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嶺(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

五嶺(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五嶺:三個在湘桂間,因此一般是由西到東地排列,指越城嶺(湘桂間)、都龐嶺(湘桂間)、萌渚嶺(湘桂間)、騎田嶺(湘南)、大庾嶺(贛粵間,腹地在江西大庾縣),橫亘在湖南、兩廣、江西之間。是史稱南嶺者的主要構成。

五嶺所指的變化:由要塞到大山。秦漢早期是(楚國之南的)五個軍事戰略要塞、指山嶺嶺,後來泛指該嶺所在的大山乃至山脈了(山脈包括主山、大支和余脈)。例如,越城嶺最早是今廣西興安縣之北一個軍事要塞,大庾嶺早期為要塞性的台嶺(有庾嶺梅嶺古道),後來以之泛稱所在的大山乃至山脈。

五嶺是南嶺的突出代表: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是南嶺的代表性山脈,二者大小不同。南嶺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其中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要地被突出而稱為五嶺(都有秦漢時期的軍事遺址)。例如越城嶺—都龐嶺之間的海洋山韶關市西北部的瑤山等,都屬南嶺。

分水嶺特徵:五嶺所在的南嶺是長江水系(里的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嶺
  • 外文名稱:The Five Ridges 
  • 地理位置:在湖南、江西、兩廣之間
  • 組成越城嶺都龐嶺等五個大山或山脈
  • 文獻記載:《廣州記》、《南康記》等
  • 地位:作為劃分地域區界的地物標誌
  • 功能長江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
先是要塞,後指山脈,具體範圍,行政區劃,南嶺的代表,分水嶺特徵,有其特徵,不限於分水,紅軍長征經過,引證,文學,大庾嶺,

先是要塞

五嶺在秦漢早期指五個軍事要塞性質的山嶺,扼守幾個關鍵通道,所以範圍有限。因為名氣大,而所在大山沒有統一名稱,後來才以之稱呼所在大山,以方便了解。
五嶺亦作“五?(上山下領,是嶺的繁體字,可以打出字,但中文百科會改變為左山右令)”、“五領”(上山下領的字有時簡寫為領,為古代通假字)。史書記載互有出入,綜合《廣州記》、《南康記》、《輿:地誌》、《水經注》諸家所說,五嶺的具體位置如下(三個在湘桂間而且西端附近的靈渠是秦始皇統一嶺南的重大工程,因此五嶺一般由西到東地排列):
五嶺
越城嶺:在今廣西興安縣之北,為由湘入桂的交通要道,這裡還有興安縣嚴關秦城遺址。——這裡的靈渠是秦始皇打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統一嶺南的重大工程,靈渠附近就是五嶺的西部起點。建成靈渠的當年,秦始皇就在嶺南設立了三個郡。
都龐嶺:在今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南和廣東省連州市之北,而不是今日位於廣西桂林市灌陽縣和湖南永州市江永縣之間的都龐嶺。秦時的湟溪關即在此嶺之上,亦為由湘入粵之道。
萌渚嶺:在今湖南省永州江華瑤族自治縣和廣西賀州市八步區、鐘山二縣區之北,為由湘入桂之道。
騎田嶺:在今湖南郴州市區和宜章縣之間,為湘粵通道,秦時的陽山關即在此嶺之上。
大庾嶺: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余縣(古稱大庾縣)南境的梅嶺(還有梅嶺古道)附近,與廣東省南雄市接壤,為粵贛交通要道。大庾嶺早期為軍事要塞性質的台嶺,相傳漢武帝時庾勝將軍築台於此,因名庾嶺。後來擴大範圍而稱大庾嶺,但當時雖然範圍擴大,還不是整個山脈。
可見,五嶺的位置都在南嶺山系一線之上,其間大小山嶺不計其數,史書單舉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這與秦軍的進軍路線有關。"(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後指山脈

從五嶺的名稱來源可知:一是,五嶺早期指秦始皇-漢武帝時期(楚國之南的)五個軍事戰略駐地(要塞)、指山嶺嶺,例如,越城嶺最早是秦始皇修建靈渠(打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時期在今廣西興安縣之北駐守的一個軍事要塞,大庾嶺早期為要塞性的台嶺(有庾嶺梅嶺古道),後來以之泛稱所在的大山乃至山脈了(山脈包括主山、大支和余脈)。
五嶺
類似:湖南雪峰山早期指一個經常有雪覆蓋的幾十里大山,後來泛稱其所在的整個相連的長達數百里的大山了,再後來指整個山脈(包括主山、大支和余脈),因為該區域需要代表性名稱來談論。
二是,在含義的變化過程里,有的還出現不同地理的指稱,都龐嶺前後所指的區域不在一起了。

具體範圍

西起於廣西桂林市的靈渠附近(涉及越城嶺都龐嶺),東到江西贛州市大余縣(大庾嶺),北線是湖南邵陽市南部(涉及越城嶺)—永州市大部分(涉及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郴州市南部(騎田嶺就在郴州市南部),南線是廣西賀州市(涉及都龐嶺和萌渚嶺)—廣東韶關市(涉及大庾嶺)。
五嶺(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
注意:廣東清遠市北部的連陽地區很大,沒有涉及。

行政區劃

五嶺由西到東(三個在湘桂間),指越城嶺(湘桂間)、都龐嶺(湘桂間)、萌渚嶺(湘桂間)、騎田嶺(湖南郴州市南部)、大庾嶺(在贛粵間,腹地在江西大庾縣),橫亘在湖南、兩廣、江西之間。地處廣西、湖南、廣東、江西四省區交界處。是中國江南最大的橫向構造帶山脈,是長江和珠江二大流域的分水嶺。長期以來,是天然屏障,在古代長江以南的地方被中原稱為“蠻夷之地”。古代的統治者總是利用五嶺作為劃分行政區界的地物標誌,所以五嶺也是諸省區的邊緣。 五嶺山脈以南的地區稱作嶺南,原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由於歷代行政區劃的變動,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指南嶺之南),特指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五省區,江西和湖南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縣市則並不包括在內。

南嶺的代表

五嶺與南嶺的關係:南嶺和嶺南都是地域片區概念,五嶺只是南嶺的代表性山脈。南嶺是秦漢早期開始的朝廷及其相關人員對楚國之南(後來的湘桂贛粵相連區)的群山區域的總稱【漢武帝時期已經統治到南海郡即今越南的北部,“南”的區域不同了】,其中與秦漢早期重大的南下行軍路線相關的五個戰略要地(山嶺或台嶺)被突出而稱為五嶺(都有秦漢時期的軍事遺址),後來指其所在地方的大山乃至山脈。例如大庾嶺早期為軍事要塞性質的台嶺,相傳漢武帝時庾勝將軍築台於此,加固秦時的橫浦關的駐守,因名庾嶺。
五嶺(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
南嶺里的其它山脈:桂林海洋山、永州九嶷山、郴州香花嶺清遠市北部的起微山和大東山韶關北部的大瑤山和蔚嶺(古代曾被一些人稱為小庾嶺,因此,蔚嶺關曾被一些人稱為小庾嶺)、韶關東北部跨贛州南部全南縣的青雲山脈(主峰在兩省邊界上)和九連山(主峰靠近省界),贛州東南部的三百山(跨三省交點)等。

分水嶺特徵

有其特徵

五嶺所在的南嶺是長江水系(里的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及其周圍群山。
西端的越城嶺山脈:北方是洞庭湖水系裡的資江的東源夫夷水,南方是洞庭湖水系裡的湘江在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的源頭,同時,越城嶺山脈西南角的南方所在的興安縣和靈川縣又是珠江水系裡的西江在廣西桂林市的幾支的發源地,因此,秦始皇時期南征桂林而在這裡修建著名的靈渠以溝通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從湘江水系運輸人員和物質去桂林,後來建立桂林郡
五嶺(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及周圍群山)
騎田嶺湘江支流耒水和珠江水系裡的的北江西源武水的分水嶺。
東端的大庾嶺山脈是鄱陽湖水系裡的贛江源頭與珠江水系裡的北江的分水嶺。
其它幾個山脈也是如此的分水嶺。

不限於分水

分水嶺比較小,而周圍群山很大。南嶺有分水嶺特徵,但不限於分水嶺,例如越城嶺在湖南的部分都在洞庭湖水系(資江湘江的源頭都深入到廣西桂林市,一個在資源縣,一個在興安縣的靈渠附近),整個越城嶺只有其西南部才是長江—珠江的分水嶺,就是說,越城嶺的大部分段落沒有分水嶺特徵。

紅軍長征經過

紅一方面軍長征開始在1934年,他們不可能看過1935年的教科書。但這些描述可以大致代表在那個年代,受過地理教育的人可能了解到的五嶺。“五嶺”,“南嶺”,“嶺南”,“山地”,“山脈”——其中,這五個名詞交替出現,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五嶺即南嶺,這是相對於秦嶺來講的。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嶺也被稱為“北嶺”。這不僅因為它們的地理位置,也因為秦嶺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這一點廣為人知,而五嶺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界線——雖然也很重要,卻往往被人忽視。在唐代,“嶺南道”是當時全國十“道”之一, 管轄“南嶺”之南的兩廣區域。迄今為止,“嶺南”依然代表著這片土地,並滋生出別具一格的嶺南文化。另外,五嶺不是山脈,它沒有統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
紅軍長征後的游擊戰場
沿323國道從大余去南雄距離只有40公里,這條路開通以後,梅關古驛道徹底成了風景。我們步行過梅關。現仍完好保存的8公里山道很好走,而且景色優美。跨過梅關,即進入廣東,的確是非常輕鬆、便捷的山道。
可惜紅軍長征沒有走過這條路。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後,根據和廣東軍閥陳濟棠達成的協定——儘量不進入廣東——紅軍剛到南雄境內的油山,即刻北上翻越大庾嶺回到江西境內,而後經崇義、聶都到廣東北部長江鎮、城口鎮借路北上。只有沒參加長征的陳毅項英留下來,在油山一帶堅持游擊戰。他們在梅嶺留下了足跡和詩篇。

引證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
漢書·張耳傳》作“五領”,顏師古注引鄧德明《南康記》:“大庾領一也,桂陽騎田領二也,九貞都龐領三也,臨賀萌渚領 四也,始安越城領五也。”
·陸機《贈顧交阯公真》詩:“伐鼓五嶺表,揚旌萬里外。”
毛澤東《長征》詩:“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文學

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塑造了賈府大觀園,並讓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入住瀟湘館瀟水湘水均發源於五嶺,“瀟湘夜雨”——所以,不知曹雪芹是否暗示著林黛玉有流不完的淚水。五嶺山地雨量豐沛,發源了不少名川。北坡除瀟湘兩江,還有資水上源夫夷水、湘水支流春陵水和耒水,以及與貢水合成贛江的章水。而南坡河流更多,發源了桂江、賀江、連江、武水、湞江……
雖然五嶺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但是此兩者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分水界線,史上互相掠水現象屢有發生。古往今來,人們利用這些不明顯的、有時只是個緩丘的分水嶺,開鑿了數條山道,從而水陸聯運,溝通嶺南兩廣與“嶺北”的湘、贛。由唐朝張九齡建議並主持開鑿的梅關古驛道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它辟山成谷,很快成為中原溝通嶺南的要道。
上梅關之前,大余縣委宣傳部的彭承禮告訴我:“早在秦代,大余就是始皇帝南征的要道。漢代庾姓兄弟到這裡築城防守,大庾嶺亦因此得名。從前章水航運非常繁忙,中原南運的貨物從我們這裡上岸,經梅關,下廣東,接著利用湞江航運,十分便捷。”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吳海濤收集了中國近百年的地理教材。據他提供的資料,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對五嶺有所介紹,“自越城嶺而東,橫障南境,與兩廣分界。最著者曰萌渚嶺、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又東與大庾嶺相續,即所謂五嶺也。”而1935年,某中學地理教材第八章名為“嶺南山地”,對五嶺描述得更加詳細:“南嶺山脈蔓延數千里,隨地異名……南北交通,非限於曲似羊腸之河道,即為崎嶇升降之山路,其艱難險阻,蓋可想見。” 此外,中華民族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還曾在《長征 七律》中提到過,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我們都知道,紅軍走過的地方都充滿了艱難險阻,也就更加可見五嶺的巍峨,氣勢的磅礴。

大庾嶺

大庾嶺亦稱庾嶺、台嶺、梅嶺、東嶠山,中國南部山脈,“五嶺”之一,位江西與廣東兩省邊境,為南嶺的組成部分。為花崗岩斷塊山,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公尺左右。是珠江水系的湞水與贛江水系的章水的分水嶺。
大庾嶺(19張)原古道經庾嶺之山脊築有一雄關,今謂之大梅關。大梅關現尚存有數里的石板古驛道,道旁多梅樹,亦稱“梅嶺”,為著名的風景區。後開通的粵贛公路,經過庾嶺之地,謂之小梅關,小梅關高約400公尺,為江西、廣東間主要通道。庾嶺山脈為著名鎢礦產地,儲量占中國的1/2以上,僅大余縣境就有國有四大鎢礦,大余因之也被稱為“世界鎢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