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樞(明朝書畫家)

袁樞(明朝書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袁樞 (1600~1645),字伯應,號環中。明朝書畫家、收藏鑑賞家、詩人,歸德府睢州(今河南睢縣)人。以父兵部尚書袁可立蔭官戶部郎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崇禎末於其父故袁尚書府第開府治事,鄉黨以為榮。袁樞藏品巨富,為董其昌、王鐸等名家所推重,尤以收藏荊、關、董、巨真跡為最。

基本介紹

  • 本名:袁樞
  • 別稱:伯應
  • 字號:環中、石■
  • 所處時代:明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南睢州
  • 出生時間:1600
  • 去世時間:1645
  • 主要作品:袁伯應詩集
  • 主要成就:詩、書畫金石、音樂
傳記,禦寇保城 才兼文武,一代巨公 三吳妙品,南董北王 師友相宜,驚聞國變 歸節金陵,國朝畫征錄·袁樞,碑傳,書畫,印鑑,詩文,黑龍潭,南征吟小引,袁伯應詩集序(董),袁伯應詩集序(陳),送袁環中督寧遠餉,袁石寓詩序,袁石寓餉邊,懷袁大參公舊績,袁參政,題跋,巨然《層巒叢樹圖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袁樞藏金拱北《摹沉石田贈吳匏庵行長卷》,王鑑《仿巨然真跡圖》跋,王鐸拔姜堯章《雪竹圖》,王鐸《單椒秀澤圖》,部分藏品,《瀟湘圖》,錫博本趙孟頫臨《蘭亭序》,松桂堂帖,明 紫檀“宋榻聖教序”夾板,《溪岸圖》,沈周《送吳匏庵行卷》,祝允明 行書 手札,袁樞對董巨作品的遞傳,袁樞對董其昌董巨藏品的遞傳,袁樞與王鐸跋題董巨,

傳記

禦寇保城 才兼文武

明朝崇禎乙亥(1635),袁樞為父親在家裡守孝, 遭遇從歸德府敗退下來的李自成流民攻城,睢陽衛不堪一擊而敗。袁樞破家散財兩千金募勇殺敵,擐甲登陴,倡先固守,力戰七晝夜,至目生瘡,睢州城得以保全。五十二年後的康熙三十六年春天,應睢州全城父老所請,由河南巡撫李國亮報呈清朝庭,特批明袁樞崇祀清朝鄉賢祠,二年後由其曾孫袁景朱請鄉儒田蘭芳補作墓志銘。
袁樞生前用過的硯台袁樞生前用過的硯台
“其訓伯子樞,不獨以詩文書畫,而以有用實學,死忠死孝, 文 武之事日者。 □攻睢,睢危甚,伯子守南城門,著百斤鐵衣,提大刀鼓舞忠義。有劇賊甲而立馬諭城中,為免屠計,伯子發矢貫其喉。賊喪膽,去。事聞於朝,張許生色。嗚呼!此足以觀公矣!”(明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袁樞貌俊偉,多大略。善騎射,有邊才。明崇禎十一年,清軍大舉侵明,明將多畏縮,袁樞不避死,以戶部郎中文職督餉於遼左軍前,解朝廷庚癸之憂。“寬空一禦寇,再御邊”(王鐸《袁石寓詩序》),秉父志一生抗清。清兵渡江陷金陵,袁樞和好友越其傑相繼絕食數日憂憤而死。

一代巨公 三吳妙品

其詩文韻致甚高,與錢謙益劉理順方以智王時敏、王鐸等名士相唱和,風流倜儻名滿天下。錢謙益曾盛讚其“負文武大略,博雅好古,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著有《袁伯應詩集》,清興文字獄,詩稿遭禁毀。
袁樞 松溪泛舟圖(1643)袁樞 松溪泛舟圖(1643)
山水畫工巧,精鑑賞,繪事出入董源巨然黃公望間。家富收藏,為華亭董其昌、孟津王鐸所推重。所臨僧巨然《蕭翼賺蘭亭圖》氣韻沖膽,卓有古趣。張庚國朝畫征錄》卷首為之列傳。品絲彈竹,藝靡不工。趙震元稱其為“一代巨公,三吳妙品”(《松青堂文選·為袁石■復開封太府》)。書法追摹楮遂良、米芾,風格遒勁清新。畫作《平泉十石圖》藏於廣東省博物館,崇禎十六年創作的《松溪泛舟圖》在2013年9月17日北京嘉德拍賣會上拍賣成交,這是迄今為止袁樞作品在大陸民間首次現身。
袁樞為明末書畫及收藏鑑賞大家,曾藏有董源瀟湘圖》,上有袁樞跋一,鈐“袁樞私印”、“袁樞之印”、“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明袁樞鑑賞書畫印”等,自跋“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得於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南宋拓本《松桂堂帖》,為宋刻法帖精品,鈐“明□台袁伯應家藏圖書”、“袁賦諶鑑賞印”,1995年經日本人捐獻,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趙孟頫《臨蘭亭序》(無錫博物院);《夏山圖》中縫鈐“袁樞收藏印記”(今藏上海博物館);《溪岸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巨然《蕭翼賺蘭亭圖》鈐“袁樞之印”(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層岩叢樹圖》鈐“袁樞收藏印記”,上有王鐸為袁樞所作跋語(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秋山圖》上有王鐸跋語,鈐“袁樞明印”、“石■收藏印信”等(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王維《山陰圖》上有王鐸為袁樞所作跋語(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及宋《宋拓淳化閣帖》(上海圖書館,參見王鐸《跋淳化閣帖》)。董其昌為袁樞之父袁可立所繪《疏林遠岫圖》(今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袁節寰大司馬像》(今藏商丘),及王鐸為其所寫《贈袁樞詩冊》(今藏美國楊思勝處);王鐸為袁樞所繪《雪景竹石圖》已收錄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成為山東濟南市博物館的收藏精品。這些名畫珍品都在海內外流傳有序,其他流散天涯不為世所知者殊多。僅就所見可知,睢陽袁伯應的收藏以價值論堪稱巨富,然當日之袁伯應似無今人之世俗銅臭,更多的收藏是為了儒雅和風流,一夜之間,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幅國寶級名畫《瀟湘圖》,董其昌遞藏於袁伯應,僅僅是“原值加四帑焉”(《瀟湘圖·袁樞題跋》),看古人遺風流韻,觀一葉而知千秋。袁樞是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為歷代藏家所推崇。著名收藏家王時敏在《煙客題跋》中有《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讚賞道:“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王鑑在《仿巨然真跡圖》中題道:“董宗伯所藏巨然真跡,今歸袁環中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
王鐸跋袁樞藏《瀟湘圖》王鐸跋袁樞藏《瀟湘圖》
著名畫家王時敏曾為其畫戎裝肖像畫,題曰:“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邱士大夫之宗,米南宮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乃猶勤向鄙蒙索其點染,荏苒一年,沒有一應。蓋時見公墨瀋,不覺小巫氣索,欲下筆而輒止者數四。茲於其軺車戎裝,聊仿一峰老人筆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謂“恆似似人”之語,轉覺學步之難為工也,特書以志吾愧。關門紫氣幻雲煙,大石寒山列兩邊。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清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贈關使君袁環中》明崇禎十七年王正六日)”

南董北王 師友相宜

袁樞與明末大家多有交往,與年伯董其昌的關係更是非同尋常。董其昌卒後,一生最喜愛的“四源堂”四幅名畫多歸袁樞所有。至今尚藏於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游冊》,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見,也是睢陽尚書袁氏家藏舊物。董其昌在《袁伯應詩集序》中寫道:“余與伯應尊公少司馬(即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先生之門”,袁樞與董其昌的關係源於董與其父是同年,且同出於陸樹聲尚書之門。
崇禎十五年(1642),袁樞奉旨榷滸墅關,十七年五月回朝。“榷政告竣,頌聲塞途。(錢謙益《牧齋全集》)”。《滸墅關志》:“145、袁樞,伯應,主事,河南睢陽,崇禎十六年,1643,1年”(明代建關以來總計146人,一說148人,袁樞為第145任)其間王鐸曾在蘇州袁樞滸墅關避難數月,二人關係尤為密切,合作之筆為世人所重,流出海外者尤多。在蘇州西部山區的摩崖石刻上,至今保留有“明崇禎十六年三月河南王鐸書、袁樞題”(李根源《吳郡西山訪古記》)的“仙砰”兩個大字,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書法珍品。查《王鐸年譜》得知,是年“三月某夜,於江蘇滸墅關同故友袁樞(寰中)相聚,為袁樞藏巨然《層巒叢樹圖》、董源瀟湘圖》等題跋。”王鐸《擬山園選集》有《滸墅北發石■舟中遠送因以寄懷》等數首詩為睢陽袁樞而作。崇禎癸未(1643)夏,王鐸就袁家善墨在蘇州為袁樞書《蒼雪精舍詩卷》。《秘殿珠林》卷十七末尾,有崇禎十七年二月袁樞與王鐸、張永禧、韓逢禧等人在蘇州半山堂一同觀賞唐摹王羲之《黃庭經》的記錄。
王鐸臨王獻之《賢弟帖》贈與袁樞,此幅書於一六四一年,是其四十九歲之作,所臨《賢弟帖》同刻於《淳化閣帖》卷五及《絳帖》卷一,姜夔所撰《絳帖平》指出此帖應出自王獻之筆跡。此軸草書寫於綾本之上,筆勢勁健縱逸,意到筆隨。書法右下方鈐有“石■”一印,表示應曾藏於明朝書畫家及大收藏鑑賞家袁樞。袁氏工書畫精鑑賞,為明末文人畫家如董其昌、王鐸等推重。王鐸與袁樞二人交情深厚,並書《贈袁樞詩冊》相贈。此軸包首有題字“天泉閣藏神品”,為著名戲曲評論家、梅蘭芳的私人秘書許姬傳弟許源來舊藏,現為英國重要私人收藏家所藏,2015年估價港幣100萬至150萬。
王鐸臨王獻之《賢弟帖》王鐸臨王獻之《賢弟帖》
王鐸為明天啟二年進士,是年春天袁樞之父袁可立正任考官,當對王鐸有提攜師座之恩,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銘及袁樞母親宋夫人的行狀都是王鐸撰文書丹的,所以兩人的交往當至少開始於這一時期。另見《兵部尚書節寰袁公墓志銘》落款有“通家鄉眷生王鐸頓首拜書丹”,王鐸《贈袁樞詩冊》末頁署款為:“癸酉九月夜,用聖教興福夫子碑,為環中(袁樞號)老親契”。據此睢縣縣誌辦公室編審羅傑性認為王鐸與袁家一定有姻親關係,或親戚與師生關係並存。
王鐸《單澤秀澤圖》王鐸《單澤秀澤圖》
大石山“仙坪”是王鐸和袁樞的合作石刻大石山“仙坪”是王鐸和袁樞的合作石刻

驚聞國變 歸節金陵

“明末,中原莽為盜區,廷推其才,特命為本省布政司右參政,分守大梁道,治睢州。即其宅開府鄉黨以為榮。迨高許之變將作(1645年正月),從巡撫越其傑渡江去,至金陵,遂卒。” (清田蘭芳《逸德軒文稿·袁太學傳》)“無何(弘光元年,1645年),豫餉告匱,巡撫越公其傑趣公,入請,即命親往直、浙、閩、廣督之。行至杭州,而天兵已渡江矣(五月底)。公返臥白下,閱兩月,竟以疾卒。” (田蘭芳《袁樞墓志銘》)以此可知,壬午年開封城被黃河水淹後,袁樞於弘光元年在睢州家裡開府辦公,正月“高許之變”暴發前夕就奉巡撫越其傑命一起奔赴金陵下江南幾個省去籌措軍餉了。有學者謂,明朝廷以袁樞為大梁及睢陽道兵備節制許定國,許定國曾為袁可立舊部,正如侯方域之監左良玉兵。如果袁樞不離開睢州,憑其對許定國的影響力,或許“高許之變”另有變數,如此南明史當有改寫可能。
明 趙震元《松青堂文選·為李公師祭袁石寓憲副》:“公之績用告成,而朝廷之金甌不固,公聞國變,眥裂發怒。”
“袁樞返回南京,見南京已被清軍攻克,眥裂發怒,與越其傑相繼絕食數日,憂憤而亡。”(中國美術學院 顏曉軍博士論文《宇宙在乎手--董其昌畫禪室里的藝術鑑賞活動——董其昌與袁可立父子的交往》112頁)
金陵陷落後,袁可立的兒子袁樞秉父志“死忠死孝”(《節寰袁公行狀》)不仕滿清,抑鬱絕食數日而卒,由於袁樞絕食而死對抗清士人鼓舞很大,清初的史籍包括袁氏家譜為避清朝諱,都沒有明確渲染此事。清順治十八年的《睢陽尚書袁氏家譜》載“順治二年(明弘光元年)卒於金陵。”即便如此,這位對睢州人有生死大恩的文武全才之人,死後六十年才得以被睢州人公祭,入祀鄉賢祠。“(康熙)河南巡撫都御史李公以事久論定,允州人請,檄祀公於瞽宗。”(田蘭芳《石寓袁公葬墓志銘》)
袁樞有三子,賦誠、賦諶、賦諴。長子袁賦誠官廣西南寧府新寧州知州,次子袁賦諶亦善藏,精鑑賞,安徽省博物館的16幅《董其昌紀游冊》上都留有其鑑賞印記。
(長美 供稿)

國朝畫征錄·袁樞

袁樞,字伯應,號環中,別號石■(,睢州人。父可立,明大司馬,即萬曆中直言削籍,天啟時忤璫再削籍者也。樞以蔭官刑曹,終養在籍。崇禎末流寇犯境,樞破家資大勞鄉民,禦寇保城有功,南都起為睢陽道,歸之任,未幾復還南都,卒。
樞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山水出入董(董源)、巨(巨然)、子久(黃公望)間,光滑清寂,其摹梅華道人(吳鎮)所臨巨然《蕭翼賺蘭亭圖》,氣韻沖膽,綽有古趣,今藏同里蔣郎中泰家,所寫折枝花有白陽山人風致。余游睢見先生遺墨及所藏舊跡,皆精雅,其風期略可想見。而郎中又為余述先生生平,遂慨慕景仰無已雲。
王鐸《贈袁樞詩冊》王鐸《贈袁樞詩冊》
白薴村桑者曰:黎君袁君皆前明人也,而向之輯譜者未之及。黎君雖為竹宅朱太史收入詩綜,而不及其畫。余以二君既不可入是編又恐或湮沒,故附著之,以備後入採取焉。(《國朝畫征錄·卷首》)

碑傳

前明分守河南大梁兵巡道布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袁公葬墓志銘
康熙三十八年夏六月,楚雄別駕袁公嗣孫景朱踵門拜請,曰:“先曾大母劉淑人卜於是年十月二十六日歸窀穸。先生與余家世有連且交,朱本生大父分詣尤篤,蓋嘗志兩大父墓矣。先淑人行跡猶在,敢以壙中石累先生。先生無辭!”言已復再拜,曰:當曾大父葬時,正際鼎革,四方之亂未敉。播盪之餘,遺老跧伏,吾家物力方形匱絀,柩返江南,兩大公及時襄事,銘故有闕。今當啟祔,禮宜補作。祈並惠鴻文以圖不朽。”余聞之,憮然。念公命世人豪,且大有造於桑梓,歿向六十年,袁氏故老幾盡。顧以表揚之事遺之童弱,使余小子得以操筆,撰次其生平,天下事寧可以逆計而意料也耶?
先是,丁丑暮春,河南巡撫都御史李公以事久論定,允州人請,檄祀公於瞽宗。是日,列幕雲屬, 羊盛齋,競獻主前。其他奔謁俯伏去來參差者,至庭不能容;廟門以外填街咽巷,駢羅環視,嘆未曾有。其扶杖之叟指以語夫少稚曰:“微公,寧有若輩於今日!追念公德當世世無忘也。”蓋當崇禎乙亥,流賊迫州城,時承平久,人不知兵,屯軍視若兒戲。列陣以待,未日中殲焉。遂圍城而攻,州人大恐。公擐甲登陴,分給守者兵械,使得自衛以殺敵人。情稍安,乃輦金置城上,號於眾曰:“能殺一渠者,予金百;殺騎卒者,半之;投石、發矢、搬甓運木者,準此為差。”越一二日,傷賊頗眾。賊恚甚,大治攻具,肉薄以登。公視服絳督攻者,注筒弩射之,一發而殪,則渠率也。賊乃號泣,舁之去,氣少沮。然旋退復進,報怨之師誓逞其志而後已。公知勢亟,周陴呼曰:“城危矣!我不惜破家,在圍中各有死理,盍共戳力於死中求活也!”於是人人競奮。乃縋壯者於城下拒賊,使不得近城,而老弱則叢炬以焚其梯,或熱油以灌登者,即婦人孺子亦爭投瓦石以擊賊。呼噪之聲動天地,城下死者如積。凡七晝夜,目不交睫,至眶生瘡,痏氣彌厲。賊度終不可克,始解去。是叟為童子時親見,故感嘆其德,娓娓為眾言之。而捍患御災又誠合於祭法,無惑乎歌饗神前,人心同然,至如爾日之盛也。
公之大節為人尊親如此,故順人心所欲,按狀敘而銘之。公姓袁氏、諱樞,字伯應,一字環中,石■(號也,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諱可立之子。母曰宋夫人,公實出於潘母。美儀觀,多大略。年十二入州庠,見賞於督學何公應瑞,文章有聲場屋間。二十五以尚書登萊勞蔭入胄監。時方多事,公抱壯志,嘗撫髀嘆曰:“大臣子不當與寒士以科目競進!李文饒,韓持國,伊何人哉?”乃以任子就選。初授詹事府錄事,歷南京左軍都督府都事,太僕寺丞,戶部山西司主事。丁內外艱凡五年。仍補原官,升郎中。崇楨十五年,命榷滸墅關商稅,隨職各著勞效。十七年五月差滿,例還部,移廣東司。時危,疆需材,山東湖廣重臣交疏請公,廷議授而復改者再。卒任公河南,俾分守大梁,治睢州。公,州人也。即第為署,時人榮焉。無何,豫餉告匱,巡撫越公其傑趣公,入請,即命親往直、浙、閩、廣督之。行至杭,而天兵已渡江矣。公返臥白下,閱兩月,竟以疾卒。
性慷慨,俠烈慕義,急人之急。待以舉火者,常數十族。文雅通博,為海內物望所歸。喜賓客,座上無日不滿。壺矢弈射,品竹彈絲,以至商校古今,摩賞器物,公分部酬對,精神蔭映,人厭其意以去。蓋公多至行,復能貫群藝,氣韻尤足,傾入折衝,特其一枝,州人所以飲食必祭者,實在此。故著之獨詳。亦以見公得俎豆於孔庭者非誣也。
疏林遠岫圖(董其昌)疏林遠岫圖(董其昌)
公生於萬曆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子時,卒於順治二年(明弘光元年)九月初四日子時。元配任氏,由孺人例贈淑人。繼劉氏,杞縣宦族,生有異質。父母卜其必貴。十七來歸,即傳家政。按親族,御臧獲,美餚酒,綜出納,無事不井井。其大者,則在事舅姑,養生喪死,皆先公意而助所未逮。其孟氏姑身脫圍城,飢贏殆不可濟。淑人撫摩痛疴,調劑食飲,誠求如育嬰兒,卒得無恙。公既歿,仍遵遺命,同居終身,且聯婚媾焉。公前室之子賦誠令沁源,代民償逋賦,破家猶不足,淑人自脫簪珥。且命已子賦諶鬻產以成其事。二事殊有古烈女風。淑人生於萬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寅時,卒於康熙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亥時
為之銘曰:“吁嗟袁公,實命世雄。懋厥大德,藝靡不工。浩浩元化,開闔焉窮。惟向其利,乃雲有功。乙亥寇來,圍城而攻。壓陣雲黑,濺血堞紅。僉曰必危,元龜告凶。婦號兒啼,闔城忡忡。百萬之人,命盡日中。公麾以肱,止曰無庸。輦金激眾,指揮從容。群力競奮,積屍齊墉。賊如敗葉,紛披隨風。命續室完,其樂融融。淑人之德,罔不公同。公而廟祀,人心之公。百年菀結,一朝獲通。此日南原,馬鬣斯封。傾城往送,手植墳松。勿翦勿拜,千春郁蔥。(清 田蘭芳《逸德軒文集》)
袁 樞
袁樞,字伯應,一字環中。以父尚書可立蔭授詹事府錄事。升太僕寺丞,戶部郎中,歷升河南參政。
其居父憂時,為崇禎乙亥。流寇至,睢衛之將卒逆敵未戰而敗,賊遂薄城。樞挾矢登陴,倡先固守。懸金城上,募鄉勇,能得賊一級者,予五十金。城中健兒,各戟手奮躍,願與賊從事。而老婦孱子,亦爭運磚石,以供棰擊,樞一一出金酬之。賊盡力攻,卒不能破。會巡撫元默援兵至,賊解去,睢人至今德之。
樞博覽群書,工詩賦。使車所至,登臨嘯詠,動盈捲軸。書法仿褚河南,米南宮。有詩集二十卷,及評選古唐諸詩,藏於家。子三,賦誠、賦諶皆以詩名。袁氏自司馬至賦誠、賦諶,三世矣,詩學蓋其家傳雲。(《睢州志·名臣》)
袁樞家傳
九世樞 字伯應,號環中、石■(。由官生初授詹事府錄事(正九品2人),次任南京都督府後軍都事(從七品1人),三任太僕寺寺丞正六品4人),四任戶部山西司主事(1631年),五任本部山東司郎中(1636年),督理糧儲,後奉差滸墅鈔關(1642—1644五月),六任本部廣東司郎中(1644年 五月),七任山東布政司右參議,分巡兗西道(1644年 八月),蒙本部堂官(1644年十月初五日,張縉彥以兵部尚書總督山西、河南軍務)具題留任,隨升河南布政司右參政、大梁兵巡道,順治二年(明弘光元年九月初四日)卒於金陵。
業雖未竟,材擅兼長。竊念居,恆愛書,不事生產。所與游皆名士,往往賦唅,滋筆立就,不務雕琢而渾厚俊偉,直逼少陵(杜甫)。著有詩稿二十一種。《金曹視草杜詩選》、《宋元詩選》。校書四種,閒中偶錄諸書。復工書畫,精鑑賞,遇古翰墨器物,極力求取,必得乃已。又好遊覽名勝,足跡所至,盡搜岩穴之奇,海內推為風雅冠冕。且力能著百斤鐵衣,善騎射。歲乙亥,流寇薄睢,奮臂登城,破家捐金,募勇殺賊,城賴以全,詳載州志。生子三,賦誠、賦諶、賦諴。(清 順治十八年袁賦誠《睢陽尚書袁氏家譜》)
為袁氏祭袁石憲副
嗚呼!今日之哭石寓也,其惜鳳毛耶。吾族知之信之,其傷哲人耶。天下人亦盡知之盡信之。
嗚呼!石寓之才,十倍古人。而落落大度,不事生產。以故《九丘》、《八索》淹為精華。即兩晉三唐,亦執其俎豆。落韻飛英,天驚雨逗,揮紇濡發,鶴唳風生,瀚海知名,詞壇聽玉。彎弓射虎,笑絳灌之無文;搦管雕龍,陋終賈之不武。自采芹舞象,司馬公已慶其有子矣。
泊載 大事,克單倩禮,覃章寵賁,帝嘉元臣,典仰輝隆,王嘆偉績。所謂有子者,不益信耶!
嗚呼!求無愧於君父,在今日如石寓者幾人也!累之而古人求如石寓無願於君父者又幾人也!況家仕子,歷敭中外,廿載風霜,三生噍。握髮以升賢,散財而結客。團門讀禮,碎巨寇於睢陽。執節登朝,樹天塹於易水。凡國家盤錯糾紛,人所掩耳者,石寓匯肩之。而抽刀借著,聚米畫灰,呆骨不避利害,慧膽挈其精整。肆以驌驦無聞,則捐金市駿,而冏寺馳聲。庚癸時起,則破產輸囷,而司農籍手,關東之軍丁朝衣敗葉,暮餐寒沙,則督理糧儲,永消碩鼠之奸。簡書眷為長城,哀江南之商賈,魂落瞿唐,夢搖灩澦。
則鈔關滸墅,徹洗皖牛之苦,天家崇為實鑒。至於青齊雲擾,輟近臣於兗西。河洛丘墟,借兗衣於天左。慷慨叱車,銜一人之成命,拮据攬轡。締兩師之新歡,中原赤子所不即化為磷火也,石寓之力也。
杜甫有言:“得結輩十數,公參錯天下,為邦伯,萬物葉氣。”
則今日哭石寓也,為天下也,為兩河也。若吾族門祚之事,有子克家,石寓亦可以含笑泉台矣。
嗚呼!海水群立,舊鬼煩冤,石寓之目其瞑焉,否耶?哀哀素翣,翻翻雲旗,石寓有知不益傷耶!
(河南省圖書館藏明趙震元《松青堂文選》)
為李公師祭袁石寓憲副
(明)趙震元
嗚呼!惟靈目下十行,胸列武庫,白壁購子瞻之文,黃金買相如之賦。舞象采芹,弱冠璐振臂,當國家之巨艱,讀書鄙腐儒之章句。
肆與先大人竹馬相將,枌榆聯樹,姻締世好。此推文苑之臥龍;狎主雞盟,彼驚詞壇之飛兔。洎先大人以先司農起家,公亦以司馬公受遇。大人每稱之曰:“公雄才大略,翰苑韶頀,計部嘆巧婦之炊,冏寺羨空群之顧,首山無庚癸之諾,埛野多雲錦之胯。”帝嘉乃績,借恂民部,驅車山海,飛挽雲互,秉心深誠,鯨息狂颶,民擊而歌,軍肅而醭。帝曰:念哉!
駿業惟戲,鈔關江南,貪泉自付,汝往欽哉,無俾群惡,公主政滸墅,淡然寒素。英雄裂蜀道之篇名。公遂先輩之誤。往來虛舟,泉貨條布。
嗚呼!公之績用告成,而朝廷之金甌不固,公聞國變,眥裂發怒,竭蹶中原,以需生聚、歸節金陵。不憚霜露,拜公豫藩,維屏維護,公蓋深悲故里之凋殘,不堪永傷,而稔知桑梓之精悍,可當召募。
嗚呼!公之首全睢城也,先大人切切為之傾注,以為國家養兵三百年,而大功成於儒者。即不克,叩九閽而往訴,迄公之再造睢人也。
君子萬年,口碑載路。而復追先大人同作鈞天之游,而無能再晤,此行道所以長號,而親知竊痛,薤露矧某,辱附秦晉,而先大人同為問渡。
嗚呼!載瞻清芬,忠孝不怍,蘭玉森森,元愷曷慕,醁醑三觴,素香一柱,敬告特牲,洋洋恐怖,公其鑒先人之餘忱,而來格匪吐!(明 趙震元《松青堂文選》)
為袁石寓復開封太府
(明)趙震元
靖兩河以安天下。畫熊兆獬豸之祥,冠八樞而奠中原;夾鹿犬麒麟之瑞,惟擊楫多當年之士。
雅故搴帷,借今日之元龍,瞻氣知歸。捧函戴德台台,文苑飛花,詞鋒橫劍。霞壯日曖,詠幼絲於曹碑;薇省風高,識焦尾於班管。睕底十賢從事,行看金梁橋上月如霜;胸藏數萬甲兵,喜逢綠墅堂中人。
是玉矧中州,為恢復一統之根本,而汴國尤勘定全豫之先資。自非邀福,夔龍何克襲休,申甫經營意匠。念子遺,遭巨寇,遭潰兵,復遭黃水,從橫神樞;諭群吏議防河,議守土,究議寧民,勸課農桑。剪洛陽之妖草,獎明忠孝,表少室之寒松。此敝省所繇興來暮之歌,下走因以增仰止之思者也!
某謬承簡命,叱御故鄉,雖父老依然孰風俗於一二。而山川頓易,昧人情於千端,弱而貧,民其魚矣。恐無辭於里舍之難,安驕而怒,兵非虎耶!何以底於雞豚之弗擾,逾深愧赧,乃辱注存,臨食三嗟,慚彼高厚,甲顏十襲,羞茲友朋。謹附 以鳴忱,行摳衣而展拜。鏤銘心賢,佩服丘山。
一代巨公,三吳妙品。黃堂敷政,共驚有腳之陽春;紫閣升班,獨領方豐之瑞玉。嘗善救物,故無棄物;嘗善救人,故無棄人。武庫森嚴,屹長城於萬里;文瀾壯闊,起蓮岳於三峰。攬英雄之心,候贏吐氣;合天地之德,傳說揚眉。夙昔志同,今茲神往。
吹台即是秋水,疏拙興懷,冬日還歌,薰風高明,枉顧某方。幸神君之福我桑土,挹風流於無方。尤慚不倿之附,在臬藩晤金玉,而有地乃者。腆貺寵賁,翰藻遙頒。莊誦瑤章;皈心香象之文,完輸連璧,藉手明球之賜。統希原炤,不盡銜憾!(河南省圖書館藏明趙震元《松青堂文選》)

書畫

明 袁樞《平泉十石圖》 卷 金箋 設色(《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目錄》 Word版(6-1)粵)粵1-0321(廣東省博物館
明 袁樞《松溪泛舟圖》。尺寸:150×45cm。創作年代:癸未(1643年)作。題識:崇禎癸未八月六日,睢州袁樞畫。2013年9月17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嘉德四季第三十五期拍賣會上被拍賣成交。

印鑑

袁樞的印章有“袁樞私印”、“袁樞之印”、“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見董源《瀟湘圖》、巨然《蕭翼賺蘭亭圖》)、“明□台袁伯應家藏圖書”(見南宋《松桂堂帖》)、“袁樞收藏印記”(見《夏山圖》、《層岩叢樹圖》)、“袁樞明印”、“石■收藏印信”(見《秋山圖》)、“石■”、“ 袁伯應珍賞印”“ 袁樞之印”“ 睢陽袁樞印信”“ 袁伯應珍藏書畫印信”(見元趙孟頫臨《蘭亭序》)等十數種之多。

詩文

黑龍潭

明 袁樞
祠潭清見底,窈窕歷朝封。魚荇新開錦,苔莓老上松。輕陰穿雨足,薄日影山峰。獵獵腥風起,鐘鐃噪毒龍。
註:黑龍潭,入金山口,北八里。未入金山,有甃垣方門中,綠樹幽晻,望曖曖然,新黃甓者,景帝寢廟也。世宗謁陵畢,過此,特謁景帝,易黃甓焉。又北二里,一丘一碑,碑曰天下大師之墓。仁和郎瑛曰:建文君墓也。通紀稱建文自滇還京,迎入南內,號曰老佛,卒葬西山。又北,小山累累,小岡層層,依岡而亦碧殿,亦丹垣者,龍王廟也。廟前為潭,乾四丈,水二尺,文石輪輪,弱荇縷縷,空鳥云云,水有光無色,內物悉形,外物悉影。土入傳黑龍潛中,曰黑龍潭也。夫龍而潭淺居耶?今數豐碑,各碧瓦小亭,覆潭廟周隅。
《明詩平論二集》明 朱隗
明 袁樞

南征吟小引

睢陽袁伯應,以名臣子之牽絲郎署,負文武大略,博雅好古,散華落藻,輶軒問俗,戎車出塞,山水登臨,友朋談燕,攬採風物,伸寫情性。所至必有詩,而其詩高華鴻菀,蒼老沈鬱,亦與境而俱變。
當其督餉遼左,歷覽關塞,指雇毳幕,籌策表餌,欲以尺組系單于,故其詩縱橫頓挫,若田僧超臨陣作壯士歌,使人有車馳馬驟,投石橫草之思。
已而,休沐里居,扞御孤城,搘拄強寇。主憂臣辱,以四郊多壘為恥,故其詩淒清悄厲,若劉越石登樓長嘯,使人有雲深月近,果創飲血之恐。
至其榷關南國,登車奉使,江南佳麗之地,風聲文物與其才情互相映帶。而羽書之旁午,民力之凋敝,持籌蒿目又迸逼於胸中,故其為詩曲而中,婉而多風古人感懷諷諭,纏綿惻愴之致,往往交驚雜作。語曰:“登高能賦,可為大夫”,其伯應之謂乎?榷政告竣,頌聲塞途
關中警急,秉鉞者急需戡定之才。君且奉簡書驅車以往,則其詩當益雄。昔杜子美天寶入蜀思秦中之盛,而痛其陷沒《秋興》諸篇,至今令人流涕。今長安關河四塞,自古帝王之州,一旦為蟻賊殘破,伯應之憂憤視子美又何如?韓退之從裴晉公蔡州歸師次潼關有“日出潼關四面開,相公親破蔡州迥”之句,古人文士鹹為吐氣。
上方臨遣,授鉞如晉公故事,伯應其將有雄篇麗句繼退之而作乎?余將泚筆以和焉!(明 錢謙益《牧齋全集》)

袁伯應詩集序(董)

(明)董其昌
客歲重九,余既為袁公伯應制儀小引,以專門名家相勗矣。今秋伯應自睢陽寄近體詩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屬余序。
余與伯應尊公少司馬同舉於蘭陽陸先生之門,司馬居恆授余教見法,目伯樂千里馬,而教其子相國馬,以為千里馬不常,即善相無所用之。如伯應之好稱詩,無乃非司馬公意乎,雖然時至事起,何可執也。蓋隆萬之間,士子尺寸功令,宋人註疏之外一步不窺。二十年來,破觚為圓,浸淫廣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說,無一不為帖括用者。若以詩之才情而為文,吾知其俛拾青紫無疑也,且夫以制舉義論,瞿王登壇,信陽兆地,曾不得方駕,非才不敵,拘於時束於制也。假令今有李何降格而為制儀,過都歷塊,絕塵而奔,豈顧問哉!司馬公《海市》諸什,所謂清新開府,又建威消萌,聲震大荒之外。世故有文武具宜者,何惟伯應之以制儀兼稱詩也?若伯應之詩,鬱郁唐人,世有鐘榮,自能鑑定,無所俟余評矣!(明 董其昌崇禎三年本《容台文集九卷詩集四卷別集四卷》)

袁伯應詩集序(陳)

(明) 陳繼儒
司農伯應,文武異才也。飽讀節寰公所藏經史,而尤好金箱玉版之書。刀槊火器,材官羽林,兒不能兼攻者,公皆為講貫演習,洞入精微,見之實用然後已。
洛中流氛告遽,殤魂俠骨,群飛於黃埃青燐中,而公浴鐵橫刀,挺先為鄉士君子軍倡,寇聞之不敢正視睢陽城而遁。
父老曰:“新舊二城,大司馬創修之,小司農保全之,袁氏世德其忍諼乎!”伯應築墓祠家祠,又草行狀,卓然有良士之風臚,載其父母始末,因以徵言于海內大手筆,凡可以不朽兩親者,幾嘔盡數斗血矣。伯應真忠孝人也。
磊磊落落,既不屑與舉子輩逐嗜徵趣,又不屑授簡分毫,角藝於兔園賓客之末。識鑒標明,才情空闊,詩有數種,或侍親,或奉使,或在舟上車上馬上枕上席上酒杯劍戟上得之。歷游非一方,詩格非一體,落筆矢口,往往鏗訇而多奇音,雄健而多正骨,孤峭而多鋒稜,感愴飛揚而多英雄烈士之概。言為心聲,公性情膽略,流露盡於此矣。
今四方多故,薦舉紛紛,而未聞拔起門蔭才地之人,如漢之汲長孺蘇子卿,唐之李贊皇,宋之范中宣者,而但使之窟首冷曹,以豪吟苦吟作生活。
吾故讀伯應之詩,兼重其文物忠孝,而不知置之推轂夾袋中者,安在此。當為世道惜,不為伯應惜也。
伯應賦詩讀書外,尤喜嗜山水書畫、金石鼎彝。高韻清風,壹似聞漆園蘇門而興起者。豈特詩配李何,稱象賢錄中人物而已乎。(陳繼儒《陳眉公先生全集》卷七《袁伯應詩集序》)

送袁環中督寧遠餉

(明)劉理順
左臂雄山海,嚴關一線通。重兵宿十萬,隊隊韜良弓。水陸各飛挽,催儹日無空。萬窕寒風卷,桑孔亦難充。司徒懸秋鏡,推轂憶舊功。□書彤庭沛,四牡駕徂東。霜雪不言冷,夙夜權在公。青蚨流地上,牛馬動谷中。海可變桑稻,山石盡鉛銅。以供貔貅用,騰驤月不同。再為申大義,長驅歌小戎。(明 劉理順《劉文烈公全集·卷三》)

袁石寓詩序

(明)王 鐸
詩之名何哉,讀書不深不能詩。讀書深矣,胸次不磊落空飾章句無志天下事則亦不能詩。石愚深而磊落者也。酣於書觀兮寬空,其為詩,口於情口口生口用心無頗。人以為石愚詩人也,而大寇薄口台,石寓破產募勇士,殺賊昌於氣,而睢乃不愁口口。
寧遠激伍,口將準繩,於鳥飛口拒強敵,鬼神之貢,以祥不第,詒托口賦也。所以生寧遠也。其動昌於氣,尚與口口同路兮哉。口則其為詩,亦何知矣。夫詩且爾今天下方急用人,石寓果能以沉心雄骨,細從詩人從國。若當大事必不口,棄五則,以逆國休,若詩之日進不可量,何至萎於胸次誤國家事?至於踣弊不振兮,石愚自礪之,不過如昌於詩耳。苟不明於動,以磊落其後動而遽曰,口情生華觀矣。寬空一禦寇,再御邊,以為石愚止此兮,不口負其胸次之磊落哉,則果足以知石寓歟?(王鐸《擬山園選集》卷二十九)
送袁環中郎中奉使寧遠餉軍序
(明)王 鐸
十一季秋,邊事未靖,寧遠軍告飢,選才幹者往理之。皆畏其危途,安而不肯往。袁郎中石寓公樞,乃慨然不辭。公曾破產散金守睢陽而睢守,今又不辭。噫,亦壯矣!夫軍士之疲頓塞外也,於關內諸郡縣異,記憶體節鉞之馭,又有山谷邊塹之險。鳴鏑遠聞,然後習勒人無宿飽,平日輕而不為備,偷一時之安,警屢虛傳,人心玩,而中國勇健豪壯之氣索然矣。噓兮,此適以釀天下口惰之弊,長敵虎狠之勢,甚不可也。
袁樞奏本(上)《中國明代檔案總匯》袁樞奏本(上)《中國明代檔案總匯》
矧寧遠南枕海東,趾建西跨姐酋中懸,孤城控弦之士,不能以號腹距餉足,猶藉口餉不足,何以包敵如鳥集兮。是故無事嚴兵休士馬,稍口食以開屯田,如廣田眩雷故事,多方以絕闌入之路。設伏兵疑使,彼不敢逐水口西窺,朔方庶幾邊境少事矣。若是則天下之至危者可厝之,至安又何惴惴焉,懼彼恐喝中國而畏其強哉。天欲弱敵五單于各裂過陰山而哭,以數筮之當必不遠。石寓得無憤兮。
朝廷命大農歲轉輸二百萬金錢,積之飽之,借箸戎募之中,其以犒士養銳也,固其職也,豈可濫費太倉之需歟?石寓務以守睢陽者守寧遠,兵力誠有餘,即口口顏禪姑衍,亦丈夫分內事,是在子大夫而已。噓唏,惕為危而安者,至狃為安而危者,至是知安者,天下之大患也。理口備敵母生口徒旅燕安敵國。是,則諸君送之責之之義也,否,則開市口款,偷一時之安,貽國家數百季之害,可不可耶?遏邊萌之禍,石愚即欲不口惡的不口兮?(王鐸《擬山園選集》卷二十九 )
袁樞奏本(下)袁樞奏本(下)

袁石寓餉邊

(明)兵部尚書 張縉彥
泉刀三載漢仙郎,星煥天倉照海陽。關塞秋深寒葉盡,邊城月落戍籌長,即看超距憑勝飽,更識憂泯念雨暘。昨日射鵰猶住馬,誰將長鋏淨風霜。(河南省圖書館藏張縉彥《菉居文集奏疏二卷》)

懷袁大參公舊績

(清)田蘭芳
諸同人泛舟駝岡送張日容,因懷袁大參公舊績以“繚慓兮淒清”二句十四字為韻,各賦一章二十句,日容牟山以所作見示。
登高送彼美,臨水集群英。 既極友朋意,仍懷古今情。
放舟任夷猶,舉楫系空明。 葭菼沿渚亂,鳧 掠波鳴。
倒影入明鏡,人比寒潭清。 樓台問邱墟,蛇豕昔縱橫。
若能任一木,大廈何由傾。 播棄激壯志,叩舷歌蕪城。
張倡靡安節,李和多商聲。 願言謝君子,海宇方昇平。
(清 光緒《睢州志·藝文志》)

袁參政

(清)王祖恢
擐甲登陴大勢危,戎裝小像到今垂。昇平父老能傳說,親見田單破敵時。
註:袁參政樞,以父宮保可立蔭官部曹。崇禎乙亥,流賊迫州城,三十六屯軍視若兒戲,未日中,殲焉。公擐甲登陴,分給守者兵,乃輦金城上號於眾曰:“殺一渠者予百金,騎卒者者半之,投石發矢,搬運木甓者準此為差。”賊大治攻具,肉薄以登。公視服絳督攻賊,注簡弩射之殪。乃渠率也。氣少沮,然旋退旋進,報怨之師誓逞其志而後已。公知勢急,周陴呼曰:“城危矣,我不惜破家。凡在圍中皆有死理,不如共戳力猶可望生。”於是人竟奮。乃縋壯者於城下拒賊,使不得近。老弱叢炬以焚其梯,或熱油灌登者。婦人孺子皆爭投石擊賊。呼噪之聲動天地,城下賊死者如積。凡七晝夜,賊度城終不可克,始解去。康熙丁丑,州人士請祀公於瞽宗。至日列幕雲屬,卦羊盛齋,竟獻主前。其他奔謁俯伏去來參差者,庭不能容。有扶杖叟指以語少稚曰:“非公,寧有若輩於今日!”蓋叟童子時在圍城中所親見,故感嘆娓娓言之。
公文雅博通,多至行,復能貫群藝,書畫金石之藏出公家者,人皆珍之。州人飲食必祭者,其折衝一節也。公戎裝遺像,煙墩帽,飾雜寶繡花窄衫,佩刀而立,神彩尤動人。(清光緒《睢州志·藝文志》)

題跋

巨然《層巒叢樹圖跋》

王鐸
明日別滸墅,心猶游其中。
王鐸題為石愚(袁樞)親契,癸未(1643年)三月夜

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

(甲申王正六日)
(清) 王時敏
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邱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乃猶勤向鄙蒙索其點染,荏苒一年後,未有一應。蓋時見公墨瀋,不覺小巫氣索,欲下筆而輒止者數四。茲於其軺車戎裝,聊仿一峰老人筆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謂“恆似似人”之語,轉覺學步之難為工也,特書以志吾愧。關門紫氣幻雲煙,大石寒山列兩邊。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清王時敏煙客題跋》)

袁樞藏金拱北《摹沉石田贈吳匏庵行長卷》

按袁樞字伯應,一字環中,睢州人,官司至河南參政。崇禎乙亥流寇犯睢,樞時居父猶,倡先固守城得以全,樞工詩善書,有集廿卷,芬所收宋榻聖教序,有董文敏為環中司農題跋,前後亦有袁樞印,蓋亦明季一鑑賞家也。
張青父《清河書畫舫

王鑑《仿巨然真跡圖》跋

董宗伯所藏巨然真跡,今歸袁環中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余丙子年曾見於宗伯齋頭,今得復還舊觀,為之三嘆,漫仿其意,不識合作否?

王鐸拔姜堯章《雪竹圖》

竹下有石,用寫山水。勾法只兩筆,竹三竿,屈體半為雪所吞蝕,筆情入神,睢陽袁石寓贈予己二十年。予有郁怫,命僮懸之梧桐島,不寒而慄。噫!不獨朋友親戚也,古人嘉畫通於性情,亦有緣歟?(王鐸《擬山園選集·拔姜堯章雪竹圖》卷三十八)

王鐸《單椒秀澤圖》

紙本247x55cm 首都博物館 釋文:單椒秀澤不連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發望同點黛 酈道元注濟水 伯應老詞宗 王鐸

部分藏品

《瀟湘圖》

為五代董源作,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本幅無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圖後視為至寶,並根據《宣和畫譜》中的記載,定名為董源《瀟湘圖》。《瀟湘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末繼董其昌之後遞入袁樞(袁可立子)收藏。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年),袁樞的家鄉河南睢州城先後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決水災,袁可立尚書府第藏書樓內書畫藏書毀於一旦,僅此數幀捲軸往返千里為袁樞輾轉至江蘇滸墅鈔關寓所隨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災,得以流傳至今,傳為中國乃至世界名畫收藏史上之佳話。袁樞自跋曰:“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得於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崇禎十六年,王鐸滸墅關袁樞寓所見到此畫甚為感慨,並將這一好事跋於卷端。清姚際恆《好古堂家藏書畫記》對此也有清晰記載:“蓋以袁獲此歸旋,遭流寇之亂,此卷無恙。思翁(董其昌)歿後,為中州袁伯應所得。伯應名樞,乃思翁年侄(董其昌與袁可立為同年)。崇禎十五年榷滸墅,購諸其家,亦私記於後。”

錫博本趙孟頫臨《蘭亭序》

錫博本趙孟頫臨《蘭亭序》,紙本,縱24.5厘米,橫65.5厘米,屬於《蘭亭序》的帖本系列,但其母本究竟是哪一件,並無很明顯的特點可循。蘇州市博物館亦藏有一件題為趙孟頫臨寫的《蘭亭序》,二者在神韻方面極為相似,似出同一底本,但都不同程度地融進了書家自己的風格。比對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趙孟頫行書《臨定武蘭亭序卷》和俞和《行書臨定武蘭亭序卷》,發現它們的整體面貌均極為相似。項氏以後,該作品又到了明末書畫家兼收藏家袁樞 (1600-1645年)和袁賦誠 (1617-1680)父子手中,並留下了他們的收藏印章:“石 “ 、”袁伯應珍賞印”、“ 袁樞之印”、“ 睢陽袁樞印信”、“ 袁伯應珍藏書畫印信”(上述印璽為袁樞之印),“賦誠”、“ 袁賦誠印”、“明袁賦誠珍賞”(袁賦誠印璽)。袁氏父子以後,這件作品上再無其他收藏印璽,一直持續到清末道光年間,王養度在作品的後隔水處鈐蓋了“蒙泉秘笈”、“王氏春草堂珍藏書畫印”、“養度”3枚印章。吳雲(1811—1883年)大概是這張作品在清代的最後一位主人,他在作品本幅上留下了“平齋審定”、“歸安吳雲平生真賞”、“家有蘭亭二百種”3方印章,證實了他曾一度占有該物。

松桂堂帖

此帖明末為河南睢陽人袁樞(袁可立子)收藏,鈐“明蠡台袁伯應家藏圖書”、“袁賦諶印”等印,並有題跋賦於卷中;後曾藏孔繼涑玉虹樓,鈐“玉虹樓”藏印;光緒初年為翁同龢購得,鈐“翁同龢印”;後輾轉流至日本。夾板裱宇野雪村題簽“宋拓寶晉齋帖”,內附裱清王鐸、成親王永瑆題簽。末開有翁同龢題跋兩則,敘述了購帖經過並對收藏傳遞進行了考證。翁氏跋雲,米巨於廬山“築松桂堂與好事者共之,遂目為松桂堂帖”,故名。翁為清末知名學者,觀此誤斷乃智者百密一疏也! 所藏南宋《松桂堂帖》,為明末睢陽袁樞(袁可立子)、袁賦諶父子家藏精品,得以流傳至今。只可惜翁同龢在考證睢陽袁氏舊藏南宋《松桂堂帖》時,跋語中竟因資料匱乏無考睢陽袁氏而將袁伯應(袁可立子袁樞)和袁賦諶(袁可立次孫)誤斷“其為一人無疑也”的千古學術錯誤。

明 紫檀“宋榻聖教序”夾板

尺寸:30×16×1cm 說明:此夾板紫檀質地,平板式,其上無孔,可夾在書籍前後兩面加以保護,其上有款“宋榻聖教序”。榻,為唐及唐以前的複製方法,憑藉描摹人的技術水平,可表現出墨色變化、筆鋒等細膩之處,因此又名“下真跡一等”。 註:《宋榻聖教序》,明末袁樞藏。作品有董文敏為環中(袁樞)司農題跋,拓本前後都有袁樞印記。

《溪岸圖》

董源《溪岸圖》,相當一部分中國繪畫史專家認為,此應為10世紀作品。“它的筆墨與傳世五代作品《高士圖》和《江行初雪圖卷》相似。單國霖告訴記者,“當時,啟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將此作認定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會博物館後來為這張畫做了一個紅外線檢測,發現這張圖畫經過3次裝裱,3次補的絹都不一樣。而且,其上還有南宋賈似道、袁樞等人的印章。”

沈周《送吳匏庵行卷》

沈周《送吳匏庵行卷》(日本角川氏家族藏)。此圖卷是沈周真跡,卷後有沈周長詩題記,此圖歷時三年才完成,贈送好友吳寬。流傳清晰有緒:明代王世貞嚴訥、袁樞;清代梁清標王頊齡、華亭沈氏、仁和許氏、盛昱寶熙。朱氏曰:最後寶熙跋中所謂之“東友原田”,查系兵庫(縣)原田悟朗氏,二十年前曾將是卷攝製珂羅版兩張,刊登於日本著名美術雜誌《國華》第五百四十五期(一九三六年四月號)上者也。今此卷歸角川源義所有,當系得自原田後人耳。

祝允明 行書 手札

紙本 手卷
籤條:祝枝山正德興寧志序字卷。松壽軒珍藏。
說明:梁清標、袁樞、袁賦誠、袁賦諶舊藏。
睢陽袁氏家藏祝允明行書手札睢陽袁氏家藏祝允明行書手札

袁樞對董巨作品的遞傳

劉春 南京藝術學院 2012年 《明末清初董巨山水畫的鑑藏研究》(第三章 品鑑與摹、仿:董巨範式的確立及明末清初的山水畫風) 明末清初,在畫家與鑑藏家的交遊中,袁環中與王鐸董其昌的關係很密切,董其昌所藏名畫不少都歸於他所收藏。董其昌的一些藏畫,王鑑就是在袁環中手中得以觀賞的,袁環中得到董其昌的藏畫,現所知者多為精品,有董源《夏山圖》卷、《瀟湘圖》卷、巨然真跡、吳鎮《溪山深秀圖》等,都是王鑑在董其昌處見過後,又見於袁環中處。這些書畫是王鑑早期認識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繪畫風格的原型,王鑑對於董巨畫風的認識最初就是建立在這些作品的基礎上的。 王鑑《仿巨然真跡圖》上題跋曰“董宗伯所藏巨然真跡,今歸袁環中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余丙子年曾見於宗伯齋頭,今得復還舊觀,為之三嘆,漫仿其意,不識合作否?”(第四章 鑑識與構史:明末清初的董巨觀念與中國山水畫史)

袁樞對董其昌董巨藏品的遞傳

在晚明,董其昌董巨畫風的重要推崇者和董巨作品的主要收藏者。在董其昌之後,董其昌珍藏的董巨作品流向何處是董巨作品鑑藏研究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從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瀟湘圖》,上海博物館的《夏山圖》以及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巨然《層岩叢樹圖》、《蕭翼賺蘭亭圖》作品上可見到“袁樞私印”、“袁樞之印”、“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袁樞鑑賞”、“袁樞印信”、“伯應”、“袁樞”、“袁樞明印”、“石□收藏印信”等印記。由鑑藏印章可知,傳世董巨作品的遞藏過程中,袁樞(1600—1645)是董巨作品的重要收藏者。
有關袁樞的生平,清張庚在《國朝畫征錄》附錄黎遂球、袁樞條目中記:袁樞,字伯應,號環中,別號石□,睢州人。父可立,明大司馬,即萬曆中直言削籍,天啟時忤逆璫再削籍者也。樞以蔭官刑曹,終養在籍,崇禎末流寇犯境,樞破家資大勞鄉民,禦寇保城有功。南都起為睢陽道,歸之任,未幾復還南都,卒。 樞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山水出入董、巨、子久間,光華清寂,其摹梅華道人所臨巨然《蕭翼賺蘭亭圖》,氣韻沖淡卓有古趣,今藏同里蔣郎中泰家。所寫折枝花有白陽山人風致。余游睢見先生遺墨及所藏舊跡,皆精雅,其風期略可想見。而郎中又為余述先生生平,遂慨慕景仰無已雲。(1. 張庚國朝畫征錄。)
從現有的文獻資料及其藏品分析,袁樞集官僚與書畫家於一身,其鑑藏趣味及藏品的選擇與董其昌有特別的關係。從王鐸為其藏品的鑑定題跋又可看到文人書畫家在藏品的聚散之間,圍繞書畫藏品的遞藏活動所形成的紐帶及建立的深厚友情。董其昌所藏五代董源《瀟湘圖》、《夏山圖》和巨然秋山圖》、《蕭翼賺蘭亭圖》能夠傳至袁樞所藏,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董其昌與袁樞父親大司馬袁可立的私人關係。 袁可立(1562—1633),字禮卿,號節寰,睢州城(今河南睢縣)人,祖籍安徽鳳陽府(今安徽阜陽市)。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廷推南都戶部尚書,再改兵部,歷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閹黨亂,罷官歸里以詩酒、書畫、鑑藏自娛,著有《撫登疏稿》、《弗過堂集》、《韻學要覽古詩選》。真草秀潤流麗,隸書風骨道勁。而畫梅蒼古,則趙孟頫也。袁可立與晚明著名書畫鑑藏家董其昌高攀龍孫承宗為至交,門下黃道周、倪元璐、王鐸皆一時書畫賞鑒俊彥,袁氏所藏碑帖書畫絕品甚多。( 參《睢州志·袁可立傳》) 董其昌在《袁伯應詩集序》中說:“余與伯應尊公少司馬(袁可立)同舉於蘭陽陸先生之門”,袁樞與董其昌的關係建立在董其昌與其父袁可立的同年之誼基礎上,而且袁可立清廉“名巨”的身份和對書畫鑑藏的雅好令董其昌格外尊重這位同年。
崇禎六年(1633)十月十五日,79歲的董其昌以紙本墨筆寫《疏林遠岫圖》贈袁可立,款題:“年家袁伯應司農上疏歸省尊人大司馬節寰年兄,贈以詩畫,癸酉十月之望。”上疏回鄉看望病重父親的袁樞,順道拜見年伯董其昌,董其昌用詩畫托袁樞帶給其父以表老友摯情。而其時,董其昌並不知曉袁可立已於四天前的崇禎癸酉十月十一日病逝卒於睢陽。二年後的崇禎八年(1635)六月,董其昌為袁可立撰《節寰袁公行狀》。(4. 吳越所見書畫錄·卷五,中國美術年表105,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由此可見,董其昌與袁可立之故友之情非同一般。從這一點來看,書畫作為精神載體在摯友、佳朋所構成的鑑藏圈內的流動、聚散,它又超越一般性的文人賞鑒標韻,成為文人相互間表達情誼的最佳方式。董其昌與袁可立特殊的關係為袁樞獲得董其昌的珍藏提供了難得的機緣。
袁樞從董其昌的藏品中得到的董源作品有《瀟湘圖卷》、《夏山圖卷》,巨然的《秋山圖軸》、《蕭翼賺蘭亭圖》、《層巒叢樹圖》軸。 《瀟湘圖卷》有董其昌的三段跋文之外,還有袁樞的自跋,跋曰:萬曆廿五年(1597)六月在北京得於翰林院,取自彭靈范(苑),廿六年八月中秋前一日重裝,董源瀟湘圖價值五百兩。崇禎十五年(1642)十一月,在蘇州得於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樞識(印)(袁樞之印 司徒大夫印)(1. 見《瀟湘圖卷》袁樞跋。)(見盧輔聖。中國書畫全書[M]第十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由此可知,袁樞得到《瀟湘圖卷》是在董其昌去世六年之後。而跋中所記萬曆廿五年六月在北京得於翰林院,是指董其昌購得《瀟湘圖卷》的具體日期和地點,這與董其昌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乙亥首夏三日長跋《瀟湘圖卷》時所說“此卷余以丁酉六月得於長安”的情況相符合。袁樞在董其昌去世六年再登年伯家門,從其家人處購得此卷。在《瀟湘圖卷》的拖尾有朱文“袁樞之印”、白文“司徒大夫印”,清初著名鑑藏家安庋藏。清末隨溥儀至長春,抗戰期間流落民間,後被張大千受得,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夏山圖卷》先是南宋時期的內府藏品,後被賈似道所藏,明代經董其昌收藏後再入袁樞珍藏,清初流藏民間,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夏山圖卷》的中縫鈐有“袁樞”騎縫印。 袁樞得之於董其昌所藏巨然的作品有《秋山圖》和《蕭翼賺蘭亭圖》、《層巒叢樹圖》(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秋山圖》絹本水墨,經董其昌遞藏後歸袁樞。王鐸於崇禎十六年(1643)在江蘇滸墅關袁樞家裡,為《秋山圖》作跋。南明紅光元年乙酉,“公(袁樞)抑鬱而卒。”袁樞死後,《秋山圖》被王鐸之弟王鏞收藏。今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詩塘有董其昌“僧巨然真跡神品”七字並跋,明末為袁樞收藏。 在袁樞的藏品中有一件傳為王維的《山陰圖》。王維被董其昌列為南宗之祖,袁樞何時獲此件王維作品?得之於何人?是否來之於董其昌,或袁樞的此件王維作品是否經董其昌過目,我們不得而知,有待進一步的考證探究。此作絹本設色,縱26.3厘米橫84厘米。上有“項子京家珍藏”等項元汴收藏印多方,梁清標“棠村”收藏印、“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印,經項元汴收藏,清初傳到梁清標手中,後入清內府。
除遞藏董巨作品外,袁樞還藏有元代吳鎮的作品及董其昌本人的作品。吳鎮《溪山深秀圖》,王鑑觀此作最初在董其昌家,後又從袁樞處得見。董其昌《疏林遠岫圖》紙本墨筆。款云:“年家(侄)袁伯應司農上疏歸省尊人大司馬節寰年兄,贈以詩畫,癸酉十月之望。”(現藏天津市博物館,《董其昌年譜》、《董其昌系年》)此幅是董其昌為故友袁可立而作並通過袁樞帶給其父。清末民初外流,現藏天津博物館。16開冊《董其昌紀游冊》,為董其昌早年作品,是袁氏家藏舊物,每開都鈐有“袁賦諶印”。《董其昌課徒稿》,為袁氏家族收藏,清初被官僚鑑賞家高士奇所藏。
袁賦諶是袁樞的兒子,袁樞生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賦誠(1617-1680),次子袁賦諶(1633-1689),三子袁賦諴(1638-?)。三個兒子中,長子袁賦誠(1617—1680),字一倩,一字與參,號楚雄,小字東居,崇禎十七年(1644)拔貢,授融縣知縣。南明弘光元年(1645)任吳縣教諭,丁父喪去官。康熙十二年(1681),袁賦誠進京師朝覲,值平西王吳三桂起兵雲南反清,袁賦誠因是前明大臣遺子,終為清庭所排斥,遂投牒歸里睢州。居家“論古今,商詩文或品評書畫”。著有《袁賦誠詩集》。次子袁賦諶承接袁可立、袁樞的書畫古物鑑藏之風,袁賦諶(1633—1689)字仲方,號信庵。國子監生。其“性高簡,罕與人接。垂簾一室,雜陳鼎彝、書畫。”因長兄袁賦誠為官漂泊在外,世守家傳古董字畫並添增藏品成為袁賦諶的志趣所在。今藏安徽省博物館董其昌山水畫作品《董其昌紀游冊》16開,是罕見的玄宰早期作品,每開“袁賦諶印”、“袁賦諶鑑賞印”的鈐印即可知為賦諶藏品。袁賦諶賞鑒之外醉心詩賦,其為詩徹夜不眠,與同鄉孫昉、田蘭芳等詩畫唱和不止。賦諶著有《理齊詩》。《睢州志·袁樞傳》稱“袁氏自司馬至賦誠、賦諶三世矣,詩學盡其家傳雲”。袁氏一門三代耽迷書畫鑑藏,豐富的書畫古物收藏吸引著明末清初的書畫鑑藏家。

袁樞與王鐸跋題董巨

袁氏一門以袁樞為中心的鑑藏圈中,明末的書畫鑑藏家王鐸和袁氏一門亦有特別的關係。袁樞藏品中有很多來自王鐸的饋贈,在袁樞獲得心儀的藏品後又往往請王鐸鑒題。袁樞與王鐸的書畫鑑藏交往亦源於其父袁可立與王鐸的師生關係。袁樞的父親袁可立是天啟二年(1622)三月的科殿試考官,三十一歲的王鐸參加了這場殿試,名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賜同進士出身,與倪元璐、黃道周同改庶吉士。三人作為袁樞父親袁可立門生。時有“三株樹”和“三狂人”之稱。天啟四年(1624)正月,王鐸授翰林院檢討,倪元璐、黃道周授翰林院編修。這一年袁樞24歲,王鐸三十三歲。袁樞與王鐸交往的具體時間目前因文獻所限難以確定,但年齡和師門的關係為王鐸與袁樞的深入交往和藏品之間的遞傳、鑑賞互動提供了便利。而且,多年的交往和博雅金石書畫的共同志趣使二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王鐸與袁樞友情之深不僅在書畫鑑賞題跋之中,還在其辭賦詞章中有所顯現。在王鐸《擬山園稿》附詞中載有王鐸的一首詞“怨王孫·喜袁石愚至·舊號環中”詞曰:“人寂景悄,思長春惱。簾幕垂陰,書幾逗曉。花里犬吠新聲,喚信通。相思鴻羽歸何處。君忽至,冬日莫把紅梅負。一番一見十年情,月明斜。醉誰家。” 在此文人相互複雜的友情之中,王鐸為袁環中珍藏的董巨藏品鑑定、題跋是極為自然的筆墨之事了。崇禎壬午(1642)袁樞家睢州城遭闖變,袁氏尚書府的藏書樓內所藏書畫及數萬卷藏書毀於一旦。《瀟湘圖卷》、《層岩叢樹圖》、《山陰圖》等數幀名跡因袁樞至江蘇滸墅隨身珍藏而免遭兵燹之災。
袁樞於崇禎壬午年(1642)移居江蘇滸墅。崇禎十六年癸未(1643),王鐸至江蘇滸墅關袁樞家裡避難。在《瀟湘圖卷》上王覺斯頗為感慨地跋曰:“袁君收藏如此至寶,葵邱城墮家失,有此數幀不宜郁宜快也。”這一年春天,王鐸在《層岩叢樹圖》上以惜別的語氣跋曰“明日別滸墅,心猶游其中,王鐸題為石□親契,癸未三月也”。王鐸為袁樞藏品題跋外,他自己也精心創作書畫送比自己小九歲的書畫藝術知己。其中王鐸《雪景竹石圖》是王鐸唯一傳世的雪竹題材真跡。王鐸在畫面右下邊以精緻小楷書題:“石□(寓)袁老親契舟中同飲寫。癸未五月,王鐸”。王鐸贈袁樞的書法有《蒼雪精舍詩卷》、《贈袁樞詩冊》。(《全清詞·順康卷》第一冊。12頁)
關於書畫鑑藏家袁樞的歷史形象,明末清初的著名畫家王時敏在贈關使君袁環中的題畫中有簡短而生動的評價,我們不妨將袁樞的鑑藏活動視為明末清初書畫鑑藏世界一個縮影,傳世董巨作品在這樣的歷史空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題自畫贈關使君袁環中【甲申王正六日】: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邱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乃猶勤向鄙蒙索其點染。荏苒一年未有以應,蓋時見公墨瀋不覺小巫氣索,欲下筆而輒止者數四,茲於其軺車戎裝,聊仿一峰老人筆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謂“恆似似人”之語,轉覺學步之難為工也。特書以志吾愧:關門紫氣幻雲煙,大石寒山列兩邊。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