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遠縣

平遠縣

平遠縣廣東梅州市下轄的中央蘇區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粵贛閩三省交界處,東邊與廣東蕉嶺縣相鄰,南邊與廣東梅縣區相鄰,西北與江西尋烏縣相鄰,西邊與廣東興寧市相鄰,北邊與福建武平縣相鄰。平遠建縣於公元1562年,總面積1381平方公里,轄12個鎮、136個村、7個社區,人口26萬。縣城設在大柘鎮,是廣東古八賢之首客家先賢程旼的故鄉,享有“世界客家文化始祖地”、“世界客都第一村”的美譽。2011年8月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是中國最佳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中國最佳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名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油茶之鄉、中國仙草之鄉。

平遠北臨贛南,東連閩西,南接潮汕揭,是粵閩贛邊客家圈中心區域。206國道南北貫通全縣,濟廣高速、梅平高速和規劃中的瑞梅鐵路途經平遠,與珠三角、海西區、贛南等地區構成“3小時經濟圈”。

平遠有五指石、長布半島、南台臥佛山、上舉相思谷、熱柘溫泉、曼佗山莊、大河背、金穗山莊、黃田水庫和鴻泰農莊等旅遊景點。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平遠縣
  • 外文名稱:PingYua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廣東省梅州市
  • 下轄地區:12個鎮
  • 政府駐地大柘鎮
  • 電話區號:0753
  • 郵政區碼:514600
  • 面積:1381平方千米
  • 人口:26.4256萬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方言客家語-粵台片梅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五指石南台山熱水溫泉平遠紅軍紀念園
  • 車牌代碼:粵M
  • 行政代碼:441426
  • GDP:82.1284億元(2017年)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力資源,森林資源,野生動物資源,礦物資源,行政區劃,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交通通訊,教育,醫療衛生,歷史文化,生產習俗,生活習俗,婚姻習俗,祭祀習俗,語言,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平遠縣治始設於明朝嘉靖四十一年 (1562)。當時以廣東程鄉縣的豪居都 (今仁居鎮)為中心,並析福建的武平上杭,江西的安遠,廣東惠州府興寧四縣邊地,以原設在豪居都林子管通判府館址為基礎,擴大築城,罷館置縣。因其界於武平、安遠之間,故名"平遠"。初隸江西贛州府
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調整縣域,歸還閩贛兩省武平、上杭,安遠三縣原析之地,增析程鄉的義化、長田、石窟三都及興寧原析之大信一里,仍組成平遠縣,改隸廣東潮州府,縣治仍設在豪居都。
明崇幀七年(1634),析平遠的石窟一圖、二圖,及程鄉部分地域,增置鎮平縣(即今蕉嶺)。
清雍正十一年 (1733),程鄉縣升格為嘉應州(今梅州),平遠改隸嘉應州,與程鄉、興寧、長樂,鎮平4縣並稱嘉應五屬。
民國成立後,廢除原有建制,省縣之間另設道。民國3年 (1914),設潮循道,平遠為下屬之一縣。民國9年(1920),裁道,平遠直屬於省。
民國25年8月,兩廣還政中央,廣東取消綏靖區,改設9個行政督察區,平遠屬第六區。民國38年(1949),調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22日,平遠宣告和平解放。是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省縣之間仍沿襲民國時期的專員公署制,作為省派出機構以領導縣,平遠隸屬興梅專員公署。1952年,興梅專署撤銷,改隸粵東行政公署。1956年,粵東行政公署撤銷,分設惠陽、汕頭兩專區,平遠隸屬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與潮汕分設專區,平遠隸屬梅縣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88年,梅縣行署改為市一級政權機構,稱梅州市,平遠隸屬梅州市。
1951年5月,大信鄉劃歸興寧縣轄。1956年1月,梅縣石扇鄉黃竹坪村劃入平遠熱柘鄉。至此,縣屬地域均為原程鄉縣地。縣治所在地,從1562年建縣至1952年的390年,一直在仁居鎮(明朝稱豪居)。1952乍6月,平遠與蕉嶺合署辦公,領導土地改革。8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行文:"平遠併入蕉嶺縣","保留平遠縣名"。縣治沒在蕉城鎮。1954年3月,平遠與蕉嶺分縣而治,平遠縣治遷往大柘鎮。1958年11月,為適應當時"人民公社"、"大躍迸"的需要,平遠併入興寧縣,縣治設在興城鎮。1961年1月,興平分縣。此後,平遠縣治一直設在大柘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遠縣位於梅州市西北部,地處粵贛閩三省交界處,面積1381平方公里,人口26萬,轄12個鎮(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差乾、上舉、泗水、長田、熱柘、中行、河頭),縣城設在大柘鎮(原設在仁居鎮),城區規劃面積11.8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5.04平方公里,有5萬人。東連蕉嶺縣,南接梅州市梅縣區興寧市,西鄰江西尋烏縣、北與福建武平縣接壤。

地質

縣境地質構造比較複雜,由火山岩、侵入岩、變質岩等構成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尤其是突出的南、北兩端形成丹霞地貌——石正南台山至中行大河背一帶丹霞地貌和差乾五指石丹霞地貌,呈現秀麗的自然景觀。縣境周圍山地環繞,北部和西部以山地為主,地勢較高,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全縣總面積中,山地占11.26%,丘陵占53.44%,盆地占28%。地帶性的自然土壤為紅壤,有利於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和多種商品生產基地。

地貌

地形平面呈四指併攏向上的巴掌狀。因有閩贛邊境的武夷山脈南伸所致,西北部高於東南部,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勢。海拔高度大多在200米至800米之間。縣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座;北部與江西省交界的項山甄,海拔1529.5米,為平遠最高峰;西部八尺的角山嶂,海拔1030米;中部東石的尖山,海拔1007米;東部與蕉嶺交界的鐵山幢,海拔1164米。差乾的五指山和石正的南台山,屬丹霞地貌,形成南北對峙的姐妹山,為古今遊人嚮往的風景山,海拔各為460米、645米。
平遠山脈以北部最高峰的項山甑為主,分為兩支,一支從項山向東折南,較高的山峰有雞籠障、五指石、鵝石(又名風石)、梯雲嶺、尖筆山、大和峰、尖山;另一支從項山向西南方向延伸,高山有帽子山、珠寶峰、七娘峰、屏風峰、角山嶂、黃坑樟、河嶺峰、石龍寨等。

氣候

平遠縣地處南亞熱帶與中亞熱帶過渡的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夏冬長,秋春短,雨熱同季,熱量豐富,雨量充足,風力小,霜期短。年平均氣溫20.7℃,歷年變化範圍在20.1℃~21.7℃之間,變幅1.6℃;年平均日照時數1859.8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2%;年平均降水量為1683.6毫米。

水文

平遠的主要河流有3條,即北部的差乾河,中部的柚樹河和南部的石正河,均屬韓江水系。全縣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條,10平方公里的小溪18條。這些河流,除差乾河自西向東流外,其他河流均由西北流向東南。此外,八尺境的排下溪,向西北經江西省尋烏縣到廣東省龍川縣匯入東江。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平遠縣土地資源豐富,且土地肥沃。地帶性的自然土壤為紅壤,有利於發展立體生態農業和多種商品生產基地。全縣土地面積138100公頃。其中,農用地127247.3公頃;建設用地7753.3公頃;未利用地3099.4公頃。人均土地面積0.57公頃。

水力資源

水力資源豐富,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5.93萬千瓦,可開發量為4.26萬千瓦,發電量1.7億千瓦時。是全國首批100個電氣化縣之一。

森林資源

森林資源豐富,是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中國綠色名縣、省林業生態縣、省用材林基地縣。2016年,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0.8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78.35%,活立木蓄積824萬立方米,是粵東動植物資源保護得最好的縣之一。縣內龍文—黃田自然保護區為省級自然保護區。根據調查,全縣有野生維管植物188科、642屬、1300種,由喬木、灌木、藤木、草本組成種類樹種。有珍稀瀕危植物25種。其中,屬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21種;省級保護植物4種。

野生動物資源

平遠的野生脊椎動物有78科206屬287種。主要分布在山高林密的北部山區,主要有:野豬、黃猄、長尾鵲、貓頭鷹、畫眉、黑斑蛙、蛇類、松鼠、黃鼠狼、果子狸、刺蝟、穿山甲、白頭翁、白鷳、鳶、鷓鴣、燕隼、翠鳥、雉雞等。

礦物資源

平遠縣地質構造複雜,礦物資源豐富。現有的資源中,計有礦種29個,礦床、礦(化)點159個,其中中型規模的礦床7個:鐵礦、鈮鉭銣礦、高嶺土礦、石灰岩、珍珠岩各1個,離子吸附型稀土礦2個。按礦種分類,黑色金屬礦物有鐵礦和錳礦;有色金屬和貴金屬有鎢、鉬、鈷、銅、錫、鉛、鋅、鉍、金;稀有金屬礦有鉭、鈮、銣、稀土;建築材料和非金屬礦物有石灰岩、高嶺土、螢石、脈石英、珍珠岩、沸石、鉀長石、建築石等;燃料礦物有無煙煤;其他礦物有鈾礦、礦泉水、溫泉等。鐵礦蘊藏量7800餘萬噸,稀土8萬噸,石灰石藏量2億噸以上,花崗岩100萬立方米;其中稀土具有儲量大、配分全、價值高、易開採的特點,經國家地質部門勘查,境內稀土礦屬品位較高、開採條件較好的中型礦藏;鐵礦以藏量大、品位高、低硫磷而著稱;珍珠岩是華南地區的優質礦藏。

行政區劃

平遠明朝建縣後,設4都2圖,即義田都、義化都、長田都、石窟都,石窟一圖、二圖。明祟禎年間割石窟一圖二圖與鎮平,仍有四都,後改劃為15鄉。民國26年 (1937)調整為13鄉,全縣劃為160保,1758甲。民國30年 (1941),實行新縣制,按《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全縣調整為142保,1676甲。
建國初,全縣設7個區,3個市,56個行政村。1950年調整為4個區,2個鎮,13個鄉。1954年,劃為4個區,71個小鄉,2個鎮。1956年撤區並鄉,成立13個鄉,1個鎮,71個村。1958年"政社合一",全縣成立4個人民公社,1個鎮。1961年與興寧分縣後,平遠縣調整為14個公社,3個農場,1個鎮。70年代中期,劃為16個公禮,1個鎮。1983年11月,恢復區、鄉建制,取消政社合一的隊制。全縣設14個區(差乾、仁居、黃畲、八尺、中行、河頭、上舉、泗水、東石、壩頭、大柘、石正、長田、熱柘),1個區級鎮(大柘鎮),95個鄉,3個城鎮管理區,4個縣屬國營農林場。
1986年11月撤區建鄉設鎮。全縣設立5個鎮 (大柘、仁居、東石、石正、八尺),11個鄉(差乾、黃畲、河頭、中行、上舉、泗水、壩頭、茅坪、超竹、長田、熱柘),149個村,7個城鎮居委會。1994年,11個鄉改鎮建制,全縣設16個鎮(大柘鎮、差乾鎮、仁居鎮、黃畲鎮、八尺鎮、中行鎮、河頭鎮、上舉鎮、泗水鎮、東石鎮、茅坪鎮、壩頭鎮、超竹鎮、石正鎮、長田鎮、熱柘鎮)。2003年9月,撤銷超竹鎮、黃畲鎮和茅坪鎮的鎮級行政區劃建制。原超竹鎮併入大柘鎮,原黃畲鎮併入仁居鎮,原茅坪鎮併入東石鎮。2004年11月,撤銷壩頭鎮的鎮級行政區劃將其併入大柘鎮行政區劃。行政區劃調整後,全縣設12個鎮:即差乾、仁居、八尺、河頭、中行、上舉、泗水、東石、大柘、石正、長田、熱柘鎮。
平遠縣平遠縣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平遠縣轄大柘鎮仁居鎮東石鎮(含原茅坪鎮)、石正鎮八尺鎮差乾鎮上舉鎮泗水鎮長田鎮熱柘鎮中行鎮河頭鎮等12個鎮,共有7個居委會、153個村委會,1439個村民小組。省級生態示範鎮1個(長田鎮),市級生態示範村8個。

人口

平遠縣2007年末戶籍人口256288人,其中,農業人口172546人。據計生年報,全縣人口出生2634人,出生率為10.29‰,死亡率為5.73‰,自然增長率為4.56‰。計畫生育率93.89%,比2006年提高了0.61個百分點。
2015年末戶籍人口264256人,其中,農業人口180815人。據計生年報,全縣人口出生3116人,出生率為11.35‰,死亡率為5.43‰,自然增長率為5.92‰。
2017年末全縣戶籍人口266595人,其中鄉村人口172379人。據衛計部門年報統計,全縣人口出生3720人,出生率13.22 ‰,死亡率6.49‰,人口自然增長率6.74‰。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GDP)800917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114050萬元,增長2.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69%;第二產業255077萬元,增長4.9%,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30.49%,其中工業224148萬元,增長3.5%;第三產業431790萬元,增長8.7%,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3.82%。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結構比重(%)14.24: 31.85 : 53.91,對比“十二五”時期的2012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5.2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下降13.2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18.50個百分點。全縣人均生產總值34111元,比上年增長6.0%。

第一產業

平遠縣農業已建成以生產優質米、臍橙、梅州金柚、椪柑、李果、茶葉、西瓜、烤菸、花生、甜玉米、反季節蔬菜、生豬、甲魚等農副產品商品生產基地。
平遠縣大力發展了臍橙油茶、南藥、優質稻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種植面積分別達10萬畝、17.1萬畝、4.8萬畝、6萬畝,是“廣東臍橙之鄉”、“中國油茶之鄉”、“中國仙草之鄉”和“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縣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30家(如國家級農業扶貧龍頭企業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股份改造;廣東南台藥業有限公司升格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引進了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廣東溫氏集團公司投資建設飼料廠和良種豬場等項目。),其中3家企業進入廣東現代農業100強和現代企業500強,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個,縣級農業產業園10個,農業基地29個,組建了68個專業合作社。培育了廣東新大地、南台藥業、金穗生態農業、飛龍果業、永樺果業等一批骨幹農業龍頭企業,成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全省最大的南藥種子種苗繁育種植基地”、“油茶豐產林國家標準化示範區”。
平遠引種慈橙始於1996年,至2011年底,平遠臍橙總面積10.2萬畝,總產量7.11萬噸,僅鮮果一項實現產值1.5642億元,平遠已成為廣東省最大的優質慈橙生產基地
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發展超甜玉米、無籽西瓜、烤菸、生薑等高產、優質、高效特色農產品,“一鎮一品一加工”的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全縣已建成農業專業鎮5個、專業村28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個。
2017年全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4050萬元,比上年增長2.4%。其中,農業增加值79890萬元,下降0.2%;林業增加值11520萬元,增長37.8%;畜牧業增加值16286萬元,下降1.1%;漁業增加值6354萬元,增長0.9%。當年造林面積2340公頃,全民義務植樹70萬株,木材採伐量32498立方米,木材收購量9870立方米。

第二產業

平遠縣工業已形成以建材、電力、輕化、礦冶、機械、稀土、食品、木材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300多種。
平遠縣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規劃建設了21平方公里的生態工業園區,一、二期已建成2000畝,三期已完成1500畝前期示範地土地平整。園區進園企業28家,計畫投資23.6億元,投產企業20家,2011年實現工業總產值9.9億元。園區重點引進稀土深加工項目,計畫建設成稀土產業園或深加工基地。2011年被選為廣東省第二批小企業創業基地。工業園引進了廣晟、廣柴、宜華、寧江等大集團,加快推動鑄造、建材、木業等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升級”,全力發展稀土新材料、電子等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了稀土新材料、機械鑄造、優質建材等三大特色工業。
2017年全縣工業增加值224148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8193萬元,增長1.1%。全年全社會用電量44524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2.3%;全年全縣工業用電量24724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6.0%。

第三產業

平遠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國家3A級旅遊景區五指石以“中國丹霞地貌盆景”著稱,是第二屆廣東自駕游最優景點;粵東名勝南台山,狀似仰天臥佛,號稱“世界第一天然大佛”,2009年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境內還有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地質公園、廣東省旅遊特色村、熱柘溫泉等旅遊資源,形成了“賞茶花—拜大佛—品臍橙—游五指—泡溫泉”生態旅遊線路。連續舉辦七屆臍橙旅遊節、兩屆茶花節,成功申報了兩個金氏世界紀錄。平遠縣被亞大旅遊聯合會授予“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入選“中國最佳文化休閒旅遊縣”。此外,還有平遠公園、熱水溫泉、紫林山等旅遊景點。
五指石旅遊區五指石旅遊區
201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48196萬元,比上年末增長8.3%,其中住戶存款餘額585599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0.7%。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為411061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5.7%。全年人財、人壽保險業保費收入合計13833萬元,比上年增長36.2%。全年人財、人壽保險業賠付支出合計7030萬元,比上年增長49.2%。

社會

交通通訊

至2004年,平遠縣境內公路距廣州443公里、深圳413公里、汕頭210公里,縣城距梅州市區(梅城)、梅縣機場梅州火車站梅州站)、梅汕高速公路入口處46公里。206國道跨越縣內五個鎮並繞縣城而過,縣至鎮公路全面實現水泥硬底化。全縣電話普及率達18%,數字通訊發展迅速,縣內企事業單位在網上建立網頁,進入政府網路工程。

教育

2015年,全縣有普通高中3間,實際招生人數1499人,在校學生5699人。參加高考1623人,考入大專及以上1393人,其中:考入本科627人、專科766人,高中專本升學率71.5%;中職學校1間,招生256人,在校學生851人,畢業生433人;普通國中14間,普通國中招生1961人,在校學生5946人,畢業生2183人,國中畢業升學率95.7%;普通國小19間,招生2742人,在校學生13641人,畢業生1935人;幼稚園35間,招生5193人,在園幼兒7755人。全縣各類學校教職工人數2839人,其中,專任教師人數2536人。專任教師人數中:任教高中471人、任教職中68人、任教國中693人、任教國小889人、任教幼稚園415人。2015年末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公共圖書館藏書12.5萬冊。

醫療衛生

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改善。2015年末全縣衛生機構17間,其中,縣級綜合醫院3間。醫療衛生機構共有病床526張,比上年增長0.2%。每萬人擁有病床19.9張,每萬人擁有病床比上年增加0.1張。衛生從業人員1063人,其中,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63人,每萬人擁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2.7人,比上年增加5.9人。
主要醫院有:平遠縣人民醫院平遠縣中醫醫院平遠縣慢性病防治站、平遠縣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中心等

歷史文化

平遠客家人,是古代中原漢族的後裔,在長期手產生活中形成了梅州客家人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

生產習俗

以耕田為主業,禾分早晚兩季。農忙時村人互幫互助,不計報酬。男人多外出謀生。理家與耕作由婦女擔任。傳統農具有犁耙、轆軸、腳頭、鐵扎、禾鐮、盪耙、木製龍骨水車等。
婦女上山割草代名叫割魯萁,客家婦女魯萁擔最有特色,一擔魯萁二頭共八捆,用竹槓勾索綁擔,四平八穩,舊時,園中種薴,婦女用其織為夏布,名曰家機布。另種黃麻以編繩,作蘿索、牛索等。

生活習俗

  • 服飾:舊時用自織的織家機布制被和衣著,今已淘汰,清至民國初期,官吏豪紳及儒生穿長袍馬掛,平民男女服裝為開襟式,女的為在則開襟上衣,稱大襟衫,衣長齊膝,服飾多樣中西服盛行。
  • 鞋帽:舊時有布鞋,俗名阿姆鞋。草鞋和粵俗傳統木履,現時的品種多,式樣日趨新穎,舊時冬天男人戴氈帽、禮帽和棉帽。婦女冬日戴帽(頭裙)藍布所做。
  • 飲食:一日三餐,米飯為主。舊時早上用鍋煮飯,用罩撈把飯撈起,盛於飯甑中,供一天吃,傳統名菜、名吃有“蒜頭燜豬肉”、“燜狗肉”、“炒雞酒”、“鹽焗雞”、“梅菜扣肉”、“蘸仔鴨”、“釀豆腐”、“魚生”、“仙人板”、“豬油板”、“鍋篤板”、“黃板”等。
  • 民居: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客家民居是“圍龍屋”,它多建在丘陵、斜坡地面或田疇交錯的小丘前。其所採用的建築工藝,是中原漢族建築藝術中最先進的“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結合的形式,其結構一般是“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屋前有一曬禾坪,大門之內,分上、中、下3個大廳;左右分兩廂或四廂,以兩廂向後延伸,形成馬蹄形的後圍,其特點是以南北子午為半軸,左右對稱,以屋前面的半月形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屋結合成一個大極形整體。

婚姻習俗

解放前,平遠人的嫁娶分為“大行嫁”、“童養媳”、“等郎妹”、“二婚親”。大行嫁,多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程式有定親、納彩、迎親、拜堂鬧洞房、做三朝等禮節。迎親之日,女子穿旗袍、戴鳳冠、乘花轎,出嫁時,先行一童桃枝或榕枝開路,謂拖青,男家鼓樂迎親,花轎到男家後,新郎要踢轎門扶新娘入屋拜堂成親,舊時小戶人家生有男孩後,就向鄰近外姓人撿(收)一女孩,俗謂“細心舅”。待成年後於除夕晚成親,稱圓房,此為童養媳。等郎妹即舊時有些貧苦人家當時自己沒有兒子,先買個女孩來撫養,等自己生有男孩後,即配為偶,長大後即行婚配。有的媳婦長到十八歲,“小丈夫”才幾歲,故有“十八嬌妻三歲郎”的說法。二婚親即婦女再嫁,舊時多受歧視,新中國成立後,婚事新辦,大興文明之風,有集體婚禮、男到女家、旅行結婚、開茶話會等形式,婚禮簡樸而熱烈。

祭祀習俗

舊時,老人逝世,俗稱“過身”;安葬,俗稱“還山”。葬禮亦有許多繁文縟節,有錢人家還要延僧誦經(俗稱做齋)。平遠縣用棺木土葬為尚,今已除舊習實行火葬,祭祀,平遠各姓均有祖祠,設於縣城者為宗祠,設族中曰家襟祠亦稱祠堂。祭祀祖先分春祭與秋祭,春祭主要為掃墓形式,秋祭在八月,每姓各有祭日,從八月初一至秋分為止。但也有部分地區祭祀祖先日期七月半或其他時間。

語言

客家方言是漢語八大方言(北方、吳、湘、贛、客家、閩南、閩北、粵)之一。客家方言以梅縣話為代表,即今梅州市城區所講的話為代表。
梅州市轄的梅縣、興寧、蕉嶺、平遠、五華、大埔、豐順等縣,說的同是客家話,語言交流不存在障礙,但在語音上卻有些差別。

風景名勝

平遠旅遊資源獨具特色,省風景名勝區五指石以"森林生態、·丹霞地貌、人文古蹟"三大景觀著稱;粵東名勝南台山,雙峰並峙,形如醒獅高踞,狀似仰天臥佛,山下蘊藏豐富的偏矽酸鹽質礦泉水。溫泉開發潛力大,距離縣城T4公里的熱溫泉和南台溫泉,是理療休養的理想勝地。
2017年接待遊客876.05萬人次,比增11.4%,旅遊綜合收入82.08億元,比增12.97%。

著名人物

古代有韓元勛姚璋劉述元謝升庸肖漢申等進士及山西太原府總兵謝志良、謝上逵父子等;近代有姚雨平黃梅興姚子青姚中英陳成龍林震、陳志堅、黃明黃思宗黃雪春、林鋒、林偉宏凌發泉劉茂文、劉時亮、劉時榮、劉雄章丘定侯丘河清、王瑞獻、王尚武、溫蒲香、謝義、嚴若寰嚴應魚楊傑興楊政民張達權張大華張偉漢凌坤泉林秉良楊運洪等民國將領以及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先驅林演存、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余俊賢、國民政府交通部長曾養甫、外交官姚定塵、革命家姚海珊、詩人張公略等;新中國有原國家文化部副部長、駐朝大使呂志先,中國航空自動控制學科和陀螺慣導學科的奠基人林士諤 ,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副主任邱舉良,電子專家丘水生,化學專家劉熾章,教育家吳康吳三立,解放軍少將姚史燃等;海外僑領有馬來西亞怡保開埠功臣姚德勝,太平紳士何冬青等。

城市榮譽

中央蘇區縣”、“世界客都文化始祖地”、“世界客都第一村”、“中國最佳文化休閒旅遊縣”、“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中國最美生態休閒旅遊名縣”、“中國百佳深呼吸小城”、“全國十佳生態休閒旅遊城市”、“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中國仙草之鄉”、“中國油茶之鄉”、“廣東臍橙之鄉”、“中國綠色名縣”、“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先進縣”、“廣東省中醫藥文化養生旅遊示範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