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陽區(潮陽)

潮陽區

潮陽一般指本詞條

潮陽區(Teoyall),廣東省汕頭市轄區。潮陽東晉隆安元年(397)置縣,古代歷代隸屬潮州府。潮陽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因地處海之北而稱潮陽。1993年4月撤縣設市(縣級),2003年3月,撤銷縣級潮陽市,分設潮陽區和潮南區,劃歸汕頭市管轄。

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區劃調整後,潮陽區轄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個街道和海門、和平、谷饒貴嶼銅盂河溪西臚關埠金灶等9個鎮, 有727個農村基層組織,其中村委會202個,居委會93個,區劃面積674.67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1平方公里。域內長海岸線19.6公里。人口162.6641萬人(2010年)。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潮陽區
  • 外文名稱:Teoyall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9鎮4街道辦事處
  • 政府駐地文光街道中華路136號
  • 電話區號:0754
  • 郵政區碼:515100
  • 地理位置廣東省東南部
  • 面積:674.67平方公里,城區21平方公里
  • 人口:162萬人(2010年)
  • 方言潮州話-練江小片-潮陽話
  • 氣候條件: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蓮花峰風景區大峰風景區靈山寺文光塔等等
  • 火車站:廈深鐵路潮陽站
  • 車牌代碼:粵D
  • 行政代碼:440513
  • 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人民幣(2017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交通運輸,經濟,概況,農業,工業,社會事業,教育,醫療,政治,區委領導,政府領導,風景名勝,歷史文化,城市榮譽,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地屬嶺南百越。秦屬南海郡地。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西晉為揭陽縣地。
東晉隆安元年(397)(註:一說義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陽縣。因處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陽”,時屬晉王朝的義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齊時,屬義安郡。後郡州幾度更易,至隋開皇十一年(591),潮陽縣仍屬義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陽縣併入海陽縣,屬潮州。先天元年(712)復置潮陽縣,縣治於臨崑山(也稱孤山或公孤山,今銅盂、和平兩鎮交界之小北山南麓)。開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屬江南道(翌年改屬嶺南道),潮陽縣屬之。天寶元年(742),又改州為郡,潮州改名潮陽郡,領潮陽、海陽、程鄉3縣。乾元元年(758),潮陽郡復稱潮州。郡、州幾度更易,潮陽都為其屬縣。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定遷潮陽縣治於新興鄉棉陽(今潮陽市區,舊稱棉城鎮)。
南宋紹興二年(1132)再度併入海陽縣,十年復置潮陽縣。元代屬潮州路
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陽縣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頭、惠來3都置惠來縣。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烏、氵戎水、黃坑3都置普寧縣。萬曆九年(1581),洋烏、氵戎水兩都復歸潮陽縣。
清代,潮陽仍屬潮州府,建制一直無變。但其隸屬名稱,從廣南東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備道,其間時有變動。
古潮陽縣疆域圖古潮陽縣疆域圖
民國元年(1912)初,潮陽縣直屬廣東省都督府。民國3年屬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國9年直屬廣東省。民國14年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善後處(民國17年改為東江行政公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東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屬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6年第五行政區改為第六行政區,潮陽縣屬之。民國38年4月,屬廣東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時期,潮陽縣境域略有變動。民國22年(1933)8月析兩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牆圍、圓山仔、金甌、風吹、仙斗、龜山灣、三順、流汾水、後棚、秋風嶺、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埡、林招18個鄉(村),成立南山移墾委員會(縣級)。民國24年10月,改稱南山管理局(縣級),址設於兩英圩。
1949年10月20日縣城解放;22日,潮陽縣全境解放,成立潮陽縣人民政府,設於一區(附城)。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專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兩英一帶鄉村復歸潮陽縣,增設為第十區。6月,劃普寧縣的石橋頭西鄉、貴玉鄉、南安鄉和軍埠村歸潮陽縣。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11月屬粵東辦事處(粵東辦事處成立於1951年7月),同年12月屬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屬汕頭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58年5月,潮陽縣大長隴(保留汕柄村)及石船鄉的碗仔等9個村和陳店鄉的石港村劃歸普寧縣;達濠鎮、河浦、珠園鄉劃歸汕頭市。是年9月,潮陽縣雷嶺鄉的蔗尾等14村劃歸惠來縣。12月,因惠來縣與普寧縣合併,原屬惠來的東紅人民公社(轄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劃歸潮陽縣。
1961年3月,惠來復縣,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個人民公社劃歸惠來縣;惠來縣的雷嶺人民公社,汕頭市的達濠、河浦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5年,達濠人民公社再度劃歸汕頭市,惠來縣的田心人民公社復歸潮陽縣。
1980年1月,屬汕頭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7月13日(國務院12月22日批准),撤銷汕頭地區建制,實行地市合併,市領導縣的體制,潮陽縣隸汕頭市人民政府。
199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潮陽縣,按原行政區域設立潮陽市(縣級),由省直轄,汕頭市代管。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河浦鎮劃歸汕頭市。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以原潮陽市峽山、井都、隴田、成田、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等10個鎮和1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潮南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峽山街道。2003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3]11號):撤銷縣級潮陽市,分別設立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以原潮陽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個街道,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灶浦、金玉、谷饒、貴嶼、銅盂等10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潮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中華路(原潮陽市人民政府駐地)。
2003年,潮陽區總戶數299854戶、總人口1536282人:文光街道 38764戶、146649人;棉北街道 11861戶、54942人;城南街道 22150戶、108651人;金浦街道 13933戶、79252人;海門鎮 16758戶、115221人;關埠鎮 26107戶、121930人;和平鎮 27556戶、162174人;谷饒鎮 24582戶、135628人;貴嶼鎮 25582戶、133727人;銅盂鎮 19554戶、116044人;金玉鎮 18519戶、77977人;灶浦鎮 11228戶、49406人;西臚鎮 28294戶、154725人;河溪鎮 14965戶、79155人;區直轄單位1戶、801人。
2003年10月28日,潮陽區在金玉鎮政府召開調整鄉鎮行政區劃工作動員會議,部署金玉、灶浦兩鎮合併有關工作。11月17日,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廳以粵民區[2003]163號文批准,同意潮陽區撤銷灶浦鎮和金玉鎮建制,合併設立金灶鎮。金灶鎮管轄原灶浦鎮和原金玉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4個居委會和59個村委會,總面積78.9平方公里,總人口126533人,其中常住戶口人口126404人。金灶鎮政府駐原金玉鎮渠南路2號(原金玉鎮政府駐地)。原灶浦鎮區劃面積21.801平方千米,人口49233人。2003年底,潮陽區轄4個街道、9個鎮,共有93個居委會、202個村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潮陽區轄4個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個鎮(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金灶、谷饒、貴嶼、銅盂)。

行政區劃

  • 區劃沿革
據宋《元豐九域志》載:潮陽縣舊轄4鄉,即新興、興仁、奉恩、豐歡,統14團。
潮陽城區潮陽城區
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縣楊智稽核賦役,將14團改為16都,時新興鄉轄縣廓、峽山、黃隴、洋烏4都;興仁鄉轄舉練、貴山、氵戎水、黃坑4都;奉恩鄉轄直浦、竹山、招收、砂浦4都;豐歡鄉轄隆井、大坭、酉頭、惠來4都。
嘉靖四年(1525)和四十二年析都入新置的惠來縣和普寧縣後,全縣僅存10都,後增設附廓都。
萬曆九年(1581),復轄洋烏、氵戎水2都,時4鄉已名存實亡。
清雍正十年(1732),原?水都所剩5圖改設附都,全縣共13都118圖,即縣廓都(9圖)、峽山都(19圖)、黃隴都(11圖)、舉練都(7圖)、貴山都(16圖)、直浦都(13圖)、竹山都(5圖)、招收都(5圖)、砂浦都(1圖)、隆井都(9圖)、附廓都(7圖)、洋烏都(11圖)、附都(5圖)。
光緒十年(1884),全縣13都,轄759個自然村。
清末民初,沿襲舊制。民國10年(1921)2月,廣東省民政廳始劃定潮陽縣自治區域,分9區8鎮143鄉。民國35年至38年10月,全縣鄉、鎮幾經合併,成為9區5鎮66鄉。
建國初,潮陽縣轄區、鄉(鎮)依舊。1950年3月,南山管理局撤銷後,兩英一帶鄉村成為潮陽縣第十區。1952年8月,潮陽縣區劃重新調整為1鎮17區,即棉城鎮,一區至十七區依次是金浦區、海門區、達濠區、和平區、峽山區、谷饒區、銅盂區、貴嶼區、司馬浦區、陳店區、河浦區、兩英區、石船區、沙隴區、井都區、灶浦區、西臚區。
1956年12月,撤銷區的建制,改設3鎮44鄉,即棉城、海門、達濠鎮,金浦、平西、鳳崗、廣澳、潮光、和平、溪頭、港頭、峽山、東浦、泗聯、谷饒、深石、和練、中練、貴嶼、南陽、上練、司馬浦、大布、仙桃、金溪、陳店、石橋頭、大長隴、河浦、珠圓、錢塘、兩英、古厝、金甌、雷嶺、石船、沙隴、成田、井都、關埠、下林、金玉、灶浦、西臚、華陽、桑田、波美鄉。
1957年11月,全縣重新調整為3鎮27鄉,即棉城、海門、達濠鎮,平西、金浦、鳳崗、河浦、珠園、和平、港頭、沙隴、井都、峽山、司馬浦、兩英、石船、雷嶺、陳店、金溪、大長隴、上練、貴嶼、南陽、銅盂、谷饒、灶浦、西臚、桑田、華陽、關埠鄉。
1958年5月,劃出達濠鎮及大長隴等鄉村後,縣政區存2鎮24鄉。同年6月,政區再度合併為2鎮17大鄉,即:棉城、海門鎮,金浦、和平、峽山、谷饒、銅盂、貴嶼、司馬浦、陳店、兩英、石船、雷嶺、沙隴、井都、關埠、金玉、西臚、桑田鄉。
1958年9月,撤銷鄉鎮建制,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劃分為13個人民公社,即紅潮、前鋒、和平、金星、燈塔、東風、群英、紅場、上游、紅鋒、先鋒、紅星、幸福人民公社。同年12月,惠來縣撤銷,其東紅人民公社劃歸潮陽縣。
1959年初,撤銷東紅人民公社,增設靖海、田心、周田、仙庵、金浦、銅盂、井都人民公社及和平柑桔農場、河溪農場。同時,紅潮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公社)改名棉城人民公社(下略人民),前鋒改名海門公社,金星改名沙隴公社,燈塔改名峽山公社,東風改名陳店公社,群英改名兩英公社,紅場改名石船公社,上游改名貴嶼公社,紅鋒改名谷饒公社,先鋒改名金玉公社,紅星改名關埠公社,幸福改名西臚公社。
1961年6月,增設司馬浦公社。同時10~11月,又增設仙城、灶浦、成田3個公社。
1962年4月,和平柑桔農場改為和柑公社、河溪農場改為河溪公社。
1964年增設城郊公社,棉城公社復稱棉城鎮。
1970年,和柑公社改名臚崗公社。
1975年,海門公社改名海門鎮。全縣行政區劃為2鎮24公社。
1983年10月,社隊建制改為區鄉建制。至年底,全縣行政區劃為2個區級鎮和24個區,下轄316鄉12管理區14街道辦事處12漁業隊。
1984年9月,沙隴、和平、峽山、陳店、兩英、谷饒、關埠7個區改設為區級鎮。1985年,全縣政區分為2鎮24區,下轄316鄉12管理區14街道12漁業隊。
1986年11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潮陽縣撤區置鎮建制,將原來的區、鎮合併為25個鎮(棉城與城郊合併)。設定121個居民委員會和428個村委會。
1992年,各鎮增設管理區辦事處,並調整部分村(居)民委員會。
1994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潮陽市棉城鎮、海門鎮、金浦鎮改設為文光、棉北、城南、海門、金浦5個街道(後海門鎮仍保留鎮建制)。
2000年,潮陽市轄4個街道、22個鎮。總人口2470812人,各鎮人口:文光街道134720、棉北街道53669、城南街道96276、金浦街道67281、海門鎮105224、井都鎮78612、和平鎮150894、臚崗鎮119545、成田鎮80051、沙隴鎮84470、田心鎮31754、司馬浦鎮109836、陳店鎮90286、仙城鎮82372、兩英鎮164993、紅場鎮24111、雷嶺鎮29801、峽山鎮182478、銅盂鎮104158、谷饒鎮125444、貴嶼鎮120357、金玉鎮70156、灶浦鎮46378、關埠鎮112536、西臚鎮138541、河溪鎮66869。(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潮陽市轄4個街道(文光、棉北、城南、金浦)、22個鎮(田心、井都、沙隴、雷嶺、成田、紅場、臚崗、關埠、兩英、仙城、和平、峽山、河溪、西臚、陳店、銅孟、貴嶼、谷饒、金玉、海門、灶浦、司馬浦),380個會委會、158個居委會。
2003年1月29日,經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撤市設區併入汕頭市,原潮陽市分設為潮陽區和潮南區。
  • 區劃詳情
2005年12月31日,潮陽區轄4個街道(文光、城南、棉北、金浦)、9個鎮(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金灶、谷饒、貴嶼、銅盂)。截止2008年末,總人口1559582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潮陽區位於北緯23°03′一23°31′,東經116°14′—116°40’。處廣東省東南部,瀕臨南海,東北連汕頭,西接普寧,南鄰惠來,北界揭東。總面積647.67平方公里。
潮陽區地圖

地形

潮陽區境屬沿海丘陵、平原地區,地形特徵為“兩山兩江兩平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南為大南山,屬大南山系余脈,北為小北山,系普寧市境內鐵山余脈。沿海是帶狀沙灘地,分布於海門、井都和田心等鎮的沿岸,經過營造防護林,已成為固定或半固定沙土。

氣候

潮陽區地處廣東省東南沿海,緊靠北回歸線,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全年無霜期在360天以上。
氣溫——年平均氣溫21.5℃,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月13.5℃,最高為7月28.2℃,年平均積溫7880℃;
濕度——年平均相對濕度80%;
日照——年平均日照時數2200小時,日照率為48%;
降水——年平均降雨量1720毫米,雨季集中在4一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4.8%;
風向——常年多吹東北風,夏季多吹偏南風。

交通運輸

潮陽有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廈深高鐵穿境而過,在潮陽穀饒鎮設“潮陽站”。公路方面主要有324國道、揭海公路(S234)、灰田公路(S237)、廣葵公路(S337)。高速公路方面有瀋海高速公路(G15),汕湛高公速公路(S14)自東向西穿境而過,揭惠高速公路(S13)自北向南貫穿境內,設有貴嶼服務區,潮莞高速公路(S20)從西北部穿過,潮汕環線高速公路自北向南穿過潮陽。
區主幹道、鎮道全部混凝土化,全區295個行政村實現通機動車,基本形成以城區為中心,區通鎮二級路,鎮通鎮三級路標準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路;廈深鐵路從西北部穿過,設有潮陽站;擁有國家一類口岸的潮陽港和內河良港關埠港,潮陽港已建成5000噸級貨櫃碼頭,3000噸級油碼頭和5000噸級小船泊位;全區有火力發電廠1座,220千伏變電站1座;以及華能海門電廠1機組和2機組正在加緊建設。
潮陽區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僑鄉優勢得到發揮,雄厚的外資給潮陽區的經濟注入了生機和活力。區委區政府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潮陽區的基礎設施已形成規模,道路交通,港口碼頭,供水供電,電信金融等硬體設施配套齊全,為各方來潮投資的客商提供了優越的投資環境。全區擁有國家級示範園區1處及鄉鎮企業三千多家,形成紡織服裝、日用化工、五金電子、文具、塑膠、音像等支柱產業。潮陽的經濟正朝著健康的方向快速發展。

經濟

概況

2017年潮陽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85億元,增長9%(不含華能);工業總產值1097.2億元,增長10.5%;規模以上工業產值931.9億元,增長12.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5億元,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額461.97億元,增長2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89億元,增長3.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1.5億元,增長10.8%。電商產業發展迅速,谷饒鎮、貴嶼鎮入選“中國淘寶鎮”,11個村入選“中國淘寶村”,“潮陽電商園”被認定為市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
2017年,紡織服裝、音像製品、紙品文具、建築安裝、機電製造業產值分別增長16.41%、3.13%、27.57%、2.46%、6.15%。企業技改力度不斷加大,全區技術改造登記備案項目26項、總投資4.2億元。科技創新工作有效開展,新增專利授權量650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7家、高新技術企業18家、高新技術產品17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入推進,淘汰鋼鐵行業落後產能約60萬噸,消化房地產庫存45.52萬平方米,為企業降成本1.53億元,完成補短板項目投資35億元。市場活力持續增強,新增市場主體6107戶、規上限上企業70家。品牌建設不斷加強,新增註冊商標4924件、名牌產品9個。園區建設紮實推進,金浦梅花工業園區進入土地平整階段,省產業轉移園區海門片區及和平、貴嶼集聚地在市園區考核中獲評“優秀”等次。谷饒鎮上榜“2017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潮陽中心城區(棉城)潮陽中心城區(棉城)

農業

1979年全縣糧食畝產849.5公斤,實現雙跨《農業發展綱要》(《綱要》指標為畝產200公斤,雙跨《綱要》為畝產400公斤)。1982年湧現司馬浦、灶浦、關埠、貴嶼、陳店5個年畝產超噸糧人民公社。1984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20.71萬畝,單產409公斤,總產49.33萬噸,當年糧食種植面積占用耕地52.15萬畝,年畝產達到946公斤,單產和總產雙創歷史記錄。1988年後糧食生產實現穩步發展,1989~2000年糧食、水稻年畝產“雙千斤”,連續12年保持“噸谷市(縣)”稱號。2001~2002年,受到颱風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影響而減產。
潮陽縣從1990年2月至1991年11月實施中國農牧漁業豐收計畫項目《潮陽平原創年畝產噸糧綜合技術》,兩年全縣有25個鎮參與“豐收計畫”項目實施,1990年和1991年糧食麵積分別為43.16萬畝和43.36萬畝,年畝產分別為1077公斤和1094公斤,總產分別為46.48萬噸和47.44萬噸,兩年與前三年畝產同比分別增加95公斤和112公斤,增產10.59%和11.41%。合計新增糧食總量9.86萬噸,新增總產值5517.39萬元,1991年潮陽縣獲“中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1992~1997年潮陽市(縣)實施中國農牧漁業豐收計畫《汕頭市噸谷高效技術創六連冠》項目,實施範圍包括沙隴、司馬浦、金浦、井都、兩英、貴嶼、谷饒、關埠、灶浦等9個鎮(街道),以鎮(街道)為單位集中連片,承擔面積27萬畝,預期經濟指標:每年比前三年平均畝產稻穀增加15公斤;總產增加4050噸;每畝耕地年產值2500元;新增總產值4519萬元(簡稱“四項經濟指標”)。預期技術指標:推廣優質良種面積覆蓋率達80%以上;推廣適用農業技術覆蓋率50%以上;稻—稻—薯耕作制覆蓋率達70%以上(簡稱“三項技術指標”)。
“豐收計畫”項目經6年組織實施,全部達到預期“四項經濟指標”和“三項技術指標”。1997年11月潮陽市再次獲“中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工業

國有企業
1979年,全縣國有工業企業15家,職工3544人,工業產值3732.1萬元,有5家實行超計畫利潤提成獎勵。1980年興建縣糖廠,國有工業增加到16家,職工3925人,工業產值3783.3萬元,固定資產原值2267.96萬元,利潤-130.22萬元。此後,引進、技改、開拓新興產業,加快國有企業的發展,湧現一批具有先進水平的工業產品。1985年,全系統國有工廠22家,職工7228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30人),固定資產原值4901.6萬元,工業產值8029萬元,利潤226.9萬元。1983~1986年,國有企業全面實行經濟核算責任制。1987年後,為扭虧增盈,在調整結構、最佳化產品和開發新產品的同時,著手外引內聯和對企業內部進行配套改革,使一批骨幹產品和骨幹企業脫穎而出,彩電、塑膠玩具、仿毛裝飾布、煤礦液壓支柱等48種產品,形成具有特色的“潮貨”打入國內外市場。
1994年後,分不同工業企業的類別,實施不同的改革。實行“勞動、人事、分配”3項內部制度改革的有4家企業;實行責任、效益、工資等分配製度改革的有3家企業;對潮陽市絨布廠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提高其生產經營效益。潮陽市絨布廠組建成為集團公司,被省列入國家綜合改革試點企業之一;對停產工業企業進行合、兼、並改革的4家,合兼併後,把開發地產獲得的利益,作為卸掉經濟包袱,解決職工生活遺留問題;產權轉讓,活化虧損企業和抵押承包、租賃困難企業各1家;對市印刷廠採取易地更新、改造低產、擴大印刷生產措施。1996年,市印刷廠定向印刷國中《中國歷史》教科書,成為省級書刊印刷定點企業,年產值由95萬元提高到3510萬元,2002年產值保持1870萬元。1999年2月,對鍛壓工具機廠實行部分產權制度改革,職工161人領取一次性生活補貼,與企業解除勞動關係。
截至2002年,在國有企業處於滑坡的形勢下,國有工業企業保持18家,其中轉產經營5家,停產13家。為積極穩妥的推進公有制工業改革,經潮陽市人民政府批准,對農機一廠、汽車配件廠、通用機械廠、動力機械廠實行資產重組、減員增效的改革。是年,國有企業產值8878萬元。
集體企業
二輕企業1979年,潮陽手工業聯社轄下35家二輕工業企業,其中棉城25家、海門9家、司馬浦1家,全系統有職工5838人,從事塑膠皮革、五金機電、工藝服裝、家具、鐵木紙製品、文具印刷、竹器、搭篷、腰果、食品飲料等行業的生產。
1982年起,縣手工業聯社著手抓系統工業企業的改革工作。是年將縣量具廠併入縣機械廠。1983年全面實行經濟核算責任制。1986年後,外引內聯並舉,引進絲綢和時裝加工業。1988年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改革,二輕系統工業企業37家,職工7179人,產值5674.96萬元。1991年、1994年分別對第一、二輪承包經營責任制進行承包基數審計,兌現獎懲。1992年,潮陽縣電機廠兼併機械廠後,實行科學管理,不斷創新,使企業生產從單一的電機品種,發展成為家用電器、健身器材等電機系列產品,年產電機40萬台,成為中山威力洗衣機有限公司系列電機定點廠,發展到1996年,工業產值2250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062.6萬元,創匯133.8萬元,職工488人。是年,潮陽市經濟委員會對電機廠兼併機械廠的改革,進行總結推廣;1993~1995年,手工業聯社轄下工業企業轉產8家。2002年,二輕工業企業在產7家,年產值1390萬元,餘下26家企業以租賃形式進行經營。
鄉鎮企業1979年,全縣社隊企業發展到1898家,從業人員11.6萬人,總收入1.24億元,固定資產原值2548.1萬元,總產值2263萬元。1984年,鄉鎮企業(前稱社隊企業)擴大為區辦、鄉辦、村辦、合作辦和個體辦5個層次,稱“五個輪子”一齊轉。是年,企業增至2996家,從業人員19.14萬人,總收入2.91億元,固定資產原值5340.1萬元。
“三來一補”企業
1979年10月,旅港同胞柳炎城到峽山洋內創辦一家“三來一補”工藝廠,該廠為潮陽縣“三來一補”企業之首例。1982年全縣“三來一補”工業企業發展到298家,客商投資(引進設備)745.86萬美元,出口商品總額552.44萬美元,償還客商投資175.12萬美元。1985年“三來一補”工業企業1463家,客商投資6162.3萬美元,出口商品總額2227.25萬美元,償還客商投資343.94萬美元。此後有下滑趨勢,逐年減少的“三來一補”工業企業,主要是轉為獨資生產經營。1990年“三來一補”工業企業358家,從業人員2.75萬人,引進設備850.6萬美元,工繳費1292萬美元。1996年,“三來一補”工業企業178家,從業人員1.46萬人,引進設備2570萬美元,工繳費6703萬美元。2002年全市新建和續建的“三來一補”工業建設項目44個,投資總額為6.19億元。
“三資”企業
潮陽縣“三資”企業始於1984年。時縣塑膠廠(1985年稱塑膠片材廠)與泰國日新實業兩合公司合作,生產塑膠玩具,總投資88萬美元,其中外商占40%,中方占60%,企業定名為“潮新塑膠玩具有限公司”。翌年與美國布朗公司簽訂進口三層雙色塑膠片材生產設備協定,生產單層板材和雙層、三層共擠板材,是年產值30.5萬元。1992年,“三資”企業增至97家,從業人員6743人,累計投資2046萬美元,出口商品總額2094.6萬美元。2002年,全市“三資”企業337家,從業人員2.13萬人,累計投資3.54億美元,出口商品2.85億美元。1994~2002年,“三資”企業營業收入在億元以上的有9家,占全市營業收入在億元以上的58家工業企業的15.52%。
股份合作制企業
1984年11月,縣柴油機廠引進電植絨毛布生產線項目。產品主要用於服裝、家具罩布、手套、鞋面、提袋、皮箱、地氈、窗簾、玩具和工藝美術等,生產任意設計的花色品種。1986年2月試產成功,年終產值779.59萬元。1986年4月,縣絨布廠從縣柴油機廠分設出來後,從縣機械工業公司劃歸紡織工業公司管理,就地向柴油機廠租賃廠房、倉庫等。1993年,絨布廠被列入全省百家綜合改革試點企業之一。翌年,潮陽市把該廠作為國有工業企業制度改革的試點單位。
1996年12月,潮陽市絨布廠以產權制度為主進行改革,正式組建成為混合型的潮陽市絨布有限責任公司。將原絨布廠通過資產評估的國有資產存量1084萬元,劃出650.5萬元,作為國家股股本金,為國家持有產權;另外劃出433.44萬元,作為企業職工基本補償費(146.16萬元)、職工就業補償費(178.64萬元)、職工醫療補助費(81.19萬元),提取離退休職工醫療補助基金及管理費(27.45萬元),以上4項補償,按工齡年限逐年累計計算到企業職工,並由市國資辦從企業資產中,等值劃出計到職工各項補償。基本補償費和就業補償費,作為職工提股股本金、醫療補助費和離退休職工醫療補助基金及管理費,提留於企業,設立專戶。次年,市絨布有限責任公司總產值為2250萬元,銷售收入1710.66萬元,在職職工213人,固定資產淨值451.3萬元。1998年,總產值1268萬元,銷售收入721萬元。
1998年後,國有工業企業有潮陽市新華印刷廠、潮陽市微電機廠等3家企業被批准進行公司制改造,還有一批市直集體企業、民營企業逐步組建有限責任公司。

社會事業

教育

1979年開始,經過4年逐步調整,全縣高中學校數從1978年27所調整至1982年12所。1983年開始改革中等教育結構,將部分普通高中改為職業高中,改變中等教育單一化的狀況。1985年,全縣有縣管中學29所,計完全中學10所,職業高中8所(不含兼辦),初級中學11所。還有區辦聯中和附設國中班的國小159所。1986年1月18日印發《中共潮陽縣委潮陽縣人民政府關於認真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大力發展我縣教育事業的意見》,要求各地進一步調整學校布局,增辦初級中學。各區(鎮)根據五年內教育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國中布局,增辦國中或聯中,減少附中,逐步摘掉國小附設國中班的帽子,做到平均每1.3萬人口的地區有一所國中或聯中(後來又改為每3萬人口辦一所初級中學),1萬人口的鄉有1所獨立國中。此後,根據上級有關要求以及當地實際情況,逐步進行小調整,學校布局相對比較合理和穩定。總體上是:每個村(居)1所國小(個別人口特別少的村除外),每個鎮若干所國中(最少的1所,最多的有8所),全縣高中階段學校20所左右。至2002年全市有國小490所,國中93所(含九年一貫制5所),普通高中20所(其中完全中學14所),職業高中3所,普通中專和中師各1所。此外,還有電視大學、教師進修學校、衛生成人中專、農機學校、業餘中學和職工業餘中學各1所。
2016年,潮陽區普通中國小和中職學校共343所,其中:普通中國小341所(公辦學校320所,民辦學校21所;高級中學8所,完全中學16所,初級中學47所,國小24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9所,十二年一貫制學校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普通高中有等級學校26所(國家級示範性高中4所,省一級學校3所,市一級學校18所,區一級學校1所);全區現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2所,均為市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全區登記在冊幼稚園112所,其中公辦(含集體)幼稚園35所,民辦幼稚園77所;省一級幼稚園1所,市一級幼稚園4所,區一級幼稚園7所。
潮陽一中潮陽林百欣中學潮陽黃圖盛中學潮陽實驗學校等多所優質公辦或私立學校。

醫療

醫療設施建設較為完善,擁有潮陽人民醫院、大峰醫院兩家重點醫院,各鎮也建有醫療衛生站和中小型醫院。白求恩潮陽醫院、汕頭怡德腦科醫院、區中醫院新建項目啟動建設。

政治

區委領導

職務姓名
書記
蔡永明
副書記
張元武、黃志榮
常委
黃常新、李緒明、徐映雄、池小玲、姚欣文、羅俊暉、陳仲倫、陳佐仲
來源

政府領導

姓名現任職務
張元武
潮陽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黨組書記
黃常新
潮陽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李緒明
潮陽區委常委、區政府黨組成員、貴嶼園區管委會主任
鄭映微
潮陽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張國春
潮陽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歐陽利明
潮陽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區公安局局長、黨委書記
陳卓偉
潮陽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
陳武鵬
潮陽區政府副區長、黨組成員、和平鎮黨委書記
來源:

風景名勝

文物名勝眾多,是汕頭市旅遊景點最多的區,區內現有古蹟和旅遊景點100多處,屬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蓮花峰風景區、大峰風景區、靈山寺、文光塔、曲水流、東岩、西岩、大北岩、古雪岩等名勝遠近聞名,其中蓮花峰風景區屬國家AAA級風景區,汕頭新八景之一。潮陽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資源。有礦泉水、花崗岩、石礦場等資源礦種;海岸線長,灘涂池塘多,海淡水養殖面積218公頃,年產量達2.2萬噸,可開發利用的淺海面積3.6萬畝;農產品主要有香蕉、三棱橄欖、烏酥楊梅、玻璃油甘、珍珠鮑魚、膏蟹等。
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位於廣東省潮陽市南海邊陲,練江入海口處,面積1.14平方公里。主峰蓮花峰是南海岸邊拔地而起的一座小山峰,由一大堆瓣狀縱裂的花崗石組成。公元1278年,南宋文天祥舉兵勤王,登峰尋望帝舟,遂命名並刻石為“蓮花峰”。蓮花峰是潮汕久負盛名的勝跡,具濱海特色。蓮花峰不僅海色山光,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明清古建築“忠賢祠”、“觀海樓”、“崇文亭”;紀念性建築“萬人冢”、“文公石雕像”等。至於另一省級文物“萬人冢”則是抗戰時期日軍殘殺漁民的歷史罪證,現為陵園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蓮花峰蓮花峰
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地處324線國道和平路段的旁側的雄獅山,辟於1989年5月,總面積2.6平方公里,距潮陽市區12公里。是為紀念建和平古橋造福民眾的宋代高僧大峰而得名。大峰風景區另一重要景點便是“宋大峰祖師紀念館”。該館將古色古秀與現代派渾然融為一體,館內的大峰祖師漢白玉雕像是從緬甸刻造運進,法相莊嚴。另外,大峰風景區還有許多古蹟和景點:如明代天啟四年熹宗皇帝御賜的“靈泉護國禪寺”,清代拓建的虎地“保靈庵”,泉水清澈甘醇的“大峰古泉”、“龍泉古井”和“虎津古井”,大峰祖師設壇祈禱的“獅尾石”,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匾的“報德樓”等。靈泉古寺位於潮陽和平大峰風景區西部,始於宋宣和年間(1120年),名僧大峰從福建到和平,為建和平橋結廬於此,橋建未竣工於此圓寂。明天啟四年(1629)知縣王三重奏熹宗朱由校御賜該寺為“靈泉護國禪寺”。1992年被批准列入潮陽縣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大峰風景區宋大峰風景區
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約25公里的谷饒鎮小北山麓(地名幽嶺,又稱塔口山)。靈山寺是慧能大師嫡傳第三代弟子——大顛禪師開創於唐貞元七年(791),由當地巨富朝請大夫洪圭(名大丁)舍地捐資,助成善舉。大顛比此寺為西天的靈鷲嶺,故命名“靈山”。唐長慶四年(824),大顛圓寂,墓塔建在寺左。據明林大春《隆慶潮陽縣誌》載:“唐末有發其窣堵而葺之者,骨髀盡化,惟舌根尚存如生,復瘞之,號瘞舌冢。宋至道中(995-997年),鄉人又發現之,惟古鏡一圓而已。乃疊石藏之如故......”後人遂稱大顛祖師塔為“"舌鏡塔”(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靈山寺以舌鏡塔、留衣亭、拔木塢、寫經台、祝聖碑、開善藏、白石槽和千業果合稱為“靈山八景”,已分期全部修復。此外,1991年又於寺後建立千佛寶塔。
潮陽區(潮陽)
唐貞元六年,五十歲的名僧大顛雲遊四方後,來到這裡立庵修行。傳說當時山上水乏草萎,大顛以錫杖卓之,清冽甘甜的泉水遂從石縫汩汩湧出,自此千年不斷。後人便把此泉稱為“卓錫泉”。“東岩卓錫”為潮陽八景之一。從唐大顛和尚率玄應、智高等數十弟子在此立庵以來,東岩佛事香火很盛。現岩上有卓錫古寺、石岩古寺、金頂古寺三座梵宇。卓錫古寺清泉淙淙,松竹交蔭,寺旁有白牛岩石洞,洞壁刻有一油瓶,傳說為大顛用指鑿刻而成。金頂古寺前有很多石刻詩句,至今為人傳誦。東岩除了古寺古廟眾多之外,另外還保存著廣東省現存較集中、規模較大的摩岩石刻群——東岩摩崖石刻,被確定為第七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潮陽區東岩潮陽區東岩
潮陽西岩依山構築,風光旖旎,是潮汕地區最早的一座岩寺,始建於晉代,隆盛於唐朝。佛教南宋傳人、名僧惠照曾居於此,住持西岩。在岩寺內,有一株樹齡已達1200餘年的稀世罕見的古樹。潮陽西岩位於汕頭市潮陽區棉城郊區塔山南麓。該寺相傳建於晉朝年間(265~420年)。創建以來,多次修葺。從石刻聯中,可知光緒己丑(1889年)有修建。而從保存至今的“果證西來”匾中可知,光緒丙申(1896年)住持靜心及其徒廣真是道士,體現潮汕寺觀,自古以來,釋、道互住的特點。經歷代建築,除天然大石室為大雄寶殿外,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共有小巧玲瓏宇舍13座。在"文革"動亂中,多數遭毀。1981年6月西岩被潮陽縣人民政府列為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得宗教活動場所登記。1984年起由住持釋寬慈(1918-1999)募資,修復宇舍13座,並修山門、印亭和築路。1996年起,他又在古剎旁增建三層樓的禪宗閣,樓下涅盤堂、齋堂,第二樓僧舍,第3樓新建祖師紀念亭(六角亭)。這裡有天然大石室、神奇問潮井、明朝肖端蒙讀書處等景點。
潮陽區西岩潮陽區西岩

歷史文化

潮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項目類別項目名稱保護類別
傳統舞蹈
潮陽英歌
國家級
傳統美術
潮陽剪紙
國家級
傳統音樂
潮陽笛套
國家級
傳統民俗
貴嶼雙忠信俗
國家級
註:本表來源於汕頭市文化館官網

城市榮譽

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中國民間藝術(英歌舞)之鄉
廣東省民間藝術(剪紙、笛套音樂)之鄉
廣東省潮汕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全國科普示範區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海陸豐片區分縣名單

著名人物

許申: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應殿試第一,官終刑部郎中,被列為唐宋潮州八賢之一。
陳北科:貴嶼鎮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中進士,後官任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皇封“紫閣名臣”。
林大春:棉城鎮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舉人,二十九年登進士,後官拜戶部主事。
蕭端蒙:棉城鎮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登進士選庶吉士。二十二年任山東道御史,掌管京城防務治安。
黃武賢:關埠鎮人,清末雲南提督。其府第今存。
鄭之僑:金浦鎮人,清乾隆二年(1737)進士,其《農桑易知錄》是中國一本倖存的珍稀古代農書。
學術界
鄭麐:中國政治學開創者之一,精研古代歷史哲學、英譯先秦古籍。
鄭壽麟:著名學者。
李展騰:官員學者,被稱為“小饒宗頤”,是“潮汕前有李嘉誠與饒宗頤,後有馬化騰和李展騰”中的“一騰”。
郭任遠:銅盂鎮人,中國心理學奠基人。
劉遵義:谷饒鎮人,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郭培宣:納米醫學開拓者之一,現任美國NIH納米醫學中心主任,辛辛那提大學講席教授。
郭永基:中國大陸電力系統自動化開拓者之一。
陳輝堂:中國著名的自動控制專家,是中國大陸第一批自動控制專業的創始人之一。
郭迪:中國大陸兒童保健開拓者。
林垂宙:原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曾茂朝:原聯想控股董事長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長、研究員。
還有十三位兩院院士、以及多位大學校長、研究員,在此就不一一列出。
文藝界
鄭正秋成田鎮人,中國電影事業奠基人之一。1913年編導中國電影史上首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蔡楚生:銅盂鎮人,曾編導出轟動一時的《漁光曲》、《一江春水向東流》等優秀影片。
陳運彰:民國著名書法家。
陳大羽:著名書法家。
陳孟中:貴嶼人,書法家、書法大師朱復戡弟子。
郭經:貴嶼人。寫得一手好文章,文宗桐城派。
陳佐輝:貴嶼人,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民族打擊樂協會會長、廣東省民族樂團團長,被譽為南國鼓王
軍政界
劉侯武:曾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參加過黃花岡起義。
陳耀衢:曾任國民政府簡任官、代表全體暹羅華僑和旅暹潮陽同鄉會向中央政府捐獻水陸機一架、陸上機一架
蕭洪達:原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副書記
吳南生:原廣東省省委書記
郭榮昌:原廣東省委副書記
蔡東士:原廣東省委副書記
鄭良淡:泰國第8位總理
許德立: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
鄭惠強: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主委
商業界
林百欣:著名愛國慈善商人。
連瀛洲:著名愛國慈善商人。
陳興勤:波·乍倫攀集團董事長、泰國農牧業大王,著名愛國慈善商人。
陳如竹:協聯集團董事長、2008年獲中國改革貢獻人物獎,被譽為泰國最具實力的工業家。
黃光裕:國美創辦人。
姚文琛:上海潮汕商會會長,宇琛撲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世界撲克之王。
鄭開德:現為深圳德惠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泛華建築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南粵慈善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