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鱸形目鮨科動物)

石斑魚(鱸形目鮨科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黑貓魚即石斑魚,沿海當地居民俗稱。生活在海邊石頭縫隙,有海中鯉魚之稱,實際上食用價值和味道高於鯉魚。比常見魚類價格偏貴。

石斑魚,屬鱸形目,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具輔上頜骨,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體被小櫛鱗,有時常埋於皮下。背鰭臀鰭棘發達,尾鰭圓形或凹形,體色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條紋和斑點,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

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物種分類,主要價值,經濟價值,營養價值,食療價值,

外形特徵

石斑魚體形特徵,大同小異,一般體中長,側扁,色彩艷麗,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有條紋和斑點,口大,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背鰭和臀鰭硬棘,很是發達,赤點石斑魚和雲紋石斑魚,青石斑魚因體色為青褐色,故又稱青斑,是福建產量較多的一種。石斑魚體橢圓形,側扁,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有發達的鋪上骨,體披細小櫛鱗,背鰭強大,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成魚體長通常在20~30厘米。

棲息環境

石斑魚多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範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範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生活習性

石斑魚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石斑魚喜靜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濁。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帶,經常多見。個體小的,活躍在淺水域,好動,易釣。個體大的,喜靜臥,深居簡出,經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

繁殖方式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別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於雌性。
鮭點石斑魚是屬於分批產卵類型。在同一個卵巢中具有不同時相的卵母細胞。即使在已成熟、產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較多第3~4時相的卵母細胞,且未呈現退化跡象,說明卵母細胞的發育是非同步性的。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卵母細胞仍能發育至成熟,在一個繁殖周期內,卵子能分批成熟產出。赤點石斑魚是屬於一次產卵類型,但在生殖季節,個體的性成熟和生殖則有先後之分,先成熟的個體早生殖,後成熟的個體晚生殖。然而,觀察到赤點石斑魚整個產卵周期可持續2~3個月,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每期都進行連續多次產卵,中期為產卵盛期,所產之卵占總卵數的一半以上。石斑魚個體總產卵量在7萬~100多萬粒不等,大型種類有1000萬粒。

種群現狀

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各種石斑魚類均遭到持續的濫捕,多種石斑魚類面對絕種危機。
單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過27.5萬噸的石斑魚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條3公斤推算,數量相當於9000萬條。香港大學更指出,實際數量可能更多。因為香港和印尼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魚,重量只有1公斤。
根據報告,過度的捕撈、缺乏監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魚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據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魚銷售總金額,高達10億美元。漁民不分大小的捕撈,一方面杜絕了成年的雄魚,另一方面令小魚無法生存至成年,扼殺石斑魚的繁殖機會。
所有石斑魚,包括常見的紅斑、星斑、鼠斑和龍躉,它們出生的時候都是雌性,成年後才會轉為雄性。然而,石斑魚要10年才到成年,許多幼魚未及成長即被人捕獲,令成功繁殖的機會銳減,魚的數量大幅下跌。
由於數量下跌,需求卻不斷上升,漁民不惜使用稀釋的山埃捕魚,雖然能捕捉一定數量的大小石斑,卻把魚苗(俗稱魚毛)毒殺。一些品種被趕盡殺絕,再沒有魚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養殖業,也會補撈魚苗。
在亞洲,包括但不僅限於中國,由於人口眾多,客人又願意付款,即使價格上升,他們仍會點選石斑菜式。另外,亞洲區餐館把活魚養在魚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於運費及關稅等問題,進一步推高石斑魚在中國的售價,許多中國遊客專程到香港的餐館用膳。全球的石斑漁獲,有8成在亞洲水域捕獲。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學者薛綺雯(Yvonne Sadovy)指出,香港與中國大陸為鄰,是環球石斑貿易的一個主要中心,在管理海產進口和銷售方面的條例已經過時,因此未能遵守國際公約和協定。從事漁業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紅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見於福建沿岸,但因中國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過度捕撈,十之八九已被人捕獲。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魚面臨絕種,表示會考慮不再吃,又稱還有許多海鮮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樣好吃。
石斑魚(鱸形目鮨科動物)
2015年7月,美國的山姆·格爾森(Sam Gerson)與同伴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出海時捕獲一隻重達300磅(約136千克)的巨大石斑魚,合照留念後將其放生。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瓊海博鰲鎮一漁民在博鰲港捕獲一條260多斤龍膽石斑魚,當地一家飲食連鎖企業以26000元高價採購到店。

保護級別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163種石斑魚類,有20種面臨滅絕,另有5種屬瀕危水平。

物種分類

石斑魚可分為很多種類:
石斑魚石斑魚
海紅斑,東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錢斑,杉斑,蘇鼠斑、紅瓜子斑。
(1)點帶石斑魚吻短鈍,背鰭8~11根棘,基底無黑斑,體側有5條不明顯橫帶,體側及各鰭上分散著斑點。為熱帶中、下層魚類,喜棲息於岩礁底質海區,為南海名貴魚類。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飢餓時自相殘殺。可生活在鹽度11~41‰水域,最適水溫22~28℃,18℃以下食慾減退,15℃以下魚體失去平衡。可進行網箱養殖。分布於我國東海、南海等海域。
(2)赤點石斑魚背鰭Ⅺ,16條,背鰭基底具一黑斑,體棕褐色,頭、體、奇鰭有許多橙黃色斑(浸制標本變白色)。暖溫性中、下層魚類。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齡性成熟,體長231~295毫米時,從雌性轉變為雄性。大部分6齡魚(個別為5齡魚)體長340~400毫米,絕對生殖力為10萬~25萬粒,產卵期為5~9月,盛期為5~6月。肉鮮美,可供出口,是名貴魚類,現已進行人工繁殖,是網箱及淺海養殖對象。分布於我國台灣,東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3)青石斑魚體下部具若干橙紅色斑點,體側具6條深褐色垂直條紋,第3與第4帶間隔最寬;僅尾鰭具斑點。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仔稚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魚先性成熟,體長250~400毫米時性逆轉,雄魚6齡(個別5齡)全部性成熟。絕對生殖力為8萬~25萬粒,產卵期為5月下旬至7月,20℃開始產卵,22~24℃盛期,產浮性卵。水溫22~25℃,需23~30小時孵出仔魚。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活魚大量銷往香港及澳門。為中國及東南亞淺海養殖對象,可以用網箱養殖。分布於我國台灣,東海、南海,以及日本。
(4)斜帶石斑魚身體延長,在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紋呈白色;無數橙褐色或是紅褐色的小點分布於頭、身體和鰭條的中部;身體上有5大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個黑斑在前背鰭棘的下方,最後的黑斑在尾柄上;2個黑斑在中鰓蓋,而另外的1~2個在次鰓蓋和中鰓蓋的邊接處。當暴露於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而在防腐劑中則變得模糊。
石斑魚石斑魚
斜帶石斑魚常棲息於大陸沿岸和大島嶼,但在河口、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魚全長25~30厘米時成熟(2或3年齡魚),而性轉化常發生於55~75厘米體長。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魚估計為85萬粒,而62厘米的魚約為2萬粒。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石斑魚屬於鮨科、石斑魚屬,是暖水性近海底層名貴魚類。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讚譽,活魚運銷港澳市場,被奉為上等佳肴,供不應求。其價格昂貴,經濟價值高。

營養價值

  1. 石斑魚蛋白質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體代謝所必須的胺基酸外,還富含多種無機鹽和鐵、鈣、磷以及各種維生素。
  2. 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尤其適合婦女產後食用。
  3. 石斑魚營養價值很高,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磷、鉀等營養成分,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名魚之一。

食療價值

石斑魚具有健脾、益氣的藥用價值。
清蒸翡翠石斑魚清蒸翡翠石斑魚
因為石斑魚經常捕食魚、、蟹,就會同時攝取蝦、蟹所富含的蝦青素,對人類來說,石斑魚就成為了含蝦青素的食物。
蝦青素(英文名Astaxanthin,在日本和港澳地區也稱蝦紅素)是1938年從龍蝦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的一種超強的天然胞外抗氧化劑。也是唯一能達到延緩器官和組織衰老功能的抗氧化劑。石斑魚也含蝦青素的,石斑魚的魚皮膠質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的營養成分的重要物質叫二甲基碸(MSM);而“膠原蛋白”是高脂的極易被氧化,所以要配合抗氧化劑使用才能達到美容護膚的效果。因為石斑魚是同時具備了二甲基碸(MSM)和蝦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護膚之魚”的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