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紹軾

丁紹軾(1565—1626),字文遠池州貴池(今屬安徽)人。明朝大臣。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歷官贊善、諭德少詹事禮部侍郎。天啟五年(1625年)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丁紹軾與熊廷弼有過節,陷熊廷弼於死。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初五日,太監劉應坤鎮守山海關,丁紹軾、兵部尚書王永光等力諫,帝不聽。天啟六年改戶部尚書,進武英殿大學士。是年四月二十三日卒,贈太傅,諡文恪。著有《丁文遠集》。

基本介紹

  • 本名:丁紹軾
  • 字號:字文遠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池州貴池
  • 出生時間:1565年
  • 去世時間:1626年
生平,後代,

生平

丁紹軾,字文遠,嘉靖四十四年(1565)出生於貴池縣一書香之家。父名旦,歲貢,官湖廣衡州府(今湖南衡陽市)通判。相傳在他出生前,其父夢見一隻白鶴飛到他家庭堂上,不久他就呱呱而出。幼時胸腹有七個黑點,聯綴酷如北斗星。幼即穎異,善於作文,文不矯揉造作,意賅言簡。性格長益深沉,有氣度。萬曆二十年(1594)選貢,二十二年應天鄉試中舉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四十三歲時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越三年(1610)授翰林院檢討。先是,接母親到京城生活。無多時母親病故,便告假扶棺回故鄉安葬,守喪三載。服喪期滿,回京任原職,奉使冊封華陽王入楚。完成派遣任務後,順道回鄉拜謁父母墓,又以患疾病為由在家鄉居住兩年。得詔命回京,領取兩年供俸。隨即被任命為起居注。萬曆四十六年(1618)典福建鄉試。繼之又以病假在貴池休養三年。這三年他認真閱讀“二十一史”以為復職時實用。並注意留心時政,揣摩國家大事。熹宗天啟二年(1622)春,朝廷召其還京任職,紹軾以病辭謝,上不允。天啟三年擢宮侍,天啟四年晉升為禮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讀學士,充日講官。紹軾說話聲音洪亮,每講經史及《帝鑒圖說》都深入淺出,皇帝聽了高興。一天,熹宗偶感小疾。紹軾因《帝鑒圖說》有唐明皇遣歸方士一篇,就其中清心寡欲,節飲食,慎起居數語委曲陳說。熹宗為之動容。又一日,講“博厚、高明、悠久”《書》義,引高帝事為配合,熹宗稱讚曰“諸臣所進講者,朕率不能曉,獨此高鼻(指紹軾)大聲有髭髯先生進講,朕能具悉。”天啟五年(1625)春侍幸太學,帝賜坐於堂上,眾臣為他高興。這年八月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首輔是崑山顧秉謙,次輔是南樂魏廣微周如盤。如盤分管紹軾的禮部工作,故紹軾位居其後。未幾,廣微、如盤皆去位,紹軾就自然升為次輔。九月,紹軾因能力強、業績顯,晉升太子太保、兼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熹宗給四代誥命,蔭一子任中書舍人,並賜坐蟒銀幣。紹軾上疏辭謝,帝不允。
紹軾感謝皇恩,就國家如何備戰備荒,防禦外族入侵,尤其是京都的安全給熹宗朱由校上疏,闡述自己的巨觀高論。疏雲,京師為天下之根本,天下城池的安危沒有比京師更為重要。要使京師固若金湯,應是守有守之兵將,守有守之兵器,守有守之糧餉、物資,而積穀儲餉為京師安危第一等要事。今日京倉所積之糧,除本年正常支出外,能有多少積蓄,皇上應該問一問,做到心中有數。守城之兵將,誰分管何地、何事,萬一戰事發生,出現傷亡,誰接遞誰,皇上也應過問,以做到從容遞遷遞去。至於文武官員之任職,應該將其姓名一一書寫在御屏之上,各司其職。管理兵器者,應知兵器之詳細數;操練兵馬者應精通戰略戰術;管理糧餉者應知曉補充糧餉的來源和運輸渠道,管理火藥者應做到安全萬無一失。對多年忠於職守者要嘉獎加銜,工作成績出色者要越級提拔;對忘乎職守者,要罰無赦。若如此,則兵無不強,國無不富,守無不固,戰無不勝,京師形勢當是安定無虞。熹宗大悅,以紹軾為忠懇為國,批令各部:“一一如議,著實遵守,如或仍前怠玩,視為虛者,聽言官指名參劾。”對丁紹軾的疏奏,首輔顧秉謙認為是挾皇帝令諸臣,頗為不悅。這時期朝中有人倡議至浙江雲霧山採伐大木,用作修葺宮殿,紹軾又上疏勸阻,停止採伐。御史趙允昌彈劾紹軾,紹軾上疏求退。熹宗認為紹軾心直口快,婉言挽留,紹軾再辭、三辭,帝仍不準。這時又有御史吳裕中彈劾紹軾為大奸,惡語極致。魏忠賢察言觀色,見熹宗欣賞紹軾,以吳裕中報復紹軾之由,罷了吳裕中官職,廷杖一百。紹軾聞知此事,立即上疏為吳求救,疏上,吳裕中已被杖死。紹軾認為吳裕中死得冤屈,但礙於魏忠賢的淫威,深覺愧疚,而又有口難言。
天啟六年(1606)正月,禮部侍郎馮銓欲追論前朝三大疑案,一是“移宮案”——泰昌元年(1620)光宗死,熹宗朱由校當立。撫養他的李選侍與心腹魏忠賢,想利用熹宗年幼的機會,把持政權,據乾清宮。朝臣楊漣、左光斗等不讓她與熹宗同居一宮,迫使其遷至噦鸞宮,然後引太子還乾清宮舉行即位儀式。二是“梃擊案”——萬曆四十三年(1615)張差手執棗木棍,闖入光宗朱常洛住的慈慶宮,打傷幾個守門太監。被執後供系鄭貴妃手下太監龐保、劉成引進。時人懷疑鄭貴妃欲謀殺太子。神宗與太子不願追究,以瘋癲奸徒罪殺張差於市,並斃龐保、劉成於內廷了案。三是“紅丸案”——泰昌元年光宗即位後沉湎酒色,不久病重。司禮監秉筆兼掌御藥房太監崔文昇下瀉藥,病益重。鴻盧寺丞李可灼連進紅丸,自稱仙方,光宗服藥後即死去。當時有人疑是神宗寵妃鄭貴妃指使下的毒,引來許多爭議。結果崔文昇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魏忠賢專權時翻案,免李可灼遣戍,擢崔文昇總督漕運。諸多朝臣不滿魏忠賢妄為,要將三案主要責任的姓名勒於碑上,永遠不能翻案。紹軾擔心此事引起諸多朝臣驚恐,極力勸阻不可妄行,使此建議未能實施。這年滿洲兵侵犯山海關,關門兵少餉浮,熹宗準備下旨遣內臣坐鎮指揮,新設一管理機構,負責清兵清餉。紹軾與諸閣臣以為不妥,同上密揭,述其理由有四。其一,考察古今,揣度利害,遣內臣坐鎮邊關一線幾乎沒有成功者,反而多出禍亂。因為內臣是皇上近臣,代表皇帝說話,一言一行,前方將吏誰敢不聽,使臣一到將吏們圍著他們轉,分散將吏精力,無暇謀劃戰略戰術。其二,無才者皇帝不會派遣,稍有才智者,往往下車伊始,亂髮一番言論。現前線遼東經略熊廷弼主張守,而遼東巡撫王化貞主張戰,使臣不熟悉地形地貌和前期戰況,支持誰的觀點呢?若導致戰爭失利,責任由誰來負?其三,文與文、文與武不和導致戰爭失敗的事例,屢見不鮮。而今將吏不和已是客觀存在。今派使臣赴前線,使臣就成了“憑中”。文臣武將都要表述彼此是非,“憑中”若不能辨別對錯,輕易表態,輕則加深矛盾,重則造成內訌。既然有如此之弊端,皇上為何要派內臣坐鎮山海關呢?其四,清兵清餉是件好事,然而戰爭在亟之時能清出多少餉來?而增設一衙門要增加多少供應,並增加多少護衛,這是利少而弊多呀。疏上。熹宗遣使臣坐鎮山海關的敕書已草成,準備發行。他閱覽紹軾與諸臣密揭後,覺得言之成理,下旨暫停發敕書。數日後,熹宗在魏忠賢、顧秉謙等人唆使下,下旨逮捕東林黨人,要將他們一網打盡,朝廷上下一片沸騰。紹軾上言勸阻,毫無效果,便託病不出。結果左副都御史楊漣、左僉都御史左光斗、御史黃尊素、文選員外郎周順昌等慘遭殺害。就在此時,禁衛吏役在蘇州亂抓人,激起民憤,顧秉謙認為是亂黨作祟,要強力鎮壓。紹軾以為不可打擊面太寬,顧秉謙聽了他的建議,只懲治了為首者,脅從者一律得以寬恕。這年四月,熹宗晉紹軾少保兼太子太保,改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蔭一子錦衣衛副千戶世襲,復賜銀幣坐蟒,照新銜給應。得誥命,紹軾即上辭謝疏。得旨收回錦衣衛世襲之蔭,而以紹軾病重,帝遣秉筆司禮太監王敏政率太醫診視慰問。紹軾強撐病體致謝,第二天就閉目辭世,享年六十二歲。熹宗聞之,遣太監王敏政臨其喪,賜銀、米、油、蠟及薴、絲表里,贈太保,謚“文恪”,照常例加祭二壇,遣行人靳於統護喪歸里。刑部郎中楊文相督造墳塋。仍蔭一子中書舍人;又追敘講筵舊勞,蔭一子入監讀書。
丁紹軾為官雖近二十年,實際在職僅十年左右。他性素謹密,忠於國家,為了國家安定,敢於、善於向皇帝直言進諫;處處息事寧人,與同僚和諧相處;視朝中同鄉為知己,多方關心他們。一是為畢鏘求諡號。畢鏘(1517-1609)石埭(今石台)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進士,歷任戶部郎中、浙江提學副使、廣西布政右參政、浙江右布政使、湖廣左布政使。穆宗時任太僕寺寺卿、應天府尹。萬曆初因與張居正政見有歧,辭官歸里十年。居正死後回朝先後任南京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北京戶部尚書。萬曆十四年(1586)告老歸鄉,萬曆三十七年(1609)病逝。萬曆三十年(1602)神宗詔加其太子太保,但未賜諡號。紹軾覺得是個大缺憾,便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任起居注侍從神宗皇帝時機,建言神宗賜給畢鏘諡號,神宗賜給畢鏘諡號為“恭介”。二是為劉光復辯冤。劉光復(1566-1623)青陽人,萬曆二十六年(1582)進士,初授浙江諸暨知縣,主築湖堤72處、圍墾湖田20萬畝,建備荒糧倉數十門,後升河南道監察御史、山西巡撫、京都監察御史,以精明能幹著稱。萬曆四十三年(1615)神宗因“張差梃擊案”(萬曆四十三年(1615)張差在太子宮殿傷太監)於慈寧宮召見群臣,以恫嚇手段掩蓋案情真相,群臣不敢言。唯劉光復挺身而出,犯上直言,神宗惱怒將他逮捕下獄,坐牢五年,萬曆四十八年(1620)諸暨百姓周國琳等約集數千人,上疏呼救,後釋放歸故里。泰昌元年(1620)光宗即位,丁紹軾上書為其辯誣雪冤,光宗啟用光復,授其光錄寺丞。遺憾的是,未及赴任即病逝於故里。後誥封太常寺卿。三是對親友尊敬,對伯叔兄弟敬愛。在居家守喪和病休的八年時間裡,拿出自己薪俸為鄉黨修堤築墩,建造三座寶塔,加固水口,立會莊田以贍後學,並對家庭梓里之間的困難、矛盾,竭力支助,悉心調解,人人稱頌其賢德。

後代

丁紹軾有三子,長子煜,以蔭授中書舍人,擢戶部雲南司員外郎監湖廣常德府稅務,升浙江溫州知府,歿於任上。次子爟,以蔭補中書舍人,亦好學,有文采。三子燿,以蔭授南京戶部照磨,擢戶部貴州司主事、福建司郎中,督淮安鈔關。孫子國延,本朝監生,任浙江鄞縣、天津衛經歷,山東都司經歷,升忠州(今四川忠縣)知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