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簡介:,詳細介紹:,一、牛郎織女確有其人其事,二、織女泉是王母娘娘的眼淚所化,三、葉籽銀杏是織女丟失的寶珠,四、衛茅樹的來歷,五、完美演繹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奇觀,六、牛郎織女角度不整合面相差17億年,七、世界最大和唯一的以愛情為主題的郵票館,八、牛郎是牛郎官莊孫姓的祖先,九、傳說的起源地,十、西方情人節的源頭,2、孟姜女,淄川--發現刻有孟姜女史料的石碑,3、梁山伯與祝英台,4、白蛇傳,其他版本:,相關作品:,20集電視連續劇《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

簡介: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最普遍為大家認同的說法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等四大民間傳說。它們和其他民間傳說故事構成了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四個傳說全部是愛情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故事的起源地,中國情侶節的發源地已確定為山東省沂源縣,這裡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獨特的民俗與故事相吻合。中國在民間的各類故事很多,除了以上的還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多個傳說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詳細介紹:

《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註:橋)以渡織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並與七夕習俗相結合。目前相關影片有田亮和台灣青春偶像安以軒領銜主演的35集大型古裝神話劇《牛郎織女》。
沂源牛郎織女故事的十大奇聞:“天上銀河,地上沂河”。這是流傳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一種通俗的民間傳說。這裡說的“銀河”是天上的銀河,沂河是發源於山東省沂源縣境內的一條全長574千米的河流。這個說法源於中國民間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傳說。
目前,沂源縣這種“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觀,是對牛郎織女傳說在國內所能找到的唯一一處與實地實景相對應的文化遺存。2007年8月,沂源縣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牛郎織女傳說之鄉”,2008年6月,“牛郎織女傳說”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蘊含了不為人熟知的十大奇聞。2009年央視10套《探索發現》欄目專題製作的《沂源牛郎織女尋蹤》紀錄片播出後,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國際國內反饋的信息是:牛郎織女唱千年,方知故事出沂源。

一、牛郎織女確有其人其事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出在哪裡,卻幾乎無人知道。經過專家學者多面考證,發現“牛郎織女”故事原來出在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具體閱讀下面考證內容分析,讓你不得不信,甚至都猜想“牛郎織女”確有其人,也許可能是“牛郎織女”的真人故事感人至深,在歷代相傳中不斷神化,以至形成今天的神仙傳說版本。
首先,當地有實景。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目前國內唯一一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一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一銀河一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一、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一幢二進院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黑瓦,彩繪斗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一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其中,“沂河”更是與“銀河”絕妙諧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大部分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
《牛郎織女》小人書《牛郎織女》小人書
第三,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一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見證。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其中有一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台,作者是王松亭,詩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的描寫了在天成象、與地成形的意境。還有一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曆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志雲唐人過谷,聞洞內札札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札札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在地成形矣……”。
再者,據考證,牛郎織女景區內還有織女泉(天孫泉)、織女台(天孫台)以及罕見的葉籽銀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景區內大賢山海拔532米,森林覆蓋牢96%,懸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生態環境優良。大賢山下沂河如帶,“地上銀河”水景長3公里,形成了50多萬平方米的水面。由於,各種自然資源與人文脈絡高度和諧統一,山東沂源被專家稱為“牛郎織女故鄉、中國愛情文化源地”。

二、織女泉是王母娘娘的眼淚所化

織女下凡嫁牛郎,違反了天條,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大怒,決定不再要這個女兒。
事後,王母娘娘悄悄地來看望織女,見織女孤苦伶仃,相思成病,非常心疼。王母娘娘走到織女洞南約100米處,坐在一塊大石頭上休息,看著自己的女兒,禁不住又掉下淚來,一串串淚珠落在岩石上,立即形成了一眼仙泉,王母撫摸著身邊一棵小樹說:“這仙泉是專為織女而設的,你在此守望它,讓它永遠清澈、甘甜。”這就是天孫泉。泉水水質清醇、甘甜,久旱不涸,大雨不溢,嚴寒不凍,清澈甘冽。

三、葉籽銀杏是織女丟失的寶珠

王母娘娘走後的次日,織女發現仙泉,低頭喝水時,不小心頭上一顆寶珠掉在了泉水中,織女仔細尋找,怎么也找不到。這時忽然颳起了一陣風,泉邊那棵小樹樹葉被吹得沙沙作響,織女抬起頭,見此樹葉非常奇特,如同美麗的扇形。再仔細一看,卻發現自己丟失的寶珠竟托在樹葉上,織女禁不住感嘆:“樹啊,樹啊,你雖然給我呈上寶珠,但我與牛郎哥身居兩地,戴漂亮的寶珠又有何意思呢?你先為我收藏吧,待到七月七日與牛郎哥相逢的時候我再戴吧!”七月七日,織女到天孫泉小樹旁來取寶珠,發現每個樹葉上都托著一個如同寶珠樣的仙果,織女採摘了一顆品嘗,味道鮮美、清香,吃下後頓感神清氣爽。織女隨手摘了一些,給牛郎和他們的孩子們帶去。年復一年,牛郎和織女的後代結婚生子,在牛郎廟旁安家,逐漸發展成了牛郎村,而天孫泉旁的小樹也已變成了參天大樹,每年的夏天樹上都會在葉面上結出無數顆果實來。
此樹現位於沂源縣燕崖鄉織女洞上端的玉皇閣院內,高25.3米,胸圍3.35米,樹冠覆蔭266平方米,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最為奇特的是東北方即朝牛郎廟的方向枝條,果實結在葉子上,被專家稱為“葉籽銀杏”,全國獨此一株,實屬罕見。

四、衛茅樹的來歷

相傳牛郎孫守義同哥哥分家後,帶著相依為命的老牛四處漂泊,居無定所,幾經周折終於在大賢山一處風景如畫的地方安了家,周圍就是幾株高大的綠樹,該樹綠葉呈披針形,端長銳 尖,邊緣有齒,每到夜晚就圍繞在牛郎住所的周圍,抵擋防備著野獸的攻擊。初夏時節,開著潔白的小花,排解著牛郎鬱悶的心情。年復一年,最終牛郎織女相愛後,有了穩定的住所,遂不再此居住。一年後,牛郎織女不忘庇護他的地方,再一次來到了這裡,驚奇的發現綠樹上居然結了紅紅的果實,牛郎感到是他與織女的愛情感動了上蒼,綠樹結出了愛情果。後人為感謝這種為祖先牛郎提供保護的古樹,將它命名為衛茅樹,並將種子流傳到各地,去保護那些善良的人們。
《牛郎織女》木雕畫《牛郎織女》木雕畫

五、完美演繹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奇觀

秀美、神奇的大賢山上,一座凌空的高閣鑲嵌其上,這就是織女洞。透過這古香古色的閣樓的視窗,織女就看到河對岸那朝思暮想的牛郎的廟宇了。因為這沂河的位置與流向,跟天上的銀河極其相似,而兩岸的織女洞與牛郎廟也恰與天上的織女星與牽牛星遙相呼應,所以天上有銀河,地上有沂河,沂河儼然就是天河的象徵了。牛郎織女在天成象,大賢沂河與地成形,這實地實景是全國所能找到的唯一一處能夠與神話傳說相對應的文化遺存,是中國旅遊資源中的絕景。
早在唐代,沂源境內就修建了織女洞和牛郎廟,並巧妙利用當地自然資源,使兩建築隔沂河相望。兩建築選擇西高東低、沂河橫穿中間的自然山水環境,使二者隔河相對,完美演繹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奇觀,在國內絕無僅有,且在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地位。

六、牛郎織女角度不整合面相差17億年

世界罕見的地質遺蹟現象--角度不整合面,它是距今5.3億年前形成的石灰岩,而下面一層是地基層,距今22.8億年前形成的土黃色片麻岩,那么中間這一條狀石層是它們之間17.5億年的積澱。這種現象之所以是世界罕見,是因為它通常存在於地殼裡面,這裡是因為地殼運動,把這個地方抬升了,而在抬升過程中,這條狀石層被剝蝕了,所以這個石層就有了岩層缺失,沉積間斷,也就是說,條狀石層是不完整的。根據地質學知識,這種不完整的層面是不整合面,而不整合面形成後與蓋層平行,與地基相交,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角度,所以這條狀石層越往上越窄,越往下越寬。像這種現象,不研究地質的人是日見而不疑,這是在06年的時候,全國著名的洞穴專家研討會在沂源召開,當時,會長過來看織女洞時發現並告訴大家的。後來也有諸位研究地質的專家過來研究,結論一致。

七、世界最大和唯一的以愛情為主題的郵票館

中國(沂源)世界愛情郵票博物館是世界第一個愛情專題郵票博物館,座落於沂源牛郎織女景區,有機融入了中國愛情文化發源地,完美演繹了古今中外愛情文化的真諦。
博物館展廳面積500平方米,分九個展區。館藏品有中、美、英、法等109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餘種、20多萬枚世界愛情郵票,收集了從世界發行的第一枚情人節郵票至今的愛情郵票,數量繁多,品種齊全,集世界愛情郵票之大成。館藏愛情郵票由著名童話作家、詩人、收藏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林一葦先生無償捐贈。
方寸之間,見證愛情。每一枚郵票背後都有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每一枚郵票都展示了獨具特色的藝術品位。在這裡,可以盡情領略愛情文化和郵票文化完美融合的獨特魅力!

八、牛郎是牛郎官莊孫姓的祖先

牛郎官莊村的來歷,據村碑講明末(1628年)孫姓始祖從淄川孫家大莊遷入,以村西建有牛郎廟得名。據<孫氏家譜>載:“約在前明末(1628年)葉始祖從淄川孫家大莊遷入沂水縣西北鄉安樂社高廠莊,遂轉徙牛郎官莊。”因為村西建有牛郎廟,取名牛郎官莊。
牛郎官莊村裡的人大部分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該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里孫姓占到總人口的80%以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牛郎官莊的姓氏越來越多,但是,村內的大家族依然是孫姓,其次是小莊的王姓。本村之所以孫姓占絕大多數,是因為最早落戶此地的人姓孫。《孫氏家譜》中記載著“明末(1628年),始祖從淄川孫家大莊遷入沂水。牛郎官莊:一世失諱始由淄川縣孫家大莊遷居沂水西北鄉高廠莊再遷牛郎官莊定居焉”據孫姓村民說,1628年明末,博山孫家大莊的孫相要飯要到這裡,從此落戶生息,並且一直到今天都以農事種植為生。
牛郎官莊很多村民都知道牛郎這個人,村頭的牛郎廟是紀念牛郎的,牛郎叫孫守義,他的哥哥叫孫守財,所以有的人認為本村姓孫的人就是牛郎的後代。因為當時來落戶的只有孫姓,沒有外姓。直到現在,牛郎官莊仍然以孫氏家族為核心。孫家有家譜,續到十八世。現在孫氏家族的後代已排到十九、二十世。另外,家譜中還對與孫氏聯姻情況做了記載。由五世直至十二氏,與其聯姻的村名一一羅列。

九、傳說的起源地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民間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其中,最具中國特色、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的《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這四大民間傳說。其中,牛郎織女傳說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廣為流傳,沂源縣應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小雅.大東》:“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晉代宗懷的《荊楚歲時記》里,說織女是天帝的外孫女,七月七日夜晚與牽牛在銀河相會,為牛郎織女的戀愛故事勾勒出一個鮮明的輪廓。南北朝時,任仿在《述異記》中記載:“大河之東,有美麗女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 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這大概算是牛郎織女故事最早的雛形了。
據有關專家考證,《詩經》中周王朝的“大東”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橫跨今山東臨淄、曲阜一帶,而位於沂河上游的沂源縣正介於臨淄和曲阜之間,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今天的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織女洞及與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廟,是一處與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最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時間可追溯到中國的唐代,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沂源牛郎織女傳說故事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較全國其它地區和東南亞早許多年代。

十、西方情人節的源頭

 在中國眾多的節日中,“七夕節”形成得很早。這一節日萌芽於先秦時期,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階段後,到漢代終於定型為一大節日。時間是每年陰曆的七月初七,民間稱“七夕節”、“乞巧節”等。從文獻記載看,“七夕節”的最初形成可能和人們識別並掌握天象知識有關,古人為了解釋天象,又生髮出優美動人的牛郎織女傳說。
七夕七夕
相傳,牛郎織女相愛後,織女在人間與牛郎成了家,心靈手巧的織女靠織布維持生計,她又帶動沂源當地百姓養蠶織布,她們織出了又光又亮的綢緞,織出的綢緞通過周村旱碼頭,踏上了古代陸上商貿通道--古“絲綢之路”,最後賣到了歐洲。伴隨著美麗綢緞銷售到歐洲,牛郎織女傳說也流傳到歐洲及古“絲綢之路”沿線地區,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對歐洲(西方)愛情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情人節是每年的2月14日,我們也可以這樣解釋:2代表倆,14是兩個7的和即雙七,恰好與我們農曆七月七日的“七夕節”吻合。
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林一葦博士考證:中國沂源七夕節始於公元前206年的漢代,而西方情人節始於公元270年,相差500餘年,這種文化傳播是很有可能的。

2、孟姜女

孟姜女的傳說起源於《左傳》杞梁妻拒絕齊侯郊吊,遵守禮法的記載,後來加上《檀弓》的“齊莊公襲莒於奪(隧),杞良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雛型。漢·劉向《列女傳》(四)記:“齊杞梁殖戰死,其妻哭於城下,十日而城崩。”又唐(佚名)《雕玉集》記“秦時有燕人杞良,娶孟超女仲姿為妻,因良被築長城官吏所擊殺,仲姿哭長城下,城即崩倒。”可知這個傳說在唐代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傳說中已改名為孟姜女和范喜良。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可說是家喻戶曉。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孟姜女廟。這座貞女祠,坐落在秦皇島山海關區城東6.5公里處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小丘陵之巔。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廣闊的齊魯腹地淄博也出現了孟姜女之說。國家文化部門專家認為“孟 姜女哭長城”的發生地是山東省淄博市,於是就讓山東省藝術館的王丕琢副館長通知淄博市申報“孟姜女哭長城”發生地。因為當時的時間比較緊,淄博市文化局就委託博山區文化局具體負責組織材料,但後來,博山的材料拿到省里、國家進行鑑定的時候,很多專家都不認可。省文化部門就建議讓淄博市文化局具體負責組織材料,淄博市文化局就將申報工作承接下來。因此,在申報的時候,就將“孟姜女哭長城”的發生地定在了山東省淄博市。  這位負責人說,根據文化部公示的材料是山東省淄博市,而不是博山區源泉鎮北。“我們在申報孟姜女傳說、聊齋俚曲、五音戲、蹴鞠四項的時候,報的都是山東省淄博市,其中,僅蹴鞠一項是起源於臨淄區,其他三項還沒有確定屬於哪個區縣,而且,國家也尚未對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出定論,只是公示完畢而已。”
《孟姜女的傳說》小人書《孟姜女的傳說》小人書
淄博市文化局這名負責人介紹,有關專家經過論證,認為“孟姜女哭長城”的地點應該是在齊國故城,也就是現在的臨淄區,而不是齊長城。根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孟姜女的丈夫杞梁葬在臨淄城東郎家莊,而臨淄境內也有淄河,它就位於杞梁墓地的不遠處,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孟姜女不可能到50公里以外的淄川、博山去哭長城,投河自盡。

淄川--發現刻有孟姜女史料的石碑

淄川區文化旅遊局負責人介紹,《魯中晨報》報導的“孟姜女哭長城”發生地一事,在淄川區引起強烈反響,市民紛紛向淄川區文化旅遊局提供“孟姜女哭長城”的相關史料。“有個市民反映,在淄川區淄河鎮城子村有一個明朝萬曆年間的石碑,上面刻有‘孟姜女哭長城’的相關記載。”這名負責人認為,淄川區有大量的史料證明“孟姜女哭長城”的地點是在今城子村以東的三泰山、夢泉劈山一帶,目前,他們正在翻閱史料和記載,找出能夠證明“孟姜女哭長城”的地點位於淄川區的更多證據。

3、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祝事之發源,見諸文字者,以南北朝時郭茂倩所作《樂府詩集》中的《華山畿》為最早者,世人也多認同此觀點。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 第四章在介紹南北朝民歌時, 曾引用《華山畿》,以為“表現堅貞不渝的愛情”。其文如下,“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不過,袁將故事發生之地,定為江南水鄉。此時,梁祝故事尚處於萌芽狀態,但其主幹已具,尚欠骨肉。
《梁山伯與祝英台》民間剪紙《梁山伯與祝英台》民間剪紙
唐初梁載言著書《四番志》,也曾談到過“梁祝”事,並解釋說:“義婦祝英台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似乎說,梁祝果有其人,其事也廣為傳誦。但語焉不詳,對梁祝故事的豐富沒有太多貢獻。
到晚唐時,文人張讀作《宣室志》,對這個故事進一步豐富發展,使之成為一篇具有傳奇色彩的男女愛情小說。可以說,現在人們看到的梁祝,在那個時候基本上已經成型了。《宣室志》所記全文如下,“ 英台,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馬氏子矣。山伯後為鄞令,病死,葬貿阝城西。祝適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知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自裂陷。祝氏遂並埋焉。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應該說,是張讀將梁祝從《華山畿》 的隻言片語中給拯救了出來,如果沒有他,也許人們就看不到今天的梁祝了。但這個時候的梁祝及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呢?愛情有之,孝道有之,仁義有之,節烈有之……這些都是當時人們價值觀、人生觀的體現。也是故事得以傳承的基本要旨,即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可以作為官方道德宣教、風物教化的範本來推廣。
到宋元時,話本的出現和戲劇的誕生,使梁祝故事以更多的民間形態出現在人們面前。由於文人的杜撰和發揮,梁祝故事的內容也進一步擴大,夾雜了太多的“理學概念”,反而讓人覺得有點似是而非。好在其主幹,依舊承襲了張讀《宣室志》的精髓。從現在來看,更多文人參與創作梁祝故事,對它的傳承有相當程度的積極作用。 南宋張津在《四明圖經》,還對張讀《宣室志》中所說的“義婦冢”進行了考證,說“‘義婦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縣西十里接待寺之後,有廟存焉。”這裡的縣指的是會稽縣。
 至明清時,更多的文人墨客投入到梁祝故事的創作和考證。例如,明代《三言兩拍》的作者馮夢龍就在《情史類略》考證說:“梁山伯、祝英台皆東晉人。梁家會稽,祝家上虞,嘗同學。祝先歸,梁後過上虞訪之,始知為女。歸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許馬氏子矣。梁悵然若有所失。後三年,梁為鄞令,病且死,遺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適馬氏,過其處,風濤大作,舟不能進。祝乃造梁冢,失聲哀慟。忽地裂,祝投而死。馬氏聞其事於朝,丞相謝安請封為義婦。和帝(502年)時,梁復顯靈異效勞,封為忠義。有事立廟於鄞雲。”
《梁山伯與祝英台》小人書《梁山伯與祝英台》小人書
清代浙江德清的俞樾(1821--1907年)《茶香室四鈔》引邵金彪《祝英台小傳》云:“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無兄弟,才貌雙絕。父母欲為擇偶,曰:‘兒當出外遊學,得賢士事之耳。’因易男裝,改稱九官,遇會稽梁山伯,遂偕至宜興善權山之碧蘚岩,築庵讀書,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為女子。臨別,與梁約曰:‘某月日可相訪,將告父母,以妹妻君。’實則以身相許也。梁自以家貧,羞澀畏行,遂至愆期。父母以英台字馬氏。後梁為鄞令。過祝家,詢九官。家僮曰:‘吾家但有九娘,無九官也。’梁驚悟。以同學之誼,乞一見,英台羅扇遮面, 出一揖而已,梁悔念成疾,卒,遺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將就馬氏,命舟子迂道過其處,至則風濤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墓前,失聲慟哭,地忽開裂,墮入塋中,繡裙綺襦,化蝶飛去。丞相謝安聞其事於朝,封為義婦。此東晉永和時(345--356年)事也……今山中杜鵑花發時,輒有蝶*不散,俗傳是兩人之精魂。今稱大彩蝶,尚謂祝英台雲。”
梁祝公園梁祝公園
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梁祝化蝶才真正成為梁祝故事的一部分。而這當中文人的貢獻不可謂不大。也正是因為文人的參與,使梁祝故事血肉日漸長成、情感日益豐富、情節也更具戲劇性。

4、白蛇傳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到了現代也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中國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白蛇傳》的傳說,一說認為同印度教有關。印度教的創世,就是從兩條大蛇(Nagas)攪動乳海開始。東南亞也有類似《白蛇傳》的故事,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就記述了真臘國王有一“天宮”,夜夜登上天宮的金塔與化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雛形。此外,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即由蛇幻化而成。後來與青年利西烏斯(Menippus Lycius)結為夫妻,結婚當天,來了個阿波羅尼烏斯(De Vita Apollonius),識破拉彌亞是蛇。
《白蛇傳》小人書《白蛇傳》小人書
此外,在南宋宮廷說書人的話本里,有《雙魚扇墜》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與青魚修煉成精,與許宣(而非許仙)相戀,盜官銀、開藥鋪等情節,都與後來的《白蛇傳》類似。並且在其他的文學作品裡,也有類似的故事,因此,有學者認為《白蛇傳》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國的故事與印度的神話糅合而成的傳說。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
《白蛇傳》的故事早期因為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齣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後來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戲曲《白蛇傳》戲曲《白蛇傳》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崑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崑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現代,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台灣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內容。此外,還有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亦是根據白蛇傳創作的,而後經香港著名導演徐克拍攝後搬上銀幕。台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前後演出,故事內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台設計上與傳統戲劇表現的設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段更出動消防隊的灑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計,製造出白蛇與青蛇騰雲架霧的感覺。另外,本作也被日本東映動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堪稱日本動畫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設定--小青是青魚而不是青蛇)。
這個故事經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其他版本:

另一種說法是:
《梁山伯與祝英台》
《白蛇傳》
柳毅傳書》
《董永與七仙女》
柳毅傳書,也作柳毅奇緣,起源於唐代高宗年間由李朝威所著的傳奇小說《柳毅傳》。   故事講述湖北人柳毅在前往長安赴考途中,在涇陽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中牧羊。多次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對方乃是洞庭湖的龍宮三公主,遠嫁給涇水龍王十太子。可惜小龍王生性風流,娶妻之後不單沒有洞過房,連碰也沒有碰過她。三公主獨守空房之餘,又被翁姑欺凌,帶負責降雨降雪的羊群到江邊放牧。周遭水族禽鳥懾於龍王聲威,都不敢為三公主傳書回家求救。柳毅義憤填膺,答應放棄科舉的機會返回家鄉送信。
《柳毅傳》《柳毅傳》
柳毅回到洞庭湖畔,為三公主送信往龍宮。但洞庭君礙於與涇陽君的多代姻緣,想息事寧人,洞庭君的弟弟錢塘君則大表氣憤,並帶同水軍前往解救三公主,並殺了涇水十太子。三公主回宮後,為柳毅奉酒答謝。錢塘君見二人眉目傳情,欲撮合二人。但柳毅礙於沒有媒人作中介,以及介懷自己間接殺了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拒絕了婚事。
柳毅回到地面之後,經常望湖興嘆;而三公主亦對柳毅日夜掛念。雙方家長為了子女的前途而大然思量。柳毅的母親決意為柳毅尋找媳婦;而錢塘君由於錯手殺了三公主的丈夫而梗梗於懷,決意化身為媒婆前往柳家說媒。二人於是有情人終成眷屬
董永與七仙女,民間廣為流傳的古代愛情傳說。
傳說講述的是董永(傳說董永是湖北孝感縣人,又傳是山東濱州博興縣人)賣身葬父,天庭的七仙女被其孝行感動,於是私自下凡與其結為夫妻。七仙女一夜之間織了十匹錦布,幫助董永償債贖身,奴期從三年減至一百天。奴役期滿後,夫妻雙雙把家還,以為可以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時候玉帝卻下令七仙女返回天庭,為了董永,七仙女只好忍痛與丈夫訣別。
《董永與七仙女》郵票《董永與七仙女》郵票

相關作品:

20集電視連續劇《孟姜女》

1996年上映
製片人:吳竹筠
導演:成科
主演:馬羚 黃格選 史蘭芽 肖榮生 姜宏波

梁山伯與祝英台

  梁祝的故事最早見於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記載了梁、祝“二人嘗同學”、“同冢”的故事。晚唐·張讀的《宣寶志》有較詳細的記載。到明代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帶,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節。 梁祝傳說是我國最具輻射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惟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梁祝故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也有著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之稱。
《梁祝》紀念郵票之化蝶雙飛《梁祝》紀念郵票之化蝶雙飛
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