長篇小說。80年代創作的《一個現代的例證》(1882)寫一對年輕夫婦草率結婚,結果釀成悲劇。《塞拉斯·拉帕姆的發跡》(1885)是他的代表作,寫一個剝削礦工發財致富的暴發戶,批評家認為其中充滿了“敏銳的觀察”和“善意的批評”。80年代後期,資本主義社會動盪不安,豪威爾斯認為“競爭的資本主義”已不能令人滿意,“應代之以社會主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寫了長篇小說《新財富的危害》(1890),描寫一家雜誌的“社會主義者”與華爾街老闆在對待工運問題上的“觀點上的分歧”。《來自奧爾特魯里亞的旅客》(1894)倡導空想的社會主義,《穿過針眼》(1907)則鼓吹通過“公民投票”而產生的基督教社會主義

詹姆斯

詹姆斯,H.(Henry James 1843-1916) TOP
小說家。1843年4月15日出生於紐約。父親亨利是哲學家、神學家,長兄威廉是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偽創始人。他生長在一個富有教養的家庭中,像當時許多有素養的美國人一樣,羨慕古老的歐洲文明。自幼往來於歐美之間,1875年起定居倫敦。1915年因美國一時未曾參加世界大戰,忿而加入英國籍。1916年2月28日於倫敦病故。
詹姆斯幼年在家庭教師指導下學習。1862至1864年在哈佛法學院求學,並與著名的現實主義小說家威·迪.豪威爾斯相識。1864年開始寫作文學評論與短篇小說。1875至1876年在巴黎結識著名作家屠格涅夫、莫泊桑、福樓拜、都德和左拉,以及英國作家羅·路·斯蒂文森等。他因殘疾未能在南北戰爭時服役。長期以來勤奮寫作,著作浩繁。191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1912年獲得牛津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稱號。1916年英國政府授予他最高文職勳章。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說,此外也寫了許多文學評論、遊記、傳記和劇本。他的小說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交往之間的問題;成人的罪惡如何影響並摧殘了純潔、聰慧的兒童;物質與精神之間的矛盾;藝術家的孤獨,作家和藝術家的生活等:這表明作家對個人道德品質的濃厚興趣。這是深有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所懷有的人文主義傾向,而不是人們所熟悉的對貧苦大眾的人道主義同情。作者讚美優美而淳厚的品德,把個人品質高高置於物質利益甚至文化教養之上,個人品質和他人利益高於一切。
重要的長篇小說有《一個美國人》(1876-1877),《貴婦人的畫像》(1881),《波士頓人》(1885-1889),《卡薩瑪西瑪公主》(1885-1886),《波音敦的珍藏品》(1896),《梅西所知道的》(1897),《未成熟的少年時代》(1899),《聖泉》(1901)和後期的三部作品《鴿翼》(1902)、《專使》(1903)和《金碗》(1904)。
著名的中短篇小說有《黛西·密勒》(1878),《艾斯朋遺稿》(1888),《真正的貨色》(1890),《小學生》(1892),《螺絲在擰緊》(1898),《叢林猛獸》(1903),《快樂的一角》(1909),以及一組描寫作家、藝術家生活的中短篇小說。
詹姆斯寫了許多很有見地的評論文章,涉及英、美、法等國作家,如喬治·艾略特、斯蒂文森、安東尼·特羅洛普、霍桑愛默生巴爾扎克喬治·桑以及屠格涅夫等。文集有《法國詩人和小說家》(1878),《一組不完整的畫像》(1888),《觀感與評論》(1908),《有關小說家的短評》(1914),《筆記與評論》(1921)等。他的遊記有《大西洋彼岸素描》(1875),《所到各地圖景》(1883),《在法國的一次小小旅遊》(1885),《在英國的時候》(1905),《美國所見》(1907),《在義大利的時候》(1909)。自傳三種:《童年及其他》(1913),《作為兒子與兄弟》(1914),《中年》(1917)。

歐·亨利

歐·亨利O.Henry 1862-1910) TOP
短篇小說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於北卡羅來納州一個小鎮。父親是醫生。15歲在叔父的藥房裡當學徒。五年後去德克薩斯州一個牧場放牛。1884年後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和銀行出納員。1896年,銀行發現缺少一小筆款子,歐·亨利因涉嫌被傳訊。他卻取道紐奧良去拉丁美洲避難。1897年回國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處5年徒刑。在獄中曾擔任藥劑師,並開始以歐·亨利為筆名(原為獄中所用一本法國藥典的作者的名字)寫作短篇小說,於《麥克呂爾》雜誌發表。1901年,因“行為良好”提前獲釋,來到紐約專事寫作。他雖也與上流社會來往,但經常出入貧民公寓、小酒館、下等劇場,自認為紐約400萬小市民中的一員,而不是400個富翁之一。
歐·亨利歐·亨利
歐·亨利創作的短篇小說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與國王》(1904)、《四百萬》(1906)、《西部之心》(1907)、《市聲》(1908)、《滾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寫紐約曼哈頓市民生活的作品為最著名。他把那兒的街道、小飯館、破舊的公寓的氣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頓的桂冠詩人”之稱。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說可列人世界優秀短篇小說之中。如《麥琪的禮物》寫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相互贈送聖誕禮物中的巧合,刻劃了他們捉襟見肘的生活與相互體貼的感情。《警察與讚美詩》寫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想進監獄度過寒冬,屢次以身試法,警察都置之不理。而當他決心棄舊圖新時,警察卻毫無道理地逮捕了他。作者向人們揭示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的黑白不分,是非顛倒。《最後一片藤葉》感傷氣氛濃厚。作者滿懷深情地讚美了窮藝術家之間“相漏以沫”的友誼,突出地刻劃了一個捨己為人,以自己的生命創作出畢生“最後的傑作”的老畫家的形象。《沒有完的故事》對大都會中掙扎謀生的弱女子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帶家具出租的房間》也是一篇哀婉動人的故事,作者用神秘的氣氛渲染了一對愛人先後在同一個房間裡自殺的悲劇。
從藝術手法上看,歐·亨利善於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於哲理的戲劇性場景,用漫畫般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特點。作品情節的發展較快,在結尾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不到的結局,使讀者驚愕之餘,不能不承認故事合情合理,進而讚嘆作者構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動活潑,善於利用雙關語、訛音、諧音和舊典新意,妙趣橫生。他還以準確的細節描寫,製造與再現氣氛,特別是大都會夜生活的氣氛,使讀者有親歷其境之感。但由於作品寫得太多太快,手法不免雷同;特別是受到當時社會上庸俗趣味的影響,往往為悲慘的故事硬添上一個圓滿的結局,因而有時沖淡了作品的社會意義。

諾里斯

諾里斯,F.(Frank Norris 1870-1902) TOP
作家。生於芝加哥一個富裕商人家庭,少年時代在歐洲學習藝術。回國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後以記者為業。長期生活在美國西部,自稱加利福尼亞州人。開始創作時傾向浪漫主義,如描寫海上傳奇的《“萊蒂夫人號”上的莫蘭》(1898)。後來的小說受到左拉自然主義創作方法的影響,如《麥克提格》(1899)和《凡陀弗與獸性》(寫於《麥克提格》同時,1914年發表)。
諾里斯在西部採訪新聞時,了解到代表壟斷資本利益的鐵路托拉斯與農場主之間的矛盾,他以此為題材,創作了“小麥史詩”三部曲。其中以《章魚》(1901)寫得最好,是他的代表作。它控訴了壟斷資本的壓迫與剝削,把鐵路比作章魚,無數條腕足侵人各個角落。諾里斯寫過一些文藝論文,收在《小說家的責任》(1903)這本集子中,主要強調“寫真實”,“說真理”,“研究人性”。

克萊恩

克萊恩,S.(Stephen Crane 1871-1900) TOP
作家。出身於新澤西州紐瓦克的牧師家庭,曾在兩所大學中肄業,1891年輕學去紐約任記者。1893年寫了一部中篇小說《街頭女郎梅季》,取材於紐約貧民窟的生活。1894年開始分期發表另一部小說《紅色英勇勳章》,1895年成書。這部小說獲得歐美各國重視後,《街頭女郎梅季》遂得以重新出版。1896年,去古巴採訪,途中輪船遇到風暴。他根據這次經歷寫成短篇小說《海上扁舟》(1898),細緻地描寫了4個人怎樣在茫茫大海中掙扎與戰鬥,是美國短篇小說中的一個名篇。1898年再次去古巴採訪美西戰爭。1900年因肺病死於歐洲。
克萊思也是一位詩人,曾發表過《黑騎者》(1895)和《戰爭是仁慈的》(1899)兩部詩集。他的詩寫法自由,不顧傳統的音節和韻律,風格樸質簡潔,常常通過寓言式的意象揭示生活的某個真理。評論界認為他與女詩人艾米莉·狄更生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先驅。

德萊塞

德萊塞,T.(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 TOP
小說家。1871年8月27日生於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鎮。父親原是德國的紡織工人,於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國,開過紡織工場。德萊塞12歲起充當呢絨綢緞店的店員和報童;17歲時去芝加哥謀生,曾在一家小飯館裡洗碟子,在鐵器店做夥計。18歲時,由小時候的一個女教師資助,進入印第安納大學肄業,有機會接觸到達爾文赫胥黎斯賓塞的著作。一年後又回到芝加哥,充當房地產公司的推銷員和洗衣店的送貨員。從23歲開始。先後在芝加哥和聖路易斯的報紙任記者,在紐約《每月》雜誌任主編。1899年開始寫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並出版。《嘉莉妹妹》通過農村姑娘家莉到芝加哥謀生而成為名演員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繁榮的表面底下的失業、貧困和飢餓,對美國貧富對立的社會作了深刻的描寫。《嘉莉妹妹》用巴爾扎克式的現實主義寫成為美國文學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它雖在美國被禁,後來卻在英因出版。1907年終於在美國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後,德萊塞被迫停筆10年。這10年中他仍任編輯工作。1909年著手寫作長篇小說《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以後寫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的第l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這個三部曲描寫壟斷資本家柯柏烏豺狼般的一生,從南北戰爭結束後的“鍍金時代”直至20世紀初柯柏烏之死,以他的死亡暗示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
1917年,德萊塞住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與以後成為美國共產黨領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約翰·里德相識。友人中還有其他社會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這個時期,德萊塞發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戲劇集》(1916);短篇小說集《自由及其他》(1918),《十二個人》(1919);劇本《陶工之手》(1918);散文集《敲吧,鼓兒!》(1920)和《關於我自己的書》(1922)。
代表作《美國的悲劇》(1925)使德萊塞獲得了世界聲譽。小說描寫一個窮女工的不幸遭遇,深刻表明美國的社會制度是造成勞動人民悲劇的根源。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鎖鏈》。同年11月應邀訪問蘇聯。1928年出版了《德萊塞訪蘇印象記》。1929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婦女群像》,塑造了女共產黨員艾尼達的形象。1931年出版政論集《悲劇的美國》,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冷靜而嚴肅的全面的解剖。這一年他又出版了帶有自傳性質的《黎明》。1941年發表政論集《美國是值得拯救的》。
1944年接受美國文學藝術學會的榮譽獎。同年與海倫·理查遜結婚。1945年7月卯日,德萊塞申請參加美國共產黨。1945年12月28日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好萊塢逝世。死後出版的作品有《堡壘》(1946)和《斯多葛》(1947)。
德萊塞的作品在中國早有介紹。德萊塞一些著名的長篇小說,如《美國的悲劇》《欲望三部曲》和《嘉莉妹妹》等,都已有中文譯本。

凱瑟

凱瑟,W.(Willa Cather 1873-1947) TOP
女作家。出生在維吉尼亞州,幼時隨父母遷居到中西部的內布拉斯加州內布拉斯加大學畢業後曾任中學教員、記者和雜誌編輯。1912年開始專事寫作。早期作品受亨利‘詹姆斯的影響。後來聽從女作家沙拉·奧納·裘維特的勸告,以自幼所熟悉的西部邊疆生活為題材,創作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喔,拓荒者們!》(1913)與《我的安東尼亞》(1918)兩部小說描寫第一代東歐和北歐的移民與大自然搏鬥的艱苦生活,以及他們處理新舊文化衝突中人與入之間的關係的情形。《一個沉淪的婦女》(1923)寫一個開發西部的實業家的妻子被投機商引誘而走向墮落。《教授的住宅》(1925)寫一個歷史教授看不慣崇拜金錢的家人,與一出身清寒的青年學者托姆·奧特蘭結成忘年之交。
凱瑟以後的作品進一步從北美洲的歷史中發掘她所想望的精神美。在《死神來迎接大主教》(1927)中,歌頌了19世紀在新墨西哥印第安人中間傳教的天主教神父的獻身精神。《莎菲拉與女奴》(1940)寫南北戰爭前維吉尼亞一個白人婦女如何幫助一個女黑奴逃往加拿大而獲得了自由。凱瑟的作品結構勻稱,節奏舒緩從容,文字清新優美。近年美國批評界認為她是加世紀美國最傑出的小說家之一。

弗羅斯特

弗羅斯特,R.(Robert Frost 1874-1963) TOP
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做過校長與新聞記者,在他11歲時逝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麻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肄業2年。這前後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弗羅斯特的詩歌最初末在美國引起注意,1912年舉家遷往英國定居後,繼續寫詩,受到英國一些詩人和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的支持與鼓勵,出版了詩集《少年的意志》(1913)與《波士頓以北》(1914),得到好評,並引起美國詩歌界的注意。1915年回到美國,在新罕布夏州經營農場。他的詩名日盛,於1924、1931、1937、1943年4次獲得普利茲獎,並在幾所著名的大學中任教師、駐校詩人與詩歌顧問。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他的詩往往從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緻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牆》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牆。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於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賂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著名詩集還有《山間》(1916)、《新罕布夏》(1923)、《西去的溪流》(1928)、《又一片牧場》(1936)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後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傑克·倫敦

傑克·倫敦(Jack London 1876-1916) TOP
作家。1876年1月12日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父親是破產的農民,家庭非常貧困。他從幼年起就以出賣體力為生,曾去賣報、卸貨。14歲進奧克蘭罐頭廠當童工。15歲時,不顧政府的禁令,在舊金山港口非法捕蚝(稱為“蚝賊”)。後來當水手,到過日本。回國後在黃麻廠和鐵路工廠做工。曾參加失業工人組成的“工人軍”進軍華盛頓,要求改善生活條件。以後在美國各地流浪,曾被當作“無業游民”關進監獄,罰做苦工幾個月。回故鄉後努力讀書,4至1896年間,一邊讀中學,一邊工作、曾一度進入大學學習。1896年阿拉斯加發現金礦,他曾加入淘金者的行列,去加拿大克郎代克地區淘金,結果得了壞血症,空手而還。從此埋頭讀書寫作,成為職業作家。
他寫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短篇小說和故事,3部劇本,以及論文、特寫等。1900至1902年發表《狼的兒子》等3部短篇小說集,這些小說通稱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1902年,根據在英國倫敦的實地觀察,寫成特寫集《深淵中的人們》(1903)。他有兩部描寫動物的小說《荒野的呼喚》(1903)和《白牙》(1906),被認為是卓越的作品。在長篇小說《海狼》(1904)中,他揭露一個尼采式的“超人”“海狼”勞森的獸性的殘忍和利己主義。
19世紀90年代他參加社會主義運動,1905年以後參加社會黨的活動。1905至1910年期間他創作了一些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如:論文集《階級的鬥爭》(1905)和《革命》(1908);長篇小說《鐵蹄》(1908)和《馬丁·伊登》(1909)。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是傑克·倫敦的代表作,它描寫一個出身於勞動者的現實主義作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命運。他在1910至1916年間還寫了一些優秀的作品,如長篇小說《天大亮》(1910)和《月谷》(1913),短篇小說《德布斯之夢》(1913)、《墨西哥人》(1913)和《強者的力量》(1914)等,同時也寫了不少迎合出版商的需要而粗製濫造的作品。到了後期,傑克·倫敦逐漸脫離社會鬥爭,追求個人享受,他的“白人優越論”發展成為大國沙文主義,為1914年美國干涉墨西哥辯護。1913年以後,他因經濟上的挫折和家庭糾紛,精神受到嚴重打擊,經常酗酒,1916年11月22日服毒自殺。
傑克·倫敦的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面作了揭露和批判,他擅長以人物的行動來表現主題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故事情節緊湊,文字精練生動,有相當的感染力。

桑德堡

桑德堡,C.(Carl Sandburg 1878-1967) TOP
詩人,傳記作家。出生於伊利諾州的格爾斯堡一個瑞典移民家庭。父親務農,做過鐵匠。桑德堡在本地公立學校讀書4年後進入瑞典路德會的暑期學校。13歲開始謀生,趕過車,並在理髮店當門房等。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發生戰爭時,他在波多黎各服役,任《格爾斯堡晚報》戰地通訊員。同年9月進入隆巴德學院免費就學。1902年離校。1904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在輕率的歡樂中》。離校後到過許多地方,從事多種職業,得以廣泛接觸社會和民間歌謠。1907年任《明日雜誌》助理編輯。隨後參加過社會民主黨的活動,並任米爾沃基社會黨人市長的秘書。
1914年桑德堡的《芝加哥》和其他8首詩在《詩刊》上發表,引起很大反響,毀譽參半。1916年出版的《芝加哥詩集》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地位。此後相繼出版詩集《剝玉米的人》(1918)、《煙與鋼》(1920)、《太陽燒灼的西方石板》(1922)、《早安,美國》(1928),長詩《人民,是的》(1936)和《詩集》(1951)。他與韋徹爾.林賽、埃德加·李·馬斯特斯等形成芝加哥詩派、成為美國詩歌民主傳統的繼承者。此外;桑德堡還撰寫過《林肯傳》(共6卷,1926-1942)。

辛克萊

辛克萊,U.(Upton Sinclair 1878-1968) TOP
作家。1878年9月20日出生於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祖上是名門貴族,傳到他的父親時,家境已經破落。父親以賣酒為生,收入微薄。後全家遷居紐約。他一邊工作,一邊求學,先後在紐約市立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讀書。15歲開始給一些通俗出版物寫文章,靠稿費維持生活;1902年參加社會黨;曾對芝加哥的勞工情況進行調查,並據而寫成長篇小說《屠場》(1906)。1906年以後30年間,辛克萊繼續創作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黑暗面的長篇小說,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描寫科羅拉多州煤礦工人罷工事件的《煤炭大王》(1917),抨擊壟斷資本家的《石油》(1927),揭露政治腐敗和警察暴行的《波士頓》(1928)等。
辛克萊在寫作之外還積極參加政治活動。他對“產業民主聯盟”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他支持“美國公民權同盟”爭取言論自由的鬥爭。1934年他提出“結束加利福尼亞州的貧窮”的口號,作為民主黨候選人參加州長競選;
從1940年開始,辛克萊以《世界的終點》為總題,寫了11部長篇小說,描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和歐洲各國的社會情況,其中《龍齒》(1942)曾獲得普利茲小說獎。1962年出版自傳。1968年11月25日於美國新澤西州逝世。

劉易斯

劉易斯,S.(Sinclair Lewis 1885-1951) TOP
小說家;1885年2月7日生於明尼蘇達的索克中心,1951年1月10日在義大利逝世。在職魯大學求學期間,曾一度離開學校、在厄普頓·辛克萊創辦的赫利孔社會主義居民試驗區工作。大學畢業後當過編輯,並開始創作。1920年,他的長篇小說《大街》出版;引起巨大的反響。接著又寫成《巴比特》(1922)和《阿羅史密斯》(1925)。這三部小說被認為是他的最優秀之作。其中《阿羅史密斯》曾獲1926年的普利茲文學獎,但他拒絕受獎。此後他又寫了《埃爾默·甘特利》(1927)、《多茲沃思》(1929)等長篇小說。193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0年代以後,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寫作技巧也大不如前。
他的作品大多以鄉村和小市鎮生活為題材。《大街》揭示了小市鎮生活的閉塞和保守,嘲諷了市民的偏狹、愚昧,也譏刺了知識分子的淺薄和軟弱。由於劉易斯的這部作品,《大街》幾乎成了美國社會保守生活的代名詞。
劉易斯寫了20多部長篇小說,題材比較狹窄,他的特點是對細節作詳盡的描繪,採取誇張的手法,達到漫畫式的諷刺效果。

傑出代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