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理順(明末殉國官員)

劉理順(明末殉國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出生1個月喪父,隨母親長大成人。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鄉試丙午科舉人。其後27年間,連續9次參加進士考落榜。崇禎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應試,崇禎帝複查考試卷時,對他的論斷和憂國憂民之心十分讚賞,遂親自批准他為第一名狀元,封為翰林院修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理順
  • 國籍:中國
  • 職業:明末殉國官員
  • 性別:男
簡介,生平事故,去世後,

簡介

劉出生1個月喪父,隨母親長大成人。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鄉試丙午科舉人。其後27年間,連續9次參加進士考落榜,貧病交困,仍礪志苦學,不作偽詐,不隨流俗,因此被鄉鄰譏之為迂闊,不通世故。杞縣何寨豪富何登雲見劉志向不凡,勉勵他堅持學習,並資助他讀書及生活費用29年。崇禎七年(1634)甲戌科,他第十次赴京應試,文中所論皆治國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卻不解其意,將其列入下等(第二百七十三名)。崇禎帝複查考試卷時,對他的論斷和憂國憂民之心十分讚賞,遂親自批准他為第一名狀元,封為翰林院修撰,負責《起居注》,管理六曹奏章,纂修《明會要》時,劉已52歲,獲此殊榮,眾人紛紛恭賀。劉決心勤奮供職,報答崇禎帝的知遇之恩,他歷任南京司業、右諭德、經筵講官,為皇帝講述儒家安民治國之道,所言多被採納。劉兼任東宮講官時,皇帝又加封他侍讀、侍講之職,對他十分器重。

生平事故

劉理順曾師事睢州袁可立,後來恩師袁可立病故,劉理順不辭勞苦回睢州(今睢縣)致祭,督理“袁尚書大石坊”敕建工程數月不輟,同僚們刮目相看,後來劉理順的一系列直言進諫之舉,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其先師袁可立影子的。袁可立子袁樞餉軍寧遠,劉理順賦詩《送袁環中督寧遠餉》進行送別,足可見劉理順雖身在朝廷,卻心繫邊關的壯志情懷。
倪元璐、黃道周、劉理順俱為名臣袁可立門生,死事最為悲壯,天下公認忠烈。
兵部尚書楊嗣昌之父病故,按當時禮俗,楊應停職守喪,但楊眷戀名利,出任督師征剿李自成起義軍。劉彈劾他“奪情非禮”,又說他“如戰不勝,則進退失據”。楊因此懷恨在心。唆使劉之上司將劉罷官。後來皇帝思念劉之忠勤,再次起用他主講經筵,兼知制誥。他秉筆直書,在其撰著中,對忠良之臣大加頌揚,滿朝文武都以能得到他的讚譽為榮,以“此鼎元劉公之筆”相詡。按明制,任修撰9年即應提升職務,而劉因不肯賄賂權貴,延至10年才升任左春坊左中允。時李自成在中原屢敗官軍,諸將帥爭相賄賂上司,掩飾敗績,逃避罪責,劉對此憂心忡忡。李自成圍汴,劉陳述防禦之策,被當權者斥為庸論,不予採納。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攻陷京師,劉與妻妾家僕12人投繯俱死。義軍制將軍李岩系劉的同鄉,至劉宅欲加保護,見劉等已死,遂令軍士守護,禁止搶掠,嘆息而去。

去世後

劉死後,南明王朝賜諡號文正,追封為詹事;清順治四年(1647)家人迎其棺尺歸杞;順治十年(1653)清王朝追賜諡號文烈,遣使臣來杞安葬、致祭,祀於杞縣鄉賢祠、忠義孝悌祠;康熙二十五年(1686)為其建專祠於縣城大西關官道北側,賜祭田70畝,永免賦役;後又祀於五狀元祠,位列第五。著有《文集》十二卷,由其長子孫劉菖石刊行。
(史臣文筆范元鋒的貢獻) 劉理順與雲南的關係,在<劍川詩選>中,有劉狀元
《挽段恭節》一詩:抗節力續成仁譜,砥柱狂瀾非小補。
劍叢格格灑忠魂,穿透桐梁山上土。
君不見: 張巡許遠保睢陽,孤城百戰困江防。
氣吐逆煙齒盡裂,仆妾甘完介土觴。
又不見: 杲卿倡義起常山,晝夜環甲鬚眉斑。
眥目踞地數逆賊,我身刀鋸如等閒。
人生如此浩然氣,古今南北各無二。
祠中應藏先世笏,之望蠻彝肅然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