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

兒科

兒科是全面研究小兒時期身心發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綜合醫學科學。凡涉及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健康與衛生問題都屬於兒科範圍。其醫治的對象處於生長發育期。

兒科學的任務是不斷探索兒科醫學理論,在實踐的基礎降低發病率、死亡率,增強兒童和青少年體質,提高兒童青少年保健和疾病防治水平。

世界各國的兒科範圍年齡各有不同,自嬰兒期至青少年期為兒科範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兒科
  • 學科門類:二級學科
  • 學科研究範圍:心理健康成長和疾病的防治等
  • 系統劃分呼吸消化循環神經
發展歷史,系統劃分,學科範圍,年齡分期,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及青少年期,特點,解剖學,生理生化,病理,免疫,診斷,治療,預防,兒科,

發展歷史

黃帝內經》對兒科疾病已有記述,在《史記》中扁鵲在秦國醫小兒病是中國最早的小兒醫。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醫方中也發現當時已有嬰兒索痙、嬰兒病癇等記載。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已按病症分類記述小兒疾病。唐朝開始在太醫署內設少小科與內、外、五官科並列。
19世紀後期,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療服務日益向專科化方面發展。為了同這一趨勢保持同步,醫學院校中的課程設定也開始分化。在美國,兒科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開始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

系統劃分

兒童主要以系統劃分呼吸、消化、循環、神經、血液、腎臟、內分泌、遺傳代謝、免疫及新生兒醫學等。此外還有傳染病和急救醫學等,雖然在分類上與內科相似,但是其研究內容及內在規律與成人差別頗大,不能混淆或替代。

學科範圍

兒科學屬臨床醫學的學科,研究對象是自胎兒至青春期的兒童。它是一門研究小兒-青少年生長發育規律、提高小兒-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質量的醫學科學。
1、學科研究範圍:
兒科學研究從胎兒到青春期兒童有關促進生理及心理健康成長和疾病的防治。目前有兒童保健、呼吸、心血管、血液、腎臟、神經、內分泌與代謝、免疫感染與消化、急救以及小兒外科等專業。每個專業學科又和基礎醫學某些學科有密切聯繫,如生理、生化、病理、遺傳以及分子生物學等。
2、課程設定:
基礎理論課:生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醫學遺傳學,醫學統計學,臨床流行病學,電子計算機套用以及與研究課題有關的基礎醫學課程。
專業課。
兒科學主要相關學科:牙科學、婦科學

年齡分期

胎兒期

臨床上將胎兒期劃分為3個階段:①妊娠早期,此期為12周,受精卵從輸卵管移行到宮腔著床,細胞不斷分裂增長,迅速完成各系統組織器官的形成。此期各組織器官處於形成階段,若受到感染、放射線、化學物質或遺傳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可引起先天畸形甚至胎兒夭折。②妊娠中期,自13周至28周(16周),此期胎兒體格生長,各器官迅速發育,功能日趨成熟。至28周時,胎兒肺泡發育基本(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完善,已具有氣體交換功能,在此胎齡以後出生者存活希望較大。③妊娠後期,自29周至40周(12周)。此期胎兒體重迅速增加,娩出後大多能夠存活。做好婚前、孕前體檢,普及孕前諮詢,定期監測胎兒生長發育,避免接觸有害物質和濫用藥物,預防感染,保持良好心情是孕婦和胎兒的保健工作的重要內容。

新生兒期

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至生後28天,此期包含在嬰兒期中。
新生兒期不僅發病率高,死亡率也高,約占嬰兒死亡率的1/3~1/2,尤以新生兒早期為高。此期包括了妊娠後期、分娩過程和新生兒早期3個階段,是小兒經歷巨大變化、生命受到威脅重要時期。圍生期死亡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衛生水平、婦產科和新生兒科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評價婦幼衛生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切實做好圍生期保健工作,通過兒科和婦產科工作者協作,控制影響圍生期死亡率的因素,提高圍生期保健水平,有利於降低圍生期死亡率。

嬰兒期

自胎兒娩出臍帶結紮至1周歲,其中包括新生兒期。
此期為生長發育最迅速的時期,每日需要的總熱量和蛋白質相對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發生消化和營養紊亂,發生佝僂病、貧血、營養不良、腹瀉等疾病。嬰兒期體內來自母體的免疫抗體逐漸消失,而自身免疫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對疾病的抵抗力較低,易患傳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此期保健重點在提倡母乳餵養、指導合理營養和及時添加輔食、實施計畫免疫和預防感染。
良好生活習慣和心理衛生的培養可從此期開始。

幼兒期

自滿1周歲至3周歲。體格生長速度減慢,智慧型發育加速。
開始會走,活動範圍增大,由於缺乏對危險事物的識別能力和自身保護能力,要注意預防發生意外傷害和中毒,預防傳染病,保證營養和輔食的添加,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和使用餐具的能力。

學齡前期

自滿3周歲至6~7歲。此時期體格發育進一步減慢,但智慧型發育增快、理解力逐漸加強,好奇、好模仿,可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和感情。可進入幼稚園,學習簡單文字、圖畫及歌謠。此時期可塑性很強,應重視思想品德教育,培養他們愛勞動、愛衛生、愛集體、懂禮貌等優良的品質。應開始重視眼和口腔衛生。仍應防範發生傳染病、意外事故和中毒等。

學齡期及青少年期

學齡期:6-12歲
青少年期:13-18歲
此期除生殖器官外各器官外形均已與成人接近,智慧型發育更加成熟,可接受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

特點

解剖學

小兒在成長過程中,其外觀如身長、體重、身體各部比例等,均有很大變化。各個器官的生長與變化均有一定規律且因年齡而異。

生理生化

小兒生理生化正常值均隨年齡增長而有變化。年齡越小,代謝越旺盛,所需的能量和水分越多,各器官功能相對欠成熟。

病理

不同年齡的兒童對同一種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應和病理過程。

免疫

小兒皮膚黏膜的屏障功能以及細胞免疫、體液免疫功能均較成人低下,易患感染性疾病。新生兒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的IgG,生後6個月以內有一定免疫作用,但六個月後逐漸消失,其自主合成IgG能力一般要到6~7歲才能達到成人水平。嬰兒期分泌型IgM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從母體獲得,所以新生兒易患革蘭陰性細菌感染。

診斷

小兒疾病臨床表現與成人差別大,其先天性、遺傳性、感染性疾病多見,診斷應注意年齡因素。

治療

小兒免疫力低下,調節和適應能力均差,短期內可有重大病情變化,且易發生各種併發症。

預防

重在圍生期保健、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的胎兒期或新生兒期篩查及早期干預、傳染性疾病的計畫免疫、以及某些成人病的兒童期預防。

兒科

亞專業:
新生兒科 小兒內科 小兒外科 小兒肛腸科 小兒骨科 小兒眼科 小兒耳鼻喉科 小兒口腔科 新生兒及小兒重症監護室
川崎病
腸梨形鞭毛蟲病
出血性休克和腦
大量羊水吸入
多種抽動綜合徵
兒童急性良性肌炎
兒童學習能力障礙
兒童口吃
兒童睡眠障礙
兒童遺糞症
兒童遺尿症
鵝口瘡
兒童精神分裂症
兒童期情緒障礙
過期產兒
何杰金病
巨細胞病毒感染症
結節性硬化
巨大兒
朗格漢斯細胞組
母乳性黃疸
母兒血型不合溶
腦性癱瘓綜合徵
尼曼-匹克氏病
奶癬
尿布疹
缺血缺氧性腦病
溶血尿毒綜合徵
弱智
手足口病
疝氣
吞氣症
胎兒宮內窘迫
糖原累積病
同型胱氨酸尿症
維生素A缺乏病
維生素A中毒症
維生素B6依賴綜
維生素C缺乏病
維生素D中毒症
維生素D缺乏性
小兒流行性感冒
新生兒肺炎
小兒腦癱
小兒驚厥
小兒高熱
新生兒缺氧缺血
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膽紅素腦病
新生兒窒息
小兒結核性腦膜炎
先天性風疹
先天性巨細胞包
小兒急性胰腺炎
小兒急性膽囊炎
小兒風濕熱
小兒高血壓
小兒過敏性紫瘢
小兒急性闌尾炎
小兒急性腎功能衰竭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
小兒結核病
小兒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
小兒慢性腎功能衰竭
小兒尿感
小兒缺鐵性貧血
小兒燒傷
小兒先天性巨結腸
小兒先天性巨結腸
小兒消化性潰瘍
小兒原發性腎病
小兒支原體肺炎
心內膜彈性纖維增生症
鋅缺乏病
新生兒低鈣血症
新生兒低血糖症
新生兒肝炎綜合徵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
新生兒呼吸暫停
新生兒顱內出血
新生兒膿皰病
新生兒嘔吐
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肺不張
小兒厭食症
新生兒皮下壞疽
小兒感冒
小兒多動症
小兒充血性心力衰竭
小兒哮喘
小兒麻痹症
新生兒淚囊炎
小兒急性喉炎
小兒肺炎
先天性膽道閉鎖
新生兒黃疸
小兒肥胖
小兒營養不良
小兒腎小管性酸
新生兒濕肺
新生兒驚厥
嬰兒猝死綜合徵
羊水與胎糞吸入
嬰兒骨皮質增生症
嬰幼兒腹瀉
嬰幼兒上頜骨骨髓炎
嬰幼兒外陰炎
嬰幼兒陰道炎
嬰兒玫瑰疹
幼年型類風濕病
嬰兒腸痙攣
兒童孤獨症
嬰兒手足搐搦症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足月小樣兒
組織細胞增殖症
早產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