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館

艾灸館

艾灸在健康和美容正成為人們保健消費的兩大熱點,因此以艾灸技術為主營項目,以達到治病保健的效果的養生館悄然興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灸館
  • 外文名:Moxibustion pavilion
  • 主營項目:艾灸技術
  • 目的:治病保健
艾灸簡介,艾灸穴位病理,艾灸館服務項目,灸療作用,作用機制,艾灸養生,

艾灸簡介

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主要是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來燻烤人體的穴位,從而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艾灸艾灸

艾灸穴位病理

艾灸是一種神奇的療法,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 中國 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祛寒止痛、補虛固脫、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能夠廣泛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此外,艾灸對以下的常見病也均有療效:
感冒:風池大椎風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氣管:肺腧,定喘,合谷
國家標準經絡穴位掛圖國家標準經絡穴位掛圖
慢性支氣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淵,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風門,列缺,大椎,足三里,豐隆
支氣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氣管擴張:孔最尺澤,膻中
肺結核:肺俞,太淵,三陰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內關期門陰陵泉俠溪,膻中
膈肌痙攣:中脘,足三里,內關,巨闕
急性胃腸炎:天樞,中脘,氣海上巨虛
腹痛:氣海,中脘,內庭,脾腧,足三里,天樞
胃下垂:百會,足三里,中脘,梁門關元
胃痙攣:天樞,中脘,梁丘,幽門
消化性潰瘍:中脘,梁門,足三里,胃樞
腸梗阻:足三里,天樞,支溝下巨虛
便秘:足三里,天樞,大橫,大腸腧,支溝
失眠:三陰交,內關,足三里,百會
貧血:足三里,關元
高血壓:足三里,絕谷曲池血海
心絞痛:心俞至陽厥陰俞,膻中,少海,內關
無脈症:心俞,內關,太淵,厥陰俞
糖尿病:關元,太溪
脫肛:長強,百會,足三里
膽囊炎:陽陵泉,期門,日月,膽腧,太沖,足臨泣
肝硬化:期門,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陰交
遺尿:關元,足三里
尿瀦留:三陰交,中極,膀胱腧
前列腺炎:陰陵泉,三陰交,氣海,中極,會陰腰陽關
前列腺增生(肥大):關元,曲谷,腎腧,命門
陽痿:中極,關元,腎腧,命門
男性不育:氣海,關元,三陰交,命門,足三里
遺精:中極,腎腧,三陰交,關元,志室
上熱下寒:關元、神闕、 足三里、 血海、 曲池、太溪,每天灸一兩個,或者選兩個長期堅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熱:大椎
角膜炎:絲竹空,印堂,風池,太陽

艾灸館服務項目

一般情況下,如果艾灸館的設施配置齊全,那么都可以進行以下的艾灸法項目:
1.艾炷著膚灸法:壓灸 無瘢痕灸 瘢痕灸
2. 艾炷隔物灸法 :隔姜灸 隔碗灸 隔紙灸 隔礬灸 隔醋灸 隔粉灸 隔蒜灸 隔蔥灸 隔鹽灸 隔樹皮灸 隔韭菜灸 隔川椒灸 隔豉餅灸 隔巴豆灸 隔附子灸 隔藥餅灸 隔麵餅灸 隔藥末灸 隔泥餅灸 隔蟾蜍皮灸 隔甘遂餅灸 隔雞蛋殼灸 隔竹圈鹽灸 隔商陸餅灸 隔蓖麻仁灸 隔香附餅灸 隔木香餅灸
溫針灸溫針灸
4. 艾條隔物懸灸法 :隔布灸 隔藥紗灸 隔膏藥灸 隔藥液灸 隔藥糊灸
5.艾條壓灸法 :指灸 襯墊灸 灸筆灸 雷火針灸 太乙針灸 運動按灸
6.鋪灸法:大灸 敷灸 長蛇灸 艾熨灸 日光灸
7. 艾灸器灸法:溫盒灸 溫筒灸 溫管灸 溫架灸 溫罐灸 熏器灸 溫籃灸 核桃殼灸 多功能艾灸器灸
8. 溫針灸及其他灸法: 溫針灸 騎竹馬灸 隔姜溫針灸 麝艾溫針灸 電熱艾針灸 隔橘皮溫針灸

灸療作用

作用機制

灸法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已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然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是一個未解的迷。我們認為灸療作用機制與以下5個方面有關。
(一)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操作艾灸操作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局部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 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引起大腦皮質抑制性物質的擴散,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的吸收。
(二)經絡調節作用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現代研究表明經絡腧穴具有三大特點:
1.經絡腧穴對藥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樣艾灸方法選擇一定的腧穴與一般的體表點,其作用是明顯不同的。
2.經絡腧穴對藥物作用的放大性經絡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體表循行路線,而是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調控系統。在穴位上施灸時,影響其多層次的生理功能,在這種循環感應過程中,它們之間產生相互激發、相互協同、作用疊加的結果,導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應。
3.經絡腧穴對藥物的儲存性腧穴具有儲存藥物的作用,藥物的理化作用較長時間停留在腧穴或釋放到全身,產生整體調節作用,使疾病得以治癒。
(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四)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
灸療的用藥情況,雖比不得內治法豐富,但從各種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針灸在臨床套用的情況看也可窺灸療辨證論治之一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灸療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了艾,灸療學就不存在了。
(五)綜合作用
灸療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藥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絡腧穴(特定選穴)、藥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繫的,並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藥物,必然增加了藥物的功效,芳香藥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艾灸養生

艾灸具有奇特的養生保健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黃帝內經 》“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 日本人須藤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 ,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歷代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介紹幾種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見效快,操作方便,相對無藥物傷害之憂,讀者不妨一試。
1、艾灸技法的歷史悠長
艾灸艾灸
上古之人便知以火之溫熱煨患處可令痛減,這便是灸法的早期雛形。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艾灸技法已非常盛行。《孟子·離婁篇》中記載:“今之欲王音,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黃帝內經·靈樞》則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可見,艾灸技法很早就受到我國人民的重視。明代李時珍在其所著《本草綱目》中對艾灸作用更是予以了高度肯定,稱其“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疴之人為康壽。其功亦大矣”。
2、艾灸能夠祛邪
艾灸調理時,其產生的熱量可使體表局部溫度達到130℃,而皮內溫度也可達56℃左右。這種溫熱刺激直接或間接作用於人體經穴,可以達到溫經散寒、行氣活血、昇陽舉陷、回陽固脫之效;還可以熱引熱,從而起到拔毒泄熱的作用。可以用於改善各種虛寒證氣滯血瘀、氣虛下陷、元陽虛衰、熱毒壅盛證候。
3、艾灸可以強身健體
艾灸能夠令氣血和順,令人體機能得以恢復,在日常防病保養方面有顯著效果。如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氣常盛,五臟六腑之氣血得以充養,使人形體康健;灸關元、氣海可助藏精蓄血,使人陽氣足,精血充,邪氣難犯,達到養生保健之功。此外,艾草燃燒時散發出的淡淡香氣具有良好的緩急止痛作用。可快速緩解胃腸痙攣疼痛、女性痛經等症狀。
除此之外,艾灸還有相當多的養生保健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