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腸

糯米腸

糯米腸 (台灣話: chu̍t-bí-tn̂g,秫米腸) 是一種富有創意的米類加工品,將調味後的糯米塞入洗淨後的豬大腸,既成為攜帶方便的糯米腸,也稱為米腸,是台灣很普遍的一種小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糯米腸
  • 別稱:秫米腸(台灣話),米腸
  • 主要原料:半熟米,豬血,鹽,豬油,花椒,五香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
  • 主要食用功效:補虛、補血、健脾暖胃、止汗
食品簡介,分類,生產製作,食用指南,主要功效,飲食文化,

食品簡介

糯米腸(台灣話:秫米腸,chu̍t-bí-tn̂g。),或簡稱為米腸,是一種米類小吃,見於廣東潮汕地區、台灣、朝鮮半島等地,將調味後的糯米塞入洗淨後的豬大腸,成為攜帶方便的糯米腸,亦稱為米腸、大腸等。維吾爾族錫伯族人也喜歡糯米腸,但不一定用豬腸
在閩南或台灣地區,由於處理的過程,可能將米腸或香腸類食物的稱呼為灌腸。

分類

台式糯米腸
台灣南部多會加入花生,然後再予以蒸熟,便可食用。早期一條糯米腸長度約為15至20厘米,直徑則在3.5厘米至4.5厘米之間,售價約為新台幣20至40元,以秤重計。後來因1990年代曾有data-layout="right"一段不景氣時段,市面也出現了長度約10厘米,直徑約3厘米的小型糯米腸,為了降低成本,小型糯米腸裡面沒有加花生,南部售價為新台幣10元,北部售價約為新台幣15元。高雄地區主要使用語言為閩南語,對糯米腸仍以閩南語發音的“大腸”稱之。
糯米腸
早期都以蒸煮為主,之後再切為若干小片,沾甜辣醬、番茄醬或醬油膏等調味料食用。大腸包小腸流行後,糯米腸又被賦予新生命,扮演美式熱狗中麵包的角色,經過炭烤之後切半,夾入台式香腸。隨著台灣鹽酥雞攤位興起,糯米腸也經常油炸後再切片食用。
潮式糯米腸
潮汕的糯米腸會加入臘肉,先將豬大腸洗淨,並用鹽辟去屎味,然後臘肉粒、香菇粒、蝦米、蔥頭等爆香,再加上五香粉與糯米混和,釀入大腸內,用繩或線紮緊兩端。
烹調法有煮和蒸。煮是用煮豬肉的水把釀好的豬腸煮熟,切件上桌,淋上潮式甜醬油。蒸是把釀好的豬腸放入蒸籠,以中小火蒸35~40分鐘。
韓式糯米腸
韓語稱為순대,以大腸的最末端做表皮,比起小data-layout="hangright"腸來要厚。先將腸子在粗鹽水中反覆清洗去除腥味,把糯米煮熟後,放入豬血,再把調好味道的糯米和其他餡料如蘑菇、白菜、大蒜、大蔥、辣椒、冬粉、洋蔥等灌進豬腸中所做成,再切片。吃的時候沾特製的鹽或蝦醬
糯米腸

生產製作

糯米腸隸屬於廣義的香腸,不過內餡以糯米為主。生的長糯米經過浸泡後與絞肉、蝦米、紅蔥頭一起快炒,並加入醬油、米酒、鹽等調味,成為糯米內餡。之後再將糯米內餡灌入處理過的豬大腸中,即是所謂的糯米腸,然後再予以蒸熟,便可食用。一條糯米腸長度約為10至15公分,直徑則在3公分至4公分之間。

食用指南

糯米腸的吃法很多元。早期糯米腸都以蒸煮為主,之後再切為若干小片,沾甜辣醬蕃茄醬醬油膏等調味料食用。但隨著台灣鹽酥雞攤位興起,糯米腸也經常油炸後再切片食用。而data-layout="hangright"大腸包小腸流行後,糯米腸又被賦予新生命,扮演美式熱狗中麵包的角色,經過炭烤之後切半,夾入台式香腸
糯米腸

主要功效

糯米
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健脾data-layout="hangright"暖胃、止汗等作用。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食慾減少、泄瀉和氣虛引起的汗虛、氣短無力、妊娠腹墜脹等症。現代科學研究表明,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及澱粉等,為溫補強壯品。其中所含澱粉為支鏈澱粉,所以在腸胃中難以消化水解。
糯米腸
大腸
性味甘平。常用來“固大腸”,作為治療久瀉脫肛、便血、痔瘡的輔助品。

飲食文化

糯米腸起源於鹽源縣瀘沽湖畔,據說那裡世代居住的納日人在殺豬後會將半熟米、血、鹽、豬油、花椒、五香等混合物裝入豬的大腸或者小腸內,捲成圈後再煮熟,以此贈送家族親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