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浦區

河浦區

河浦區位於汕頭市南區,東鄰達濠區,西接潮陽市,南臨南海,北隔闕石海與市北區相望,海岸線長16.8公里。面積65.5平方公里,轄三河、玉新、濱海3個街道辦事處,20個居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浦區
  • 類別:區域
  • 地點:汕頭
  • 國家:中國
簡介,三河街道辦事處,河東社區,河南社區,河北社區,樓下社區,肚橋社區,玉新街道辦事處,玉石,崗背,浮山,下衙,渡頭仔,新寮,濱海街道辦事處,錢塘,華里,東隴,洋背,上店,上頭,羅厝圍,里前,

簡介

河浦區(Hépǔ Qū)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南岸,東臨南海。面積61.1平方公里。人口6.72萬人。因近海地帶俗稱浦,北臨濠江,故初稱濠浦。後因村西有河,濠與河方言諧音,改稱今名。1958年曾屬汕頭市郊。1961年設河浦公社,改屬潮陽縣。1983年改區,1986年設鎮。1994年改屬汕頭市,設河浦區。下設三河、玉新、濱海三個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駐玉新街道。屬半丘陵地帶。耕地1400公頃。主產水稻、甘薯、甘蔗、花生、大豆,兼種蔬菜、藥材。海岸線長16.8公里,沿岸種木麻黃防風林帶,海濱養殖膏蟹、對蝦、赤沙蚶等,尤以赤沙蚶著名。還有蚝、鹽等。淺海捕撈和淡水養殖尤盛。灰砂、花崗岩資源甚豐,銷汕頭市區等。改設區後,列為汕頭市新南區的建設範圍,城區建設已開始實施。

三河街道辦事處

(Sānhé Jiēdàobànshì?chù)
在汕頭市河浦區北部。範圍東起達濠區珠園街道辦事處,西至潮陽市棉城鎮;北至汕頭港主航道,南至玉新街道和海濱街道。面積29.1平方公里。人口2.83萬。原屬河浦鎮河東、河北、河南、華橋等管區,1994年改設街道辦事處,轄河東、河北、河南、樓下、肚橋等11個居(村)委會。辦事處駐崎溝。
河浦(Hépǔ) 古名濠浦。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岸,河浦區中部。屬河浦區三河街道辦事處,原是鎮人民政府駐地,現為區人民政府駐地。人口2.46萬。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建村。該村東北瀕濠江,以近水地帶為浦,稱濠浦;“濠”與“河”音近,改稱河浦村。北面環山,是一有山有水有平原的半丘陵自然村。聚落呈塊狀,分為河東、河南、河北三個聚落。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耕地面積573.3公頃,種植水稻、甘薯、甘蔗、花生、大豆。1957年於海邊種植木麻黃樹,築起防風林帶,變沙灘為良田,擴大了耕地面積。1970年後,又進行圍海造?,發展海水養殖,膏蟹、對蝦遠銷香港、日本等地;名產赤沙蚶,以味清、肉嫩、無鹹味聞名,暢銷潮汕、廣州及香港等地。有貝灰、塑膠、抽紗、薯粉加工等廠;盛建築業。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3所,幼稚園1所。村人陳星閣系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會員,生前任同盟會西貢分會主席。1900年任中國國民革命軍駐西貢籌餉局長,付巨資支援辛亥革命,1945年集資創辦河浦光裕學校(文史)。村西有簡易公路通磊口接324國道,有班車直達汕頭市區,磊海公路經過,村東南有簡易公路通汕頭市達濠區。村東有碼頭,有班輪直達汕頭市西堤。古蹟有“疊石書房”;寶峰山上的“寶峰岩”是遊覽地。

河東社區

位於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岸,河浦村落東面,屬濠江區河浦街道辦事處管轄。渭味?曇洌ü??208—1224年)建村,現在人口10826人,黨員136名,設為8黨小組,居委會工作人員29人,其中,黨支部委員7人,居委會委員7人,交叉任職後“兩委”成員9人。河浦大道從村的東邊經過,整個河東村落從南到北呈長方形,村落靠南部分與河南社區相連線,靠北部分與河北社區相連線。住宅多為混泥土結構平房,部分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
河東社區現有耕地面積1570畝,種植水稻、甘薯、甘蔗、花生、大豆。擁有山林面積為7530畝,主要種植荔枝、柑吉等。有鐵鳥坑水庫,蓄水量達88萬立方米。海水養殖場主要養殖蝦、蟹,水塘主要養殖牛蛙,家禽養殖場主要養殖鴨、雞。主要企業有汕頭市燁和液化氣有限公司、紅旗領加油站,石場數家等。居民收入還依靠家庭作坊等手工業。社區有文化活動中心,汕頭市文物保護點“宋代潮洲刺史陳憺墓”。目前有中學1所,國小1所,幼稚園2所。

河南社區

位於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岸,河浦村落南面,屬濠江區河浦街道辦事處。宋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建村,整個河南村落呈正方形,村落靠東部分與河東社區相連線,靠北部分與河北社區相連線。現社區總面積約為9平方公里,總人口10261人,戶數2250戶,黨支部有黨員136名,設為3黨小組,居委會工作人29人,其中,黨支部委員7人,居委會委員7人,交叉任職後“兩委”成員9人。河南社區居民住宅多為混泥土結構平房,部分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社區現有山林4948畝,耕地1582畝,其中水田1111畝,旱園825畝,人均耕地面積約為0.18畝。社區經濟收入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甘薯、甘蔗、花生、大豆等作物,約占社區總種植戶的95%以上;社區果林種植有400畝,主要種植荔枝、青梅、茶葉等;水產養殖440畝,其中海水養殖場主要養殖蝦、蟹,水塘主要養殖牛蛙,家禽養殖場主要養殖鴨、雞。社區還有水庫1宗即大腳蝦水庫,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
近年來,河南社區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在壯大農業這一支柱產業的同時,還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培訓轉移富餘勞動力、引導社區居民發展家庭作坊等工作,以壯大集體經濟,促進民眾增收。
在文化教育方面,社區有國小1所,社區居委址面前還建成一個面積約350平方米的文化悠閒活動廣場,可供社區民眾聚會聊天、下棋、運動等。目前,社區發展有序,治安穩定,居民安居樂業。

河北社區

位於濠江區西北側,屬濠江區河浦街道辦事處管轄。社區面積約 1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面積2000多畝,山地面積6000多畝,養殖池面積500多畝,社區總人口10027人,戶數1833戶,其中居民戶口206人,農業戶口9821人。河北社區劃分為6個管理小區,設有6個黨小組,黨支部現有黨員153人,社區居委會工作人32人,其中,黨支部委員7人,居委會委員5人,交叉任職後“兩委”成員9人。
社區集體經營項目有養殖基地蝦池出租,生活市場魚肉菜檔位出租,集體年純收入50多萬元。
社區各項基礎設施完善,主幹道全面實現水泥化,並安裝路燈60多盞,確保夜間照明;居民供水也已全面實現自來水進村到戶,以方便民眾日常生活。
社區內設有國小制學校、敬老院、幼稚園、生活市場、醫療站、治安隊、環衛組等。建設規劃有序,衛生環境清潔,治安秩序良好,社會穩定。
河北國小的是一所教育有方的國小,又受到到多人的讚頌。河北國小是濠江區一級重點國小。

樓下社區

位於河浦街道西北面,毗鄰河北社區,緊臨河浦大道,屬濠江區河浦街道辦事處管轄。元至正年間(1341—1369)建村,由於該村地處階梯形原山坡因此名為樓下村。樓下村歷史悠久,有傳統造船技術,擅長造四肚木船。
現社區總人口2225人,共430戶。社區黨支部有黨員33名,設為2個黨小組,居委會工作人14人,其中,黨支部委員2人,居委會委員5人,交叉任職後“兩委”成員5人。社區居民居住面積面積約0.07平方公里,住宅多為混泥土結構平房,部分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社區已實現全面鋪設水泥路面,村道寬大整潔。社區有耕地270畝,人均耕地面積為0.119畝,主要種植水稻、甘茨、花生、大豆等農作物;有海水養殖場100畝,主要養殖蝦、蟹。居民收入主要依靠農業、養殖、家庭小作坊等手工業,2005年人均年收入3280元。社區現有老年人活動中心1間,國小即明華國小1所。在街道和社區的共同努力下,樓下社區的各項管理工作井然有序,社會穩定。

肚橋社區

位於濠江區河浦街道東北部,屬河浦街道辦事處管轄。社區面積約為0.14平方公里,社區人口為590人,共114戶,是濠江區人口最少的行政社區。社區黨支部有黨員13人,居委會工作人5人,其中,黨支部委員3人,居委會委員3人,交叉任職後“兩委”成員5人。肚橋社區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耕地面積84畝,外圍?田19畝,果林山坡50畝,主要種植水稻、豆類作物和養殖蝦蟹等,人均年收入1100元。肚橋社區毗鄰河浦大道,北臨324國道,至深汕高速公路只需幾分鐘時間,交通十分便利。
近年來,社區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壯大支柱產業。同時,根據當地實際制定優惠措施,降低土地成本,著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想方設法引進項目到社區落戶,至今已引進誠信手袋加工廠等企業。
社區在計畫生育、殯葬改革、治安等社會管理方面的機制相對較為健全,社區發展井然有序,社會穩定。

玉新街道辦事處

(Yùxīn Jiēdàobànshì?chù)
在汕頭市河浦區中部。範圍東起濠江主航道,西至潮陽市棉城鎮;北起三河街道,南止崗背竹圍。面積13平方公里。人口1.55萬。原屬河浦鎮玉石、崗背、新北等管區,1994年改設街道辦事處。轄崗背、下衙、玉石、黎明、燈塔、燎原等6村。辦事處駐玉石村。

玉石

(Yùshí)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屬河浦區玉新街道辦事處。人口0.46萬。明代建村,村名崎石。因村北有崎石山,傳說山有巨石經常發光,故也稱玉石。聚落呈塊狀,多為磚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94.6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有傳統“圍堤”技術。有海洋挖泥機船隊,常往汕頭、達濠等地承包建設工程。有國小1所,1984年港澳同胞捐建一座教學樓。村南有公路通河浦。

崗背

(Gǎngbèi)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屬河浦區玉新街道辦事處。人口0.4萬。因村靠山崗而建,故名。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建村。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81.7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蔬菜,兼種黨參、沙參、生地、印度草(苦草)等藥材,特產益母草、赤沙蚶。有冬粉、灰窯、抽紗、玻璃砂等廠。玻璃砂著名。建築業較盛。有國小1所。村南有公路通河浦。

浮山

(Fúshān)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屬河浦區玉新街道辦事處。人口0.13萬。村南有小山,南北兩側又有小河流過,遠望小山如浮水上,故名浮山。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建村。以農為主。有耕地38.2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有國小1所。是革命老區之一,有烈士藍阿野墓。村北有公路通河浦。

下衙

(Xiàyá) 在汕頭市南部,濠江西南。屬河浦區玉新街道辦事處。人口0. 12萬。因村址在舊衙門之下方,故名。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建村。聚落呈點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23.6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馬鈴薯。特產“赤沙蚶”。濠江邊有玻璃沙、紅沙,建有玻璃沙廠。有明代“渡西庵”。村北建有赤沙碼頭,可通航汕頭市區和達濠等地。

渡頭仔

(Dùtóuzǎi)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側。屬河浦區玉新街道辦事處。人口2952人。因昔時有一小渡口,故稱渡頭仔村。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建村。聚落呈塊狀,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80.2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豆類。制粉業歷史悠久,為傳統副業,現有制粉加工廠6家,產“白鵝牌”薯粉、“西米丸”等,產品銷國內外,還有抽紗加工業。磊海公路經村東,交通方便。

新寮

(Xīnliáo)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屬河浦區玉新街道辦事處。人口0.12萬。明嘉靖以前建村。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47.6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花生著稱。磚瓦燒制、磨薯、榨油、制粉等為傳統工副業。磊海公路經村東。

濱海街道辦事處

(Bīnhǎi Jiēdàobànshì?chù)
在汕頭市河浦區南部。範圍東起達濠區馬滘辦事處,西止潮陽市海門鎮;北起玉新街道和三河街道,南至海濱。面積19平方公里。人口2.33萬人。原屬河浦鎮華新、華里、上塘、五南等4個管區,1994年設街道辦事處。轄錢塘、洞隴、上店、華里、華新、林後、五一、里前、上頭等9個村。辦事處駐錢塘村。

錢塘

(Qíntáng)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屬河浦區濱海街道辦事處。人口0.62萬。村東有水塘,初名塘邊,後改今名。南宋紹定三年(公元1230年)建村,有耕地117.9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兼種甘蔗、花生、生柑、大豆、馬鈴薯、蘿蔔、藥材等。村東北有120公頃防護林。曬鹽、捕魚歷史悠久,現有鹽田18公頃,對蝦池10公頃,淺海作業以撒網、三槽、竹排、下釣等為主。有榨油、木材加工等廠,並營建築業。有國小1所。有公路通河浦、海門。

華里

(Huálǐ)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與馬滘街道隔江相望。屬河浦區濱海街道辦事處。人口0.54萬。因村址地勢低洼,初名下底,後雅稱華里。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建村。以農為主。有耕地79.93公頃,山地23.3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兼種甘蔗、花生、大豆、馬鈴薯等。煮鹽業歷史悠久,現有鹽田57.53公頃。對蝦養殖較盛,有蝦池26.67公頃,產品出口港、澳等地。有國小1所。有公路通河浦、海門。
林後(Línhòu)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屬河浦區濱海街道辦事處。人口0.14萬。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前林姓人在此建村。聚落呈塊狀,房舍多為磚瓦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7.6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有防風林近66.67公頃,生柑30公頃。兼營淺海捕撈。工副業有機繡抽紗等。磊海公路經村西。

東隴

(Dōnglǒng)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南臨南海。屬河浦區海濱街道辦事處。人口937人。因村東是沙堆地,故名東隴村。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建村。聚落呈塊狀,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28.9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甘蔗,部分村民從事淺海捕撈業。海灘營造防風林,1980年後種植生柑。
路崎(Lùqí)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側。屬河浦區海濱街道辦事處。人口640人。因古時村境道路崎嶇不平,故名路崎村。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村人從汕頭市達濠區馬滘遷此建村。聚落呈塊狀,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6.0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有石料加工和磚瓦燒制等工副業。有採石場一個,磚瓦窯2個。磊海公路經村西北,交通便利。

洋背

(Yángbèi)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屬河浦區濱海街道辦事處。人口0.34萬。建村時,北靠海洋,故稱洋背。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建村。以農為主。有耕地72.2公頃。主種水稻、甘薯;特產馬鈴薯、金筍及黨參、沙參、生地、北芪、川芎、印度草(苦草)等藥材。製鹽業歷史悠久,現有鹽田14.93公頃。還有蚝埕4公頃。淡水養殖魚塘4公頃。有磨粉、薯粉加工、灰窯、玻璃砂等廠。有國小1所。有公路通河浦、海門、達濠。
古家洞(Gǔjiādòng) 古名許家洞。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側。屬河浦區海濱街道辦事處。人口210人。昔時村地有一古洞,故村名古家洞。村人祖先從本鎮洋背村遷此建村。聚落呈點狀,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耕地面積8.13公頃。主種水稻、甘薯、甘蔗、花生。有簡易公路接磊海公路,交通方便。

上店

(Shàngdiàn)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側。屬河浦區濱海街道辦事處。人口620人。昔年村境有一小店,故村稱上店。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1644年)建村。聚落呈點狀分布,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23.6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部分村民從事淺海捕撈業。村東瀕臨南海,海灘地帶遍植木麻黃等樹木。

上頭

(Shàngtóu)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側。屬河浦區海濱街道辦事處。人口2314人。旅居港、澳同胞200人。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建村。毛姓先到此定居,稱上頭村。今為多姓聚居。聚落呈塊狀,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56.8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豆類。1958年後于海灘營造200公頃防風林帶,種有生柑46.67公頃。1983年,香港同胞沈平林捐資架設輸電線路,普及全村照明用電。磊海公路經村西。

羅厝圍

(Lóucuòwéi)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南側。屬河浦區海濱街道辦事處。人口370人。南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羅氏到此建村,取名羅厝圍村。聚落呈帶狀,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20.67公頃,主種水稻、甘薯、花生、甘蔗。磊海公路經村北,交通方便。

里前

(Lǐqián) 在汕頭市區南部,濠江西側。屬河浦區濱海街道辦事處。人口1191人。昔年村地狀似鯉魚,且有古井,稱鯉臍,因“鯉臍”與“里前”諧音,後改稱里前村。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建村。聚落呈帶狀,住宅多為貝灰泥木結構平房。以農為主。有耕地32公頃。農業主種水稻、甘薯、豌豆,產豌豆著稱。有簡易公路接磊海公路,交通方便。
河浦區交通條件較好,南有深汕高速公路、北有324國道經過,100米寬、12公里長的河浦大道和總長16.8公里的9條次幹道構成四通八達的道路網路,距汕頭火車站、汕頭深水港、廣澳深水港約15公里,距汕頭機場約25公里。
自然資源豐富,依山傍海,風光秀麗,龍虎灘擁有5平方公里的海濱沙灘和500公頃的海澳林帶,有著浪平、沙白、風清、林秀的特點,被評為省級旅遊度假區、國家4A級風景區。位於濱海街道的中信度假酒店是全市惟一的園林式涉外酒店,高爾夫球場也為全市僅有。最高的武軍山(當地人叫做獵鳥尾)掠鳥山海拔278米,是汕頭市西南部最高山峰,古時候航海者以此山為航海標誌。從還有眾多的摩崖石刻,如三河街道的疊石山、寶峰岩庵寺等文物古蹟,發展旅遊業的條件得天獨厚,有丹櫻生態園,金壽茶藝園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