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渡江

五馬渡江

五馬渡江,讀wǔ mǎ dù jiāng,指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於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又稱五馬浮江,五馬渡江。具體是指西晉末皇族司馬氏五位王爺(琅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避戰亂南渡長江 ,最後琅琊王司馬睿於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所以民間說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說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馬渡江
  • 拼音:wǔ mǎ dù jiāng
  • 注釋: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
  • 出處:晉書
基本信息,典源,釋義,同源典故,示例,相關閱讀,

基本信息

拼音:wǔ mǎ dù jiāng
五馬渡江
解釋:指西晉末司馬氏五王南渡長江,於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

典源

《晉書》卷二十八〈五行中志·言不從·詩妖〉~845~
太安中,童謠曰:「五馬游渡江,一馬化為龍。」後中原大亂,宗藩多絕,唯琅邪、汝南、西陽、南頓、彭城同至江東,而元帝嗣統矣。
《晉書》卷六〈中宗元帝紀〉~57~
太安之際,童謠云:「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及永嘉中,歲、鎮、熒惑、太白聚斗、牛之間,識者以為吳越之地當興王者。是歲,王室淪覆,帝與西陽、汝南、南頓、彭城五王獲濟,而帝竟登大位焉。

釋義

又稱五馬浮江,五馬渡江。具體是指西晉末皇族司馬氏五位王爺(琅琊王、汝南王、西陽王、南頓王、彭城王)避戰亂南渡長江 ,最後琅琊王司馬睿於建鄴 (今 南京 )建立東晉王朝事。所以民間說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說法。

同源典故

一馬化為龍 
五馬渡江,一馬化為龍五馬渡江,一馬化為龍
五馬南來
五馬南遊
五馬渡江
南渡馬
浮五馬
渡江天馬
群馬南渡
五馬浮江

示例

王安石 《答張奉議》詩:“五馬渡江開國處,一牛吼地作菴人。”
張說 《潁川夫人陳氏碑》:“五馬浮江,僑人占乎 南海 。”
作者
詩題
詩句
吳筠
建業懷古
五馬浮渡江,一龍躍天津。
李白
經亂後將地剡中留贈崔宣城
雙鵝飛洛陽,五馬渡江徼。
胡曾
東山
五馬南浮一化龍,謝安入相此山空。
韓愈
桃源圖
大蛇中斷喪前王,群馬南渡開新主。

相關閱讀

五馬渡,地名,位於南京幕燕濱江風貌區幕府山北麓的江邊。相傳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琅琊王司馬睿、西陽王司馬羕、南頓王司馬宗、汝南王司馬佑、彭城王司馬紘渡江至此,其中司馬睿所乘坐騎頓時化龍飛去,成為其稱帝前之“吉兆”。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正式建都,創建東晉王朝。五馬渡也因此而得名。
2009年隨南京幕燕濱江風貌區的建設,建為集南京自然風貌、歷史人文景觀、大江風韻,融親水觀江、健身休閒旅遊為一體的五馬渡廣場。
五馬渡廣場占地約3萬平米,規劃建築面積約0.5萬平米,由化龍麗地主題廣場、碼頭站房、公交場站、配套經營用房以及社會公共停車場等功能組成。其中“化龍麗地”為著名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臨近長江邊高達16米的五匹奔馬鑄銅雕塑,栩栩如生地豎立在廣場中央。
五馬渡廣場的建成,恢復再現了金陵四十八景中“化龍麗地”的歷史典故,傳承了幕燕地區的歷史文脈;提升了幕燕濱江風貌區作為南京市主城重要結構性綠地的品質,更加體現了南京濱江作為城市視窗地區的特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