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三市

潮汕三市

潮汕三市是對廣東省潮汕地區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的合稱,簡稱汕潮揭,是地理區域、文化區域和經濟區域,從建制以來到1991年是一個市行政區域,潮汕三市地理相連、歷史相承、文化相同、經濟相關,是潮汕人發源和聚居地區。

潮汕三市秦漢三國同屬古揭陽縣,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期歷代名稱潮州府,當代原稱汕頭市,1991年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統稱潮汕地區

宋元時期潮州下轄的海陽、潮陽、揭陽潮汕民系3縣合稱潮州三陽,明清時期潮州府下轄的聚居潮汕人的海陽、潮陽揭陽澄海普寧惠來饒平豐順8縣合稱潮州八邑

潮汕三市位於粵東沿海,閩粵交界,西東與粵港澳大灣區海西經濟區兩大城市群銜接,北與梅州市接壤,南瀕南海。潮汕三市涵蓋10區4縣、1個縣級市普寧,總常住人口1000多萬,總面積10918平方公里,接近溫州市面積(11612平方公里)。

潮汕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獨特,國際化營商歷史底蘊豐厚 ,一直到改革開放前,汕頭仍是廣東僅次於廣州的第二大城市。是著名的僑鄉潮汕人跨海至他國始於宋元,海外潮籍僑胞2000萬,遍布五大洲40多個國家,自古經濟發達,商貿繁榮,文教昌盛,享有“嶺海名邦、南國邦郡、海濱鄒魯”的美譽。2017年潮汕三市實現GDP5577.19億元,2017年溫州市實現GDP5453.2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汕三市
  • 外文名:ChaoShanJie Three Cities
  • 主體包括: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
  • 三市面積:10918.5平方公里
  • 代稱:潮州三陽 潮州八邑 汕潮揭 
  • 方言潮州話
  • 三市關係:歷代屬潮州府,地理相連、歷史相承、文化相同
  • 三市人口:1400萬以上
  • 原行政區:1991年汕頭市
  • 地理位置:廣東東南沿海潮汕地區
  • 政府駐地:金平區/湘橋區/榕城區
  • 代表人物鄭信 吳南生 李嘉誠 饒宗頤 蔡翹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汕頭青澳灣,潮州湘子橋,揭陽瀑布
  • 高鐵:潮汕站
  • 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 高等學府:汕頭大學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 韓山師範學院
歷史沿革,名稱來由,建制沿革,地域辨析,行政區劃,潮州市概況,汕頭市概況,揭陽市概況,

歷史沿革

廣東省潮汕地區的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即潮汕三市汕潮揭,自古是一個市行政區域,秦漢三國名稱揭陽縣,歷代名稱潮州府,當代原稱汕頭市,1991年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

名稱來由

潮州”名稱起源於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年)以原義安郡地設定的潮州。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潮汕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歷代名稱潮州,港澳台和海外仍稱潮汕為潮州。
“潮汕”名稱起源自中國近代第一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1904 年的興建,廣為人知自1907年孫中山領導的潮汕黃岡起義,廣為使用是在1991年原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之後。
潮汕古稱別稱潮州,曾稱海陽(先秦)、揭陽(秦漢)、義安(晉代)、潮陽(唐代中期),又代稱為潮州三陽(宋元)、潮州八邑(明清)、潮汕三市(當代)。

建制沿革

潮汕地區歷代同屬潮州府,是粵東首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見諸史載已有3000餘年。
·上古
舊石器時代,潮汕已有人類居住繁衍。
新石器時代,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先秦
夏商屬海陽國(南甌國)境;商代屬南越地;西周屬揚越地;春秋戰國屬百越地。
·秦漢
秦漢三國屬南海郡揭陽縣,古揭陽縣境今潮汕三市陸豐梅州及福建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一帶。
·魏晉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古揭陽縣境設定義安郡,析海陽縣北部設定義招縣,義安郡統領海陽、潮陽、海寧、綏安、義招5縣,郡治海陽縣(今潮州),義安郡便是潮州(今潮汕)的前身。
·隋唐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原義安郡境設定潮州,潮州統領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6縣,州治海陽縣。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
唐承隋制,仍稱潮州,潮州統領海陽、潮陽、程鄉3縣。唐天寶元年(742)改稱潮陽郡,至唐乾元元年(758),復名潮州。中期曾隸福建爾後復隸廣東。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和潮州部分合置福建漳州
·宋元
宋代仍稱潮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海陽縣復置揭陽縣,潮州統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潮州下轄聚居潮汕人的海陽、潮陽、揭陽3縣合稱“潮州三陽”。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潮州為潮州路總管府,潮州路仍領4縣,仍轄“潮州三陽”。
·明清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統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縣邑擴容,“潮州三陽”析置了饒平(別稱饒陽)、惠來(別稱葵陽)、澄海(別稱蓮陽)、普寧(別稱洪陽)、大埔(別稱茶陽),程鄉縣析置了平遠鎮平2縣,崇幀六年(1633年)潮州府共轄11縣,潮州府下轄聚居潮汕人的8縣合稱潮州八邑,潮州府商民聯合經商于海內外各大商埠,並設立潮州會館,名號潮州八邑
清承明制,仍稱潮州府,仍領11縣。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潮州府下轄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3縣與興寧、長樂2縣另設立嘉應州,合稱“嘉應五屬”。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潮州府海陽縣、揭陽縣、大埔縣三縣地合置豐順縣後,潮州府共轄九縣: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大埔、豐順,大埔縣聚居客家人,故仍稱潮州八邑
清鹹豐八年(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定潮州為通商口岸,設在潮州府澄海縣鮀浦司沙汕頭。
·民國
民國初,廢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撫使,駐汕頭。
1914年設潮循道,隸屬廣東省,道治汕頭,曾一度改駐潮州城。
1921年,汕頭市政廳成立,與澄海縣分治。
1936年改為廣東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當代
新中國成立後,設潮汕專署、粵東行政公署,均駐潮州城。
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
1955年9月,粵東行署治所從潮州城遷往汕頭。
1956年改粵東政區設為汕頭地區專員公署,治駐汕頭市,汕頭地區管轄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豐順、南澳、海豐、陸豐、梅縣、興寧、五華、蕉嶺、平遠、鎮平18縣和汕頭市。
1968年成立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治駐汕頭市,汕頭地區轄潮安、潮陽、揭陽、揭西、澄海、普寧、饒平、惠來、南澳、陸豐、海豐11縣和汕頭市。
1981年10月汕頭市郊龍湖劃出22.6平方公里土地建立汕頭經濟特區
1983年改汕頭地區設為汕頭,同年9月海陸豐改屬惠陽地區(1988年1月海陸豐設今汕尾市),汕頭市管轄潮安、潮陽、揭陽、揭西、澄海、普寧、饒平、惠來、南澳9縣和汕頭市,轄境今汕頭、潮州、揭陽3市。
1991年經濟特區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同年12月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即潮汕三市,港澳台和海外仍稱潮汕為潮州。
註:根據當地政府官網整理

地域辨析

·潮汕三市潮州八邑
潮州八邑,也稱潮州八陽,是今潮汕三市和豐順縣,潮州八邑是指潮州府下轄的聚居潮汕人的海陽、揭陽、潮陽、澄海、普寧、惠來、饒平和豐順8縣。潮州府九縣邑,均是從宋元潮州三陽析置,均有〖陽〗之稱,有著名的海陽縣揭陽縣潮陽縣三陽,此外有饒平別稱饒陽、澄海別稱蓮陽、普寧別稱洪陽、惠來別稱葵陽、大埔別稱茶陽;豐順作為潮州府最晚建立的縣,故得名〖新陽〗。潮州八邑隸屬潮州府,地理相連、歷史相承、文化相同,故合稱潮州八邑,非僅指今潮州市,是今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和梅州的豐順縣。
·梅州市 嘉應州
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在清初之前隸屬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原潮州府下轄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3縣與惠州府下轄的興寧縣、長樂縣另設立嘉應州,合稱“嘉應五屬”。宣統三年(1911年),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初年,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隸屬潮循道。1956年-1965年興梅7縣屬汕頭,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轄梅縣興寧大埔豐順五華平遠蕉嶺共7縣,後改為梅縣地區。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今梅州市
·汕尾市海陸豐
汕尾市的前身是隸屬惠州府的陸豐與海豐和2縣,合稱海陸豐,歷代屬惠州十屬,1958年-1983年屬汕頭,1988年海陸豐設定今汕尾市

行政區劃

潮州八邑是今潮汕三市和豐順縣,亦是今潮汕三市和豐順縣本地居民的來源地。
潮汕三市當代原來同屬汕頭地區,政區、市治在今汕頭市,1991年原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即潮汕三市,統稱潮汕地區
潮汕地區主體是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汕頭市下轄澄海(現分澄海、金平、龍湖3區)、潮陽(現分潮陽、潮南、濠江3區)2邑和南澳縣(原屬饒平邑),潮州市下轄饒平(南澳縣以外)和海陽(現分潮安、湘橋2區)2邑,揭陽市下轄揭陽(現分榕城、揭東、揭西2區1縣)、惠來、普寧3邑。豐順邑今屬梅州市。
潮汕三市政區
地級行政區
行政區劃數
縣級行政區
面積(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備註潮州八邑
汕頭市
6區1縣
109
金砂路
澄海
104
龍湖北路
345
文冠路
135
府前路
潮陽
668
文光街道
596
峽山街道
108
後宅鎮
南澳
潮州市
2區1縣
153
鳳新街道
潮安
1261
庵埠鎮
1732
黃岡鎮
饒平
揭陽市
2區2縣1市
182
新興街道
揭陽
684
曲溪街道
1279
河婆街道
1207
惠城鎮
惠來
1620
流沙北
普寧
總面積
10182
註:根據當地政府官網整理

潮州市概況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證實,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遠古時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創造了口頭文學——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屬閩族和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大部分從閩南的莆田遷入潮州。潮汕為閩越地,自秦漢 為了削弱閩越,將閩越拆分,潮州劃給南越,北宋地理全書 《輿地廣記》則記載潮州為閩地。明代官方典籍《永樂大典·風俗形勝》:“潮州府隸於廣,實閩越地,其語言嗜欲,與福建之下四府頗類, 廣、惠、梅、循操土音以與語,則大半不能譯,惟惠之海豐與潮為近,語音不殊,至潮、梅之間,其聲習俗又與梅陽之人等 。“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遣任囂趙佗,攻取陸梁地,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並派兵戍守五嶺南海郡揭陽等六縣。揭陽縣因揭陽嶺南面而得名。
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制南海郡揭陽縣,管轄現潮汕、興梅和閩南龍溪漳浦等地方。潮州屬南海郡揭陽縣地。
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在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置義安郡。這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郡這個名稱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義安郡屬循州之義安縣,是年,升立州,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義安縣為州治。 隋朝開皇十二年(592年),劃入福建。 “潮州”名稱的正式出現,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以後1400多年來,基本都是沿用這個名稱,然而這個名詞的使用卻有些波折。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武德五年(622年),在循州設立循州總管府統領循州、潮州、韶州三州之軍戎。
貞觀元年(627年),因山川形便,置十道用以監察,那時潮州屬嶺南道。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再次劃入福建,隸屬江南道福建觀察使。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州駐地為今福州,今泉州在唐朝久視年間(西元700年)才最後定設州,前面幾次裁撤)和潮州一小部分,設定了漳州。此時,潮州的疆域還包括如今的興寧地區,可以說,東到漳州,北到江西贛州(東、北界址大致與今廣東省與福建省、江西省界址相同),南到大海,西到循州(今惠州)。唐景雲二年,西元711年,再次劃入福建,潮州先後隸屬江南道福州都督府,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經略使。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唐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隸屬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直到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才由再度改稱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宋代仍稱潮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復置揭陽縣,潮州轄海陽、潮陽、揭陽3縣,是謂“三陽”。
潮州話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雲霄詔安、東山、漳浦、平和等縣市,也都有潮劇團,演出潮州戲,可見,兩地的歷史淵源,是連在一起的。由此可見,唐朝時候的潮州,原來是曾經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韓江的一個源頭,是在汀州的新羅縣(今龍巖市長汀縣),另一個源頭,是在循州的興寧縣(今紫金縣,興寧縣今屬梅州)。可以想像,韓愈那個時候的韓江,除了汀州段和循州段外,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裡流行的。
元朝的時候,潮州稱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稱潮州府。崇幀六年是潮州府轄縣最廣之年,轄海陽(今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
隋唐以後,隨著戰亂、戍邊、遠謫和民族大遷移,大批中原漢人南來,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經宋、明數代,人文漸盛,名賢輩出,潮郡被譽為“海濱鄒魯”。南宋末年,因逃避戰亂,十幾萬莆仙的莆田人移民到潮州,見潮汕莆田淵源和相關文章。莆田移民,從語言來看,潮州話與現今的莆仙方言有部分差異。原因在於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繼續受到福州省城話的影響,原先使用的方言-閩南話閩東方言影響,莆仙方言成為有閩南語底子的又帶有閩東色彩的混合兼過渡型的閩語。 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南澳島開始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軍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西元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1576年,始置南澳鎮。
太平路太平路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劃潮州府的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合惠州府興寧縣長樂縣,設立嘉應州,嘉應州治所駐程鄉縣。明清廣東潮州府有8個縣商民經商於國內外各商埠,兼設立潮州會館,名號“潮州八邑”,具有共同的族群認同感。到了清末民初,潮州的概念已經基本定型,海內外潮州人共有的潮州,也基本上定型在這個基礎上。這時潮州的轄縣共八個,分別為:潮安(海陽)縣、潮陽縣揭陽縣惠來縣普寧縣澄海縣饒平縣豐順縣,史稱“潮州八邑”,也是今海內外潮州民系、潮州人的界定標準。
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裡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線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 1904年梅州市梅縣區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裡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 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1904 年動工興建,至1906 年全線完工,同年11 月正式通車,潮汕鐵路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條由華僑投資興建的純商辦鐵路。自建成通車之日起,至1939 年被日軍破壞為止,潮汕鐵路共存在了33 年。1907年5月22日,由孫中山指派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州黃岡起義爆發,因寡不敵眾,力戰6日而敗;27日下午,起義軍宣布解散,總指揮陳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
《中法天津條約》增開瓊州(今海南)、潮州、台灣、淡水、登州、江寧(今南京)六口;[6]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到了1949年,潮州的疆域仍然比較大,它包括了今汕頭市揭陽市;從管轄上,也包括了梅州市的豐順縣和大埔縣。

汕頭市概況

汕頭市區地處韓江榕江練江的出海口,汕頭灣把市區分成南北兩片。北片的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唐末五代時期便有靈聚庵存在,宋代時砂尾(今金砂鄉)已形成聚落,溝南、魚洲亦已有居民,宋宣和三年(1211年)重置揭陽縣時屬其轄區;南片的濠江古為潮陽縣建制的招收都,宋時增設了砂浦都,此時招收、砂浦仍然屬潮陽縣管轄。[10]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御千戶所。明嘉靖年間潮州府新置澄海縣時:北片(今汕頭市區)脫離揭陽,屬澄海,因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南片(今濠江區)仍屬潮陽縣。清康熙年間潮州府建沙汕頭炮台。雍正年間簡稱汕頭。汕頭素有“百載商埠”之稱,1858年(鹹豐八年)4月,已經占領廣州的英法聯軍進逼大沽口,美國駐華公使夥同英、法、俄三國公使聯袂到達大沽外,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要求。美國公使列衛廉與清政府直隸總督譚廷襄開始談判,討論了美國所提出的草約。5月19日,因英法聯軍即將於次日發動進攻,美國應英國的要求,不動聲色地中止了正在進行中的談判。英法聯軍攻占大沽後,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等人與英、法談判。雖然清朝官員並不信任美使,但還是一再懇求美使與俄使居中調停。列衛廉以“調停人”的偽善面孔欺騙清政府。6月7日,美使列衛廉恢復了與清朝官員的會談,並同意就美方所提出的條約草案再度進行談判。6月18日,美國搶先英、法與清政府簽訂了《中美天津條約》。 其中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11]。 1858年恩格斯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中指出,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38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2]
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決定: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原潮州市(縣級)分置為湘橋區和潮安縣,汕頭市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1991年12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從原揭陽縣析出部分區域建揭東縣,後將縣城榕城鎮及周邊城鎮合併為榕城區建立地級揭陽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普寧、潮陽撤縣設市(縣級);詳情可參考《1991:潮汕分市紀事》
1994年4月,國家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汕頭市調整行政區劃,撤銷汕頭市昇平區、金園區,設立汕頭市金平區;撤銷汕頭市河浦區、達濠區,設立汕頭市濠江區;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撤銷縣級澄海市,設立汕頭市澄海區。
2011年5月1日,汕頭經濟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面積擴大近9倍[4]。
2012年12月24日,國務院批覆揭東撤縣設區,設揭東區。
2013年6月28日,國務院批覆潮安撤縣設區,設潮安區。
2013年3月,關於合併潮汕三市或升級為副省級“潮汕特區”的提案已提交全國兩會討論[5-6]。
2014年3月,國家發改委作了回函,表示將進一步深入調查研究其可行性

揭陽市概況

歷史沿革
揭陽是粵東古邑,歷史悠久,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 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秦始是平越後,於33年(公元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州地區、興梅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成和六年(公元331年)揭陽析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10年(公元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新中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1991年12月7日,國務院(國函[l991」84號文)批准揭陽撤縣建市(地級)。
揭陽市榕江和江流域歷史上是粵東地區經濟網站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通商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與東南亞各國通航,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明清時代,手工業、商貿業較發達;民國初期,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出現了簡單機械加工的小五金製品行業、服裝加工行業和棉紡織業;抗日戰爭後期至解放前夕,揭陽經濟處於癱瘓狀態;1949年10月19日,市區榕城獲得解放,從此揭陽各地開始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特別是建市以來,揭陽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均取得長足的進步。
揭陽地靈人傑,歷代賢達志士輩出。宋代高士吳復古、明朝尚書翁萬達、滿清狀元林德庸、直隸總督鄭大進等均系揭陽籍名臣重將。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決策會議在流沙召開,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驅到過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的大南山八年游擊戰爭,留下令人緬懷的史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