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復辟

袁世凱復辟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憲帝制
  • 外文名:Hong Xian monarchy
  • 時間:1915年12月12日
  • 始創者袁世凱
簡介,改行帝制,君主立憲,具體過程,武昌起義爆發後,讓位於袁氏,孫中山再次讓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結局,

簡介

改行帝制

1915年春,袁世凱在英、日帝國主義支持下,積極準備改行帝制。8月由總統府美國顧問出面發表文章宣稱共和憲政不符合中國國情,鼓吹君主制。之後由袁世凱的黨羽作請願團要求改變國體,10月組成袁記國民代表大會,投票表決國體。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 ,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改民國五年(1916)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洪憲帝制洪憲帝制
袁世凱自鎮壓二次革命後,實行總統獨裁制,大權獨攬。1915年8月,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F.J.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認為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適合於君主制楊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聯了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嚴復,聯合發起成立籌安會,公開進行復辟帝制活動。但袁世凱故作姿態,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時宜”。於是梁士詒等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製造“民意”,並與籌安會爭功。

君主立憲

1915年10月6日,參政院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國民代表一律“贊成”君主立憲,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大會總代表,上書推戴袁世凱中華帝國皇帝。袁接受帝位後,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登極)。袁帝制自為的行徑,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布獨立,護國戰爭爆發。

具體過程

1912年,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迫使資產階級革命派讓出政權,竊據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武昌起義爆發後

帝國主義和國內大地主、大資產階級一致認為,只有重新起用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才能挽救他們在中國的垂危統治。一時間形成了一股“非袁莫屬”、“非袁則亡”的反動輿論。
袁世凱袁世凱
在帝國主義的壓力下,面對革命黨人的起義一籌莫展的清王朝,被迫於宣統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911年10月14日)任命在河南彰德“養疴”的袁世凱湖廣總督,前往湖北剿殺革命。擅長玩弄反革命兩面派手法的袁世凱則要利用革命的聲勢迫使清王朝讓出全部實權;又以一打一拉的手段,誘使革命派妥協,最後取消南北兩個政權對峙的局面,由他建立統一的全國政權。他利用清廷被迫再次敦請其“出山”之機提出:翌年即開國會、組織責任內閣、寬容參與此次事變諸人、解除黨禁、授予指揮水陸各軍及關於軍隊編制的全權及十分充足的軍費等六條要求,實際就是要清政府交出軍政實權並用以討好、迷惑革命派。
在革命迅速發展的形勢下,載灃被迫再次讓步,於九月初六任命袁世凱為欽差大臣,授予指揮水陸各軍的全權;初九,宣布解散皇族內閣,解除黨禁,命資政院立即起草憲法;十一日,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組織責任內閣。這時南方各省相繼起義;北方陝西、山西宣告獨立,第六鎮統制吳祿貞暗與山西都督閻錫山會晤,組織“燕晉聯軍”以攻北京,並下令扣留經石家莊南運之軍火,上書清廷主張停戰。
鑒於這種形勢,取得實權的袁世凱即於九月初九從彰德南下,進駐湖北孝感,命馮國璋攻陷漢口;九月十四日,他又派人在石家莊刺殺了吳祿貞。接著,他在回北京組織內閣的同時,通過英國駐漢口總領事向黎元洪正式提出“和議”問題。十月初八,按照袁世凱的命令,清軍攻陷漢陽,但並未渡江,只是在龜山上架起大炮向武昌進行轟擊;同時,袁又通過英國駐漢口領事再次向革命黨人提出停戰和談的建議。
袁世凱的武力威脅下,在漢口召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會議同意和談,並決議只要袁世凱反正,就公舉他為臨時大總統。十月二十八日,南方獨立各省代表伍廷芳與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在上海正式開始議和談判。雙方爭論的焦點表面上是實行民主共和還是君主立憲的問題,實際上則是選舉袁世凱為民國臨時總統的問題。
同會議上的談判相配合,帝國主義以及立憲派、舊官僚,甚至相當一部分革命派,一致起來壓迫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者向袁世凱讓權。

讓位於袁氏

在內外壓力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1912年1月15日明確表示:“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即讓位於袁氏。袁世凱在得到南方的確切保證後,便掉轉頭來逼迫清帝退位。一些皇族親貴組織宗社黨,企圖作垂死掙扎,但已無能為力。2月11日,袁世凱以清帝溥儀退位電告南京臨時政府,並宣布贊成民主共和的政見,表示“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在清帝退位詔書中,袁又擅自添入“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等語,暗示他的政權系由清室遞嬗而來。對此,孫中山雖予駁斥,但仍在2月13日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推薦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選舉黎元洪再任副總統。
為了維護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孫中山在辭職咨文中特提出三個附帶條件:一、臨時政府地點設於南京,各省代表議定,不能更改;二、候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國務員乃行解職;三、《臨時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布之一切法律章程,非經參議院改訂,仍繼續有效。這三項條件中的第一、二兩項是企圖把袁世凱調離他經營多年、實力雄厚的北京;第三項則是企圖用資產階級的憲法來約束袁世凱。為促袁南下,18日孫中山電告袁世凱:決定派教育總長蔡元培為迎袁專使,偕同魏宸組(1885-?)、宋教仁汪精衛等歡迎員前往北京迎袁來寧就職。27日,迎袁專使抵京。
袁世凱是絕不會離開他經營多年、有著雄厚基礎的北方前往革命派力量較強的南方的。為欺騙世人,他特命開正陽門迎接專使。與蔡等見面後,立即應允赴寧就職,並計畫先至武昌,再沿江東下至南京。暗地裡卻指使爪牙盜用民間團體的名義或通電、或致函、或登門直接向迎袁專使無理取鬧,舉出種種“理由”,“僉以袁君不能離京為言”。2月29日,駐北京的曹錕所屬第三鎮北洋軍奉命譁變,其士兵在東城和前門一帶縱火焚燒;當夜北京市民數千家慘遭焚劫;變兵們甚至持械闖入迎袁專使的住所進行威嚇。3月1日變兵又繼起大掠西城。接著通州高碑店長辛店黃村三家店保定、天津等地也相繼發生兵變,洗劫居民店鋪。這時,袁世凱又函請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設法維持北京之秩序”。3月3日,各國軍隊700多人列隊出現北京街頭;隨後各國又分別從哈爾濱、山海關旅順、天津、青島、香港等地增調軍隊入京,總數達3000人。段祺瑞等乘機再次發表通電:“臨時政府必應設於北京,大總統受任必暫難離京一步,統一政府必須旦夕組成。”黎元洪也危言聳聽地通電各省:“舍南京不至亂,舍北京必至亡。”在此形勢下,3月1日、2日,迎袁專使蔡元培等分别致電孫中山和南京臨時參議院,表示“速建統一政府,為今日最重要問題,余盡可遷就,以定大局”,主張“改變臨時政府地點”。

孫中山再次讓步

在一片“遷就”聲中,孫中山只好再次讓步。1912年3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決議統一政府組織辦法六條:一、由參議院電告袁世凱允其在北京受職;二、袁接電後即電參議院宣誓;三、參議院隨後即復電承認受職,並通告全國;四、袁受職後即將擬派國務總理及國務各員電達參議院征請同意;五、國務總理及國務各員確定後,即在南京接收臨時政府;六、孫中山於交卸後始行解職。7日,孫中山將上述辦法電達袁世凱。8日,袁世凱將其就職誓詞電致南京參議院,宣稱:“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之精神,滌盪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第二天,參議院復電袁世凱,同意袁之誓詞,“認大總統為受職”。10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就任臨時大總統。
13日,經臨時參議院同意,袁任命唐紹儀為國務總理。25日,唐抵南京組織內閣。30日,袁任命各部總長:外交:陸征祥(1871-1949),內務:趙秉鈞,財政:熊希齡,陸軍:段祺瑞,海軍:劉冠雄(1858-?),司法:王寵惠,教育:蔡元培,農林:宋教仁,工商:陳其美,交通:唐紹儀(兼)。外交、軍事、內務、財政大權均掌握在袁世凱的親信手裡,革命黨人雖也占有幾個席位,但均屬擺設性的。1912年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其他一些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也“相率下野”。黃興以南京留守的名義,暫在南京主持留守府。5日,臨時參議院議決臨時政府遷往北京。
這樣,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妥協退讓,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袁世凱終於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在中國重新建立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專政。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二屆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自鎮壓二次革命後,即迫使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後又解散國會。1914年﹐袁世凱召開約法會議,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大權獨攬。隨即廢除國務院,改設政事堂,並設參政院代行立法權
1915年8月﹐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一文,認為中國人知識程度太低﹐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只適合於君主制。楊度在袁的示意下串聯了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嚴復,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為名,於8月14日聯合發起成立籌安會﹐公開進行復辟帝制活動。籌安會一面到各地鼓動,一面電請各省將軍﹑巡按使派代表進京“討論國體”﹐旋宣布“一致主張君主立憲”。與此同時﹐北洋系軍政要人﹑地方大吏段芝貴袁乃寬梁士詒朱啟鈐周自齊倪嗣沖王占元龍濟光等紛紛活動﹐擁護袁世凱稱帝。但袁世凱故作姿態,表示改行帝制“不合時宜”。於是,梁士詒等組織“全國請願聯合會”,製造“民意”,並與籌安會爭功。
1915年10月6日,參政院以“尊重民意”為詞,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各省遂匆促選舉國民代表,舉行“國體投票”﹐一律“贊成”君主立憲,並推定參政院為國民大會總代表。隨後,參政院以總代表名義,上書推戴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袁接受帝位後,隨即封官晉爵,改總統府為新華宮,並發行一種以他的頭像和龍作圖案的紀念金幣和銀幣,準備於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登極)。

結局

帝制自為的行徑,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反帝制運動在深入發展。12月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雲南宣布獨立,討伐袁世凱背叛共和護國戰爭爆發。袁世凱放棄洪憲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但仍然想當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並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行動。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同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偽令
1915年11月11日,(政府公報第1262號)
鄭汝成追封一等彰威侯;
1915年11月15日,(政府公報第1266號)
鄭大為著承襲彰威侯;
1915年12月12日,
袁世凱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廢民國年號,1916年起為“洪憲”元年。
1915年12月15日,策令:(政府公報第1296號)
黎元洪著冊封武義親王
1915年12月18日,申令:(政府公報第1299號)
凡我舊侶耆碩 故人,均勿稱臣。
(舊侶為黎元洪、奕劻載灃世續那桐錫良周馥);
(耆碩為王闓運馬相伯);
(故人為徐世昌趙爾巽李經羲張謇);
1915年12月19日,申令:(政府公報第1300號)
前以武義親王黎元洪,毋許固辭;
1915年12月20日,申令:(政府公報第1301號)
以徐世昌 趙爾巽 李經羲 張 謇為嵩山四友
1915年12月21日,策令:(政府公報第1302號)
特封龍濟光張勛馮國璋薑桂題段芝貴倪嗣沖為一等公;
特封湯薌銘李純朱瑞陸榮廷趙倜陳宧、唐繼堯、閻錫山、王占元為一等侯;
楊善德為一等伯;
特封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為一等子;
特封何宗蓮張懷芝潘矩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為一等男;
特封李兆珍王祖同為二等男;
1915年12月22日,策令:(政府公報第1303號)
趙秉鈞追封一等忠襄公;
徐寶山追封一等昭勇伯;
1915年12月23日,策令:(政府公報第1304號)
特封劉冠雄為二等公;
林葆懌饒懷文為一等男;
特封雷震春為一等伯;
特封陳光遠米振標張文生馬繼增張敬堯為一等子;
特封倪毓棻張作霖蕭良臣為二等子;
王廷楨楊飛霞江朝宗、徐邦傑、李進才呂公望馬龍標吳炳湘為一等男;
特封吳俊升王懷慶、吳慶桐、馮德麟王純良李耀漢、馬春發、胡令宣、莫榮新譚浩明周駿
特封石振聲何豐林臧致平吳鴻昌王懋賞、唐國謨、方更生、張仁奎陳德修、殷恭先、周金城、
裴其勛朱福全隆世儲、方有田、陳樹藩、陸裕光、楊以德為三等男;
特予王賓、周文炳齊燮元、夏文榮、吳新田、榮道一、張聯升張建功、劉躍龍、丁效蘭、劉啟垣、
蕭安國、盧金山徐廷榮、汪學謙、馬廉溥、蔡成勛范國璋、楊春普、劉洵、聶憲藩、董崇仁、劉銳恆、
商德全范書田馬麒陸洪濤、管雲臣、田應詔陶忠洵王正雅望雲亭、伍祥楨、馬良王麒
吳長植、田友望、高鳳城徐世揚唐天喜、徐占鳳、李奎元成慎、柴德貴、劉鎮華田作霖劉金標
殷貴、吳起恆、鶴春、袁德亮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特予李煥章、禇恩榮、朱廷燦、吳佩孚、徐鴻賓、鄭士琦王汝勤張九卿、由猶龍、車震、關忠和、
田憲章、蕭廣傳趙俊卿、范樂田、李鴻舉李得勝劉富有、申振林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5年12月26日,策令:(政府公報第1306號)
徐光志著承襲昭勇伯;
1916年01月01日,(政府公報洪憲第1號)
孔令貽著仍襲封衍聖公並加郡王銜;
1916年01月28日,(政府公報洪憲第24號)
龍濟光著加郡王銜;
特封李嘉品一等男;
1916年02月15日,(政府公報洪憲第41號)
特予伊昌阿、賽音吉雅、圖卿蓋勒、補音伊達木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特予烏勒吉、武凌阿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特予布勒特烏勒吉布、和伯蔭貢楚克、扎布巴圖德立格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6年02月21日,(政府公報洪憲第47號)
特封熊祥生二等男;
特封李炳之吳佩孚三等男;
特予王承斌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6年03月02日,(政府公報洪憲第57號)
特予張福來、王直、陳能芳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6年03月07日,(政府公報洪憲第62號)
特封馮玉祥三等男;
特予趙錫齡一等輕車都尉世職;
特予孟振元三等輕車都尉世職;
1916年03月23日,下令恢復民國年號。
徐世昌,字卜五,天津人[1855-1939] 1915.1.1授
中卿加上卿銜
李經羲,字仲軒,安徽合肥人[1857-1925] 1915.1.1授
梁敦彥,字崧生,廣東佛山人[1857-1924] 1915.1.1授
趙爾巽,字漢珊,遼寧鐵嶺人[1844-1927] 1915.1.1授
陸征祥,字子欣,上海人 [1871-1949] 1915.10.28授
周自齊,字子廙,山東單縣人[1871-1923] 1916.1.4授
楊士琦,字杏城,安徽泗縣人[1862-1918] 1915.1.1授
錢能訓,字乾丞,浙江嘉善人[1870-1924] 1915.1.1授
孫寶琦,字慕韓,浙江杭州人[1867-1931] 1915.1.1授
朱啟鈐,字桂辛,貴州紫江人[1971-1964] 1915.1.1授
周自齊,字子廙,山東單縣人[1871-1923] 1915.1.1授
張謇,字季直,江蘇南通人[1853-1926] 1915.1.1授
梁士怡,字翼天,廣東佛山人[1869-1932] 1915.1.1授
貢桑諾爾布,字樂亭,內蒙古卓索圖盟喇沁右旗人[1865-1930]1915.1.1授
周樹模,字考甑,湖北天門人[1860-1925] 1915.1.1授
汪大燮,字伯唐,浙江杭州人[1859-1929] 1915.1.1授
朱家寶,字經田,雲南華寧人[1860-1923] 1915.1.9授
齊耀琳,字震岩,吉林伊通人[1863- ] 1915.1.9授
張鳴岐,字堅白,山東無棣人[1875-1945] 1915.1.9授
田文烈,字煥亭,湖北武漢人[1861-1924] 1915.1.12授
陸征祥,字子欣,上海人 [1871-1949] 1915.1.27授
聯芳,字春卿漢軍鑲白旗人[1852-1927]1915.1.27授
寶熙,字瑞臣,滿州正藍旗人[1871- ]1915.1.27授
郭曾炘,字春榆,福建閩侯人[1859- ] 1915.1.27授
熊希齡,字秉三,湖南鳳凰人[1970-1937] 1915.1.27授
李盛鐸,字椒微,江西德化人[1859-1937] 1915.1.27授
張鎮芳,字馨庵,河南項城人[1864-1933] 1915.1.27授
宋小濂,字友梅,吉林吉林人[1863-1926] 1915.1.27授
姚錫光,字石泉,江蘇鎮江人[1865- ] 1915.1.27授
周學熙,字緝之,安徽東至人[1866-1947] 1915.1.27授
李家駒,字柳溪,漢軍正黃旗人[1871-1938]1915.1.27授
嚴修,字范孫,浙江慈谿人[1860-1929] 1915.1.27授
胡惟德,字周吾,浙江湖州人[1863-1933] 1915.2.23授
沈雲沛,字雨辰,江蘇東海人[1854-1918] 1915.3.26授
紹英, 1915.4.20授
畢桂芳,字植忱,北京人[1865- ] 1915.6.29授
阮忠樞,字斗瞻,安徽合肥人[1867-1917] 1915.7.18授
陳璧,字玉蒼,福建閩侯人[1852-1928] 1915.12.28授
少卿加中卿銜
章宗祥,字仲和,浙江湖州人[1879-1962] 1915.1.1授
湯化龍,字濟武,湖北蘄水人[1874-1918] 1915.1.1授
張元奇,字貞午,福建閩侯人[1865- ] 1915.1.9授
許世英,字俊人,安徽東至人[1872-1964] 1915.1.9授
張廣建,字勛伯,安徽合肥人[1864-1938] 1915.1.9授
梁啓超,字卓如,廣東新會人[1873-1929] 1915.1.27授
趙惟熙,字芝珊,江西南豐人[ -1917] 1915.1.27授
曹汝霖,字潤田,上海人 [1877-1966] 1915.1.27授
少卿
董康,字授經,江蘇常州人[1867-1942] 1915.1.1授
莊蘊寬,字思緘,江蘇常州人[1866-1932] 1915.1.1授
蔡儒楷,字志賡,江西南昌人[1867- ] 1915.1.9授
金永,字道堅,浙江杭州人[ - ] 1915.1.9授
韓國鈞,字紫石,江蘇泰州人[1857-1942] 1915.1.9授
戚揚,字升淮,浙江紹興人[1861- ] 1915.1.9授
屈映光,字文六,浙江臨海人[1883-1973] 1915.1.9授
段書雲,字少蒼,安徽蕭縣人[1860- ] 1915.1.9授
劉心源,字幼丹,湖北嘉魚人[ -1915] 1915.1.9授
呂調元,字權予,安徽太湖人[1869-1932] 1915.1.9授
楊增新,字鼎臣,雲南蒙自人[1864-1928] 1915.1.9授
陳廷傑,字幼孳,重慶人[1878- ] 1915.1.9授
李國筠,字斐君,安徽合肥人[1880- ] 1915.1.9授
任可澄,字志清,貴州安順人[1877-1945] 1915.1.9授
龍建章,字伯揚,廣東廣州人[1872- ] 1915.1.9授
孟憲彝,字秉初,河北永清人[1866-1924] 1915.1.9授
樊増祥,字嘉父,湖北恩施人[1846-1931] 1915.1.27授
劉若曾,字仲魯,河北鹽山人[1862-1929] 1915.1.27授
李國傑,字偉侯,安徽合肥人[1881-1939] 1915.1.27授
施愚,字鶴雛,重慶人[1875-1930] 1915.1.27授
楊度,字晢子,湖南湘潭人[1874-1931] 1915.1.27授
孫毓筠,字少侯,安徽壽縣人[1872-1924] 1915.1.27授
陳鈺,字震之,山西繁峙人[1860-1919] 1915.1.27授
吳廷燮,字向之,江蘇南京人[1865-1947] 1915.1.27授
榮勛,字竹農,滿洲正白旗人[ -1915]1915.1.27授
沈銘昌,字冕士,浙江紹興人[1872-1928] 1915.1.27授
張弧,字岱杉,浙江杭州人[1875-1937] 1915.1.27授
張壽齡,字筱松,江蘇常州人[1870- ] 1915.1.27授
李開銑,字隱塵,湖北黃岡人[1875- ] 1915.1.27授
施肇基,字植之,浙江杭州人[1877-1958] 1915.2.23授
顏惠慶,字駿人,上海人 [1877-1950] 1915.2.23授
劉鏡人,字士熙,上海人[1866- ] 1915.2.23授
夏偕復,字棣三,浙江杭州人[1875- ] 1915.2.23授
陸宗輿,字潤生,浙江海寧人[1876-1941] 1915.2.23授
劉式訓,字箏笙,上海人[1868- ] 1915.2.23授
沈瑞麟,字硯裔,浙江湖州人[1874- ] 1915.2.23授
汪榮寶,字兗甫,江蘇蘇州人[1878-1933] 1915.2.23授
高而謙,字子益,福建長樂人[1863-1918] 1915.2.23授
凌福彭,字潤台,廣東廣州人[1857- ] 1915.3.10授
趙椿年,字劍秋,江蘇常州人[1869-1942] 1915.3.26授
徐世光,字友梅,天津人[1857-1929] 1915.4.26授
陳籙;字任先,福建閩侯人[1877-1939] 1915.6.29授
張鳳台,字鳴岐,河南安陽人[1857-1925] 1915.6.29授
王祖同,字小庭,河南鹿邑人[1861-1919] 1915.6.29授
龔心湛,字仙洲,安徽合肥人[1871-1943] 1915.7.8 授
王式通,字書衡,山西汾陽人[1864-1930] 1915.7.18授
鄭沅, 1915.7.18授
張星炳, 1915.7.18授
李兆珍,字星治,福建長樂人[1844- ] 1915.8.21授
張一麐,字仲仁,江蘇蘇州人[1867-1943] 1915.10.10授
沈金鑒,字叔詹,浙江湖州人[1875-1926] 1915.10.10授
王廣圻,字劼孚,上海人[1877- ] 1915.10.20授
黃開文, 1915.11.21授
徐恩元,字容光,浙江湖州人[1886-1925] 1915.12.19授
言敦源,字仲遠,江蘇常熟人[1869-1932] 1915.12.21授
張國淦,字乾若,湖北赤壁人[1876-1959] 1916.5.22授
金邦平,字伯平,安徽黟縣人[1881- ] 1916.5.22授
追贈上卿
趙秉鈞,字智庵,河南臨汝人[1864-1914] 1915.1.30追贈
追贈中卿
宋教仁,字遁初,湖南桃源人[1882-1913] 1915.1.30追贈
沈秉堃,字幼嵐,湖南善化人[1862-1913] 1915.1.30追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