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甌國

南甌國

正南甌是先秦時位於嶺南一帶的方國,又名海陽國、甌鄧,其民族原為閩越系,後逐漸為揚越系所取代,但無論閩越,抑或揚越,都屬於東越系,不屬於南越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甌國
  • 別名:海陽國、甌鄧
正南甌之於南海,南海國城址考證,迄古為不凡之地,

正南甌之於南海

《逸周書·王會解》後附有《商書》中《伊尹朝獻》佚文,文載商初成湯命伊尹制定諸侯向商朝的貢納制度,伊尹作“四方令”,其中記載:“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產里、百濮、九菌、請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
南甌國位於今福建、廣東兩省交界的廣東省境內;另外還有東甌國,亦稱東海國,位於今浙江省南部溫州、台州、麗水一帶;西甌國,位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越系,包含揚越閩越兩大支;南越系,亦稱交越系,包含雒越、西甌兩大支;西越系,指滇越系,分布在今雲南省、中南半島和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設南海郡,南海郡下又設揭陽戍,其址在今廣東省韓江中游。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高祖封閩越王世系織為南武侯,建立南海國。
班固《前漢書·高帝紀》載:十二年三月,“詔曰,南武侯織亦粵之世也,立以為南海王。”這說明同屬越王勾踐後裔的織,與兄弟無諸、搖一樣,因有功於漢室,於公元前195年3月受封為王。
《漢書·嚴助傳》載,淮南王劉安上書文帝稱:“前時,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淮南王劉長)使將軍間忌將兵擊之,以其軍降,處之上淦”。說明南海王因反叛漢廷,受漢軍攻擊而降,被遷徙安置到上淦(今江西省清江縣一帶)。至漢文帝時,作為一個王國的南海國消亡。
到上淦後,“南海民處廬江界中者反,淮南吏卒擊之。……南海民王織,上書獻璧皇帝。忌擅燔其書,不以聞。”削王為民的織曾上書獻璧,因間忌作梗,致其“復反”,淮南王再次將其鎮壓。可見,南海國最終亡於淮南王劉長死亡(文帝六年)之前,其存在時間最短不少於16年,最長不過21年。
南海王國,是先秦正南甌的繼承者,其國存在僅37年,後為淮南國劉長所滅。淮南國是乾越國的繼承者。南甌國滅之後,其殘軍被遷至今江西省東北部,反倒為南越系居民占領此區造了方便。不過雖然南越國得了南海國的土地,但不久後南越國也為西漢中央政府所收編。

南海國城址考證

至於南海國封地,史學典籍沒有明確記載,但仍可看出大體方位。《史記·南越列傳》載,文帝繼位後,即派陸賈使越,在番禺(今廣州)坐大的南越王趙佗上書曰“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漢高祖五年封無諸為閩越王,這對趙佗來說不可能不知道,他感到不舒服的是在其東稱王的“數千閩越人眾”,這印證了《前漢書一下·高帝紀》所載:“十一年更立佗為南越王,自此王三郡,……今復封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復遙奪佗一郡,織未得王也。”
這裡復遙奪佗一郡,就是指漢高祖敕令南越王趙佗析分其東部的土地,賜予南武侯織建為南海王國。西漢中央政府擔心南越國勢力範圍膨脹,責令在南越國析地,由此可見,雖然南武侯為閩越世系,但南海王國必不在閩越境,而應在南越舊土之上。而另一方面,此地雖為南越舊土,但居民又屬閩越系,而不屬南越系,
南海國被西漢王朝封為諸侯國,其土地實際上是繼承了秦揭陽戍之域。揭陽戍亦可以肯定是由原龍川縣分劃而來。南越國為西漢王朝統一之後,又於原南海國境設立揭陽縣,故而可知,南海國必不在贛、閩境,而應在廣東韓江中游,另一方面,南海國境也不會在沿海平原地區。
有秦漢青銅器作物證。近年來,在梅州市揭嶺山脈南麓發現一處古城遺址,面積約三萬平方米,城牆周長約1000米,有主城、附城、城池等建築,現仍存有灰沙結構的古牆基、殘牆等。西城古城遺址附近出土有秦漢時的青銅器:一是秦代的青銅劍,1984年冬附城內嶺村李子立等人在虎頭崬開輋時,發現墓葬物秦青銅劍一把,長36厘米,柄長7厘米,錐形空心,分三格箍,劍身呈棱形,劍面有網狀飾紋,重為0.25公斤。這種劍在揭陽揭西都曾出土過,說明秦軍曾在揭嶺南邊許多地方活動過。另一青銅器為漢銅瓦,長19.5厘米,寬10厘米,厚0.3厘米,正面豎刻陽文:“漢朝正殿筆雀銅瓦”,背面陰刻篆體銘文“永寶萬年”“至樂莫如讀書”。這些都是證明秦漢時這裡曾是軍事、政治重鎮的有力物證。《縣誌》云:“南礤鄉之藍田隘,一名石硿飛泉徑,為秦戍守揭陽嶺最南之關隘。漢六朝均為南北交通之要隘,建有石馬營。迨唐宋,開通瘦牛嶺與潘田武寧驛官路銜接,此道廢。”

迄古為不凡之地

鐘偉琪《關於畲族史源考證》認為:“廣東鳳凰山是畲族的發源地。畲族曾二次抵達粵東地區,第一次公元前1095年周公分封龍麒41代孫在廣東潮州豐都縣鳳凰山為侯,建立諸侯國;公元前195年畲族第二次入粵,與以前遷入鳳凰山的畲族先民匯合,成為南蠻五族之一”。這個建立於公元前1095年的諸侯國,應該就是正南甌,也就是南海國的前身。這裡說的“豐都”,就是現在梅州市豐順縣的前身“潮州府豐政都”。由此可見,鳳凰山脈北麓至揭嶺山脈之間的區域,迄古已是韓江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地。南海國重新併入南越國後不久,南越國為西漢所統一,西漢政府又在原南海國境設立揭陽縣。現代考證認為,西漢設立的揭陽縣縣治,最早在今豐順縣一帶。東晉鹹和六年(331年),原揭陽縣治已經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人口需要,於是拆分揭陽縣設立海陽縣、綏安縣等縣,海陽縣治遷到今潮州市一帶,從此與山為鄰的正南甌之地,沒落了。
槎陽姑娘·畲族風情槎陽姑娘·畲族風情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在海陽縣縣治設立義安郡,管轄綏安縣、海寧縣、義招縣、潮陽縣等縣,由於義安郡在地域上完全繼承了秦揭陽戍、漢揭陽縣的地域,所以在此後的隋唐時期,常常以揭陽為義安郡的代稱。但我們必須知道隋唐時期所說的揭陽城,一來不是之前的揭陽戍所在地,二來更不是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設立的揭陽縣所在地。海陽、揭陽、潮陽都曾經是整個韓江流域的名稱,其中海陽出現得最早,潮陽出現得最晚。鳳凰山脈北麓的地方,就是嶺嶠地區(Kaying-Taipu)。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