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點石斑魚

赤點石斑魚

赤點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akaara,俗名為石斑、紅斑,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廣東沿海產量較多。

赤點石斑魚體呈紅褐色,頭、背較深,腹部顏色較淡,頭部及體側密布與瞳孔等大之橙紅色斑點;口大,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齒,兩側齒細尖,背鰭最後數棘下方有一大型黑斑,其餘鰭無顯著之斑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內部構造,骨骼系統,肌肉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生殖系統,排泄系統,內分泌系統,經濟價值,威脅,苗種捕撈,養殖條件,餌料生物,苗種投放,胚胎仔魚,幼魚培育,飼料投餵,水質管理,病害防治,日常管理,收捕,

形態特徵

背鰭硬棘11枚,軟條15~17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8枚,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體被細小櫛鱗,有孔側線鱗片數約50~53枚。前鰓蓋骨後緣一般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3扁棘。體長可達50厘米。

生活習性

石斑魚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為暖溫性中下層魚類,多生活在岩礁底質海區,常棲息於沿海島嶼附近的岩礁間、珊瑚礁的岩穴或縫隙中,一般為夜行性,利用其嗅覺尋覓食物,白天則隱藏於岩穴內。石斑魚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蟹類,不喜歡結群,飢餓時有自相殘殺現象。對鹽度的適應範圍很廣,可生活在11~41%的鹽度範圍內,最適水溫為22—28℃,18℃以下時食慾減退,15℃以下魚體就失去平衡。

內部構造

骨骼系統

外骨骼包括鱗甲、鰭條和棘刺等;內骨骼通常是指埋在肌肉里的骨骼部分,包括頭骨、脊柱和附肢骨骼。頭骨由腦顱和咽顱兩部分組成、腦顱由許多骨片所合成,其主要作用是保護腦;咽顱由一對頜弓、一對舌弓和五對鰓弓所組成,分別具有支持頜、舌和鰓的功能。脊柱由體椎和尾椎兩種脊椎骨組成,體椎附有肋骨,尾椎無肋骨著生。
赤點石斑魚

肌肉系統

魚類的軀幹部和尾部的肌肉由許多肌節組成,肌節之間有隔膜連線而呈分節現象。體側肌肉被一水平走向的肌隔分為兩段,上段叫軸上肌,下段叫軸下肌。軸上肌分化出背鰭部分的肌肉。尾部肌節分化出尾鰭肌。軸下肌分化為腹部與胸、腹鰭等部肌肉。

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的起端為口,經口腔、食道、胃、腸而終於肛門。口腔內有齒和鰓耙等構造。消化腺包括胃腺腸腺、肝臟、胰腺和膽囊等。這些腺體能分泌各種消化液使食物消化。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腸腺分泌的腸蛋白酶和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均能消化各種蛋白質。肝臟和胰臟的分泌物含有較多的澱粉酶脂肪酶,可分別把糖類和脂肪分解而被腸壁吸收。被消化後的食物殘渣和不能消化的其它物質,則由腸的蠕動經肛門排出體外。

循環系統

主要包括心臟、動脈、靜脈等。心臟位於最後一對鰓的後面下方,靠近頭部,由一個心房和一個心室組成。血液由心室出,經過腹大動脈進入鰓動脈,深入鰓片中各毛細血管,其紅血球在此吸收氧氣,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使血液變得新鮮。此後,血流經出鰓動脈而歸入背大動脈,再由許多分枝進入魚體各部組織器官。然後轉入靜脈,再匯集到腹部的大靜脈。靜脈血液經過腎臟時被濾去廢物,流經肝臟後重新進入心臟循環。

呼吸系統

主要靠魚類的鰓來完成。鰓位於頭的兩側,外有鰓蓋覆蓋。魚鰓主要由鰓弓、鰓片和鰓耙組成。

神經系統

魚類的中樞神經由腦和脊髓兩部分組成。腦又分化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和延腦五部分。脊髓位於髓弓的椎管內,是一條扁橢圓形的長管,前端跟腦連線,向後延伸至最後一椎骨。外周神經由中樞神經系發出的神經與神經節組成,它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植物性神經系統是一類專門管理平滑肌、心臟肌、內分泌腺和血管擴張收縮等活動的神經,與內臟的生理活動、新陳代謝有密切關係。

生殖系統

生殖腺成對,即精巢或卵巢都是左右各一,由系膜懸掛在腹腔背壁上

排泄系統

排泄器官主要是腎臟,位於腹腔的背部,呈紫紅色。腎臟可分為前、中、後三部分。腎臟後部延伸出輸尿管,左右輸尿管在腹腔後部癒合,並突出一個不大的膀胱。總輸尿管的末端與生殖輸管相合,以一個尿殖孔開口或分開開口於肛門的後方。魚的腎臟除了泌尿的功能以外,還可以調節體內的水分,使之保持恆定。另外,魚鰓也有排泄作用,其主要排出物是氨、尿素等易擴散的氮化物和某些鹽分。

內分泌系統

腦垂體是最重要的內分泌腺。它位於間腦腹面,視神經交叉後面的正中線上,常嵌在前耳骨的凹窩裡。包括神經垂體(或稱為垂體神經部)和腺垂體兩部分,腦垂體的腺細胞能分泌多種激素,對魚類的生長、性腺發育、甲狀腺和腎上腺的發育以及體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魚類的甲狀腺由許多球形的甲狀腺泡和濾泡組成,腺泡細胞的分泌物或直接進入血管,或貯存於泡腔內,當需要大量激素時,它流入血液輸送到身體各組織。位於腹主動脈和入鰓動腺附近的組織中,另外還有斯氏小體、胰島、尾垂體、後鰓腺、胸腺和性腺等。

經濟價值

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肉質鮮美,清蒸或煮薑絲清湯均宜。香港有活魚作海鮮銷售,是香港出售的石斑中最昂貴的。由於魚身為中國文化中象徵吉祥的紅色,曾是中式喜宴中受歡迎的食用魚

威脅

高經濟價值導致的過度捕魚令赤點石斑魚數量大減,除了捕捉赤點石斑魚令其數量直接大減外,過度捕魚令赤點石斑魚的食物減少。 一些魚苗被捉去進行養殖,在人工環境將野生魚苗養大出售,也令能長大至有繁殖能力的成魚數量減少。 各地的沿岸發展和污染也令赤點石斑賴以為生的生境受破壞。

苗種捕撈

除了台灣省以外,目前中國石斑魚的人工育苗處於試驗階段,因此養殖的種苗主要靠天然海區的捕獲。捕撈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幾種:
赤點石斑魚
由二袖網和中央的囊網組成長方形的網片,長40米,高3.3米,網目0.7厘米,拖繩上系有貝殼、羽毛等物,以驚嚇魚苗拖網的缺點是魚苗受傷較多,一般成活率只有70—80%。
網呈長方形,一般網長10米,高1.5米,網目1.0—1.5厘米。上綱拴浮,下綱拴沉,兩端結一麻繩主纜。發現魚苗後,順風圍捕,操作須手勤眼快,動作協調,由深水向淺水圍拉。撈苗時,網不要離水,以免魚苗逃竄。
網具呈長方形,網長8—10米,網高50—80厘米,網目0.4—1.0厘米。上、下用竹竿支撐。作業時,兩人拖曳前進,步調一致,動作敏捷,上下網綱要拉得適當,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在小潮過後,就逆潮水呈半圓形向前圍捕。圍捕時,使網保持在一定的深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魚苗逃逸。
4.推曳網捕撈
網呈三角或形簸箕形,網目0.4—1.2厘米,底口拴沉8—10個,兩側拴推竿兩根,下安木腳,以免捕苗時陷入泥中。此網一人操作,適用於在有小型水溝、灘面廣闊的地方作業,一般在漲、退潮時推捕體長2—3厘米的魚苗

養殖條件

1.池塘條件 赤點石斑魚放養的池塘底質以沙質或泥沙質為好,適宜池塘面積5畝~15畝,水深2m以上。要求水源充足,水質清新且無污染,日最大換水量達50%以上。進水口安裝過濾網設施,防止敵害生物進入池塘。養殖最適水溫22℃~28℃(18℃以下時魚體食慾減退,15℃以下則魚體失去平衡),鹽度範圍11‰~41‰,最適鹽度範圍25‰~35‰。養殖池塘應配備有增氧機。在池塘的深水區設定陶瓷酒罈、水泥空心磚、塑膠管段、廢舊汽車輪胎等作為人工魚礁,以減少魚體間互相殘食和魚群聚集,同時也為赤點石斑魚提供一個良好的棲息場所。
赤點石斑魚
2.池塘清整 放養前2個月左右排乾池塘積水,曬池2個星期,並清除池塘表面的淤泥和雜質,注入經80目篩絹網過濾的天然海水50cm,施入生石灰150kg/畝浸泡消毒15天,以殺滅病原體和敵害生物,並進水沖池2次。
親魚來源 一是從現有網箱中精心培育, 在產卵前期篩選而成;二是從自然海區中捕獲並用活魚艇運回網箱或室內大水池中暫養。選擇的雄魚(從生殖孔可以明顯區別雌、雄)要在2公斤以上,輕壓魚體腹部能流出精液。 雌魚選擇在體重0.5~1.2公斤,體長35.0~45.0厘米,輕壓腹部膨大而柔軟。

餌料生物

放苗前20天,進水至40cm水深,使用經過發酵的雞糞作為基肥、無機肥作為補充肥來培育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可施用尿素2mg/L、過磷酸鈣0.2mg/L、矽酸鹽0.1mg/L,連續3次,使池水水色呈黃綠色。以後逐漸進水至100cm水深,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40cm左右。
催產授精雌魚以每公斤魚體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1500個國際單位(IU)或每公斤魚體注射促黃體素釋放激素(LHRH)150微克, 雄魚注射劑量可以減半。分兩次注射,兩針相距時間為24小時左右,注射部位在背部肌肉。在一般情況下,經30~35小時後,成熟卵子較透明,用手輕輕擠壓魚腹部,魚卵即從生殖孔大量流入預先準備好的授精盆內,緊接著,再選取雄魚,以同樣方法將精液也擠入授精盆,然後用柔軟的雞毛反覆攪動,使精液和卵子充分進行乾法受精。 經5~10分鐘後,精子活力逐步變弱,受精基本完成,又用過濾海水多次沖洗多餘的精液和雜質,並加水至滿,放在孵化容器內並少量充氣讓其孵化。孵化密度每毫升控制在1~3粒之間。受精時水溫應保持在24.5~28.5℃左右,pH值為8.0~8.2,水質相對穩定。

苗種投放

亦點石斑魚有相互殘食的習性,投苗時要求苗種規格整齊且一次性投足,如苗種個體差異較大則要分池進行養殖。在人工苗種規模化生產未突破之前,可選購捕獲的天然苗種,且天然苗種應以籠捕或釣捕為好,捨棄有鉤傷和吞鉤的苗種。苗種規格與投苗時間有關,4月份投放的苗種每尾重約50g,6月份投放的苗種每尾重約100g,放苗密度控制在500尾/畝內。苗種入池前,先用高錳酸鉀10mg/L藥浴10分鐘,以殺滅體表的寄生蟲和細菌,防止魚體受傷感染,可提高養殖成活率和預防疾病的發生。為了防止殘餌對水質的污染,可以混養少量鯛科魚類,用以清除殘餌和保持水質的良好狀態。

胚胎仔魚

成熟的魚卵為無色透明的浮性卵,圓球形,油球一個,居卵正中。

幼魚培育

孵化後的仔魚,應分別移養到盛有1/3 過濾海水的飼養水槽內。飼養水槽有水泥池、篩絹制的網箱、水族箱、玻璃鋼桶等不同的水槽。投放密度可控制在5~10毫升放一尾。頭4~5天逐步加水至滿,以後,每天可用換水器按情況換1/5~1/3水體。飼養時,每天還定時投餵鮮活餌料,初期階段投餵小球藻輪蟲,後期投餵豐年蟲橈足類。從孵化的仔魚發育飼育到完成變態的稚魚約需要30天,此時仔魚從8毫米左右可長到25~35毫米,進入了幼魚期。
進入了幼魚期後,生長速度相對減慢, 而魚體增重的比率增加。在一般情況下幼魚都在網箱或大水體中進行。投飼種類也是由原來的豐年蟲、橈足類逐步改變為魚糜製品,為以後的網箱養殖作好馴化準備。
飼料投餵

飼料投餵

可使用新鮮或冰凍的、無變質的雜魚和營養均衡的石斑魚配合飼料進行養殖。雜魚投餵應根據魚體大小切成小塊,冰凍魚要經徹底解凍後才能投餵。魚苗放入池塘的第二天開始試投喂,投餵量視魚體攝食情況來確定,投餵量以七八分飽為宜,每天早晚各投餵1次,日投餵量前期為魚體總重量的8%~10%、中後期為魚體總重量的5%~6%,具體投餵量根據天氣、水質、攝食情況、殘餌量多少等情況予以調整。一般通過設定飼料框來檢查攝食情況,掌握在2個小時魚體攝食完畢為原則。投餵採取"慢-快-慢"的方式,待魚群搶食完再投喂,切不可一次性將飼料傾倒入池,且投餵時儘量撒開、撒勻,儘可能使魚體都有攝食的機會。每次投餵前可發出投餵信號,並逐漸形成習慣。水溫低於13℃時少投餵或不投喂,越冬季節不投喂,魚體不上浮搶食則不投喂,發生病害時減少投餵或不投餵。投餵地點可每隔10天更換1次,避免因長期投餵而導致局部池塘底質的惡化而影響水質。

水質管理

池塘的水質應保持嫩、爽,水色呈黃綠色或黃褐色,要注意觀察水環境的變化情況,定期檢測池水pH、水溫、鹽度、溶解氧等理化因子。水質的調控溫、鹽度、溶解氧等理化因子。水質的調控可通過換水和使用微生物製劑等方式,換水量的多少可根據池水透明度及其它水質因子的變化情況而定,透明度應保持在35cm~40cm,pH為7.8~8.5,溶解氧為5.0mg/L以上,氨態氮含量控制在0.5mg/L以下,日換水量約為30%。高溫季節,根據潮汐情況,換水時間安排在傍晚或黎明進行,儘量避免中午排水。

病害防治

高溫季節,堅持每月用藥殺滅寄生蟲;15天左右用生石灰25g/立方米或二溴海因0.3g/立方米~0.5g/立方米消毒池水1次,以殺滅病原體;定期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E大蒜素等藥物拌餌投喂,提高魚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注意飼料的營養均衡,不使用腐爛變質的餌料生物,以免導致腸道疾病及腎炎、肝炎的發生。

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晚巡塘,觀察魚體的活動情況,如發現有個別魚體離群、遊動異常等應及時採取對應措施。發現死魚、病魚應及時撈取並深埋,保持水質清新。平時要注意池水溶解氧的變化,保證溶解氧含量在5mg/L以上。此外,還要做好每天的生產記錄。

收捕

一般魚體規格達到400g/尾~500g/尾即可收捕上市。收捕的方法有籠捕、撒網捕撈、拖網捕撈等。在用網捕時,要注意魚網的網目要選擇適宜,以減少魚體受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