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肇基

施肇基

施肇基(英語:Alfred Sao-ke Sze),字植之,1877年4月10日生於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民國時期外交官,震澤施氏元代已居震澤,震澤是祖居地。1958年1月3日病逝於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市。施肇基是康奈爾大學第一位中國留學生,也是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回國後,歷任郵傳部、哈爾濱關道吉林省外務部各職。施肇基是中國第一任駐美國大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肇基
  • 外文名:Alfred Sao-ke Sze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
  • 出生日期:1877年4月10日
  • 逝世日期:1958年1月3日
  • 職業:外交家
  • 畢業院校康奈爾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駐美國第一任大使
簡介,人物生平,青年時赴美留學,老練處理伊藤博文案,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九一八”後的國聯外交,第一任駐美大使,作品,影視形象,

簡介

施肇基(1877—1958年),字植之,江蘇蘇州吳江人。早年就讀上海聖約翰書院。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赴美國,任駐美使館翻譯生。後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獲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
施肇基先求學於南京,後於1888年轉入上海聖約翰書院學習。1893年,隨同中國駐美國公使楊儒赴美,任翻譯生,入華盛頓市立中心中學學習。1897年,伍廷芳楊儒為駐美公使,施升任隨員,旋辭職入康奈爾大學學習。 1899年,楊儒出任駐俄羅斯公使,將施調來聖彼得堡,並委其以參贊身份隨同赴荷蘭海牙出席國際和平會議。其後,施返美繼續學業。
施肇基施肇基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獲康奈爾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回國,任湖廣總督張之洞洋務文案兼鄂省留美學生監督。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隨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任一等參贊。翌年(1906年)任郵傳部右參議兼京漢鐵路局總辦,後又任京奉鐵路局總辦。1908年,奉命到沙俄鐵路公司談判,使霍爾瓦特同意撤消俄羅斯在哈爾濱的水利會,收回松花江航行管理權。11月21日,代表中國政府接收了水利會。同時主持制定《水利會暫行章程》。
1908年11月,會同東三省蒙務局督辦朱啟鈐,妥善解決烏泰借款案,由清政府代替蒙古王爺烏泰向沙俄還款,粉碎了沙俄企圖霸占東蒙的陰謀。1910年(宣統二年)署吉林洋務,任外務部左、右丞,擔任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等國公使,但未及赴任,清廷已垮台。1912年(民國元年),入唐紹儀內閣,任中華民國唐紹儀內閣交通總長、財政總長,不久因病辭職。次年(1913年)任大總統府禮官。
1914年至1921年(民國3年至10年)任駐英全權公使,並與外交總長陸征祥顧維鈞(駐美)、王正廷(廣州政府代表)、魏宸組(駐比)等人組成中國代表團出席1919年巴黎和會,為中國五位全權代表之一。會後,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出賣山東的和約上籤字。1921年至1929年(民國10年至18年)任駐美全權公使,曾出席華盛頓會議。其中於1923年(民國12年)一度回國任張紹曾內閣外長。1924年(民國13年)任出席日內瓦國際禁菸會議全權代表。 1929年(民國18年)再任駐英公使。次年(1930年)出席國際聯盟會議,任中國全權代表兼國聯理事會全權代表。1933年(民國22年)再任駐美公使,翌年(1934年)使館升格,出任大使。1937年(民國26年)辭職回國。不久抗日戰爭爆發,隱居上海。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國際救濟會宣傳組主任兼上海防疫協會董事長。1941年(民國30年)赴美,任中國物資供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45年(民國34年)出席舊金山會議任高等顧問。1948年(民國37年)至1950年任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顧問委員會委員。1954年,因腦溢血逐漸淡出外交舞台。1958年1月3日病逝於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華盛頓市。

人物生平

青年時赴美留學

施肇基,字植之,1877年4月生於江蘇蘇州吳江。震澤施氏元代已居震澤,震澤是祖居地。1886年,施肇基進入南京江寧府同文館學習英 文,次年轉入上海美國聖公會主辦的聖約翰書院。1893年,16歲的施肇基隨清政府派駐美國、西班牙、秘魯三國公使楊儒前往美國,充任翻譯生,同時在華盛頓市立中學學習。後辭職進入康奈爾大學,先後獲得文學士和碩士學位。他不僅是康奈 爾大學第一位中國留學生,也是第一位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的中國學生。他求學的動力正如他自己所說:“中國積弱,受人欺凌,願以所學,為國家收回權利,雪恥圖強。”
1902年,施肇基學成歸國,充任湖廣總督衙門洋務文案兼鄂省留美學生監督。1905年,陪同端方、戴鴻慈等五大臣赴各國考察憲政。因能力出眾,回國後,被保薦為道員。那時,施肇基已與唐紹儀侄女成婚,與袁世凱北洋集團關係密切。
施肇基早年照施肇基早年照

老練處理伊藤博文案

1908年,受徐世昌唐紹儀舉薦,清政府委任施肇基為吉林西北路兵備道兼濱江關監督,以後又任吉林交涉使。 在施肇基26個月的任職期內,最值得一提的是斷然處理“伊藤博文遇刺案”。
1909年10月,策劃中日甲午戰爭和吞併朝鮮半島計畫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前來我國東北視察。26日上午9時 ,伊藤博文乘坐的專車抵達哈爾濱。在檢閱俄國儀仗隊時,朝鮮志士安重根突然衝出連放數槍,擊中伊藤博文(後不治身亡) 。事發後,施肇基以少有的冷靜和果敢處置此事:“余派人到傅家甸電報局,傳令今日電報只許收存,不許發放。同時電告外務部:在此案調查清楚全案報部之前,請勿發表任何檔案。若有人問及此事,政府千萬不可有‘保護不周’之道歉語句,貽日 人以口實。”其後他獲得安重根口供,“余查此口供非常確實,乃撰一報告電達外務部,並代撰英文通訊一篇備外務部交《北京日報》英文版發表。該通訊在北京刊出之後,余始解傅家甸電報局‘扣電’之禁令,其所積壓之各國通訊電稿,乃紛紛發出。 ”施肇基手法十分老練,既維護了國家尊嚴,又杜絕了日本節外生枝,使中國免除了可能的外交糾紛。
1910年施肇基奉調回京,晉升為外務部右丞,進入清政府外務部核心領導層。1910年年末,哈爾濱鼠疫流行 ,很快蔓延東三省甚至關內。鼠疫流行後,俄日以防疫為由,圖謀東北主權,各國外交使團更是頻頻施加壓力。危難關頭,施肇基挺身而出,建議外務部籌辦“萬國治疫會議”,任命他為“防疫大臣”,並力薦南洋華僑伍連德出任會長。施肇基一方面 爭取朝廷的支持和批准,一方面積極周旋於各國之間。尤為重要的是,施肇基從朝廷那裡獲準中國歷史上首次允許大規模焚燒屍體的聖旨,為及時控制疫情創造了條件。施肇基與伍連德上下配合,在四個月內力挽狂瀾,成功消滅鼠疫,創造了世界防疫 史上的奇蹟。1911年8月清政府破格晉升施肇基為左丞。10月,外放為出使美、墨、秘、古四國大臣。後因武昌起義爆發,沒有成行。

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

1914年6月,施肇基被袁世凱政府派往英國出任駐英公使。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中國組成了 以外交總長陸征祥為團長的代表團,出席和會。施肇基是五名代表之一。在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了取消列強在華特權、取 消“二十一條”、收回山東權益等要求,但由於英法美等列強操縱會議,中國成為列強利益爭奪的犧牲品。那時,中國代表團 內部,也因矛盾和分歧,一度渙散。老資格的施肇基位次被排後,態度曾一度消極。在山東問題交涉一籌莫展時,他主張與英國接洽,但是未被重視和接受。
顧維鈞、施肇基、王寵惠(左至右)顧維鈞、施肇基、王寵惠(左至右)
4月30日,中國山東問題交涉失敗,列強決定接受日本繼承德國山東權益的要求,並寫入對德和約。隨後,中國爆發“五四”愛國運動。在內外壓力下,代表團內部在是否簽字問題上,分成兩派,施肇基力主拒簽和約。5月28日中國代表 團最後一次會議後,施肇基陪同梁啓超前往英國訪問,沒有參與代表團後期的活動。雖然留下了遺憾,但他仍然是中國拒簽對 德和約的功臣之一。
1921年2月,施肇基轉任駐美公使。同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國為解決巴黎和會遺留的遠東問題,召開 了華盛頓會議。北京政府委派施肇基為首席代表,顧維鈞王寵惠為全權代表。
那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政潮洶湧,內閣更替頻繁。法國代表就曾非常傲慢地盤問施肇基:“貴國代表團能否代表全國?”施肇基義正辭嚴地回答:“能夠代表各國承認的合法政府。”11月16日,施肇基代表中國在會議上提出了要求各國 “尊重中國領土主權之完整”、“各國如不預先通知中國,不得締結關係中國之條約”、“在中國之特別權利等,皆須公表, 否則概認為無效”、“行政自由上所受限制須立即廢除”等十大原則要求,表達了中國政府的願望。在此基礎上,各國政府簽署了九國公約
九國首席代表,左二為施肇基九國首席代表,左二為施肇基
隨後,施肇基與顧維鈞先後向大會提交了關稅自主、山東問題、廢止“二十一條”、撤銷領事裁判權、交還租借地、 取消各國勢力範圍、撤退外國軍警、撤廢無線電台、尊重中國戰時中立等12項提案。1922年1月27日,中日達成了《 中日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約》。2月4日,施肇基代表中國政府在條約上籤字。
雖然華盛頓會議上施肇基等收回的權益有限,但畢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次成功行動,北京政府大為讚賞。1923 年1月施肇基被任命為外交總長,但任命未獲參議院通過。隨後,施肇基與美國談判庚子賠款返還事宜。1924年作為中國全權代表出席海牙國際禁菸會議。1926年,施肇基被顏惠慶內閣任命為外交總長,但他沒有回國就職。

“九一八”後的國聯外交

1928年11月,施肇基被南京國民政府委任為駐英公使。1930年兼任中國國聯全權代表兼國聯理事會中國全 權代表。1931年9月18日,瀋陽日軍挑起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次日,南京國民政府急電在日內瓦的施肇基, “要求國聯主持公道”。9月21日,施肇基正式向國聯提出申訴,請求國聯出面干涉。那時的蔣介石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 ,幻想國聯主持公道,因此,一再訓令施肇基在國聯積極活動。22日,國聯做出決議,不分侵略者與被侵略者,採取各打五 十大板的立場,向雙方政府同時發出了緊急警告:避免擴大事態,尋求撤軍辦法。9月30日,在施肇基要求下,國聯再次做出“停止衝突、雙方撤兵”的決議。但是,日本不但不執行國聯的決議,反而再次擴大軍事行動。11月25日,施肇基根據南京政府的訓令,請國聯“劃錦州為中立區”。12月4日,施肇基又接到外交部緊急訓令,要其立即在國聯大會上聲明:“ ‘錦州中立案’不能接受,如日軍進攻錦州我國將不得不採取自衛辦法。”政府政策前後矛盾,導致施肇基焦頭爛額,備受煎熬。
南京政府不抵抗日本侵略、單純依靠國聯的做法,早已引起國人的不滿和憤怒。各政黨團體、海外僑胞紛紛抨擊,學生一次次到南京外交部請願抗議。而施肇基在巴黎也被中國留學生攻擊受傷,身心十分疲憊。12月5日,他向南京政府電辭國聯代表職務。1932年1月,南京政府派顏惠慶接替施肇基出任國聯代表和理事會代表職位。

第一任駐美大使

離開國聯這個火山口,施肇基又於1932年4月辭去駐英公使之職。南京政府隨即將他派往美國,出任代理駐美公 使。1933年,施肇基被正式任命為駐美公使。1935年6月,中美使館升格為大使級,施肇基成為中國第一任駐美大使 。
施肇基與孩子們施肇基與孩子們
那時的中美交涉事務甚多,不過政府經常派遣特使赴美活動,已不再單純依靠駐外使節進行。1936年8月,59 歲的施肇基以年老體衰為由辭去駐美大使職務,回國定居上海。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施肇基不甘人後,出任國際救濟會宣傳 組主任,同時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擔任上海市防疫協會董事長。1941年夏,施肇基前往美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政府委任施肇基出任中國物資供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美國為中國爭取抗戰物資。戰後施肇基曾擔任中國出席聯合國舊金山會議代表團高等顧問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顧問委員會委員職務。1958年1月,施肇基在美國逝世,享年81歲。

作品

著有《施肇基回憶錄》。

影視形象

電視劇《東方戰場》李子雄 飾演 施肇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