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

中脘,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上紀、太倉、胃脘。屬任脈。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布有第七肋間神經的前皮支和腹壁上動、靜脈。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脹,泄瀉,痢疾,疳疾,黃疸,水腫。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5-30分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脘
  • 別名:上紀、太倉、胃脘
  • 隸屬經絡:任脈
  • 功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 操作:直刺1-1.5寸
  • 出處:《針灸甲乙經》
  •  主治:胃痛,嘔吐,呃逆,反胃等
  • 特殊主治: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 主要配伍:配足三里治療胃痛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附註,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中指中部,又有中央的含義,脘同管。穴屬胃募,位居心蔽骨與臍連線的正中,內部適當胃的中部,主治胃疾,因名中脘。

功能作用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解剖

中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第八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主治

胃痛,腹痛,腹脹,嘔逆,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脅下堅痛;喘息不止,失眠,髒躁,癲癇,屍厥。胃炎,胃潰瘍,胃擴張,子宮脫垂,蕁麻疹,食物中毒。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胃炎、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食物中毒、癲癇、精神病、神經衰弱等。

配伍

臨床配足三里,健脾和胃,治療胃痛;配天樞,健脾化濕,治療腹瀉、痢疾;配內關,理氣和胃,治療嘔吐、反胃;配梁門、內關,理氣解郁,治療吞酸;配至陽、膽俞,化濕利膽,治療黃疸;配期門、上巨虛,疏肝解郁,治療喘息;配百會、氣海,昇陽益氣和胃,治療氣虛;配陰都治療呃逆。

功效

本穴為胃之募,腑之會,又系手太陰、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所,故可用治一切腑病(胃、膽、胰腺、大小腸),尤以胃的疾患為先,有疏利中焦氣機、補中氣、疏理中氣之效。

附註

任脈、手太陽與少陽、足陽明之會。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心痛有塞,難以俯仰,心病沖胃,死不如人”,“腹脹不通,寒中傷飽,食慾不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