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圖

瀟湘圖

《瀟湘圖》是五代南唐董源創作的設色絹本山水畫,該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瀟湘圖》中表現的是南方山水,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山巒多用披麻皴,並以墨點渲染山巒之上的植被,平遠的構圖方式和近景中大片水域的結合,讓畫面有很強的空間感,更呈現出江南山水的迷濛。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其間,賦色鮮明,趣味橫生,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

《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也是中國山水畫史上代表性作品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瀟湘圖
  • 作者:董源
  • 創作年代:五代·南唐
  • 規格:縱50厘米,橫141.4厘米
  • 畫作類型:設色畫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材質:絹本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技法,構圖,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瀟湘圖瀟湘圖
《瀟湘圖》為設色絹本,縱50厘米,橫141.4厘米,畫卷以江南的平緩山巒為題材,取平遠之景,江上有一輕舟飄來,江邊的迎候者紛紛向前。中景坡腳畫有大片密林,掩映著兒家農舍;坡腳至江水間有數人拉網捕魚,生機盎然。全卷由點線交織而成,墨點由濃化淡,以淡點代染,在晴嵐問造就出一片片淡薄的煙雲,潮濕溫潤的江南氣候油然而出。點景人物用白粉和青、紅諸色,凸出絹面,明朗而和諧。
瀟湘圖
畫作無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圖後視為至寶,並根據《宣和畫譜》中的記載,定名為董源《瀟湘圖》。
袁樞自跋曰:“崇禎十五年十一月,得於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崇禎十六年,王鐸滸墅關袁樞寓所見到此畫甚為感慨,並將這一好事跋於卷端。 王覺斯跋云:“袁君收藏如此至寶,葵邱城墮家失,有此數幀不宜郁宜快也。”清姚際恆《好古堂家藏書畫記》對此也有清晰記載:“蓋以袁獲此歸旋,遭流寇之亂,此卷無恙。思翁(董其昌)歿後,為中州袁伯應所得。伯應名樞,乃思翁年侄(董其昌與袁可立為同年)。崇禎十五年榷滸墅,購諸其家,亦私記於後。”
上有董其昌跋三、袁樞跋一,王鐸跋一。有“袁樞私印”(重一)、“袁樞之印”(重一)、“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明“袁樞鑑賞”書畫之章、“袁樞印信”、“伯應”等印記。

創作背景

在遠古神話中,由於湘水神話(湘君、湘夫人本是一對配偶神,後演變為舜帝的兩位妃子——湘君、湘夫人)、黃帝游於洞庭之野、舜死蒼梧之野典故以及歷代官員流放南方而產生的流官文化,而使“瀟湘意象”逐漸演化為一種具有聖王意向、懷才不遇、謫官遠適、高潔清遠等觀念的一種文化母本,其中隱含的仙學思想、正統觀念、政治避難思想、隱逸思想獲得了後世的廣泛共鳴,成為一種共同的記憶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由於蒼梧之地為舜的葬地,舜帝終於蒼梧,於是乎三湘大地直至江南一帶,成為往古聖賢的垂化之地,後世在某種意義上首先將“瀟湘”作為政治理想和終極信仰的最終託付,這是“瀟湘”繪畫題材得以確立的最為根本的倫理內涵和精神內涵。正因為如此,瀟湘是歷代文人歌詠圖畫的主題。人們將原本為遠古的湘水之神與歷史人物聯接起來, “洞庭” “瀟湘”帶有了可堪被後世理解的最初的人文意義。一旦南方政權建立,瀟湘圖像所蘊含的正朔觀念、正統思想就開始占據主流。六朝時代如此,五代南唐出現的這一題材均是如此。五代時期南唐在江南立國,才出現董源《瀟湘圖》創作的社會背景,如果沒有南唐在江南的立國,正朔、正統觀念在金陵的確立,也就很難有董源《瀟湘圖》的出現。

藝術鑑賞

主題

《瀟湘圖》這幅水墨山水畫給人的感受是平和、恬淡、寧靜,具有南派山水畫的典型特點。圖中山巒連綿,樹木豐盛,江河開闊,洲渚交橫。南方山水多雨、潮濕、煙雨迷茫的特徵被生動地表現出來。畫面里的平緩坡岸與蔥鬱山巒。

技法

《瀟湘圖》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畫面中以水墨間雜淡色,山巒多運用點子皴法,幾乎不見線條,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了山石的起伏凹凸。
畫家在作水墨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煙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
主要用“披麻皴”和“點子皴”來表現,這是董源的創造。其用色以墨為主,略摻有花青,水分較多,顯得濕潤而縹緲。圖中的人物則用勾線染色來表現,精細而工整。

構圖

《瀟湘圖》以平遠取勢構圖。描摹出江南山水的秀潤空靈與淡遠清深。根據圖中人物的活動,畫面可分為左右兩部分。右半部主要描繪遊船的活動,水面上,一隻小船正緩緩向汀岸靠攏。船中一個貌似高官的朱衣人端坐於傘蓋之下,身邊另有陪侍和舟子數人。岸上一行五人似在迎迓小船,稍遠處幾個女子正遙遙觀望。左半部所表現的是網捕景象,坡岸上幾個漁人正撒網捕魚,另有幾個已下到水裡,似在水下安網。在這兩組人物之外,水面上還有幾隻小艇,錯落點綴於清波之間,自在往還。畫卷下端,沙洲葦渚歷歷可見。而上端的坡岸後,茂林重疊,屋舍隱約可見。其後山勢連綿,層巒疊嶂,蔚然深秀。
瀟湘圖

名家點評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昔人乃有以畫為假山水,而以山水為真畫者,何顛倒見也。董源畫世如星風,此卷尤奇古荒率。”
明代畫家、收藏家張醜:北苑新圖師造化,深融豪邁數瀟湘。堂堂後進還居上,壓倒荊關稱墨皇。

後世影響

從《瀟湘圖》看,董源的創新發展是多方面的。山的表現除取江南清潤幽深的峰巒樹石外,還採用了獨特的皴法。安岐《墨緣匯觀》說:“世傳董源畫多作麻皮皴,惟此二卷俱用點子皴法。”山勢自卷首而起,花青運墨勾皴,漸至層巒疊嶂,愈深愈遠。為了表現透視深度,山巒上的小土丘自近至遠,由大漸小,由疏漸密,墨點也有疏密濃淡的變化,斑斑駁駁,顯出密密雜雜的遠樹勢態。在用墨彩渲染時又在山凹得當處留出了雲靄霧氣,造成迷漾淡遠之感。
近處的林木用同樣的點子來畫,但點子形勢所賦予的形象卻變全樹為茂葉。這裡的林木排列,遠近高下參差有致,林中隱約露出漁村茅舍,透著一股爛漫消閒的生活氣息。這正是作者嚮往和體會的意趣。畫卷左下角畫有一帶蘆荻,用筆纖巧,墨色沉著,葦稈搖曳,葉梢顫動,使人平添了一絲可居可游的眷戀之情。

歷史傳承

明末繼董其昌之後遞入袁樞(袁可立子)收藏。崇禎十五年壬午(1642年),袁樞的家鄉河南睢州城先後遭受李自成的兵火和河決水災,袁可立尚書府第藏書樓內書畫藏書毀於一旦,僅此數幀捲軸往返千里為袁樞輾轉至江蘇滸墅鈔關寓所隨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災,得以流傳至今。
瀟湘圖瀟湘圖
入清後經卞永譽安岐收藏,其後入藏於內府,溥儀出宮時帶到長春,抗日戰爭後流散於民間。
1952年經張大千自香港捐賣給中國政府。
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撥故宮博物院收藏。

重要展覽

2008年5月,《瀟湘圖》在故宮武英殿書畫館進行的“故宮藏曆代書畫展”中展出。
2011年4月2日至6月14日,《瀟湘圖》在故宮武英殿展出。

作者簡介

董源(?—962年),五代時南唐畫家,源,一作元,字叔達,鐘陵(今江西進賢)人,南唐中主時任北苑使。《宣和畫譜》中記載董源作品甚多,但傳世寥寥。傳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綠”兩類,今僅見“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帶山水景色,幽曠平和,得山水之神氣,意趣天真,品格高古,開創江南畫派特有風格。後世巨然繼承董源衣缽,與之並稱“董巨”。其藏品經明代董其昌、袁樞收藏者多。
董源存世真跡極少,國內僅有三件,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袁樞是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歷來為藏家所推重。董其昌卒後,一生最喜愛的“四源堂”四幅名畫多歸袁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