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實錄

明實錄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編年體史書,書中記錄了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約兩百五十年的大量資料,具有重要史學價值,是研究明朝歷史的基礎史籍之一。

《明實錄》共十三部,兩千九百一十一卷,1600多萬字,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纂修此書,系以朝廷諸司部院所呈繳的章奏、批件等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員收輯的先朝事跡做補充,逐年記錄各個皇帝的詔敕、律令,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大事而成。其中建文朝實錄附於《太祖實錄》中,景泰朝實錄附於《英宗實錄》中,思宗崇禎朝、安宗弘光朝、紹宗隆武朝、昭宗永曆朝因戰亂無實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實錄
  • 外文名: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record
  • 編纂年代明朝
  • 開始年代:洪武朝
  • 結束年代:天啟朝
簡介,編撰過程,實錄內容,流傳版本,館本,傳抄本,日本收藏的《明實錄》,海外收藏的《明實錄》,紅格鈔本,網路資源,文獻地位,史家評價,部分節錄,

簡介

明朝共修有十三朝實錄:《明太祖實錄》二百五十七卷;《明太宗實錄》一百三十卷;《明仁宗實錄》十卷;《明宣宗實錄》一百十五卷;《明英宗實錄》三百六十一卷;《明憲宗實錄》二百九十三卷;《明孝宗實錄》二百二十四卷;《明武宗實錄》一百九十七卷;《明世宗實錄》五百六十六卷;《明穆宗實錄》七十卷;《明神宗實錄》五百九十六卷;《明光宗實錄》八卷;《明熹宗實錄》八十四卷。其中建文朝無實錄,《太宗實錄》前九卷為《奉天靖難記》,不書建文年號,只寫元、二、三、四年,卷十上至卷十五記建文四年(1402)秋七月燕王朱棣奪位後之事,時未改元永樂,革除建文年號,稱洪武三十五年。景泰朝實錄附於《英宗實錄》中,雖未單獨修纂,卻也未廢年號崇禎朝明亡,故無官修實錄。共五百冊。
中國書店版《明實錄》中國書店版《明實錄》

編撰過程

明代體制,嗣君登極後,即欽定監修、正副總裁及纂修諸臣,編輯先朝《實錄》。歷朝開局修纂實錄,均設監修、總裁、纂修諸官。禮部咨中外官署采輯史事,並派遣官吏、國子生等分赴各地訪求前朝事跡,札送史館。《實錄》正式修成後,卷首列御製序,臣下進《實錄》表,纂修諸臣姓名和纂修凡例等,謄錄正、副二本,正本藏之宮中內府,副本藏之內閣,底稿於正式進呈前焚於太液池東芭蕉園。
嘉靖十三年(1534年)七月,明世宗下令修建皇史宬並將之前的各朝《實錄》《寶訓》重新工整抄寫,到十五年,皇史宬建成,重抄的《實錄》轉藏於皇史宬。而原來藏於內府的《實錄》,後來被大火焚毀(見《萬曆起居注》萬曆十六年二月至三月,萬曆讓人去找內府本而沒有找到。讓宋坤傳口諭:“恐世宗(將實錄)請去西城萬壽宮被災”。)。藏於皇史宬的《實錄》遂成為唯一正本。
萬曆十六年二月,萬曆皇帝為了閱讀方便,命大學士申時行“自太祖起,累朝《訓》、《錄》都謄寫裝潢進覽,有幾部就進幾部”。趁此機會,翰林院謄錄官員和校對官員,開始轉相抄錄,各種傳抄本才得以流傳。申時行認為“舊本簡秩繁多,今宜並省,不拘卷數”,而且抄錄時內府舊本已毀,皇史宬正本又不能隨便翻閱,因此申時行只能照內閣的副本謄寫。但此時的內閣副本已經“時有污損”。因而本次這個本子質量不高。至萬曆十八年十二月,完工,總計進呈《實錄》、《寶訓》1928卷,裝訂為100函,藏於乾清宮,供皇帝御覽。民間的抄本也基本出自這個系統,由於這個版本“不拘卷數”,導致這個版本與後來的正本,分卷不同。
萬曆二十四年三月乙亥“火發坤寧宮,延及乾清宮,一時俱盡”。導致了申時行抄本,全部被焚毀。萬曆不得不下令重抄,四月戊午“命內閣謄進 累朝《寶訓》及《實錄》,以乾清宮大殿災,舊本忘失,補之。”(見《神宗實錄》卷296)此次謄錄的負責人是大學士趙志皋,到萬曆二十六年八月丙辰,大學士趙志皋等:“恭進累朝《寶訓》及《實錄》。太祖高皇帝《寶訓》十五卷《實錄》二百五十七卷、成祖文皇帝《寶訓》十五卷《實錄》一百三十卷、 仁宗昭皇帝《寶訓》六卷《實錄》十卷、宣宗章皇帝《寶訓》十二卷《實錄》一百一十五卷、英宗睿皇帝《寶訓》十二卷《實錄》三百六十一卷、憲宗純皇帝《寶訓》十卷《實錄》二百九十三卷、孝宗敬皇帝《寶訓》十卷《實錄》二百二十四卷 、武宗毅皇帝《寶訓》十卷《實錄》一百九十七卷、世宗肅皇帝《寶訓》二十四卷《實錄》五百六十六卷、穆宗莊皇帝《寶訓》八卷《實錄》七十卷。通共二千三百四十五卷,裝為百套,上嘉悅命奉安御前恭備詳覽。”這個版本的分卷和申時行版本不同。也導致了現在流傳的各個版本之間分卷不同。
這是神宗以前實錄的最終定稿。
天啟年間,《明神宗實錄》、《明光宗實錄》修成,崇禎年間《明熹宗實錄》修成,都保存在皇史宬,一般人都能以見到,因而抄錄很少,在明末戰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清初曾將下令購求《熹宗實錄》殘缺的天啟四年和天啟七年六月部分,但沒能找到。

實錄內容

《太祖高皇帝實錄》,二百五十七卷。起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太祖實錄凡三修:一修於建文元年(1399年),總裁為董倫、王景彰等;再修於永樂之初,監修為李景隆茹瑺,總裁為解縉;三修於永樂九年(1411年),改命姚廣孝夏原吉為監修官,胡廣胡儼黃準楊榮為總裁官,至十六年(1418年)五月修成。朱棣兩次重修太祖實錄,刪去了明太祖的過失以及建文朝遺臣對明成祖的指斥,又歌頌朱棣靖難”之功,以圖自解於天下後世。但反覆刪改,使《太祖實錄》所記四十八年史事只餘二百五十七卷,顯得過簡。 萬曆時允科臣楊天民請,附建文元、二、三年事跡於後。現今流傳的《太祖實錄》均沒有附載建文朝的史事。
《太宗文皇帝實錄》,一百三十卷。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訖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其中,前九卷《奉天靖難事跡》,自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至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為建文朝附錄,其後記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事。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命張輔蹇義夏原吉等為監修官,楊士奇黃淮楊榮金幼孜楊溥等為總裁官,負責纂修,至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修成。
《仁宗昭皇帝實錄》,十卷。起永樂二十二年八月,訖洪熙元年五月。始修於洪熙元年閏七月,楊士奇任總裁,蹇義等纂修。宣德五年五月,與《太宗文皇帝實錄》同時進呈。
《宣宗章皇帝實錄》,一百一十五卷。起洪熙元年六月,訖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德十年七月始修,楊士奇為總裁。正統三年(1438)四月修成。
《英宗睿皇帝實錄》,三百六十一卷。起宣德十年正月,訖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包括正統景泰兩朝以及英宗復位後天順年間史事。其中卷一百八十三至卷二百七十三共九十一卷為《景泰實錄》,原名《廢帝郕戾王附錄》。天順八年,命孫繼宗為監修官,李賢陳文彭時為總裁官,成化三年(1467年)八月修成。
《憲宗純皇帝實錄》,二百九十三卷。起天順八年正月,訖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弘治元年(1488年)閏正月,以劉吉為總裁纂修,至弘治四年(1491年)八月修成。
《孝宗敬皇帝實錄》,二百二十四卷。起成化二十三年八月,訖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正德元年(1506)始修,大學士劉健謝遷等首修,後由大學士李東陽吏部侍郎焦芳等續修。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修成。由於焦芳劉瑾相結,實錄中凡所褒貶,多挾恩怨
《武宗毅皇帝實錄》,一百九十七卷。起弘治十八年五月,訖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始修,先以楊廷和蔣冕為總裁官,復以費宏石瑤為總裁,嘉靖四年(1525年)六月修成。
《世宗肅皇帝實錄》,五百六十六卷。起正德十六年四月,訖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始修於隆慶元年(1567)四月,徐階任總裁。神宗即位,改命張居正等續修。萬曆五年(1577年)八月修成。
《穆宗莊皇帝實錄》,七十卷。起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訖隆慶六年(1572)五月。隆慶六年十月始修,張居正等纂修,萬曆二年(1574年)七月修成。
《神宗顯皇帝實錄》,五百九十四卷。隆慶六年五月,終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始修,以張惟賢為監修官,葉向高劉一燝韓爌史繼偕等為總裁官。三年(1623年),改命顧秉謙丁紹軾黃立極馮銓等為總裁。崇禎三年(1630年)十一月修成。
《光宗貞皇帝實錄》,八卷。記泰昌元年(即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到十二月事。以大學士葉向高為總裁官,天啟三年(1623年)修成。
《熹宗悊皇帝實錄》,八十四卷。起天啟元年正月,訖七年(1627年)十二月。崇禎元年(1628年),命朱純臣為監修官,溫體仁張至發、張貞運、賀逢聖黃士俊等為總裁官纂修,崇禎末成書。傳熹宗實錄修成後,藏於皇史宬,清順治初,降清的大學士馮銓又得入內閣,為明史總裁,因見天啟四年記事揭露其媚魏忠賢醜事甚多,遂抽去與己有關部分。故今所見的熹宗實錄均缺天啟四年與七年六月事。
註:《熹宗實錄》梁鴻志版為七十九卷,史語所的整理版為八十六卷。
毅宗崇禎朝、安宗弘光朝、紹宗隆武朝、昭宗永曆朝因戰亂無實錄。
除上列實錄外,還有嘉靖時大學士費宏為迎合世宗意,而為其生父興王編纂的《大明恭穆獻皇帝實錄》五十卷。但興王僅為一藩王,其事跡無關當時朝政,書成後即不被重視。原來以為已經失傳,近年在天津圖書館發現了這個實錄的抄本。
此外,還有清初編成的《毅宗崇禎實錄》十七卷。另外清初汪楫編輯有《崇禎長編》一書,仿照實錄體裁,記事每月一卷,應該有上百卷之多,但可惜現在只殘存六十六卷。

流傳版本

今海內外留下的《明實錄》分為2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館本,第二個系統是傳抄本。

館本

先說第一個系統館本,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為了編寫《明史》,將原本分存在四處明朝官方的《明實錄》全部搬入明史館,但四處《明實錄》均殘缺不全,明史館為了順利編寫明史,又重新抄寫了一套《明實錄》,是為清抄本。《明史》完成之後,原來的四種明朝官方本又搬到內閣大庫保存。四庫全書在乾隆四十七年完成,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從大學士三寶之情,將明朝流傳的正、副、大、小四種官方本子,全部焚毀。
但上述清抄本確保留了下來。一隻保存在清朝內閣大庫之中。清朝末年發交學部圖書館,該館後來累易名京師圖書館,北平國立圖書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將該館大部分圖書運往美國保存,包括《明實錄》,後來全部歸還台灣。現在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個清抄本有避諱之處,如“唐玄宗”作“唐元宗”,顯然是康熙時所抄,但總體避諱較少。另外書頁闌處,還部分留有抄寫者,檢查者的名字。如《太宗實錄》開頭有“初三日一館吳宗泰”字樣。《太祖實錄》有“供事官杜士彥、何酇二人查”字樣。
這個館本僥倖流傳下來,但實際也已經殘缺不全。直到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北平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紅格鈔本《明實錄》進行的大規模整理和校勘。《明實錄》才進入了現代化的整理校勘程式。期間經過戰亂以及多種變故,先後有傅斯年王崇武黃彰健等專家參加,凝結了幾代人的心血。此次整理和校勘的結果是影印了經過校勘的本子--台本,和撰成了具有相當分量的《明實錄校勘記》。全書計正文一百三十三冊、校勘記二十九冊、附錄二十一冊,到1961年,才校對完畢。1962年由黃彰鍵先生署名影印出版。一般稱為台本。
大陸方面,2015年中國書店出版社(100冊),2016年中華書局(183冊)先後影印出版了台本的《明史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劍橋大學編寫的《劍橋中國史·明朝史》用的《明實錄》也是1962年出版的中研院本。這個在該書的注釋中,比比皆是。

傳抄本

《明實錄》的傳抄本,本來較多,但由於時間的緣故,失傳的也不少,如汲古閣曾經有精抄本259冊,顧炎武也說過,手抄十三朝實錄,但現在都已經失傳了。目前流傳的傳抄本,沒有一種是完整的。
重要的傳抄本有如下幾種:
1、抱經樓本。此本最早是明朝翰林李應昇(《明史》有傳,南直江陰人。)所有(按該本題跋,應該就是李應昇組織抄的申時行本,紅筆為李應昇親筆,黑筆和藍筆是李請人抄的。),後來李應昇因為忤魏忠賢,下獄死。他的實錄也被抄沒。崇禎初,閹黨垮台,李應昇的《明實錄》發還給他的兒子李遜之。但發還的時候,已經殘缺不全。如《太宗實錄》1-15卷,有李遜之的印章,證明這部分是後來李遜之補抄的。清初,此本為休寧人蔡庭治借得,有“瞻民”、“蔡庭治”二印。後來又為盧址所得,藏於抱經樓。民國初年,又被嘉業堂收購。1939年,史語所派那廉君,張政烺到嘉業堂以重金將其收購到史語所。此本是台本的重要校勘本。
嘉業堂本缺《光宗實錄》和《熹宗實錄》。其中《太宗實錄》、《武宗實錄》脫文頗多。《英宗實錄》,《世宗實錄》,《神宗實錄》殘缺較多,是前後的收藏者用幾種抄本配抄而成,其中,如《神宗實錄》卷1-2,卷219-230,卷250-262,均為嘉業堂補抄的。但還是錯誤較多。
此本藏於嘉業堂的時候,江蘇省立圖書館曾據以傳抄,缺失部分,據其他抄本配補,完成後藏於南京國學圖書館。1941年梁鴻志根據這個藏本,影印出版,總計500冊。這個版本現在影響較小,但當時流傳較廣,國內,國外多有收藏。另外嘉業堂沒有《熹宗實錄》,梁鴻志版有《熹宗實錄》,但所據是一個刪節過的抄本,分卷不與今本不同,而且歧異較多。
梁鴻志版《明史錄》書影梁鴻志版《明史錄》書影
梁鴻志版《明實錄》序言梁鴻志版《明實錄》序言
2、廣本。此本因有“廣方言館藏書”印,而稱為廣本,是用幾種抄本拼合而成,有明抄本,也有清抄本。廣本民國初年為國民政府兵工署所收藏,1934年7月,兵工署將廣本捐贈給史語所。
廣本從太祖到光宗,而沒有《熹宗實錄》。《世宗實錄》二十三年四月癸巳,“韋玄成”作“韋元成”。《神宗實錄》中奴、虜等字多被塗抹和挖改。證明是清抄本和明抄本拼合而成的。《太祖實錄》文句多有修改。分卷也與今本不同,如《太宗實錄》為130卷,今本為274卷。《仁宗實錄》10卷,但又分上下。殘缺部分如《憲宗實錄》缺1-8卷,《世宗實錄》缺1-9卷,59、564各卷。此外嘉靖三十七年內容全缺,而抄手以三十六年的內容填補。
另外廣陵書社2017年9月,影印出版了《廣方言館藏舊抄本——明實錄》,總計133冊。3、其他藏本
廣方言館—《明實錄》廣方言館—《明實錄》
(1)明朝官方本的殘本,計有民國中央圖書館藏太祖,孝宗,世宗實錄殘卷,總計只有225卷,還有些殘頁,也有抄配現象。還有明內府寫本《太宗實錄》,只存36-39共4卷,但是是目前唯一的明朝宮廷寫本,極為珍貴。另外還有明朝藍格本《仁宗實錄》1-4卷,翰林院抄本《英宗實錄》卷13-17,187-190,274-279共15卷。
(2)禮王府本。只存《太祖實錄》和《宣宗實錄》,且前者抄寫潦草,訛脫錯簡極多。後者錯誤亦多。有“禮邸珍玩”、“浙西鄭曉圖書”二印章。原收藏在國立北平圖書館,現藏在台灣故宮。
另外清朝內閣大庫還存有一些殘頁,殘卷。如紅本《太宗實錄》卷48-49共2卷。朱絲闌精寫本《神宗實錄》的御製序,目錄數紙,以及正文596一卷。黃絲闌抄本《太祖實錄》1-7卷。《太宗實錄》抄本1-9卷,63-70卷。《熹宗實錄》殘頁總計1159頁藏在史語所,另外有155頁藏在北京大學。
另外遼寧省圖書館藏有吳廷燮贈送的太宗、英宗、穆宗三朝實錄,上海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有抄本數百冊。
(3)私人收藏。嘉業堂舊藏有紅絲闌寫本《太祖實錄》,但殘缺甚多;《英宗實錄》卷361一卷;《憲宗實錄》卷2-5共4卷。天一閣抄本,存《孝宗實錄》一朝,且缺卷1-8,卷102-107;《世宗實錄》,殘缺6卷。高陽李玄伯過錄朱希祖舊藏的《熹宗實錄》,但僅存卷1-20。
天一閣抄本,和李玄伯本後來都被史語所收購了。
(4)學術機構收藏。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有《英宗實錄》卷149-150共2卷,《憲宗實錄》卷13-24共12卷,另外還有《世宗實錄》殘抄本。以後都被史語所徵購了。北京大學藏有《宣宗實錄》、《英宗實錄》、《神宗實錄》的三個完整抄本。武漢大學藏有《穆宗實錄》抄本,但僅存卷1-13共13卷。
以上是國內收藏《明實錄》的情況,可能民間還有一些收藏,但估計也是殘缺本了。

日本收藏的《明實錄》

這個詞條的下邊有一篇文章《當代學者研究明史,為何大多要去日本借閱資料》,結尾說“一些史官偷偷把《明實錄》抄錄,後來運到日本,現收藏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但是很遺憾,登入東洋文化研究所的官方網站,檢索漢字古籍,結果是“無任何資料”。東洋文化研究所收藏的圖書來源於“莫理循文庫”,1917年日本收購了莫理循的藏書,1924年出版的《莫理循藏書目錄》中也沒有《明實錄》。
相比其他國家,日本收藏的《明實錄》要多一些,但全部是抄本和殘本。
日本編撰過最大的一部關於明實錄的作品是1944年出版的《明代滿蒙史料—明實錄抄》。這部書的前言和凡例詳細說明了日本收藏《明實錄》情況。
《明代滿蒙史料—明實錄抄》書影《明代滿蒙史料—明實錄抄》書影
日本收藏《明實錄》的機構有宮內省圖書寮、京都帝國大學附屬圖書館、國立國會圖書館(前身是帝國圖書館)以及內閣文庫。這些機構都提供網上檢索。
1、內閣文庫收藏的神宗以前的實錄,為2種以上的抄本合抄而成,且有殘缺。《神宗實錄》實際上是抄自北平國立圖書館。缺光宗、熹宗兩抄實錄。
2、宮內省圖書寮藏有太祖至武宗實錄抄本,但也是配抄而成。
3、帝國圖書館藏有世宗,穆宗兩朝實錄。
4、京都帝國大學藏有《仁宗實錄》1-5卷,《英宗實錄》殘抄本。
為了編撰《明代滿蒙史料—明實錄抄》,日本的編者,也用梁鴻志本進行対校。如果日本藏有更為權威的《明實錄》版本,有何必找梁版對校。梁鴻志是著名大漢奸,如果日本藏有更權威的版本,這個出版《明實錄》的佳名,又何必讓梁鴻志掠去。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 日本出版整理的《明實錄》,估計有更好的政治效果。
日本收藏《明實錄》的來源,實際上來自紅葉山文庫。紅葉山文庫的藏書都是豐後佐伯藩主毛利高標(1755—1801)獻上本。這些藏書也大多由中國採購而來。
日本內閣文庫收藏的《明實錄》日本內閣文庫收藏的《明實錄》

海外收藏的《明實錄》

海外還收藏有《明實錄》的機構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書庫,英國劍橋大學,法國國家圖書館。美國收藏的《明實錄》實際是攝自國立北平圖書館的膠捲影印的,沒有神宗,光宗,熹宗三朝。英國劍橋大學的《明實錄》是威妥瑪與1886年捐贈的一個清初抄本,但殘缺甚多,英國人似乎也沒有整理的意思。法國收藏的《明實錄》早期版本是從越南人那裡得來,且只有《太宗實錄》、《仁宗實錄》、《實錄實錄》抄本以及《神宗實錄》殘本。韓國也有《明實錄》但都是後來從北平國立圖書館攝的膠捲了。

紅格鈔本

明朝每修完一代皇帝實錄都會妥善保管,尤其是明神宗以後,實錄與寶訓(寶訓與實錄同時修,並同時進呈皇帝)修完後,即謄寫四份,實錄與寶訓正本藏皇史宬,副本藏內閣,大本藏乾清宮,另有小型本以供御覽。這樣,就有正副大小四種本子同時並存,但其內容完全一樣,不得有任何錯漏。李自成進京後,四種實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破,但正副大小四種實錄絕大部分尚完好無損。
清初為修明史,遂將正副大小四本俱移藏明史館。為便於檢閱,明史館綜合四種本子的明實錄重新抄錄一本,力求完善,以供修史之用。乾隆年間,因《明史》修成,而實錄又殘缺,遂從大學士三寶之請,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將庫存《明實錄》及《皇明寶訓》共4757本,移出史館一併焚毀。此後,就只有明史館傳鈔的那部實錄為最善之本了。而隨著歲月的流逝,這部實錄亦日漸殘破。民國年間,實錄藏於北平圖書館中,稱為紅格鈔本,其後經過輾轉遷移,現在則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

網路資源

如今常用的明實錄資料庫有以下幾個:
韓國“明清實錄”資料庫。
中國台灣中研院“明實錄、朝鮮王朝實錄、清實錄”。
愛如生“明清實錄”。

文獻地位

明代史料論原始首推明代檔案,它是明朝中央及地方政權在行使統治職能過程中,形成的各種類別的檔案。明代檔案檔案分為二十種:“凡上所下有十:一、二、三、四、五冊文、六、七書、八符、九令、十;凡下所上亦有十:一題、二奏啟、三表箋、四講章、五書狀、六文冊、七揭帖、八會議、九露布、十譯。”它們是編纂《明實錄》主要依據的原始資料。然而,由於明末戰亂等原因,大部分明朝檔案冊籍均毀於兵火。清初為編修《明史》曾徵集了一小部分檔案,貯存在內閣大庫之中。後又幾經變亂,復散失不少。
現今除南京台灣以及一些單位和個人還有一些收藏外,保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僅有3600餘件了。更為嚴重的是,現存的明朝檔案雖從洪武崇禎各朝均有,但主要是天啟崇禎兩朝的。因此,《明實錄》可謂研究明代歷史最系統和完整的史料。正因為如此,陳高華等在其《中國古代史料學》中,把《明實錄》作為明史史料中“基本史料”的第一種,而把《內閣大庫明檔案》作為“其他史料”的第九種,足見《明實錄》在明史研究中的首要地位。《明實錄》又是談遷國榷》、查繼佐罪惟錄》、張廷玉明史》、夏燮明通鑑》等史書以及孫承澤春明夢余錄》、余繼登典故紀聞》等筆記的史料淵藪。

史家評價

王世貞稱:“國史之失職,未有甚於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諱始命內閣翰林臣纂修實錄,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陳牘而已。其於左右史記言動,闕如也。是故,無所考而不得書,國忸袞闕,則有所避而不敢書。而其甚者,當筆之士或有私好惡焉,則有所考無所避而不欲書,即書,故無當也。”“雖然國史人恣而善蔽真,其敘章典、述文獻,不可廢也。”
徐乾學曾對明諸朝實錄給予概論:明之實錄,洪、永兩朝,最為率略。莫詳於弘治,而焦芳之筆,褒貶殊多顛倒。莫疏於萬曆,而顧秉謙之修纂,敘述一無足采。其敘事精明而詳略適中者,嘉靖一朝而已。仁、宣、英、憲勝於文皇,正德、隆慶劣於世廟,此歷朝實錄之大概也。
萬斯同:“暗於大而明於小,詳於細而略於巨”……“吾少館某氏,其家有列朝實錄,吾默識暗誦,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遺也。長游四方,從故家求遺書,旁及郡志邑乘雜家志傳之文,莫不網羅參互,而要以實錄為指歸。蓋實錄者直載其事與言,而無所增飾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則其人之本末,十得八九矣。然言之發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則非他書不能具也。凡實錄之難詳者,吾以他書證之,他書之誣且濫者,吾以所得於實錄者裁之。”

部分節錄

洪武十一年九月)上御奉天門,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統率將士往征雲南。友德等既受命,上諭之曰:“南僻在遐荒,行師之際,當知其山川形勢,朕嘗覽輿圖,諮詢於眾,得其阨塞。取之之計,當自永寧先遣驍將別率一軍以向烏撒,大軍繼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據要害,乃進兵曲靖。曲靖,雲南之喉襟,彼必併力於此以拒我師,審察形勢,出奇取勝正在於此。既下曲靖,三將軍以一人提勁兵趨烏撒,應永寧之師。大軍直搗雲南,彼此牽制,彼疲於奔命,破之必矣!雲南既克,宜分兵徑趨大理,先聲已振,勢將瓦解。其餘部落,可遣人招諭,不必苦煩兵也。”行,上出餞於龍江。(《太祖洪武實錄》卷139頁1)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征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等師至曲靖,擊敗梁王將達里麻兵於白右江。先是,梁王把匝剌瓦爾密聞王師下普定,遣司徒平章達里麻將精兵十餘萬屯曲靖以備我師。右副將軍西平侯沐英謂友德曰:“彼不意我師深入,若倍道疾趨,出其不意,破之必矣,上所謂出奇制勝者此也。”友德是之,遂進師。(《太祖洪武實錄》卷140頁7)
洪武十五年三月)征南將軍穎川侯傅友德等遣人(入)京奏事。先是,上諭友德等以雲南既平,留江西、浙江、湖廣、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扼要害,考元時所留兵數,並計歲用及稅糧徭役之法,與凡事之便宜以聞。至是,友德等奏:“自元世祖至今百有餘年,屢經兵燹,圖籍不存,兵數無從稽考,但當以今之要害,量宜設衛以守。其稅糧則元司徙平章達里麻等嘗言,元末土田多為僧道及豪右隱佔。今但準元舊則於歲用有所不足。督布政司覈實雲南、臨安、楚雄、曲靖、普安、普定、烏撒等衛及霑益、盤江等千戶所,見儲糧數一十八萬二千有奇,以給軍食,恐有不足,宜以今年府、州、縣所征並故官寺院入官田,及土官供輸、鹽商中納、戍兵屯田之入以給之。”上可其奏。(《太祖洪武實錄》卷143頁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